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突厥蒙古契丹鲜卑是不是能理解为一个民族的各个朝代

匈奴、鲜卑(契丹、蒙古)、突厥,是完全不同的民族,后来者也没有从先行者那里继承到任何科技和文明。
当然,不能排除后来者中有先行者的基因和血脉,但只要没有文化上的认同,就不是先行者的继承人。
如果将这些游牧民族看作同一群人的不同朝代,那么与早些年土耳其、中亚流行的泛突厥主义有什么区别?

如果将匈奴到蒙古的各游牧民族视同一个群体的不同朝代,其视觉效果,就像埃尔多安背后那群cosplay的小丑一样。
在蒙古高原的历史上,中部鲜卑取代匈奴,突厥语民族取代鲜卑,室韦-鞑靼-蒙古取代突厥语民族,基本都是人类品种的更换,而不是同一民族内部的王朝更迭。
匈奴人,是胡人,是黄白混血种人。
在汉晋时代,不是北方所有少数民族都叫胡人,能叫做胡人的,除了中亚、新疆的西域白种人之外,只有匈奴、月氏、乌孙等少数几个。
匈奴、月氏和乌孙生活习惯基本相同,政权组织方式也非常类似,他们是同一个品种的。
早在汉代时期,胡人的发展水平普遍高于羌族、鲜卑、丁零等民族,匈奴也好,乌孙也好,月氏也好,他们都有比较进步的科技水平,政权组织方式也很进步,有一个强大的家族作为全民族的共同领导,各个部落围绕在民族领袖周围,遵守领袖的号令,一般情况下很难被切割粉碎。
这三大胡人集团,都有长途跋涉、远程迁徙的经历,他们的主体都没有失散。
但当时的羌族、鲜卑、乌桓、丁零都没有这样的能力,他们都是部落林立,互为仇雠,民族远远没有统一,很容易被人分而治之。
从公元前128年开始,匈奴与汉朝之间持续爆发战争。
汉武帝用了十年,将匈奴逐出漠南,匈奴远遁漠北;
从前99年开始,汉武帝又用了十年,对漠北匈奴深入穷追,穷追猛打,虽然这一阶段汉朝损失很大,但匈奴损失更大,匈奴被打的人口锐减,内乱频仍,朝不保夕,危在旦夕。
而且匈奴丧失了蒙古高原的宗主权,在汉昭帝时代,东部的乌桓把匈奴单于的祖坟都给刨了,壶衍鞮单于很愤怒,但汉朝出兵干涉,匈奴最终也没敢报仇。
在汉宣帝时代,匈奴在西域也彻底失败了,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断匈奴右臂。
于是,在握衍朐鞮单于时代,匈奴终于分裂了,呼韩邪单于干掉了握衍朐鞮单于,然后又冒出五个单于争雄,最后是郅支单于和呼韩邪单于兄弟争国。
两个单于都像汉宣帝示好,但东部的呼韩邪单于尺度更大,他竟然亲自跑到长安,向汉宣帝称臣,时为公元前51年,甘露三年。
于是,汉朝支持呼韩邪单于,郅支单于战败逃往西方,和西方的乌孙、丁零、坚昆几度交手,最终跑到了哈萨克的康居。
西域都护甘延寿、陈汤追到康居,攻破康居,杀死郅支单于,留下一句话“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至此,呼韩邪单于在汉朝扶持下统一了匈奴,并臣服于汉朝。
此后,呼韩邪单于又两次来到长安面圣,分别拜见汉宣帝和汉元帝,在公元前33年那一次还得到了王昭君。
此后,一直到王莽篡汉,匈奴一直臣服于中原,呼韩邪单于如此,他的六个儿子先后担任单于,也是如此,直至最后王莽欺人太甚而且中原大乱,匈奴短期内恢复独立,但不久就因为内部争权夺利而永久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时值东汉初期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
分裂之际,匈奴内乱频仍,连年蝗旱,赤地千里,草木尽枯,人畜饥疫,死耗太半。
南匈奴投奔东汉,最终成为东汉得附庸。
随后,在接下来半个世纪中,东汉、南匈奴共同对垒北匈奴,北匈奴越打越弱,南匈奴则越打越强,从三万人发展到了三十万人。
最终,在公元89年,汉和帝时代,大将军窦宪北伐,勒石燕然,北匈奴大败,开始向西迁徙。
此后数年,东汉政府对北匈奴连续追杀,迫使北匈奴余孽主力于公元91年四散奔逃。
有的逃到了辽河流域,融入了东部鲜卑之中,是为后来的宇文部;
北单于本部向西逃亡,一直逃到了哈萨克丘陵,最终取代了康居,是为悦般,但到了5世纪初已经突厥化或者铁勒化了,不再是匈奴人;
还有一部分留在草原上,但是中部鲜卑人进入了草原,这些匈奴余孽被鲜卑化,从此都是鲜卑人了。
而陕北、山西的南匈奴,则在汉朝的全面控制之下,日趋汉化。
在4世纪初西晋末年,南匈奴又一次兴风作浪,建立了汉-前赵政权,先后攻克洛阳和长安,灭亡了西晋,给中原汉族带来巨大灾难,拉开了五胡乱华的帷幕。
但这些南匈奴基本都已汉化很久了,首领刘渊、刘聪、刘曜等人都有极其出色的儒学和文化修养,说话做事引经据典掉书袋,十分“酸腐”,南匈奴权贵大抵如此,而平民是种地的,不是放羊的,种地的匈奴人还能算是匈奴人吗?
前赵被消灭后,南匈奴余孽大部分都被屠杀了,余部在山西吕梁山区还有,号称离石胡,对北方各国时叛时降,直至唐朝初年被李世民荡平。
在东汉时期,1世纪末2世纪初,北匈奴被东汉政府灭亡,匈奴余孽主体都从蒙古高原上逃走了,补充进来的是东方大兴安岭森林中的鲜卑人。
进入漠北的是中部鲜卑,他们非常原始和落后,发展程度完全比不上匈奴人。
但进入漠北后,他们迅速进化,很快就对汉朝形成巨大威胁。
但是,鲜卑与匈奴不同,他们始终未能统一,各部落各行其是,没有一个领袖群伦的类似于匈奴单于、突厥可汗的人物,所以他们对汉朝的威胁主要是骚扰缘边地区。
但到了2世纪五六十年代,汉桓帝和汉灵帝之间,鲜卑突然出了一条好汉,叫做檀石槐,竟然奇迹般的再度统一了漠北高原,尽据匈奴故地,各鲜卑部落都听其号令,对汉朝的威胁陡增。
汉灵帝曾派护乌桓校尉夏育、护羌校尉田晏、护匈奴中郎将臧旻各带一万人出塞讨伐檀石槐,结果战败,损失惨重,这是两汉时代对漠北游牧民族最大的一场败仗,亘古未有。
檀石槐死后,他的儿子和孙子没出息没本事,他们家的政权很快就拉倒了,鲜卑又恢复到部落林立的年代了。
汉末三国时期,中部鲜卑又出了一条好汉,叫轲比能,他在大量汉人和护乌桓校尉阎柔的支持下,迅速崛起,击败了檀石槐的后人步度根、泄归泥等,再次称雄鲜卑诸部,但影响力还是不如檀石槐。
轲比能与曹魏政权乌桓校尉田豫、牵招等几次交手,各有胜负,曹魏为之头疼。
最终,幽州刺史王雄想了一招,他派了个刺客去把轲比能干掉了,然后中部鲜卑又土崩瓦解了。
从汉末以来,由于中原战乱,中部鲜卑开始大规模向南迁徙,他们的主流都到了内蒙古阴山、河套一带,在五胡乱华时期,在逃到北方的山西汉人的支持下,中部鲜卑拓跋部迅速崛起,最终在4世纪末河套平原上建立可北魏政权,在5世纪初成功入主中原,统一了北方。
这是中部鲜卑的情况,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两股鲜卑人,人数众多,但那时没有进入漠北。
其一是最发达的鲜卑部落,东部鲜卑,他们成群结队的生活在辽河流域的草原上,或者放羊,或者种地,分为众多部落。
他们在汉魏时期是边患,但到了西晋时期,已经臣服于中原。
西晋时期,东部鲜卑主要分为三个部落,分别是段部、慕容部和宇文部,其中宇文部是由东迁的匈奴和本地鲜卑融合发展而来的。
东部鲜卑靠近河北与辽东,当地文化发达,汉人众多,所以东部鲜卑汉化严重,特别是段部和慕容部,汉化程度非常高。
在永嘉之乱的时候,大量北方汉人向东北逃窜,就来到了慕容部,更是加速了慕容部的汉化。
东部鲜卑几经洗牌,互相仇杀,最终,段部被慕容部和羯族后赵联合歼灭了,余部逃到山东,最终被前燕屠灭,宇文部则与慕容部屡战屡败,最终分崩离析,不复存在。
而4世纪50年代,后赵灭亡,北方大乱,慕容部趁机南下中原,建立了前燕政权,慕容部的南下,与南匈奴和羯族对中原的破坏完全不同,他们是汉化的文明民族,同时一起跟着回来的是大量北迁的北方汉人士族,他们给久经战乱的北方带来了一股清风正气。
在十六国时代,在连绵不绝的战乱中,慕容部鲜卑人最终基本死绝了,主要杀他们的是氐族、汉族,以及慕容部亲手扶植的中部鲜卑拓跋部。
除了东部鲜卑之外,还有一股鲜卑人,生活在黑龙江流域,如果说辽河流域的东部鲜卑文化最先进,那么黑龙江流域的鲜卑发展最落后,他们是室韦人,也是部落林立,渔猎为生,他们一直到9世纪唐朝末年才进化成型,虽然落后,但他们厚积薄发,其后代将在13世纪撼动地球。
鲜卑人进入漠北的同时,突厥语民族也开始进入漠北,汉朝时他们被叫做丁零人,生活在匈奴的西北,从阿尔泰山到贝加尔湖一带,他们比鲜卑人还要落后的多。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这些丁零人逐渐被叫做敕勒人、高车人,最后定为铁勒人。
到了4世纪末,铁勒人等突厥语民族已经成了蒙古高原的主体,鲜卑人已经走光了,铁勒人部落林立,发展极其落后,除了放羊什么也不会。
所以,虽然突厥语民族遍布草原各地,但他们的时代还要再等一等。
4世纪,一股从拓跋部逃出来的鲜卑奴隶在首领木骨闾的率领下,从漠南来到漠北,逐渐发家致富,其子孙后代统治了漠北的突厥语民族,号称柔然,也被翻译做蠕蠕。
蠕蠕到了木骨闾六世孙社仑的时代,也就是4世纪末,开始强大起来,柔然兼并了各个突厥语部落,打败了匈奴余孽,占据了整个草原,东至朝鲜,西至焉耆,尽有匈奴故地,柔然首领自称可汗,这是可汗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
同时,拓跋部的北魏政权也开始崛起,双方矛盾日益尖锐,冲突日益增多。
到了5世纪,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即位之初,决定彻底解决柔然问题,于是几次兴师北伐,大破柔然,大檀可汗积郁成疾而死,从此柔然由盛转衰。
此后,北魏日益强大,柔然日益衰弱,柔然的威胁逐渐减少。
同时,柔然也逐渐丧失了对突厥语民族的优势。
比如,5世纪末,铁勒副伏罗部就成功摆脱柔然统治,逃到天山北麓草原上独立建国,即高车国,与柔然抗衡,甚至在战场上杀了柔然可汗伏
