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元朝征服了大半个亚洲却留下了朝鲜半岛

元朝并没有征服大半个亚洲,只是征服了东亚大部分地区。
首先,元朝与蒙古四大汗国不是一回事儿,不要弄混了。
朝鲜并没有被落下,被落下的地区多了,还有南亚、东南亚和日本。
公元892年,朝鲜半岛进入“后三国”时代,分别是“新罗、后百济、泰封(后高句丽)”。
新罗王族的弓裔898年建都在开城,称为“泰封国”,与新罗、后百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王建是弓裔手下一位足智多谋,文武双全的大将,他918年推翻弓裔的统治,篡夺其权力,在开城建都,称国“高丽”。
王建十几年时间,先后攻灭了新罗和后百济,重新统一朝鲜半岛。
这就是朝鲜半岛上的高丽王朝。
蒙古崛起的时候,半岛正是高丽王朝时期,蒙古攻打高丽,爆发“蒙古—高丽战争”,高丽王朝迁往江华岛。
蒙古虽然数次征伐高丽,一直没能完全平定,但高丽也是元气大伤,大臣分为文臣派和武臣派,武臣派主张继续抗击蒙古,但文臣派主张议和,向蒙古屈服以保持高丽的主权。
最终,文臣派在内斗中胜出,高丽还都开城。
所以元朝建立后,高丽成为元朝的藩属国。
元朝征讨日本时,高朝还被勒令要为元朝提供士兵、船只和粮草。
1274年,高丽忠烈王继位,他向忽必烈请求娶蒙古的公主为妻,忽必烈把大女儿齐国大长公主忽都鲁揭里迷失许配给忠烈王为王妃,从此以后就形成惯例,高丽的君主是元朝的驸马。
元朝灭亡以后,朝鲜半岛还是高丽王朝末期。
1388年,高丽君主王禑派右军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反对出兵,走到半路回身发动军事政变,废黜王禑,立王禑的儿子子王昌为一个傀儡性质的高丽王,李成桂则借此控制了高丽的军政大权。
王昌一年左右就被杀害,称为“废王”,李成桂又立府院君王钧的儿子王瑶为王傀儡王,到1392年李成桂索性废除王瑶,在开城自立为王,并经过向明太祖朱元璋请示后,由明太祖为新王朝定国号为“朝鲜”,李成桂就是李氏朝鲜的太祖。
李氏朝鲜一直存在到1892年,统治朝鲜半岛长达500年。
李氏朝鲜的太祖李成桂。
李成桂的父亲原名叫李子春,但有个蒙古名字叫“吾鲁思不花”,为什么会有蒙古名字呢?
因为李成桂的父亲是元朝斡东千户所的达鲁花赤,达鲁花赤是元朝地方官,也可叫作“掌印官”。
这个斡东千户所在今天朝鲜咸镜北道恩德郡,元朝时隶属于辽阳行省开元路,到元朝末期又归附了高丽。

参考:
蒙古人横扫亚欧大陆时,强如花剌子模、西夏、大金、大宋都悉数被灭。
然而,当时统治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却“幸存”了下来。
高丽王朝,是怎么“幸存”下来的呢?
拼尽全力,撑过“灭亡”危机古代的朝鲜统治者,长期奉行“事大”主义。
宋初立时,高丽王朝朝贡于宋,辽强盛后,高丽王朝麻溜朝贡于辽,金崛起后,高丽王朝又“懂事”朝贡于金。
所以,蒙古崛起时,高丽王朝也是很懂事的,很快就纳贡求好。
当时,辽东地区反抗蒙古军的契丹人退入高丽境内,占领了江东城。
高丽王朝与蒙古军结盟,出兵配合蒙古军,一起攻破江东城。
然后···高丽自己成了蒙古人的下一个目标。
在辽东的斡赤斤任意诛求,蒙古使者傲慢无礼,激怒了高丽统治者,两国关系断绝。
随即,蒙古人以“问罪”为由,攻入高丽。
高丽军不是对手,蒙古人很快取城40余,逼近王京。
高丽王被迫遣使求和。
蒙古人在王京及附近州县置72员达鲁花赤,撤军西还。
蒙古汗国时期的达鲁花赤,就是治理征服地区的地方长官。
显然,蒙古人虽然接受了高丽王的遣使求和,但并不打算归还攻占的土地,而是想对此次攻占的区域实施直接统治,并很可能接下来继续攻击高丽。
高丽王深感危险,为应对蒙古人的威胁,他迁都到江华岛,并杀掉了蒙古人所置的达鲁赤花。
此后,高丽与蒙古人时战时和,苦力支撑。
难解之题成吉思汗将蒙古草原东部及以东地区分封给了诸弟,也就是所谓“东蒙古宗王”。
这些宗王,虽效忠大汗,但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与大汗的关系更是有些微妙。
蒙古大汗一直忙于对金、南宋及西征,所以,蒙古帝国虽大,但对高丽的征伐,一直只是辽东地区的东蒙古宗王。
