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杨坚直接由北周统一中国汉人会不会被鲜卑人同化

北周宇文氏是鲜卑人,但对待汉人还算温和,汉人也有不少在朝中为官,胡汉矛盾并不突出。
而北齐虽名为汉人执掌,其实胡化严重。
高洋性情怪异,残暴凶狠,将北齐鲜卑元氏灭族。
加上北周与北齐之间多年征伐,两方的鲜卑人大量死伤,本来不多的鲜卑人所剩无几。
之后杨坚篡周立隋,鲜卑人未发生大规模反抗,也没能力实施反抗了。
除北周北齐外,南方还有陈朝,聚居着大量汉人,既便杨坚不夺政权,这多于鲜卑数倍的汉人也很难接受被同化。
而鲜卑人就此从历史的长河中消失,再也难觅踪影。
三足鼎立 战国七雄这里另外提一下 ,杨坚一统天下时和秦帝国灭东方诸国时十分相似,北周疆土大致和秦国相当;
陈朝按区域来说和楚国非常相似;
北齐就相当于战国时包括齐国在内其它几国。
而北周和秦国一样统一天下,而统一前的北周、北齐、南陈三足鼎立之势又是历史上另一个三国,只是这个三国的名气无法和魏蜀吴的那个三国相比,看来历史真的是非常有趣。

参考:
南北朝时期北魏这个统一北方的政权分裂成西魏和东魏,后来北周代西魏,北齐代东魏。
民族融合发正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
事实上在北魏时期,鲜卑人就已经开始汉化了。
就从北魏开始说起。
西晋灭亡后以后,五胡乱华,最后鲜卑族的拓跋氏统一北方,建立北魏,从此南北政权对峙是为南北朝时期。
北魏很重视对汉文化的学习。
北魏孝文帝汉化的功劳最大,他由汉族冯太后抚养,本身就对汉族文化比较亲近,再加上民族矛盾日益加深,汉化就势在必行。
为了汉化,他迁都洛阳(文化发达),尊孔子,改汉姓,皇姓拓拔氏改为元氏,很多朋友搞不清楚当时的历史和人物关系,就是因为改了姓。
禁胡语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
后来宇文泰和高欢分别拥立元宝炬和元善见为帝,是为西魏和东魏,北魏灭亡分为两国。
再后来高欢之子高洋废帝自立,七年后宇文泰之子宇文觉也行此事。
自此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西魏。
北周就是隋帝国的前身,那就说西魏北周一支。
西魏北周同是一脉,宇文氏掌权。
西魏的实际掌舵者宇文泰尊好儒学,他摒弃了鲜卑的落后习俗,在长安建立国子学用以培养儒家人才,同时恢复农耕采用均田制,有很高的汉人农业帝国的色彩。
可见宇文氏依然继承了北魏汉化的传统(虽然鲜卑贵族还是有优越性,但汉化还是很明显的,汉化也是维护其统治的关键因素,汉人鲜卑化必然激起民族矛盾和民变)。
因此,即使杨坚没有取代北周,北周鲜卑人也不能把中国全盘的汉化,鲜卑人还要学习汉文化。
因此无论是出自对先进汉文化的敬仰,还是为了维护其统治,都要尊重汉族的文化特点。
倒施逆行,只能换来政权的灭亡。

参考:
如果没有杨坚,直接由北周统一中国,汉人会不会被鲜卑人同化?
其实如果历史真的没有杨坚,也没有什么元坚或者王坚,而是由北周统一中国,这么一个发展进程的话,汉人不用担心被同化,反倒是他们要担心:咱们强悍的大鲜卑人,如何才能不被汉化呢?
北周是哪打来的?
北周和北齐都是从西魏和东魏那来的,如果再要挖坟的话,那就是北魏,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政权,前身北代在五胡十六国时代是存在感相当弱的一个政权了,都城都定在现在的呼和浩特的和林格尔县,。
虽说北魏共有20帝,享国148年,但乱世中的王朝,存在着实艰难,北魏也一样,最初几代,太难了。
公元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398年迁都平城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
493年孝文帝拓跋宏(元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北魏能飞速发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相较于其他政权,他学习的能力相当强,其实也是汉化的速度相当快,也相当彻底。
咱们看啊,那个时代,有许多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夺取了汉族人的故地,但是他们基本上都没有和蒙古人一样把良田改成牧场,把汉人变为奴隶或者杀个干净,这些少数民族的人们,以汉人自居,改汉名,穿汉服,在汉人士大夫的建议下,改正朔,尊礼仪,比南朝汉人们建立的政权,简直不要更有汉族范儿。
在这样的情况下,胡汉通婚是常态,汉化的路走得又急又稳。
北周的主要成分,还是鲜卑化的汉人和汉化的鲜卑人,它走着的,仍然是当初的那条路,只不过是这条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文化上崇尚汉文化,后来几乎没两样,鲜卑文字没有了,汉字多漂亮啊,血统上也不再纯粹,审美也汉化了,谁能分得清谁是真正的纯种鲜卑人?
——事实上也基本没有了。
没有谁有这本事,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已经习惯了汉族的方方面面,成了汉人一份子。
杨坚接收了北周,不过是换汤不换药而已,何况杨坚本身,也是有着鲜卑血统的,不但是他和他的王朝,就是后来的李唐王朝和他的支持者们,也是一样的,为了向大汉文化表示尊重,他们都表示自己是汉人的后代,至于真假,无所谓了,能推动历史前进的,能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就行,反正中华一家亲。
珠玉在前,叶之秋仍期待您的

