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你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

最近参加了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三届游牧大会的开幕式。
游牧大会是2014年由吉尔吉斯斯坦开始举办的,是为了抵抗以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代表的西方运动会霸权。
游牧大会主要的比赛项目是骑马、射箭、摔跤甚至有掰手腕,也有骑马摔跤(摔跤手在马背上,落下马算输),骑马射箭等等。
游牧大会强调多民族文化和多民族运动,因此光摔跤比赛就包括了吉尔吉斯式、哈萨克式、乌兹别克式、塔吉克式、土库曼式、阿塞拜疆式、蒙古式、土耳其式、伊朗式、俄罗斯式、朝鲜式、日本式、自由式等各种项目,射箭的种类少些,但也分成多种。
第一届游牧大会有16个国家的五百多名运动员参加,每两年举办一次,到今年是第三届,有80个国家两千多名运动员参加。
中国也有代表团。
不过实际上主要是来自内蒙古的选授。
共有38名运动员,包括摔跤手、骑手、射手等。
开幕式在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州Cholpon Ata的Baktuu-Dolonotu村举行。
整个开幕式非常的游牧。
一开始是表现游牧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包括岩画、牲畜、冶炼、萨满崇拜等内容,当然也有著名的玛纳斯演奏和舞蹈。
最引人瞩目和受人
骑手们非常矫健有力,表现的速度和力量与英国马术那种精致感全然不同。
除了各种马上技巧外,也模拟展示了骑马狩猎和骑马作战的方式。
其中有一个片段非常浪漫,一个姑娘和一个小伙子组成一组,一共四组骑手先后出场。
一个姑娘在前面骑马飞驰,一个小伙子在后面追赶,追上之后把姑娘搂过来,亲她一口,这时候全场都会响起掌声。
后来我看到了吉尔吉斯斯坦的传统饮料шоро的广告,里面也表现了这个片段。
, \"normal\": }, \"duration\": 60.209, \"thumb_url\": \"bab80009d8bc1b37de1e\", \"thumb_uri\": \"bab80009d8bc1b37de1e\", \"md5\": \"ab485ec123be7cddfb6b3e33fc3e702d\"} --}非常美好,虽然我作为一个正经八百的汉族,心知肚明自己是过不了游牧生活的,但还是第一次真切和鲜活地感受到了游牧文化的魅力,这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文化,在现代化的西方社会中,仍然有了不起的生命力,的确是我受到的一次culture shock。

参考:
教师本应全身心投入教学,教育好每一个学生,而职称评定过程却消耗了老师们的很多时光,有的老师终其一生,都上不了高级教师,悲伤退休。

参考:
到现在也不能让忘记,当听闻到还有这种文化时的无比震惊的那种感觉的,是女性割礼。
这种文化起始于埃及,至今还在非洲留存。

甚至他们在事实这项惨无人道的酷刑的时候,仅仅只用一个几毛钱的刀片解决,没有卫生措施,没有麻药,针对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
这个可以说是耸人听闻的文化,让我清晰的认识到了,为什么说经济越落后的地区,越容易滋生陋习。
第一次知道源自一部电影《沙漠之花》。
它改编自出生在索马里的黑人模特华莉丝·迪里的自传。
而她本人就是这种古老习俗的受害者。
她在五岁的时候曾经受割礼,之后从索马里逃到现代都市,之后一步步走向T台,成为了顶级名模,而在这过程中开放的社会让其遭受到的冲击,甚至让她觉得自己很丑陋,自己接受的割礼文化一开始她觉得是全世界都是,后来发觉只有自己遭受了这种酷刑的时候,她感觉到了无比的自卑,甚至觉得自己很畸形,连爱人都胆胆怯怯,无比可悲。