辽东地区,聚居的多是契丹、女真及其他民族,蒙古人要统治好辽东地区已经费力,更难以继续东进,在高丽建立有效统治。
所以,蒙古人多次击败高丽,但始终无法留下足够力量实施直接统治。
如此,窝阔台、贵由、蒙哥时期,高丽与蒙古一直时战时和。
直到忽必烈成为大汗后,这道难题才得以解开。
各取所需蒙古所要的,是财富、人口。
所谓财富,主要是粮食、生产资料、奇珍异宝,所谓人口,主要是为了兵源。
高丽王所要的,无非就是自己对朝鲜的世代统治。
忽必烈找到了解决方法。
蒙古国仍然安排达鲁花赤到高丽,督促、监督高丽纳质、助军、输粮、设驿、供户数籍及贡纳珍宝等事宜。
达鲁花赤确保了所有必要的监督,如:禁止高丽下层民众私藏兵器,限制高丽王的“僭越”之举,甚至派兵驻高丽监督其举动。
如此,高丽不但要履行征兵作战的任务(如征日本),也贡大量耕牛、粮食等各类物资入元。
除此之外,对于高丽王对地方的统治,达鲁花赤无权干涉。
如此,双方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各取所需,关系算是长期稳定下来了。
设置行省忽必烈灭南宋后,加强了对高丽的控制。
1281年,为了东征日本,忽必烈设置了征东行省。
征东行省在高丽王都设置行省,与高丽政权分署办公。
高丽的军国大事,基本上由行省管理了。
行省的左右司,管理日常事务;
都镇府司,管理军务;
理问所,掌管法律诉讼;
儒学提举司,掌管学校、科举;
医学提举司,掌管医药疗治。
无论是中央机构、官员的编制、任免,还是全国性的法令,乃至教育、医疗等,方方面面基本上皆由行省掌管。
与元在其他地区设置的行省相比,征东行省只有2个区别。
1、行省长官,即行省丞相,由高丽王世袭兼领。
2、征东行省只在王都设置官署,没有建立管辖路府州县的地方统治体制。
除此之外,其与内地行省基本没有区别。
一些行省官员擅作威服或一些行省决策触及高丽贵族利益时,高丽王也只能通过向元帝申诉,不得擅自抵制。
可以说,此时的高丽,既是元的内属国,也是元的特殊行政区域。
而另一方面,元也注重“因其俗而治”,重视对高丽王及其政权独立性的尊重。
所以,双方的关系非常融洽。
执礼惟谨,直到最后高丽守东藩,执臣礼惟谨,亦古所未见。
——《元史.地理志》。
高丽王对元代一直非常恭谨。
高丽王世代与元联姻,因此得了个“驸马国”的称号。
而高丽王对元的忠诚,伴随其始终。
明朝建立后,高丽王一面与明修好,一面又继续保持对北元的恭顺。
高丽王继续接受北元的册封,使用北元的年号,甚至不惜出兵辽东,攻打大明。
时为高丽东北面都元帅的李成桂以“以小事大,保国之道”,劝高丽王恭顺大明,可惜高丽王不听。
最后,李成桂以明朝称时任高丽王非先王之后为名义,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李氏王朝。
高丽王对元的恭顺,可谓延续到了元朝灭亡之后!如此恭顺、忠诚,恐怕就是元在内地诸行省也比不上吧!古代,中原王朝的主要威胁不来自朝鲜,朝鲜的主要威胁也不是中原王朝。
因此,双方的关系,不是“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相互征伐的必要不强。
同时,如朱元璋所说,朝鲜“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古代辽东开发程度不高,往朝鲜陆路条件困难)。
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中原王朝也没有对其征服的必要。
所以,尽管蒙古、女真在成为中原王朝之前,曾与朝鲜发生过战争。
但在成为中原王朝后,元、清与朝鲜保持了友好关系。
尽管元、清,其宗藩关系的紧密度都远胜过一般的(如与琉球等国)宗藩关系,但元、清统治者也都承认“其俗异于中国”的事实,尊重其独立性。
这正是古代东亚宗藩关系与后来西方殖民关系的区别所在。

参考:
首先纠正一下楼主提问里的错误:是大蒙古征服了大半个亚洲,而不是元朝。
楼主应该想问的是蒙古人那么牛掰,征服了大半个亚洲为什么保留了小小的朝鲜半岛。
我从
综上所述,蒙古是征服占领过朝鲜半岛的,但基于各种原因还是保留了朝鲜半岛的独立性,这是没办法的办法,也是最省事省力的办法。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 大家理解这段历史原由。
看后点赞留言,不是美女就是帅男!