但高车国不重要,重要的是阿尔泰山北麓的一支强大的突厥语部落。
这个部落,就是突厥,真正的突厥人。
历史上,突厥长期受制于柔然,为柔然打铁制造兵器。
在6世纪中叶,突厥逐渐崛起,并将高车国的余部收降,在西魏的支持下,开始反击柔然。
很快,突厥就把柔然灭了,柔然人四散奔逃,其主要权贵分别被北周和北齐捕杀。
甚至于7世纪出现在东罗马帝国的阿瓦尔人,据说也是远遁的柔然余孽,他们将马镫传到了西方,但这支阿瓦尔人不太可能是柔然人,所以通常叫他们伪阿瓦尔人。
突厥实力非常强大,估计是崛起速度最快的游牧民族,短短几年就尽有匈奴故地,征服了全部的铁勒部落,而且趁着中原的分裂,一度对北周和北齐确立了相对优势,同时,木杆可汗时期,突厥征服了西域,灭掉了称雄中亚的嚈哒,击败了波斯帝国,向西与东罗马帝国也有纠纷。
而且,突厥非常顽强,不同于包括匈奴在内的其他游牧民族,突厥在历史上三起三落,统治草原和西域达二百年之久。
第一起,就是从突厥开国可汗伊利可汗开始,经过乙息记可汗、木杆可汗、他钵可汗兄弟三人,到沙钵略可汗,约三四十年之久,除了北齐文宣帝高洋能镇住突厥外,突厥谁都不怕。
第一落,就是581年隋朝开国,隋文帝对突厥大加离间,制造内乱,同时出动大军打击突厥,突厥大败,沙钵略可汗被迫投降隋朝,经过莫何可汗、都蓝可汗、启民可汗,一直到始毕可汗为止。
在589年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隋朝更是直接干预突厥内政,专一扶植亲汉但实力弱小的染干,每当染干战败的时候,隋朝的兵马钱粮接着就到了,杨素统帅大军,哪个突厥人不服就削哪个,都蓝可汗和西突厥达头可汗先后被隋朝搞掉,染干稳坐可汗宝座,被隋朝册封为启民可汗,并将义成公主下价给启民。
这期间,突厥不是没有想过要崛起,比如沙钵略可汗临死的时候,放弃了儿子,而是让自己最讨厌的弟弟继承汗位,是为莫何可汗,因为只有莫何可汗有能力复兴突厥,不过莫何可汗命不好,在消灭堂兄弟阿波可汗的时候中箭战死了。
突厥的第二起,就是隋末唐初的天下大乱,主要是始毕可汗、处罗可汗和颉利可汗他们兄弟三个,他三个都是启民可汗的儿子,但这个时候突厥已经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
东突厥抓住中原大乱,坐镇北方,力压群雄,对中国造成巨大的危害。
不过他们遇到的对手是唐朝,所以突厥很快就有了第二落,在度过最初的艰难之后,贞观三年,唐太宗命李靖北伐,次年一举灭掉东突厥,将突厥人整体迁徙到漠南管理。
突厥的第三起是在半个世纪以后,682年,突厥遗民阿史那骨咄禄兄弟率众反叛,逃回漠北,重建了突厥汗国,是为后突厥。
后突厥经历了三个时期,分别是骨咄禄可汗、默啜可汗兄弟时期与唐朝的全面对抗,时值武周至唐玄宗初年,毗伽可汗时期的和平阶段,突厥父事唐朝,时值唐玄宗开元中期,毗伽可汗之后的突厥衰落直至最终灭亡,包括伊然可汗、登利可汗、阿史那骨咄叶护、乌苏米施可汗和白眉可汗时期,时值唐玄宗开元末期、天宝初期,这也是突厥的第三落。
在唐朝和回鹘、东部葛逻禄的打击下,东突厥彻底灭亡,余孽大部分南下融入唐朝,少部分被回纥收编。
这是东突厥。
另外,还有西突厥,由突厥经略西域的偏师发展而来,主要由少量突厥人、异姓突厥(大概是乌孙后人)、葛逻禄、处月等突厥语民族组成。
西突厥可汗是突厥开国的伊利可汗的弟弟室点密可汗的后人,室点密的儿子达头可汗在隋朝时期曾参与突厥内乱,最终被隋朝击败,达头可汗的孙子射匮可汗在隋末唐初之际建立了强大的西突厥汗国,历经统叶护可汗、肆叶护可汗、咄陆可汗等几代人,在咄陆可汗死后陷入内乱,而唐太宗趁机经略西域,插手西突厥内乱,连削带打,致使西突厥陷入近三十年的内乱。
最终,在唐高宗时期,657年,苏定方灭掉西突厥。
此后,西突厥沦为唐朝附庸,阿史那突厥人几经反复,最终失去了在西域突厥语民族中的地位,数万突厥人内迁进入唐朝,异姓突厥(主要是突骑施)和葛逻禄等成为西域主体游牧民族。
东突厥灭亡后,占据漠北蒙古高原的是铁勒人。
铁勒人已经来到蒙古高原几百年了,但由于太过落后,一直处于被统治、被压迫的地位,但在唐朝征服突厥的过程中,铁勒诸部得到了唐朝的大力扶植。
在东突厥于630年第一次灭亡以后,铁勒中的薛延陀部首领夷男就被唐朝册封为新的珍珠毗伽可汗,但没过多久,薛延陀与唐朝关系恶化,被李勣、执失思力攻击,又被铁勒其他部落背叛,最终在贞观末年消亡。
后突厥的灭亡,也离不开唐朝对铁勒诸部的扶持,最终取代后突厥的,是铁勒中的回纥部。
在天宝初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被唐朝册封为怀仁可汗,此后一百年,漠北是回纥等铁勒人的天下,大部分铁勒部落融合成了统一的回纥族,后改名回鹘。
回鹘,可能是有史以来对中原王朝威胁最小的游牧民族政权了,因为它的成长和发展完全离不开唐朝的支持。
在安史之乱时,回纥两度派军协助唐朝平叛。
在唐代宗和唐德宗初期,因为唐朝战后国力尚未恢复,回纥英义可汗妄
在英义可汗死后,双方关系基本恢复正常。
840年,回鹘内乱,黠戛斯趁乱入侵,回鹘灭亡。
主要余部南下投奔唐朝,因为不老实而被唐朝消灭,活下来的主要融入了汉族和契丹人之中,还有一部分选择西迁,有的到了河西走廊,发展为甘州回鹘,最后被西夏灭亡,有的到了吐鲁番,发展为高昌回鹘,最终被蒙古征服,有的到了七河流域,发展为葱岭西回鹘,与葛逻禄等其他突厥语民族融合。
回鹘灭亡后,漠北草原暂时沉寂下来,新崛起的游牧民族不在蒙古高原核心位置,而是在东南一隅的辽河上游,这就是契丹人。
早在4世纪,鲜卑和匈奴融合而成的宇文部,被慕容部打的灰飞烟灭,四分五裂,但宇文部的后人始终在辽河上游放羊,也就是内蒙古东南部,其中一股,在南北朝时期发展成为契丹人。
契丹由八个部落组成,原始而落后,几百年间没什么大作为,偶尔向中原朝贡或者制造小规模边患。
契丹闹的最大的事就是696年武则天时期的一次造反,契丹首领李尽忠、孙万荣反叛,极大的冲击了东北地区的秩序。
此后,契丹基本生活在唐朝幽州节度使和漠北的后突厥与铁勒的阴影之下,直至唐朝末年,在韩延徽、韩知古、卢文进等汉人的帮助下,耶律阿保机逐渐掌握了权力,带领契丹人步入封建社会,逐渐建立起强大的汗国。
在与五代、渤海国等政权的反复厮杀中,契丹最终做大做强,吞并了库莫奚、霫等周边类似民族,在草原上建立起强大的辽帝国,开创游牧民族之先河。
契丹曾经被后唐暴打了三次,但后唐、后晋的灭亡都是契丹造成的,而且后晋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以后,其国运更是气势如虹。
北宋建立后,双方几度交手,各有胜败,最终达成《澶渊之盟》,双方握手言和,直至12世纪初,辽被东北崛起的女真人所灭亡。
在辽国雄起的同时,另一股鲜卑后裔进入了漠北高原上,他们就是室韦人的后代。
在回鹘走后,草原为之一空,黑龙江中游、小兴安岭一带的室韦诸部溯江而上,来到了蒙古高原东部。
由于其中的鞑靼部过于强大,这群人被统称为鞑靼人。
另外,在高原西部,还有一群突厥语民族的遗民,逐渐与鞑靼交融在一起,由于突厥语民族发达且人口多,被称为白鞑靼或者熟鞑靼,室韦诸部落后且人口少,油污不堪,被叫做生鞑靼或者黑鞑靼。
鞑靼人在唐末就一直在蒙古高原上,与李克用集团关系密切,辽国、金国、西夏时期他们时叛时降。
鞑靼诸部互相仇杀,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部落是蒙兀室韦的后人,蒙古部,他们开始很小,但越来越兴旺。
到了13世纪初,在金国的扶持下,蒙古乞颜部的一条好汉铁木真逐渐成材,做大做强,统一了草原诸部,建立起大蒙古国。
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蒙古铁骑横扫半个地球,建立起强大无比的蒙古帝国。
不过到了14世纪中后期,蒙古人在世界各地的统治基本都被推翻了。
在中国的蒙古人被逐回草原,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最终成长为现代蒙古族。

从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不同时期的游牧民族虽然彼此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但实际上是互不相同的品种。
每一个游牧民族都有自己的传说、语言和独有的生活方式,早期干净清洁的匈奴人与晚期浑身油污的蒙古人,生活方式的差异很大。
每一个后来的游牧民族,基本没有从上一个离去的游牧民族那里继承到什么东西,后来者一切都要从头进化。
也就是说,上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崩溃消亡之后,后一个游牧民族还要一步不差的完整走一遍游牧政权的发展流程,从林立的部落开始,到部落联盟,再到汗国,有本事的再发展到帝国。
也就是说,上一个游牧民族盛极而衰至于消亡之后,取而代之的下一个游牧民族并不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强大汗国,而是一群零散落后原始的小部落,还要一步步重复前人的努力,最终才能再发展为新的汗国。
宋朝的汉族,其文明是远远高于汉朝时期的汉族的,因为这是同一个民族一步步发展而来的;
而宋朝时期的蒙古人,其文明程度远远比不上汉朝时期的匈奴人,因为蒙古人与匈奴人无关,在匈奴已经消亡千年的时候,蒙古人的先民还处于蒙昧时代。
这样的发展规律说明,不同时期的游牧民族,是各不相关的不同品种,而不是同一个民族的不同朝代。
之所以会产生不同时期的游牧民族是否是不同朝代的严重错觉,可能还是无法跳出汉民族的发展规律,不自觉的拿汉族的独有规律套用在其他民族身上。
从古至今,文明不曾断绝的只有汉族,这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
