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为什么要设计膛线

很久以前,用于战争的枪械是没有膛线的,这种枪叫做滑膛枪,滑膛枪的问题在于没法使用尖头子弹,而是使用球形子弹,这就造成了子弹射程近、射击精度差、杀伤力小等问题,因此在滑膛枪时代的战争大都采用看起来傻乎乎的“排队枪毙”战术。
比较著名的滑膛枪是英国的P1730“褐贝斯”滑膛枪,该枪全长:1587.5毫米,枪管长度:1168.4毫米,口径为19.3毫米,重量:4千克;
装填方式为前装式,子弹为直径19毫米的铅质圆球,有效射程45.7米。
口径如此之大、枪管如此之长的步枪,有效射程居然没有现代手枪远,可见滑膛枪是多么的弱鸡,而圆球形子弹的特点是迎风横截面特别巨大,因此飞行时阻力自然就非常大了,一旦飞行距离超过了45.7米,那么弹丸的飞行弹道将会变得下垂,且无法保证对目标产生有效杀伤了,所以作战时只能以密集队形向敌人开火的形式来提高火力输出密度,从而达到提高命中率的目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坚信步枪的有效杀伤极限距离就是45.7米(即50码),最快射速8发/分钟(前装步枪的爆发射速),直到1616年,德国纽伦堡的一个名叫“戈特”的铁匠在研究如何提高前装式步枪装填速度时,为步枪的枪管刻上了两条对称的直膛线。
这个偶然的创作虽然没有达到提高射速的目的,却意外地发现刻上直膛线的步枪有效射程居然突破了80码(73米),获得意外之喜的戈特立即为枪管刻上4条对称的直膛线,结果试射中步枪的有效射程竟然达到了惊人的100码(91.4米)!戈特很快便大量生产这种有膛线的“戈特”式步枪,丹麦率先采购该型步枪来装备本国军队,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款有线膛的制式步枪,然而射程远且精度高的“戈特”式步枪在丹麦军队中口碑并不好,原因在于该枪的制造成本过高,且生产工艺过于复杂,不便于大量生产和装备部队,至此战争又回到了滑膛枪时代。
时间跨越到了1776年,32岁的英国陆军上尉帕特里克·弗格森在美州镇压北美叛乱时担任狙击手(美国独立战争),在此期间他经常被手持直膛线步枪的美国肯塔基步枪手压制,于是他像德国人戈特开始研究如何提高步枪射速和射程。
帕特里克·弗格森毕竟是有文化的职业军官,他发现子弹只有在高速旋转中才能提高弹道稳定性,而稳定性一旦得到保证就能提高有效射程,于是他开始实验在枪管内刻上旋转式的膛线,结果因此获得了200码的有效射程(182米),是直膛线步枪的两倍!同年,帕特里克·弗格森获得了弗格森旋转线膛步枪的专利,英国开始大量生产该型步枪;
次年,他指挥的一支装备了该枪的连级部队遭到美军优势兵力的包围,由于英军的步枪射程和精度已经得到极大提高,因此帕特里克·弗格森与他的部下们不再使用傻乎乎的“排队枪毙”战术,而是灵活地利用地形,跪姿、卧姿实施射击,结果在大量杀伤美军的前提下,他的部队居然无一人阵亡。
此战后他的军衔晋升至少校,次年,他使用该枪瞄准了一位美国将军,但是鬼使神差地没有开枪射杀,而那位美军将领就是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当然这是后话了。
▼下