参考:
的确,蒙古铁骑不仅横扫了大半个亚洲,连欧洲都占了近一半,可惟独占据朝鲜半岛的高丽王国没有被蒙古灭亡,高丽王国只是成了蒙古和后来大元帝国的属国,称臣纳贡而已。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高丽王国幸存下来呢?
1、 当时的朝鲜半岛从历史记载的箕子朝鲜时代开始,这个地方经历了卫氏朝鲜、三国时代、高氏高丽等时代。

公元918年,王建创立“高丽国”,大概在10世纪中期,“王氏高丽”已基本统一了朝鲜半岛。
蒙古称霸的时代,正是“王氏高丽”的时代。
这个高丽政权,可没有隋唐时期的高句丽那么嚣张跋扈了,他们基本上依附于任何一个中原王朝,先后向北宋、辽、金称臣。
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以追击契丹叛军为借口,派札剌等大将率军前往高丽。
从此开启了高丽与蒙元之间的关系。
2、 成吉思汗时代——可有可无的属国看到蒙古大军入境,高丽国王王皞拿出好酒好肉犒劳蒙古军队,并派枢密院使、吏部尚书、上将军、翰林学士承旨赵冲带兵马共同讨伐,最终消灭了契丹叛军。
由于高丽军队灭契丹叛军有功,成吉思汗便同意了高丽成为其属国的要求。
1219年正月,王皞派出特使,将结盟和好的牒文送至札剌行营,札剌也派遣使臣进行回访。
高丽正式成为蒙古的附属国。
不过这个属国的纳贡并不算积极,而贡品也多是獭皮、紬苎、龙团墨这样的土特产。
即使这也,成吉思汗并没有怪罪这个属国,这是为何?
首先是因为西征,就是在1219年,成吉思汗扬鞭策马踏上西征之路,这是当时蒙古帝国的主要任务,而对于这个东方小国,他们并没有放在心上;
其次是因为贫弱,当时的高丽太弱小了,因为在北方常年受到辽和金的压制,高丽一直发展的一般,只能依靠于宋的经济往来来维持国家运转。
其实我们现在也可以想象,当今的朝鲜半岛既无广袤的良田也无丰富的矿产,放在古代可不得受穷嘛。
相比于西边的西域国家,高丽是在是太弱了,弱到可有可无。
3、 从窝阔台到蒙哥——战与和之间成吉思汗于1227年去世之后,他四个儿子的
当窝阔台继位之后,他马上开始着手攻打高丽,但并没有致力于灭亡这个国家。
当蒙古大军占领了几个城池之后,王皞见势不妙,派他弟弟淮安公王侹前来请和,而窝阔台同意了。
窝阔台在高丽的京、府、县设置了达鲁花赤(即地方军政长官)72人,以监督高丽政事,然后才班师回朝。
哪知道几年后,王皞下令将蒙古设置的72名达鲁花赤全部杀死,蒙古人再次兵临城下,结果王皞再次求和,结果蒙古人又答应了。
这还不算完,之后的三十多年,高丽与蒙古一直处于战与和之间摇摆。
蒙古就不能直接灭了他们吗?
当然能!即使在贵由和蒙哥当政时期,蒙古曾先后四次征讨高丽,共攻占其十四座城池。
但就是不灭高丽,这是为何?
首先是因为南下,当时蒙古的主要任务是平灭南宋,但南宋实在是太难啃下了。
蒙古人沿着长江一线猛攻南宋,但收效一直不大。
如果执意攻灭高丽,必然牵扯很大的精力,因为高丽虽然不强,但朝鲜半岛山地居多,并不利于蒙古骑兵作战,得不偿失;
其次是蒙古内部不稳,蒙古人选大汗的方式大家是知道的,那就是谁拳头大谁当老大。
窝阔台、贵由、蒙哥在位时间都不长。
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每个几年都要经历一次权力的洗牌,极大的内耗了蒙古内部,而这些年南宋也一直苟延残喘着。
当然,高丽内部也发生了权力更迭。
公元1260年,在位长达46年的国王王皞去世,这位反复无常的国王就在前一年将嫡长子王倎当作人质送入蒙古朝廷,稳定了蒙古和高丽之间的关系。
4、 忽必烈时代及以后——半岛军事基地公元1260年,王皞去世,而大元帝国的创立者忽必烈成为蒙古大汗!下诏:“命〔王〕倎归国,为高丽国王,以兵卫送之”。
——《元史》并且大赦高丽国土,“罪无轻重,咸赦除之”。
他们认为这样做可以“不烦兵而得一国”。
忽必烈的意
忽必烈为什么没有灭了高丽呢?
