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不知道细菌的存在为什么喝水还是要烧开再喝

不知道你说的“古代人”是多久以前的古代,也不知道你指的是中国古代还是外国古代,本人不是历史专业的,仅以我所知的来回答一下你的问题,
首先,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即使不知道细菌的存在,古人喝水都不是毫无顾忌的。
经验使他们知道喝了不干净的水会出现身体问题。
因此人们会寻找洁净的水源,并且掌握了一些清洁饮用水的方法,煮沸就是其中一种。
一般的中国古代贫穷人家是不烧水的,因为烧水费柴。
而柴的重要性,从“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排列顺序中可见一斑。
取洁净的井水、河水储存在水缸中,静置沉淀后就可以直接饮用了。
对于不洁净的水,可通过砂石等的过滤,或再用药物如茱萸叶、贯众等消毒。
而我国古代人民烧开水是为了喝茶。
从有茶开始到战国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喝茶的地方还仅限于茶树原产地的西南地区。
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已经将所出产的茶叶作为“贡品”,茶叶开始进入中原地区。
公元前316年以后,四川的喝茶风尚开始慢慢向中原地区传播。
饮茶之风大盛始于唐朝,甚至还远及边疆地区。
自北宋开始,喝茶日益普遍起来。
当然“茶”有时候并不仅限于茶叶,有些人家将桃叶、柳叶等采下晾晒后煮着喝,这也算是茶。
我对古代西方关于喝水的内容了解得比较少。
古代西方人也掌握了一些使饮用水洁净的方法。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前370年)曾发明了一个工具,将煮沸过的雨水再过滤。
古代西方人民曾一度用酒代替水,以避开由于饮用不干净的水而带来的疾病。

参考:
有人说中国人烧开水喝是解放后才形成的习惯,还有人说是受到了西方人的影响,这明显不符合事实,因为台湾地区也习惯烧开水,而外国人很少烧开水,国外的酒店里最早都没有烧开水的水壶,近来为了迎合中国游客的习惯才放了电热水壶,他们冷天喝饮料还要加冰。
事实上中国人喝开水的习惯至少在明代就开始了,各种文学作品中都有相关的记录,开水在古代成为汤,很多文学作品里的人物都有取汤净面也就是洗脸以及应用的细节描写,比如潘金莲毒死武大就是用汤兑的砒霜,武松也数次用汤洗澡饮用,只是喝开水是为了取暖还是为了避免感染胃肠道疾病未可知,因为多数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小说中的人物直接饮用河里的水是常有的事情。
另外中国人喝开水和茶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茶叶一般为干枯的茶树嫩叶,大部分在制茶过程中都烘干了茶叶中的水分以利于保存,冲泡茶叶需用热水冲泡,如果使用冷水,基本上不能很快的泡展卷叶,更加泡不出茶叶的香味,所以中国人喝开水部分源于喝茶的习惯。
但事实上中国古代对于细菌的认识要早于西方,特别是结核菌以及伤寒等疾病的大规模流行是古人早就意识到了传染病和某些类似于看不到的虫在人之间传播有关,唐、宋、元时期陆续有医家提出肺痨乃“肺虫”或“瘵虫”所致,宋人庄绰所著《鸡肋篇》里,就十分强调饮水必须煮沸消毒,世谓西北水善而风毒,故人多伤于贼风,水虽冷饮无患。
东南则反是,纵细民在道路,亦必饮煎水,卧则以首外向。