在考古时,挖出一个几千年的古墓,里面躺着的人和将其挖出来的人属于同一个品种,这是全世界范围内只有在汉族中才存在的独特现象。
包括游牧民族在内,他们的历史都不是连续的,朝代这样的概念,不适用于游牧民族,也不适用于世界上大多数民族。

参考:
这话题确实可以值得讨论,向上题所说,其实在今我国北部邻居蒙古国就是这样认可的,他们把匈奴,突厥,蒙古,契丹认可为他们的朝代,为什么他这样认为,按理说它完全违背我国正统历史,原因是这些民族史是属于我国历史范畴,匈奴先祖为夏后氏之苗裔,叫淳维,意思就是夏被商灭了后,夏后履癸一支逃亡北方,成为商以外化外之民,渐渐到战国时形成了匈奴,与秦汉可以说恩怨情仇,都属于华夏圈。
而蒙古国为什么这么情钟于把匈奴列为他国历史,这是无可厚非的,谁怪他在强盛的时候在外蒙古发家的,匈奴当时可以说影响范围很广,而且深远,虽然不存在了,可是余威仍在。
当时他让千古一帝秦始皇和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头疼,甚至一度让汉朝臣服,匈奴统治重心在今蒙古国境内,王庭和龙城也在于此,极盛时期北部在贝加尔湖以北丁零,东部在东胡,西部在乌孙,月氏,一度到里海。
所以匈奴的出现改变了当时亚洲的政治格局,使大月氏西逃中亚,称雄于印度,建立了贵霜帝国。
另一方面,他也造就了主要敌人西汉的强大,虽然汉武帝没有灭匈奴,可匈奴仍盘踞在外蒙古。
成也汉朝败也汉朝,匈奴在东汉时西迁,一直威胁到欧洲东罗马帝国,匈奴阿提拉就是当时最有气势的匈奴王。
匈奴虽然坎坷没有留下足迹,可却延续了很长时间,从夏商朦胧时期,到战国和秦汉的强大,东汉的没落,到五胡十六国时的复兴,在今陕北的榆林统万城遗址就是匈奴后裔赫连勃勃的大夏国都。
所以匈奴这样辉煌的历史肯定少不了,蒙古国自然把它当做它的起始,是唯一可以匹配秦汉的北方政权,还有一点是匈奴和蒙古风俗较为接近,在今蒙古国境内大部分还有匈奴遗留下来的民族风气,所以他们这样认为是不无道理的。
除了匈奴,就是鲜卑,鲜卑不必说,影响力在东汉和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突厥重要说一下,它也是蒙古国的匈奴之后最有威望的北方草原政权,突厥虽然起家阿尔泰山,可他却一部分历史在外蒙古,另一部分在中亚及其他西亚地方,也包括中国。
突厥要比匈奴影响更广,先是归附于柔然,为其炼铁奴。
徙于金山南麓(今阿尔泰山), 因金山形似战盔“兜鍪”,早在南北朝时就朝贡于西魏。
突厥在隋唐时一直是威胁北方的强大草原政权,所以蒙古国把它作为延续不足为怪,它建立了西到里海东到东北的大帝国。
后又在西亚建立塞尔柱帝国,奥斯曼帝国,在亚,非,欧各国影响很是深远,而蒙古国却只拥有它一方面而已。
突厥在草原退却以后就是契丹 辽,说也也是,蒙古国把辽当成他们历史却实有点说不过去,毕竟人家统治核心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但不管怎么说,早期蒙古人还是受辽文化影响特别深 ,比较辽朝统治过外蒙古,建立了西北招讨司。
蒙古不用说,是它本国史,建有大元还有四大汗国,等等影响世界。
所以它把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纳入朝代不足为奇,因为这样证明完全是想把它与中国历史的秦汉隋唐宋等对立着看,这样也就有本国曾经的辉煌。

参考:
不能。
因为匈奴、突厥、蒙古、契丹、鲜卑并非同一群人,他们之间有的并没有血统上的传承关系,在语言、风俗上很多也不一致。
首先,蒙古、契丹、鲜卑是“近亲”。
蒙古、契丹、鲜卑的祖先都是东胡。
东胡是指活动于内蒙古东部从昭乌达松漠到额尔古纳河流域的部族,其后裔包括鲜卑、契丹和室韦-达怛人。
其中,室韦-达怛人就是蒙古的前身。
例如,《隋书》有云,“契丹之类也,其南者为契丹,在北号室韦”。
成吉思汗的祖先孛儿帖·赤那正是率领着蒙兀室韦部,离开额尔古纳河流域后,方才迁徙至不儿罕山。
既然蒙古等族都是东胡之后,就不可能是匈奴的后裔了。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匈奴在古代史籍中被称作是“胡”,因此——“东胡”与“胡”显然不可等同,前者指的是位于“胡”东边的部族。
最后再说说突厥的事。
突厥,包括阿史那氏的蓝突厥(Göktürk)与非阿史那氏的黑民(Kara budun),他们的前身都是铁勒(敕勒、高车)。
铁勒也就是突厥史料中的乌古斯人。
正如《阙特勤碑》所言:Toquz oɣüz bodun käntü bodunum ärti(九姓乌古斯为吾之人民也)。
据说,铁勒人的祖先是匈奴单于的女儿与天狼交配所生,或许与匈奴有联系。
但是,《阙特勤碑》还明确指出:室韦-达怛和契丹与突厥为敌。
可见他们与突厥不是一回事。
总而言之,这些民族史的问题不可凭想象定论。

参考:
匈奴、突厥、蒙古、契丹、鲜卑——如果要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话应该是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是不同的族群,活动的中心也完全不同,而且在文化上、语言上也是彼此不一样的“行国”,按照格鲁塞的理解就是“草原帝国”,按照新清史和一些“远古邪恶”之流的观点就是所谓的“内亚”系统——总之,这几大“行国”是决不能理解为一个民族的不同朝代。
匈奴和鲜卑的组成基本上就是个文化上和地理上的概念,本身就要大量的不同族属的部族。
就以匈奴为例——到了南北朝时期,大量的杂胡都自称匈奴之后,而他们彼此之间既有现在的蒙古人种,也有塞种人和通古斯人。
而在秦汉时期匈奴的最高统治者却是来自于夏朝的遗民。
仅仅一个匈奴,族属的构成就如此的复杂,何况几千年来整个长城以北的草原地区?至于鲜卑就更复杂了,比如有的鲜卑是来自于为了躲避秦朝暴政的刑徒;
有的是东周时被驱逐出中原的山戎;
有的是东胡之后……因此,鲜卑内部的族属也是五花八门,有着不同的族属。
但是,由于北方游牧邦国有依附大国的习惯,所以鲜卑在文化、习俗是和匈奴相似。
鲜卑人,尤其是慕容部,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喜欢戴步摇冠。
突厥的祖先是匈奴的一种,但起源却扑朔迷离——有人认为是狼孩的子孙,而且还有一个很古怪的传说,说的是突厥的祖先本是匈奴的一支,后被邻国灭亡,当时有一个十岁的小男孩,士兵见他年小,没忍心杀死他,便将他砍去双脚遗弃在草原之上。
后来,一只母狼救了这个男孩并和他结为妇(北方有很多女将招亲的传说也就由此衍生)。
后来邻国国王听说这小孩已长成少年,怕有后患,便派人将他杀了,杀他的人,见他身旁有一条身怀六甲的母狼,也想一起杀掉。
但是天神却救了这只母狼,将她安置在西海之东、高昌之北的山洞中。
在那里,母狼生下了十个男孩,这十个男孩后来各自成家,繁衍子孙。
其中一支号阿史那氏,也就是突厥的祖先。
故事当然离奇,但是却有可以对应史实,因为对突厥再熟悉不过的长孙无忌就揭发过这样的史实,突厥的祖先是“平凉杂胡也,姓阿史那氏。
魏太武皇帝灭沮渠氏,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蠕蠕(柔然)。
世居金山之阳,为蠕蠕铁工”。
契丹之称始于汉魏,据说是鲜卑的一种,也有的说是匈奴之后,为宇文的本家。
契丹自称起先人为乘青牛车的仙女和骑白马的仙人,二人思凡下界,孕育下了契丹的祖先。
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和蒙古人的祖先传说是不一样的,因为《元朝秘史》第一卷开头就记,“孛儿帖赤那(苍色的狼)和豁埃马阑勒(白色的鹿)配了。
夫妻二人渡腾汲思水来到位于斡难河源头的不儿罕山,生有一个儿子叫巴塔赤罕”。
总之,北方游牧民族的族属复杂、所以文化起源也都多元。
但由于又有依附大国的“习惯”,所以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又彼此相似。
但是绝对不能和历史教科书对待中原历史那样,武断的分为若干个社会制度下的几个朝代。
契丹的南面官,也就是汉官,在打扮上与宋朝无异。
契丹人容像。
蒙古文明的祖先神苍狼白鹿铜像。

参考:
当然不能理解成一个民族的各个朝代,他们都是不同的民族。
先说匈奴,匈奴人很多人都有所耳闻,主要活跃在战国至汉代,魏晋南北朝时候也还有点存在感。
匈奴人据说也是中原华夏族的后裔,只不过被流放到了塞外的河西之地,后来逐渐繁衍生息,他们是非常典型的游牧民族,一开始由于生产力实在太过于低下,因此有许多非常野蛮的习俗和伦理观,比如说规定部落里面上了年纪的老人统统不管,让他们自生自灭;
哥哥死了,弟弟要去娶嫂子,父亲死了,儿子要去娶母亲。
匈奴人由于是游牧,必然要侵袭中原,结果因为他们实在太落后了,几次侵袭中原自己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来自东北方向的东胡趁机袭击了他们,并逼迫他们称臣纳贡。
这种局面持续时间很久,期间中原地区迎来了第一次大一统,大一统的秦王朝出兵匈奴,打得匈奴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不敢弯弓而报怨”。
但是由于秦王朝崩溃得很快,给一直生产力极度落后的匈奴人提供了极大的物资支援和生产力大飞跃,匈奴人自此之后迅速腾飞,且因缘际会之下还诞生了个冒顿单于,一举干掉了之前骑在脖子上撒野的东胡,并且此后压着新兴的大汉政权一顿暴打,就连大汉高祖刘邦本人,都被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不得不制定屈辱的和亲政策。
