匈奴政权算不算一个国家

【古匈奴,是一个兴起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阴山山麓的,高原游牧民族,信仰萨满教,东汉时分裂为南北二部。
其鼎盛时代也曾在漠北地区建立过一个,以冒顿单于(前234—前174年)为首的匈奴汗国,共计历时百年有余,后被曹操瓦解为五部,从此再也就提不起来了。
西晋末页“五胡乱华”之际,匈奴残部乘机创建前赵、夏等多个政权组织,直到前秦统一北方方才逐渐消失在公众视线当中。
】△夺取中原,是匈奴从未放弃的信仰,但是他们从未成功过@北京精气神儿历史上汉与匈奴的纷争一度存在,准确说匈奴是个具有挑衅特性的群体。
公元前215年,秦将蒙恬披挂上阵,将占据黄河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区的匈奴驱离,他们好歹消停了一阵子。
时值秦末汉初,经过长期休养的匈奴重整旗鼓,同时以西域为据点,再度对中原大地开启了滋扰模式。
但是本次行动仍旧未能得逞,最终他们是退到漠北,一分为五暂告段落。
公元前53年,匈奴日子可能不太好过,所以呼韩邪单于想通了投奔西汉,成为首个来中原朝拜天子的单于。
此后他也受到汉朝扶持礼遇,不仅得以重新统一匈奴各部,而且迎娶了大美人儿王昭君,可谓抱着新媳妇儿过大年,人财两旺了。
再往后到了东汉时期,匈奴又一次分裂为南北二部。
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南匈奴首领醢落尸逐鞮审时度势,投降后在河套地区安定下来。
以此同时,北匈奴怒气冲冲正打算消灭东汉。
公元89,东汉永元元年,大将窦宪于今蒙古国境内的额布根山,大举挫败北匈奴,史称“燕然山大捷”。
两年之后,阿尔泰山地区,窦宪出马,给了北匈奴致命一击。
到此为止,北匈奴下落不甚明了,只是怀疑其中一部分转化成了鲜卑,另一部分远走欧洲。
就在公元92年,自命不凡的窦宪涉嫌阴谋篡权,行动败露后奉命自杀了。
△内迁的南匈奴屡经内乱而不毁,五胡乱华时期再掀波澜@北京精气神儿回头再说南匈奴人,许多年里他们打着消灭北匈奴的旗号,向汉朝请兵出征。
但是该族群内部成分复杂,内斗与外斗从不间断,因而始终处在叛乱与被平叛的道路上,单于换届就像换袜子一样平常。
东汉末年南匈奴陷入内讧,继任不久的单于於夫罗向朝廷求援,时逢黄巾起义天下大乱,他被迫滞留在黄河东边回不去了。
195年中原混战,南匈奴紧着掺和,趁乱掠走了名臣蔡邕的女儿蔡文姬。
202年,南匈奴归附曹操,蔡文姬归汉。
216年,曹操扣留单于呼厨泉,打发右贤王回去“监国”,此举成功瓦解南匈奴为“左、右、南、北、中”五个分部,其活动范围主要被控制在陕西、山西以及河北一带。
西晋末年皇后贾南风干政引发“八王之乱”,国力式微。
此时内迁中原的汉化匈奴,以及众多塞外游牧民族看准时机,纷纷确立了政权,形成所谓的“五胡十六国”。
“五胡”即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规模较大的胡人部落,实际数量远不止五个,旗下政权也不止十六个。
其中前赵、胡夏、北凉的建立者分别为:匈奴贵族刘渊、匈奴铁弗部首领赫连勃勃、卢水胡匈奴人沮渠蒙逊。
前秦统一北方之际,南北朝雏形乍现,十六国陆续下线。
△这是一个不够完美的结论@北京精气神儿@北京精气神儿学界还有另外一种划分方式,就是将匈奴划分为亚洲和欧洲两个部分,前者主要活跃在公元前3世纪-公元216年,后者大致存在于公元350年-468年。
汉朝一统中原,恰巧与匈奴统一漠北时间相仿,当年的匈奴汗国也曾定都单于庭,圈占了6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时经营着龙城、头曼城、统万城等多座城市,有着自己的国庆节,每年秋天还会在鄂尔多斯高原举办祭祀龙神的庆典。
然而最终,那个不可一世的族群还是消失在了历史长河里,很大程度由于管理不善吧。

首先我们简单了解一下。
匈奴的起源!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