而张仲景最早在伤寒论中有提到抑制伤寒流行需要在饮用水多做注意,因为直接饮用被瘟疫患者尸体污染过的水源很容易生瘟疫。
总体来说,喝烧开后的温水有利于身体健康,但喝过烫的热水则有可能伤及食管和胃粘膜,食管癌和胃癌和长期进食过烫的食物以及饮用过烫的热水都有一定的关系。

参考:
古人什么时候开始烧水喝,我不清楚。
但我小时候学校远足是不带水的,那有山泉,龙潭的地方趴下去就喝。
喝完了用袖子一抹,接着来-句:"家乡的水真甜啊"。
结果让导演看见了,拍电影时,就把这句话用上了!父亲在家有条件不但不趴下去乱喝水,还要把自来水厂的淨化水烧开了才喝。
而且还要配上普耳,龙井,毛尖什么的喝。
现在我也不敢乱喝了,自来水厂的淨化水也不喝了。
大家都去买纯淨水,喜马拉雅山泉,玉龙冰雪水什么的来烧开了喝。
为什么还要烧开了喝呢,不便明说。
只好悄悄的告诉你一一因为喜马拉雅水也不干淨,你知道的。
因为小二狗他爸爸登山时也不便去城市上卫生间。
还有山上长眠了几个伊万,马沙什么的!一句话有条件就通通烧开了才喝!管它有没有细菌的。
无条件趴下就喝,管它有没有细菌的。
吳运铎为了把一切献给党,沼泽里的臭水都喝过!那顾得了有没有细菌。
不过大多数中国人真的是只习惯喝开水。
因为烧开了喝,肚子一般都不会疼。
喝了生水肚子会疼,不括两下痧就好不了。
因为那时化验水中有没有细菌,总是自己先喝了试试看。
那象美国人总是叫别人去喝了试试看。

参考:
某些评论既然知道开水是出售的,就应该知道开水要拿钱买。
从头到尾我都告诉你们古代燃料贵,成本高,所以喝不起。
大多数古人没法养成喝开水的习惯。
一个个阅读理解0分
------
古代人除了喝茶,从来没有喝开水的习惯。
燃料在古代是一种很贵重,很难获得的资源。
获取柴草要么花钱买,要么耗费一个成人或者半成人一天工,走到很远处寻觅。
可燃柴草不是砍个树就得的,需要寻找枯枝。
更别说大量山林都是有主的,不大可能让你随便砍柴。
因为燃料不足,贫穷人家甚至不能保证餐餐热食,还烧开水?
这个问题比较瞎扯犊子,纯属自high。
中国古代人从来没有喝开水的习惯,请了解这一点。

参考:
一句话,实践出真知。
很多做法都是技术先行啊,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四大发明使用的时候,我们祖先也不知道原理啊,有用就行啊。
但是烧开水这事儿的来源很有意思。
这并不是一个古老的做法,中国人完全迷上喝热水是1930年代后的我事儿了。
当时因为战乱横行,疫病多发,所以开始提倡喝开水,这才是喝开水的开端。
至于说在之前,大家都是喝凉水啊,特别是在很多文学作品里,都是从水缸里直接舀水喝。
我还记得小时候去农村姑姑家,也是这种做法,大家都没有觉得不妥。
至于说古代人喝热水只出现在非要喝有安全隐患的水的时候。
比如说河水和江水,一定要烧开,至于说泉水和井水被认为是比较安全的。
当然了中国古人还需要烧热水泡茶。
这种特别的饮料要求热水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变相促进了和热水的习惯。
但是,但是,这跟烧开后喝白开水其实是两个不搭界的行为。
后来的烧水喝就是为了对付传染病,而中国古人只是为了好喝。
或者从实践上取得的经验是,烧过的河水安全。
至于说欧洲人不喝热水那就更有意思了,先说古罗马人也有安全的泉水喝。
中世纪时期,安全的饮料是麦酒和啤酒。
因为在酿造过程中需要煮沸消毒避免发酵不成功,所以也就不用什么微生物知识了。
大家都知道喝啤酒不会中招,其实他们也是在喝广义上的白开水而已。
至于更高级一点的,喝葡萄酒啊,这种发酵饮品也不会有什么感染。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参考:
你说古代人喝热水?