从滑膛枪发展到线膛枪体现出枪械技术发展的必然性从上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线膛枪早在17世纪的1616年就被发明出来并小规模量产了,但是真正被发扬光大却是到了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很显然线膛枪的性能是远远超过滑膛枪的,那为何需要100多年的时间跨度,线膛枪才得以成为枪械技术的发展方向呢?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因为18世纪以前人类的生产力其实还是很低的,枪炮的制造主要还是以手工打造为主,而刻膛线这样的工艺对于纯手工业来说实在太复杂了,而且当时人类所掌握的度量精度只到0.1英寸,毫米的概念尚未提出,所以18世纪以前我们的世界并未做好迎接线膛枪时代到来的准备。
到了18世纪中叶,人类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开始掌握毫米级的加工精度技术,同时工业品也具备了标准化批量生产的能力,不但能够制造精密的齿轮,枪械毫米级的膛线加工精度也不再困难,这才真正开启了线膛枪时代。
线膛枪的优点是子弹在枪管线膛的作用下高速旋转,产生陀螺效应,所以子弹的飞行弹道特别稳定,射击精度得到成倍的提升。
由于精度得到保证,为了进一步提高枪械的射程,人们开始尝试在线膛枪中使用圆头弹和船型尖头弹,至此,现代枪械开始定型。
时至今日,世界上90%的枪炮都采用了线膛设计和弹药船型尖头设计,只有少部分有特殊需求的枪炮还在使用滑膛设计,比如水下步枪和坦克炮。
最具代表性的现代线膛步枪是1877年英国陆军装备的马蒂尼-亨利MK-1型步枪,它的枪管有4条右旋膛线,口径为14. 66毫米,枪机为杠杆式枪机回转,弹容量为1发,每开一次或需要推动杠杆进行抛壳,当新弹装入膛内以后,需要拉动杠杆复位,以完成闭锁,因此也有人将其称为“陷门步枪”。
该枪采用圆头弹,有效射程为400米,爆发射速达到20发/分钟,使用可拆卸剑型刺刀,是美国温切斯特杠杆步枪的鼻祖,它的问世代表了现代步枪的发展方向。
▼下
枪管要用膛线设计的原因在于让子弹获得更优良的弹道性能膛线是在枪管内壁刻上的、具有一定缠度的凹槽,作用是让弹丸在发射过程中发生旋转,以起到弹丸飞行稳定性的作用。
膛线一般分为等距膛线、渐速膛线和混合膛线三种,其中枪械主要使用等距膛线,而渐速膛线和混合膛线主要应用在火炮上。
子弹在膛线枪管里发生高速旋转的原理是这样的:当子弹在枪膛中被击发以后,火药在燃烧时产生巨大的压力推动子弹在枪管里加速;
当子弹在加速过程中与呈螺旋状的膛线发生摩擦,弹丸在摩擦中形成旋转形态,同时受到从螺旋膛线中溢出的火药燃气的推动,弹丸的旋转速率升高。
这就是子弹在飞行过程中以高速旋转的形式飞向目标的机理,从理论上来讲,子弹旋转速率越高,陀螺稳定效果越好。
子弹旋转速率的计算方法是这样的:我们以著名的AK-47自动步枪为例,该枪的枪管长415mm,膛线为右旋4条,缠距为240mm,子弹初速约为710米/秒。
在不考虑子弹与枪管膛线摩擦力以及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子弹从被击发到飞离枪口的时间为:415mm=0.415米,0.415÷710≈0.00058(秒);
子弹在枪管中加速时的旋转速率为:415÷240≈1.73(周/秒);
子弹出膛后的旋转速率为:1.73÷0.0058≈2983(周/秒)计算结果显示AK-47自动步枪子弹在出膛瞬间以710米/秒的初速飞行时,子弹的旋转速度达到了2983圈/秒,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高速旋转”。
而高速旋转的物体会产生两种叫做“进动性”和“定轴性”的特性,即陀螺效应,子弹在高速旋转中飞行时就像高速旋转的陀螺一样,当遇到诸如横风或者偏风这样的外力时,它的轴的方向是不会随着外力的方向发生改变的,而是始终以轴围绕的形式,以子弹中心为定点而进动。
