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的故居在哪里

刘伯温故居的地理位置在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
《明史·刘基传》记载:洪武四年正月赐老归,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
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见。
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茅舍。
刘基晚年告老还乡居住的地方就是1311年6月15日刘基生于此的住宅,1375年4月16日他在这里逝世,真称得上所谓生于斯长于斯殁于斯。
刘基故居现存有刘基48岁弃官归隐后修建房舍碑志,石臼等用物。
故居和诚意伯庙、书院、刘基读书路、聪明泉、刘集墓(刘基高祖墓)、天葬坟、白鹤仙桥、武阳亭、云来亭、故里纪念亭、盘谷亭、辞岭亭、擎天亭、官刺吏墓、刘貊墓(刘基次子刘璟后),刘璟祠、刘琏祠等等人文景观,金龟山、宝剑山、七星落垟、寿桃山、马尾瀑、亢五峰、神仙崖、仙叠岩、老龟寿崖、老鹰岩、龙壁洞、石馨洞等自然景观,共同组成了整体的刘基故里景区。
但是这里存在一个因为政区沿革变化引发的问题,那就是刘伯温在他的时代不是温州文成人而是处州青田人(今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
文成县是1946年从瑞安、青田、泰顺三县边区析置而成,以刘伯温的谥号“文成”来作为县名,刘伯温的家乡南田正是在这时被划入温州的。
所以,我们不能追溯刘伯温为温州人,但也需要明确其故居的地理位置现在在温州。
刘伯温有后代,其后代中的一部分承袭他的诚意伯的爵位,有一个由文臣逐渐向武臣过渡的过程,并与明朝相始终。
刘伯温长子刘琏,生于1348年(元顺帝至正八年),1377年(明洪武十年),与胡惟庸的党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
刘伯温次子刘璟,生于1350年(元顺帝至正十年),少年通经,才学过人,明太祖念基,每岁召璟同章溢子允载、叶琛子永道、胡深子伯机入见便殿,燕语如家人。
后因对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
”被捕入狱,在狱中自缢。
第1代诚意伯就是刘伯温本人,刘伯温的儿子一辈没有承袭诚意伯的爵位。
第2代诚意伯刘廌是刘伯温的孙子,其长子刘琏的儿子。
第3代诚意伯刘瑜是刘廌六世孙,刘伯温九世孙——刘廌和刘瑜之间刘法(刘伯温四世孙,下同)、刘柜(五世孙)、刘昙(六世孙)、刘禄(七世孙,翰林院五经博士)、刘宪(八世孙,生平具体情况不详)。
第4代诚意伯刘世延是刘瑜的孙子,刘洪的儿子,这位当了很长时间的诚意伯,颇多骄横不法的情事。
第5代诚意伯刘荩臣是刘世延的儿子。
第6代诚意伯刘孔昭是刘荩臣的儿子,积极参与明末和南明的派系斗争,拥兵自重,翻云覆雨,起到了不少负面作用,但刘孔昭最后没有降清,抗志不屈而死,算是没有给身为大明开国功臣的祖先丢脸。

参考:

传说是这样的:江山市有个长台镇,长台镇有大牢,小牢村。
刘伯温就降生在小牢村。
刘伯温降生时,不哭也不笑,人家孩子二三岁就咿呀学语,但刘伯温还是不笑不哭不会说话,一道到八九岁。
圣人降生必有征兆,有一个风水大师,根据天象征兆,寻找到小牢村。
并寻找到刘伯温旳家。
风水大师见此小孩,额头方方,双眼炯炯,是藏龙,是卧虎,但怎么会不笑,不哭,不讲话呢?
风水大师问起了此村村名叫小牢。
风水大师知道了其中的缘由,是这个牢字,困住了这虎,困住了这龙。
于是风水先生对刘伯温的父母说,你这儿子将来有大作为,是蛟龙。
但这牢把他捆着,他出不了牢,难有作为呀。
风水先生与刘伯温的父母商量后,决定把刘伯温交给风水先生。
风水先生把刘伯温带出了小牢境,刘伯温就开始说话了。
后来被带到了青田。
再后来,成就了刘伯温的事业。
是不是有这一回事呢?
我不知道。

