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首领张洛行是如何被僧格林沁杀害的
且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之后,举凡被俘虏之天国将领,多数被处以凌迟寸磔之刑,这其中有名的几个,当属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以及洪天王之子幼天王洪天贵福。
有英国传教士在晚清时节亲眼目睹凌迟之记录,仅是文字,足以令人毛骨悚然,受刑之人捆缚高台上,慢剐细割,刽子手每割下十片肉,便手托碎肉绕台走一圈,将肉重重丢在台上,有人捡起当场售卖,围观者争相抢购,扬言拿回家用瓦片焐干,可治疗癞疮等疾病。
渗血之处,涂抹一层特制油膏,便可迅速止血,令其不至于十分痛苦,也不至于昏厥。
刀数割够,仍有气息,肌肉再无血液渗出,只有黄水渗出,刽子手用尖刀在其心口一剜,便可割下心头之肉,受刑者速死。
而后用大斧砍下头颅,高挂杆子上,这便是枭首示众了。
整个过程,若详情写出,足以令人瞠目结舌之余,不免心生惊骇,因此寥寥几笔大致一写便是了。
尽管只百余字,却可见此刑之可怕,可谓惨绝人寰。
真不知那些围观喝彩的大清子民,当时的心态是怎样的?
只怕不会有恐惧感,要是有恐惧感,也就不敢看了,又是喝彩又是购买碎肉,可见根本没人同情死者。
这似乎并非大清子民的心态,西方世界的民众,观看行刑之时的心态似乎跟大清子民无异,同样在看得兴奋时欢呼雀跃,甚至于有围观者亲自动手折磨受刑之人。
许多受此刑的太平天国将领当中,最惨烈的一个,当属张乐行了。
张乐行是安徽涡阳人士,地主出身,家境富裕,喜好结交绿林同道,大有《隋唐演义》中单雄信的架势。
后来,张乐行参加了大捻子(捻军),自称“大汉明命王”,在安徽、山东一带很是有威望。
1857年,张乐行与陈玉成接洽之后,从此打起太平天国的旗号,但他听封不停调,征北之时,被洪天王加封为沃王。
1862年,陈玉成兵败被俘,张乐行率军死磕僧格林沁,但因寡不敌众,被击溃后逃至阜阳马家店,夜走西阳集,投奔蓝旗捻头李家英。
李家英跟张乐行有亲戚关系,张乐行认为有这位亲戚帮忙,自己便可逃出生天。
谁料李家英早已归顺朝廷,有心为朝廷立功,张乐行来投奔他,正好自投罗网。
李家英将其擒住之后,送交清兵大营。
僧格林沁闻讯后,认为对于张乐行无需审问,只需处以极刑便可。
在活剐张乐行之前,先将张乐行之子张喜、义子王宛儿在大营当中处以凌迟。
让张乐行观刑,以此震慑与他。
更将张喜、王宛儿的碎肉塞入其口中,命其生吃下去。
张乐行大骂不止,被利钩钩出舌头。
张乐行有口难言,只能怒目圆睁,瞪着刽子手,愣生生将眼角睁裂。
轮到张乐行时,刽子手将张乐行大肠拽出拴于马桩之上,割肉之时,用盐水浇其伤口,使其几度昏迷,用凉水浇醒之后,继续施刑。
足足割了一千多刀,才将其毙命,而后枭首示众,浑身只余骨架,其状惨不忍睹。
张乐行所受刑罚,真乃千古罕见。
由此也不难看出,清廷将领对于太平军是尤为憎恨的,要不然也不会用这种残酷的方式将其杀害。
参考:
在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的同时期,在我国长江以北的苏皖鲁豫等地区还活跃着另一支反清农民起义军――捻军。
捻军与太平军南北呼应,也给清军制造了很大麻烦,可以说是太平军的友军。
“捻”的意思即一股一伙,即成群的人。
捻党是一种反对土豪乡绅和官府的穷苦贫民的组织,它“居则为民,出则为捻”,具有隐蔽性,是一种民间的秘密武装组织。
在清朝的乾隆和嘉庆年间,在苏皖鲁豫地区就出现了捻党活动。
受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1851年,安徽亳州的捻军首次聚众起义,其首领便是安徽涡阳人张洛行。
张洛行并非穷苦贫民,他出身于地主家庭,开铺设店,开赌局贩私盐,日子过得非常殷实。
由于张洛行贩卖私盐,属违法勾当,经常与官府发生摩擦。
所以张洛行就搞了一支私人武装与官府对抗。
张洛行组织的这些捻党在当地就搞些清除恶霸豪绅等小打小闹,没形成什么大的气候。
但在咸丰元年(1851年)1月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后,受太平天国声势不断壮大的影响,张洛行在亳州聚集捻军起义。
当时由于皖北大旱,穷苦农民流离失所,所以张洛行扯起起义大旗后,云集者众,很快有众多农民入捻。
捻军在张洛行和龚得树的带领下,围攻河南永城,攻占粮仓,劫狱救囚,造成了很大声响。
随着张洛行率领的捻军声势的壮大,永城、亳州一带的十八股捻军纷纷依附张洛行,在雉河集歃血为盟,共推张洛行为带头大哥――盟主,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十八铺聚义”。
捻军渐成气候,给清廷也带来很大威胁。
但由于太平军此时风头正盛,连克武汉三镇,清廷忙于镇压太平军,无暇重兵围剿捻军,于是派兵部侍郎周天爵、工部侍郎吕贤基等招降张洛行。
由于清军根本无力围剿捻军,清廷也无更多精力对付捻军,所以这次招安并没有成功。
