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被认为是最具智慧的三本奇书之一但畮涩难懂怎样才能读懂

中国易经的基石和精髓在于天与地、阴与阳的平衡。
要想研究好易经
首先,你要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
其次,要有一定的国学基础,易经是国学之根,要顺藤摸瓜,方可以追本溯源。
第三,要有一定的知识面。
易经涉猎方方面面,天文地理,人文艺术,心理伦理,哲学宗教等,没有一定的知识面,读起来会非常吃力。
第四,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人的经历是人最重要的财富,它能帮你更好的理解和认识世界。
第五,注意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先从整体上对易经有一个把握,然后结合自身经历,必能有所得。
第六,必须有持之以恒的信心。
刚读易经枯燥乏味,一般人坚持不下来。
最后,建议读原著。
原著是原汁原味,毕竟这本书太过深奥,原著读起来可以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不受外人的影响。
当我们对周易理解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学习历代周易学者的研究,通过愽学贯通,最后实现自己对周易的理解!
参考:
我们都知道《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在中国古代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
但是对于现在的大多数人来说,这本书无异于天书,读起来毫无头绪,晦涩难懂,无从下手。
现在所说的《周易》一般又称作《易经》,但从上古来讲,它们并非是一致的。
相传周文王推演周易,出自于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讲的是文王被拘禁在里时推演了《周易》事,后来相传孔子作传,但是自孔子开始,周易逐渐被各家所
所以后世纷纷给周易做解读,也就是作注。
秦以后,焚书坑儒,儒生借托孔子之名作传数十种之多。
但大家都公认《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
那么怎么学习《周易》呢?
这并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方法可以解决了。
首先要了解周易是做什么的?
一般认为是占卜,但从其《经》的部分来讲确实很像,但更多的是推天道行人事,也就是通过每个卦象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这是通过自然的道理来讲通为什么这么做的。
比如《易·系辞传》指出:“古者包牺氏(伏羲氏)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就是周易八卦的原始作用,用来指导古人的生产生活的。
清楚了目的之后,我们要选好版本,前面说了,周易的书籍,千百年来已经如汗牛充栋,不挑选好,各版本水平良莠不齐,难以有收获。
现存主要版本有两种:通行本与马王堆帛书本。
影响最大的通行本有魏王弼注本、唐孔颖达疏本(即《周易正义》)、宋朱熹《周易本义》本。
1973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与传世各家《易》本均有不同,是现存最早的别本。
《周易》注本,古今不断,多达千余种,影响较大的有: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孔颖达《周易正义》、宋程颐《程氏易传》、朱熹《周易本义》。
大体上讲,各家作注大同小异,都是一
选好了版本就开始学习,我结合自己的
我师承家学,幼时即开始接触古文,因为古文是通向古籍研究的必经之路,只有熟悉古文基础才能准确理解古文的含义,毕竟古今有别。
如果初学建议买一本王力的古汉语常用字典,以备查用。
我实在被祖父强制口口相传,读了五六年的古文之后,读高中才正式接触周易,研读近二十年,才略有收获。
所以打牢基础后要有恒心,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读《易》,韦编三绝。
” 孔子读易尚且如此,何况我们?
所以要勤奋才行。
不要想着多读书就行了,至少读易不行,为什么呢?
因为参考资料非常丰富,前人的成果也非常多,但不是你读完了背熟了就会了,还要有悟性,这个悟性是什么呢?
很抽象,具体来讲就是融会贯通的能力,比如同样的事情,有的人可以举一反三,有的人却百思不得其解,就是这个意思。
路漫漫兮,上下求索!这需要慢慢去学习解读,周易成书是有其历史背景的,我们通过了解其历史背景,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不断地还原其真实面目是有可能的!
参考:
你提的问题,实在没有能力解答,只能谈谈自己学习的体会。
我翻阅易经多年,只是了解一点皮毛。
不过觉得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一 你准备学习到如何程度?
我学习易经的目的,只是想了解一下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是中国文化之源,了解一下非常有必要也非常有益。
我建议多数人别把学习的目标定的太高。
不一定要全搞懂。
如果你真要想搞懂那你要准备几年的时间?