这就是线膛枪发射的子弹打得又远又准的原因,比如现代高精度狙击步枪,它的枪管一般有6~8条膛线,这就使得子弹的弹丸在枪管中加速时选装速率更高,每秒钟的旋转速率可达到10000周左右。
▼下
在枪械的枪管里加工出膛线的方法枪管膛线的加工方法有5种,即刮刀法、钩刀拉削法、组合环形刀拉削法、顶锥(或膛线冲子)挤JE法、冷精锻法。
其中刮刀法和钩刀拉削法两种枪管膛线加工方法属于比较原始的手工加工工艺,抗战时期八路军兵工厂就广泛使用这两种方法为自制枪械拉膛线,同时也是现代非法制枪作坊为枪管拉膛线的主要方法。
刮刀法拉膛线是这样操作的:先用锉刀在枪管的管口处开两个小槽,然后用有一定倾斜角的带状刀具卡在小槽上,接着用手使劲来回拉动刀具,40~50个回合之后,一对膛线就拉出来了。
钩刀拉削法拉膛线是这样操作的:把钩状切刀安置在比枪膛直径略细的钢拉杆上,钩形刮刀刃口的高度可以通过调节拉杆层部的螺丝来调节。
每拉动通过枪管一次,拉杆移动几微米,随着枪管的匀速旋转,拉削出一条有一定缠度的阴膛线,达到预定宽度后,再换位置拉第二条膛线。
早期的线膛枪拉一条阴膛线只要拉削二十次左右,而一支较好的枪拉削同样的阴膛线要拉削一百次左右,拉的次数越多,形成的拉槽越细,越精密。
手工拉膛线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一名熟练工人一天也拉不出10根枪管来,这也是早期线膛枪始终不受重视的原因(产量低、成本高)。
▼下
进入19世纪以后,工业完成了机械对手工的替代过程,枪械的枪管加工膛线工艺也开始了机械批量制造,这时候的膛线加工方法为组合环形刀拉削法,它的加工过程是这样的:在一根拉杆上固定25至30个硬质合金钢环,每个钢环之间的距离相等,每个钢环上加工有与阴膛线数量相同的等距的刮刀,每把切刀可循其缠角与下一个环上的切刀相连,从头连到尾部即可视为一条螺形线。
每一个环上刀刃的突出量略大于前一个环,形成一组系列切刀,所开的槽具有稳定的宽度,深度和间隔,这种组合环形拉削刀通过枪膛—次.则可切削出全部的阴膛线,缩短工作时间,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组合环形刀拉削法工艺的应用标志着枪械制造进入现代车床生产时代以及部件标准化流水线生产时代,线膛枪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批量生产,某些大型枪厂一天就能够生产1000~3000支步枪,线膛步枪和线膛火炮的大规模生产奠定了人类开展大型战争的基础,比如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结束枪管膛线加工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比如德国发明的顶锥(或膛线冲子)挤JE法,它的加工过程是这样的:用一个中段截面形态与线膛内截面形状相同的硬质合金(如碳化钨)无尖弹头形顶锥,通过内径比顶锥略小的枪管光膛时,枪管金属在顶锥的强力顶压下,通过枪膛,使膛内径略有增加,顶锥外表凸出部挤过膛内壁形成变形,即阴膛线,凹入部沿枪膛并紧贴内影挤过形成的变形,卯阳膛线。
该工艺的特点是因承受的大压力使膛内壁表面金属密度增加,硬度加大.同时完成了铰除疵点和制作膛线二返工序。
膛内壁由于顶锥的坚硬与平滑的表面挤过而变得光滑,使得枪管的寿命成倍延长。
现代坦克滑膛炮的“身管自紧”工艺便是从顶锥(或膛线冲子)挤JE法演变而来的。