捻军反而借着清廷忙于对付太平军、无暇顾及捻军借机不断壮大,控制了苏鲁豫皖地区。
咸丰五年(1855年),清廷派兵部给事中袁甲三招降张洛行,风头正劲的张洛行再次给予拒绝。
此后,各路捻军聚集亳州雉河集进行合并,人数达到十万之众,推举张洛行为首领“大汉永王”。
为了便于管理,这次会盟对各路捻军进行了改编。
各路捻军合并后,建立黄、蓝、白、黑、红“五旗军制”。
张洛行兼任总黄旗主,其余的四个总旗主分别由龚得树、侯士维、韩老万和苏天福担任。
各总旗下设大、小旗。
由于各旗之旗互不隶属,相对独立,所以总旗之间缺乏联系,并无聚合力,这也造成了捻军内部的不稳定性。
五旗建制后,张洛行又攻占了富庶的三河尖重镇,士气高涨。
但此时的太平天国由于发生了天京事变,杨秀清被韦昌辉杀死、韦昌辉被洪秀全处死、石达开不满洪秀全领兵出走。
经此一劫,太平天国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这时的清军又开始腾出手来对付张洛行了。
在河南,张洛行被河南巡抚英桂及袁甲三打得不得不向南撤退。
此时,捻军和太平军都面临着清军围剿的巨大压力。
危急的时局,使这两支军队抱团取暖,联合在一起。
1857年春,张洛行率部与陈玉成和李秀成在霍邱和正阳关会师,捻军各主将接受洪秀全的封号。
虽然张洛行被封为征北主将,接受洪秀全的领导,但捻军只是听封不听调,配合太平军作战,并不是听命于洪秀全。
即使是这样,捻军内部的部分主将还是不愿与太平军联合,并最终发生内讧,造成了捻军的分裂。
蓝旗将领刘永敬和刘天台欲带兵返回淮北,被张洛行以反叛罪处死。
张洛行的这一举动,更激起蓝旗将士的不满,蓝旗及其他各旗大部出走淮北,只留张洛行和龚得树等人留在淮南。
此后,张洛行与陈玉成密切合作,南征北战,获封沃王封号。
咸丰十一年,曾国藩的湘军攻破安庆,太平军及捻军陷入低潮。
陈玉成被俘后,张洛行的处境更加艰难。
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僧格林沁率部进入河南镇压捻军,张洛行率长枪队在河南杞县许岗遭遇僧格林沁的骑兵,双方激战数日,由于捻军长枪队队长董志信投降清军,张洛行处境危急。
面对僧格林沁的劝降,张洛行拒不投降。
在撤向徐州的途中,张洛行又中了宿州知州英翰的埋伏。
无奈之下的张洛行只得又撤至雉河集。
由于驻守西洋寨的捻军首领李勤邦已暗中投敌,在张洛行父子撤至西洋寨时,李勤邦在接待张洛行时,暗中将张洛行的行踪密报宿州知州英翰。
张洛行及其子张憙被英翰逮捕后,被僧格林沁凌迟处死。
而在张洛行的家乡,张洛行的家族三代也几乎被僧格林沁屠戮殆尽。
但在三年之后,一代僧王、被称为“国之柱石”的僧格林沁在曹州陷入捻军重围。
突围之中,僧格林沁重伤坠马,被捻军少年张皮绠斩杀于麦田。
参考:
张乐行是捻军总盟主,下面有军师,左右司马,先锋,左右大营等等编制。
部队分为五色大旗,一个旗帜下面,有若干趟主,一个趟主的部队有数百人到2万人不等。
这个时候的捻军,不带营帐,也不准备辎重。
走到哪里,就住在哪里,吃在哪里。
武器主要是少数土枪土炮,还有大量刀矛。
打仗的时候,步兵正面对抗,骑兵两翼包抄。
但是捻军的缺点是没有行动纲领,也没有绝对的统一领导,基本就是各自为政,各自为战。
更加没有根据地和后勤保障措施,也没有正规的招募和训练士兵的方法。
各个捻军基本都是相互独立的状态。
但是,毕竟是有了总盟主张乐行了,1855年,张乐行就不断带领数万捻军,攻城略地,四处出击。
攻打安徽宿州的时候,出动了8万捻军,围住城市,四面攻打。
随后又兵分五路进入河南。
捻军在山东,江苏,河南,安徽,左右奔驰,人数越来越多。
光是盟主张乐行就直接带领十多万人。
而此时,清军主力在对战太平军,没有精力对付捻军。
一直到1862年,太平军战争进入尾声,再也无力北伐。
清朝终于出动了最后的预备队僧格林沁的2万蒙古和八旗军南下镇压张乐行。
3月,僧格林沁第一战就几乎全歼了八卦教和部分捻军。
随后5月,僧格林沁扫荡河南捻军,血洗金楼寨。
8月,太平军英王陈玉成被俘身亡,淮北就只剩下了捻军。
捻军虽然也对河北,河南和山东发动进攻,想引诱清军回撤,但是捻军九战九败。
最终在10月,僧格林沁堵住了张乐行直属捻军。
1863年,捻军总盟主张乐行以20万大军在亳州于僧格林沁决战。
僧格林沁也出动了2万主力,结果4天决战以后,张乐行仅仅带领20多人逃出战场。
最后,叛徒出卖了张乐行,清军俘虏张乐行父子以后,首先将其儿子和义子剐刑而死,张乐行大喊让儿子不许喊疼。
随后,张乐行也被剐刑。
参考:
捻军是除了太平军之外,令朝廷头疼的另一股势力。
而首领张洛行,则是起义军名义上的头脑。
清政府镇压白莲教起义后,流落民间的乡勇生计艰难,逐步零星藏匿,彼此声息不通,在安徽,河南,江苏,山东等交界地带成立武装组织,被称为捻子,也就是一股一股的意思。
最初,捻子贩卖私盐,经营地方产业,全然是为了生计奔波,到了最后,号称求官不如去告捻,替天行道,弱者伸,强者抑,成为地方上强大的游民武装力量,地方官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张洛行也是组织能力和野心比较大的一个首领,联络各地土匪团体,组成了势力联盟的捻军。