《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
《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
”意思是: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
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
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着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
春秋到战国时期,匈奴就一直称雄于北方。
在战国末期,赵国大将李牧曾大败匈奴。
前3世纪匈奴统治结构分为中央王庭、东部的左贤王、和西部的右贤王,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
秦一统六国之后,前214年,命蒙恬率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收河套,屯兵上郡。
万里长城就是在这时候修建,连接起来的。
蒙恬守北防十余年,匈奴慑其威猛,不敢再犯。
此后,匈奴修养生息。
公元前209年,匈奴又出了牛气轰轰的人物;
冒顿单于。
冒顿单于,凭着自己优秀的能力继位后,几年时间就通过武力一统北方草原地区,并且收复了被蒙恬占领的大概今天宁夏固原东南陕西榆林附近的土地。
汉匈大战开始-400余年的纠缠不清。
因为韩王信被迫投降了匈奴。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军征讨,在白登被匈奴冒顿单于4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
后用计逃脱,之后汉朝采纳了刘敬的建议。
白登之围千年和亲之路,从刘邦手里开始。
z直到汉朝修养生息70余年,汉武帝派卫青率大军收复河套地区。
霍去病更是夺取富庶的河西走廊,后来,霍去病痛击匈奴封狼居胥,卫青扫平匈奴王庭。
汉朝在东部联合乌桓,西部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大宛,以和亲(前105年,汉武帝封细君公主下嫁乌孙国王)、通商的方式联合西域诸国,压缩匈奴的空间。
前87年,汉武帝死,汉朝暂时停止对匈奴的攻击。
中间征战数次。
27年以后,匈奴内部因掌管西域事务的日逐王先贤掸与新任单于屠耆堂争夺权位发生冲突。
日逐王降汉,匈奴被迫放弃了西域。
汉完全控制了西域,匈奴实力大减,己无力扰汉。
南北匈奴东汉初年,匈奴国内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人畜饥疫,死亡大半。
而统治阶级因争权夺利,发生分裂。
匈奴八部族人共立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为单于,与蒲奴单于分庭抗礼,匈奴分裂为两部。
后日逐王比率4万多人南下附汉称臣称为南匈奴,被汉朝安置在河套地区。
而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
北匈奴西迁公元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杀死了汉将索班。
为了对付西域的北匈奴,东汉朝廷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屯兵柳中,班勇于124年、126年两次击败北匈奴,西域的局势开始稳定。
在班勇离职后,北匈奴势力又重新抬头,汉将斐岑于137年率军击毙北匈奴呼衍王于巴里坤,151年,汉将司马达率汉军出击蒲类海,击败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