进入本世纪以后,枪管膛线加工工艺再次得到优化,即冷精锻法,它的加工过程是这样的:枪管径向冷精锻成型技术实质上是属于精密旋转锻轴工艺类型,是无切屑精密成型的方法。
冷精锻工艺是在专业精锻机上,将枪管毛坯件一次锻打出线膛和弹膛,其内膛的精度有芯轴保证。
说白了就是直接将烧红的枪管坯一边锻打一边挤压出膛线来,由于该工艺可以提高枪管的强度、射击精度,进而提高枪管的寿命,减少初速下降,对提高枪械性能起到了关键作用。
▼下
如今这台车床依旧能够为猎枪生产膛线枪管,只不过车床的动力已经从蒸汽机换为柴油机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为枪设计膛线的原因是了让子弹打得更准、飞得更远,因为子弹在枪管中与螺旋式膛线摩擦的过程中形成高速旋转形态,飞出枪膛以后在高速旋转中飞向目标,高速旋转能让子弹发挥出陀螺效应,起到提高射击精度和射程的作用。
第二、枪的线膛加工工艺在很早以前就问世了,只不过当时生产力低下,没有大规模生产和装备军队的条件,直到人类开始进入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枪的线膛加工技术才逐渐成熟起来,也实现了大规模批量生产,至此以后人类才具备组织开展大规模战争的能力。
枪的线膛既是枪械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科技进步最直观的体现。
人类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总是最求最完美的事物,即使是相互厮杀时所使用的杀戮工具也同样如此,甚至可以说人类所能掌握的最高水平的科学技术都会优先用于战争。
对于两个世纪以前的人类而言,枪炮的膛线加工是一项技术就是一项能将射击精度和射程提高数倍的高科技。
当我们用现代人的目光审视枪炮的膛线加工技术时感觉无非只一种普通的机械加工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倘若我们能在想象中以2个世纪以后的目光来看待如今的各种高科技,很可能那种感觉同样也是“没什么大不了的”。
▼下

参考: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枪管子为嘛要整膛线?
就这问题跟人为嘛吃饭一样,压根就是个常识性的问题,就是为了增加点射击精度和射击距离。
这答案也就一句话的事,接下来咱聊聊这膛线是咋蹦出来的,估计这事大家伙很感兴趣,咱顺道在把
咋说呢?
打开始的时候,您不管是枪还是炮,他压根就没有膛线不膛线的,就一个带窟窿眼的管子插枪上就完事了,根本就不需要什么深加工。
就这种枪,咱都加他滑膛枪,你看字面就暴露他的特点,子弹在枪膛里头打着滑滑就蹦出来了。
这种枪一般都是前装子弹,圆圆的跟那弹珠一样,当然一般都是铅整的一个小圆球。
现在这种枪还是有的,你比方说散弹枪,猎枪这都是滑膛枪。
咱接着说咱的。
这玩意挺费事,先装火药再装子弹不说,射击精度差的也离谱,二十来米的距离打面门,结果砸脚面上了,这就算命中了,这就算了,他的杀伤性还不咋的,比那手枪还扯淡。
所以那会大家伙开枪的时候都是排排站,跟那枪毙似的,相互进行射击,就是为了增加射击精度,毕竟打中打不中一排弹幕过去,总有中的,用数量提高质量。
为嘛会这样呢?
就不能提高提高射击精度?
您要一直是这样的滑膛枪,别想了,这辈子都不能提高了。
首先这家伙的弹丸个头就大,动不动这直径就是十几毫米,有些丧心病狂的家伙,一锤子下去,就能给你整个二十毫米直径的弹丸。
您就想吧,这么大个球体搁空气中飞,他费劲不?
这不废话吗?
