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散》为什么叫广陵散

《广陵散》是一首古琴曲,它的命名说法不一。
比较公认的是指:流行于广陵地区的民间音乐。
“广陵”治所在今天的江苏扬州,“散”是先秦时期就已经广泛流行的民间音乐。
《广陵散》非常传奇,是因为它和两
聂政的事迹有许多版本,在流传过程中多次“变形”。
至迟在东汉时,“聂政刺韩王”的传说又形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版本,聂政的形象也随之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形”。
在据传为东汉蔡邕所编的古琴曲集《琴操》中,详细记述了这个已经高度变形的“聂政刺韩王”故事。
(武梁祠画像,聂政刺韩王) 在这个故事中,聂政的父亲——一位铸剑师,受命为韩王铸剑,结果误了期限,被韩王所杀,而聂政则成了遗腹子。
长大后,聂政从母亲口中得知父亲死因,遂发誓复仇。
第一次去行刺韩王,未能成功,于是聂政遁入山中。
他遇到了一位仙人,仙人教会了他鼓琴。
聂政打算以此为契机,借口为韩王鼓琴,伺机行刺。
为了不被人认出,聂政“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把自己弄得面目全非。
七年之后,聂政学成下山,再赴韩都。
路上他遇到自己的妻子,差点被认出来,于是聂政又返回山中,敲掉牙齿,又练琴三年,方才负琴下山。
到了韩都,聂政故意在闹市之中鼓琴,他的琴艺可能非常好,以致“观者成行,马牛止听”。
消息很快传到韩王耳中,这个喜好音乐的国王立即派人请聂政入宫鼓琴。
韩王不知道,这面目丑陋的琴师是为夺命而来,琴身之内早已暗藏利刃。
当曼妙的乐音响起,韩王陷入陶醉之中时,琴声却戛然而止,聂政取刀刺死了韩王…… 大仇得报,聂政因担心连累其母,遂自剥面皮,毁裂身体,自杀身亡。
这个与《史记·刺客列传》所载大异其趣的故事曾在民间广为流传,只是不知从何时开始,它与一首著名的古琴曲《广陵散》联系了起来。
此曲的内容虽然说法不一,但因其谱中有“取韩”“投剑”等小标题,所以历来多被认为表达的内容正是“聂政刺韩王”。
关于《广陵散》的来历,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女士在《古琴》一书中述及,“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在洛阳以西的某处夜宿时,遇到了一个鬼魂,并与之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所谈内容与古琴和音乐理论有关。
在这次交谈的最后时刻,鬼魂弹奏了一曲《广陵散》,并且传授给了嵇康,但同时也要求嵇康绝不可传于他人。
(《琴操》所载《聂政刺韩王曲》)公元262年,40岁的嵇康因卷入官司,被处以极刑。
传说在东市行刑之前,嵇康拿出古琴弹奏了一曲《广陵散》。
曲毕,嵇康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 不知是嵇康违背了对鬼魂的承诺还是另有其他原因,《广陵散》最终并没有烟消云散,它诡异地传承了下来——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广陵散》琴谱不见踪迹,但在明代朱权所编的《神奇秘谱》中,却又神奇地出现。
朱权声称,《广陵散》“世有二本,今予所取者,隋宫中所收之谱”,此谱自“唐亡流落于民间有年,至宋高宗建炎间,复入广御府,经九百三十七年。
予以此谱为正,故取之”。
现存《广陵散》,是由著名古琴演奏家管平湖先生(1897~1967)整理、打谱、复原的,共计四十五段,每段都有一个小标题,包含了聂政短暂人生中的各个重要片断:取韩、含志、沉名、微行……全曲慷慨、激昂,充溢着浓厚的英雄气和悲剧意味。
《广陵散》据说是中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具有戈矛杀伐之气的乐曲,故而不受统治者喜欢。
宋代学者朱熹曾评论说:“其曲最不和平,有臣凌君之意。
” 朱熹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来评价《广陵散》的,所以他认为《广陵散》违背君臣之道,不够和谐。
但在底层小民看来,这隐含杀气的古曲却成了反抗暴政的象征。