锡尔河是中亚的内陆河,流经今天的乌兹别克、哈萨克等国,注入咸海。
在汉时,这里是康居国。
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汉朝的反击,已无法立足,大约在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开始了西迁,来到了锡尔河流域的康居国。
至于北匈奴人在康居的活动,因为缺乏史料记载,就不得而知了。
而南匈奴一直被安置在河套地区,经常也跑出来兴风作浪。
最著名的是195年,参与了中原混战,东汉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掳掠去匈奴。
202年,南匈奴首领归附汉丞相曹操,蔡文姬才归汉。
多提一句,《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就是在匈奴地思念家乡而所创作的。
而后西晋因贾后乱政,引起了八王之乱,混战延续长达16年之久,给予了匈奴人介入的机会。
前前后后匈奴人建立了三个国家。
匈奴最后的表演汉赵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刘渊在成都王司马颖手下为将。
乘西晋八王之乱之后的混乱时期,刘渊在并州离石起兵立汉国,称汉王,后称帝,占领了北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311年刘渊子刘聪攻占洛阳,316年攻占长安,灭西晋。
318年,匈奴贵族靳准杀死刘聪子刘粲及其家族,自立为汉天王。
刘聪族弟刘曜在长安称帝,改国号为赵,消灭了靳氏。
因百姓负担极重,民怨沸腾,引起大规模反抗。
328年,羯人石勒擒杀刘曜,次年在上邽杀其太子刘熙及其将相公卿等三千余人,赵亡。
史称前赵或汉赵。
2 . 胡夏匈奴与乌桓、鲜卑的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
铁弗人刘勃勃被鲜卑拓跋氏击败后投奔羌人的后秦。
后自认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连,在河套地区创立夏国,史称胡夏。
之后击败东晋军队,夺下了关中地区,以长安为都。
425年赫连勃勃卒,子赫连昌继位。
428年北魏俘赫连昌。
赫连昌弟赫连定在平凉自称夏皇帝。
431年北魏俘赫连定,夏亡。
夏国的国都统万城是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在东亚留下的唯一的遗迹。
3 . 北凉融入匈奴人中的月氏人,称为匈奴别部卢水胡。
其中沮渠家族推后凉汉官段业为主,在现甘肃地区建立政权,史称北凉。
后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立为北凉主。
433年蒙逊子沮渠牧犍继位。
439年被鲜卑人拓跋氏北魏所灭。
牧犍弟沮渠无讳西行至高昌,建立高昌北凉。
460年,高昌北凉为柔然所攻灭。
最后融入宇文鲜卑部落的一小支匈奴,进入辽东半岛。
后来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权,被隋文帝杨坚所篡。
杨坚创立隋朝,统一中原。
慢慢的匈奴便融入到了各民族里面。
从此,匈奴不再已独立民族,独立团体出现在历史上。

参考:
十六国时期的夏国。
建立者是夏武烈帝赫连勃勃(381年-425年),赫连勃勃,字屈孑,匈奴铁弗部人,原名刘勃勃。
刘勃勃身材魁梧,仪表俊美,是个美男子。
当时他逃到了后秦高平公没弈干处。
没弈干没有嫌弃他,还把女儿嫁给了他。
后秦皇帝姚兴很喜欢他,不久封他做了安北将军、五原公。
这个姚兴也糊涂,封他作了官也就罢了,居然还分配给他五部鲜卑和杂胡2万多落,把他重新武装了起来。
刘勃勃投奔后秦,是想借后秦的力量为自己报仇。
但后秦为了立足,和北魏建立了联系。
对“国际”政治斗争一窍不通的刘勃勃大怒,马上起兵叛乱,而且袭击并系死了老岳父没弈干,兼并了他的部众。