直径越大这迎风面他就越大,受到的阻力就越大,这飞着飞着,就软趴趴的掉下来了,砸面门可不就砸脚面上了,同样他也影响射击长度。
那会都有一个说法,枪这东西,撑死了也就飞个四十五米的样子,再远的话,老天爷是不答应的。
那么这事他就有不信邪的,就想着法的想解决这个问题,在这条路上狂奔掉悬崖下头摔死不知名的人有多少,咱是不知道,肯定不少。
但在1616年有一个铁匠成功了,当然他一开始可不是想着让子弹飞的远一点,而是想法让这装填的速度再快一点,毕竟一分钟八发左右的速度,太费劲了。
当时也不知道他是咋想的,就搁那枪管里头划拉了那么俩道直线。
这子弹的装填速度没提高多少,但他惊讶的发现,这哥们一家伙就突破了四十五米的距离,直逼八十米。
这家伙差不多翻了一番啊!这哥们兴奋之余,在这枪管里头上下左右各整了一条直线,结果子弹直逼一百米。
这发现可了不得啊!于是一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戈特”步枪就此诞生,这种直膛线步枪牛叉啊,射击距离不仅增加了,他的精度还提高了不少。
你都不知道这枪出现的时间是在十五世纪,按理说射程增加了,精度也提高了,那么就剩下普及了。
结果您是想不到的,这直膛线步枪卡壳了,没普及,为嘛呢?
一个是这枪生产成本高,另一个是这枪的生产时间他也长,毕竟你要搁枪管里头划线不是。
价钱太高,很尴尬的。
这不后来又出现了螺旋形的线膛,一家伙就能把弹丸推进到差不多二百米的距离。
当然这也是十五世纪的事,直线和螺旋前后差不多也就隔了五十年的时间吧。
那么这个螺旋更加的要命,这哥们装填的速度实在是太慢了,为嘛呢?
你加装螺旋膛线的枪,这就要求你这子弹必须嵌入到这膛线里边,简单的说就是比枪管大一点。
这样子弹在打出去之后,被迫在枪管里头进行螺旋运动,你这打出去之后,这子弹不就可以螺旋飞行了吗?
这空气阻力就相当于一块木头板子,一钻就过去了,就不带阻碍的,就连风都影响不了,就是受点地球引力而已。
这么弄的结果就是,你子弹比枪管大,哪怕大一丢丢,那也意味着你装子弹的时候,得准备一把锤子,把子弹锤进去。
尬不尬!所以这装弹速度比滑膛枪降低了三分之一,如果是一个生手只会更慢。
所以推广不起来,尤其是军队是没法忍受这个的,线膛枪?
可以是可以,但也只能是个配角而已。
那个时候线膛枪也就能混着活下去,死不了就成。
那么这事到了十九世纪中期的时候,法国人发明了米涅弹,解决了这个子弹必须比枪管大的问题,这线膛枪才得多了推广。
这到了后来普法战争的时候,这种前装式的枪哪怕是装了米涅弹,遇到了普军的后膛枪,直接就歇菜了。
至此前装枪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
其他枪就要加膛线的,没有膛线打出去的子弹头会前后翻滚,打不了多远。
加上膛线,子弹在出膛时在膛线的作用下,子弹会给自身加转儿,出了膛以后的子弹因为有自身的转速,所以也就不会翻滚了,这样的子弹会打的更远更准确,杀伤力也就更大了。

参考:
玩过陀螺吧?