怕不是在做梦…中国人喝热水的习惯起自新中国建立后的1954年,为消灭诸多传染病等,国内掀起了卫生运动,其中普及自来水,倡导喝开水是国家卫生部文件明确规定的,此后也大力推广。
彼时的长江沿岸血吸虫病盛行,我国卫生专家在预防该传染病上花费了大量心血,其中喝开水而不喝生水就是非常关键的一条举措。
而再往前的民国乃至明清,烧开水是需要大量燃料的奢侈事,蜂窝煤等廉价燃料也是到民国以后才逐渐普及的。
在此之前,只有小康
至于北宋年间曾记载,老百姓为了获取柴薪,把所有的山都砍秃了。
当时人还因此很担心环境问题。

参考:
答:说到喝水这事儿,首先必须说,千万别小看中国古人的智慧。
在没有“细菌学概念”的漫长古代世界里,对“饮水卫生”的认识,中国古人不但认识得极早,更看得很深。
早在战国年间的《吕氏春秋》里,就详细论述了“饮水卫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认定“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而水质恶劣则会造成“痈疮”“甲状腺肿大”“脚肿”等病症。
所以对水质清洁问题,历代古人也不敢马虎。
比如饮用水源的选择,就是慎之又慎。
通常要选择“长流水”且“甚寒而清”,清初更形成了五种验水方法。
汉代每年夏至,就是清理疏浚井水的日子,北魏起更开始用茱萸给水井杀毒,唐代时用屠苏酒药渣。
宋代的城乡水井不但有“护井公约”,而且开始采用钟乳、雄黄等矿物质进行“混凝沉淀”。
明清年间时,明矾也成了重要的“水质净化药材”,一直沿用到今天。
为了让水干净,历朝历代都绞尽脑汁。
而一座座留下文明辉煌的古代城市,更是离不开水。
在“城市饮水供水”方面,中国古代也一度走在世界最前面。
东周阳城遗址里,就发掘出了残长32.6米的地下陶制排水管道,以及设计精密的“阀门坑”。
战国楚国纪南城遗址里,长一公里的范围里分布着256座水井。
“自来水”的理念,更在许多古代城市得到实践:最晚唐代时,竹筒水槽就在西南多个城市供水。
宋代时“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苏轼,就亲自为广州设计了“自来水系统”。
以“五管大竹”把山泉水引入广州,让广州百姓“一城贫富,同饮甘凉”。
漂亮解决了这个“宋朝国际大都市”的吃水难题。
明代名将李文忠也开凿龙首渠,将泉水引入西安城,“萦绕民舍,民始得甘饮”。
唐末起萧条数百年的古都西安,从此焕发第二春。
水质的安全维护,当然也是古代城市的重要大事:比如北宋整治成都金水河时,就特意加修了漕渠。
这样水流进入成都城前,先在漕渠里经过净化,清洁后才进入城市。
这一类的苦心,也令许多古代名城,常年以水质清洁著称。
比如明代来华的外国传教士利玛窦,就在《利玛窦中国札记》里盛赞了苏州河道的水质:“清澈透明,不像威尼斯的水那样又咸又涩。
”许多名城的辉煌历史,更离不开大规模的供水工程建设,典型明清北京城。
为什么明代都城北京,比起元朝“元大都”来位置还有偏离?
因为元代时供应元大都饮水的“白浮泉”“积水潭”或是断流或是枯竭。
所以明朝就重新改建翁山泊与玉泉山,将其与积水潭重新打通,然后水流一分为二,既给宫廷供水又通运河,形成了影响北京六百年的水利系统。
清朝乾隆年间又修整了昆明湖,将其变成了供应北京的人工水库。
但尽管如此,对于许多“缺水”的地区来说,就算能解决吃水问题,“喝口好水”却还是难。
还是以明清北京城为例:当时北京城有1200多口井,但水质却“苦固不可饮”。
甚至在北京城“卖水”也成了火爆生意。
以《北游录》形容说“车水相售”。
北京城尚且如此,“井水苦”也可想而知,是许多古代城乡共有的烦恼。
这种情况下,“水质清洁消毒”也就更重要。
而比起前面的各类“消毒”来,更安全的消毒方法,就如李时珍《本草纲目》里所说,要把水“煮沸”,即“烧水”。
在中国古代饮水史上,“烧开水”的习惯也是历史悠久。
战国年间孟子就说过“冬日则饮汤”,也就是喝热水。
饮茶风气普及后,“烧开水”更是成风。
一开始还是文人雅士们的专利,但最晚到宋代时,“纵细民在道路,亦必饮煎水”。
即使是普通老百姓,也都明白“喝开水好”。
“烧开水”的工具,也是一代代演变。
早年多是用“鼎”,宋代时出现了“汤瓶”,即专用“烧水点茶”的器具,有银制和瓷制等多种。
在宋代的各类“雅集”中经常出现。
明代时又出现了更普及的“铫”,有瓷质、铜质、铁制、锡制各类,形态已接近今天的烧水壶,上等的“茶铫”用于贵族士大夫的饮茶享乐,普通的“炉铫”,也用于老百姓家烧水。