目前欧洲还在实施割礼这项酷刑的占据了整个非洲板幅的三分之一
真希望这项酷刑能早日禁止。

参考:
沙特阿拉伯沙特阿拉伯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文化冲击,每隔几天我就会看到一些新东西。
沙特阿拉伯的女性不穿长袍是不允许在公共场合外出的。
2. 性别隔离在办公室、银行、医院、大学和餐馆,到处都有男女分开的部门。
对于女性来说,这让她们更容易完成工作。
即使在婚礼上,也会为男性和女性预订单独的礼堂。
3. 小男孩开车(18 岁
由于曾经禁止女性开车,因此父母允许男孩开车以帮助家庭中的女性。
大多数时候,交警会忽略这种情况。
4. 婚礼/聚会上的食物吃法:用手吃,不要用勺子吃用手吃饭在印度很常见,但不用勺子或盘子吃饭对我来说有点新鲜。
在聚会上,他们更喜欢成群结队地吃饭。
食物被放在一个大盘子里,他们围成一圈享用食物。
5. 每餐都带薯条和冷饮。
我从没想过早餐要吃薯条和软饮料,你买的任何食物都配薯条和软饮料。
他们喜欢在每一种甜食中添加大量的糖。
如果你点茶,你必须要求少点糖,否则你根本吃不完。
6. 所有商店、办公室和企业都将关闭祈祷。
每天五次,所有商店和办公室在祈祷时间关闭。
因此,当我们购物或做任何官方工作时,我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计划。
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在晚上 9 点左右进行最后一次祈祷后出门的原因:商场和商店营业到凌晨 2 点
参考:
小时候经常会听到一个农村老太太去了纽约,看到摩天大楼,看到都市繁华受到的巨大的冲击,大概这就是文化冲击最大的一种体现。
于自己的生命体验来说,并没有受到这种文化上的冲击,但还是有那么两次感受到了文化冲击:中考结束后,从农村的初中转到了城市的高中,大概高一的上半年,整
大概有半年时间,自己慢慢找到了一种两相平衡的方式,能够平稳住自己的生活。
高考结束后来到北京上大学,虽然前两年学校在离北京很远的郊区,完全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但那两年时间自己还是感到了又一次文化冲击。
身边同学来自天南地北,老师也都是起码博士水准,自己一方面想在五彩缤纷的同学中有所表现,又发现自己并没有太多才能,又担心自己的表现会让别人笑话,整
后来自己就把主要时间放在了
到毕业时,基本一个世界观的框架也搭建了起来,不再有太多的文化冲击感。
像后来上研究生期间,去东南亚待过一个月,在俄罗斯待过一个月,见到了当地形形色色的人,也看到了当地不同于中国的文化习俗,但对于我