因为《史记》中说匈奴是“夏后世之苗裔”,所以在公元407年建国的时候,刘勃勃自称是大夏国王、大单于。
刘姓本是他的母姓,屈子认为不合礼法,于是给自己定了个姓:赫连,表示自己的功业将显赫无比,上连天地。
从此以赫连勃勃著称。
其他旁支亲属,一概改姓为“铁伐”,意思是刚猛如铁,利能伐人。
赫连勃勃虽然粗野残暴,但军事天赋非凡。
后秦军几次前来讨伐,都被他杀得大败。
赫连勃勃因父兄都被斩杀,心理很有些变态、暴常。
每次打胜仗后,他都要垒一座骷髅高台,以示纪念。
他经常坐城上,置弓剑于侧,凡有嫌愤,马上亲手格杀之。
臣僚中敢怒视他的马上刺瞎眼;笑话他的割其唇,谏阻者则先割其舌而后斩之。
为了制造每量的兵器,他亲自在旁监视检测过程:如弓箭射不透盔甲,则造同的人;相反则杀死铠匠。
不过就是这样一位远近闻名的暴君,居然还收降了一位智者,后秦参军王买德。
公元413年,赫连勃勃征发民力在现在的陕西榆林一带修建国都一一统万城。
为了建一座钢铁之城,赫连勃勃采用了一种不讲道理的检验方法:城砖烧好后,派专人用尖利的钢针刺,如果砖上留下痕迹则处死烧砖人;如果没有,则杀死检验人。
用这种残酷的方法,赫连執勃确实建起了一座钢城,据说城墙可以用来磨刀。
统万城也因此成为目前唯一还能见到的匈奴城池。
之所以叫统万城,意思是要一统天下,君临万邦。
在王买德的建议下,赫连勃勃也学会了远交近攻的斗争技巧,和北燕、北凉政权建立结盟关系,然后集中兵力对付后秦,接连攻占杏城、新平等地,逼近长安。
可就在大功即将告成之际,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东晋权臣刘裕为了树立威信,突然兴兵北伐,而且很快占领长安,摘走了赫连勃勃眼看就要到手的大桃子。
不过刘裕北伐并不是为了统一中国,光复晋室,而是为了篡权。
所以在占领长安后,刘裕马上回师,留下年仅12岁的次子刘义真镇守长安。
刘裕撤兵后,赫连勃勃马上向王买德问计,王买德建议绕开周围,直接进攻长安。
赫连勃勃接受建议,派太子赫连聩统领2万骑兵直扑长安;赫连昌占据潼关,堵住进出关中的道路;王买徳屯于青泥险要之地。
公元418年,赫连瓒进入关中,刘裕急召刘义真东归。
东晋将土完全没有王师的风范,大肆掳掠,带着大批辎重,缓慢东撤。
当时刘义真部众大肆掠夺物资才离开,令关中人民驱逐朱龄石,迎勃勃入主长安。
勃勃入长安后大宴将士,不久就在灞上(今陕西蓝田县)称帝,改元昌武。
及后群臣都劝勃勃迁都长安,但勃勃虑及全国中心南迁长安后,北魏会易于攻击距边界才百里的统万,认为定都统万才能阻遏北魏侵袭北境。
于是在次年(419年)于长安置南台,留太子赫连璝留守。
不久回师,因统万宫殿完工而刻石于城南,歌功颂德。
真兴六年(424年),赫连勃勃想要废黜太子赫连璝,改立幼子赫连伦。
赫连璝知道后率兵七万自长安攻伐赫连伦,终在高平一战中击败并杀死对方。
赫连伦兄赫连昌则率军袭击赫连璝,将其杀死,勃勃于是立赫连昌为太子。
勃勃于真兴七年(425年)死于帝位,谥号武烈皇帝,庙号世祖。
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即位,427年,拓跋焘在连续两年突击统万城之后,占领胡夏的北部地区(包含首都统万),并一度攻下关中,胡夏虽迁都至平凉,却于次年(428年)打败魏军并收复关中。
赫连昌被擒后,他的弟弟赫连定继承皇位。
赫连勃勃本人以残暴著称,这个赫连定居然因为残暴无赖屡遭赫连勃勃斥责,可以想象他是什么德行了。
不过赫连定倒是继承了其父的军事オ能,称帝不久即大败追击的魏军,收复安定。
这回魏军的统帅又是倒霉鬼奚斤。
这次不光是打了败仗,自己还被活捉,差点掉了脑袋。
赫连定乘势进兵,魏军望风而逃,夏军兵不血刃就收复了长安。
北魏在429年北伐柔然大获全胜之后,趁著柔然近十年都难以恢复的良机,把军队主力向南进攻,于430年大败刘宋与胡夏的联合攻势,不但占领胡夏大部分的关陇领土(包含平凉、关中、陇西郡),更在431年从宋军手中夺回河南四镇(洛阳、虎牢等),拓拔焘返回首都平城,祭告太庙并举行盛大的庆功典礼。
大夏国从赫连勃勃建立政权到赫连定被擒,存在了26年。

参考:
答:这个问题问的好。
我的观点是匈奴没有建立过国家。
首先国家的定义是什么。
分为广义的国家和狭义国家概念。
首先有国家称呼,要有相对固定的管辖区域,要有相对有效的管理方式,要有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要有统一使用的语言文字,要有连绵不绝的文化传承。
当所有这些具备了以后,才能具备称之为国家资格。
乍一看匈奴好强大,具备了部分成为国家的基础。
他代表的是草原游牧文明。
逐水草而居,战时为兵,和平时期为民,没有社会分工,你方唱罢我登场我登场。
只是以武力强弱来奴隶弱小民族。
强了为霸主,弱小为仆从。
在历史上匈奴,基本没有建立或者遗留过大的城池和历史文化遗产,到了最后知剩下一个名词,到了近现代部分国家开始寻找祖宗,被诸多民族奉为祖先。
其实匈奴更像中国历史上的炎黄时期,是一个部落联盟而已。
文/玉之溪原创首发
参考:
匈奴本身有两个含义一个指代民族,一个指代国家,只不过在最开始国家与民族不分,从两汉的史书中关于匈奴的描述可知,匈奴具体指代的就是居于北边的夏后氏之苗裔,到了秦汉时期匈奴变得强大,史书将匈奴与秦汉并称,比如这句高祖崩,孝惠、吕太后时,汉初定,故匈奴以骄。
在这句话中很明显匈奴代之汉朝北部的一个国家,后来随着汉朝的分化瓦解,匈奴开始分化一部分内迁,一部分北逃,此时匈奴渐渐的如同汉朝的汉那般被冠以族名。
匈奴人如其它族那般开始在中国的羽翼下生活。
到了西晋末年,此时内迁的匈奴人趁西晋内乱之时,以汉为名建立新的国家,比如匈奴贵族刘渊建立的汉赵,当然这个时候的汉赵与之前以匈奴为国名的匈奴还是有区别,那个时候的匈奴主体是匈奴人,匈奴贵族刘渊建立的汉赵,匈奴人比例远小于西汉时期的匈奴国。
因此我们在理解匈奴这两个字时,不能先入为主的认为匈奴是一个民族,它本身的另外一个含义匈奴国也是需要知道的。

参考:
五胡十六国时建立过前赵和胡夏。

参考:
在两晋百余年的大乱世当中,匈奴族作为“五胡乱华”的主力之一,曾先后建立过汉赵(前期称汉,后期称赵,亦称前赵)、北凉、胡夏等3个政权,并都在正史当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中,作为中国史上第一个匈奴族王朝,汉赵帝国由南匈奴首领刘渊创建,并一度灭亡过晋朝,其功绩令人瞩目。
那么,刘渊是如何创建汉赵的?
他的帝国最终又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一 草创基业早在先秦时期,游牧在蒙古高原上的匈奴族便出现在中国史册当中,并屡屡南下侵犯中原。
秦朝末年,冒顿单于统一匈奴各部族,然后吞并周边邻国,从而建立起一个地跨东亚、北亚和中亚的大帝国,其实力之强,使汉朝在建国后的百余年间都不敢与其争锋。
直到汉武帝即位后,匈奴才在汉朝的接连打击下走向衰弱,并在西汉末年分裂成北匈奴、南匈奴两部分。
内迁五胡分布
本文主人公刘渊,正是南匈奴左部帅刘豹的长子。
刘渊生于曹魏嘉平三年(251年),自幼聪慧过人、文武全才,深受宰相王昶等人的赏识。
从曹魏末年到晋惠帝末年(约264-304年),刘渊一直在洛阳做人质,期间虽然继承其父的职位,但始终无法回到故乡。
直到永安元年(304年),刘渊利用晋朝深陷“八王之乱”的良机,以回到根据地招募军队、帮助丞相司马颖打内战为借口,才得到后者的允许,回到阔别40年的故乡。
刘渊创建史上第一个匈奴族王朝-汉赵然而,刘渊回到南匈奴后却食言自费,非但没有率军援助司马颖,反而在左国城自立为王,从而建立起中国史上第一个匈奴族王朝,时在永兴元年(304年)十一月。
由于匈奴长期与汉朝和亲,因此刘渊自认为体内流淌着刘氏皇族的血液,故而将国号确定为汉,史称汉赵,并建造汉高帝刘邦
二 达到巅峰除了南匈奴外,在西晋建立前后,还有其他4
其中,除鲜卑跟中原保持较为亲密的关系外,其他4个民族由于长期遭受残酷的民族压迫,都痛恨西晋的统治。
正因如此,刘渊建国称王后,立刻打出推翻晋朝的旗号,并积极笼络包括汉族叛军首领王弥、羯族义军首领石勒等在内的势力。
汉赵与其他政权对峙