咸丰二年(1852年)冬,张洛行在安徽亳州雉河会盟抗清,被推举为盟主,史称“十八铺聚义”,形成了一个松散联盟。
同时,捻军建黄、白、红、黑、蓝五旗军制,各路捻军俱听调遣,并兼领黄旗。
以至于在淮河一带,基层社会居者为民,出者为捻,老百姓有赞口洋溢轰远近,如风鼓雷鸣的说法。
捻军配合太平天国,张洛行为征北主将,在北方一带,形成了不容小觑的力量,极盛时期总兵力达二十万左右,分散着清兵的战略布置。
僧格林沁奉命平捻之后,这位蒙古悍将有荣耀也有陨落,最终死于捻军之手。
同治元年(1862年),捻军已经腹背受敌,四面楚歌,离败亡不远了。
在河南杞县附近,多次交战,互有损伤。
由于叛徒的出卖,同治二年(1864年)西洋寨捻首李勤邦密告宿州知州英翰,偷袭张洛行西阳集大本营,张当然是被抓了,不久凌迟处死。
然而到了同治四年(1865年),僧格林沁在菏泽高楼寨,也被捻军所杀。
参考:
张乐行是安徽涡阳人,出身于清末豪绅地主家庭,也就说他不是穷苦农民,他之所以后来成了捻军首领,我认为和其家族势力及其家族生意有关系。
张乐行开槽坊,粮行,赌局,又结党贩运私盐。
贩运私盐在历朝历代都是违法的买卖。
张在贩卖私盐时,常与官府发生矛盾,为了更好的对付官府,遂集众成捻,有组织的对抗清政府。
张乐行喜出人头地,于是在安徽形成了“一伙一铺一捻”的格局,1852年11月,他被推举为十八股捻首之一。
当时清政府对张的行为并没有重视,随着后期的壮大,清政府慌了,多次让袁世凯的叔叔袁甲三诏安张,但都被张拒绝了。
1852年,张乐行联合白旗首领龚得树聚众万余人围攻河南永城,砸监狱放囚犯,烧官府的粮仓。
同年11月,与永城、亳州一带的冯金标、张凤山等捻军首领歃血为盟,张乐行被推为总盟主。
张乐行领导的捻军势如破竹占领了洪河两岸,此时他们占领的地方和太平军的战场出现了重叠,他接受太平天国的领导,受封“征北大将”。
后封为沃王。
从此,捻军改换太平天国的旗帜,成了太平军的一路人马。
1862年,张乐行及他的长枪队和清朝名将僧格林沁在河南杞县许岗交战,双方打的难解难分,僧格林沁是清朝骑兵总司令,是清朝最后一员名将,有勇有谋是不可多得的将才。
他利用“萝卜加大棒”的办法,许以高官厚禄诱降了长枪队的首领董志信。
捻军窝里反,这样一来,外有僧格林沁的进攻,内有叛徒的接应,使得捻军腹背受敌。
张乐行大败而逃。
僧格林沁让手下将领,张乐行的同乡去劝降,结果被张砍了,张拒不投降。
1862年2月,张乐行被西洋寨捻首李勤邦出卖,叛徒和僧格林沁两箱夹击,张全军覆没,张乐行父子被捕,李勤邦为了邀功请赏,亲自押解张家父子送往僧格林沁大营,随后张乐行及其子张憙被凌迟处死,张乐行时年五十三岁,其子年仅20岁。
不过没多久,在一次战斗中,僧格林沁被捻军16岁的少年张皮绠杀死了。
也算为张乐行报了仇。
撰文/秉烛读春秋
参考:
在十九世纪中叶的淮北大地上,曾经出现过一支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这就是张洛行领导的捻军。
他们配合太平军,高举反清大旗,纵横转战于十多个省,给腐朽的清王朝造成了沉重打击。
不过,由于农民起义的诸多局限性,捻军最终还是失败了。
那么,作为捻军的首领,张洛行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张洛行)张洛行是安徽涡阳人,生于1810年。
据说其母生下张洛行时,天呈异象。
当日狂风暴雨,直落得天昏地暗。
突然间,一个响雷将张家门前的大柳树劈开,抓出了一条大蛇,满屋都充斥着浓浓的硫磺气。
恰在此时,张洛行降生了,父亲据此为他取乳名“香儿”。
张洛行家境殷实,有地5顷,祖上曾开过粮食行、杂货铺、糟坊、烧酒作坊等,但到了张洛行这一代时,家道日渐中落。
又逢家乡淮北一带水旱灾荒频繁,地主剥削残酷,官吏贪赃枉法,百姓苦不堪言。
张洛行为人仗义,宽厚和平,乐善好施,各地难民争相归附。
为了维持生计,张洛行只好铤而走险,干起了利润丰厚的贩卖私盐的伙计。
因张家是大户,除了自己倒腾私盐外,还组建了一个私人武装,替其他贩盐商户提供保护。
众所周知,盐业历来是朝廷专营,容不得私人擅自倒卖,张洛行的行为必然引发朝廷的不满,和朝廷的冲突日益剧烈。
1851年,张洛行在武装贩盐的过程中,遭到了朝廷的围捕,他率众杀死了盐巡,砸毁了盐卡。
返回家乡后,张洛行听闻族子杨曾等被河南永城官府捉拿下狱,便率万余手下去永城劫狱,由此拉开了张乐行武装反抗清廷的序幕。
1852年11月,张洛行被永城、亳州一带的十八股捻军推选为首领,揭竿而起,并“祭告天地,宣布信条”。
捻军分黄、红、白、黑、蓝五色旗, 之下还有五色镶边旗和八卦旗、水花旗。
每旗各有统领,史称“十八铺聚义”,正式开启了捻军的抗清斗争。
(捻军起义)此后,捻军一路攻城拔寨,几乎控制了整个淮北地区,甚至延伸到安徽、河南两省。
1855年,捻军会盟于雉河集,张洛行被封为“大汉明王”,建立了“五旗军制”,次年占领丰县,直逼开封。
1857年,张洛行联合太平军作战,改旗易帜,受封为“征北主将”。
第二年,他配合陈玉成、李秀成参加三河战役,大败湘军,杀死清军浙江布政使李续宾。
不久之后,张洛行被太平军封为“沃王”。
捻军的不断强大让清廷焦头烂额,他们只好派遣号称“满清第一猛将”的僧格林沁,命其率一万余清军与捻军作战,对付难缠的张洛行。