比如看看明清年间的各类小说,就知“烧开水”这事儿,在民间普及更广。
《儒林外史》里就有用“炉铫”来“煨了一壶茶”的情景。
“烧开水”的出现频率也更多。
屡试不第的周进昏倒在贡院时,就是同行朋友“到做工的那里借口开水来灌他一灌”,才算把人救醒。
范进中举后同样昏倒,“几口开水灌了过去”,却是越灌越疯。
可见,在明清年间的经济发达地区,无论城乡穷富,“烧开水”都还比较常见。
这些饮水问题上的“讲究”,也确实造就了古代中国,在当时条件下的健康生活方式。
但话说回来,对于古代老百姓来说,哪怕到了“烧水器具”不太贵的明清年间,“烧开水”也多是个奢侈事。
十分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燃料问题:炭薪等古代燃料,整个古代史上都是价格不菲。
发展到明清年间时,虽然煤炭也越发普及,但无论烧柴烧炭,都是不小的开支。
比如明朝名臣杨继盛早年做秀才时,由于家里“又乏炭柴”,所以“尝起卧冰霜,而寒苦极矣”。
享受优厚待遇的杨秀才,“生个火”都这么难。
而在古代老百姓生活里,“柴”就是“开门七件事”之一。
在明代经济较好的松江,一百斤柴火可以卖到七分银子,相当于一口铁锅的价格。
一百斤煤炭价格更能卖到一钱三。
老百姓家平日生个火,基本就是“烧钱”。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大部分古代老百姓来说,“烧水”都是不易,“烧茶”“烧汤”更是奢侈。
更常见的方法,也就是用“屠苏”“白矾”“杏仁”等物把水净化一下。
直到近代年间,随着“自来水”和“煤球”“煤饼”进入中国。
国人的饮水条件,才更加改善起来。
1907年天津卫生总局的一则示谕,更缩影了当时的“饮用水质量”:“重提一遍,凡吃喝水,须用白矾澄清,过一昼夜,烧二十分钟,方可取用……就是自来水,亦要烧开了再吃,要紧,要紧。
”科技文明的进步,历代百姓经济民生的发展,“烧不烧水”甚至“吃什么水”的一幕,就是生动浓缩。
参考资料: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吴晓煜《明代的煤炭开发》、吴鉴明《中国古代饮水卫生的观念与措施》、杜鹏飞,钱易《中国古代的城市给水》、赵盼超《宋元饮茶之用具“汤瓶”之概念与形制研究》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参考:
如果古代人都知道这样的话,那么瘟疫就不至于那么频繁地流行了。
家里如果有老人的,还可以问一问,在解放初期,人们都是怎么喝水的?
就不说那么远了,如果有人记得80年代的农村,可以问问当时有多少人还是直接喝井水。
我国大面积宣传喝热水,其实是解放之后的事。
1950年代,经过调查发现,我国的寄生虫感染率接近一半,十分严重,并且与气候呈现非常紧密的联系,最北的黑龙江,感染率最低,大约为17%,而海南岛的寄生虫问题,高达96%。
在那个基本吃不着肉和海鲜的年代,这些寄生虫的主要来源毫无疑问,就是水源。
没错,解放之前我们经历了战争,可战争阶段,我们也没有都吃生的食物吧?
如果有证据能证明当时的人都吃刺身,还望赐教。
食物可以做熟了吃,那么从技术上说,水当然也可以烧开了喝,但显然并没有。
所以我们建国之后,开始大力宣传喝热水。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有古代人烧水喝的感觉呢?
其实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历史主要记载的是士大夫这个阶层的生活。
我国盛产茶叶,到了唐朝的时候,茶已经是全国非常普及的饮品了。
然而喝茶我们都知道,肯定是要加热了之后才能泡开的,因此就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士人们煮水品茗的记载,然而这不代表普通人也都会去煮水。
这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古代的柴火也挺贵的,还有个原因,是没有保温设备。
如果烧完的水,还是只能喝凉白开,那么烧不烧,看起来似乎并没有区别。
事实上,正如前面所说,直到解放之时,大多数人还是以喝生水为主。
那么,为什么西方人似乎都不怎么喝热水呢?