匈奴人的巅峰很快就结束了,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汉武帝开始对外用兵,打得匈奴人落花流水,汉武帝晚年稍微停了对外用兵,匈奴人侥幸得以苟延残喘,可是等到汉宣帝继位之后,对匈奴的打击就更加可怕,匈奴一下子被汉宣帝玩到爆炸——成为南北匈奴。
此后北匈奴日渐衰微,内附的南匈奴则在魏晋南北朝时稍微冒了个尖,随后也是湮灭无闻,匈奴人在民族融合中消失了。
下一个登上历史舞台的是鲜卑,鲜卑人是填补匈奴消失后的一个重要民族,他们填补了匈奴实力大损之后留下来的大量草场,在东汉末年成为新的朝廷边境大患,但是后来由于东汉末年边境的军阀强势对鲜卑作战,加上后来的曹魏的对外政策得当,鲜卑在整个东汉至三国时期问题都是可控的,但是到了西晋建立之后,鲜卑人为患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西晋建立初期就几次三番把晋军杀得大败,后来在五胡乱华期间扮演重要角色,在北方建立了好些个鲜卑政权,后世的隋唐皇室都具有鲜卑血统。
南北朝时代的鲜卑人逐渐汉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当初鲜卑人的老家草原因为鲜卑人走了而留下的空白很快引来了新的草原霸主“柔然”,《木兰辞》里面的“可汗大点兵”就是典型的北魏鲜卑人准备出征北方边境为患的柔然族人。
到了隋唐之际,北方的突厥人兴起,唐朝李世民刚刚继位后不久甚至出现了突厥兵临长安的可怕景象,幸而李世民雄才大略,以退为进安抚完了突厥人,解决当前危机之后,大力发展再之后对突厥人进行了残酷进攻和打击,突厥不可避免的衰落之后,契丹人在武周时代迅速崛起(填补突厥空白),但终唐一朝契丹人一直在发展,受到的打击相对很小,所以一旦中原大乱之后,契丹居然一度入主中原(辽太宗),甚至像模像样的改国号为“辽”。
最后因为开封民众的竭力反抗,契丹退回老家,并在此之后因为得到汉奸石敬瑭给的燕云十四州,成为了之后的中原王朝大宋的噩梦。
大宋和大辽都被崛起于东北的女真人干掉了,女真人建立了金朝,而蒙古人则是在金朝衰落后,一举干翻了金朝。
所以,这些个民族都是完全不同的民族,绝不是一个民族建立的不同政权。

参考:
这个问题提的虽然简单,但既不能简单回答是,也不能简单回答否。
匈奴、鲜卑、突厥和蒙古肯定不能说是一个民族,因为民族的定义不适合描述北亚草原游牧民几千年的融合与分裂。
虽说他们不是一个民族,却是同一语族——阿尔泰语族。
尽管语族不代表他们的血缘,却也能说明很多草原部落的源流。

我的观点不算今天主流学术观点,也确实缺乏考古支撑,仅供参考。
从匈奴开始考据吧,他们自称称匈人、胡人,发音类似Hun,他们应该是今天突厥语系的祖先。
匈奴史上提到的东胡人,被冒顿单于驱逐到大鲜卑山,发展成乌桓与鲜卑。
也是今天蒙古语系的祖先。
匈奴衰落,鲜卑从大兴安岭呼伦贝尔回到蒙古高原,拓跋部进入中原建立北魏,甚至分支进入青海建立吐谷浑。
但我更
关于柔然,史书只说蔑称为蠕蠕,但我觉得柔然王室的很多名称接近后来的蒙古语,比如柔然可汗木骨闾,放到元代我们可能会翻译成木华黎,檀昙可汗,我们可能会翻译成鞑靼,甚至塔塔尔。
我觉得柔然这个名字本身就是塔塔尔或者鞑靼的音,这个部落名称在草原一直是强大的存在。
柔然衰落,突厥崛起。
中国史书上描述突厥是铁勒的一部分,为柔然煅奴,趁柔然衰落而崛起,但我觉得这些“煅奴”实则就是被征服和统治的匈奴人。
匈奴部落中屠何,也称屠各,应该是突厥Tuck这个称呼的缘起。
对照唐宋史,突厥、回纥相继衰落,似乎契丹、金统治了草原,但结合蒙古秘史,你会发现他们的统治仅仅是名义上的,草原处在多种势力共存的状态。
草原太大,打不赢就跑,谁都能被打败,但谁也不容易被打死。
直到铁木真的蒙古崛起,制造了所谓的蒙古民族,蒙古语系才真正开始统治草原。
铁木真的创业史大家最为耳熟能详,狭义的蒙古部落,至少不包括塔塔尔、乃蛮等部,他们都曾在契丹和女真的名义统治下称臣。
如刚才提及到的,强大的塔塔尔人应该就是柔然部落的延续,乃蛮应该就是奈曼,是更为发达的匈奴—突厥—回纥部落。
而蒙古这个名字,来自蒙古儿室韦,而室韦这个名字应该就是鲜卑的转音,能翻译成一个叫蒙古儿的酋长统治的鲜卑人部落,如同奥斯曼土耳其能翻译成奥斯曼大王领导的突厥部落。
蒙元之后,四大汗国与中亚五国的渊源,史书记载的清清楚楚,反倒在今天被定义为民族。
而蒙古本部在明代分别为瓦剌(也就是卫拉特蒙古)和鞑靼瓜分,卫拉特再分裂出准噶尔、土尔扈特等等,到清代乾隆击败准噶尔统一了蒙古概念,我们把大漠南北习惯性的称为“蒙古大草原”。
总的来说,就是北亚草原历史就是Hun-Tuck和Siber-Tartar-Mongol两大游牧集团争夺生存权的争斗史。

参考:
如果你把他们当成是一个民族——游牧民族来看的话,那么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就是他们游牧民族的各个朝代,这么理解也是可以的。
首先我们大家都知道,民族和人种这两个概念不是一回事儿。
民族这个概念出现的时间是很晚的,有很多的民族其实也是在经过不断融合之后而形成的。
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汉族,也是在最初的黄帝、炎帝、蚩尤等各个部族融合的基础上,又先后融入了羌、鲜卑等诸多民族而形成的。
从这种角度上来看待这件事儿,也就没有必要太去较真儿什么人种、基因之类的生物学的概念。
其次我们传统上对于朝代的认可,主要还是来自于它是否具有正统性。
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则不然,他们之间的更替更多的是来自于武力的征服。
草原上最初也只是小型的原始部落,部落之间经过融合又形成了一个大的部族。
当匈奴部族强大的时候,其它部落或被匈奴所征服,或被迫而臣服于匈奴。
这个时期就可以称之为匈奴王朝。
鲜卑部族强大起来的时候,就称之为鲜卑王朝;
突厥部族强大起来的时候,就称之为突厥王朝。
契丹部族强大起来的时候,就称之为契丹王朝;
蒙古部族强大起来的时候,就称之为蒙古王朝。
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这些称呼,都是当时那片区域上处于主导地位的部族。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把它们当成一个朝代来看也是可以的。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
如果喜欢敬请
我们中国自古就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在广茅的中华大地上在不能的时期生活的不同的民族,这些民族之间、或者他们与汉族之间有和有战,以和为主,逐步走向民族交融,一系列的少数民族都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和丰富了中华文化。
下面“历史魏老师”为大家介绍在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几个民族。
匈奴——大漠之狼匈奴是中国北方的重要民族,在对中华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匈奴源于中国内蒙古的阴山地区,兴起战国,强于秦汉,融于魏晋南北朝。
匈奴是强大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学的就是匈奴,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但是最后还是无奈地选择了修筑长城,被动的抵御匈奴。
冒顿鸣鏑,匈奴崛起,号角一响,边关犯急,高祖刘邦,御驾亲征,白登之围,耻辱和平。
汉武继位,雄才大略,一方面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一方面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基本战胜了匈奴。
武帝之后,匈奴分为南匈奴,南匈奴逐渐汉化,昭君出塞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北匈奴继续与汉朝进行战争,最终东汉时期被彻底打败,一部分西迁到中亚甚至是欧洲,据说欧洲现在的匈牙利就是匈奴人的后代。
三国两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匈奴内迁,最后交融成汉族。
鲜卑——汉化之族鲜卑最早起源于中国东北的大新安岭地区,据说现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本来叫鲜卑利亚,鲜卑在东汉时期逐渐强大起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鲜卑逐渐内迁,拓拔部主导建立了北魏,定都平城就是山西大同,逐渐统一了中国的北方。
为了巩固统治,为了实现鲜卑贵族的汉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实行了改革,迁都洛阳,改说汉语,改用汉姓,该穿汉服,与汉族通婚,虽然,后来经历了东魏、西魏、北周、北齐的动荡,鲜卑最终还是交融成了汉族。
突厥——狼人之后突厥是中国继续匈奴、鲜卑之后,中国北方的重要民族,突厥起源于魏晋南北朝后期,盛于隋唐时期,在唐朝时期与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进行过多次战争,一部分东突厥逐渐交融与中华民族之中,西突厥西迁到中亚西亚一带,最终在小亚细亚一带建立了强盛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这一帝国还于1453年消灭了拜占庭帝国。