1862年,张洛行与僧格林沁在雉河集展开鏖战,3月19日,尹家沟、雉河集失守, 二万多捻军将士阵亡。
张洛行虽然带着小股部队突围,但沿途遭遇清军的围追堵截,最后仅剩下20多人,撤退到西阳集原捻军首领李勤邦家中躲避。
(清军剧照)此时的李勤邦早已投敌,见到张洛行父子三人后,又惊又喜,而张洛行则对李勤邦的叛变行为全然不知,毫无戒心地在李家住下。
李勤邦一边假意热情招待张洛行一行,一边派人通知了清军。
黎明时分,当疲惫的张洛行等人还在熟睡时,清军破门而入,抓住了张洛行和他的两个儿子,随即被解往僧格林沁大营。
僧格林沁曾想方设法收买他,希望他投降清军,可保性命无虞。
但张洛行破口大骂清廷及叛徒李勤邦,拒绝了僧格林沁的要求,慷慨赴死。
在笼络张洛行失败后,同治帝随即下发处死张洛行的命令。
据说,张洛行及其子张喜、义子王宛儿被凌迟处死,行刑过程异常惨烈。
最先被凌迟的是张洛行的两个儿子,刽子手用小刀剐取两人身上的肉,强行要张洛行在旁边观看。
张洛行不忍直视,痛苦地闭上双眼,僧格林沁竟然命人将他的眼皮用线穿于额顶,逼迫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子被剐成一副骨架。
更让人发指的是,刽子手居然将两个儿子的肉硬塞进张洛行的嘴里,逼迫他吞下。
张洛行吐出后对清军大骂不止,刽子手索性用铁钩将他的舌头勾了出来。
最后,刽子手开始折磨张洛行,他们整整凌迟了他一天,直到他体无完肤,才将他斩首,死状极为惨烈。
(参考资料:《捻里起义》《清史稿》等)
参考:
张乐行,字洛行,安徽涡阳人,出身于清末豪绅地主家庭,是清末中原地区农民起义军首领,曾被冯金标、张凤山等十八股捻军首领公推为捻军盟主,成为早期捻军的最高首领。
咸丰元年(1851年),张乐行率部,联合亳州一带的捻军,共举义旗,起兵反抗腐朽的清政府。
次年,随着皖北大旱,清廷救灾不力,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不满清朝的统治,加入到了捻军中,由此张乐行的势力是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了毫州一带的最大的一股起义军。
而后,随着兵力的增加,不久张乐行就联合白旗首领龚得树聚众万余人攻破了河南永城县,声势与日俱增。
同年十一月,张乐行所部,与永城、亳州一带冯金标、张凤山等十八股捻首在雉河集歃血为盟,史称“十八铺聚义”,而因张乐行的势力最大,声望最盛,因此被公推为盟主,成为了初期捻军最高首领。
咸丰三年(1853年),因太平天国逐渐兴起,清廷再无兵力去应对捻军这股起义军,由此,为了瓦解捻军,在武力不行的情况下,清廷只能派遣兵部侍郎周天爵前往招安。
当然,清廷的想法虽好,但事实却是很残酷。
张乐行,他并非是大字不识的粗人,出身于豪绅地主家庭的他,还是有些政治眼光的,他深知此时清廷已无力再去镇压他们,这时如若自己降了清廷,不但可能会被清廷拉去南方,做炮灰,甚至还有可能丢了性命,而如若自己不降,不但能做个土皇帝,甚至还有可能一统淮北,自建国号。
因此,当清廷来招安时,张乐行是想都没想,就直接拒绝了。
事实上,张乐行,他赌对了。
此时因清廷忙与对付比他们更强大,更具威胁的太平天国,并将曾经用来镇压捻军的主力悉数调往南方,张乐行的捻军在淮北一带可谓是如鱼得水,一路上是势如破竹,不久他们就彻底控制住了淮北广大地区。
直至咸丰五年(1855年)四月,张乐行与安徽、河南捻军联合,并被推为“大汉明命王”,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农民政权,此时张乐行所率之捻军势力范围遍及苏、鲁、豫、皖四省,其势力开始达到极盛。
此后数年时间,捻军虽然在咸丰六年(1856年)二月,遭遇一些挫折,被兵部给事中袁甲三率军攻破白龙王庙、燕家小楼,直至雉河集,捻军首领之一苏天福也被擒,而张乐行因运气好,逃过一难。
但是,张乐行在逃脱后,就立即重整军队,对清军发起了猛攻,先是杀死清军将领任仲勉,又攻克淮河上游重镇三河尖,之后又重新夺回雉河集,并占领丰县。
咸丰七年(1857年),张乐行又接受太平天国的招安,被封为“征北主将”。
次年,张乐行又率军北上,相继占领怀远、临淮和凤阳府县两城,控制了淮河南北的交通,彻底断绝清淮北盐运,使清廷实力大降。
同年十月,张乐行率军配合陈玉成、李秀成,参与了三河之役,大败湘军,杀死了清军浙江布政使李续宾。
咸丰九年(1858年),因攻克江浦,张乐行被洪秀全册封为沃王,并允许自建王国,而后其定尹家沟为“首都”,雉河集为“陪都”,自此捻军正式走向鼎盛。
次年,风头正盛的张乐行又率部在菏泽大败清朝名将僧格林沁所部,杀死察哈尔总管伊什旺。
但是,正所谓盛极而衰,因为清军的无暇他顾,捻军的实力得以猛增,并达到极盛。
可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因为捻军开始严重威胁到清廷的统治,由此逼得清廷只得开始派重兵前往淮北地区,去镇压捻军之乱。
而随着清军重兵压境,本就是由一帮没怎么受过专业训练的难民组成的捻军,他们又岂能抵挡呢?