主要是因为忽必烈发现了高丽可以作为军事基地的作用。
朝鲜半岛面临东海,对征伐南宋和日本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事实也证明了忽必烈的设想。
如果贸然灭掉高丽,必然也会在未来遭到高丽残余势力的侵扰,那么朝鲜半岛将长期处于比较混乱的局面。
另外,高丽的造船业比较成熟,熟悉水战的士兵也不少,这些都是蒙古梦寐以求的资产。
于是,高丽就不仅仅是单纯的附庸国,而是蒙古或元朝的军事基地了。
那么后来呢,之后的大元皇帝似乎也没有要消灭高丽的意思。
除了皇帝更换频繁的原因外,还有就是高丽国王一直在娶蒙古公主,两家联姻了!自1273年至1368年元朝灭亡,高丽先后登台的七位国王中,有五位是元朝驸马。
而下嫁给高丽王的元朝公主,都被册封为正宫娘娘。
随着两国关系日益亲近,元朝放松了对高丽的控制。
王氏高丽就这么存活下来了。
随着元朝的灭亡,蒙古人的北迁。
朱元璋成了中原的主人,不过当时老朱并不热衷于开疆拓土,首都南京也离高丽太远。
到了公元1392年,李成桂取代高丽建国,李氏朝鲜正式走向历史舞台。
朝鲜国也成为大明的附属国,直到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朝鲜的王国时代彻底结束。
直到现在,朝鲜半岛在东北亚地区依然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也是朝鲜一直没有统一的主要原因。

参考: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宣布蒙古国成立,铁木真被尊为成吉思汗。
蒙古建立之后,开启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先后灭掉了周边的西辽、西夏、金、大理、南宋、吐蕃等政权。
蒙古在灭亡周边政权的同时,还进行了三次西征。
通过三次西征,蒙古大军一直打到了巴勒斯坦地区和中欧一带。
在七十年的时间里,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征服了大半个亚欧大陆。
蒙古帝国的领土面积达到了3300万平方公里,一些传统的古代文明被纳入到了蒙古帝国的版
忽必烈继承大位之后,统一的蒙古帝国逐渐分裂,形成了元朝与四大汗国。
四大汗国虽然独立出来,但是名义依然以元朝为尊。
当时的蒙元帝国占据了大半个亚洲,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地区并没有被纳入蒙元的版
朝鲜半岛的面积并不大,地形远远没有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那般复杂。
为什么蒙元没有将朝鲜半岛纳入版
朝鲜半岛与越南和日本的情况并不一样。
当年蒙元军队曾经大规模进攻越南和日本等地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都无功而返。
日本与大陆隔着大海,蒙元精锐的骑兵无法渡海击败日本。
越南的天气过于炎热,蒙元骑兵难以适应如此炎热的天气。
朝鲜半岛没有那么炎热的天气,也没有大海做为屏障。
自然难以阻挡蒙古大军。
早在蒙古灭掉金朝之前,就已经发动了对朝鲜的战争。
从1231年到1273年,蒙元与朝鲜进行了长达四十年的战争,前后展开了七次战争。
经过七次战争,蒙元大军最终征服了朝鲜。
当时高丽王室被迫投降,成为蒙元的藩属国。
高丽国王需要迎娶蒙古下嫁的公主,成为蒙元的“驸马国”。
除此之外,高丽王朝还要向蒙元履行“六事”以及贡女、贡宦、等义务。
作为补偿,蒙元给予了高丽一些自主权力,比如保留了王室、政权、军队等。
虽然高丽王室多方面受到了蒙元的限制,但是却保住国家和政权。
如果说蒙元没有征服朝鲜半岛并不准确。
蒙元大军已经实实在在地彻底征服了朝鲜半岛,战后蒙元也牢牢控制了朝鲜半岛。
高丽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但是多方面都受到了元朝的限制。
如果元朝愿意,可以将朝鲜半岛纳入中央版
元朝曾经在朝鲜半岛地区设立征东行省。
从规格上看,朝鲜地区与内地已经没有什么区别。
实际上征东行省与其余十个行省还是有不少区别。