参考:
关于刘伯温记载有诸多,是历史上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辅助朱元璋建立明朝,也被称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相关事迹在此不赘述。
其故居在今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
刘基像及其故里(
”逮至京,下狱,自缢死。
但笔者最近看见一部民国二十六年(1937)修的刘氏家谱,其序言记载:“青田刘氏……明为诚意伯所出季子玙,公自洪武十年授荆门州千户挥戎,十三年调授宝庆麾戎,于南城内建立衙署,故址迄今犹存,是为南郡徙邵邑之宗祖……其(刘基)后世仅详长子琏、次子璟,而于玙公事实及后人袭职与有明一代相终始,竟付阙如……”由此可知此家谱记载为刘基三子刘玙后人,据其世系记载,刘基有三子,长、次与前同,三子“玙,字季藻,印超群,洪武十年丁巳官授荆襄千户挥戎,至十三年庚申,调授湖南宝庆府邵阳县南门关井头建立署厅,遂家本城。
”长子琏与次子璟仍然居青田,惟三子玙迁居邵阳。
是谱以刘玙为一世祖,其后三世单传,至四世刘旬生四子,长刘宗、次刘荣、三刘宏、四刘宁,遂派分四房。
当然,考虑到家谱一般会存在附会的情况,所以是否真实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参考:
刘基是中国古代高官中为数不多生、死在同一座宅院内的人,他是元处州路青田县南田镇五公里外的武阳村人,刘基去世后因为功高不居,加上刘基之死让朱元璋产生了对淮左功臣群体的警惕心(刘基并非传说中被朱元璋害死,而是被淮左集团的领军人物胡惟庸毒害),因此对他给予格外哀荣,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又特意将其故里另设文成县(刘基封诚意伯,这一年赠太师,谥号文成),改隶温州府,所以现在的武阳村在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
广义上的“刘基故里”,一般包括武阳村的刘基故居(他生于此,死于此),武阳村外夏山山麓的诚意伯墓(据说是他本人亲自选定的风水宝地),以及南田镇外的诚意伯庙。
刘基生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死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刘基故居在他出生前就已存在,墓地建于他去世当年,因后人敬仰刘且畏惧其所谓堪舆奇门之术,所以很少遭到骚扰,保存完好,诚意伯庙则是明天顺八年(1453年)始建,我去看过两次,挺热闹的,就是似乎有点热闹过头了……传说中刘基看中的风水宝地是谈洋,位于闽浙交界处,但实际上那里是盗贼巢穴,刘基是土著深知利害,让长子上书建议设立巡检司驻防,长子不谙熟官场规矩,未通过胡惟庸主管的中书省直接上书,惹恼胡惟庸,进馋说刘基看中谈洋想占为墓地,导致朱元璋一度夺了刘基俸禄。
刘基一生三娶,原配富氏是母族亲戚,在刘基被朱元璋聘请前去世,续弦陈氏,第三妻章氏。
刘基于宋小明王龙凤六年(1360年)被朱元璋礼聘去南京,陈氏重病未同行,刘基身体欠佳无人照顾,朱赐章氏为刘基妾,后陈氏去世,章氏被扶正为第三妻,刘基去世后的安葬事宜,都是章氏主持操办的。
刘基长子刘琏,次子刘璟都是陈氏所生(富氏无子女,章氏生两个女儿),长子性格耿直,洪武十年(1377年)因和胡惟庸党发生奋争,坠井离奇死去,次子性格更耿直,在明成祖靖难之役后公然称“陛下百年后逃不得一个篡字”,结果被迫害致死。
洪武二十三年(1391年)朱元璋追思刘基功劳,想让刘璟世袭诚意伯,刘璟推让给侄子刘廌,但刘廌1392年初就死了,且爵位因故被追夺,诚意伯的爵位世袭直到嘉靖十一年(1532年)才由刘基六世孙刘瑜恢复继承,此后又有三传,末代诚意伯刘孔昭天启三年(1623年)袭爵,直到崇祯自缢、南明弘光朝建立仍在任,南京被清兵攻陷后航海逃走,下落不明,诚意伯的传承虽有断续,但也算和明朝相始终,在明初功臣中是非常难得的,除了徐达一门二公、黔国公远镇云南外,其他功臣大多没这么好的命。