同治元年(1862年),曾经被张乐行击败的僧格林沁在清廷的支持下卷土重来,携重兵压境。
而后,张乐行所部不敌,接连遭到重创,先是捻军长枪队首领董志信的叛变,逼得张乐行只得是西撤徐州,但是在撤退的过程中,捻军又被清军埋伏,因此张乐行又撤回雉河集。
随后,二月,清军又攻克尹家沟,张乐行所部几乎全军覆没,之后张乐行逃到了西洋寨,准备卷土重来。
但是,让张乐行万万想不到的是,此时西洋寨捻首李勤邦早已叛变投敌,他先是假装殷勤的接待张乐行,而暗中却派人密报给宿州知州英翰。
宿州知州英翰在得到密保后,遂率军于次日黎明包围了西洋寨,最终张乐行不敌 ,被逮捕。
而后,张乐行被送往僧格林沁大营,之后曾经被张乐行大败的僧格林沁为了以解心头之恨,遂下令将其凌迟处死,自此张乐行走完了他那辉煌的一生。
参考:
捻军(1853-1868年),与太平天国同时存在的农民起义队伍,近代历史学家把太平天国拔得很高,使后人忽视了和它同期存在,且更晚灭亡的捻军。
当年捻军的活动范围在长江以北,太平天国在长江以南,他俩是各自为政,在中后期时偶有合作。
捻军首领张洛行故居。
捻军也是民间的秘密结社,称为“捻党”,在《湘军志》里记载捻党起源于康熙年间,兴起于嘉庆年间。
1853年太平军打到南京,建立太平天国,清朝统治发生了根本变化,于是捻党开始脱离地下状态,由领袖张洛行、王冠三、苏添福等人武装起义抗清斗争,1855年各路捻军汇集安徽亳州,建立“大汉国”,推举张洛行为盟主,号称“大汉明命王”。
张洛行统领的各地捻军采用“居则为民,出则为捻”的半农半军的状态,以皖北为活动中心,西到潼关、北到济南、东出大海、南与太平军相接,各个抗击。
当时北方有多个农民起义,山东聊城的宋景诗部、山东济宁的宋继鹏部、河南驻马店的陈大喜部,山东枣庄一带的幅军、菏泽地区的长枪会等等都奉捻军为盟主,都互相支援进行反清运动,此时的捻军是北方抗清主力军。
僧格林沁,清廷最后的蒙满骑将,被朝廷誉为“国之柱石”,人称“僧王”,就是他下令活剐了张洛行,可能是冥冥中的天意,2年后僧格林沁被捻军少年锄死于麦田。
从1857年开始,捻军与太平军正式汇聚于淮河,张洛行率领捻军与太平军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部联合抗清,成为了太平天国有力的同盟军或兄弟部队,张洛行也被太平天国封为沃王,同治元年,张洛行计划攻打河南,与清军将领僧格林沁交战于杞县,由于捻军数路首领暗中投了清廷,张洛行被出卖诱擒,押送至僧格林沁帐中,张洛行拒不投降,最后被凌迟处死。
参考:
张洛行先是被叛徒李勤邦诱进家中殷勤接待,然后领清兵活捉了张洛行。
曾格林沁恨之入骨,把张洛行凌迟了。
僧格林沁为啥对张洛行恨之入骨呢?