当这种圆锥状的物体在高速旋转的情况下,可以以非常稳定的保持这个姿势直到旋转力消失。
子弹也是一样(下
但这种形状的子弹就必须得利用陀螺的自旋稳定效应,否则的话出膛之后就不知道飞哪儿去了下
所以~~ 想要子弹飞的远、飞的准,就必须在枪管内拉膛线,使得子弹能旋转起来,用陀螺效应稳定弹道。

参考:
一般人认为膛线是为了让子弹在飞行中旋转,其实这并不是膛线最早的目的,早期的膛线也不是螺旋状的,而是在枪管内壁上开出的直槽,其作用是减小弹丸和枪管壁之间的摩擦力,减小子弹进出枪管时的摩擦,这样可以提高填装速度,同时降低枪械炸膛的可能性。
其实,滑膛枪也可以拥有极高的射击精度和射程,方法就是把弹丸做的足够大,尽可能减小弹丸和枪管壁之间的缝隙,避免火药燃气泄漏,这个改进不仅能提高射程还能大幅提高射击精度。
因为只要弹丸和枪管壁之间的缝隙足够小,子弹在枪管内运动时就不会乱跳动,这样一来子弹在出枪口时就不会有太大的散布,射击精度自然而然的大幅提高。
但问题是,早期的枪械生产工艺不高,枪管内径并不能完美的保持一致,且枪管也不是完美笔直的,就连弹丸也不是完全一样大的,导致大直径弹丸在枪管内运动时很不顺畅,炸膛的概率激增。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枪械发明家们在枪管内壁上刻出了笔直的膛线,通过这道缝隙火药燃气可以顺畅的排出,即便是弹丸卡在枪管里也不会导致炸膛了。
(对于前装步枪来说,子弹直径过大都不是好事)此外,大直径弹丸也很难从枪口装填到枪膛里,前装枪的发射速度本就不高,使用了大直径弹丸的枪还会进一步下降,这是非常要命的问题了,而枪管内的膛线会减小子弹和枪管的摩擦力,也就能方便从枪口装填子弹。
一言以蔽之,枪管内的膛线最早是直的,且并不是为了让子弹旋转而生,原始目的是加快装填速度、降低炸膛的可能性,同时还起到收集火药残渣的作用。
只是到后来,枪械发明家们注意到,弓箭手在射击时会人工扭动箭杆上的羽毛,其目的就是让箭杆在飞行过程中旋转,进而提高射程和精度。
受此启发,枪械发明家们认为:只要弹头像箭杆一样旋转起来,一样能进一步提射程和精度,因此枪管内的膛线被加工成了螺旋状。
但螺旋状的膛线有个问题,就是大直径弹丸同样难以装填到枪膛内,如果弹丸太小膛线也不能让它旋转起来,不但起不到提高射程和精度的作用,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因此,螺旋膛线诞生后滑膛枪仍然占据主流,一直到法国人发明了“米尼”枪弹。
“米尼”枪弹是一种小口径子弹,它可以被轻松塞进螺旋线膛枪的枪膛里,但这种子弹在火药爆炸的瞬间会急速膨胀变大,紧紧的和膛线贴在一起,再加上它是用软金属铅制作的,射击过程中卡弹炸膛的可能性很小。
直到此时,前装线膛枪才算真正成熟起来,尤其得到当时陆军强国法国的青睐。
(米尼弹的实物
子弹底部的凹槽是这种子弹构造的关键,火药爆炸时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迅速膨胀,达到让子弹变形的目的。

参考:
在枪膛中增加膛线,使枪弹的射程精度有了巨大的提高。
这种米涅弹头,一开始是用在滑膛枪上,比原来的球形弹丸射程要远的多。
这个是发射米涅弹头的米涅步枪。
最早的枪弹就是一个圆球,后来是有了所谓的米涅子弹,这样子是子弹的形状就开始向现在的流线型弹头转变,米涅弹头的射程精度是大大超过了原来的球形弹头,这样情况下随着射程的增加,弹头的飞行的稳定性就出了问题,后来发现如果让弹头转起来,就是让弹头沿着自己的中心线旋转,这样就是利用陀螺原理让弹头的飞行能够保持稳定,这样子就是进一步的提高了弹头的精度和射程。
网上没有找到
如果没有膛线,子弹飞出去就有可能翻跟头,在一些用的非常久的步枪上就出现过这种情况,象抗战时期的川军使用的一些步枪就是这种情况,步枪的膛线被磨平了,子弹打出去就是这样翻跟头。
而如果子弹是这样旋转着出去,那么精度射程都是能够保证的。

参考:
枪管内增加膛线是为了“强迫”子弹弹头高速旋转来实现精准度,同时通过膛线的“阴阳”两线又更好的增加了弹头与枪管内的“镶嵌”,从而达到绝佳的密闭性以增加膛压、提高弹头出膛时的初速实现更远射程的目的。
可谓“一箭双雕”!膛线的“一箭双雕”!(下
来了解一下膛线是如何被发明的,通过这段引用,相信大家也就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1854年,英国测量员意特沃斯奉命改进枪的性能,正当他无计可施时,忽然间联想到小孩玩的陀螺,他认为,陀螺之所以能旋转,是因为它不仅围绕着本身的轴线转,而且陀螺轴线还围绕着垂直轴线旋转,转得越快,站得就越稳,摆动角越小,因而不但保持方向不变,还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于是,他很快在枪管内刻制螺旋膛线。

第二雕:通过镶嵌、提高射程!我们知道,弹头要想获得最大的动力来保证更大的射程,就必须拥有一个强大的“压力”,也称之为膛压,而这个膛压的产生需要一个相对绝对的密闭的空间。
密闭空间如何获得呢?