参考:
刘伯温是大明朝开国元勋之一,也是明朝初期最被神化的人物。
洪武三年(1370A.D)十一月,明太祖大封功臣。
进御史中丞刘基为诚意伯。
其册封诰命中称:“能识真主于草昧之初,效劳于多难之际”,“汉之张子房、诸葛亮独能当之”。
明太祖一生颇为仰慕汉高帝,在诏书中将其比拟张文成、诸葛武侯,可见君臣二人知己至深。
然而好景不长,五年之后刘伯温因遣长子刘琏进京奏事被政敌丞相胡惟庸视为越级言事,反诬告刘伯温父子心怀不轨。
此事虽被明太祖大事化小,但最终刘家父子还是未能逃过一劫:刘伯温被胡惟庸毒死;
刘琏被逼投井自尽。
而这父子之不得善终,最终成了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的青萍之末。
此后不幸仍然伴随着这一家族的幸存者:次子刘璟因公开指责明成祖篡位而下狱,旋即投缳殉节。
长孙刘廌(刘琏子)虽在洪武末年继承了爵位,但也是一生仕途坎坷,在永乐年间默默无闻的死去之后被明成祖废去了诚意伯这一世爵。
所以刘伯温的四世孙法、五世孙柜、六世孙昙均未得袭爵。
直到景泰三年,七世孙禄方被授于世袭五 经博士(世袭贵族中很低的爵位,不属于诸侯之列,一般授予圣贤之后)。
八世孙宪在历史上更是“泯然众人”,至九世瑜,明世宗方下旨恢复诚意伯爵位,刘瑜于是成为了第三代诚意伯,而这一贵族世家直到此时方才稳固下来,直到最后。
刘瑜子刘洪早卒,故由孙世延继承。
世延为人凶顽贪婪且长袖善舞,一生阅历可谓大起大落,虽然最终死于天牢之中,但却成功的保住了家门爵位,在死前诚意伯的爵位便传与其庶孙荩臣,而正是在刘荩臣这一代诚意伯家族和东林党人结下恩怨,并影响到了其子最后一代诚意伯刘孔昭的一生。
这位刘孔昭颇具乱世英雄的才干和气魄,可以说正是因为此人的野心,给本已混乱的晚明朝局雪上加霜;
但又正是此人追随寒日到虞渊的为了大明江山抗战到底。
同样也是这位青田刘家的第十四代宗主将家族的荣誉推至了顶峰——册封诚国公。
鲁监国十一年(1656A.D)秋八月,清军大集攻舟山,刘孔昭之子永锡战败殉国。
作为末代诚意伯和初代,也是唯一一代诚国公的刘孔昭在痛失爱子后扬帆海外,不知所终。
这一显赫而传奇的贵族世家终于做到了“与国同休”。

参考:
刘伯温故居浙江文成县、近年来成为族旅游景点。
(亦有版本言青田人也)
参考:
综合查阅多处资料得知:刘基,字伯温,故居在今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
刘基故居为五开间。
1311年6月历日,刘基生于此;
1375年4月16日死于此。
刘伯温故里旅游景区总面积5.81平方公里,由百丈漈、安福寺、刘基庙3片区组成。
扩展资料:刘基庙是海拔800米
刘基庙建于明天顺三年(1459年),位于南田华盖山东南麓,背靠华盖山。
为浙江境内少数由皇帝敕建的家庙之一。
刘基庙宏伟壮观,系四进七间回廊合院式木构建筑群,坐北朝南,分头门、仪门、正厅三幢。
刘基庙规模轩敞,构筑粗放严谨。
在祠堂头门两侧,增建帝师、王佐二木坊,四周为块石砌筑的围墙,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集明清建筑技术、艺术之大成,是浙南保存完好颇具研究价值的明代木构建筑群。
1989年12月12日,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伯温有再生诸葛的称号,是明初谋士,朱元璋开国功臣,给历史留下传奇色彩。
病逝前曾告诫两个儿子等胡惟庸败了,将遗言告诉朱元璋。
刘伯温的祖辈应原来是江苏一带的人,后来迁往陕西,北宋灭亡时,刘伯温先祖又迁到杭州,此后也有迁移,但是都没有出浙江省,刘伯温于1311年在浙江温州出生。
长子刘琏、二儿子刘璟最终下场都令人心寒。
孙子刘廌在家乡奉养老母。
从刘廌开始,往下数的九代都没有人做官。
刘孝忠刘伯温某代世孙。
新方村在坞根算是不错的村,当地民谣称:“囡嫁新方,白米饭拌糖霜。
”村里从事滩涂养殖人很多,养殖蛏、花蚶、蛤蜊还有、养紫菜的都有。
养殖这一行,不同年份收成不一样,行情不好时也会亏空。
二十几年前,村里妇女从事绣花的人挺多的,现在没人绣花,一些妇女则从事“讨小海”、踏鞋帮。
城南岙环街有“国师井”。
据说为纪念明朝的国师刘伯温而命名,这口井所在的地方就叫“大井头”。
说是为屯兵解决将士生活用水,刘伯温下令离北门城墙内30米处凿一井,此井已有630多年,长年不枯,水味甘纯而质优,长期为附近百姓生活用水,隘顽后人为纪念刘伯温,遂取命为“国师井”。
岁月沧桑,刘伯温年代已经过去千年,尽管对于刘伯温这
直到世孙刘瑜担任地方州指挥使,重新拾回刘家当官的路子。
刘瑜死后,他的儿子、孙子继承刘瑜事业,在朝廷上都有一官半职。
刘家支系庞大,以温州为中心,向全国发展,到如今外国也有刘家后裔。
每年到祭祖时间,从国外、国内各地赶来的后代多达八万人,至少摆五百桌

