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家族篡位时有多阴狠为何却难逃全族被灭悲惨下场

权臣篡位常见,但司马懿家族为啥被人诟病千年?
他们开了一个坏头。
有一天,东晋少见的贤明皇帝——晋明帝司马绍正跟宰相王导聊天,俩人谈到了当初司马氏夺取天下的过程。
王导娓娓道来、毫无隐晦,当谈到高贵乡公曹髦之死的时候,司马绍羞愧得把头埋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权臣改朝换代,司马氏并不是独一家,为啥如此受人鄙夷?
不单单是因为结果糟糕——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更因为他们篡权的手段和过程开了历史的先河:司马懿连同他的子孙,一共三代人接力,生生强取豪夺了自己曾经服务的政权,曹髦之死只是其中尤为恶劣、阴狠的一环。
实际上,司马氏篡位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轻而易举。
首先看司马懿。
司马氏并不是凭空发达的,这是个延续了数百年的豪门望族。
先祖司马卬跟随项羽灭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内;
因此,司马氏世世代代就居住在河内郡。
在人类社会,圈子文化、人脉关系永远存在,这也是一
对于这种望族,那时已经占据了中原的曹操自然不会任其游离于自己的掌控之外。
公元208年,司马懿被强征为文学掾,虽然表现上佳,但由于“有雄豪志”、“狼顾之相”,时常被曹操提防。
好在他跟曹丕关系不错,得以安然无事;
加上他工作态度好、能力强,不仅屡屡进献奇计,甚至在孙权劝曹操称帝时,他也积极附和,这让曹操心里十分受用,逐渐对其放下了戒心。
曹丕能在储位之争中笑到最后,司马懿功不可没。
因此,当曹操死后,司马懿的处境就更好了。
他不仅身居宰辅,而且每次曹丕出征时,他都被安排镇守大后方,被视为曹魏政权的“萧何”,声望、权力与日俱增。
而在曹丕去世后,司马懿与陈群、曹休共同担任辅政大臣。
这期间,司马懿在军队中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首先,他击退了趁机北伐的孙权,击败诸葛瑾、斩杀张霸;
下一年,他兵出诡道、奇袭反叛的孟达;
而在曹休死后,司马懿更是成了曹魏军队的顶梁柱,长期与北伐的诸葛亮交手,最终耗死了对方。
公元238年,他又出师东北,消灭了割据一方的公孙渊,彻底解决辽东问题。
就经过这样一步步的积累,司马懿的功劳、威望、权力逐渐扩张;
加上司马家族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当曹睿死后,司马懿已经成了事实上的头号权臣。
这就是为什么在曹芳在位时,司马懿虽然一度被曹爽集团排挤,却能经过一次高平陵政变就能完全攫取曹魏大权。
平定王淩叛乱的司马懿,当然已经有了取曹魏而代之的实力和野心,但这个过程还需要更多的步骤,后续的动作就交给了他儿子。
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他自幼沉着坚强、雄才大略,年纪轻轻即颇具非常之相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所依仗的3000死士,就是由司马师负责组织的;
这支队伍平日里悄无声息、行动时却又动如雷霆,他的能力可见一斑。
此事之后,他被封为长平乡侯、加卫将军,被父亲当成接班人培养;
公元251年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的身份辅政,从此独揽曹魏朝廷大权。
他虽然只在这个位置上待了4年,但却为司马氏夺权起到了关键作用。
首先,他在内政上颇有作为,制定了全套选拔官员的法规体系,提拔贤才、整顿纲纪,使“朝野肃然”,实际上就是建立起忠于司马氏的官员体系。
其次,在军事上表现极为优秀。
公元253年,他巧施妙计,先以高垒把东吴诸葛恪耗在新城数月,其后又派文钦、毌丘俭率精锐部队断敌退路,最终诸葛恪十余万大军溃散而逃;
第三,在政治上,司马师则称得上老辣。
公元254年,他识破魏帝曹芳的计划,其后下先手为强,杀死李丰、张缉、夏侯玄,其后废掉曹芳、另立曹髦。
当一个大臣能废立皇帝时,象征着离篡位已经不远了。
但在下一年,镇东大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叛,司马师率师亲征,虽然有惊无险获得胜利,却因眼病复发加重、病死于许昌,时年48岁,家族的篡位任务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师的意外暴毙,让曹髦欣喜若狂,以为上天终于给了自己翻盘的机会。
为了剥夺司马昭的军权,他趁机下了一道诏书,借着刚刚平定淮南反叛为由,让司马昭镇守许昌,而由尚书傅嘏率六军返回洛阳。
只可惜,这一招在老江湖司马昭面前称得上小儿科,更何况傅嘏还是司马氏的人。
结果,司马昭视诏书为无物,亲自率军回洛阳。
有了军权才是大爷,无奈的曹髦只能顺水推舟,让司马昭继任其兄长的大将军之职,继续掌握大权。
这一回合看似进行的顺理成章、波澜不兴,实际上对司马氏而言是极其关键的事件,它保住了司马氏的军权、实现了大权在家族内的平稳交接。
司马昭执政期间干了三件大事,为家族篡权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第一,平定第三次爆发在淮南的叛乱:诸葛诞之乱,彻底铲除了最后一支军事对抗司马氏的力量;
第二,悍然杀死魏帝曹髦,另立曹奂;
自从西汉开始,虽然权臣废立皇帝并不罕见,但公开杀害皇帝的,这是头一遭;
司马昭敢于冒天下之大不讳,固然让人诟病,体现出来的决心、狠辣,预示着司马家族的夺位即将变成现实。
第三,灭掉蜀汉。
司马昭想要更进一步,必须要有相应的功劳装点,而灭蜀汉、改变三国鼎立的格局,自然有足够的分量,司马昭凭此受封为晋王,距离登上帝位就差临门一脚。
然而司马昭并没有这个好命,他在做好一切准备后却“遗憾”离世,把现成的皇帝宝座留给了儿子。
幸运的司马炎,可以说就是纯粹摘桃子的。
爷爷、伯父、父亲三人的接力棒,交到他手上时几乎已经到了终点。
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权臣篡位由此成为了现实。
纵观司马家族的夺位过程,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篡权大业并非一帆风顺。
首先,他们并不是没有敌人,而是不断遭遇反抗力量。
在朝廷内部,有原有的既得利益集团,比如李丰、张缉等曹魏皇室姻亲,他们自然不愿坐视司马氏威胁自己的地位;
在朝廷外,淮南地区连续爆发三次军事叛乱,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人执政期间每人一个、雨露均沾,可见反对力量从未放弃过挣扎;
其次,司马氏失去了道德、道义优势。
在这之前,权臣篡位在中国的封建王朝并不是主流。
虽然王莽曾经获得了成功,但那时的大环境是西汉政治极端腐败、社会各阶层人心厌汉,王莽以一个完美儒生的形象被大家视为改变局面的“圣君”,可以说是被推举上去的;
曹氏虽然篡汉,但当时的汉朝之所以存在,完全是曹操打下来的,没有曹、就没有汉,所以曹丕篡位,在后人看来显得水到渠成、理所当然。
而司马氏却不一样。
那时的曹魏政权,并没不具备两汉末期那样的颓势,不存在被“圣君”取而代之的必要性。
司马氏篡位,纯粹是靠着力量强取豪夺。
政治上的力量,是世家大族的支持;
军事上的力量,则是依靠牢牢把控的军权。
身为臣子,却反过来危害帝王的安全、政权的稳定,司马氏在儒家传统道德看来就是“为臣不忠,为子不孝”、“目无君主”、“矫诏废主”、“逼恐至尊”的乱臣贼子。
司马氏的道德缺陷,是他们有别于之前王莽、曹氏的最大特征。
而为了消除、弥补这一缺陷,他们的选择是以武力把坏事做绝。
司马昭杀死曹髦,不仅在形式上比他的父亲、哥哥更狠,而且也体现出司马家族不顾一切除掉曹魏的决心。
这一招确实很有效,但也彻底把司马氏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
司马昭在历史上开了个怀头。
在他之前,从无臣子敢公开杀害皇帝,顶多下下毒、偷偷摸摸;
在这之后,大家已经没了心理障碍,权臣杀死皇帝已经司空见惯,刘裕几乎把司马氏屠戮殆尽,正是照搬了司马昭的好榜样。
司马绍为其感到羞耻,说明其三观还是挺端正的。
弑君者虽多,但大家往往只会记得第一个。
从这角度而言,司马氏也算是求仁得仁。

参考:
司马懿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厚黑学的集大成者,他从三十岁出仕到七十三岁去世,历经曹操、曹丕、曹叡和曹芳四个时期,最终在曹芳在位期间通过发动高平陵之变,控制了曹魏政权,为之后司马师、司马昭逐步篡夺曹魏皇权奠定了基础,最终则是由司马懿的孙子、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完成了最后一棒,彻底取代了曹魏皇权。
后来到了东晋时期,司马懿的后裔晋孝明帝在让大臣给他讲解历史的时候,听到这一段,都羞愧得无地自容,把脸伏在床上不好意思面对其他人。
司马懿早期其实还好,也没有太过明显的野心。
曹丕去世时,留下四个辅政大臣中就包括司马懿,但其他三
因此,到曹叡去世时,司马懿和曹爽被任命为辅政大臣,也就是受到了曹叡的托孤之重。
但一开始成为辅政大臣的时候,司马懿很快就在曹爽的逼迫之下托病不出,闭门谢客了。
一直隐忍待机,终于在十年后等到了机会,通过高平陵之变,将曹爽集团一网打尽,取代了曹爽,控制了曹魏政权。
高平陵之变中,一开始司马懿只是控制了洛阳和皇太后,并没有太大优势,所以曹爽的智囊桓范建议曹爽挟持皇帝逃往夏侯玄镇守的关中,或者直接去许昌,先把皇帝安置下来,然后再号召全国,起兵讨伐司马懿。
但曹爽本来就只是亲贵子弟,并没有什么特别过人的军政才能,所以很犹豫。
关键时刻,司马懿让蒋济给曹爽写信,蒋济以
但曹爽投降了以后,司马懿仍然将曹爽集团诛灭三族。
不久后,蒋济也因为食言,羞愧而死。
曹爽集团被铲除后,司马懿虽然已经实际控制了曹魏政权,但仍然有些人并不完全受他控制,比如征西将军夏侯玄,坐镇关中,拥兵十万,司马懿就很不放心,所以以高官厚爵引诱夏侯玄,让夏侯玄放弃了在关中的兵权,入朝洛阳。
到洛阳之后,司马懿并未对夏侯玄下手,但到了司马师掌权时,因为皇帝的近臣李丰、张缉企
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为了避祸,不得不不顾与蜀汉的国仇家恨,投奔了蜀汉。
王凌和司马懿是多年好友,司马懿还推荐过王凌升官。
在高平陵之变前,王凌和其他曹魏元老一样,也对曹爽不满,寄希望于司马懿在推翻曹爽之后,将曹魏政权拉回到正常轨道上,但司马懿铲除曹爽集团的时候,大肆株连,而且只要涉及相关的人,多数都要诛灭三族,斩草除根。
王凌感到自己也很危险,于是铤而走险,在淮南发动叛乱,准备举兵入朝,诛灭司马懿,废黜皇帝曹芳,改立曹操的儿子楚王曹彪为帝。
司马懿舆疾出征,王凌被迫出降。
王凌本来以为以他们两人的交情,司马懿不会杀他,所以在被解送京城的路上,王凌试探司马懿的态度,向司马懿讨要钉棺材的钉子。
司马懿果然给了王凌钉子,王凌确认司马懿还是不会放过他,就自杀了。
即便如此,司马懿仍然将王凌诛三族,相关人等都被杀,连死了的人也被挖出来,剖棺戮尸。