首先要解决好自己的吃饭问题,想用学易解决自己吃饭问题比较难。
二 易经难学的原因:1一般人都没有很好的古文基础。
文字的含义又随着时代在变化。
从周易算起时间跨过3000多年,第一难点就是对不同时代文字的理解。
2 易经是中国文化之源,各个时期,各个学派都在做出不同的解释。
很多解释又互相矛盾的,书又多如牛毛。
大的变化有两次。
周易以前的易是非常实用的一本书,以先天八卦为代表。
周易以后有了卦辞和爻辞,便转向了以哲学和伦理学为主。
这是第一次大的变化。
后来,据说是孔子写了十 翼 ,又转向了儒学的方向。
看看孔子的中庸和老子的道德经,就可以看到这种差别。
以后的诸子百家都有各自的解释,叫后人如何能分得清,搞得明白。
3 不少学易的人陷入了占卜的泥潭。
占卜的书,现代的不说。
进代的有日本高島的易断。
中期的有朱熹的周易本义。
远一点都有焦氏易林,再加上周易,就这几本书,读完搞明白就要多少时间和精力。
当然也可以用一家之言。
4 神话了古书,神话了古人。
中国人有尊圣的习惯。
但古人不会比我们笨,也不会比我们聪明。
这种神化不仅来自少数专家,也来源于不懂易经的多数群众。
还没有看就心虚了,再说两句不着边际的话就会挨骂。
这是我对易经晦涩难懂的看法。
你说的三本书应当是圣经,佛经和易经。
圣经还应该包括古兰经,其实他们是一个体系的。
圣经和古兰经翻译的比较直接,如果你不是一个信徒的话,也应该说不是十分难懂。
佛经比较难懂,因为佛经的翻译很多是音译,创造了不少新的词汇,既保留了佛经的原意又保留了宗教的神秘感,要学好佛经首先要把这些专用词搞明白。
易经为什么难学,上面我已经说过了。
三 如何学习易经。
这更是粗浅的看法。
我觉得要把握住,象,数,理,占四个字和变易,简易,不易六个字,共计十个字。
具体的办法我认为,先了解八卦的起源。
从中了解阴阳两个概念是怎么产生的?
以及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
同时要了解八卦是如何引导中国文化在天文,医学,音乐,数学,建筑等各学科发展的。
周易以前的八卦是非常实用的一门学科。
可以翻阅一下,清朝人写的河洛精蕴。
第二步再学习周易,正确理解上面的十个字。
如果没有那么多的书,就在网上去查好了。
当然在这以前,大多数人都要补习一下古文。
学习易经,关键在把握里面的思想,方法,能对自己有所启示就可以了。
千万不要陷入占卜的泥潭,想做神算。
占卜的方法也可以看一看,便于对易经的理解和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方法。
起卦容易,解卦难,一般人是学不好。
现代的参考书如哲学思想史,中国文化思想史,都是比较好的。
郭沫若先生对易经的分析更精辟。
我的看法粗浅的很。
只是希望对初学者有一点借鉴。
我希望非专业人员,不要把青春和精力,都浪费在训诂方面。
一般人是没有这个时间和精力的。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了解就可以了。
有记忆错误和观点错误请指正!
参考:

”)据《康熙字典》所载,汉字达五、六万之巨。
然而非常不幸,却罕有兼具“正反合”三义的字,而“中”则是一个特例,堪称奇迹。
由“中”乃十字空间坐标原点、源点、0点、中点的数学抽象,我们不难获知,《易经》所言的“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这个汉字“中”,其实就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一以贯之数千年的“允执厥中”王道正统思想体系的核心。
这个以“中”(汉字结构:丨左为阳,丨右为阴)为核心的“执两用中于民”思想(执左右之两而用其“中”于人于己于民),开启了全人类精神价值体系的“终极之旅”!试想,如果连不“中”都是在言“中”,那还有什么不在这个“中”之中?