永嘉二年(308)十月,刘渊正式称帝,并派皇子刘聪、皇侄刘曜、大将石勒等人进攻西晋的都城洛阳。
然而,由于中原军民的顽强抵抗,刘渊生前终究未能见证西晋的灭亡。
永嘉四年(310年)八月,刘渊带着满腹遗憾离世,太子刘和即位,但几天后便被弟弟刘聪弑杀,后者随即自立为帝。
刘聪称帝后,继续执行其父生前制定的灭晋国策,多次派刘曜、石勒等人进攻中原,最终在永嘉五年(311年)攻陷洛阳、俘获晋怀帝,5年后(316年)又攻陷长安、俘获晋愍帝,正式完成灭亡西晋的目标。
此时,汉赵的实力达到巅峰,疆域包括今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五省之地以及甘肃南部,面积近百万平方公里,是当时唯一有能力统一天下的政权。
汉族历次大规模南迁路线
为躲避战乱,河南一带的汉人逃到今天安徽、江苏、湖北等省,陕西、山西的汉人则穿过湖北进入洞庭湖流域,其中的一支又迁徙到了江西赣州,而山东和安徽北部的汉人最后进入福建北部。
这便是汉族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被迫南迁,史称“永嘉南渡”或“衣冠南渡”,人数大约有150万人。
三 走向灭亡正所谓“胡虏无百年之运”,汉赵的巅峰期很短,随即便走向混乱、灭亡。
究其主要原因,无非有两点:一,汉赵政权的本质是以刘渊父子为核心、各支反晋武装的松散型大联盟,一旦完成灭亡晋朝的总目标,或者刘聪的继承人难以服众,势必会导致联盟解体;
二,汉赵皇族之间、皇族与外戚之间内讧不断,导致元气大伤,并给“敌对势力”提供取而代之的良机。
刘聪死后,汉赵陷入分裂大变故首先发生在汉赵皇族内部。
东晋太兴元年(318年)七月,酒色蚀骨的刘聪病死,荒淫暴虐的太子刘粲即位,但很快便被国丈靳准弑杀,皇位也被篡夺。
靳准弑君篡位后,杀光留在都城平阳的刘姓宗室男女,并派人向东晋称藩。
刘聪的堂弟刘曜闻讯后举兵讨逆,在途中接受群臣的拥戴而称帝,时在当年十月。
不久,刘曜平定叛乱,并诛杀靳准全族。
刘曜平定靳准之乱后,将注意力转移到关陇地区,意在征服氐、羌等民族,消灭西晋残余势力,吞并前凉政权。
为此,刘曜在称帝后的次年(319年),便将都城由平阳迁往长安,并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
然而,就在同年,实际控制河北、山东等地的大军阀石勒,因为长期和刘曜不和,遂在襄国自立为天王,国号也是赵,史称后赵。
前、后赵对峙形势
咸和三年(328年)十二月,刘曜亲率大军讨伐后赵,结果洛河以西战败被俘,并在次年初遇害。
刘曜死后,后赵大将石虎率军攻破上邽,将避难于此的前赵太子刘熙及其王侯、公卿、将军
至此,汉赵帝国彻底覆亡,前后仅存在24年时间。
参考书目房玄龄(唐):《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崔鸿(北魏):《十六国春秋》, 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司马光(北宋):《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5年版。

参考:
北匈奴西迁逐步强大起来在地中海东部建立了强大的奥斯曼帝国亚欧非洲三大洲。
匈奴原型既殷商甲骨文卜辞所记载的龙方
匈奴人建立过商朝后来建立赵国,韩国,魏国秦朝汉朝也是匈奴人建立的。
汉朝时期冒顿单于建立了匈奴国。
赵姓和刘姓是匈奴姓氏刘姓氏是匈奴独孤姓氏变为刘姓。
汉朝时期匈奴国分裂为南匈奴北匈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同汉朝和亲分裂了匈奴帝国,北匈奴被迫西迁。
匈奴人在非洲最强盛大概有现在的印度。
南匈奴和北匈奴分裂后阿提拉的带领下到达欧洲打败了哥特人和日耳曼人在莱茵河边建立了匈奴帝国。
后来阿提拉死后退回到匈牙利。
历史上匈奴人占据黄河河套地区并统一整个北方蒙古高原以及西伯利亚,还进入中原同羌族和炎帝开战战胜了炎帝战胜了羌族并一直南迁度过长江。