征东行省的设立主要为征伐日本,达鲁花赤在朝鲜半岛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高丽王朝的“太上皇”。
元朝大部分时间都牢牢控制着朝鲜半岛,直到元末农民起义爆发。
元末农民起义爆发之后,元朝自身难保,自然也就顾不上朝鲜半岛。
1356年,高丽王朝清除了朝中的亲元派,攻陷了元朝的双城总管府及合兰府,废除了征东行省理问所。
此时高丽王朝已经成为实际上的独立国家,与元朝仅有名义上的藩属国关系。
元朝灭亡之后,朝鲜半岛新建立的朝鲜王朝又成为明朝的藩属国。
蒙元已经彻底征服了朝鲜半岛,完全可以将其纳入本土之内,但是蒙古却“放了”朝鲜一马,只是让其成为自己的藩属国,从而有了蒙元没有征服朝鲜半岛的“错觉”。
蒙元没有将朝鲜半岛纳入版
朝鲜半岛上曾经出现过多个政权,中原王朝也曾经在朝鲜半岛部分地区设立郡县等机构管理。
朝鲜半岛上的政权大多数时间需要依靠中原王朝才能生存下去。
长时间以来,朝鲜半岛的政权都是中原王朝的藩属国。
高丽王朝建立之后,对辽金等政权称臣,成为其藩属国。
朝鲜半岛政权已经习惯成为中原王朝的藩属国,中原王朝也早就已经习惯有朝鲜这个藩属国。
蒙元建立之后,尤其是统一中原地区以后,自然以正统政权自居。
元朝建立以后,也要建立自己的藩属国体系。
四大汗国实际上已经独立,只不过以元朝为宗主国,或者是元朝的藩属国。
元朝统一中国之后,基本上停止了大规模征伐。
对于周边政权也是能征伐就征伐,不能征伐就尽量将纳入藩属国体系。
朝鲜半岛做为中原王朝的传统藩属国,自然是元朝的首选。
相比较于纳入版
中原王朝曾经多次征伐朝鲜半岛,比如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等。
朝鲜半岛政权在与中原政权长期对抗中,已经总结了一整套“生存之道”。
如果发现打不过中原军队,就会放弃首都,然后逃到几个小岛上继续坚持作战。
以空间换取时间,最终拖垮中原政权。
如果实在打不过,就会选择投降,彻底认怂,答应中原王朝的各种条件。
朝鲜地区土地贫瘠,没有多少实际价值,与其将其变为郡县,不如让其称臣纳贡。
蒙元大军打过来的时候,高丽王朝的策略跟此前没有什么区别,抵抗之后彻底认怂。
早在蒙元和高丽交战之前,蒙元和高丽就已经建立联系。
高丽知道蒙元军队的凶悍,于是决定投靠蒙古军队,曾经帮助蒙古军队打击契丹残余势力和金朝势力。
蒙元打击日本的时候,高丽尽可能为其提供便利。
高丽王朝的种种做法赢得了蒙古人的“芳心”,忽必烈对高丽产生了极大的好感。
也许出于报恩,也是出于好感,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并没有将朝鲜半岛纳入版
蒙元想以朝鲜半岛为跳板进攻日本,就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基地。
如果蒙元将朝鲜半岛划入版
到时候,这个基地就有可能不稳定。
如果保留高丽政权,可以利用这个傀儡政权稳定高丽人,充分利用朝鲜半岛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其征伐日本的战争。
和平年代,也可以充分利用朝鲜半岛的各种资源。
对于蒙元来说,将朝鲜郡县化的代价高于藩国化。
从1206年,蒙元开始大规模扩张,建立庞大的蒙古帝国。
但是到了忽必烈时期,蒙元大规模的扩张基本上结束。
四大汗国逐渐开始本土化,巩固既得利益。
元朝将主要精力用于进攻南宋,力
南宋灭亡之后,元朝用兵的规模也开始缩小。
除了征伐日本和越南之外,基本上停止了对外用兵。
蒙元和高丽进行长达四十多年的战争,虽然高丽最终战败,但是成功地渡过蒙古最疯狂的扩张阶段。
高丽投降之时,蒙元已经进入了忽必烈时代。
相比较于前几位蒙古大汗,忽必烈更加具有战略眼光,更加注意收买人心。
如果高丽没有坚持到忽必烈登基,朝鲜半岛也极有可能被纳入蒙古帝国的版
高丽也算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生存的机会。

参考:
首先元朝并没征服大半个亚洲,事实上元朝并不等同于蒙古帝国——蒙古帝国是由中国元朝和四大汗国共同组成的。
横扫欧亚的是蒙古帝国,而元朝只是征服了东亚大部分地区,中亚处于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的统治之下,西亚则属于伊尔汗国。
那么我们不妨把问题改动一下:蒙古帝国全盛时期征服过朝鲜半岛吗?