契丹——北方雄鹰契丹是重要活跃于中国宋朝时期的北方的重要的少数民族,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后改国号为辽,辽与北宋围绕“幽云十六州”多次进行了多次战争,杨家将的故事主要发生于宋辽之间的战争之中。
北宋曾与辽签订过澶渊之盟,宋辽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1125年,契丹被女真人建立的金所灭,虽然,辽朝耶律大石后来又建立了西辽,但契丹已经是昨日黄花,日渐衰微。
经过金、蒙古、元朝的统治,契丹已经与汉族没有什么区别,统称为汉人。
女真——灭辽歧宋女真源于唐初,11世纪向契丹称臣,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政权,金用10年时间灭了契丹人建立的辽国,1127年,金军南下攻破了北宋首都东京,虏走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及宗室等3000多人,导致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金人统治中国北方后,与南宋进行了多次对抗,如岳飞抗金,最终宋金议和。
金后来逐渐汉化,1243年被蒙古大军所灭。
党项——西北强族党项族本是羌族的一支,1038年元昊建立了西夏,定都兴庆,西夏与北宋有过多次战争,最终宋夏议和,西夏对中国西北地区的开发建设是有巨大贡献的,1226年党项族建立了西夏被蒙古所灭。
蒙古——草原雄鹰蒙古是中国北方各族永恒部落的太阳,源于唐,强盛誉宋元时期,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统一后的蒙古进行了长期的东征西伐,南征北战,几乎征服了世界。
最终,蒙古了建立了元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多民族的的国家。

参考:
绝对不是一个民族,更不是同一个朝代的延续。
不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汉族曾经构成严重的威胁和伤害,在历史的进程中,这些少数民族在同汉族的互相交往与斗争中自然同化,有的则随风而去,消失了。
‬匈奴在遥远东亚大陆以北的地区,曾经兴盛着一个游牧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十分荒凉苦寒,所以他们没有耕地,没有城郭房舍,都是逐水草而居,以放羊牧马,狩猎为生。
(
匈奴存在的时间很早、很早,至少我国在夏商周时期就遭到匈奴的侵扰,与其接壤的汉人就痛苦的唱道:“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我们熟知的“烽火戏诸侯”典故,就是周幽王的大臣申侯勾结匈奴灭了周幽王。
只有秦始皇堪称一代铁血硬汉,下达一个死命令:“把他们赶走!”蒙恬将军率领骑兵,长驱七百里,“杂杂胡马尘,森森边士戟”(李贺),匈奴闻风丧胆,再也不敢南下牧马。
楚汉之争的时候,匈奴借机复活南下侵扰,刘邦称帝后挨的当头一棒就是“白登山之围”,这时匈奴达到鼎盛时期,拥有甲冑控弦之士三十多万人,人口一百多万。
在一个浓雾弥漫的时候,突然漫山遍野的呼啸而来,刘邦束手无策,好在陈平用了一个至今谜一样存在的计策,十几人骑才脱逸而去。
在汉朝七十多年的休养生息中,汉武帝养精蓄锐,整军经武,经过元狩二年(前121)和元狞四年(前119)的漠北之战,匈奴在卫青与青年将军霍去病的打击下,匈奴大败,迫使右地浑邪王率四万之众附降汉军,单于及左贤王逃走。
河西走廊重新归属于中原王朝,匈奴退出河套地区以西区域,从此“漠南无王庭”。
公元前57年,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分裂内讧,经济陷于困境,汉朝政府施以援手,提供大量物资帮助匈奴救济赈灾,匈奴于是附汉为藩臣,汉政府以礼待之。
到汉光武帝的时候,汉政府设置机构管理南边八部之众的呼韩单于。
匈奴由此分裂为南北两部,建武二十六年置使匈奴中郎将于南匈奴于五原西部塞,使他们最后定居于西河郡美稷县(今内蒙古准格尔一带)。
后来鲜卑兴起于北方大兴安岭地区,北匈奴多降于鲜卑或汉朝,到了二世纪中叶,也就是汉末三国时期曹操的时候,匈奴逐渐消失、同化,作为一个民族随风而逝了。
‬突厥突厥一词的含义,广义上来说,包括所有属于铁勒(古代北方民族名)和突厥使用的突厥语的各部族。
狭义上理解的话,就局限于突厥族和突厥汗国。
突厥人的先祖丁零人最早生活在贝加尔湖一带。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的柔然进入西域高昌(吐鲁番)一带,阿史那氏部落从高昌北山移居金山南麓,成为柔然的“铁匠”艺人,利用当地的煤铁资源,进行加工后的产品供应西域三十六国。
六世纪中期,突厥族建立了突厥汗国,由于汗国内部的矛盾,加上582年隋朝打败了突厥,促进了突厥贵族上层的分裂,形成以阿波为首的西突厥集团和以沙钵略、突利为首的东突厥集团。
唐太宗李世民深感压力,为了维护对西域的统治和打通与西方各国的通道,利用突厥内部动乱之机,多次出兵攻打东、西突厥。
到了公元657年,终于灭掉东、西突厥,为大唐盛世的到来,扫清了外来的障碍。
到了唐代的中后期,突厥又开始崛起,但己是后继乏力、强弩之末;
到了八世纪就衰落不堪,又勉强拖到十世纪,基本上烟消云散,如果有兴趣追根究底则需要参考一下奥斯曼时代的历史了。
‬契丹契丹族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契丹”绝对不是“契约”的解释,而是风马牛不相关的另一个意思一一镔铁!如《水浒传》中鲁特智深的禅杖叫“镔铁”禅杖,“镔铁”戒刀。
契丹本来属于胡族系,鲜卑的一支。
在中原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的时候,脱离鲜卑,率领本部落,坐着牛车,游牧于潢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境内的锡拉木伦河)一带。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不久的贞观二年(628)契丹部落因为对突厥汗国忍无可忍,毅然脱离突厥,归附唐朝。
契丹部落注定不是善良之辈,在归附唐朝的问题上,充满贪婪和利用。
907年是盛唐华丽转身离开的一年,政局充满动荡,契丹部落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建立了政权,终于在北方坐大。
916年,杰出的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创建了契丹国。
到了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成为中国北方统一的政权。
仅仅过了不到二百年,1125年辽为金灭,契丹逐渐被融合了。
‬鲜卑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东胡集团有二个分支即乌桓和鲜卑。
西汉初期,东胡被如日中天的匈奴所败,其中一支退隐乌桓山(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西北)暂避。
当霍去病扫荡匈奴残余时,乌桓请求归附,汉朝于是把他们迁入土谷、渔阳、右北平、辽东等地,西汉政府设乌桓校尉进行管理。
鲜卑则是逃到了鲜卑山(内蒙古自治区洮儿河与西喇木伦河之间),由此得名。
鲜卑与乌桓互为邻居,彼此社会风俗、习惯、语言接近。
东汉时期,北匈奴日渐式微,在汉朝被乌孙、丁零、乌桓、鲜卑等族击败向西逃亡时,鲜卑趁机大规模的成扇形状向西和南进入匈奴故地,与当地匈奴共十余万人,自号鲜卑。
由于形势变化激烈,鲜卑与匈奴、丁零、乌桓、汉人等混血而形成更多新的部落。
东晋与十六国对峙时期,鲜卑中的慕容氏、宇文氏、段氏、乞状氏和拓跋氏、秃发氏、都曾经和汉人及其他民族中的统治者结成一方政治势力。
如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后燕、西燕、南燕。
最终是拓跋氏统一中国北部地区,这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
值得一提的是北魏孝文帝,在统治的近一百四十八年期间,他任位时花大力气吸收中原汉人先进文化,与汉人的上层士人互相结合,并吸收到统治集团中,鲜卑政权进一步封建化、中央集权化。
他们的改革成果,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如北魏的均田制、北周府兵制等,成为以后隋唐承袭的样本。
鲜卑形式上的消失是在隋唐时期,他们的后裔在隋唐政府中担任了重要职位,熟悉隋唐历史的都清楚,隋唐的建立者为杨、李二家鲜卑化的汉人,他们的母亲妻子则是汉化了的鲜卑人。
所以后世百家姓中的“慕容、宇文”都是鲜卑族姓氏。
结束语上述几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先后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构成了今天的五十六个兄弟民族,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参考:
多數人認為匈奴、鮮卑、突厥、契丹、蒙古,不是一個種族?其實呢?
