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行书的单字结构位置跟楷书不同请问结构的变化是什么造成的

行书的单字结构和楷书单字结构比较,是有较大差异的,楷书讲究平稳端庄,疏密匀称,而行书要求在法度内动态强一些,夸张变形,比楷书更险绝。
行书结构变化是什么造成的呢?
一,起笔的角度。
例如王羲之行书"像"字,第一笔撇画起笔较平。
(王羲之)吴昌硕写这个"像"字尖锋往左下方直入笔。
(吴昌硕)祝枝山第一笔撇画起笔角度又不一样。
由于起笔的角度变化,造成笔画形态不同。
二,运笔的方向。
王羲之行书"盖"字的底横约十五度左右。
(王羲之)王铎行书"盖"字底横约五度左右。
(王铎)米芾行书"盖"字底横约三十五度左右。
(米芾)这三个字的最后一笔横画,运笔方向的变化,角度也不同。
三,速度的变化。
王羲之写的行书"有"字像写草书的笔速,较为轻快。
(王羲之)李邕写的"有"字像写楷书一样的笔速,慢而迟涩。
(李邕)唐伯虎写的"有"字不激不厉,中速行笔。
(唐伯虎)同一个字,笔速快慢不一,必然会影响到线质的变化和结构的变化。
四,重心。
王羲之写的"易"字较险绝,属斜中求正的结构方式。
(王羲之)王铎写的"易"字,横折钩这一笔较正,整个字亦较为平正。
五,空间分布。
(王羲之)(米芾)(何绍基)
从而使得这三个字姿态不一。
六,笔画的长度。
(王羲之)(张瑞
而欧阳询作了夸张延长处理。
七,错落参差,动态中见平衡。
王羲之写的这个"数"字左高右低。
(王羲之)苏轼写的的"数"字左低右高。
(苏轼)吴琚写的"数"字左部左斜,右部右斜,但动态中见平衡。
(吴琚)八,变形夸张。
(王羲之)(赵孟頫)(空海)赵孟頫写的竖钩很短,空海写得竖钩很长。

我们把楷书称作真书,正书。
其结体或瘦长,或反正,或肥厚,但总之一幅作品当中每字的结体风格几乎是统一的。
到了行草书,结体发生了变化,但行书相对草书来说变化还是小,我说说草书,一副草书作品中,字的结体可谓千差万别,好像没有规律,一会大一会小,一会长一会短,一会瘦一会肥。
回到题目当中,为什会出现这种情况?
我举个例子,黄庭坚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文章刚开始叙述人物黄公娓娓写来,波平浪静,但随着精彩情节之展开,场面描述越来越紧张,此时黄公心潮澎湃,情感融入,笔翰飞动,把秦王的蛮横无理,蔺相如的机智过人,以及现场的剑拔弩张、扣人心弦,通过笔端表达得生动准确。
蔺与秦王的两回交锋,惊心动魄,身陷绝境又峰回路转。
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大义凛然,以死抗争,随着笔墨的跳跃闪挪,疾行舒缓,张驰收放,疏密开合,待写到将相和解,蔺、廉二卿结为刎颈之交,书者心态渐趋平静,笔力由强转缓,稳健收笔。
可以说,全卷准确地体现出原文的意境,一点一划,带着情感; 字里行间,表露出书者的喜怒哀乐。
回归正题,总结草书结体出现的不同,主要是受书者当时的心境影响,这是最高境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