子弹弹头中间位置的直径往往会略大于枪管内径,子弹被击发后弹头飞出,同时弹头沿膛线“以先镶嵌阳线再旋转”的模式将枪管内密闭成为一个“数十倍、百倍大气压”的超高压环境,这就是弹头射程和威力的来源。
这也是弹头外表面会有“伤痕的原因”。
(如下
早在一战前期西方八国联军进北京时,那个时代敌人用的枪是滑膛线枪,滑膛线的子弹多数是圆球形状,也就像我国早年打猎的枪一样,枪膛里没有螺纹,而是光亮的直枪管。
需要射击时,先装火药,再装圆球形的子弹,底火是纸火药包,没有描准设置,更没有准星。
射击时当撞针用力击碰底火时,瞬间引起纸火药包爆炸打出火花,利用这个明火点燃枪膛里的火药,火药再喷出子弹。
这种枪射击偏差太大,有效射程在50多米以内。
而有螺纹膛线的枪支,有标尺、有准星、有描准镜,该枪射击准确而又杀伤力强。
因此世界上很快就淘汰了滑膛线的落后枪支。

参考:
枪管要是没有膛线,就如同女人小便似的,射出去的子弹不按套路走。

参考:

膛线就是刻在枪膛内壁的螺旋槽,用于赋予弹丸旋转运动。
分为阳线和阴线。
而枪械的口径指的是阳线之间的直径。
见下
弹丸自旋的速度则是由缠距和缠度决定的。
缠距既是膛线在膛内旋转一圈经过的距离(a,b之间的距离),缠距比上口径既是缠度,缠度越小,自旋越快。
我国56式7.62mm突击步枪缠距240mm,缠度为31.5。
膛线的作用原理。
弹丸在空气飞行中,收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多重影响。
以我国53年式7.62mm*39mm为例,初速865m/s时,空气阻力是重力的83倍,而空气阻力又分为附面层、附面层分离及涡流等因素,可见空气阻力对弹丸的弹道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而且随着弹丸飞行随着重力影响等空气阻力对于弹丸的影响并不是沿着弹丸轴线的,最终会导致弹丸的翻滚,从而严重影响射击精度和威力。
如果弹丸不断绕自身轴做高速旋转,则弹丸头部不会向后翻转,而是沿着弹道切线做慢圆锥运动,这一点与陀螺在高速旋转时,自身也沿旋转方向做慢速圆锥运动道理一致,并不会因为重力作用而倾倒,配合弹丸重心与阻力中心距离的把控,可以尽可能的做到弹丸的绝对正确飞行,即弹丸在飞行中轴线与实际飞行方向切线一致,最终是弹头命中目标,而不是弹丸侧面或弹底砸到目标上。
这就是弹丸自旋,也就是膛线设计的目的和作用,希望有所帮助!
参考:
为了提高射击精度和射击距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