楚王曹彪也同时被杀,并牵连了一批皇亲国戚。
之后,司马懿下令将本来分散在各地的曹魏宗室都集中到洛阳来居住,以便监视。
在此期间,司马师的妻子夏侯徽本来是夏侯玄的妹妹,仅仅因为夏侯徽发现司马氏有不轨之心,就被司马师自己毒死了。
在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继承了司马懿的权力,仍然实际控制着曹魏政权。
在司马师当权时期,先是发生了李丰与张缉阴谋政变的事件,司马师借机废黜了皇帝曹芳,改立曹髦为帝,以便于控制。
又发生了淮南第二叛,也就是毋丘俭的叛乱,司马师也和司马懿一样,不顾当时自己已经身患重病,力疾出征,平定了叛乱。
在这两个重要事件中,司马师也和司马懿一样,大肆株连屠杀,并且是尽可能的罗织罪名,将仍然忠于曹魏的势力都铲除掉,有些实际上并不是忠于曹魏,只是因为没有完全依附于司马氏,也同样被杀。
司马师没有儿子,他在平定毋丘俭叛乱之后回师的路上病死,司马昭临时被推上了接班人的位置,继承了司马师的权力。
在司马昭时期,皇帝曹髦被逼无奈,只能自己亲率宫中童仆出宫去杀司马昭,司马昭的亲信贾充指示成济在大街上公然刺死了曹髦。
虽然曹髦此时只是傀儡皇帝,但毕竟和司马昭有君臣名分,即使要杀他,也只能暗下杀手,司马昭如此不顾体面,公然刺杀曹髦,这是违背当时人们的道德底线的。
连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都认为太不顾体面了,跑出来抚尸痛哭,并提出了诛贾充以谢天下的要求,但司马昭只杀了成济塞责,贾充仍然是他的心腹。
此时曹魏内部已经没有什么人公然宣称自己仍然忠于曹魏了,但司马昭仍然对不是他的亲信而握有实权的人不信任,比如诸葛诞,本来是在司马懿、司马师一路扶植之下成长起来的,并且和司马氏结为了姻亲,但司马昭派人试探诸葛诞对曹魏把皇位禅让给他的态度时,诸葛诞明确表示反对,于是司马昭以朝廷的名义征召诸葛诞入朝,担任有名无实的司空。
诸葛诞明白司马昭这是要对他下手了,加上有夏侯玄的覆辙在前,只能起兵叛乱。
司马昭率大军出征,平定了诸葛诞叛乱,再次屠杀了一大批异己力量。
司马昭时期的另一件重要事情是派钟会、邓艾等人率兵伐蜀,消灭了蜀汉政权。
但在人事安排上,司马昭层层设防,相互牵制,最后是卫瓘先和钟会上书弹劾邓艾,将邓艾扣押起来,接着钟会率兵叛乱,卫瓘利用平定叛乱之机杀死了钟会和邓艾,蜀汉已经投降的大批将士和官员、宗室等人都在叛乱中被乱兵所杀。
司马昭为了防止意外,又命贾充率兵出斜谷,他自己亲率大军为后援,以防止意外,这次连贾充都担心自己只是螳螂,司马昭会不会对他下手。
皇权争夺本来历来就非常残忍、血腥,这并不奇怪,但大多数时候都是在一个短时期内通过几次大规模的政治斗争就可以解决,而司马氏从高平陵之变算起,到司马炎最后篡位,至少表面上是和平过渡,但却依然在这个过程中大肆屠杀,并且动辄就诛三族,谯类无遗,就显得特别残忍了。
同时,司马懿和司马昭两人在各自掌权的时期猜忌心特别重,很容易怀疑别人是否会成为自己的敌人,所以总是故意设置陷阱,逼对手就范,且经常言而无信,充满了阴谋。
可以说,司马氏从司马懿开始到司马炎成功篡位,整个这个过程就是厚黑学的胜利。
而在当时流行的忠义为本的主流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被司马氏的篡位之路彻底摧毁,以至于一些本来笃信儒家价值观的人不得不当起了装作狂放不羁、不理时事的样子以避祸,也就是竹林七贤,从而形成了所谓的魏晋风度。
而司马氏家族以阴谋起家并发家,在成功篡取皇权之后,只过了短短十多年,司马炎死后才一年,持续长达十多年的八王之乱就拉开了序幕,宗室中的每
八王之乱最后就演变成了永嘉之乱,乃至于五胡乱华。

参考:
司马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有其独特地位,它功成皆因杀戮,而消亡也因杀戮。
但是司马家的兴亡并非所谓的天理昭彰的因果论,而是因他们自作自受,破坏了当时社会上约定俗称的道德制度。
那么,司马家的举止到底是如何为自己掘墓的呢?
对此,还需从高平陵政变开始说起。
公元239年,魏明帝去世,此时曹氏家族的重要人物或是被杀被贬,或是病逝,他只能在临终前将曹芳托付给了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
然而曹芳继位以后,曹爽却夺了司马懿的实权,完全掌握宫中晋军。
司马懿为了夺回权力,他凝聚实力,只为等待给曹芳以致命一击。
很快,司马懿的机会到来了。
在曹睿死后十年,曹爽兄弟陪伴曹芳一同前去祭拜他的坟墓。
彼时因为司马懿佯装重病,令曹爽生轻视之心,故曹爽在离京之时便未给禁军指派统领。
就在曹爽前往高平陵途中,司马懿启用了他豢养多年的三千死士,与在朝中任官的儿子们里应外合,逼迫郭太后将禁军权力交付给他,并屯兵洛水浮桥,控制了曹氏军队,还让人劝说曹爽交出权力。
但与此同时,大司农桓范却带着自己的官印出逃京城,希望曹爽能够以此印调集粮草,统领中领军,承接着曹芳的帝位卷土重来。
可是令桓范失望的是,曹爽念及自己的能力和威望都远不及司马懿,难以得到朝中士族们的信服,便听信了司马懿所谓缴枪不杀的鬼话,不再挣扎。
怎奈,司马懿此人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当曹爽放下兵器之后,他不仅杀了曹家三代血亲,但凡朝中与他家还有点瓜葛的大臣也被株连三代,前前后后陆续诛杀了五千多人,其手段之歹毒,令人诟病。
而作为此次给曹爽出谋划策的桓范,一家人也惨遭屠戮。
高平陵之变以后,司马家族终于在刀光剑影中坐上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帝位,但是他们在猖狂之余,或许没有想到早已给自己留下了掘墓人,还给他们自家准备了屠戮自己的屠刀。
俗话说狡兔三窟,纵然思维缜密的司马懿也有百密一疏的时候,他不曾想到原来桓范早已做好了死的准备,在司马懿尚未动手之际,便为自己的小儿子桓楷安排好了退路。
也正因如此,桓家不仅延续了后嗣,还为司马家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我们知道,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最黑暗的时代,而这一切的根源便是九品中正制。
早在曹魏时期,曹丕为了登上帝位,便对士族做了妥协,准允了陈群的九品中人的选官制度。
然而,虽然士族默许了曹丕的行为,但他们心里终究对曹魏政权有个疙瘩,而这个疙瘩的根源便是曹丕破坏了他们心中的传统礼制。
在两汉时期,世家大族们之所以依附于刘家,一方面是因为刘家尚于利用外戚的力量来稳固自己,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个约定俗成的礼制,在人们心中留下了帝王与王侯将相的纽带。
如同东汉末年,汉土早已分崩离析,但十八路诸侯并未进行割据,而是依旧奉天子诏讨董,哪怕这张诏书极可能是曹操伪造的。
因而,曹丕上位后好歹深知自己得位不明,于是对士族百般照顾,所以曹魏时期的乱象还不明显,政权大体稳定,最坏的充其量也就是士族们对司马家篡魏冷眼旁观。
而同样得位不正,且手段血腥、惹人诟病的司马家族也深知自己政权的先天弱点,所以他们给了士族们更多的政治特权,大力推行九品中正制度。
然而这无疑是司马皇室最愚蠢之处,因为他们不仅亲自做了造反的示范,破坏了原本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还将更多的权力交给士族,这无疑是赤裸裸想诱惑他们造反。
不过颇为滑稽的是,士族门阀们还未掀了西晋的天下,反倒是司马懿的那些当上诸侯的后人们有样学样,学习祖先的造反“精神”,想要掀了自家的亲戚当皇帝,最终造成了八王之乱,以及后来的五胡南下。
最终,西晋版
而礼乐的崩坏,也令桓楷的孙子桓彝在乱世之中迎来了新的机遇,屡立军功,成为东晋开国元勋。
然而,靠世家大族再次坐稳江山的东晋刚刚稳定下来,士族们就因为天下大乱而人心浮动,大都想借机尝尝坐江山的感觉,于是便出现了著名的王氏之乱。
在王氏反叛以后,东晋皇室为了寻找新的依靠,最终却有意无意地攀上了桓家。
由此,桓彝的儿子桓温找到机会,逐渐把持了朝政,把司马皇室玩弄于鼓掌。
不过,桓温还是跟曹操以及司马懿一样,刚刚给后代铺好了称帝的道路,便死去了。
历史的重复性和相似性,势必都给了桓温的儿子桓玄答案。
在面对跟东汉末年以及魏国末年一样的考题,这对他而言无异于开卷考试罢了。
所以桓玄也抓住了历史的机遇,不掩藏他的野心,对东晋皇权发动了挑战。
公元402年,司马家族被桓家所取代,桓玄在东晋基础上建立了楚政权。
或许有些人看来,桓楚代晋和曹魏代汉、司马晋代魏有极高的相似性,可是当我们思索下去,这看似偶然的现象却是由必然的条件所推动发生的。
这一切惨剧根源之一,便是这三个王朝皇室都得位不正,破坏了汉代时约束朝臣思想的森严礼制,“解放”了他们的思想;
根源之二是这些王朝都承袭了东汉选官制度,让士族阶层权力不断壮大,而权力壮大的同时,他们野心也不断壮大,这也是为何后来南北朝时期政变不断爆发的原因。
毕竟,朝臣思想若没有礼制约束,而权力又扩大时,剩下的自然是反叛。
俗话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两晋之后,便是隋唐时期,中国在历经了数百年的分割战乱后,终于又迎来了大一统。
后来的唐朝之所以没再上演此番悲剧,便是在于它承袭了隋朝的科举制度,用寒门压制豪门士族,并建立了严格的官僚制度。
哪怕在玄宗时期,传统的礼制已经早已不再能束缚重镇强将的思维,最终再度引爆了安史之乱。
但这套科举制度无疑给了中华后世子孙无数的改变命运的机会。
直到今天,哪怕出身再差的人,也有机会靠一场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

参考:
既生于不义,必死于耻辱,司马家族全族被灭也是活该。
在封建历史上,不乏有依靠篡位而夺权的事情发生,但在这其中,司马家族的上位史,却是最为人所不齿的。
先是把儒家的礼义廉耻通通丢掉,开创了权臣弑君的先河,之后继位者不堪大用,一个不如一个,不仅朝政一塌糊涂,并且为争夺权力自相残杀,最终致使华夏陷入混乱,任由蛮夷戎狄践踏中原。
这样的家族,本身就诞生于不仁不义之中,自然也会覆灭在奇耻大辱之时,而全族被灭,正应了那句话,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司马家族能走上权力巅峰,还是从奠基者司马懿说起。
公元208年,担任丞相的曹操征召司马懿入朝为官。
原本,司马懿并不想去,他知道此时的汉朝基本上已经在曹操的掌控之下,因此,就不愿屈尊,甚至还以装病来拒绝,但曹操一句话,就让年轻的司马懿乖乖的收拾包袱上路。
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惧而就职。
---《晋书》在开始为曹操效力之后,司马懿相当勤于职守,毕竟曹老板可不是一个好伺候的主,他不得不想方设法的积极表现,饶是如此,还是被曹操猜忌。
之所以被猜忌,是因为曹操某次无意间看到司马懿有“狼顾之相”。
所谓狼顾之相,说得简单点,就是一
历史上还有
鉴于此,曹操就开始在心里犯嘀咕,也因此颇有些厌恶司马懿,但当时司马懿和太子曹丕关系极好,在曹丕的维护下,司马懿算是躲过了这场灾祸,自此更加尽心尽力的为曹家效力。