参考:
文化冲击,指一
迄今为止,我遇到最大的文化冲击不是超级大国美国、德国等欧美国家,而是我国的邻国——日本。
日本虽是弹丸之地,但日本文化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却是颠覆性的,从中可以真正领略到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1、日本的厕所文化去过日本的人都知道,日本的厕所干净得可怕,不但没有异味,而且设施齐全,纸、一次性马桶垫纸、洗手液,等等应有尽有。
我曾亲眼目睹在长途服务区的公厕里,一位70多岁的老人,身着蓝色干净整洁的工作服,跪在马桶前,拿着专用清扫工具,认认真真地擦拭马桶,被他清扫过的马桶可以用一尘不染来形容。
我当时足足看了一分多钟,被他细致入微的工作流程所折服,以至于后来又在很多厕所看到这样的工作人员,才见怪不怪。
回到国内,当重新面对充满异味,厕纸到处扔的厕所,只得重新慢慢适应。
2、日本的垃圾分类在日本,扔垃圾是件很让人头疼的事情,因为街上没有在我国随处可见的垃圾桶。
你不得不将随手制造的垃圾带回宾馆或者家里的垃圾桶。
家里的垃圾也要分类处理,报纸、易拉罐瓶、塑料制品、报纸、旧衣服等等,需要扔在离家不远处的分类垃圾回收处,大型垃圾如冰箱、洗衣机等还需额外交费请专人拉走。
每周都有专门的垃圾处理车和专业人员在固定的时间来门前处理各种垃圾,一切都进行得井井有条。
而在我国,喊了多年的垃圾分类,至今仍未做到,甚至很多老人靠翻垃圾桶里的脏臭垃圾,捡出塑料瓶和硬纸板,然后卖给私人废品站,以此为生。
3、日本以人为本的细节服务初到日本的人,尤其在熙熙攘攘的街道和电车站,很多人都会迷路。
这时,只要你随便问一个路人,都能受到热情的回馈,即使语言不通,他们也会给你耐心指示方向,如果见你还是一筹莫展的样子,他们会亲自带你到可以认出的地点甚至是目的地。
一次在深夜,我曾路遇一位养路工,带我和家人穿过几条街区,帮我们找到还有几百米远的旅馆。
这种服务意识在国内是不可能遇到的。
令人惊讶的还有日本的跪式服务。
我曾亲眼看到一名日本警察跪在违规车辆的司机面前处理交通违规事件。
“男儿膝下有黄金”,在中国怎么可能受到这样的“礼遇”?
这一切看上去似乎那么不协调,后来我才勉强接受,也许这种细致入微的服务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争吵,让违规受罚之人心服口服。
在日本,大到商场、小到超市、药妆店,你都能感到他们以人为本的微笑服务,听说,即使那些服务人员在家刚受过气,也能习惯性地微笑面对客户。
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家里装空调,两个身着干净整洁工作服的专业人员,一脸笑容、点头哈腰进入家门后。
在地上迅速铺上干净的塑料布接灰尘,然后井井有条地在墙上打眼装机,整个过程仅用了十几分钟,走时不留下一粒灰尘,还是点头哈腰地微笑告辞。
我当时完全被这种细节性服务所折服,“顾客是上帝”这种事也许在日本可以说是家常便饭。
4、日本的车厢文化日本的电车车厢,很少有人大声喧哗,几乎没有人吃早餐和零食之类的东西。
最震撼的是,与我国人手一机的低头族相比较,他们的低头一族更多的是手捧一本书,利用碎片时间充电。
日本的电子、电玩行业在世界有名,我却惊讶于他们的年轻一代却没被网络文化冲击,仍然保留传统的阅读方式,这不得不让人令人折服。
日本文化的细节之处充斥着各个领域,如井然有序的排队文化;
退休以后不服老仍发挥余热的老人;
不厌其烦的鞠躬和嘴上常说的“对不起”;
庭院中充满意境的盆栽;
穿着得体的工薪族;
大学教授对学术的严谨和追求精神……这些经历相信只有在此生活过的人才会深刻认识到,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但确实是我迄今为止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

参考:
狭义的文化特指人类的精神财富,文化的分类简述为文科与理科。
对我最大的文化冲击是哲学不属于文科:古典哲学起源于自然科学研究。
比如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共有十三卷著作;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描述了运动的三大定律;
柏拉
这样看来,哲学与科学有严密的逻辑关系。
而我们的哲学研究被归类于文科范畴,这种学科分类,是否形响了我们的科学研究,而只能在技术层面学习他人的东西。

参考:
一提起“文化冲击”这个概念,相信留学在外的小伙伴们都深有体会。
独在异乡,陌生的环境,迥异的文化,几乎让每个留学生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不适。
普林斯顿大学官网上,就为留学生们提供了这样一则入学必读信息,其中提到了文化适应的四个阶段:蜜月期——开始的愉快和兴奋:像新婚的夫妇,初来乍到什么都是好的。
冲击期——恼怒和敌意:新环境到处都不同,想家,想原来的朋友。
适应期——幽默回归和客观判断:你开始深入思考跨文化交流这个话题,幽默感和笑容重新找到了你。
融合期——适应和接纳两种文化:这里变成了你的第二个家。
对于这四个阶段,留学生们当真有太多的感受,毕竟,culture shock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而为了成功应对这四个阶段,大家也真的是付出了太多努力。
接下来就和主页君一起看看,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们与文化冲击的那些事儿吧!“枪支、毒品、宗教、政治和性是我踏上另一片土地时最初的震惊”“枪击案频发的美国,让我没有安全感”@Monica在去美国之前,发生在2017年10月的拉斯维加斯的枪击案,就已经加深了即将留学的我对美国安全问题的担忧。
没想到,入学后的大一下半学期,我们学校周边竟然也发生了一起枪击案,造成了4死1伤,当时引起了全校同学短暂的恐慌。