因为张洛行并不是穷人出身,杨秀清,洪秀全那种穷汉造反。
。
张洛行是豪绅地主出身,好好的日子不过,就去造反了。
这也怪不得张洛行。
所谓“时代的尘埃落在每一
”鸦片战争后,大清赔款巨大,大清政府御敌无能,盘剥民间倒是很有办法,地主家的余粮也不多,张洛行还做着走私食盐的生意,每天都在偷大清的税款,更是朝廷的重点打击对象。
历史规律这时候起了作用。
朝廷律法愈严酷,盗贼愈多,穷凶极恶的穷人选择做了盗贼,良民为了自保,也需要拿起刀枪啊。
张洛行就拿起了刀枪,他以前做地主的名声还不错,大家都愿意归他领导,他也就做了头目。
如果是太平盛世,没有英法等国的战争赔款,张洛行也许就地主一生了。
可是,时势所逼,他终于还是造反了。
但是呢,他造反也实在不专业。
虽然拉起了军队,既没有统一的领导,也没有成建制的组织,行军之时,连营帐也不带,走哪儿,住哪个,住哪儿,吃哪儿,蝗虫一样,席卷而过,寸草不留。
也没有一个根据地,征兵练兵也没有专人负责。
可是,他的名声好,声望大,随便一嗓子,应者云集。
僧格林沁为了剿灭他,追的很辛苦。
因为张洛行在苏鲁豫皖冀之间,事实上成了一种精神象征,一种反抗的精神象征。
只要张洛行本人还活着,无论僧格林沁杀掉多少人,剿灭多少“反贼”,也等于无用功,捻军依然在。
尽管,僧格林沁完全可以以两万人马击败张洛行的二十万人马,以一击十。
但是,只要让张洛行单枪匹马出了包围圈,旬日之间,又是二十万人马。
僧格林沁恼火的很,于是使出了历代以来统治阶级惯用的卑鄙手段——收买腐化招安起义军!有一个叫李勤邦的就被收买叛变了。
使计谋捉住了张洛行,僧格林沁为了斩草除根,为了恐吓民意,连审判的过场也没有走一下,就对张洛行行了凌迟大刑。
其实就是虐杀。
先是让张洛行眼看着自己的儿子张熹被一刀一刀凌迟至死,希望张洛行说出一句求饶的话来。
张洛行唯大骂不止而已。
僧格林沁吩咐刽子手割下张熹的肉塞入张洛行的口中堵住他骂人。
张洛行闭上了眼睛,僧格林沁命令割掉他的眼皮。
然后张洛行被割了一千多刀死了。
参考: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当太平天国在南方如火如荼之时,同时期的北方同样风起云涌,这就是气势磅的捻军起义,其前期首领便是张乐行(字洛行)。
我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伟大的太平天国运动,往往忽视了捻军起义。
捻军起义发端于安徽亳州,席卷北方九省,高峰时期达数十万人,坚持战斗十余年,与太平天国一北一南,共同打击满清的腐朽统治。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南一北的两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在安徽不期而遇,相互配合,陈玉成,李秀成等太平天国名将都曾与捻军并肩作战。
捻军此后投入太平天国,蓄发,打太平天国旗帜,捻军首领张乐行还因战功被封为沃王。
所以当我们谈及此段历史,不仅有天王洪秀全,翼王十达开,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等,别忘了还有沃王张乐行!(张乐行故居)捻军的主体是迫于生计的贫苦农民,张乐行却出自地主家庭,有饭吃有衣穿,生活富裕,但他却坚定的和贫苦农民站在一起,最终成为捻军首领与清廷对抗,并为此献身。
张乐行的这种“跨越阶级”的行为,值得后人尊敬。
曾国藩,李鸿章等清廷打手疯狂反扑,太平天国在安徽的重镇安庆失守。
失去太平军支援和配合的捻军的情势开始发生变化,张乐行被迫率领捻军开始大范围的流动作战。
南方太平军的对手是曾国藩,负责围剿北方捻军的是僧格林沁,时有“南曾北僧”之称。
僧格林沁是清廷所封的蒙古亲王,出身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孝庄也出自这里,僧格林沁还是成吉思汗二弟的后裔,骁勇善战。
僧格林沁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李开芳,林凤祥率领的太平天国北伐军败于他之手,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天津大沽口之战中重创英法联军的也是僧格林沁。
此战中,英法联军死伤 400 余人,英国海军司令何伯也身负重伤,差点翘辫子。
(张乐行就义处)清廷调集各路大军围剿捻军,捻军的情势更加不妙,张乐行不得不率领部队不断转移,多次给清廷于重创,终因众寡悬殊陷入险地。
由于叛徒出卖和地方官府团练的突袭,张乐行父子被捕,押往僧格林沁大营,被凌迟处死,张乐行时年 52 岁。
。
其实无论是捻军还是太平天国,其中高级将领被俘之后,绝大多数都被凌迟处死。
我们在痛斥清廷的残暴之时,也别忘了直接的刽子手僧格林沁,李鸿章以及被捧成圣人的曾国藩。
僧格林沁是北方剿捻的总指挥,但张乐行并非直接败于其手。
两年后的 1865 年,捻军在张宗禹的率领下,又是姓张的,将僧格林沁诱入山东曹州的伏击圈。
僧格林沁突围,重伤坠马,在麦田中被一 16 岁捻军少年所斩杀,时年 54 岁。
巧了,这个少年又姓张,张乐行之仇终于得报。
(捻军起义形势
这就是捻军与太平天国的不解之缘,前期联合后期合并,前期以太平天国为主,后期以捻军为主。
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捻军一分为二,东捻军在赖文光的率领下,继续在中原与清军周旋,西捻军在张宗禹的率领下挺进关中,与回民起义军联合打击清军。
僧格林沁死后,清廷又先后派遣曾国藩,李鸿章等主持剿捻事宜。
捻军就是这样一种存在,僧格林沁,曾国藩,李鸿章以及西捻军在关中的对手左宗棠,清廷当时能拿得出手的人物都曾成为捻军的打击目标。
1868 年,东捻军在清军的重重阻击下最终失败。
在得知东捻军势危的消息后,张宗禹的西捻军渡过黄河,经山西,河北,河南千里驰援。
当西捻军到达,东捻军已经失败,西捻军无路可走,连番血战后于同年失败。
俗话说,树倒胡孙散,大难临头各自飞,但捻军的这一系列行为却不符合这一惯常的道理。
生则同食,死则同袍,这是中华民族在苦难时守望相助的典范。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此言不差!斩杀僧格林沁,为张乐行报得血仇的张姓少年,在父兄相继阵亡,母亲病逝,寡嫂在家的情况下被迫离开队伍,回乡隐居,隐姓埋名。
1873 年不幸被捕,结局无他,凌迟处死,这是清廷的常规操作,时年 24 岁。
临刑之前,昔日少年毫无惧色,大谈刀斩僧格林沁之事,在场清廷文武尽皆骇然,瑟瑟发抖!