蒙古帝国全盛时期横扫亚欧大陆,然而正当蒙古大军大举南下中原之时在东北一个凸出半岛上还有一个政权需要被彻底制服,这个政权就是高丽。
公元918年王建取代新罗王朝建立高丽王朝,此时适逢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强势崛起。
从公元993年起辽国曾发动三次大规模针对高丽的军事行动,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发兵八十万,一度占领高丽首都开京。
但由于高丽和北宋交好,辽国陷入南北两线作战的境地,在公元1018年的最后一次辽丽大战中契丹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最终契丹人退出半岛。
辽圣宗以高丽称臣纳贡以及与宋断绝外交关系为条件,将“鸭绿江东数百里地”赐给高丽,高丽在其地建“六城”等。
后来因为高丽没有遵守自己的承诺,辽朝又出兵收取江东六城,并在辽朝控制的鸭绿江东南岸修筑“保州”(今朝鲜平安北道义州) ,作为进攻和控制高丽的军事重镇。
战后,高丽屡次请求毁弃保州并进一步请求“收回”保州,辽朝始终未允。
金朝建立以后高丽仍请求“收回”保州,后经双方反复交涉,金朝仍以高丽称臣为条件,将“保州”之地赐给高丽。
从辽、金与高丽的“保州”交涉中可以看出:辽、金注重“仁义”外交——在土地和名分的问题上更加重视名分;
高丽注重“智者”外交——在土地和名分的问题上,更加重视土地等实际利益,并最终获得了实惠。
尽管长期称臣于辽、金,但高丽却利用这两个宗主国好面子的心理步步北进,有效扩张了自己的疆域。
然而随着蒙古势力的日益崛起,女真人建立的金国被蒙古所灭,而被女真灭掉的辽国契丹后裔趁机建立后辽政权。
一开始因为有女真金国这个共同的敌人,所以蒙古和后辽进行战略合作夹击金国,然而随着金国的灭亡一心统一天下的蒙古又将后辽锁定为自己下一个目标。
后辽在蒙古的压力下进入高丽境内,1218年蒙古以围歼后辽为由进入高丽,高丽被迫向蒙古臣服。
蒙古从此年年遣使到高丽索要各种物品(从毛皮、绸缎到笔墨纸砚无一不要)。
高丽国小民困,物产不多,敌视蒙古的情绪逐渐升温。
1225年一蒙古使者在出使高丽返回的途中被杀。
杀死使者在蒙古人看来是不可饶恕的大罪——曾多次为此与别国开战。
但由于蒙古大军西征,接着成吉思汗(1162~1227)又在征讨西夏途中逝世,使蒙古帝国没有立即对高丽展开报复。
1231年蒙古大汗窝阔台命撒礼塔率师攻高丽。
蒙古打到了朝鲜半岛中部,洪福源率群众投降,高丽王弟怀安公王降。
撒礼塔后在开城任命达鲁花赤等72人镇守,蒙古军暂时撤出高丽。
1232年高丽王杀死开城驻守的达鲁花赤等72人,从松都(今开城)迁往江华岛,以防卫蒙古的再次入侵。
得知此事后,蒙古立即第二次攻高丽。
这次蒙古一直打到朝鲜半岛的南端。
不过蒙古却无法攻占江华岛,在现在的光州附近败北。
蒙古首领撒礼塔在龙仁中流矢亡(一说被一名高丽僧人暗杀) 。
蒙古副帅铁哥回师蒙古。
后高丽王遣使节请罪,但并不肯臣服于蒙古并派兵攻陷已归附于蒙古的西京等处,劫夺了降将洪福源的家。
由于高丽内部主张降服于蒙古和抗拒蒙古的两派势力此消彼长,所以高丽对蒙古一直在亲附和抵抗之间摇摆不定,从公元1231~1259年蒙古大军先后六次征伐高丽。
面对蒙古大军的压倒性优势,高丽上下无计可施:在首次迎战中高丽王室就被迫放弃国都开京,带领其贵族及军队全部移驻江华岛。
这一时期虽是蒙古势力的上升期,但其骁勇善战的铁骑面对距离海岸线并不算远的江华岛一直无计可施(江华岛距离今天的韩国首尔仅五十公里,与陆地之间仅有约1公里宽的海峡),这个庞大的陆地军事政权的软肋暴露无遗——面对哪怕只是浅浅的一公里海峡也是陌生恐惧的。
尽管蒙古拿逃到江华岛的高丽王室无计可施,但由于除江华岛以外的国土全部沦陷,最终高丽在外有强敌、内遭政争的局面下屈从于蒙古军队,高丽遂成为蒙古的附庸国:蒙古人在高丽和州(今朝鲜永兴)设双城总管府:管辖原高丽东北部地区——双城总管府隶属于元朝辽阳行省,存在近百年,其间蒙古派员入高丽监国,高丽世子入质大都。
忽必烈继任大汗后送高丽王子回国继位并使他成为自己的女婿,此后的历代高丽国王就有了蒙古血统。
