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最强藩镇“河朔三镇”是怎样一种存在

中国历史五千年,在这期间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朝代,这些朝代为了华夏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和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促进了华夏各民族的大融合。
以至于被后人千古传颂,流芳至今。
但是这些朝代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到了中期,就会开始走下坡路,比如:汉武帝以后,唐玄宗末期,这两个朝代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大一统王朝,但是也阻挡不了被历史淘汰的命运!安史之乱后的"河朔三镇"成为当时唐朝最为强大的藩镇。
而安史之乱,严重的削弱了唐朝封建集权,为封建的割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而导致了唐王朝的由盛而衰!安史之乱的起因安史之乱是发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唐朝、唐玄宗末期至唐代宗初期(公元755年12月16日至公元763年2月17日)由唐朝著名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共同谋反背叛唐朝而发动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战争。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的减少,国力也大幅度的锐减,导致了大量的文物和文献的破坏,给华夏民族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因为这场内战的背叛者是安禄山和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这场内战也被称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暴发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是唐朝内部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表现。
主要是因为唐朝统治者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安史之乱过程在唐玄宗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即公元755年12月16日)由身兼花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首先发动叛乱,随后史思明也跟着一起叛乱,谋反叛乱的总兵力达到15万之多。
安禄山带领叛军一路向长安城进犯,在叛军所过之处的州、县都望风而逃。
有的唐朝官员和将领开城门迎接叛军,有的是弃城而逃。
因此叛军很快的就控制了整个河北。
而远在长安城的唐玄宗和杨贵妃正在过着莺歌燕舞、紫醉金迷的生活!这个时候的唐玄宗早已失去了原有的睿智和进取心,朝政一切事物都交于李林甫和杨国忠这两个奸臣来处理,使得这两个奸臣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
而在前线战报送达长安城以后,唐玄宗居然不相信安禄山会谋反,认为是别人在诬陷安禄山。
我们从这里就能看出来,唐朝唐玄宗末期是多么的腐败,整天和杨贵妃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
在此后的七年中,以郭子仪和李光弼为首的将领经过无数次的征战,才最终把这一场内部叛乱平定。
而在这场叛乱中也涌现出了许多的忠贞义士,例如张巡、许远、颜真卿等等一众为了国家浴血奋战的英雄,最终战死沙场,流芳千古。
在公元763年,春天,史思明之子史朝义带领五千残兵败将逃往花阳,但是其部下李怀仙献花阳投降唐朝,而史朝义因无路可走,最终自杀身亡,因此历时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结束。
总结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一个转折点!而在平定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统治者却任命叛将为河北重镇的节度使,而这些藩镇后来控制了当地的军事、政治、经济,因此也成为了高度自制的藩镇。
因为这些藩镇大部分的将领都是从安史之乱投降而来!从而成为了唐朝最终灭亡的根源。

所以大唐天子要扫平他们也是要掂量掂量下。
存在感(三)有钱是当时的产粮区,财力占唐朝的七分之一存在感(四)兵力强盛帮助唐朝抵抗吐蕃,当时唐朝西部的吐蕃王朝强盛,每年秋天麦子熟了的时候,吐蕃军队就会来抢粮食。
唐朝每年都要打这么一场防秋兵的仗。
唐朝就会向河朔三镇去调兵,最南边的魏博镇要出四千人,中间的成德镇出三千人,北边最强盛的幽州镇(卢龙镇)要出五千人。
这里你可能要问了,不是说不听唐朝的命令么,这里怎么还帮唐朝抵抗吐蕃呢?
其实这里就要说下唐朝的募兵制了,就是这些士兵是职业军人,不种田的,只要唐朝给他们发粮饷,他们还是愿意帮唐朝抵抗外敌的。
毕竟名义上还是归唐朝管的。
存在感(五)有继承的传统父子相继 就是老爹死了,儿子接着当节度使,这不就是一个土皇帝么。
(其他同学都很羡慕)存在感(六)有经济来源不给唐朝纳税,自己收钱自己花,用自己的钱就是牛气存在感(七)有兵源士兵自己带,中央管不着。
枪杆子握在自己手里,政策让我高兴我就响应,让我不高兴,那就一边呆着去。