还是让我们听一听古人关于“中”、关于《易经》涉“中”的相关论述吧!1、《管子•弟子职》:“凡言与行,中以为纪。
”2、孔子:“夫礼,所以制中也。
”3、孔子“中有九知”:“知忠必知中,知中必知恕,知恕必知外,知外必知德,知德必知政,知政必知官,知官必知事,知事必知患,知患必知备。
”4、西汉•刘歆《三统历》:“阴阳虽交,不得中不和,故《易》尚中和。
”5、唐•孔颖达《周易正义》:“顺天布政,则得大中,故皇极为五也。
欲求大中,随德是任,故三德为六也。
”6、北宋•柳开《答陈昭华书》:“大乎,圣人之经也!数其五。
”7、北宋•阮逸《中说•序言》:“大哉!中之为义,在《易》为二五”。
8、元•保巴《易源奥义•周易原旨》:“中者,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允执厥中之中,尧舜授受不已者也,故曰得其道矣!”9、明•张邦奇:“《易》之道可一言而尽也,中焉止矣。
”10、清•惠栋《易汉学•易尚时中说》:“《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时中。
”11、清•钱大昕《潜研堂•中庸说》:“尝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言以蔽之,曰中而已矣。
”12、清•刘一明《周易阐真》:“儒曰执中,道曰守中,释曰虚中。
中之一字,乃三教圣人之心法,所以修性命而成大道,千经万典说来说去,只说的这一字。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亘古圣贤仙佛,皆从此中生出。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悟之者立跻圣位,迷之者万劫沉沦。
”••••••••••••。
至于汉字“中”即静态的阴阳太极
愿与广大网友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
读懂易经,只有天才类哲学鸿儒才有能力,首先,要有缘分,才有钻研兴趣。
没有缘分,就没有钻研动力。
有了缘份,还要有文言文功底,现在红尘有文言文深原功底的人已属凤毛鳞角,稀奇一族了。
除了
回答完毕!2021/10/1.
参考:
对不起,几十年了,我也没读懂。
连门都没进,所以没法回答你。
〈捂脸〉〈捂脸〉
参考:
学一辈子的人也没人敢说精通了的,那有妙召,有妙召就不难了。
是易经就是变,计划的大脑赶不上变化。
知识更赶不上变化。
因为人学的知识都是死亡的过去,易是发展的未来,能知道未来还用学吗?
高人就在知不知,知未来上。
愚人就在知不知上,过去的应知不知。

参考:
所有人都说《易经》难读,并不意味着它真的难读。
所有人都认为正确的言论,并不就一定是就是真理。
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后,提出了万有引力假说,以至于其后数百年的人们都理所当然的认为万有引力是存在的。
但是爱因斯坦却提供了相反的意见,认为根本不可能存在超距力,而且得到了新的佐证,其后的物理学以弯曲的空间代替了万有引力的概念。
没有先验正确的言论,没有不需要再问为什么的论断。
坚持理性的批判的思辩的思考是读懂《易经》的唯一方法,理性面前不存在神话,不能被理解的天书不可能存在。
人们之所以认为《易经》难读,不过是受到头脑中固有成见局限的结果。
比如,别人都说它难读,所以我也理所当然的认为它就是难读的。
别人都说乾卦是代表天的,但是当人们阅读乾卦卦爻辞时,却发现经文极少谈到天。
心中的成见迫使人们努力去调合两者的矛盾,从而使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乾是天但经文却不谈天的矛盾上,而不是经文究竟说了什么。
学者们努力调合着矛盾,东拉西扯也不能将问题说清楚,却不去怀疑乾代表天的这个说法本身是不是有问题。
经文中不谈天,就说明这个说法并不来自经文,也就意味着它是从经文之外强加给我们的观念。
结果我们就会发现这个说法最早出自《易传》。
关于《易传》,有人会说,《易传》是圣人所著,孔子的作品,所以它的言论必然就是真理。