在此之后,司马懿表现得十分谦卑,也十分的低调,除了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外,还时常不遗余力地劝说曹操登基称帝,而他的官位,也随着曹操的日渐信任越做越高。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司马懿负责管理所有丧葬诸事,并且亲自带着曹操的棺椁回到邺城,这一趟邺城之旅,无形中增加了司马懿在朝中的地位,加上他本来就和太子曹丕十分亲近,因此,在曹丕登基后,司马懿顺其自然地就被封为河津亭侯,并转丞相长史。
曹丕在位期间,司马懿对于曹丕来说,就与萧何对于刘邦是一样,曹丕是无条件地信任他,重用他,并且,在曹丕临终前,拉着太子曹叡的手,千叮咛万嘱咐,交代曹叡一定不要怀疑司马懿,必须要重用他。
就这样,司马懿成了托孤重臣,而在曹叡登基后,司马懿更是被加封为舞阳侯。
而曹叡对司马懿,那更是没话说,各种权力纷纷下放,让司马懿成为了重臣中的重臣,当然,司马懿在此期间确实也颇为尽心,亲自主动的“五丈原之战”,又带兵平定辽东的公孙渊,确实也立下了不少的功劳。
因此,在曹叡驾崩前,司马懿又一次担任了托孤大臣这个角色,曹叡交待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务必好好辅佐八岁的太子曹芳,得到司马懿的肯定答复后,曹叡才心满意足的闭上了眼睛。
曹芳继位后,曹爽开始专权跋扈,俨然是曹魏朝廷的一号人物,但同样大权在握司马懿,却在此时越发的低调,甚至对大臣们建议让司马懿的子侄们入朝为官,都被他一一拒绝。
而当曹爽等人把持朝政日益严重的那个阶段,司马懿开始装病,以此为由来拒绝外出,不理朝政,装到连曹爽都被他骗了过去。
实际上,在他被曹爽架空的同时,他还偷偷训练了三千死士,他在等,等一个能一击绝杀的机会。
终于,在公元249年,司马懿等到了好机会,趁着曹爽陪着曹芳前去高平陵机会,司马懿上书郭太后,请求废掉曹爽,之后,经过周密部署安排,司马懿逼的曹爽自请罢官。
此时的司马懿,完全没有了丝毫的卑谦,取而代之的就是阴狠,即使是曹爽自请罢官,司马懿仍不打算放过他,在拿下曹爽的兵权后,当即下令,将曹爽“夷三族”,史称“高平陵之变”。
“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晋书》自此,司马懿坐稳了曹魏朝的第一把交椅,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权臣,在彻底架空了曹魏朝之后,司马懿将司马家族继续壮大的接力棒,交到了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手中。
司马师与司马昭两兄弟,将不仁不义发挥到了极致公元251年,司马懿病逝,在高平陵之变中因功封侯的司马师,被加封为抚军大将军,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
掌权之后,也是司马师擅权的开始,他利用父亲司马懿留下来的人脉基础,大力开展笼络朝臣的行动,不少在朝中担任要职的大臣,都成为了司马家门下的家臣之一。
并且,他为了笼络天下世子的人心,还拉拢了“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二十四孝”其一的王祥等名士,来装点自己的门面,借此来扩张司马家族的影响。
而在司马师的实力日益庞大的同时,魏帝曹芳也逐渐对司马家族不满,萌生了除掉司马师的想法,经过计划,曹芳准备联合令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光禄大夫张缉三人发动灭司马师行动,结果,还没开始,计划就被泄露。
李丰、夏侯玄、张缉三人被司马师处死,并夷其三族,之后,魏帝曹芳也被司马师废掉。
也就是说,当时曹魏基本上是司马师说了算,君王不听话,废除,大臣有异心,处死,总之,司马师已经具备了篡位的基础条件。
只不过,他认为时机还不合适,因此在废掉曹芳之后,司马师决定立一个听话的傀儡,也就是彭城王曹据,但由于郭太后的坚持,最终司马师做出让步,立了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当然,即使是曹髦登基,对于司马师的影响也并不大,他继续着专权的日子,并且在此期间,司马师各方面的待遇,甚至超过了当初司马懿,不仅入朝不趋,奏事不名,还可以携剑履上殿,在外假黄钺,就差一个皇上的称号了如果照这个形式发展下去的话,相信用不了几年,曹魏的江山就会完全落入司马师的手中,司马师也会成为真正的君王。
但在公元255年,司马师意外身死,让他的兄弟司马昭有了隆重登场的机会。
关于司马师之死,史书上记载的是因为文钦之子文鸯带兵袭击司马师的营地,而司马师因此事受到的惊吓,虽说当时保住了性命,但因为原本就患有眼疾,惊吓之后,眼珠子都掉了出来,所以在不久后,活活的被疼死了。
而在他死了之后,一直和他亦步亦趋的兄弟司马昭,成为了司马家族的第一号人物,对于司马昭,用一句很多人都十分熟悉的话就能概括,那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思就是说,司马昭的不臣之心,连大街上走路的人都能看出来。
之所有司马昭有这个名声,自然是和他所作所为有很大关系。
先是在司马师去世后,魏帝曹髦原本想借此机会,削弱司马家族的势力,因此特意下旨,命司马昭驻守许昌,不得返回洛阳,但司马昭对此不仅不听,还带着大军回到了洛阳。
这满满的威胁意味,曹髦不是不明白,不得已之下,只能将司马昭任命为大将军,令其辅佐朝政,就这样,军政大权又一次落入了司马家族手中。
到了公元260年前后,司马昭又被赐九锡,封晋公,可以说是位极人臣了,但他并没有满足,在不久后,干出了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
当时,曹髦对于司马昭专权十分担忧,害怕重蹈之前曹魏君主的覆辙,因此就准备废黜司马昭。
为了先发制人,曹髦决定亲自带人讨伐,但消息还是被走漏,司马昭这边戒备森严,当曹髦冲到司马昭的府邸时,司马昭的门客成济趁乱将曹髦杀死。
这就是前文所说的司马家族开创了权臣弑君的历史先河,在此之前的历朝历代中,纵然有权臣篡位的情况发生,但始终没有杀害君主的案例,而曹髦之死虽说不是司马昭亲自动的手,但成济出自他的门下,却是不争的事实。
自此,所谓君君臣臣的儒家纲领,被司马家族破坏得干干净净,司马之罪,罪莫大焉。
而在事后,司马昭的反应更是让人鄙视,他将所有罪责推到了成济身上,自己则置身事外,以至于成济光着身子在房顶上大骂司马昭,最终被司马昭下令乱箭射死。
“成济兄弟不即伏罪,袒而升屋,丑言悖慢,自下射之,乃殪。
”---《魏氏春秋》所谓不仁,是把持朝政,扰乱纲常,致使君臣颠倒;
所谓不义,是公然弑君,恶及后世,实乃乱臣贼子。
西晋与东晋的司马家族,是造成华夏百年黑暗的罪魁祸首通过司马昭的不断“努力”,曹魏基本上成了司马家的产业,最终,司马懿的孙子,司马昭的儿子继承了祖父、大伯以及父亲的遗志,建立了西晋。
可以说,西晋的建立,完全是谋夺了曹魏的果实,并且,司马家族靠的不是开疆拓土之功,而是从头至尾的阴谋诡计。
从司马懿的隐忍与夺权,到司马师的把持朝政,他们的行为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战着身为臣子的底线,如果仅仅是这样倒也无可厚非,但司马昭的公然弑君,则将司马家族推到了千夫所指的地步。
当然,弑君罪过确实不小,但若是司马家族的继任者,能出几个明君,并立功于天下的话,也能将这些恶名掩盖一部分,但只可惜,司马家族几乎没有这样的人物出现。
先说司马炎,在他称帝后,起初还算是不错,厉行节俭,推行法治,使当时的社会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后世还将这段时间称为“太康之治”。
但在之后,司马炎就像换了一
司马炎的本意,是通过封王,让司马家族的人驻守一方,从而巩固皇权,但诸王们却在他死后,势力越来越大,俨然成为了国中之国,这就为日后的动荡埋下了隐患。
接任司马炎的,是他的儿子晋惠帝司马衷,也就是史上有名的“白痴帝王”,他的那句“何不食肉糜”更是让他“名垂千古”,能说出这种话的人,自身有多少政务能力,也就不言而喻。
而有名的“八王之乱”,也是在司马衷在位时开始的。
从公元291年,皇后贾南风先后迫害皇太后、皇太子开始,到公元300年,赵王司马伦篡权成功,再到公元307年河间王司马颙被南阳王司马模杀死,十几年的时间里,西晋的司马家族都是处在你杀我,我杀你的“游戏”当中,一群人杀的是不亦乐乎。
八王之乱让司马家死了不少人这还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把天下搅得乱七八糟,除了因战乱产生了无数流民之外,还让匈奴、羌、羯、氐以及鲜卑等族趁虚而入,形成了一个个割据政权。
而这些,促成了日后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想当初,曹操率军出塞,将那乌桓打的跪地求饶,让中原王朝扬威塞北,却不曾想,仅仅几十年后,天下就被司马家糟蹋成了遍地是蛮夷戎狄横行的模样。
而始作俑者,在丢了大半个疆域之后,除了被石勒大肆屠杀几十个后,剩余的一帮人躲到了江南,在这里建立了东晋,继续酒池肉林、醉生梦死。
东晋就更不必说了,各种动乱从来就没消停过,朝中有能力的大臣纷纷被排挤走,占据高位的大多都是一些尸位素餐的人,这样的王朝,灭亡只是早晚的事。
与此同时,中原大地的百姓们正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蹂躏,各种人间惨剧每天都在上演,而如同炼狱一般的日子,整整持续了一百多年。
东晋时,曾出现过一个难得的明君,这
所以说,司马家族最终走向全族被灭的凄惨下场,完全是自找的,当初司马懿父子靠着阴谋诡计和违背伦理的方式夺了曹魏的权,这就意味着他们开了一个坏头,同时,晋朝的皇帝不靠谱的居多,不仅引发了八王之乱,并且始终不走正道,以至于西晋和东晋先后被灭,家族成员也被诛杀,生于不义的司马家,落了个如此耻辱的结局,也是必然。

参考:
司马家篡魏时的手段之阴狠,连司马家自己的后代帝王都感到汗颜。
夺得帝位后,司马家自然成了天下的“榜样”。
你当初是怎么作曹魏臣子的,人家也会怎么作你司马家的臣子。
因此,整个晋代,阴谋、内乱成为主旋律,多位皇帝、宗室未得好死。
最终,司马家丢掉江山时,举族遭到屠戮!阴狠1:“双重骗杀”政敌趁着政敌曹爽兄弟外出,司马懿发动兵变,控制了洛阳。
然而,曹爽仍然带着天子在外,真要反扑起来,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知道曹爽外表跋扈内心怯懦,遂指着洛水发誓:“只要你曹爽交出兵权,我不但保全你的姓名,还保全你的爵位”!曹爽抱着作“富贵翁”的心理,交出兵权,乖乖回到了洛阳。
司马懿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被誓言所“束缚”呢?
才过了1、2天,就有人汇报:黄门张当私自串通曹爽,有谋反之意。
旋即,司马懿抓住黄当,严刑拷打,迫使张当交代:曹爽联合亲信八族,准备三月中旬起事!当时,距离曹爽回到洛阳才几天时间。
曹爽如果真有雄心争权,在外时手握天子、大司农印,为何非要回到被监视的洛阳
司马懿为了加强借口的可信度,把曹爽亲信何晏叫来过来,让他参与审理。
何晏以为得到活命机会,积极配合,很快就“交代”清楚了。
旋即,司马懿让何晏交出参与谋乱的名单,并指明:一共有八族!何晏积极配合,一共交代了七族。
司马懿冷冷地说:还有。
何晏惊恐:难道是我吗?