这主要是因为,西方人在19世纪的时候,已经发现了微生物,并且也已经知道微生物与一些病的关系。
在此之后,化学家们发现了,用漂白剂可以进行杀菌,再后来,就是用氯气直接杀菌,也就是说西方人在这个阶段,采用了化学方法进行处理,而不是依靠加热的方式。
所以,发展到现在,我们就发现,西方人喝水喜欢喝凉的,而中国却喜欢喝热的。
所以,说古代人喝水都烧开了喝,那真的是做不到的,即使是这么做,主要也不是因为想着去杀菌。

参考:
古人不知道细菌的存在,所以古人也不喝开水。
唐朝时有位日本和尚元任,在山东一带看到的景象是:不曾煮羹吃,长年惟吃冷菜。
唐朝底层百姓连饭都是常年吃凉的,喝热水更是不可能。
冬天有钱的人家买不到柴,往往会把家里的车劈了当柴烧,取暖做饭。
没钱的穷人,只有饿着冻着,没别的办法。
开门七件事,柴永远是第一位的。
但是古代资源短缺,家贫无人去拾柴,没有柴吃口热乎饭都成问题,更没条件顿顿喝热水了。
在古代即使家里来亲戚了,也只能用空饼冷菜招待客人。
古代对烧柴是有严格规定的,满山树木不是你想砍就能砍的。
宋太祖就曾经规定:民伐桑枣为薪者罪之:剥桑三工
除了柴,古代的燃料还有炭和煤。
煤汉朝就有了,但是由于开采困难,一直没有形成产业。
宋朝中叶朝廷曾经提倡百姓烧煤,当时的煤由皇家垄断经营,经济发达的汴梁百姓可以用煤取暖做饭,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炭是用木头烧的,古代底层人烧柴都成问题,炭更是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
不管是煤还是炭,烧得起的只有皇帝,官家和经济富裕的人家。
古代的煤炭有多贵呢?
以宋朝为例,宋真宗时:民间乏炭,其价甚贵,每秤可及二百文。
宋朝时一秤是十五斤,当时的小麦是每斗12文,换算下来十三斤半小麦换一斤煤炭。
历朝历代都有煤炭都是官府专营,唐朝有木炭使、元朝有柴炭局、明朝有惜薪司、清朝有柴炭处。
由于垄断经营,煤炭的价格也就可想而知。
由于贵,于是产生了贵族。
贵族就是不把钱花在刀刃上,而是花在看似毫无意义的一些事情上。
比如几万块的包,比如喝热水。
古代喝热茶,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和今天喝82年的拉菲一样拉风。
宋朝时候有门生意叫点茶。
就是烧开水后,挨家挨户卖热水。
把买热水当成一门生意,可见这东西就是稀缺资源。
今天你去村里买热水,人家会认为你疯了。
卖茶这生意一直延续了上千年。
古人早就知道喝热水好,清人考察中西差距时就写过:中土戒饮凉水,以防坏腹,泰西务饮冷水,以为除热。
但是中土不喝凉水的也只是官员老爷们,底层百姓依旧是要喝凉水的。
民国时,西学东渐,民国学者知道了细菌这个概念后,更是提倡百姓要喝热水。
但是没条件啊。
1930年学者陈翰笙调查显示一般农户的燃料,是树根、麦秸和干草。
不过他们只在做饭时烧火,而且只要烧熟几把小米就熄火了。
由于燃料不足,村民们喝不起开水,平时都是喝生水,直接饮用井里或河里的稍稍经过沉淀后的水,即使在最寒冷的冬天也是这样。
49年后,国家提倡喝热水,以减少各种水源性传染病,比如肠胃炎之类的。
在城市,机关单位集中供应热水,凭借水票,可以用很少的钱打到热水。
农村有蜂窝煤炉,可以喝到热水,但是夏天很多老人还是习惯喝凉水,用水瓢从水缸中掏半瓢水咕咚咚喝下去。
中国人真正可以随心所欲喝热水的时候,大约到了九十年中期,人们不在为燃料发愁时。
所以八零后九零后关心女朋友,让她们喝热水,可能是真的关心,他们小时候喝热水还要花钱去工厂里打,喝热水与他们还是一件轻奢的事情。
文:薛白袍
参考:
放眼整个世界,只有中国人酷爱喝热水,其他国家都喜欢喝冰水,就连同为东亚民族的日韩也是如此。
中国人喝热水除了体质原因以外,还源于以前水质不过关,水需要烧开了再喝。
而发达国家比较富裕,很早就习惯喝桶装纯净水或矿泉水,没有寄生虫的顾虑,所以也习惯喝凉水。
其实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了喝开水的好处,但是古代普通平民是没钱烧开水的,就是喝生水。