實為一個種族,為華夏族支支係。
突厥為中國古代北方阿爾泰山一帶的邊疆牧民,炎黃子嗣支係。
隋、唐之際,與鐵勒種組成帝國,占有漠北之地。
曾分裂為東突厥、西突厥兩部,先後為唐所統一,而一部分南遷的突厥建立了後突厥,後亦為回紇所滅。
餘支部分遷徙西方,進入小亞細亞改信奉回教,成為今日土耳其民族的祖先。
可以这样认为。
但,说来言长焉。
请细细品味历史。
匈奴、鲜卑、契丹、突厥、蒙古,及今天的壮、藏、裕固、彝、瑶族、锡伯、乌孜别克、维吾尔、佤族、土家、土、塔塔尔、塔吉克、水族、畲、撒拉、羌、普米、怒、纳西、仫佬、苗、门巴、毛南、满、珞巴、僳僳、黎、拉祜、柯尔克孜、景颇、京、基诺、回、赫哲、哈萨克、哈尼、仡佬、高山、鄂温克、俄罗斯、鄂伦春、独龙、东乡、侗、德昂、傣、达斡尔、朝鲜、布依、布朗、保安、白、阿昌、汉,在历史起源与繁衍中,理论上实为一个民族。
祖先均系出华夏族。
准确的来说,泛称依然为华夏族、华族、中华民族等,系就是上文中的各氏族群体!始祖起源,均系于伏羲、女娲、炎、黄二帝子嗣,这些均有古籍记载及史考的,只是方言差异称谓不同,但事件记述基本类同。
问者,排序时间上点误,匈奴在前,鲜卑其次,之后突厥、再后为契丹,最后为蒙古。
我国上古及中古古代,氏族是来回迁徒分封的一个过程,也是繁衍承袭传承的一个过程。
氏族来回迁徒,这一个过程,是氏族与氏族之间产生矛盾形成而来的。
毋庸置疑,在下一直在研究远古史及古史。
氏族即家族繁衍发展壮大而来的。
如,宋朝时期的百家姓,史官就根据氏族体系撰著而成卷史,通过史籍、史籍及家谱撰写完成的。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戚谢邹喻、柏水窦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酆鲍史唐、费廉岑薛、雷贺倪汤、滕殷罗毕、郝邬安常、乐于时傅、皮卞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和穆萧尹、姚邵湛汪、祁毛禹狄、米贝明臧、计伏成戴、谈宋茅庞、熊纪舒屈、项祝董粱、杜阮蓝闵、席季麻强、贾路娄危、江童颜郭、梅盛林刁、钟徐邱骆、高夏蔡田、樊胡凌霍、虞万支柯、咎管卢莫、经房裘缪、干解应宗、宣丁贲邓、郁单杭洪、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即赵氏、钱氏、孙氏、李氏、周氏、吴氏、郑氏、王氏、冯氏、陈氏、褚氏、卫氏、蒋氏、沈氏、韩氏、杨氏……等等氏族体系。
氏即封国,国即分地。
氏,也为子嗣后代姓氏代称。
我国在清代,及以前的朝代均为氏族社会,当然氏族分封、封爵、分地,是因时代改变而改变的一个过程。
(注:曰指称、言、说。
列:伏羲曰庖牺氏。
可以读成:伏羲称为庖牺氏。
乃指于是,或是。
列:失败乃成功之母。
——失败是成功之母。
李世民乃徒洛阳伐王世充!可以读成:李世民于是走洛阳讨伐王世充。
云指说或言。
列:古人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古人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或古人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匈奴、鲜卑、契丹、突厥、蒙古系出远古戎、狄。
戎、狄均为人名,为伏羲、炎、黄子嗣的名字,其后各自有自己的分封地,分封地在分封支及支系。
列:西戎、犬戎、戎氐、戎羌、羌氐等。
又狄、北狄、赤狄、服狄、胡狄等。
庖牺氏·伏羲伏羲后代有风氏、偑氏、 氏、羲氏、希氏、包氏、庖氏、 氏、鲍氏、臾氏、颛臾氏、东氏、东蒙氏、胊氏、任氏、姒氏、宿氏、罔氏、伏氏、虙氏、宓氏、密氏、服氏。
庖牺氏伏羲有一子封于巴蜀,古籍有言:「伏羲生咸鸟。
咸鸟生乘厘,是司水土,生后照。
后照生顾相,夅处于巴,是生巴人。
巴灭,巴子五季流于黔而君之,生黑穴四姓。
赤狄巴氏服四姓,为廪君。
有巴氏、务相氏。
」蜀有蚕丛及鱼凫等为蜀山氏。
神农别史载,神农后代子嗣有七十世,而唐代司马贞撰著的《三皇本纪》载为八世。
与西晋皇甫谧所撰著的《帝王代纪》类同为八世,历五百三十年。
而别史记载神农长子为柱,次子庆甲为伯。
庆甲为炎帝柱之伯(伯为封号即伯爵,五爵之一,公、伯、侯、子、男。
天子之国,内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任,三百里候。
侯服外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
绥服外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要服外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讫于四海,弼成五服,五服至于五千里。
王者之制爵禄,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不能五十里者,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
)。
炎帝神农长子柱,次子庆甲,炎帝神农共有十三子。
再看:炎帝神农氏,亦曰石年,是为后帝皇君,炎精之君也。
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农于列山之石室,生而九井出焉。
初少典氏取于有蟜氏,是曰安登。
生子二人,一为黄帝之先袭少典氏,一为神农是为炎帝。
此文言炎帝神农,姜姓,全名姜石年,母亲安登,为有蟜氏之女,父亲少典氏。
(神农)纳承桑氏之子(女),(生)子十有三人(生十三子)。
长子柱、次庆甲,……断篇(失)。
炎帝神农、炎帝柱、炎帝庆甲、……,炎帝承、炎帝临、炎帝魁、炎帝朙(明)、炎帝值、炎帝厘、炎帝居。
炎帝厘生子名居,炎帝居母曰听訞,承桑氏之子也。
炎帝居生节茎。
炎帝茎生克及戏。
炎帝戱(戏)生长子器,少子小。
炎帝器生长子巨,次子伯陵、少子祝庸(祝融)。
长子巨为黄帝师,胙土命氏而为封。
巨夏有封,父封文侯,至周失国,有封氏、巨氏、巨氏、封父氏、富父氏。
次子伯陵为黄帝臣,封逢实,始于齐。
同吴权之妻何女缘妇,孕三年,生三子,曰 、曰鼓、曰延。
延始为「??文不详」,后代出任尧臣。
鼓,兑头,而与延同事。
是始,乐风为编钟。
生子灵恝,灵恝生子氐人。
后代有逢氏、蠭氏、呚氏、延氏、氐氏、齐氏。
祝庸为黄帝司徒,居于江水,生术嚣,兑头方颠,是袭土壤,生条及勾龙。
条喜远游,岁终,死而为祖。
句龙为后土(后土官爵),能平九州岛,是以社祀。
生 及信,信生夸父,夸父以驶,臣丹朱。
有句氏、句龙氏。
垂臣高辛(句龙为帝喾高辛臣)、(句gou龙为尧臣,官职共工)为尧、共工,不贵独功,死葬不距之山。
(句龙)生噎鸣,是为伯夷,为虞心、吕且,功于水(伯夷治水有功),封吕。
生岁十二泰岳(伯夷二十岁生泰岳),(泰岳)袭吕,余列申许,尧代有许繇。
泰岳生先龙,先龙生玄氐,玄氐乞姓。
汤革夏伐氐,氐人来朝。
其(他)别为青、白、朒之三氐,后有羌氏、羌戎氐、杨氐、符氐、氐羌数十,白马最大,非无弋后者。
周初复泰岳后于申,暨申伯入卿而楚蚀其壤,宣王开元,舅申伯(封)于谢。
后有宇氏、申氏、申叔氏、申鲜氏、谢氏、射氏、宇文氏、大野氏。
吕侯为穆王司寇,训夏赎刑,后曰甫。
春秋初入于楚。
有吕氏、旅氏、吕相氏、甫氏、共氏、龚氏、药罗氏。
商周之际,有吕渭,字子牙(姜子牙),敏而内、智而动。
偶诸阏游诸侯而不用,退居东海之滨,及弃于室,伏于兹泉,四友与居。
文王见之,吕遯陈以钓道,遂成周业。
是为太公望,师尚父,成王封之营陵,曰齐。
十五世,小白伯于诸侯。
又若世,而陈和移齐,钟鼎宝玉七百余年。
后有丁牙、丘尚、左洴,国晏宾平,纪癸柴苑,庆贺掌厉,献易氏。
是年栾襄牵 ,青管柯析,其裔壬、角、望、绍、茶、骆、弦、旗、眀、灵、孝、彦,闾门栢亘威齐,盖铎畅李。
及子旗、子雅、子尾、子襄、子囊、子剡、子功、子牵、子渊、子泉、子干、子公、公齐旗、公牛、公牵、公翰,母知祭公仲长,诸儿士疆乐利。
齐季申鲜,将其雝门、东门、东宫、西宫、南史、邴意、独孤、宇文、东北、西南、四郭、若左右,子因之氏,其以采者,丙氏、邴氏、艾氏、隰氏、高氏、剧氏、棠氏、高堂氏、檀氏、灌檀氏、禚氏、甗氏、崔氏、移氏、若氏、丁若氏、陆地氏、大陆氏、井氏、百里氏、西乞氏、白乙氏、余氏、余丘氏、虵丘氏。
若闾丘鉏、丘籍、丘咸、丘梁、丘廪、丘蒲卢、卢蒲之氏。
宣氏子之孙,封汲,为汲氏。
徯封于卢,为卢氏、徯氏、柴氏。
其支于章者,为章氏、鄣氏、章仇氏、申章氏、赤章氏、赤张氏。
先是武王得泰岳后,文叔绍之,许灵公徙,叶悼公迁城父,曰焦夷,二十有四世,郑灭之。
有许氏、鄦氏、叔氏、亟氏、礼氏、容成氏、锡我氏、贾氏、止氏、焦氏、谯氏、岳氏、文氏、苴氏、苴人氏。
小帝,少也,佚名。
盖为政日浅者,自庆甲徕,俱兆茶陵。
炎帝参卢,是曰榆罔,居空桑。
政束务乘人而 其捖,于是诸侯携 ,乃分正二卿。
命蚩尤宇于小颢,以临西方、司百工。
德不能御,蚩尤产乱,逐帝而居于涿鹿,顿戟一怒,并吞亾亲。
黄帝,时为有熊氏,实懋圣德,诸侯利宾之。
参卢大惧,设 于熊,黄帝乃暨力,牧神皇风后,邓伯温之徒及蚩尤氏转战,执蚩尤而诛之。
于是四方之侯争辩者宾祭于熊,爰代炎辉,是为黄帝,乃封参卢于路,而崇炎帝之祀于陈。
路,露也,潞,是后繁于河之北东,商周别为赤白之狄。
狄历咎,皋落九州岛之戎。
有隗氏、狄氏、落氏、皋落氏、戎氏、戎子氏、袁胡氏、斛律氏、觧批氏、乌护氏、纥骨氏、壹利吐氏、异其斥氏。
回纥高车十二族,其繁衍也。
潞之子婴儿甲氏, 吁姜路之余,晋灭之,后有潞氏、路氏、路中氏、露氏、甲氏、榆氏。
伊、列、舟、骆、淳、戏、怡,向、州、薄、甘、《隋纪》,皆姜(姓之)国也。
禹有天下,封怡以绍列山,是为默台。
成汤之初,析之离支,是为孤竹。
周西伯之兴有允及致老矣,而归俌之。
未至,周西伯薨,武王急伐商,叩谏不及义,弃周禄北之(走),止阳上,俾摩子难之(走),逮闻淑媛之言,遂薇终焉,是为伯夷、叔齐。
先是(先世)齐嫡而夷长,父初欲立夷,不可,初薨,夷齐偕巽去之北海之滨于是凭立,凭世其国,定王之十一年,辞于齐。
有竹氏、笁氏、孤竹氏、孤氏、墨氏、墨台氏、默怡氏、怡氏、台氏。