司马懿答:是的。
于是,曹爽、曹羲、曹训、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以及桓范等被捕,全部被夷灭三族。
此案,一共五千多人被牵连,以曹爽为首的曹氏宗族力量被一扫而空!阴狠2:当众弑君此后,司马懿、司马师又多次将政敌夷灭三族。
王凌、夏侯玄、李丰、张缉、毋丘俭等悉数被灭族。
王凌、夏侯玄,都是当时的顶级大族,被族时所牵连的人数极多。
不过,这些屠杀,在政治权力斗争中还算常见,其手法还在“底线”之上。
司马昭,则再次突破了“底线”:当堂弑君。
曹髦深感“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亲自披甲,带领卫士去杀司马昭。
司马昭的亲信贾充令成济前去,直接在大庭广众下挥戈刺死了曹髦!司马昭假装无辜,在曹髦尸体前痛哭流涕。
然而,司马昭接下来的作法,进一步刷新“底线”。
他逼迫郭太后下诏:曹髦性暴,不应为天子,废为庶民,以民礼安葬!旋即,司马昭等人上奏:曹髦还是要以王礼安葬的!做起来“好人”。
随后,司马昭又以挑唆天子的罪名诛杀了曹髦身边的心腹王经。
显然,司马昭玩弄权术,颠倒黑白,想把一切责任全部归到曹髦身上!最后,群情激愤,司马昭也只是杀了成济,连贾充也不问罪!汗颜的后人司马家在诛杀曹爽等族,弑君期间,无不处心积虑,罗列了“罪名”,给自己“正名”。
然而,这些把戏瞒不住人!就连司马家的铁杆政治盟友,陈泰(陈群之子)都羞愧难当,在曹髦被弑后不久忧愤而死。
几十年后,司马家的后代君王晋明帝在听说这些事迹后更是羞愧,感慨:我们家怎么作事,晋的国祚怎么可能长久呢?
晋明帝,是东晋评价比较高的以为帝王,他的担忧印证了:司马家自己也深受其害!“坏榜样”、“坏历史”天子是天下的“榜样”,司马家当年怎么作臣子的,人家今天也会怎么作臣子。
司马懿完全无视自己的誓言,完全以阴谋屠戮政敌,夺取权力。
司马昭当众弑君,完全无视君臣伦理。
因此,有晋一代,阴谋迭起、内讧不断、无视君权。
早在晋立国前,司马昭时期,有灭蜀之功的钟会就施展阴谋,企
司马炎篡位后,在各阴谋家的“奇谋妙策”下,司马炎居然鬼使神差地让一个白痴儿子做了继承人!其后,先有贾后为乱,后有八王之乱,打开了“五胡乱华”的大门。
司马家的宗王们在自相残杀中几乎被杀了干净!西晋一代,除司马炎外,其他几个帝王都结局惨淡,惠帝长期被软禁,成为诸王手中转来转去的傀儡,怀帝、愍帝则被异族所杀!司马睿迁到南方,建立东晋。
但整个东晋一朝,也始终处于内乱之中,各强臣依次叛乱,此起彼伏。
自司马睿之后的东晋天子,或有被废的历史,或有被驱逐的历史,或有成为傀儡的历史,甚至有的直接就是被杀的。
有晋一代,天下百姓深受其害,司马家后人也大多深受其苦。
因此,晋明帝将晋室动荡的后事原因,追溯到当初司马家夺权时的阴狠,可谓一语中的!最后,司马皇室赢来了自己的最后时刻。
刘裕的手段没有那么阴,但是比当初的司马家更狠!刘裕对司马家的屠杀东晋各大族、宗室们常年混战,自相消耗。
最后,出身寒族,靠军功崛起的刘裕消灭了各个政敌,控制了朝政。
当时,在朝天子晋安帝是一个白痴,冷暖都不自知(两晋总共15帝,就有2个“白痴皇帝”),而刘裕已经完全控制了朝政。
刘裕原本想,干脆直接废了白痴皇帝,自己当天子算了。
可是,有谶
还差一帝呀!刘裕不敢违抗天意,但也实在等不起。
于是,刘裕“尊重天意”:先废了现在的皇帝,再立一个皇帝,不就有二帝了吗?
刘裕做事够狠,连废都懒得废,直接让人勒死了“白痴皇帝”,另立了晋恭帝。
第二年,刘裕让人写好禅位诏书,让晋恭帝抄一遍,禅位吧!晋恭帝是个明白人,一边老老实实抄写,一边“求生”:我们晋早在桓玄时就被灭了,是刘裕让大晋多活了将军二十年,我还要
可是,废帝的妻子褚皇后十分谨慎,亲自负责废帝的饮食起居,刘裕下不了手。
不过,褚后一
随后,刘裕实在不想等机会了,直接派褚后的哥哥去杀了废帝。
褚后的哥哥不想让妹妹太难看,扬言来探望妹妹,与皇后到一边拉家常去了。
随即,军人冲入,逼废帝自杀(好歹是前天子)。
废帝表示:按照佛教的说法,自杀的人不能转世,我不自杀!于是,兵士把废帝拉到床上,用被子捂死了废帝后跳窗而走。
这还不算完,刘裕又对司马家的宗室展开大肆屠杀,几乎杀戮殆尽,只有司马楚之等人逃到北魏,躲过一劫。
如此,做了100多年皇帝的司马家,遭到了灭门的结局。
“自己埋下的雷”刘裕杀司马家之前,历代让出皇位的废帝多得善终。
不论是被曹魏夺走天下的刘协,还是被司马家夺走天下的曹奂,在让出帝位后,都能得以善终,甚至能获得不错的待遇。
这是因为:曹丕、司马炎,都是在获取了世家大族的支持后夺取皇位的,既然前朝天子失去了世家大族的支持,那么,交出皇位后,就成为“过去式”了,不再具备威胁,也就不必被根除了。
可是,到刘裕时,他面临的情况是不同的。
刘裕出身寒族,没有门阀基础,完全是靠着自己一个个打服了顶级世家大族。
所以,他并没有和世家大族形成利益共同体,本质上只是“威服”了世家大族们。
刘裕在世时,尚可以“威服”,他的后代又怎么掌控局势呢?
要知道,刘裕大器晚成,36岁开始建功立业,将近60才夺得帝位,留给他的时间不多。
而此前几十年的历史,也表明:形势非常危险。
如前所说,阴谋、内乱已经成为当时政治的主要特征。
拜司马家所赐,自司马懿以阴谋夺权以来,整个晋代,一个阴谋接着一个阴谋,一场叛乱接着一个叛乱,无休无止!许多阴谋家、叛乱者,动辄搬出司马家皇族,打着他的旗号发动内乱,或平定内乱。
可以说,司马家的大旗,既是晋室的大旗,也是阴谋家的大旗。
而且,也可能成为北魏的大旗:刘裕掌权后,一些司马家、桓家成员已经投靠北魏,为北魏所用。
如果不做出雷霆行动,刘裕很可能成为下一个桓玄,成为一个失败的“贼”。
刘裕不可能彻底取消世家大族的特权,但是,必须消灭掉世家大族们最有可能动用的旗帜——司马家。
因此,交出帝位还不够,只有将废帝,以及司马家宗亲,全部从肉体上消灭,才可能稍微巩固形势!可以说,把司马家除掉的,是刘裕;
但把司马家逼上死路的,正是司马家自己!司马家的阴谋,虽然高效率地消灭了政敌,夺取了政权,但也给天下做出了一个坏榜样,给自家后代的统治埋下了雷。
阴谋、内乱,成为晋代政治的主旋律,无休无止,司马家多代皇族都深受其害。
100多年间,司马家这面大旗,不但是皇权的大旗,也是阴谋、内乱时常用的大旗。
所以,到晋灭亡时,司马家虽然让出帝位,但他仍然是阴谋、内乱所可能打出的旗帜,仍然威胁者根基不稳的刘裕的统治。
因此,刘裕必须彻底铲除司马家,彻底摧毁这面旗帜。
天道循环,苍天饶过谁?

参考:
八王之乱,西晋死伤数十万人;
五胡乱华,中原皇族十室九空,西晋成为第一个被少数民族灭亡的政权;
衣冠南渡,东晋建立后,权臣谋反,司马家族成为历史上唯一被灭族的皇族。
司马家族的覆灭,其惨烈程度与其当年篡夺曹魏政权时,有过之而无不及,最终只留下耻辱二字。
隐忍如司马懿,豪横如司马昭,狠辣如司马炎,可能都不会想到,一时的权力之心,却以灭族作为代价。
那么,司马家族当初篡夺曹魏政权有多阴狠,让子孙后代都感觉到惭愧?
西晋建立后,司马家族到底经历了什么,导致国家灭亡?
衣冠南渡后,东晋为何又再一次灭亡,最后被斩草除根,皇朝覆灭?