参考:
不可能,北周本身就已经是高度汉化的鲜卑人群。
北朝从北魏时代就已经开始全面汉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全面使用汉语、汉字,严禁鲜卑语,尊奉孔子与儒家文化。
北魏分裂成东魏与西魏,后来,西魏逐渐演变成北周,东魏要变成北齐。
北周继承了北魏的风俗文化,仍旧禁止鲜卑语的使用,继续推崇儒家文化,已经汉化数百年的鲜卑人,早就已经与汉人没太多的差异,无论语言还是衣冠、制度等。
(北周皇帝宇文邕与陈后主陈叔宝画像)北周皇族仍旧推崇汉服衣冠,使用中原汉文化的礼仪制度,除了血统上仍旧还是鲜卑人,实际上北周的鲜卑人已经与汉人没有多少区别。
而即便是北周末代皇帝宇文阐,也是一半鲜卑一半汉人血统,并非纯粹的鲜卑人。
当年鲜卑人建立的北朝,因为大规模深入汉化而得以真正入主中原,最终彻底融入了汉民族。
然而因为这场彻底的改革,也让鲜卑人“尚武”的风气逐渐丧失。

参考:
首先普及一下历史民族知识,鲜卑族提倡与汉族通婚,我大汉族民族文化底蕴丰厚,只有同化其他民族,不会被同化,当时的北周宇文氏贵族是被完全汉化的政权,如果统一中国,和杨坚杨广以及李渊世民父子的隋唐文化基本无多大差别,要知道杨坚父子鲜卑血统浓厚,李渊也是鲜卑血统。
我们现在的大部分汉人都多少含有胡人血统,只有少数的南蛮有些个是纯汉,他们的面貌猥琐,形体弱小,是历代胡人入侵,被赶到南方的汉人,他们和百越人通婚,越来越像南方人了,现在的北方人多类胡人身材高大,英俊威武,所以说中华民族更具体,概括表示我们的民族,汉族是一种文化范筹,血统很难定论谁谁是汉族,谁谁是其他民谁。