枪支问题很复杂,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学会自我保护。
“大麻Yes or No?”@Chloe一提到文化冲击,我想到的就是我的同学们都喜欢吸大麻。
加州大麻合法,学校街道上弥漫着大麻的空气。
美国同学天天都抽,中国同学周末抽抽,压力太大了。

不过这个也不会对人际关系造成影响啦,其他抽大麻的同学也不会对不抽的同学有什么看法,我们学校比较随意和自由。
“原来宗教对女性也有歧视”@Evelyn作为一个无信仰者,我从来没有意识到基督教在美国人的文化中有着如此深的影响。
我们学校有一座楼前,几乎每天都站着一个传道者布道,比如婚前性行为不可取、女人不能堕胎、反对同性恋等。
有一天,一群基督教极端分子在我们学校进行抗议,其中一个男人身着的T恤写着“women belong in the kitchen”(女人属于厨房)的字样,他们还带着好几块牌子,上面写着“whores&homos. go to hell”(娼妓和同性恋去下地狱)“Jesus or hellfire”(要么耶稣,要么地狱之火)。
还有人手中拿着其他海报:”“Feminists are witches(女权主义者是巫婆)\"\"I submit to my husband(夫唱妇随)\"。
我无法理解在这些人的宗教思想里面,女人的地位何在。
在整个过程中,上百个学生与他们争辩。
就连两个信仰基督教的女孩都不认同他们:“他们的言论不代表真正的耶稣,我们信仰我们心目中的耶稣。
”也有学生当众吹起了避孕套,唱起rap跳起舞。
(美国一所大学内宗教活动现场,
还有一个印尼华侨,非常反华,到哪里都会说“我从来不用中国造的东西,中国的东西都是便宜劣质货”,我就对着他指指他用的iPhone和mac。
遇到这种情况,大多时候还是选择忽略。
我只是觉得,大家都是华人,不应该那么有敌意。
“性在美国真的很开放”@Mia对于文化冲击,我能接受的就接受,不能接受的就避而不谈。
最不能接受的可能还是性观念吧,有很多同学不停地换人have a sex,太过性开放,但是我的几个美国朋友对比较保守的性观念也会包容,没有什么偏见。
“在生活起居方面,文化冲击比想象的大”“英语课上教的都是骗人的”@Iris我遇到的国外同学都很有礼貌,前面的人都会给后面的人拉门,等你进门。
但素!我说“Thank you”的时候,人家从来都不说“you're welcome”,人家都是直接“嗯哼”,接受你的
所以英语老师教我的都是假的嘛。


和中国还是很不一样的,中国人比较客气,别人说
@Vivian最大的文化冲击就是英语,生活中用到的和英语老师教的完全是两种英语好嘛?