这一切,还要从司马懿与曹爽的权力之争说起。
一、司马家族篡夺曹魏政权。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司马家族篡位的行径,那就是“背信弃义,野心勃勃,心狠手辣”。
连司马懿的后世子孙晋明帝司马绍在听说了司马家族的事迹后,掩面痛哭,羞愧难当。
而轻信于司马懿的曹爽,死前也许会大呼:“汝乃背信弃义之小人!”1、托孤大臣司马懿,背信弃义,夷曹爽三族。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病逝于洛阳,年仅8岁的齐王曹芳继位,根据遗诏,司马懿与曹爽同为辅政大臣,共执朝政。
当时,司马懿任侍中,都督中外诸军。
没多久,他就遭到了曹爽的排挤,被升任为没有实权的太傅,被架空了司马懿虽有不满,但也只能隐忍。
司马懿曹爽独揽大权后,不听劝阻,发动了对吴蜀的战争,结果大败而归。
与此同时,曹爽还侵占良田,敕造宫殿,纵容手下违法乱纪,致使魏国上下民怨沸腾,朝中大臣都希望司马懿能够出面主持公道。
彼时,司马懿已经掌握魏国军权30余年,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士族大臣更是云集麾下,他的儿子司马师更是豢养了三千死士,只待一朝集结,便可直上云霄。
公元249年,曹爽带着曹芳离开洛阳,前往高平陵祭祀魏明帝。
司马懿趁此机会,秘密上奏太后,请求废黜曹爽兄弟,并派遣儿子司马师率兵控制京城。
得到消息的曹爽立刻扣押了曹芳,准备起兵反攻洛阳。
曹爽的谋士桓范则劝说曹爽,挟持曹芳到许昌,再征集天下兵马,进京勤王,犹豫不决的曹爽没有接受建议。
曹爽就在这时,为了稳住曹爽,司马懿命人传信于曹爽,只要肯交还皇帝,诚心认错,便保其性命,并且以洛水为誓,只要曹爽肯交出手中权力,保他一生爵位不减,荣华富贵。
曹爽相信了司马懿的承诺,放弃抵抗,选择投降。
然而,司马懿却背信弃义,出尔反尔,将曹爽以谋反罪论处,与其党羽一起被诛杀,一起被牵连的还有曹爽的三族,可谓是赶尽杀绝。
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高平陵之变”!同年二月,曹芳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加九锡之礼,但是司马懿推辞不受。
不久,司马懿又亲自平定了王凌之乱,为司马家族扫除了最后的障碍。
司马懿此时的司马懿,已然成为了曹魏的实际掌权人,而他的太傅府,也成了魏国的政治中心,隐隐有了取代曹魏的势头。
但是,司马懿在有生之年,并未篡夺政权,王凌之乱也成为了他的谢幕演出。
公元251年,司马懿病逝于洛阳,享年73岁。
临终前,司马懿对儿子司马师与司马昭嘱咐道:“我终身事魏,人人都疑我有异心,我死后,你二人要辅佐皇帝,善理朝政。
”多年来,司马懿阴险毒辣,窃国篡逆的形象深入人心。
然而透过历史,回看司马懿的一生,他侍奉四代君主,虽南征北战,军功卓著,却被君王忌惮,常有卸磨杀驴之心。
彼时的司马懿,身陷两难之境地,要不就是坐以待毙,要不就是捍卫自己的权力和家族的安危,成为一代奸雄。
然而这个问题,他再也无法回答,只能交给后世子孙。
司马懿2、司马师大权独揽,废除曹芳,杀害朝臣。
司马懿去世后,大儿子司马师官拜大将军,成为新一任的辅政大臣。
司马师上任后,大权独揽,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
对内,司马师对官员的擢升制定了详细的法则,还让官员们举荐贤才,整顿纲纪,各级官员各掌其职,朝野肃然。
对外,司马师用计击败吴国大军,一举平定新城之乱。
公元254年,曹芳因不满司马师大权独揽,与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合谋,企
但是,计划被不慎泄露,传到了司马师的耳朵里,怒火中烧的司马师将随即将三人诛杀,夷平其三族,废除张皇后。
司马师更是将曹芳废为齐王,想要另立彭城王曹据为帝。
但是,当时的郭太后持反对意见,坚持要立曹髦为帝,司马师争执不过,只得派人将曹髦接到洛阳,登基为帝,司马师与司马昭继续把持朝政。
当时的大将毌丘俭、文钦,因不满司马师废除曹芳,杀害好友,起兵叛乱。
司马师得知后,率兵平叛,平定叛乱后,留在魏国的毌丘氏与文氏族人同被牵连,诛杀殆尽。
然而此战中,司马师也因旧疾复发,病死于许昌,享年48岁。
司马师3、当街弑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被任命为卫将军,镇守许昌。
然而,此时的司马昭权力之心日盛,使计率兵回到洛阳。
回到洛阳后,司马昭晋封为大将军,加封侍中,都督中外诸军等职位。
之后的司马昭,跟随哥哥的脚步,大权独揽。
在寿春之战中,司马昭带着曹髦与郭太后,亲赴战场,经过长期鏖战,打败了诸葛诞军及吴军20万余人。
寿春之战后,司马昭将拥护魏帝曹髦的势力连根拔起,此后的朝廷更是司马一族独享话语权,士大夫们纷纷倒戈,拥护司马氏。
这也使得曹髦常年生活在压制之中,几度担心自己被废受辱。
虽然曹髦曾下旨,晋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设晋国,均被司马昭推辞不受,不了了之。
公元260年五月,曹髦见权威日渐消散,朝中大事均不能自己做主。
为了不受被废之辱,曹髦率领几百名侍卫和奴仆,冲出宫门,亲自讨伐司马昭,却被司马昭无情斩杀。
曹髦曹髦以近乎悲壮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是曹髦临死前,留给世人最著名的一句话。
曹髦的死,也昭示着曹氏的最后一次反抗,以失败告终。
曹髦死后,司马昭另立曹奂为帝,虽然曹氏没落了,但是大魏统一天下的雄心没有就此熄灭。
此时的司马昭已经有了先灭蜀汉,后灭东吴的计划,想以此来结束三分天下的格局。
公元263年,司马昭决定攻打蜀汉,此时的蜀汉政权也已经走向了没落,随着蜀汉的灭亡,三国也就此走向了统一。
公元265年,司马昭病逝,享年55岁,至此他与曹魏的恩怨,也随风飘散,取而代之的,是他的长子司马炎。
司马昭4、司马炎继承司马昭之位,逼迫曹奂禅位。
司马昭死后,其长子司马炎登上历史舞台,继承了父亲的权力和晋王的爵位。
数月之后,司马炎逼迫曹奂禅位,登基为帝,定国号为晋,改元泰始,史称西晋。
司马炎上位后,立司马衷为皇太子。
在位期间,司马炎励精
十四年后,司马炎调集水陆大军20余万,一举攻灭了吴国,三足鼎立的乱世,就此宣告结束。
回望司马家族的篡位史,是几代人的努力与奠基。
成功的背后,是司马一族,以阴险背信、独裁专制、嗜杀成性铺就的上位之路。
然而,司马家族集几代人心血铸就的西晋政权,并没有永传后世。
随着司马炎的去世,稳固的西晋王朝再次陷入了皇族动乱之中。
仅仅25年时间,西晋王朝以“八王之乱”拉开了灭亡的序章。
司马炎二、司马杀司马,联合司马又杀司马的八王之乱公元290年,司马炎驾崩,太子司马衷继位,史称晋惠帝。
司马炎在位时期,将宗族王公世子都分封为王,各自都拥有了武装势力,这也为“八王之乱”埋下了导火索,而在继承人上的错误选择,使得皇族内乱避无可避。
1、贾南风发动政变,诛杀杨氏一族。
司马衷是历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当时,国家陷入灾荒,百姓们无粮可吃,他竟问道:“何不食肉糜?
”如此无知,可见也非明君,亦无治国才能。
而司马衷最终能登上帝位,是因为司马炎认为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已有君王之资,堪当大任,于是传位于司马衷。
司马衷司马衷继位后,立贾南风为皇后,司马遹为太子。
贾皇后据说是一位又黑又丑的女人,但是善于弄权,利欲熏心。
而司马衷的外祖父杨骏更是徒有野心却腹内草莽,他趁司马炎病重之际,假传诏令,肆意任命官员,安插亲信,伙同武悼皇后,篡改诏书任命自己为太傅,以此把持朝政数年,大权独揽,执政严酷。
成为皇后的贾南风不能容忍杨骏把持朝政,但是杨骏手握玉玺,贾南风无可奈何,只能牢牢把持着白痴皇帝司马衷。
就这样,在双方日渐炽热的权力之心的碰撞下,一场宫廷政变即将拉开帷幕。
为了将杨氏一族连根拔起,贾南风秘密联系了司马玮,召他入朝。
公元291年,贾南风与司马玮发动政变,假传司马衷诏令,诬陷杨骏谋反,杨氏一族数千人被诛杀。
杨太后被废,囚禁于金墉城,同年被贾南风杀害。
贾南风2、贾南风诬陷司马亮、太子谋反,大权独揽。
杨骏死后,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东安王司马繇入朝掌握大权。
司马亮继任太傅之位后,嗜权的本性也暴露出来,开始以权谋私,安插亲信,作威作福,还将司马繇贬黜。
此时的贾南风见朝中大权仍然不能到自己手中,于是再次利用司马衷,颁发诏令,诬陷司马亮谋反,派司马玮杀了司马亮。
司马亮死后,贾南风又调过头来诬陷司马玮假颁诏令,屠戮功臣,下令将司马玮下狱,不日就将司马玮斩首,就此,司马玮也难逃兔死狗烹的命运。
此时,贾南风终于大权在握,志得意满,西晋王朝也得到了短暂的安宁,但是好景不长,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贾南风又将矛头指向了太子。
司马亮贾南风多年来一直没有生育,现任的太子非自己亲生,那就意味着,多年以后,新帝登基,他无法如控制司马衷一样,控制新帝。
为了大权不至旁落,与杨骏、司马亮一样,贾南风诬陷太子谋反。
公元299年,一天夜里,贾南风安排人将太子灌醉后,令其抄写了一篇逼迫司马衷退位的文章,并呈给了司马衷。
以司马衷的智商,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听信了贾南风的谗言,当即要赐死太子司马遹。
但是在朝臣的劝阻下,太子得以留下性命,太子之位被褫夺,囚禁于金墉城,第二年就被贾南风害死。
然而,这次的贾南风没有因为太子之死而权力日盛,反而阴沟里翻了船。
一直忠于贾南风的赵王司马伦,借由太子之死,以为太子报仇的名义发动政变,将贾南风及其党羽全部抓捕。
贾南风被囚禁于金墉城,步步为营的贾南风也终是尝到了恶果,被灌金屑酒而死,贾氏被满门抄斩。
司马伦4、司马家族内乱,皇位争夺。
贾南风死后,司马衷没有了依靠,终于成为了俎上鱼肉。
公元301年,司马伦废除司马衷皇帝之位,自立为帝,司马衷被囚禁于金墉城。
司马伦的帝王之位还没有坐够,齐王司马囧联合河间王司马颙以及成都王司马颖起兵攻陷洛阳。
司马伦同样被囚禁于金墉城,喝下金屑酒而死。
司马衷被拥立,恢复帝位,司马囧则任命为大司马,执掌朝中大权。
此时的司马囧认为自己功高盖世,独揽大权,压制朝臣。
不久后,他就被长沙王司马乂发动政变诛杀。
司马乂独揽大权后,又被河间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颖忌惮。
两军交战数月,难分胜负。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东海王司马越加入战局,一举捉拿了司马乂,将其交给了司马颙,被诛杀。
随后,司马越与司马颙和司马颖瓜分了战果,共掌朝政,司马颖则被封为皇太弟,成为了下一任的皇位继承人。
这引起了东海王司马越的不满,于是他挟持了惠帝司马衷,颁布诏令,讨伐司马颖,结果却兵败逃亡。
公元305年,司马越反攻关中,以徐州为据点,同时还部署三个弟弟司马腾、司马略、司马模加入战局,割据一方。
司马颙颁布诏令,命令司马越返回东海。
司马越回迁途中,大败刘裕军队,屯兵直逼关中,司马颙惧怕司马越,于是求和,被司马越拒绝。
公元306年,司马越的手下攻入长安,烧杀抢掠,长安城内被洗劫一空,死伤两万多人。
同年九月,司马颖被俘,司马越下令处死。
公元307年,司马衷突然暴毙而亡,其同父异母的弟弟司马炽登基称帝,其余七王皆死于内乱之中,唯有东海王司马越辅助朝政,至此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落下帷幕。
八王之乱关系
八王之乱已然耗尽了这个王朝的最后一丝力气,而关外的势力虎视眈眈,企
五胡乱华,西晋灭亡,衣冠南渡,东晋建立政权。
八王之乱导致的结果,西晋王朝名声凋敝,兵力残缺,不久之后,晋惠帝就暴毙而亡,司马炽登上帝位,史称晋怀帝。
而晋朝旧臣刘渊自立为王,称汉王,建立前赵。
《资治通鉴》:渊从祖右贤王宣谓其族人曰:“自汉亡以来,我单于徒有虚号,无复尺土;
自馀王侯,降同编户。