参考:
《广陵散》的名称由来有两种说法。
一种和曹魏时的淮南三叛有关,王凌、母丘俭、文钦和诸葛诞先后在寿春起兵,后被司马懿父子镇压。
寿春是淮南和扬州的治所,四人官职也都与扬州有关——文钦是扬州刺史,其他三人为都督扬州军事,而扬州古称广陵,嵇康因四人“咸散败于广陵,故名其曲为广陵散”。
此说出自《太平广记》转引的《卢氏杂说》,《卢氏杂说》则是以唐朝音律家韩皋的口吻说的。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引用了此说,但对广陵散的“散”字提出了异议,考证“散”为曲名,跟梅花三弄的“弄”一样,所以才有“广陵之名散”、“广陵之清散”的提法。
这也是广陵散名称的另一种解释,即风行于广陵一带的琴曲。
沈括虽然认定“散”为曲名,但也并不排除嵇康有“借此名以谏讽时事”的深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散”是个谐音梗。
我认为第一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广陵散是嵇康根据古曲《聂政刺韩曲》改编的,他为什么改名字?
又为何与“广陵”挂钩?
此中或有深意。
钟会曾诬陷嵇康想帮毌丘俭谋反,似乎也验证了此说的正确。
关于广陵散的曲调,《梦溪笔谈》转引《国史补》中的一个故事可作参考。
说某人在看一副弹琴
这几个与众不同的调调“如泼攦声之类”。
“泼”有泼水的意思,“攦”有击打之意,“泼攦声”大概类似用力击水的声音。
在《新唐书》韩皋传中,韩皋解释广陵散时说“其音主商”,是以“商”音为基调的——《太平广记》转引《冥音录》中也说该曲为“正商调”。
“商”是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的“商”,大约相当于7音符中的“2”。
韩皋说商为“金声”,蕴含金属铿锵之调,又说“商为秋,秋者天将摇落肃杀”,则还兼具秋风凄凉之感。
除“商”音外,该曲还“缓其商弦,以宫同音”。
“商”音转慢接近于“宫”调,又催生新的感受。
韩皋最后用10个字概括了广陵散的内核,即“哀愤、躁蹙、憯痛、迫胁之音”。
呈现的是一种糟糕、无助的悲凉痛感。