这些复杂的历史很难接受,历史是无情的民族就是属于社会学范畴,种族是属于植物学范畴,汉武帝打来打去消耗了国力打的是经济打的是手心打手背,为何不能互相贸易共同发展最后俩败俱伤,打来打去是消耗是打掉了和平共处经济贸易。

参考:
我认为,至少在中国境内,历史上的匈奴并没有建立真正的意义上的国家。
他们还是处于一种落后的游牧部落联盟形式,逐水草而居,在大漠之中游移。
完全靠天吃饭,一旦遇到天灾,只得南下袭扰华夏,掠夺财物以求生存。
匈奴历史上,像狗皮膏药一样缠着华夏,是由落后的经济生产水平决定的,是无可奈何的生存的需要。
一遇到打击,就会迅速解体的历史也说明了这一点。

参考:
在古代,其实是不光游牧民族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农耕民族其实也不存在。
一般来说,我们认为我国在夏商周时期已经进入了“国家”时代,换句话说,古代意义上的国家的产生,基本上是与文明的产生等同的。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产生伴随的是原始社会的瓦解,以及私有制的出现和阶级的分化。
所以,我们常说夏朝之前是“天下为公”,而从夏朝开始是“天下为家”,也就是私有制和国家从此产生了。
1、如果按照这一理论,那么匈奴便是有国家的。
匈奴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由于畜牧业的发达而出现了私有制,同时原始的氏族社会逐渐瓦解,出现了奴隶,且阶级对立开始形成,也就是说产生了与夏商周社会发展阶段相近的“国家”。
在漠北诺彦山发掘的属于公元前3-前2世纪的匈奴墓葬中,既有陪葬品甚多的大墓,又有几乎没有陪葬品的小墓,阶级分化非常明显。
同时,匈奴拥有奴隶的现象非常普遍,《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贵族死后,其“近幸臣妾”陪葬者多达数十甚至上百人,如果按照社会形态来划分的话,我们可以说当时的匈奴已经进入了奴隶社会阶段。
匈奴的奴隶主要来自战俘,《史记》说“匈奴明以战攻为事”。
综上,当我国的长城以内出现了大一统的秦汉王朝之时,北方的大漠草原也出现了一个统一的匈奴汗国,只不过当时匈奴人的发展阶段要落后于农耕民族。
匈奴汗国,以单于为最高首领,同时其国家政权分为三部分:其一为单于庭,居中,对应的汉地为代郡和云中郡一带其二为左贤王庭,居东,对应的汉地为上谷郡,并东接东胡。
其三为右贤王庭,居西,对应的汉地为上郡,西连大月氏。
2、内附的南匈奴在中原建立了汉赵政权汉朝与匈奴大战数百年,最终匈奴一分为三,南匈奴内附,北匈奴单于西遁,而留在大漠的北匈奴则归顺了鲜卑。
晋朝末年,八王之乱导致天下分崩离析,公元304年,内附的南匈奴人刘渊趁机起兵,建国号为“汉”,后来其从子刘曜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
前赵,最终被羯人石勒的后赵所灭。
所以,无论是与秦汉对立的匈奴汗国,还是后来内附中原的南匈奴都是有国家的。

参考:
匈奴是古代蒙古戈壁草原的游牧民族,匈奴最初在蒙古建立国家,前215年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
内迁中原的南匈奴在十六国时期成立地方政权,如汉赵、北凉、胡夏等;
北匈奴西迁康居。
自汉武帝元光六年(西元前129年)起开始受到汉朝军队的攻击,汉武帝元朔六年(西元前123年)匈奴将主力北撤漠北,至汉武帝元狩四年(西元前119)已完全退出漠南。
汉元帝竟宁元年(西元前33),王昭君嫁与匈奴呼韩邪单于后,匈奴人已重新回到漠南,双方依汉元帝永光元年(西元前43)的约定以长城为界。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西元46)匈奴人受到乌桓人的攻击北迁前的80年间,匈奴人一直居住在漠南。
匈奴人的最近后裔是蒙古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