参考:
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捻军是由捻党演变而来的。
捻党的起源可追溯到清代康熙年间。
张洛行是前期捻军的首领,而在张洛行死后,又有赖文光、张宗禹领导的后期捻军。
下面我就着重说一下前期捻军和张洛行的就义。
一、前期捻军与张洛行捻军,首先出现于皖北的淝水、涡河流域,当时称“捻” (皖北方后,意为股,一捻也就是一股、一批、一支、一铺的意思),有了一定基础后逐步向外发展。
随后,邻近的江苏、山东、河南等省都出现了捻党的秘密组织。
至嘉庆朝中期,安徽的颍州、亳州,江苏的徐州,河南的归德,山东的兖州、曹州等地区,均有捻党纠织在民间秘密活动。
捻党的早期活动土要以打家劫舍、贩卖私盐为主。
他们“日则市场恣横,夜则乡村行窃”,还集体吃大户,或据险扼隘,突起抢夺。
由于安徽等地所食淮盐价高质次,不少捻党还参与武装贩卖私盐,因贩运私盐途中要跟盐官、盐巡进行武装搏斗,可从私盐贩处取得一定报酬。
外出“打哨”是捻党较为重要的活动。
他们手执武器,外出打劫官吏豪绅,劫夺当铺、钱铺,酒坊,盐店和金库等,每次活动少则一个多月,多则一年余,所得货财大家均分享用。
显然,捻党初期的打家劫舍活动,主要是为了解决自身面临的衣食困难。
他们集中成捻,分散回家,相互联络,以致村村有捻,庄庄有捻,使一些地区形成了捻党的一定势力范围,但各地区之间的捻党没有联系。
鸦片战争后,捻党的反清斗争方式由早期的贩运私盐,打击地主豪绅转向半武装斗争,捻党活动的扩大和逐渐发展,引起了清廷的恐惧 清政府调派清军进行围攻,捻党便将斗争目标转向地方官府和清军。
在斗争过程中,涌现出像张乐行、龚得树、冯金标等颁有影响的“捻首”。
张乐行,即张洛行,嘉庆十五年(1810 年)出生于安徽毫州雉河集一个富裕家庭,在地方频有威信。
他聚众抗官、贩卖私盐,为著名的“盐趟主\",是官府追捕的对象。
咸丰元年(1851年),淮北一带各州府县皆有捻党,张乐行和龚得树等人结捻聚义,攻破河南永城,破仓分粮,劫牢释闪。
这一行动,揭开了捻军起义的序幕。
二、前期捻军组织的完善和联合次年,张乐行被推为领袖,率众在蒙城、亳州地区活动。
咸丰十二年(1853年)初,太平军东进攻克安庆,长江北岸和黄河南岸的捻党纷纷起义,少者数百人,多者数千人,捻党开始转化为正式的武装——捻军。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派遣大将林凤祥、李开芳率师北伐。
咸丰三年(1853 年)五月初一日,这支大军路过淮北,占领雉河集。
在太平军的直接影响下,张乐行、龚得树和河南永城的冯金标、安徽亳州的朱洪占等 18 个捻首,在雉河集山西会馆里歃血为盟,树立黄旗,自称“十八铺聚义”,推举张乐行为盟主。
“十八铺聚义\"标志着捻党脱离秘密结社状态,公开武装抗清。
此后,捻军与太平军两支军事力量结合一起,共同反对清王朝。
捻军出现不久,清廷派工部侍郎吕贤基、给事中袁甲三、原漕运总督周天爵等赴皖镇压。
这时,江淮之间的捻党反清活动已遍地开花,清廷对太平天国已难以应付,对捻军问题只好暂且搁置,留待观察。
不久,周天爵忧死于宿州王市集,吕贤基被太平军击毙于舒城,袁甲三偷安自保不敢妄动。
在这样的形势下,捻军得以迅速发展起来。
咸丰五年(1855 年)秋天,各路捻军集中安徽雉河集(今涡阳),在山西会馆举行“雉河集会议” 这次会议决定:各路捻军统一 编制,以张乐行领黄旗,龚得树领白旗,韩奇峰领蓝旗,苏添福领黑旗,侯士伟领红旗,这就是捻军的五大旗及其领袖。
河南夏邑籍捻首王冠三率其黑旗捻军来会,是捻军主力之外又一支具有相当实力的友军 。
会议公推张乐行为“大汉盟主\",据说捻军建旧号为\"大汉\",张乐行称\"大汉永王”、“大汉明命王”。
会议川”大汉盟主\"张乐行的名义发表布告,祭告天地,颁布行军条例,确定军事纪律。
除黄、白、蓝、黑、红五大旗以外,另有各种镶边旗、八卦旗、水花旗等 。
各种旗色的捻军及捻首,都分配了番号和职衔。
这次会议,使捻军从分散走向联合,有了统一的组织,共同的信条和领袖,并有了雉河集根据地。
这是捻军第一次大联合,使捻军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雉河集会议以后,皖北地区抗清斗争日益活跃,以张乐行为首的捻军很快控制了皖北广大农村。
咸丰五年(1855 年)八月,张乐行 苏添福占会亭驿,陷夏邑城,人数发展到五六万人。
后又东至江苏砀山,西扑商丘马牧集,南下包围毫州、占蒙城,分兵攻打鹿邑和颍上。
捻军在斗争中迅速发展,人数扩大到 10 余万人。
咸丰六年(1856年)二月,在张乐行,苏添福的率领下分兵五路,再次大规模进攻河南。