伊耆之国,尧之母家,下及汤代,有伊挚,以本味进,为之左相,是为保衡伊尹。
尹丰上而兑下,偻黑下声,钩深本草,妙达汤液。
有伊秩氏、耆氏、伊耆氏、尹氏、伊祈氏、阿氏、衡伯氏、衡氏。
纪侯以道事齐,不得,免,乃大去,而俾季奉 入于齐。
有纪氏、郱氏、裂氏、嶲氏、鄣氏。
淳于不复,有淳氏、淳于氏、于氏。
甘夏灭之,州杞灭之,舟骀 薄,至周尤在列頼,则楚灭之矣。
后各以国令氏。
姜之泒,又有列氏、厉氏、丽氏、巫氏、神氏、灵氏、农氏、夸氏、节氏、烈氏、药氏、山氏、邹氏、屠氏。
戎子遁朔野,有葛乌,释世长鲜卑,又以俟斤、俟汾、渝汾、嗣汾、俟畿为氏。
俟汾者,药也,则又为宇文氏、宇氏、普氏、俟豆氏、库莫奚氏、费乜头氏、阿会氏、莫贺弗氏、李氏。
黄帝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名荼,一曰轩,轩之字曰玄律(玄嚣黄帝与嫘祖之长子)。
小典氏之子(少典国君之子),黄精之君也。
母吴枢,曰符葆。
秘电绕斗轩而震,二十有四月而生帝子寿丘,故名曰轩(史记中的玄嚣名字应该为「轩」因为有轩辕氏、黄帝氏,黄帝公孙茶为一世黄帝。
那么公孙茶应该为轩辕氏,而轩辕氏古籍载有三世)。
黄帝立一后、三妃,生子二十五人,别姓者,十二祈酉,滕、箴、任、苟、 结、儇、依等及二纪也,余循姬姓。
元妃西陵氏,曰儽祖,生昌意、玄嚣、龙苗。
昌意就德,逊居若水,有子三人,长曰干荒,次安,季悃。
——长子名为干荒,次子名为安,少子名为季悃。
干荒生帝颛顼,是为高阳氏。
安处西土,后曰安息,汉来复者,为安氏、延李氏。
悃迁北土,后为党项之辟,为拓跋氏至郁律二子,长沙莫雄,次什翼犍,初王于代,七子。
其七窟咄生魏帝道武,始都洛,为元氏。
十五世,一百六十有一年,周齐灭之。
有党氏、奚氏、达氏、乞伏氏、纥骨氏、什氏、干氏、乌氏、源氏、贺拔氏、拔拔氏、万俟氏、乙旃氏、秃发氏、周氏、长孙氏、车非氏、兀氏、郭氏、俟亥氏、车焜氏、普氏、李氏、八氏十姓俱其出也。
拓拔思敬镇夏,以讨巢功,赐李姓。
有拓拔仁福者,为番部都指挥使,亦从其姓,将吏迎为州师,子彛、超彛兴,继有夏银绥宥地。
匈奴黄帝与元妃嫘祖生子昌意,昌意娶蜀山氏之女,名枢。
枢生干荒,干荒生子颛顼,颛顼生子名鲧,鲧生子禹,禹纳涂山氏之女,生子启,启生太康、中康、相、寒浞、少康、予、槐、芒、泄、扃、扃生胤甲、孔甲,皋、发,发生桀,禹至桀十九王,合四百三十二年。
桀生子淳维,淳维为匈奴之始。
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云: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唐虞
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扆、驴、駃騠、騊駼、驒騱。
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
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
兒能骑羊,引弓射鸟鼠;
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
士力能毌弓,尽为甲骑。
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
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
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
苟利所在,不知礼义。
自君王
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
贵壮健,贱老弱。
父死,妻其後母;
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
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变于西戎,邑于豳。
其後三百有馀岁,戎狄攻大王亶父,亶父亡走岐下,而豳人悉从亶父而邑焉,作周。
其後百有馀岁,周西伯昌伐畎夷氏。
後十有馀年,武王伐纣而营雒邑,复居于酆鄗,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命曰“荒服”。
其後二百有馀年,周道衰,而穆王伐犬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
自是之後,荒服不至。
於是周遂作甫刑之辟。
穆王之後二百有馀年,周幽王用宠姬襃姒之故,与申侯有卻。
申侯怒而与犬戎共攻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遂取周之焦穫,而居于泾渭之间,侵暴中国。
秦襄公救周,於是周平王去酆鄗而东徙雒邑。
当是之时,秦襄公伐戎至岐,始列为诸侯。
而居于泾渭之间,侵暴中州。
秦襄公救周,於是周平王去酆鄗而东徙雒邑。
当是之时,秦襄公伐戎至岐,始列为诸侯。
是後六十有五年,而山戎。
燕而伐齐,齐釐公与战于齐郊。
其後四十四年,而山戎伐燕。
燕告急于齐,齐桓公北伐山戎,山戎走。
其後二十有馀年,而戎狄至洛邑,伐周襄王,襄王奔于郑之氾邑。
初,周襄王欲伐郑,故娶戎狄女为后,与戎狄兵共伐郑。
已而黜狄后,狄后怨,而襄王後母曰惠后,有子子带,欲立之,於是惠后与狄后、子带为内应,开戎狄,戎狄以故得入,破逐周襄王,而立子带为天子。
於是戎狄或居于陆浑,东至於卫,侵盗暴虐疾之,故诗人歌之曰戎狄是应,薄伐獫狁,至於大原,周襄王既居外四年,乃使使告急于晋。
晋文公初立,欲修霸业,乃兴师伐逐戎翟,诛子带,迎内周襄王,居于雒邑。
当是之时,秦晋为彊国。
晋文公攘戎翟,居于河西、洛之间,号曰赤翟、白翟。
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於秦,故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镕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
而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
各分散居谿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馀戎,然莫能相一。
自是之後百有馀年,晋悼公使魏绛和戎翟,戎翟朝晋。
後百有馀年,赵襄子逾句注而破并代以临胡貉。
其後既与韩魏共灭智伯,分晋地而有之,则赵有代、句注之北,魏有河西、上郡,以与戎界边。
其後义渠之戎筑城郭以自守,而秦稍蚕食,至於惠王,遂拔义渠二十五城。
惠王击魏,魏尽入西河及上郡于秦。
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
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於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
於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
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
而置云中、雁门、代郡。
其後燕有贤将秦开,为质於胡,胡甚信之。
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卻千馀里。
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
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
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当是之时,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於匈奴。
李牧时,匈奴不敢入赵边。
後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
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適戍以充之。
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巉谿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馀里。
又度河据阳山北假中。
当是之时,东胡彊而月氏盛。
匈奴单于曰头曼,头曼不胜秦,北徙。
十馀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扰乱,诸秦所徙適戍边者皆复去,於是匈奴得宽,复稍度河南於故塞。
单于有太子名冒顿。
後有所爱阏氏,生少子,而单于欲废冒顿而立少子,乃使冒顿质於月氏。
冒顿既质於月氏,而头曼急击月氏。
月氏欲杀冒顿,冒顿盗其善马,骑之亡归。
头曼以为壮,令将万骑。
冒顿乃作为鸣镝,习勒其骑射,令曰:“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
”行猎鸟兽,有不射鸣镝所射者,辄斩之。
已而冒顿以鸣镝自射其善马,左右或不敢射者,冒顿立斩不射善马者。
居顷之,复以鸣镝自射其爱妻,左右或颇恐,不敢射,冒顿又复斩之。
居顷之,冒顿出猎,以鸣镝射单于善马,左右皆射之。
於是冒顿知其左右皆可用。
从其父单于头曼猎,以鸣镝射头曼,其左右亦皆随鸣镝而射杀单于头曼,遂尽诛其後母与弟及大臣不听从者。
冒顿自立为单于。
冒顿既立,是时东胡彊盛,闻冒顿杀父自立,乃使使谓冒顿,欲得头曼时有千里马。
冒顿问群臣,群臣皆曰:“千里马,匈奴宝马也,勿与。
”冒顿曰:“柰何与人邻国而爱一马乎?
”遂与之千里马。
居顷之,东胡以为冒顿畏之,乃使使谓冒顿,欲得单于一阏氏。
冒顿复问左右,左右皆怒曰:“东胡无道,乃求阏氏!请击之。
”冒顿曰:“柰何与人邻国爱一女子乎?