(喝茶在以前是有钱人的生活方式,不仅仅是因为茶贵,茶具贵,烧热水也是要花钱的)在古代,燃料是非常昂贵的。
北宋之前木炭和煤炭尚未普及,大家都是砍柴烧火做饭,但柴火也是稀缺资源,大家都去砍柴,山都砍秃了。
长期以来,木材都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生产物资,除了当燃料以外,古代造房子,造船,造车,都需要木头,并且需要数十年或上百年的粗木,封山育林是肯定的。
而且森林也是动物的生存之所,古代环保意识也比较强,因此历朝历代对于森林资源的保护都十分重视,早在商周时期就明令禁止随意砍树,尤其是在春天树木发芽,更不允许砍树。
例如在战国时期,秦国的《田律》中就明确表示: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七月而纵之。
唯不幸死而伐绾(棺)享(椁)者,是不用时。
这句话的意思是每年从2月份起,不准上山砍伐木头,只有制作棺材不受限制,该禁令一直持续到7月份。
也就是说在秦朝,从2月到7月之间不允许上山砍树砍柴,只能捡一些树枝当柴火。
由于柴火金贵,老百姓只能拿农作物的秸秆当燃料。
(以前柴火是很金贵的,有专门的卖柴朗)今天人们一直为如何处理农作物秸秆而发愁,而在古代,秸秆对于老百姓可是十分重要的,是老百姓平常重要的燃料。
而且古代的秸秆基本上都是小麦和高粱秸秆,粗大的玉米秸秆是没有的,因为玉米是在明末才传入中国的,明代之前不会有玉米秸秆,所以古代秸秆压根不够烧。
(秸秆在古代可是烧火做饭的主力)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政府一直都禁止随意砍树,而即便是煤炭出现之后,因其价格高昂,也不是一般人用得起的,只有王公贵族和官员士绅才用得起。
(乾隆皇帝在圆明园过冬,一个冬季就烧掉木炭几十万斤,而大清的子民只能裹着麻布过冬)要知道,古代北方老百姓在冬天都没有燃料取暖,棉被都是稀罕物件,完全是靠身体硬抗!普通老百姓攒点燃料很不容易,主要用于做饭,舍不得去烧水啊!有鉴于此,奉劝那些想穿越回到过去的朋友,除非你能保证自己穿越后可以落户于显贵之家,否则即便是有机会也千万别回到过去,古代老百姓的穷苦是你想象不到的。

参考:
古人的很多生活知识都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即使他们并不知道背后的道理。
比如,古人都知道腌菜一定要腌够时间再吃,否则会生病,但他们并不知道原因。
直到现代化学诞生后,我们才知道这是因为腌菜里含有亚硝酸盐,这玩意儿有毒。
但如果再腌几天,亚硝酸盐就会被分解,毒性就会大大降低。
水也是一样。
古人不知道细菌这回事,但他们知道喝不洁的生水会拉肚子,煮开了就不会了。
事实上,人类喝开水的历史比文明诞生的历史都要长,远古时期的人类没有合适的容器用来烧水,所以他们烧水用的是另一个方法,即先把石头架在火上烤热,然后把滚烫的石头扔进盛水的竹篮里,如果不够就再扔一块石头进去,这就是为什么古人的营地周围经常可以看到经过多次热胀冷缩而裂开的石块。
当然了,这种方法十分麻烦,再加上古代的燃料非常宝贵,所以古人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使用。
当时的环境比现在干净,大部分泉水和地下水是可以直接饮用的,不用烧开。
随着城市规模越来越大,环境开始变差,水质被污染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古人便开始喝酒了。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的小说里都留下很多饮酒的描述,他们喝的都是未经蒸馏的酒,度数很低,不至于喝醉,但酒精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可以大大降低拉肚子的可能性。
至于中国人,我们很早就有喝茶的传统,所以中国人喝热水的历史要比欧洲人长一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