参考:
广陵是古代扬州,散是操、引乐曲的意思广陵散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广陵一代的乐曲广陵散又名《刺韩》《止息》是古代很宏大的叙事曲,内容讲的是春秋四大刺客聂政刺韩的故事春秋末期韩国大臣严仲子与丞相韩傀(侠累)产生仇隙,严仲子打算刺杀韩傀,但是因韩傀位高权重不好近身,便请了聂政相助聂政乃市井之辈,身怀绝技又忠肝义胆,严仲子花重金与之交往,但聂政因老母要奉养拒绝了他,三年后老母去世,聂政找到严仲子要报知遇之恩,便手提利剑闯入相府杀了韩傀,为了不连累姐姐,自己挖眼削鼻毁容自杀侠累被杀,韩国打乱,韩王将聂政尸首挂在街头,重金悬赏寻找线索,聂政的姐姐知道毁容尸体是自己弟弟,伏尸痛哭,说:“为了避免株连我,竟然自破面相。
我不能因为怕死,使聂政的声名无以流传后世啊聂政刺韩在当时是很有影响力的政治事件,晋﹑楚﹑齐、卫等国人皆赞赏聂政的士为知己死的精神,以及聂荣“绝险千里,使聂政名扬天下的刚烈”据考证,广陵散在汉末时已经流行即《聂政刺韩王》这首曲子,司马氏把持曹魏政权时,曹魏大臣总共策划了三次起义,第一次是王陵起义被司马懿平定,第二次毋丘俭起义被司马师平定,第三次诸葛诞起义被司马昭平定,这三次的起义地点都在寿春,而寿春当时是属于扬州所辖,这三
《聂政刺韩王》象征着王陵等人对司马氏父子的反抗,所以把刺韩称之为广陵散内容参见《悬崖边的名士——魏晋政治与风流》一书
参考:
《广陵散》 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弹奏的乐器是古琴。
最早源自《聂政刺韩王曲》,东汉大儒蔡邕的《琴操》中有详细记载。
虽然描写是战国刺客聂政为报父仇刺杀韩王而后自杀的故事,这首曲子最早出现在汉代,可见是后人对历史的艺术加工创作。
至于为什么叫做广陵散?
这其实跟其发源地有很大关系。
“广陵”是扬州的古称,“散”有乐曲之意,简而言之就是古代扬州十分流行的琴曲。
三国魏应璩诗文中最先出现有“听广陵之清散”,听到的便是广陵散。
东晋竹林七贤中,嵇康最善古琴,以《广陵散》闻名于世,《晋书》里记载,传闻这首曲子是嵇康游玩洛西时,偶遇的神秘人意外所得。
嵇康的相貌在七贤中那也是数一数二的,特别乐衷于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终日游走于山林之间,怡然自得。
额外的爱好是打铁,将小铁铺建在家中日日打铁,让日日慕名而来拜访之人自己饶舌去了。
嵇康曾经因为山涛自个想要退隐山林,却推荐他去出仕做官十分恼火,自认道不同不相为谋,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意志坚定。
这篇文章同时侧面抨击了司马王朝的衰朽统治,为嵇康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昭怀恨在心,捏造罪名将之入狱,并判处死刑。
行刑当日,有3000太学生请愿赦免,司马昭心硬如铁,嵇康丝毫不惧,临终抚了最后一曲绝唱《广陵散》,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这关系到另一种神奇说法,说是嵇康的琴声打动夜里的幽灵,因而得赠《广陵散》,并且约定“此曲不得教人”,所以嵇康才感叹断了传承。
世人也以为此曲就此消失,后来在明代宫廷的《神奇秘谱》中再次发现它,这才有了今日之《广陵散》,是否是汉晋时期的完整版我们无从得知,就这已经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的存在了,如若还有更完美的版本那真是神曲了。
关于广陵散的另一个传说传说嵇康的胆子特别大,好友王伯通建了一座清新雅舍,却时常在夜里撞鬼,还有人因此丧生。
嵇康是老庄的忠实粉丝,听说以后不以为惧,反而兴致勃勃想要去借住,然后抱着古琴弹奏打发时间。
夜里鬼魂现身与嵇康交谈,原来是虞舜时期的乐官,因奸人所害埋葬此处,王伯通把房子修在墓地之上,压得鬼魂喘不过起来,夜里出现是想要寻求帮助,谁料那些人都被他们吓死了。
鬼魂让嵇康转达王伯通,只要挖出他们的尸骨另外安葬,半年内就能平步青云,为了表达感谢,特意将《广陵散》授予嵇康。
王伯通得知此事后,好生安葬了那些骸骨,半年后司马炎登基,王伯通果然得到提拔。
《广陵散》讲诉聂政刺韩王的故事,显然不是上古乐官所能教授,除非这些乐官虽为幽魂之体,也在不断地学习,否则这也就是一个虚构的传说而已。
诗词中的众多《广陵散》 谢灵运叹“恻恻广陵散”;
李白问“谁传广陵散?
”;
贺铸见“依稀广陵清散”;
陆游回忆\"广陵散绝还堪惜\";黄庭坚希冀“同调广陵散”;
元代杨维桢哀“可怜广陵散”……《广陵散》作为名曲,成为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诗词中的宠儿,也是雅事一桩。