然后就是不要怕自己的英语带有口音,来美国才知道很多人都在刻意保持自己的口音,保持自己出身的identity(可能跟北京人以一口纯正京片儿为傲,广东人以流利粤语为荣是一个道理?
)饺子居然没人叫dumpling,更多人都会努力说“jiao zi”,虽然发音和“饺子”差了十万八千里,但还是非常可爱了。
总之就是自信面对文化冲击,所有冲击都不再是冲击了。
@Coco从来没听到老美打招呼说How are you?,也没听到过老美回答说I'm fine, thank you. How are you? 一般都是How's it going? 回答Good就可以啊,说fine的一般都是不fine的,意思是“还行”。
“说起客套,最擅长的还是老美”@Echo美国人见面喜欢笑,认识不认识,都会跟你笑一下。
只要对视了,就会跟你笑。
无论你马上要做presentation很紧张,还是你刚丢了钱包,对面走来的美国人看见你总要对你微笑,你还必须smile back😊😊😊否则就会很尴尬。
可能我这就是传说中的脸上笑嘻嘻,心里XXX吧。
@Emma其实你没必要很刻意要改变成什么样子,你照你原来的样子穿衣打扮,美国人喜欢你照样夸你。
一见面,Nice dress!I like your bag! I like your shoes! 让你见识到什么叫真正的彩虹屁。
一开始还不习惯,毕竟在中国陌生人还是很少搭理你的,后来就习惯了,说个
想起出国时爸妈的谆谆教诲,“不懂就要多问问老师”,其实还应该加上一句,“记得预约”。
@Jackson作为一个学社会学的学生,第一次发现歪果仁对于年龄和收入这样的问题是真的避讳。
就连我们设计调查问卷,在国内年龄收入这样的问题都属于很好回答的问题,要放在问卷的开头;
但在国外这样的问题要放在最后才显得没有那么冒犯。
“除了融入当地同学的群体其他都很好适应”“身边人都独来独往,可我习惯成群结队”@Charlotte在国内上高中的时候,大家都比较成群结队,
上课的时间段大家都不一样,每天吃饭都找不着伴。
所以开学的时候大家就会交换课表求饭友,就很好笑,也很孤独。
我和中国人玩得多,和美国人还是觉得玩不到一起。
@Aaron在国外实习,我感觉同事间的距离会比较大,基本下班就各走各的,下班了就是陌路人。
我一开始还不习惯,怎么下了班就走了,说好的一起吃晚饭什么的呢,之后就习惯了。
在新加坡大多用slack(一款企业聊天工具)嘛,有些同事我只有他们的slack,电话都没有🤷‍♀️(《东京女子
我还属于比较好的,因为语言关过得很快。
人际交往中我很惊讶的一件事是,新加坡人吃饭付钱会算得非常精,会很抠门,会AA到小数点后面一位。
我在大学里的每顿聚餐,新加坡人会做一个excel表来记账,还有一
@Bob其实,除了融入英国人的群体之外,其他都很好适应。
他们聊的东西、说话的方式以及他们的想法,都会和中国人很不同,导致很难跟他们打成一片,除非你非常开放。
现在跟中国同学打交道,他们更多比较喜欢
这是我在英国的第5年了,如果“适应国外的文化和生活”这个方面满分是10分的话,我觉得我在7.5分-8分。
我自己因为
(《英国人在纽约》剧照)“在国外比一般人还不如,我只是个foreigner”@Vicky感觉出国留学是个全新的开始,从零开始。
就像你有个100级的游戏账号然后弃号了,你开了个新号。
一切都很难。
你的梦想、你之前已经小有成就的事业,都因为环境的变化中断了。
你不属于之前的圈子了,跟美国同学也没办法很亲密,最多聊聊爱好什么的,秘密啊经历啊不太可能跟他们分享,语言也是一个原因吧,每次都感觉不自在。
@Lucas在国外的社会角色和在国内的社会角色会不一样。
在上海,我的社会角色会比在国外的更高,从小读书、看病,一切一切都会被照顾好,有关系;
在国外就是比一般人还不如,是个foreigner.在国内,因为说中文,我会很乐意发言讨论;
在国外,因为怕英语不够好,而要压抑自己想表达的内心。
社会地位的变化吧,我觉得是最大的shock.(《东京女子
主动适应不同的文化,最大程度地利用每个机会,让自己这个学不白留。
@Olivia之前在国内上课,大家都是听老师讲比较多,美国人上课同学讲的很多,比较爱积极发言爱交流,我就不行了,所以我就努力改呗,多跟美国人一起玩。
改变的过程蛮困难的,毕竟像改掉自己很久的习惯一样,还要提高英语能力,就是一点一点在努力。
@Jason在新加坡,高中毕业以后大家都会以跟家里要钱为耻,会互相比谁跟家里拿的钱少,拿的多的就会不好意思,除了一些大富人家。
一般的中产或中产
我有几个好朋友,当时知道他们有几万刀的存款,我被惊到了,几乎个个都会去打工。
有些时候要做实习,但是实习的工资是很低的,他们还会周末去做额外的兼职,这个是我很respect的。
因为他们家里也是不缺钱的,都是中产阶级。
他们更不会买奢侈品什么的,和我在新加坡看到的中国学生很不一样。
至于我自己,从高中开始炒股炒期权,之后就经济独立了,算是比较好地适应了这种推崇独立的环境吧。
@Henry我出国最大的改变就是变得主动了,不管是交朋友还是networking. 以前陌生场合都是等着别人来,或者就跟身边的几个聊聊天,现在会主动出击,然后学会各种small talk. 我觉得改变不一定是不好的,变得更主动给我带了很多没想过的机遇。
有个实习,是我在电梯里和人聊天拿到的。
Nothing to lose嘛,被拒绝也没什么。
以前就会怕怕的,怕别人拒绝,怕别人觉得我很奇怪。
现在就会想,只要我的出发点是好的,不用怕。
特别是大学里,变了很多。
找工作的压力迫使我改变哈哈,因为学的商科嘛,我这个行业,很多机会就是跟别人打好关系拿到的。
@Ethan二八定律也适用于这个问题。
80%的人遇到文化冲击就习惯于待在舒适圈里,不去接触陌生人,但是另20%就是在努力地跟不同的人接触,去实现梦想。