”遂取所爱阏氏予东胡。
东胡王愈益骄,西侵。
与匈奴间,中有弃地,莫居,千馀里,各居其边为瓯脱。
东胡使使谓冒顿曰:“匈奴所与我界瓯脱外弃地,匈奴非能至也,吾欲有之。
”冒顿问群臣,群臣或曰:“此弃地,予之亦可,勿予亦可。
”於是冒顿大怒曰:“地者,国之本也,柰何予之!”诸言予之者,皆斩之。
冒顿上马,令国中有後者斩,遂东袭击东胡。
东胡初轻冒顿,不为备。
及冒顿以兵至,击,大破灭东胡王,而虏其民人及畜产。
既归,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
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肤施,遂侵燕、代。
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罢於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彊,控弦之士三十馀万。
自淳维以至头曼千有馀岁,时大时小,别散分离,尚矣,其世传不可得而次云。
然至冒顿而匈奴最彊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中原为敌国,其世传国官号乃可得而记云。
云云……《汉书音义》:淳维,匈奴始祖名。
《括地谱》: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
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谓之匈奴。
其言夏后苗裔,或当然也。
《风俗通》:殷时曰獯粥,改曰匈奴。
《服虔》:尧时曰荤粥,周曰獫狁,秦曰匈奴。
韦昭:汉曰匈奴,荤粥其别名。
则淳维是其始祖,盖与獯粥是一也。
晋灼:尧时曰荤粥,周曰猃狁,秦曰匈奴。
魏书前序纪·鲜卑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
昌意少子(季悃),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
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
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
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
其裔始均,入仕尧世,逐女魃于弱水之北,民赖其勤,帝舜嘉之,命为田祖(帝喾高辛之子后稷及子官爵号为后稷)。
爰历三代,以及秦汉,獯鬻、猃狁、山戎、匈奴之属,累代残暴,作害中州,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载籍无闻焉。
积六十七世,至成皇帝讳毛立,聪明武略,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
云云……北史·魏本纪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
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莫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
时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
黄帝以土德王。
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
其裔始均,仕尧时,逐女魃于弱水,北人赖其勋,舜命为田祖。
历三代至秦、汉,獯鬻、猃狁、山戎、匈奴之属,累代作害中州。
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载籍无闻。
积六七十代,至成皇帝讳毛立,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
成帝崩,节皇帝贷立。
节帝崩,庄皇帝观立。
庄帝崩,明皇帝楼立。
明帝崩,安皇帝越立。
安帝崩,宣皇帝推寅立。
宣帝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谋更南徙,未行而崩。
景皇帝利立。
景帝崩,元皇帝俟立。
元帝崩,和皇帝肆立。
和帝崩,定皇帝机立。
定帝崩,僖皇帝盖立。
僖帝崩,威皇帝侩立。
威帝崩,献皇帝邻立。
时有神人,言此土荒遐,宜徙建都邑。
献帝年老,乃以位授于圣武皇帝,命南移。
山谷高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
有神兽,似马,其声类牛,导引历年乃出,始居匈奴故地。
其迁徙策略,多出宣、献二帝,故时人并号曰推寅,盖俗云钻研之义。
云云……北史·周本纪周太祖宇文氏,讳泰,字黑獭,代郡武川人也。
其先出自炎帝。
炎帝为黄帝所灭〔炎帝为黄帝所灭,这里史官口误有。
黄帝为炎帝司徒,后蚩尤与刑天反炎帝榆罔,蚩尤迁榆罔于板泉,其后炎帝恐怕避迁于有熊执政,这时黄帝轩还不是黄帝,之后寻牧神皇风后,及联盟其他诸侯讨伐蚩尤,大战N年后轩之子龙苗追蚩尤与刑天于西南射杀蚩尤,其后又斩刑天。
击败蚩尤之后,诸侯推轩为黄帝,黄帝封迁炎帝榆罔于路。
这里值得说一下,蚩尤为末代炎帝,史官并没有注明是灭炎帝榆罔还是炎帝蚩尤,蚩尤是封号,蚩尤为板泉氏,姜姓。
这里就不载其史啦,请谅解,一篇文章比较耗时。
〕子孙遁居朔野。
其后有葛乌兔者,雄武多算略。
鲜卑奉以为主,遂总十二部落,世为大人及其裔孙曰普回,因狩得玉玺三纽,文曰\"皇帝玺\",普回以为天授,己独异之。
其俗谓天子曰\"宇文\",故国号宇文,并以为氏。
普回子莫那,自阴山南徙。
始居辽西,是曰献侯,为魏舅甥之国。
自莫那九世至侯归豆,为慕容晃所灭。
其子陵仕燕,拜驸马都尉,封玄菟公。
及慕容宝败,归魏,拜都牧主,赐爵安定侯。
北史·齐书齐高祖姓高氏,讳欢(高欢),字(高)贺六浑,勃海蓚人也。
六世祖隐,晋玄菟太守。
隐生庆,庆生泰,泰生湖,三世仕慕容氏。
及慕容宝败,国乱。
湖率众归魏,为右将军。
湖生四子。
第三子谧,仕魏,位至侍御史,坐法徙居怀朔镇。
谧生皇考树生,性通率,不事家业。
住居白道南,数有赤光紫气之异。
邻人以为怪,劝徙居以避之。
皇考曰:\"安知非吉?
\"居之自若。
及神武生而皇妣韩氏殂,养于同产姊婿镇狱队尉景家。
神武既累世北边,故习其俗,遂同鲜卑。
云云……辽史·契丹耶(郁律氏)律氏,讳亿,字阿保机,小字啜里只,契丹迭剌部霞濑益石烈耶律弥里人,德祖皇帝长子,母曰宣简皇后萧氏,唐咸通十三年生。
初,母梦日堕怀中,有娠。
及生,室有神光异香,体如三岁儿,即能匍匐。
祖母简献皇后异之,鞠为己子。
常匿于别幕,涂其面,不令他人见。
三月能行,晬而能言,知未然事。
自谓左右若有神人翼卫。
虽龆龀,言必及世务,时伯父当国,疑辄咨焉。
既长,身长九尺,丰上锐下,目光射人,关弓三百斤。
为挞马狘沙里。
时小黄室韦不附,太祖以计降之,伐越兀及乌古、六奚、比沙狘诸部,克之。
国人号阿主沙里。
(耶律阿保机为郁律之后)金史·本纪金之先,出靺鞨氏。
靺鞨本号勿吉。
勿吉,古肃慎地也。
元魏时,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车骨部、曰拂涅部、曰号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
隋称靺鞨,而七部并同。
唐初, 有黑水靺鞨、栗末靺鞨,其五部无闻。
粟末靺鞨始附高丽,姓大氏。
李绩破高丽,粟末靺鞨保东牟山。
后为渤海,称王,传十余世。
有文字、礼乐、官府、制度。
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
黑水靺鞨居肃慎地,东濒海,南接高丽,亦附于高丽。
尝以兵十五万众助高丽拒唐太宗,败于安市。
开元中,来朝,置黑水府,以部长为都督、刺史,置长史监之。
赐都督姓李氏,名献诚,领黑水经略使。
其后渤海盛强,黑水役属之,朝贡遂绝。
五代时,契丹尽取渤海地,而黑水靺鞨附属于契丹。
其在南者籍契丹,号熟女直;
其在北者不在契丹籍,号生女直。
生女直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
山海经①、匈奴、开题之国、列人之国并在西北。
②、肃慎之国在白民北,有树名曰雄常。
③、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
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釐姓,食肉。
有山,名曰章山。
④、西南有巴国。
大暤生咸鸟,咸鸟生乘釐,乘釐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有国,名曰流黄辛氏,其域中方三百里,其出是(尘土)(麈)。
有巴遂山。
渑水出焉。
⑤、北海之内有反缚盗械、带戈常倍之佐,名曰相顾之尸。
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
⑥、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
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
⑦、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
⑧、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
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少暤生般,般是始为弓矢。
帝俊赐羿彤弓素[矢曾],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
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
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朽[亻垂],是始作下民百朽。
后稷是播百穀。
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
大比赤阴是始为国。
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⑨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讠夭]生炎居。
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
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
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洪水滔天,鲧窃帝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此文是证明

参考:
以我的认知,上述五个少数民族不能理解为是一个民族的各个朝代,但是可能有的相互之间有联系。
中国古代,对汉民族构成最大的威胁就是游牧于北方蒙古高原的少数民族。
两千多年来,自匈奴始,北方少数民族多达十几个,我们作为历史爱好者,不可能把每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弄清楚,对这些少数民族的来龙去脉专家们也有不同意见。
但是我们还是要记住几个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
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北方少数民族分为两大系统,分别是匈奴系统和东胡系统。
其分界线一般以大兴安岭为界。
所谓东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东胡是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上述五个少数民族中,匈奴,突厥,蒙古就属于匈奴系统;
契丹,鲜卑就属于狭义的东胡系统。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分属两个不同系统的少数民族,不可能是一个民族。
另一方面,由于两个少数民族出现的时间不同,也不可能是同一个民族,比如,鲜卑兴盛于386年,而蒙元兴盛于1206年,两者相差800多年二,上述五个少数民族的归宿1,匈奴。
汉武帝时,打败了匈奴,匈奴失去了河西走廊,远徙漠北。
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向东汉臣服,内迁与汉人杂居,北匈奴后被东汉的窦固,窦宪伯侄打败,政权瓦解,西迁到欧洲,并打败了欧洲的哥特人,后来经过几百年,西迁的匈奴人融入了欧洲。
2,突厥。
突厥兴起于阿尔泰山,它可能是匈奴的后裔或别种,现在新疆旅游有名的景点,喀纳斯就在阿尔泰山中段。
6世纪中期,突厥人建立了突厥汗国,到隋朝初年,分为东西突厥,其中东突厥特别强大。
唐太宗时,大败东突厥,余部投奔唐朝,融入汉民族,此后唐又灭了西突厥,西突厥被打败后,残余西迁,进入阿拉伯地区,并帮助阿拉伯帝国打败了布韦希王朝,建立了塞尔柱帝国,1071年进入小亚细亚,后来欧洲十字军东征,塞尔柱帝国四分五裂,分裂成几个小国家,其中一个在小亚细亚建立的小国叫罗姆苏丹国。
它就是奥斯曼帝国的前身,也即是土耳其的前身3,蒙古。
李自成推翻蒙元后,其残部退回到蒙古高原,这时的蒙古高原除了蒙古部落外,还有突厥族的两个部落,一个是鞑靼部落,一个是瓦剌部落,这两个部落一直被蒙古族征服,成为蒙古族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一般称之为蒙古族。
蒙元退回到蒙古高原后,经过内斗,及权利争夺,后分裂为三个部落,即鞑靼部落,瓦剌部落,蒙古部落。
我们只说蒙古部落,蒙古部落后又分为四部,分别是:察哈尔部;
鄂尔多斯部;
土默特部;
喀尔喀部。
后金崛起后,1635年,努尔哈赤先后征服了蒙古四部,把原来居住在漠北的喀尔喀部称之为外蒙古,把居住在漠南的另三部称为内蒙古。
满清入关后,内外蒙古一直是中国版
4.契丹。
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属于东胡民族一支,10世纪初统一塞北,建立辽国。
宋统一后,和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使两国和平相处120于年。
后被兴起的女真人即金帝国打败,余部西迁,到达中亚,在今天的吉尔吉斯托克马克建立了首都,后被蒙古所灭,并成为蒙古军队的一部分,还有少部分演变为达斡尔人和云南本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施甸县。
(契丹人跟随蒙军攻打南宋后,驻军在云南,演变成现在的云南本人)。
5,鲜卑。
东胡族一支,主要活动于内蒙古东部科尔沁古勒河附近。
主要分为拓跋鲜卑,宇文鲜卑,慕容鲜卑。
鲜卑兴盛于北魏时期,拓跋鲜卑统一北方,建立北魏,推行汉化,后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最后被隋统一。
鲜卑族融入汉民族。
三,上述五族属于现在中国那些少数民族。
上述五族在民族融合的历史长河中,除一部分汉化外,还有一部分融入了我国现在的几个少数民族。
鲜卑人,契丹人融入了满民族;
匈奴人融入了蒙古族;
突厥人融入了回民族;
上述五个少数民族除蒙古族外,在中国大地上,都已经不存在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