参考:
不会的,因为从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以来,本来为数不多的鲜卑族就已经开始汉化,基本上是融入到汉族里了,应该是汉族把鲜卑族给同化掉才对,鲜卑族在少数民族政权里也算对汉族政策比较温和了,并没有制造民族对立和矛盾,隋唐的开国皇帝都是鲜卑化的汉人,他们的妻子又是汉化的鲜卑人,所以杨坚统一中国对鲜汉两族都比较公平
参考:
如果杨坚不称帝的话,南陈未必能这么容易就被消灭掉的!因为汉人的最大优点就是大敌当前就会把恩怨先放下,抢头一致向外,誓死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安全!当年淝水之战就是一个好好的例子!而杨广当年举着康复汉人江山的旗号,加上南陈皇帝昏庸,這就严重影响到南陈将领抗隋的决心!很多人还没有打就直接向隋投城了。
(投诚的人并非卖国求荣,而是他们渴望汉人的江山可以早日统一!停止西晋以来的内乱局面)杨广就是捉紧汉人的渴望和平统一這一点把南陈灭了的!如果换成是鲜卑人的话,汉人肯定会誓死抵抗的!北周即使倾巢而出也未必能打得过南陈的!
参考:
不会,绝对不会。
为什么,很简单。
蒙元和满清又不是没统治过,要么像蒙元谁也没同化谁,要么像满清就是被汉人同化。
剃了头、留了辫子、换了服装,还是汉文化。
为什么少数民族同化不了汉人,其实无外乎两个原因。
第一、不能说少数民族的文化绝对不行,但是确实文化上不占优势。
并没有太优秀的东西可以同化汉人。
不合礼法的内容也不会被接受。
汉文化相对于游牧来说优秀部分更多,光书籍你就几乎没有,更没有什么学说、理论。
拿啥同化?
第二、最大的原因是,每一次游牧游猎入侵都是进入农耕民族人口的汪洋大海。
这不是说人口不占优势,而是人口连汉人零头都不到。
怎么同化?
满清剔发易服这么过分的事都做了,最后还不是得为了统治地位主动同化自己。
人口是最大的决定因素。
第三、中国周代是最后一次人口置换,商人大多都向南北溃逃了。
周代之后虽然汉族民系有南迁,可留下来的还是占绝对绝对多数。
因为周秦之后铁器普及,生产力水平提高,农耕人口与游牧人口已经不成比例。
现在西北东北也没多少人,现在的蒙古国也只有两百万人。
古代游牧人口更少连农耕零头都不到。
满清号称十万,其实里面还有蒙古人和汉人。
所以绝对的人口数决定了不可能发生汉人被同化。

参考:

有人问为什么不是融入鲜卑文化中,我只能讲,文化永远是高级的兼并低级的,不因为政府执政者是哪个民族的而改变。
自行车是法国人发明的,但不需要法国人来统治我们,我们才会用自行车,只要比我们步行强,我们自然会用它。
文化也一样,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字,如果鲜卑人创造不了更好的,或者他找不到其他好用的文字,他们也只能用我们的。
可以说,我们的文化在整个东亚乃至世界都是很强大的,有竞争力的,就退一万步来说,至少强过鲜卑人,就连鲜卑人自己也这么认为,否则不会有北魏拓跋宏的汉化运动。
很多人纠结于民族,血统,其实我们中国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纠结这些东西,自古以来,凡是认同汉文化的不管他是哪的人什么颜色什么血缘,我们都认为他是中国人,相反,即便是血统上的中国人 ,只要他背弃汉文化,就被视为异类,如太平天国。
就在北周那个时代,我们也是这种看法。
那为何现在看历史就非常纠结皇帝是哪个民族的,我们到底有没有被胡化这些问题呢?
只能说欧洲的文明在同化你,这些民族血论实际都是欧洲的东西。
文化间的相互影响一直都在,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样,只有强大的,有生命力的文化能够存在下去,剩下的那些就只能深埋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参考:
这个不会,假如北周统一中国,情况是和隋、唐二朝一样的。
北方后期的北方汉族,我更愿称之为“新汉族”,因为二百多年的民族融合,已经杂糅出来了一个新的民族体。
其实北周、隋、唐三个朝代本质就是一家,只是经历了两次“禅让”,代理人换了三波。
纵观隋唐二朝的文化,你会感觉到有明显的“异域感”,与秦汉时期区别很大,这就是中国中古时期的特色。
像幞头、圆领外袍这种衣饰就不是传统的汉族服饰;
椅子、胡饼等新潮事物也是秦汉时期没有的;
妇女穿戴也更加开放。
吴道子的绘画、唐三彩、敦煌莫高窟、胡璇舞等一系列唐代艺术作品都有着丝丝缕缕的异族风情。
而就统治层来讲就更加明显了,隋唐时期的官员异族尤其是鲜卑族的数量很多,比如早期的贺若弼、宇文善、长孙晟、长孙无忌、尉迟恭,后来的高仙芝、哥舒翰、李光弼等人。
所以即使是北周统一,这种政治与文化格局也不会有大的变化,因为本质都是北朝文化的延伸。
非要找不同的话,那应该就是达官贵族被赐予的鲜卑姓氏被杨坚改了过来。

参考:
不会。
汉族本身就是综合民族,而且逐渐形成了宽厚包容的大德之胸。
如果假如说鲜卑人统一了整个华夏,那其实和后来蒙古人建立起元朝,满族人建立的清王朝不是没有差别吗?
古代哪个民族统一华夏不要紧,重要性是华夏民族的宽厚包容的大德之心成就了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这一切说明华夏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所形成的汉族,在日积月累当中能够深入接触到它的每一
所以,包括未来世界,汉文化会遍布世界上每一个角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