我经常参加一些职业分享会、正式或不正式的party,就会遇见新朋友,和他们交流;
有时候也会认识朋友的朋友,network都是一种资源嘛。
我还在学校组建了个network的社团,后来请的分享嘉宾都是之前就认识的职场人士,还拉到了经费赞助。
(《大学新生》剧照)跟他们聊完,能看得出来,每个在外留学的小伙伴都会遇到文化冲击,也都在努力而积极地想解决办法。
其实,跳出来看,应对文化冲击的这个过程,不仅让我们更好地适应国外的留学生活,也增加了我们的人生高度和厚度。
在留学经历里,遇到的这一个个文化冲击,其实也正是我们生活中需要努力面对的难题。
解决了这些,回头看,突然发现自己其实也长大了很多,再遇到其他问题,也就能够从容应对了。
想想看,这样的蜕变和成长,好像也是在其他环境中无法企及的。
主页君觉得,这些,也许就是留学带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吧。
最后,关于如何更好地应对文化冲击,主页君也为大家搜集到了一些有用的信息,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这个市场位于地下。
参观完这个地方后,我们去了阿克萨德姆神庙。
这个地方是惊人的。
我们看到了许多金色的雕像。
我们看了一场水秀。
看完节目后,我们回到了新德里。
时间是下午12:30。
之后我们去了锡克神庙,意思是古鲁矮人。
这个地方很凉爽。
突然,我们看到一些人免费分发茶。
我告诉我丈夫发生了什么事?他告诉我,没有人会免费送茶或萨莫萨(印度小吃)。
我没有错过这个机会。
我也和他们一起坐下来吃点心。
那是我第一次吃免费食物。
我吃饭的时候,我丈夫拍了我的照片。
然后我们参观了寺庙。
寺庙太酷了。