今吾众虽衰,犹不减二万,奈何敛手受役,奄过百年!左贤王英武超世,天苟不欲兴匈奴,必不虚生此人也。
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复呼韩邪之业,此其时矣!”1、前赵的建立标志着西晋的灭亡与五胡乱华的开始。
刘渊对于晋朝了如指掌,于是决定先发制人。
在他的不断攻打下,晋军屡屡败退,前赵势力日益强盛,然而,仅仅过了六年,刘渊去世了,其子李聪继位。
李聪命令石勒进攻洛阳,晋军毫无悬念,又是大败。
城破之后,前赵军在城内大肆烧杀抢掠,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被杀害者多达三万。
不仅如此,前赵军攻入皇宫,太子司马诠和宗室子弟被诛杀,晋怀帝也被俘虏北去。
晋怀帝被杀后,其侄子司马邺登基称帝,建都长安,史称晋愍帝,然而这并不能阻止前赵军的暴行。
公元316年,刘聪再次进攻长安,晋军依然不敌,晋愍帝只好投降,被前赵军俘虏,至此西晋灭亡。
前赵的建立标志着五胡乱华的开始,至此中原大地开始了长达139年之久的战争,汉族几乎被屠杀殆尽,西晋皇族也十室九空,可谓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大屠杀,死亡人数多达1000万。
幸存下来的西晋宗室为了躲避战乱,携老扶幼,带着大批物资纷纷南逃,浩浩荡荡的队伍,吸引了无数百姓跟随,多达数万人。
这些南逃世族主要有林、陈、黄、郑等等八个姓氏,由于他们习惯峨冠博带的装束,所以史称这次大规模的迁徙为衣冠南渡。
五胡乱华,政权更替,出现了十六个国家2、衣冠南渡,司马睿在各士族的牵制下,登基为帝。
建立东晋。
公元317年,时任都督扬州军士的司马睿,在王导家族的帮助下,司马睿承制改元即晋王位,改元建武。
次年,闵帝遇害的消息传到江东,司马睿登上皇帝,称晋元帝,至此,晋王朝得以在南方苟延残喘地延续下来,史称为东晋。
然而东晋乃门阀士族政治,本身实力并不强大,全凭着长江天险,才能偏安一隅。
然而南迁的北方士族与支持司马睿登基的南方大族,常常因为权力,土地,资源等发生冲突,导致内乱频发,东晋政权并不稳固。
再者,晋元帝建立东晋时,彼时的中原大地上,少数民族之间的斗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了,虽然晋元帝有收复北方国土的心,但是却没有这个实力,而且当时把控朝堂的王氏家族,也只想当一个把控朝廷的权臣,过自己的小日子就好了。
司马睿东晋政权的建立是依赖于南北的士族,晋元帝虽有帝王之尊,却无帝王之权,更多的是奉司马家为正统,选出一个皇帝,那么司马睿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在这样的背景下,东晋的国主成为了世家大族手中的傀儡,没有任何的权利。
就这样东晋在各族的牵制之下,统治趋于稳定。
宗室、外戚和门阀大族王、谢、庾、桓先后共同支配着王朝政局。
东晋虽然偏安一隅,但是历代皇帝都希望可以收复北方国土。
然而各士族对于北伐的态度不同,如今士族已安居江南一带,此地物产丰富,使得返回北方的意愿不高。
于是,历代皇帝只能派出一小队兵马,开始北伐,企
虽然士族大家依旧受各方牵制,但是这个以军功起家的桓温,开始在朝堂之上一家独大。
等到晋废帝时期,桓温已经逐渐把持了朝政。
桓温3、桓氏灭晋,刘裕灭桓,建立南朝宋,东晋灭亡。
公元371年,桓温废晋废帝司马奕皇帝之位,改立司马昱为帝,次年简文帝去世,晋孝武帝继位。
与此同时,桓温要求加九锡之礼,取而代之的意
虽然桓温死了,但是桓温的儿子桓玄继承了父亲手中的权力。
当时东晋正在权力攻打孙恩叛乱,此时的桓玄却来了一招釜底抽薪,借机吞并了藩镇,占领了东晋大部分的国土,东晋失去了依靠,成为了空置的政权。
桓玄认为,灭晋称帝的机会到了。
公元402年,司马元显发兵讨伐桓玄,此时的桓玄集结兵马,攻入建康,将司马道子与司马元显诛杀。
公元404年,桓玄废晋安帝帝位,自立为皇,国号楚。
桓玄的成功不仅是因为当时的东晋,世家大族权力已经被削弱,桓氏一家独大,东晋轻而易举便被桓玄灭了。
桓玄然而,此时的桓玄已经是一个极其腐败的人了,过惯了骄奢淫逸的生活,也没有治国的才能。
公元404年,刘裕起兵讨伐桓玄,桓玄被诛杀,刘裕掌握了东晋政权。
为了取消司马家族在晋国的统治权,刘裕认为,自己必须要获得更高的威望,于是继续北伐。
为了避免和司马家族一样,受到士族大家的牵制,刘裕在各个藩镇中均以皇子坐镇,从而减弱了士族的武装力量,在一系列的军事布局完成后,刘裕认为,司马家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于是,在公元420年,刘裕废晋恭帝帝位,自立为皇,建立南宋,至此东晋正式灭亡。
刘裕最后回望这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曹魏代汉,到三国归晋,再到桓楚代晋,历史总是有着相似的地方,这三个王朝都是得位不正,结局也可想而知。
更有意思的是,当初司马懿屠杀曹爽三族,作为谋士的桓范没有幸免于难。
而他的子孙后裔,桓温与桓玄成为了推翻司马王朝的人。
不得不说,一报还一报,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在此之后,司马家族被屠杀殆尽,别的宗室旁支生怕被牵连,纷纷异姓而冠,司马家族如昙花一现般,淹没在了历史的洪流中。
司马家族
参考:
中国古代王朝的帝王姓氏人口在后世一般会越来越多,譬如,刘、李、赵、朱等,可是晋朝司马氏这个姓氏人口自东晋灭亡后,人口越来越少了。
420年,58岁的刘裕取代东晋王朝,第二年他命令自己的手下毒死晋恭帝司马德文,司马德文不愿意服毒,只好用被子闷死了他,从此拉开了屠杀司马氏家族的大幕。
江南地区司马氏皇族几乎被灭绝,其他姓司马的人也难逃劫数,没有死的纷纷改姓,司马氏改为司、同、冯等姓氏,留在北方的少数司马氏未改姓,到现在为止司马姓的人口也就几万人而已。
(刘裕像)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是阴险、狡诈、恶毒的代名词,为了建立自己的政权不择手段,超出了绝大部分人的道德伦理底线。
司马懿特别能忍耐,曹操、曹丕、曹睿在世时他和他的家族都不敢暗地里训练死士,不过也有了架构。
曹芳即位后,司马懿这个两任托孤大臣应该是曹魏最值得信赖的大臣了,在他失去权利后就开始秘密策划夺权,到高平陵之变时司马师已经训练了3000死士,可谓蓄谋已久。
(司马懿父子剧照)高平陵之变后,曹爽及其家族在其他人的撮合下才投降,不能杀曹爽一家,这时达成的协议。
可是司马懿出尔反尔,很快将曹爽诛灭三族,不讲信义。
此后,司马师、司马昭陆续通过平复曹魏拥护者的叛乱,借故诛杀了很多世家大族,代之而起的是拥护司马氏的家族,反对者基本被清除,没有后患。
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擅自废立曹芳、曹髦、曹奂等人,并让手下杀了曹髦,废为庶民,臣子废皇帝,和世俗所遵循的礼教背道而驰,可谓是卑鄙手段用尽。
晋武帝司马炎觉得司马氏再这样搞下去,到自己的晋朝灭亡时子孙肯定没有好下场,于是乎废帝曹芳、曹奂都没有被杀,而且都封了爵位,可他们差不多是光杆司令了。
(司马炎剧照)司马炎的想法不错,可是他的后代先是白痴司马衷做了皇帝,导致“八王之乱”,把天下搞得一塌糊涂,生灵涂炭,接着少数民族灭亡西晋,很多世代居住北方的人背井离乡迁移到江南,司马氏的王朝给人民带来的是无穷的灾难。
其实司马懿父子阴险狡诈、杀人无数也不足以让司马姓氏被灭,主要是他们的后代祸国殃民。
刘裕灭掉的是皇族,手下人和普通百姓则是直接想灭掉司马氏这一姓氏,看来自上而下都对司马氏掌握政权不满,被全体百姓针对了,不给司马氏翻身的机会!
参考:
没必要同情司马家,这就叫风水轮流转。
在司马懿、司马昭父子俩看来,他们篡位夺权,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开了个头以后,后代历史上,权臣篡位的事情,便屡见不鲜了。
一、祖孙三代人接力篡权,你说有多阴险?
很多人说曹丕篡位和司马家一样,其实这是有本质区别的。
曹丕的大位是从曹操那儿得来的,曹操的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
反观司马家呢?
他们吃穿用度都是老曹家的,结果他们一大家子都在考虑把自己的老板干掉,直接继承公司所有财产,你说这厚道吗?
要是直接这么干了也就算了,毕竟当初王莽就是这么干的。
可问题是司马家偏偏祖孙三代人接力干这件事,那可真的是恶心到家了。
为啥?
因为他们这么做是既想要有好名声,又想要夺取江山。
做人呐,哪能两头都占着呢?
司马懿负责夺权,但是他不给自己任何高级封号。
司马师负责平叛,他把所有反对派都给宰了。
司马昭负责加九锡、封晋公,这一步就走到曹操的位置上了。
紧接着司马家的第三代司马炎出场,直接学习曹丕推翻了曹魏江山,建立了晋王朝。
之所以搞这么久,他们就是为了让后人明白一件事,他们家和曹家是很类似的。
要骂也得先骂曹家。
二、司马懿夺权的过程,也开了个不好的头。
魏明帝曹叡去世的时候,让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政。
由于曹爽是老曹家的人,所以大权独揽,把司马懿晾在一边。
年迈的司马懿就在家装病,等到曹爽放松警惕,带着曹芳去高平陵祭祖的时候,司马懿果断发兵控制了太后,拿着太后懿旨,带着人马包围了高平陵。
那么司马懿的人马是哪儿来的呢?
要知道当时的司马懿可是退休了啊!他的老伙计们都在雍凉待着呢!这就要问问他的好儿子司马师了,司马师早就在民间阴养着3千死士了。
这些人平日里和普通人没啥区别,吃吃喝喝,花的都是司马师的钱。
可到了关键时刻,他们立刻被召集起来,成为了一支实力强大的武装力量。
阴养死士,这在任何一个时期都是禁止的。
因为这玩意儿太恶毒了,而且不可控。
是统治者们都反感的事情。
就算司马家得了天下,他们也会禁止其他人做这种事情。
此外,司马昭这家伙不地道,在篡权时,居然连曹魏的皇帝曹髦都给宰了。
这事儿又开了一个不好的头,为司马家被灭门埋下了伏笔。
三、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这些都跟司马家脱不了干系。
由于咱们现在是接近大一统的状态,而且将大一统作为目标。
所以不少人便开始盲目地吹捧西晋王朝如何了不起,完成了这一壮举。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西晋王朝大一统以后,都干了些什么事儿?
这不是扯犊子呢嘛!自己扯还不够,非要把蜀汉和东吴拉进群里一起扯,结果差点把我大华夏给毁了。
第一,荒唐的司马炎。
司马炎一统江山以后,过上了骄奢淫逸的日子。
他的后宫有几万名美女,都是从全国各地弄来的。
但凡有点姿色都逃不过司马炎的手心。
为了安置这些美女,司马炎大兴土木,把皇宫扩建了好几倍。
以至于这些美女中的绝大多数,都没见过司马炎。
没办法,女人太多,司马炎忙不过来。
司马炎想了个办法,就是用羊拉车,羊停在谁的门口,今晚就宠幸谁。
所以美女们为了吸引司马炎过来,想了个好办法,那就是在家门口撒盐。
羊喜欢吃盐,吃着吃着就停下来了。
光好色也就算了,到了晚年的司马炎有点拎不清现状,居然把大位传给了自己的傻儿子司马衷。
司马衷的智力是有问题的,所以说司马炎这么做无疑是害了晋王朝。
第二,八王乱政,导致民不聊生。
公元280年,西晋王朝灭亡东吴,完成了大一统工作。
公元291年,八王之乱爆发。
也就是说大一统才过去11个年头,华夏大地上便再次迎来了战争。
司马炎把大位传给了司马衷以后,司马衷不管用,什么事情都是他媳妇儿贾南风说了算。
结果引起了司马家族各路王爷们的反感。
司马炎主张分封制,因为曹魏没有实行分封制,这才把江山给丢了。
可没想到分封制下的八位实权王爷们,各自带兵,先后夺取朝政大权。
把整个西晋王朝搞得民不聊生,元气大伤。
八王之乱的情况,还赶不上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好歹只是三大军阀互相攻杀,大部分居民可以安居乐业。
可八王之乱时是八大军阀互相攻杀,谁也不能置身事外。
第三,五胡乱华,这是司马家被骂得最惨的一件事。
这事儿最早要追溯到司马懿时期。
魏明帝让司马懿平定辽东,司马懿跑到辽东宰了公孙渊,同时将辽东超过15岁的男丁全部斩杀,所有官员也都被灭了。
灭就灭了,总得派人来管理吧?