《易传》说乾是天,所以乾就必然是天。
这个推理能成立吗?什么是圣人?对于人类文明来讲,哪些标准是圣人的标准呢?圣人是否就是真理之为真理的依据?试问一下,牛顿算不算圣人?牛顿建立的物理学原理也能够接受批判、怀疑和修正。
文明史中有哪些圣人的言论先验为真?姑且不论《易传》的作者是否是孔子,假使是也并不意味着它的言论必然为真有人说《易传》发展了《易经》思想,使它从占卜书上升到哲理书。
但历史事实时,《易经》是西周时代的作品,而《易传》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作品。
我们说即使是同时代的不同人的作品都不能保证包含相同的思想,况且是相距数百年的作品。
古人以三圣作易说来神话《易经》,我们今人研易读易就不要再走前人的老路了。
在读懂经文之前,所有关于它性质和内容的论断都是值得怀疑的。
所以,研究《易经》不要拘守《易传》以及其它任何即定言论。
有人会说了,由于《易经》太难读,所以读《易经》之前一定要学一些基础知识。
我要告诉大家的是,那些所谓的易学基础知识其实并不比经文本身更容易读懂,与其将精力放到那些知识上还不如直接从研究卦象及卦爻辞的具体内容出发。
只是在我们研究这些内容时不要受到任何成见的束缚就可以了。
比如,研究乾卦,我们看到的就是由六个阳爻组成的符号,如果进一步分析,我们还可以将它看作由两个三爻乾卦组成。
仅仅从卦象出发,我们仅能得到乾卦是由六个阳爻或三个阳爻组成的符号,我们不能得到比它的更多信息,所以我们就不能先验为主的认定乾代表天的说法。
那么,乾卦符号究竟代表什么意义呢? 具体的思考过程,还要结合卦爻辞内容来分析。
比如,三爻乾卦是由三个阳爻组成的,三个阳爻而没有阳爻就代表有阳无阴。
阳主动,阴主静,有阳无阴就是动而无静。
如何理解有动无静?比如,勤劳的农民在田地里耕种而舍不得休息,这是一个有动无静的过程。
一位勤奋的学子刻苦攻读,废寝忘食,这也是一个动而无静的过程。
所以乾卦符号的意义我们可以理解为行健。
工作起来不知疲倦,不眠不休,废寝忘食,这样的状态有动无静,有阳无阴所以就可以使用乾卦符号来代表。
六爻乾卦是由两个三爻乾上下相叠而成。
行健的目标就是一个向外向上的过程。
农民辛勤耕种为得是积累更多财富,学子刻苦攻读是为求取功名。
由贫至富是升阶,由百姓变为官吏也升阶,所以六爻乾卦可以用于象征这个过程。
龙被视为天下最善行健的神物,所以卦辞以龙喻行健是符合我们关于乾卦卦象的理解。
下乾卦代表地上的龙,上乾卦代表天上的龙,六爻乾卦就代表龙由地升天的过程。
一位学子通过勤奋的努力,由平民升为官吏;
一位有志青年,通过努力获得事业成功,谋取财富或权力,成为人上人;
士兵通过努力,升为将军,将军升为统帅,等等。
这些实际的过程都可以使用六爻乾卦来象征。
事实上,卦爻辞的内容也的确讲了这个过程,只不过我们需要将龙看作行健的符号。
卦爻辞中除了龙之外,还用君子来标志行健,比如九三爻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句。
其中的乾乾二字,很明显不能译作天天。
它应当翻译为:好学的君子白天一整天都在刻苦攻读,到了晚上还警惕难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以龙来比喻社会地位高上或有才能之人。
所以,经文中君子与龙并列,就已经能够印证我们将乾卦意义作行健的理解。
乾卦并不与天相关,因为我们无法通过卦和卦爻辞的分析中获得支持这一论断的证据。
可是,就有一种成见认为,如果乾不代表天,坤不代表地,那就不能够体现《易经》这本书的价值。
因为在有些人看来,《易经》是讲宇宙万物根本道理的。
但是,一个基本事实是不能否认的,那就是《易经》是一本供占卜用的工具书。
根据它的这一用途,它就不可能是一本哲理书。
因为占卜的功用是帮助人们决策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疑难,那么用于占卜工具的卦象只能是愈贴日常生活才好。
所以,我认为卦象都是人事的模型,而不是穷究天人的形而上的原理。
不仅乾为天得不到经文内容的支持,整个八卦象八物说也不是真实的学说,这就推翻了《易传》用于理解经文的逻辑基础。