参考:
刘伯温的故居,其实就是在我们浙江省青田!青田,在历史上叫做芝田!因为,芝麻而出名!当时的芝田,是处州府里面的一个县衙而已!文成人说刘伯温,是他们那边的!其实,不是!刘伯温真正的故居,就是属于我们青田!因为之前,刘伯温在明朝的时候!被朱元璋特封为,军师也就是国师的时候!还封他为文成公,所以今天的文成人!就把他的封号,当做他的故乡来操作了!这就是属于一种商业化操作而已,在当时我们青田人没有太重视这一块!反正历史上,铁证如山!就凭文成人,拿不走刘伯温是青田人的历史事实!可惜,现实生活中比较残酷!在文成人,那么喜欢用刘伯温的文化底蕴来操作的过程中!不了解历史事实的人,就以为刘伯温是文成人这种虚浮不实的传说!
参考:
刘伯温民间故事传说:相传在明朝年间,有一个县发大水,山洪冲出一条小河,在一个河滩上冲开一座坟坵,露出官材,当地保长急忙反映到县衍,县官升堂察问,得知是古坟,并派一个叫王中的衍役去检查处理。
这日,衍役王中带村丁到此处后,将官材抬到堤岸,又翘开官盖,发现官内有一个包裹,包裹内有两个大金元宝,还有封好的两个棉襄,王中不识字,棉囊用手触摸没有其它物件,,就对金元宝起了贪心,自已想道“反正县太爷沒来现场,不知道实情,我自己享用吧\"。
于是就把金元宝惴入怀中,并只把两个空棉囊带回去交差。
县太爷升堂后,将笫一个棉囊打开,里面什么也没有,只见被面清楚写的一首诗,写道:“吾是明朝一先生,五百年后被水冲。
两块元宝给县令,包裹没有找王中。
县太爷一看,断定此是包裹内金元宝一定是王中所为,于是一拍警堂木吼道,“大胆王中,还不从实招来,快把两块金元宝交给夲官\"。
此时,王中只好将金元宝交了出来。
县官欢心喜地,细想,此官木之主一定是哪家大富人家,后猛然省悟:暗思,莫不是前朝能掐会算的刘伯温吗?
于是又急忙打开第二个绵囊一看:仍然写有一首诗道:″大水冲了龙王庙,当职一任在前朝。
如果我淹露世面,东山放牧问童小\"。
县太爷暗想,此事出在我管区域内,夲应我负责将此官木重新找一处下葬,细心惴磨,诗句发觉一句:东山放牧问童小;
于是让众衍役抬上官材上东山查找牧童,当大队人马到后,此地,乱草纵生,果见一牧童放牛于此,县太爷让问他,将官木葬于何处,小牧童为了保护这一大块青草地不被破坏,就随手指向一处乱石滩说:“可葬此处”。
于是衍役们就开始挖掘。
掘到一米深时,发现有一处早已修建好的墓地相当毫华,打开墓门,发现又一个棉囊悬挂墓门之上:县太爷让人取下打开一看被面写到:东山风水正适中,葬我此地享千龄。
只烦知县做一事,一块元宝送牧童。
县官一看,惊讶认定官内一定是前朝刘伯温之躯,于是开墓厚葬,并从两块金元宝取一块送于牧童。
小牧童欢然接之而归。
当地可也称颂县令是清廉贤明之官。
(夲民间故事,没有考证,纯属民间传说虚编)
参考:
刘伯温是浙江温州人。
明朝开国元勋。
元末明初的政治家,文学家。
精通天文,兵法,数理,以诗歌见长。
与宋廉,高启并称明初三大家。
不乏抨击统治者的腐朽,同情民间疾苦,著作收入(诚意伯文集)。
45岁辞官归隐。
长子刘琏,生于元顺帝至。
因和胡惟庸党人冲突,被迫坠井而亡。
次子刘璟,生于元顺帝至。
文采出众,因直言明成祖,“陛下百年后,留下一篡改”而锒铛入狱,狱中自缢。
长孙刘骞,光禄大夫,官职一品。
十一世孙刘世迁,后世孙刘孔昭,死于海难……
参考:
谁知道啊?
人家也不耐磨,有钱就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