结果司马懿压根就没考虑这件事,辽东一眨眼只剩下了老弱妇孺,这么一来更北方的鲜卑、匈奴可就盯上辽东了。
他们果断南下占据辽东,等到机会继续南下。
八王之乱爆发以后,西晋王朝元气大伤。
这个时候北方的胡人们再次看到机会了,果断继续南下,这一下可惨了,中原大地陷入一片战火。
匈奴、鲜卑、羌、氐、羯等族先后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为了保存实力,司马睿在长江以南建立了东晋,有点背景的人,都选择衣冠南渡。
而没有南下的汉人,十之八九都被灭了。
当然也有为了生存,选择和胡人合作的。
可以说,司马家把我华夏子民给害惨了,要不是王导、司马睿等人在南方建立了新的政权,那麻烦可就大了。
中原地区因此出现了接近300年的战乱时期。
你说要西晋有什么用?
总结:刘裕灭了司马家,一点儿也不亏心。
现在你知道为啥大家这么痛恨司马家了吧?
没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就别想着用阴谋诡计夺取天下。
得到天下以后,又不懂得珍惜,结果造成了华夏的一场惨剧。
有样学样,时间来到了东晋末年,刘裕作为再造东晋的大将军,手握军政大权。
显然成了下一个曹操或者司马昭。
但是他不想跟他们一样留有遗憾,果断选择在去世前登基,还做了两年皇帝。
但是登基前,刘裕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灭了司马家全族。
这可真不能怪刘裕,因为司马家太可恨了,被他们害死的华夏子民,少数也有上千万人之多。
当初司马家篡位时,也没少杀老曹家的子嗣,所以说风水轮流转,今年到老刘家而已。
参考资料:《晋书》、《三国志》
参考:
曾经有两句很有名的话,叫做“一人是猪,三人变龙”,与之相反的是“一人是龙,三人成虫”。
这两句话,虽然并不一定就是真理,也不一定普遍适用,但是,对于司马懿家族而言,却是他们家族命运的真实写照。
司马懿和司马师、司马昭三父子,自然不是“猪”,反而个个都是“阴狠”的精明角色。
正是有了三人的前仆后继,才为西晋代魏打下了基础,而晋武帝司马炎只是那个水到渠成的摘桃人。
司马懿绝对是三国时期毫无争议的权谋大师。
他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忍”字当头,先后耗死了曹操、曹丕、曹叡祖孙三代人。
即使是盛名天下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司马懿面前,也只能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落了一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结局。
曹魏在魏明帝曹叡死后,曹芳继位,司马懿和曹爽成了托孤重臣。
当曹爽步步紧逼,逼迫司马懿让权时,司马懿起初只能避居家中,甚至靠假装年老多病,来麻痹曹爽。
而当时机到来之时,他却毫不犹豫的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将曹爽及其党羽一举拿下。
司马懿处理曹爽的手段也非常决绝。
据《晋书》所载:“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
不仅如此,司马懿对待反对他的人,全部照此办理。
淮南三叛中第一叛的太尉王凌、兖州刺史令狐愚,同样被夷三族。
司马懿之“阴狠”,绝不是仅仅用“狼顾之相”就可以形容的。
“夷灭三族”自司马懿始,成了司马氏掌权时的特色。
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则完全继承了司马懿的衣钵。
司马师先是将试
然后,废魏帝曹芳改立曹髦。
接着,又将淮南三叛中第二叛的毋丘俭、文钦等人,留在魏国的家眷悉数诛杀。
而司马昭在平定淮南三叛中的最后一叛时,借诸葛诞和文钦内讧,一举平叛。
文钦之子文鸯、文虎能够免死,完全是因为司马昭将他们树立成了招降的榜样,才逃过一劫。
而诸葛诞能够留下后人,则全靠运气好。
诸葛诞的儿子被提前送去了东吴做人质,阴差阳错,得以幸免。
我们常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还干了一件很多人不敢干的事情,那就是公开弑君。
魏帝曹髦不满司马昭专权,率300名宫人讨伐。
司马昭闻报,派中护军贾充带兵入宫平叛。
贾充命成济击杀曹髦。
成济则毫不犹豫的上前刺死了魏帝。
司马昭却不想背弑杀君主的黑锅,找了个借口,随手又将成济灭族。
然后,立了魏元帝曹奂。
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枯骨中有敌人的,也有队友的,司马氏的篡位之路,可以说就是用无数人的骸骨铺就的。
异己诛杀殆尽,剩下的曹魏大臣,即使是不满司马氏专权,却再也不敢公开反对。
司马昭开始履行篡位前的正常程序“奏事不名”、“剑履上殿”,升晋王,“加九锡”,为晋代魏做好了准备。
只是,司马昭公开弑主之事,让老天也看不下去了,在他要篡位之前,突发中风而亡。
司马懿父子三人,上演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大戏,其中虽然有司马师无子的缘故,但跟三人之间的信任和合作更加密不可分。
可是,在司马炎篡位之后,司马懿家族却迅速走向了衰亡。
司马懿的子孙,大多数都继承了司马懿的“优良基因”,可是,其中也不免有些特列,其中一个就是司马懿的曾孙司马衷。
司马昭死后,司马炎接任相国,承袭晋王,掌控了全国军政。
当年年底,他就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改国号为晋。
司马炎吸取了曹魏宗室衰微的教训,大封司马宗室为藩王,用以跟世家大族抗衡。
司马炎不但分封藩王,还让藩王在封国都督诸军事,各个都手握重兵。
原本,司马炎的设想是让诸王拱卫中央,可实际结果,却大相径庭,为司马懿一族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司马炎册立储君,偏偏选中了史上有名的“愚”皇帝司马衷。
这就像一只羊被放到了狼群中,结果,可以想象。
司马衷愚钝,晋朝陷入了无休止的内斗之中,“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相继上演。
晋武帝皇后杨芷和其父杨骏,先是赶走了原本一同辅政的汝南王司马亮(一,司马懿庶子)。
接着,司马衷的丑皇后贾南风,联合不满杨骏的宦官、朝臣,以及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二,晋惠帝司马衷弟弟),讨伐杨骏。
东安公司马繇(诸葛诞外孙、司马懿之子司马伷的儿子)也趁机率麾下士兵响应。
杨骏被杀,夷灭三族,杨太后也被囚禁,最终饿死在了金镛城。
随后,贾南风以
司马亮率兵迎击,战败被杀。
楚王司马玮也被指假传诏命,擅杀大臣,
贾后无子,废黜杀害了太子司马遹。
赵王司马伦(三,司马懿之子)趁机联合齐王司马冏(四,司马昭次子司马攸之子)起兵讨伐贾南风。
贾南风被杀,朝中支持贾氏的内外官员,也多被贬黜。
赵王司马伦主政,他信任小人,枉杀忠良,引发不满。
淮南王司马允起兵进攻司马伦,被司马伦之子汝阴王司马虔诱杀。
不久之后,司马伦篡位。
齐王司马冏,联合长沙王司马乂(五、晋武帝司马炎之子)、成都王司马颖(六,晋武帝司马炎之子)、河间王司马颙(七,司马懿之弟司马孚之孙)和新野公司马歆(司马懿之子司马骏的儿子),起兵讨伐司马伦。
赵王司马伦被擒获后赐死在金镛城,他的三个儿子也被刑讯致死。
晋惠帝司马衷复位。
据《晋书》所载,“百官是伦所用者,皆斥免之,台省府卫仅有存者,自兵兴六十余日,战所杀害仅十万人。
”司马懿应该做梦都想不到,他是对外人“阴狠”,而他的子孙对自己人,也很“阴狠”,简直到了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地步。
司马家族还能有好结果么?
自然不能。
司马伦死后,内乱并未结束。
齐王司马冏掌权,长沙王司马乂进攻并擒获了司马冏,下令将之斩首。
接着,司马乂主政,成都王司马颖又联合河间王司马颙攻打之。
双方大战于洛阳,伤亡无数。
东海王司马越(八、司马懿弟司马馗之孙)囚禁了司马乂,将其送给了河间王部将张方。
随后,司马乂被杀。
成都王司马颖主政,并被立为了皇太弟。
随即,司马颖又被东海王司马越等人讨伐。
期间,司马衷跟个木偶一般,在双方之间被夺来夺去,太子、皇太弟、皇帝也是换来换去。
最后,成都王司马颖兵败,在逃跑途中被杀。
东海王司马越趁机主政,他暗中毒死了晋惠帝司马衷,辅佐皇太弟司马炽继位,即晋怀帝。
河间王司马颙受诏入京担任司徒,途中被杀。
他的三个儿子也一起死于非命。
接下来,厄运降临到了八王中仅存的一王,东海王司马越。
司马越专权,但是,他面对内部不息的争斗,以及匈奴、鲜卑等族的叛乱,很快就忧惧成疾。
永嘉五年(311年),晋怀帝下旨讨伐司马越。
司马越在忧惧中病死,八王之乱随着司马越的死亡宣告结束。
难道晋朝可以迎来安定了?