换句话说,要理解《易经》的卦象与经文,《易传》所提供的知识是无益的,《易传》的言论并不是建立在正确理解经文的基础上。
《易传》只是历史上最早的《易经》研究者们试
我们不能将《易经》这本书理解为一个超历史超文化的作品,如某些学者所设想的那样是某种更高级的智慧或文明的产物。
人类的认识,文明的演进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我们不能够设想某一完备的科学形态已经在远古的某个时代完成,并被隐藏在某一古书中。
我们只能将《易经》理解为适应于远古社会生产生活与文化的合理产物。
在上古时代,由于文化科技的不发达,人们将神明看作自然与社会的主宰,从而产生了探问神旨意来决策生活中疑难的客观需要。
为了适应这一需要古人便发展了占卜的技术,龟卜和《易经》所代表的筮法就是此类技术。
《易经》卦象与卦爻辞就是筮法的原理。

参考:

一阴一阳谓之道。
先从大的整体,去认识易的思想。
阴阳变化,生成六十四卦。
不必每卦必通,慢慢来。
其中,要知晓大的道理。
性命,道德,穷理,知命,神明,占筮。
其中包含,国家,家庭,朋友,处世之哲。
一年半载是不会弄明白的。

由于易经方面的资料多,《周易》我基本上不读,而专门研究邵康节的《梅花易数》。
梅花易数讲求推算技能,讲求六爻演变及其六十卦辞的规律,用铜钱、物象、场景均可启卦。
有一次我去门市上班,路过一个山坡,见一个大盘蟹自东向西北方向爬行,我临近时,它高举双蟹夹、立目注视我约一分钟后自行爬走(学习易经要做到尊崇自然,爱护一草一木,不杀生),我到门市立马画卦(实习初学阶段)占卜,卦象是三火一土,火生土是吉卦,但是,三火一土必成焦土,当时心里一惊,马上找员工代信给我老婆要她今天注意火灾,员工刚一离开约十分钟,当时我还在疑惑之际,邻居隔八个的日杂门市着火了。
我们这条街是木屋老街,当大家都在看热闹的时候我就赶快自急,把门市的商品搬到安全地方,等我把可以移动的东西搬完,这个时候火才烧到了第三个门市,但是第三个门市的白酒坛子烧爆炸了,一下满街都燃了起来。
我的东西得了,但是很多人的东西被炸了、烧了。
之后还准确预测了两件事,认识到易经占卜很灵,后来由于生意兴隆(火烧财门开)便放弃了易经的学习。
学习易经占卦心诚则灵,“信则灵、不信则无”。
学习易经给别人占卜算卦不能收钱,收钱则不灵。
学习易经要求高,一般人做不到,我只懂皮毛,要是认真钻研一般文化水平是不够的。
学习易经要用于自我趋吉避凶,简单说就是寻求做人做事的规律即可。

参考:
《易经》是分《周易》和《易传》两部分的,而《易传》是以爻象爻位为根本,结合卦象去解读《周易》的“说明书”。
元派对于《易传》里的很多观点都表示认同,但不认同它的解卦方式,因为元派是从卦象的变化之中直接解读(
爻辞,不仅仅是一个爻的变化,而是从一个卦象发展到另一个卦象的吉凶祸福。
比如讼卦,就是一个根脉不稳而发用太过的卦象。
既然,发用非常有力,那么获利是没问题的。
但根脉太弱,所以绝不能有其他意外发生,那样只会应接不暇。
即便保持警惕,细致入微的管理,可如果继续保持这个态势,也必然后续乏力,以至于引发灾祸。
就像烧火,全部柴都投进去了,火光冲天,但如果没有更多的柴草持续供给,那么必然也只能红极一时,如果外围狼群环视,这个时候就危险了。
这样的态势下,能够持续有柴火支持是不是非常好?
本就发用太过,是不是不适合继续加大力度发用了?
了解了这个根本,再去看卦辞,就容易明白为什么“讼。
有孚,窒惕,中吉,终凶。
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又比如,乾卦卦象亨通,如一片坦途。
同人卦如万民之声,是民意。
所以依卦象看,客观环境是一片坦途,未来的发展动向是引动万民之心,如此难得的机遇,当然应该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把握态势,好好干一番事业。
那么再去看看乾卦九二的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如何理解不就容易了吗?
最后,说说先天后天,
如果是先天卦,象还没有成,那么以五行生克为根本才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