1280年元朝为了东征日本,在朝鲜半岛设置征东行省(又称日本行省或征日本行省),专务征讨日本之事,并在高丽首都开城派遣达鲁花赤监督高丽。
1281年随著进攻日本失败曾一度解散征东行省;
1287年高丽国通过元廷高丽籍宫女、宦官,得到行省职务。
复设征东行省,并以高丽国王兼任征东行省达鲁花赤(丞相),《元史·世祖纪》记载: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五月,“授高丽王睶行尚书省平章政事。
”二十五年二月“己卯以高丽国王王睶复为征东行尚书省左丞相。
”二十八年(1291年)五月“征东行尚书省左丞相、驸马高丽国王王睶为征东行中书省左丞相。
”征东行省在高丽国的统治没有达到地方统治的层面,只在高丽国都城设有行省官署,没有建立管辖路府州县的地方统治体制。
征东行省的长官只任命高丽王一人为丞相,其下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职基本是缺而不任,下属机构的官员一般由高丽人来担任。
征东行省一般官员的任命程序,是由行省丞相(高丽王)向元廷保举任官人选,奏请元廷批准备案批准。
总体而言:蒙元在军事层面上一度占领过朝鲜半岛,在政治层面上设有征东行省这一行政管辖机构,但由于蒙古忙于同亚洲大陆上金、宋等国的战争以及蒙古不善水战等原因仍令高丽保持半独立的特殊地位。

参考:
首先要搞清元朝和蒙古帝国的差别其实这个问题有点误导,首先一点是先要搞清楚元朝的概念。
元朝和蒙古帝国一定要分清楚,元朝不是蒙古帝国。
元朝是元世祖忽必烈在公元1271年建立的中国朝代,元朝建立的标志是忽必烈行汉法,定国号。
而之前的已经建立了横跨欧亚庞大版
而在元朝建立之后,四大汗国因为不接受忽必烈称汗,加上反对元朝行汉法,事实上已经不认可元朝皇帝为大蒙古帝国的大汗,蒙古帝国事实上已经不复存在。
因此元朝的领土只包括以今天中国为主体,包含西西伯利亚广大领土的区域,至于西亚的伊儿汗国乃至欧洲的金帐汗国领土,是肯定不能归入元朝领土的,所以元朝肯定没有征服大半个亚洲。
元朝不是没有征服高丽其次,元朝不是没有征服朝鲜半岛。
蒙古帝国时期,公元1230年就已经用兵高丽,1258年高丽国王就投降蒙古帝国。
公元1280年(此时元朝已经建立),元朝在朝鲜半岛设立征东行省,派驻达鲁花赤作为最高行政长官,管理朝鲜半岛事务。
当时设立征东行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日本用兵(但关于对日用兵,小编认为元朝不是为了真正征服日本,而是另有目的,具体如何在其它问题中会分解,请大家持续
后来对日用兵失败后,元朝干脆就让高丽国王兼任征东行省达鲁花赤。
所以其实元朝是已经征服了高丽,只是可以接受高丽人自治,所以让高丽王自己当地方行政长官。
在很多国外地
大家知道蒙古帝国时期征服了俄罗斯,建立了金帐汗国。
但其实金帐汗国对斯拉夫地区也长期实行这样的自治政策。
俄罗斯各公国其实当时都得到了保留,包括后来形成俄罗斯帝国的莫斯科大公国,只是都长期接受金帐汗国的管辖,认可其为最高统治者并向其纳税。
在金帐汗国需要作战时,听其调遣,派遣军队为其出征。
在蒙古征服时期,在许多地区都实行了这样的政策,因为这样的执政方式对于自身人口较少的蒙古人来说,是最为经济的,可以允许其以最少的人力统治最大的领土。
对于比俄罗斯人听话的多的朝鲜半岛,蒙古人也只是实行了同样的政策,所以其实并没有什么特殊。
忠诚度远超中原各行省而终元一世,朝鲜半岛也确实一直非常恭顺。
要钱给钱,要兵出兵,要人有人。
元朝时期,元朝宫中大量嫔妃太监都是高丽人,比如大家熟悉的元朝太监朴不花等。
可以说征东行省,也就是朝鲜半岛对元朝的忠诚要远超许多中原的行省,所以元朝对朝鲜半岛的自治安排其实感到非常满意,根本没有再对其继续用兵的必要了。
影视作品里的元宫太监朴不花
参考:
申手不打笑脸人!光说元朝是无法体现半岛人的保命秘籍的强大之处的,不长编累诉,只说从秦朝开始至清末,半岛就是中国的属国!从来就没造反过,就算中原乱成一锅粥的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时期,也还是中国的属国。
问题就是不管谁做东,半岛都能认爹,自然就省去了打仗的麻烦,发个通知书,人家就屁颠屁颠的来朝贡认爹,你也没理由出兵打人家啊!