当然不可能。
就在司马越死去的当年,汉赵刘聪进攻洛阳,晋怀帝与皇后梁氏被刘聪俘虏,太子司马诠被杀,史称“永嘉之乱”。
而“五胡乱华”由此也进入了巅峰期。
晋怀帝在永嘉七年(313年)被杀,晋武帝之孙司马邺在长安登基,即晋愍帝,改元建兴。
建兴四年(316年),晋愍帝再次被汉赵大军所俘。
建兴五年十二月(318年),晋愍帝被杀,西晋宣告灭亡。
司马懿家族,聪明反被聪明误,因为内斗,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混乱且短命的王朝,西晋。
而西晋的快速衰败,导致了华夏大地上“五胡乱华”的大灾难,让西晋彻底成了“耻辱”的代名词。
谁说北宋最耻辱,乃是西晋开了先河,而且被俘的西晋皇帝还都被凌虐至死。
司马懿是权臣,而在“五马渡江”、“衣冠南渡”后,由司马懿的曾孙琅琊王司马睿所建立的东晋,则完全落入了权臣的控制之下。
司马氏此时,则成了被肆意鱼肉的虚弱皇室。
这不能不说是应了因果循环。
东晋的最大特点就是门阀,朝廷完全在世家大族的把持之下。
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都曾掌控东晋朝廷。
甚至在王导主政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不知道早已逝去的司马懿,如果得知了会作何感想。
南下的司马氏式微,他们只能拉拢和依靠南下及世居江南的士族,也就只能选择做傀儡。
司马氏家族中,再无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之类的人物,这也是导致司马懿难逃家族灭亡的一大根由。
司马氏少了雄主,东晋朝廷中,权臣自然就会如雨后春笋般的接二连三出现。
先是王敦、苏峻倚兵叛乱,后是桓温之子桓玄篡晋建立桓楚。
接着,平定了桓玄叛乱的刘裕,掌控了东晋朝廷。
刘裕则效仿司马氏当年夺曹魏基业之举,清除异己,大肆屠杀东晋宗室及其支持者。
不仅如此,刘裕还先后杀死了两任东晋皇帝。
刘裕先杀了晋安帝,然后逼迫晋恭帝禅位,接着又杀死了晋恭帝。
刘裕做得最搞笑的事情就是,他为了灭绝司马氏的嫡系后人,只准晋恭帝生养女儿,只要发现晋恭帝生了儿子,立刻杀死。
司马懿三父子做的孽,全部报应到了他子孙后代的身上。
刘裕自称汉高祖刘邦之弟楚王刘交后人,而司马懿则是曹丕篡汉时,最主要的鼓动者和实施人。
刘裕灭司马懿全族,也算是为汉朝复仇了。

参考:
司马家族凭借阴谋诡计篡夺曹魏政权,得国不正,子孙后代多是昏庸无道之君,导致五胡乱华,所以最终难逃全族被灭的悲惨下场。
首先,司马家族的政权不是自己打下的江山,而是凭借阴谋诡计,篡夺了曹魏的政权。
不像三国魏、蜀、吴他们的基业都是曹操,刘备,孙权孙坚一步一步,辛辛苦苦几十年奋斗出来的。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家族的政权凭借阴险的手段所得,为人所不齿,得国不正。
其次,最重要的是,司马家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存在感最低的王朝。
晋朝建立以后,没有任何繁荣昌盛的气象,没有让百姓安居乐业,反而出现“八王之乱”,天下大乱,导致五胡乱华,差点让汉族亡国灭种,所以司马家族算得上是中华民族的罪人。
司马家族凭借阴险手段建立晋朝,但是没有给天下带来长治久安,反而引狼入室,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所以其最终被灭族的悲惨下场也是不值得同情的。

参考:
司马懿的一生,将三个动物演绎的活灵活现,甚至入木三分:王八、狐狸和饿狼!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权臣、谋臣多若牛毛,但是让我最为钦佩的却是司马懿。
他既可以像王八一样蛰伏起来,熬过漫长而又寒冷的冬季,也可以像狡猾的狐狸一般,阴险、狡诈,足智多谋。
又能够像凶猛的饿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最后的进攻…司马懿,不动则已,动则一鸣惊人!在我看来,论智慧和权谋,司马懿也许不能稳压诸葛亮一头,但是论阴险、奸诈与残忍,诸葛亮恐怕连司马懿的后尾灯都看不见,在司马懿面前,诸葛孔明只有吃土的份…司马懿的那双眼睛,既可以如入定的老僧一般,古井无波,又可以像饥饿的雄鹰与恶狼一般,扫射着眼前的一切…鹰眼狼顾,说的就是司马懿这样的可怕的人。
而且司马懿“鹰眼狼顾”的面相差点让他送了小命…曹操的杀心司马懿自幼博学多识,在当地颇有盛名,曹操任汉室司空时,便派人
后来曹操大权在握出任宰相一职,又派使者前往司马家
”司马懿听说后自然怕的要死,只好乖乖的前去任职了。
曹操见过司马懿几次面之后,对司马懿起了极为浓厚的杀心,因为他发现司马懿有“狼顾之相”,绝非甘于人臣之辈,奈何儿子曹丕对司马懿甚为看中,百般维护。
曹操只好藏起杀心慢慢观察起司马懿来…曹操的杀意,司马懿自然也感觉的到,于是他收起了对曹操的鄙视与敌意,尽心尽力的辅佐曹操,并积极为他出谋划策,就这样才逐渐获得了曹操的信任,司马懿也算在死门关上走了一遭,捡回一条小命。
像王八一样能够耐得住性子的司马懿司马懿不单单像王八一样懂得忍耐,他还像王八一样,活的足够长久…曹操对他起了杀心,他就选择蛰伏起来直接熬死了曹操。
曹丕对他有知遇之恩且待其有若手足,他就全心全意为他鞍前马后打理魏国。
在曹丕病故后,身为三大托孤大臣的司马懿又极力的辅佐新帝曹叡,他又熬死了一生之中棋逢对手的诸葛亮以及魏明帝曹叡。
他的一生之中活了七十二岁,在三国时期,这样的寿命绝对是属于王八级别的了,他先后熬死了曹操、曹丕、诸葛亮以及曹叡…诸葛亮死时五十三岁,而另一位谋臣周瑜挂了的时候是三十五岁。
曹丕可悲也才三十九岁,曹叡更可怜,去世时才三十五岁,曹操活了六十五岁就已算得上是长寿老人了,他比曹操还能活。
而三国时期,人的平均寿命才二十六岁。
所以,说司马懿是属王八的一点都不假。
像狐狸一般阴险狡诈三国时期,最知名的三个权臣为诸葛亮、周瑜以及司马懿,周瑜死的早,所以司马懿没能有机会与其一较高低。
但是周瑜在临死之际大喊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呼来,周瑜自然输给了诸葛亮。
而司马懿与诸葛亮之间的交锋屈指可数,而间接的交锋则是两个:司马懿斩孟获、与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的各河对阵。
斩杀孟达:孟达,本是蜀中大将,公元219年关于北伐襄樊时兵败,随后困守麦城,向孟达以及刘封求救二人皆置之不理,最后关羽兵败被杀,自感有愧的孟达随后降了魏国,受到曹丕的重用。
随着曹丕的以及他在魏国重臣夏侯尚等人的先后去逝,孟达随即失宠,于是在诸葛亮的大义感召之下动了回归蜀国的心意。
在诸葛亮写给孟达的《与孟达书》中,诸葛亮这样写道:“呜呼孟子,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主待士之义。
又鸿道王冲造作虚语,云足下量度吾心,不受冲说。
寻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东望,故遣有书”。
大概意思就是关羽之死全责在于刘封,与孟达无关,原谅孟达的背叛希望他能够识得大体回归蜀汉。
诸葛亮与孟达之间的来往被司马懿知道以后,料定“孟达必反”。
他先是立刻去往书信与孟达处稳住孟达,却在暗中率领大军前往孟达的新城郡。
等到司马懿率领的大军抵达新城郡时,吴、蜀大军才姗姗来迟,被司马懿拒之于安桥、木兰塞等地。
司马懿与新城郡相距一千二百多里,看着城外的司马懿,孟达悲呼“我想要举事,而司马懿八日就兵临城下,何其神速也!”就这样,在围困新城郡十六天后,孟达这个叛蜀又要降蜀的叛徒,被他的外甥邓贤等人给再次出卖了,他们打开城门迎接司马懿,孟达随后被斩杀!对阵五丈原:公元234年,诸葛亮亲自率领十万大军自斜谷出发讨伐魏国,这也是诸葛亮主持的第五次北伐。
为了毕其功于一役,吴国也派出十万大军配合诸葛亮的北伐,从而达到牵制魏国兵力的作用,但是无功而返最后班师回朝。
就这样,战场之上,司马懿与诸葛亮这两位三国历史上最富盛名的谋臣终于要在战场之上一较高低了…但是令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是:司马懿又一次的做起了“缩头乌龟”,面对诸葛亮的轮番叫阵就是两个字:不战!这可把诸葛亮给气的,战场之上两军隔着渭水河隔空骂阵,司马懿都置之不理,诸葛亮为了表示对司马懿懦弱的鄙视和嘲笑,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了女人的衣物。
在电视剧《虎啸龙吟》的刻画中,司马懿竟然穿上了诸葛亮送来的女装跑到河边与诸葛亮玩起了“挤眉弄眼”、“吐舌头”的小把戏,非但如此,他还下令全军一起朗诵《出师表》,这可把诸葛亮给气的三尸暴跳,七窍生烟…然而史实是:司马懿每日在阵前询问渭水对岸的蜀军“丞相今天几时起床,昨夜几时入睡,今天吃了什么,吃了多少饭,军中事务是丞相处理还是交由他人处理等问题”,再根据诸葛亮此次北伐所带数量庞大的粮草辎重最后得出结论:诸葛亮将要死了!司马懿料定诸葛亮的这次北伐,是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态度而来,毕其功于一役,破釜沉舟!面对诸葛亮一而再再而三的请战,看着手下部将这些天被河对岸蜀军骂做“缩头乌龟”的郁忿,司马懿感觉这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让魏明帝曹叡派来使节“监督”司马懿,防止他出战。
每当对方骂阵极为难听的时候,司马懿故意愤怒的要求出战,使节立马出来要求司马懿按兵不动,就这样才压下了军队部下的蠢蠢欲动。
果然,不久以后诸葛亮病逝于军帐之中,手下将士纷纷说司马懿料事如神,面对秘不发丧迅速后撤的蜀军,司马懿以“穷寇莫追”为由停止了再度进攻。
通过一系列小事,司马懿就得出诸葛亮命不久矣的结论,而且得以应验,其心智不可谓不让人为之恐惧!再一次做了龟仙人的司马懿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病重,尚在白屋的司马懿在短短三日之内接到曹叡的五封手书,内容很简单:“视吾面!”意思也很简单,就是“快快来见我”的意思。
一日之内,司马懿策马扬鞭奔袭四百多里,终于见到躺在床榻之上的魏明帝曹叡。
匍匐在地,流泪满面的询问曹叡病情,曹叡拉着司马懿的手看着太子说:“以后事相托。
死乃复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
”当天魏明帝去世,年仅八岁的曹芳登基称帝,司马懿再次的成为托孤大臣。
与曹爽一起辅佐幼帝。
曹爽一直与司马懿不对付,且对司马懿的计策颇多不以为然,而司马懿也一直隐忍不发,努力做着自己托孤大臣的本分。
随着曹芳一日日的长大,曹爽这位曹家的托孤大臣的权势日益兴盛,还把郭太后迁出寝宫搬到永宁宫,从此曹爽兄弟大权在握自然也变得越发狂妄自大起来,开始了对司马懿的打压…他们手中的屠刀已然举起,只是不知何时会怦然落下…公元247年四月司马懿夫人张氏去世,为求自保,为了麻痹曹爽,司马懿佯装因悲痛而称病,从此开始不再积极参与朝政,甚至无心上朝…对于司马懿的“病重”,曹爽自然怀疑万分,于是于次年三月借司马懿故旧河南尹李胜要到荆州任刺史的机会,遣他去一探究竟,探望后,李胜回报说:“司马懿已像尸体一样,卧床不起,只有残余之气,形神已经分离,不值得忧虑了。
”司马懿命不久矣,曹爽自然放松了对司马懿的警惕与戒备,将死之人还怕他甚?
而在暗中,司马懿却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一飞冲天…“龟仙人”司马懿的反击:快、准、狠公元248年,借着魏帝曹芳祭拜魏明帝,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的机会,司马懿前往永宁宫拜见被软禁的郭太后,细数曹爽兄弟的诸多罪证,以匡扶魏帝的大义,说服了郭太后废掉曹爽兄弟的实权。
与此同时,司马懿让儿子司马师控制京城,又假借探讨军中大事的借口,管控了曹爽所遗留在城中的部队,随后率领各部人马出城迎接魏帝,并上书魏帝陈述曹爽兄弟的诸多罪证。
奏章自然被曹爽扣下,却又成为他独断专权的又一铁证!司马懿每日都对曹爽喊话,希望其“迷途知返”,并以洛水为誓保证不会为难与他。
手下劝说曹爽“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是曹爽不听,他认为司马懿只是想剥夺他的兵权罢了,他说:“司马懿正当欲夺吾权耳。
吾得以侯还第,不失为富家翁。
”就这样,天真的曹爽兄弟刚一回府就被司马懿以谋反罪将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桓范等拿下,并将他们诛灭三族。
至于司马懿发下的洛水之誓,早已被他扔进洛水里不知道漂到什么地方去了…引而不发,不动则已,动则一鸣惊人的司马懿以及司马家从此以后彻彻底底的架空了魏氏王朝…至于后来的司马家族如何杀魏帝谋权篡位则是后话了,一个爹生的,自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是司马懿算得上是一位恪尽职守的魏国权臣了,他出色的完成了先帝曹丕以及曹叡的托孤之事,将魏国打造成为一个强大无比的王朝,也为魏国灭东吴以及蜀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是后来司马家在统一中原建立大一统王朝西晋后不久,就爆发了史上著名争夺皇权的“八王之乱”,最终引发了少数民族肆虐中原的五胡乱华,造成中原大地生灵涂炭的至暗时期。
一世隐忍却换得最后司马家几近被灭族的悲惨下场,不得不让人为之感叹:一饮一啄皆是因果报应啊…你们觉得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