参考:
嵇康好琴,一次嵇康夜宿月华亭,被月华亭之夜景神韵所感,夜不能寐,起坐抚琴,琴声悠扬,直冲月华,感得月华凝结而成的灵幽前来觅听,弦断而终,这一幽灵现身相见。
此幽灵自称来自于古月国之琴师,逝后为月神所摄,魂魄不散。
随之与嵇康共谈音律,又索琴续弦,弹曲《广陵散》授予嵇康,声调绝伦,叹为神曲,让嵇康发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名。
这古灵真有意思,好像有谁稀罕知道你姓名一样。
为什么叫广陵散呢?
广陵本是扬州的称谓,“散”乃是诗词歌赋的形式,有人以为这是流传于扬州一带的琴曲,这种认识也比较广泛。
还有一种认识是:东汉末年的《广陵散》就已经出现了。
而东汉末年的广陵地区是指今安徽寿县。
有人认为《广陵散》是流传于广陵地区的《聂政刺韩王曲》。
现如今流传的《广陵散》曲谱,谱中也有“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分段标题,所以历来即把《广陵散》与《聂政刺韩王曲》看作是异名同曲。
这是《广陵散》名称的由来,是神曲假借地名而来。
嵇康之后再无《广陵散》但实际上《广陵散》远非表面层次上能够诠释出本来意义的曲意。
因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说到《广陵散》不得不说一下嵇康。
因为这个世间只有嵇康能把此曲的真意感同身受融为一体。
《广陵散》不是嵇康的专利,但也只有嵇康能拥有它的专利,可以说嵇康之后再无《广陵散》。
嵇康本是性情散淡之人,偏偏又做了曹魏的中散大夫,对名利不屑,又崇任自然与自由,一生研习养生之道,人虽在世其本却很难与世同尘、苟合,那颗心捧出来无处置放,所以他能直面生死。
后来,他悟得邙是我华夏生灵之脐,唯有死后魂归邙山方是真正的归宿。
这期间的《广陵散》是洗涤打扫心灵尘垢的妙帚。
因此,当年嵇康临刑前真正的悲喜交集,手挥五弦,神驰邙山,志高清远。
邙山在五音中位处角音,因此这一段弹的应该是角调。
可后人不知其神曲之神韵通灵,通魂、通性,在弹这段时音转高亢,翻做宫调,以为临刑前嵇康心存悲壮,其实大错特错,嵇康魂归故里,心坦然、淡然、怡然,像是一个婴儿。
《道德经》中所说的“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而《广陵散》的玄妙之处在于一人弹一人听,也就是自己弹给自己听,是自己与自己心的交流,多一
这也是当年嵇康临刑前弹《广陵散》,三千太学生围听,竟无一人领会。
以至嵇康说道:“《广陵散》从此绝矣”的千古之叹。
因此,嵇康之后再无《广陵散》。

参考:
离愁之情吧?

参考:
应该是“散曲”,在广陵写就/描写(述)广陵人物山川风情故事的曲子。

参考:
《广陵散》广陵是今天扬州的古称,散是指引乐曲,《广陵散》是古代流传在广陵地区的古琴曲,《广陵散》准切的谱曲时间已经不可考证,并且《广陵散》的完善是经历了一定的过程的。
发源是在秦汉时期,到了魏晋时期才形成的定稿。
《广陵散》是一支大型琴曲,内容常把《广陵散》和《聂政刺韩王》联系到一起,《聂政刺韩王》讲述的是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
根据情节“刺韩”、“冲冠”、“发怒”等分为小段,全曲一共分为了45个乐段,《广陵散》旋律激昂,能让听众感受到杀伐的气氛。
嵇康是我国古代著名艺术家,他十分擅长演奏《广陵散》,因为反对封建礼教,他后来被小人诽谤处死时,对前来送他的人,弹奏《广陵散》,弹奏完毕从容赴死。
我对广陵散最早的认识是来自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曲洋,刘正风因为《广陵散》相识相知,一曲弹奏也为《广陵散》增添了些江湖侠气。
}} --}
参考:
广陵散、含笑半步跌、七步倒并称江湖三大奇药。

参考: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
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十大古琴曲之一。
“广陵”是扬州的古称,“散”是操、引乐曲的意思,《广陵散》的标题说明这是一首流行于古代广陵地区的琴曲。
《广陵散》据《晋书》记载,此曲乃魏晋琴家嵇康游玩洛西时,为一古人所赠。
今所经常演奏《广陵散》谱以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
《广陵散》为最早也较为完整。
全曲共45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
全曲始终贯穿一种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深刻地刻画了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
《晋书-嵇康传》称:“三国魏嵇康善弹此曲,秘不授人。
后遭谗被害,临刑索琴弹之,曰,《广陵散》於今绝矣!”
参考:
说到琴史,源远流长。
春秋时有《阳春白雪》,作者一说为晋国音乐家师旷;
一说为齐国刘涓子。
据《列子.汤问》所载,又有反映伯牙与钟子期故事的《高山流水》。
以及《碣石调幽兰》,《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等等。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
三国魏,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
据《晋书》记载,嵇康因不满当时专政的司马氏集团被害,临刑前曾索琴弹奏此曲。
现存传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其解题是:“广陵散曲,世有二谱,今余所取者,隋宫所收之谱,隋亡而入于唐,唐亡流落于民间有年,至宋建炎间复入于御府,经九百三十七年矣,余以此谱为正,故取之。
”全曲分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五大部,连开指共四十五段,为篇幅最长的琴曲之一。
后人据各段标题,推测此即《琴操》所记的《聂政刺韩王曲》。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