我也做了一些工作,帮助他们打扫地板。
这个地方是神圣的。
下午2点,我们再次看到人们免费提供食物。
我印象深刻,我也吃了一点。
食物是一杯牛奶和印度食物,面包,印度食物和许多东西。
食物很好吃。
我想再吃一次。
这是我的菜.....实际上,人们在寺庙里真的很辛苦。
每一天都有许多人聚集在庙里。
许多国家都有锡克教寺庙。
我认为这是我在印度发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
我真的很尊重他们。
我真的很感激印度人民。
感谢许多锡克教庙宇(古鲁矮人)提供免费食物。
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
有时我还记得那一天。
这真的让我感到骄傲。
如果我有空闲时间,我就会再去印度拜访古鲁比拉。
小编表示吃不下,真心吃不下。
啊啊啊。



参考:

女人吃饭不上桌。
这个是我有次去参加活动听朋友讲的,他的妈妈那一辈“女人吃饭不能上桌”。
当然,生儿子有功,生女儿要被看轻也是在所难免的。
听他这么说,我觉得是对自己文化冲击很大的。
因为我记忆中,周围没有过这种现象。

参考:
纠结了一天,决定认真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我认为迄今为止,我自己领会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关于“平等”。
是这个根本性的概念导致了单身率升高,离婚率升高,孩子教育出现问题。
1)关于婚姻从前,婚姻中男女是有从属地位的,男尊女卑,一夫多妻,父系社会。
女人,作为一种商品或者生育机器来存在,贞操是需要女性维护的,女性不忠是要侵猪笼直接弄死的,而男性却没有这样的限制,可以一夫多妻,可以夜夜笙歌。
当我们取消一夫多妻制度之后,女性的地位得到提升,而时至今日,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已经基本与男性持平了,甚至有很多地方超越了男性。
工作中女性的职能更多,收入更高,学历更高,一切都显示着,女性的社会地位。
女性绝不甘心再回到曾经从属地位的状态。
而现实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管男人叫“娘娘腔”是辱骂,管女人叫“女汉子”是中性甚至夸奖。
工作拼命的女性,我们称之为“男人婆”。
一直在追逐平等的我们,评价事情的标准却停留在曾经固定的性别标签里。
男人要强壮,要有经济能力,如果一个家庭女人比男人赚的多,会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
那么引发出来的是什么样的问题呢?
女性一边坚持平等,一边在婚姻里寻找比自身能力更强的人。
男性一边了解平等,一边在社会中扮演主导地位的人。
所以我们能看到社会上家庭模式的多元化。
所有婚姻的结合都在从 女性主导---------------男性主导 中选择自己安身立命的存在点。
所以有更多的出轨,他们都在视
所以有更多的单身,因为单身自己就是主导。
所以有更多的离婚,因为找不到谁主导的中间点了。
2)关于教子从前,老师是老师,家长是家长,老师打了孩子,孩子不敢去跟家长说,因为会再挨一顿打。
一个家里好几个孩子,吃的不好,穿的不好,家长也没有多少文化,好像孩子也没遇到什么问题。
而现在,家庭条件越来越优越,家长学历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便捷,每家也就1-2个孩子,反而教育孩子变成了一个问题。
原因还是平等概念的冲击。
孩子在社会中为了追求安全,对平等的概念更敏感,因为寻找规则是生存的根本。
而我们教育孩子时候的教育行为还是遗传自上一辈的等级观念,蔑视孩子所处的状况,鄙视他的学科知识,无视正在成长学习的过程。
一个孩子,怎么能跟我平等,想想都可笑。
另一方面,对平等理解的错误,也衍生了畸形的直升机式父母。
我们为正确的方式举个例子:公路上,不论我们车是30万的还是100万的,都有上路和到达目的地的自由权利。
而所有人共同需要遵守的就是规则,如果没有规则,没有人能到达目的地。

但我认为平等就是目前我们家庭和社会中主要的文化冲击,一方面我们认可他,另外一方面我们又否定他,就在这样矛盾中,发生了太多的问题,但这不是悲观的,一定会逐渐发展的更美好,我们能找到生活与平等和谐的相处关系。
并且我相信其实很多人已经找到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