参考:
元朝和朝鲜半岛的关系,1271年以前是蒙古,1271年以后忽必烈即位为元朝,朝鲜半岛的政权是高丽。

蒙古时期,被蒙军打败的契丹人逃到高丽,在其境内一顿糟蹋,高丽在反抗契丹的同时,与赶来的蒙军一起把契丹剿灭,等于说蒙古人解了高丽灭国之危,高丽间接帮着蒙古人消灭了契丹残余,战争胜利后蒙古人喝了大酒一高兴就与高丽结成了兄弟之盟,表面是结盟,实为朝贡关系,每年蒙古人派使节,高丽纳贡。

久而久之,纳贡变成了勒索,而且索要的物品越来越多,高丽有些承担不起,索要不成就直接掠夺,高丽一狠心就杀了蒙史谎称是边民干的,于是引发蒙古进攻高丽,从蒙古到元朝,蒙古人对高丽发动了七次战争,基本是像犁地一样,蒙古骑兵把高丽这片贫瘠的土地犁了一遍又一遍,但就是抓不到高丽王室,因为蒙古人一来,高丽王室就撒开脚丫子跑海上去了,蒙古人把地犁完,觉得没意思就回家了,一撤军高丽王室就回老窝。
江华岛,朝国岛屿,古时候朝鲜半岛遭到攻打,其君主都是跑到江华岛避难,蒙古时期,高丽君主避居江华岛39年之久。
蒙古人拿高丽没办法,高丽拿蒙古人更没办法。
第一次进攻,蒙古人包围了高丽都城开京,高丽派人请和称臣,蒙古人带着厚重的贡品撤军;
称臣了蒙古就往高丽派了很多使臣来干预高丽朝政,高丽不甘心被控制杀了蒙古使臣弃陆海上,于是引发第二次进攻,蒙古人直接占领了开京,导致高丽王室住在海上荒岛多年不敢登陆。
奇洛,从一个进贡高丽女子成为元正宫皇后,她的两儿子先后继北元皇帝位,还有个著名太监朴不花,也是高丽进贡的。
由于蒙古人不习水战,所以只能望海兴叹,后面几次蒙古人对高丽的进攻均如此,反正就是你来我走,你走我回,蒙古人不走,高丽王室就在海上荒岛风吹日晒硬扛着,后来向蒙古人交出了王室人质,情况才好点,后来在蒙古为人质的王典回高丽继承王位,是为高丽元宗,当时的忽必烈改元建国,想一改前朝对周边武力威胁而为宽和,于是恢复高丽藩属国身份,从此元朝和高丽进入和平时期。

参考:
元朝曾经设立征东行省,和中国内地的十大行省一样,管辖朝鲜半岛部分地区。
当时高丽只能称王,是元朝藩属国,王宫屋顶只能是绿色琉璃瓦,不能用黄色,这一点可以从青瓦台可见一斑。
元代朝廷和大臣之家皆喜蓄养高丽男女童为奴为妾,盛行贡女制度,可以参看喜蕾《高丽贡女制度研究》。

参考:
蒙古帝国到元朝建立这段时间是强力扩张阶段。
到忽必烈当上蒙古大汗的时候 蒙古帝国分裂了,因为争继承权,忽必烈和他弟弟的军队大打出手。
他们各自的支持者也大打出手,从中原到外蒙、新疆、西亚、中东、俄罗斯都是战场。
这个大汗位的内讧争夺战 基本上把蒙古帝国的扩张趋势硬生生打断了。
忽必烈当上蒙古大汗不被很多蒙古王族承认,大家都是蒙古骑兵,谁要把谁完全灭了也不容易。
所以蒙古帝国分裂成了5个势力范围,其中中国这个范围的忽必烈管辖,建立元朝。
元朝建立后也对外征战扩张,但是已经没之前那么厉害了,看看南宋坚持那么久就知道。
确切的说,打下大半亚洲的是蒙古帝国,元朝继承的是蒙古帝国的其中一部分,元朝建立,就标志蒙古帝国的分裂。
元朝时候就已经没有蒙古帝国时期那么厉害了。
朝鲜、越南、日本、老挝都有征讨过,但是元朝内部从来没安稳过,时不时来个起义,来个反元复宋,来个亲王造反,而且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和元朝的战争也持续了十几年,到忽必烈死的时候都没摆平。
总之元朝历史上内部连续没战争的时间最高记录仅三年,这就造成好多对外的战争都半途而废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