参考:
其实安史之乱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与其说是河朔三镇倒不如说是河朔二镇,因为从贞元年间唐廷平定第一次大规模藩镇之乱——四王二帝之乱【第二次在元和年间,第三次在黄巢起义后。
】后,幽州卢龙节度使多次奉命征讨和贡赋税。
对比之下成德基本上一直在抗命,最强大的魏博除了唐宪宗田弘正时期也一直不听话,唐朝最愁的就是这俩藩镇。
幽州卢龙其实对朝廷最为恭顺,而且租税也上交朝廷。
卢龙的归顺不是始于唐宪宗,而是更早。
朱泚任节度使就一直很听朝廷命令,唐军抵御吐蕃大军入侵西川曾调遣幽州军队就能说明一切。
朱滔后来称王割据,等到他死后唐德宗任命留后刘秤为节度使,幽州再次归顺。
唐宪宗时刘济奉命出兵讨伐成德,足见卢龙此时根本没有抗命,更不是和朝廷毫无干系的旧史家所为“唐与河北两个国家”。
唐穆宗时期朱滔后代朱克融再掌兵权,但这是朱滔以后卢龙最后一次抗命了。
李载义诛杀他儿子全家后上表朝廷,被任为节度使,之后卢龙一直大体听命,经常奉召讨伐不恭顺的藩镇。
据说唐文宗时有个卢龙节度使私自做天子冕服,被部下驱逐,被贬岭南,你说唐穆宗以后卢龙独立了?
后来的张仲武平定卢龙暴乱,奉命击灭被黠嘎斯击败南逃后入寇的回鹘。
唐僖宗时卢龙配合河东唐军击溃了反叛的李克用李国昌沙陀突厥骑兵。
唐昭宗初期时卢龙上表和中央军队一起讨伐节度使中唯一敢对抗朝廷的新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虽然被打败了但也帮助朝廷阻止了李克用的扩张。

参考: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唐末的一些事情,毕竟是唐末有很多故事可言的,今天就简单地说说唐末的河朔三镇吧,也就是唐末河北三镇,那么这个河朔三镇话说非常的厉害,那么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详细地研究看看吧,感兴趣的别错过了。
产生背景:唐朝跟安史之乱余党妥协的结果安史之乱打了8年,双方精力都消耗得差不多了,打不动了,唐朝就开出条件,只要对方服气,就停战,还继续封他们当节度使(因为此时发动叛乱的安禄山和史思明都已经死了,叛军主力均已败亡,但是余党还在)。
1、存在感(一)异类安史之乱后,晚唐一共封了89个藩镇,从头到尾都割据的就只有河朔三镇(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
可以想象一下,小时候全班89个同学,只有这3个同学是不服老师管,关键时候就跟老师抬杠。
全班同学是不是都会认识这三个异类2、存在感(二)有人三镇人口加起来150万,别看现在150万人还没一个县的人多,要知道当时整个大唐也就1750万人。
这1750万人还有很多是分布在另外八十多个节度使手里的,关键时刻唐朝还不一定能调得动。
所以大唐天子要扫平他们也是要掂量掂量下。
3、存在感(三)有钱是当时的产粮区,财力占唐朝的七分之一。
4、存在感(四)兵力强盛帮助唐朝抵抗吐蕃,当时唐朝西部的吐蕃王朝强盛,每年秋天麦子熟了的时候,吐蕃军队就会来抢粮食。
唐朝每年都要打这么一场防秋兵的仗。
唐朝就会向河朔三镇去调兵,最南边的魏博镇要出四千人,中间的成德镇要出三千人,北边最强盛的幽州镇(卢龙镇)要出五千人。
这里你可能要问了,不是说不听唐朝的命令么,这里怎么还帮唐朝抵抗吐蕃呢?其实这里就要说下唐朝的募兵制了,就是这些士兵是职业军人,不种田的,只要唐朝给他们发粮饷,他们还是愿意帮唐朝抵抗外敌的。
毕竟名义上还是归唐朝管的。
5、存在感(五)有继承的传统父子相继 就是老爹死了,儿子接着当节度使,这不就是一个土皇帝么。
(其他同学都很羡慕)。
6、存在感(六)有经济来源不给唐朝纳税,自己收钱自己花,用自己的钱就是牛气。
7、存在感(七)有兵源士兵自己带,中央管不着。
枪杆子握在自己手里,政策让我高兴我就响应,让我不高兴,那就一边呆着去。

参考:
虽不能说是神一般的存在,但对于唐朝廷来说,“河朔三镇”是那种看不惯又无法奈何的存在。
所谓“河朔三镇”,也叫河北三镇,因为他们都在唐朝河北道,照我们今天来说就是都在一个省内。
分别是:卢龙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
自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为了笼络河北降将,先后任命张忠志为成德军节度使,田承嗣为魏等五州都防御使,不久升为节度使,李怀仙为幽州卢龙节度使,这些原属安史的叛将名义上归顺朝廷,实际上并不服从中央,自己署置将吏官员,唐代的河北道已经高度开发,农业经济高度发展,粮食富足,且该地区善养战马,从军质量高,所以他们各握强兵数万,租赋不上供,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朝廷无力过问,只是采取姑息政策。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