围永城、陷夏邑,又围归德,把河南巡抚英桂困在城中,旋即捻军撤归德之围,返回雉河集,再举兵东进,攻怀远和宿州,而逼临淮,使苏北重镇清江浦清军大为震动,宣布戒严。
可是捻军很快又撤回到雉河集。
咸丰六年(1856 年)三月,捻军又复活跃,此时,清廷已在归德调动兵力,以夺取雉河集为目标,准备大规模围攻。
由于捻军“居则为民,出则为捻”,组织松弛,缺乏必要战备。
五月,雉河集被清军攻占,英桂、袁甲三、崇安在这里大肆进行屠杀,制造了“杨园子屠杀事件”。
捻军撤出雉河集后,龚得树在宿州临涣集大败清军崇安部。
崇安西逃宅州城内 。
捻军主力在张乐行率领下,渡过颍河,到达三河尖 这里地处豫皖边区,是商贾辐辏的重镇,此后一直是捻军的根据地, 时竟扩大到几十万之众,声势雄壮。
三、前期捻军与太平军的结合太平天国内部爆发“天京事变”后,太平军在淮南的防务相当脆弱,在这种形势下,洪秀全采取联合捻军的战略方针。
此时张乐行山在向淮南发展。
李秀成便奉命通过李昭寿与张乐行、龚得树的旧日交谊,
咸丰七年(1857年)二月,太平军和捻军会师于霍邱城外。
张乐行接受了太平天国的封号“征北主将”,苏添福为\" 立天侯\",张元隆(即张龙)为“钟天福”,张宗禹为“石天燕” 。
洪秀全非常重视捻军,以手书对联、名马、银鞍赐予张乐行 对联为:“祯命养飞龙,试自思南国之屏藩,谁称杰士;中原争逐鹿,果能掌北门之锁钥,方算英雄”。
捻军成员一律蓄发,受印信,改换太平天国的旗帜,但这种合作仅限于有事联合作战,尤事则各自行动,捻军仍保持着自已的独特制度和领导系统。
此后,张乐行率部与陈玉成在河南固始、安徽颖上等地联合作战。
四月,捻军在三河尖战斗中失利。
五月,张乐行率部及辎重,财物撤退至正阳关,遭到胜保的围攻,处境相当危急。
张乐行派人向太平军六安驻军求援,李秀成遂派李昭寿往援,使捻军顺利南下,在六安与太平军会师。
这年十一月间,捻军在六安发生内讧。
以刘永敬(刘饿狼)和刘天台(小白龙)为首的蓝旗将领欲回淮北过年,反对与太平军联合。
他们认为留在淮南是给别人打天下,淮北老家却被清军洗劫、他们自恃有实力,不服从张乐行的领导,有的竟擅自率部回淮北。
张乐行,龚得树坚决反对这种分裂行为,双方相持不下 后在张乐行的默许下,龚得树以“叛变\"罪名处死刘永敬和刘天台,蓝旗余众受惊而溃散,刘天福、刘天祥等率部逃回淮北。
这样,捻军分裂为淮北和淮南两部分,淮北捻军向山东、河南远征打粮,独立进行反清斗争;淮南捻军继续与太平天国联合作战咸丰八年(1858年)三月,胜保、袁甲三移营六安城外,配合李孟群部清军,加紧围攻在六安的捻军。
这时,李秀成正在浦口以北地区作战,陈玉成在湖北出击清军,均无法救援。
捻军孤立无援,城内的捻军许原如,杨邦本等被收买而作内应,六安失守。
张乐行率捻军沿淠河北上,再沿正阳关淮河水路东下,占领怀远,凤阳,临淮等地。
在此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里,怀远成为捻军主力的所在地。
咸丰十年一月,捻军在张宗禹、李大喜等率领下,以蓝、黑两旗为主力约 3 万人,向苏北地区进军,一举攻占“南北冲途,七省车航往来辐凑\"的苏北重镇清江浦(淮阴),杀死淮海道吴葆晋,河运总督庚长、 漕运总督联英等狼狈逃往淮安。
此后,已成太平大国将领的张乐行由“征北主将”晋升为“沃王”。
四、前期捻军的衰亡与张洛行之死咸丰十 一年(1861 年)八月,安庆失守,这是太平军联合捻军在江北抗清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此后军事局势急剧恶化。
在淮南,长江北岸的太平天国区域纷纷沦陷,桐城、舒城、庐江、无为等地均被清军占领。
这时张乐行被困在定远,唯一出路是再杀向皖北,重整旗鼓。
陈玉成同意张乐行率捻军北归。
清军袁甲三部攻占了定远,张乐行率捻军假道苗沛霖的团练区,渡过淮河,北归颖上。
此时陈玉成部已被清军镇压,长江北岸只有张乐行一支孤军守在雉河集。
同治元年末(1863 年初),僧格林沁率领他的蒙古骑兵先镇压了鲁西北白莲教起义队伍,接着又从归德进攻捻军。
在亳北战役中,捻军损失甚重。
同治二年二月,清军进逼雉河集,以张乐行为首的捻军退往宿州,受阻后折回雉河集。
各路捻军集结为20万大军,与清军展开激烈战斗。
决战中捻军失败,雉河集等地相继失守。
苏添福、赵浩然、刘学渊等将领或死或俘。
张乐行率二十几人杀出包围圈,携其子张闹(张喜)乘夜东走西阳集,投蓝旗捻首李四一家避难。
李四一为蓝旗刘天台的部下,时已为宿州知州英翰属下牛斐然收买。
他假意殷勤招待,向清军密报,张乐行父子遂被捕,解往僧格林沁大营。
后张乐行殉难于毫州义门集附近之周家营,时年53岁。
(正文完)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