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死后身为皇长子的豪格为什么斗不过多尔衮

1641年,五十岁的皇太极因为爱妃海兰珠病逝,伤心欲绝,身体变得衰老多病。
1643年,年仅52岁的皇太极在清军入关的前天晚上猝死于满人的老家盛京。
皇太极在生前没有为大清立下皇储,这也为后来豪格和多尔衮带来了争夺皇位的机会。
皇太极在位期间,政治、军事、教育、经济等各方面的举措都为清军入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没有立下皇储,这一点为后来大清在关内的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困难。
皇太极最大的优点就是审时度势,但是在即将离世的时刻,皇太极却没有发挥自己的特长,给后来的局势带来了多个波折。
在皇太极离去以后,野心勃勃的多尔衮和比自己年长两岁的侄子豪格展开了一场惊心的争夺战。
在皇太极去世后的17天中,大清的局势一度紧张,双方人马都是非常的小心,稍有不慎便会引起大局的动荡。
首先说一下双方中实力比较强悍的一方:皇长子豪格。
豪格自小便在皇太极的屁股后面征战四方,在大大小小的战斗中立下了不小的战功。
在皇太极去世以后,豪格得到了皇太极遗留下来两黄旗嫡系部队的支持。
当时高领已经61岁的亲王代善,他也就是皇太极的二哥,本来礼亲王代善也有资格加入到皇位争夺中的,但是因为自己年事已高,而且长年受到皇太极打击,好争之心已经被磨灭了。
但是礼亲王代善对皇太极情深义重,虽然皇太极在位期间,经常针对代善,但是代善不计
自己常年征战的嫡系部队正蓝旗,再加上和皇太极一心的济尔哈朗镶蓝旗。
大清的八旗中,支持豪格继承皇太极皇位的就占了多数。
在军事方面,豪格的优势要远远优于叔父多尔衮的。
下面说一下皇太极的十四弟多尔衮当时占据的优势。
多尔衮当时是比较年幼的,身为叔父,他比豪格还要年轻两岁,但是非常的有谋略,性格和努尔哈赤很是相像,深得努尔哈赤的喜爱。
努尔哈赤生前曾经两次创立储君,大儿子褚英因为褚英常年在战场上生活,性格比较暴躁,心胸比较狭隘。
被立为汗位继承人的褚英更是嚣张,对重臣和自己兄弟的关系处理能力非常的差,导致了被人陷害,最后被努尔哈赤处死。
二儿子代善立后也被废除了,虽然没有大哥褚英那么悲惨,但是代善也没有了称汗的野心。
努尔哈赤剩下的子嗣当中,只有皇太极和十四子多尔衮最有希望继承汗位。
努尔哈赤对年幼的多尔衮继承自己的汗位还是比较满意的。
但是在努尔哈赤离去之后,老实的二儿子代善受到了胁迫,转而支持皇太极,年幼且有野心的多尔衮也因此与汗位失之交臂。
但是多尔衮的心机很重,在错失汗位以后,与自己竞争对手皇太极的关系处理的很好,没有引起皇太极的打击之心。
而皇太极利用重用多尔衮的策略来打击阿济格和多铎。
在皇太极的手下,多尔衮进步的很快,这也为以后的崛起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能屈能伸,谋略得当的多尔衮能够在那个动荡的岁月安稳的生存下来,自己为人处事的能力可见之强大。
在皇太极去世以后,多尔衮与豪格之间又迎来了一场动荡。
当时的多尔衮手下只有两白旗势力的支持。
但是在皇太极去世以后,多尔衮亲自率领清军入关,为大清打下了坚实的基业,可谓是大清的第一大功臣,这赫赫的战功可是被所有的大臣所认可的。
自己的两个亲兄弟,两白旗的旗主阿济格和多铎凭借着自己多年来为大清立下的不世功勋和众大臣的支持,自己还是豪格的叔父,多尔衮和豪格之间的优劣形势可谓是平分秋色。
皇太极去世后的第7天,在东庑殿中,61岁的代善召开了议商继承大统的会议,在多尔衮和豪格的剑拔弩张的气氛中,郑亲王济尔哈朗和代善很是担心,担心两人的争斗会殃及全局。
当时清军刚刚入关,根基很不稳定。
朝中的大臣在两人的争斗中,人心也比较涣散。
外面还有李自成和前明的势力虎视眈眈,四川的局势更是动荡。
两位朝中的老人对局势很是忧心,忧虑两人的争斗会破坏了大清辛辛苦苦创立的基业。
在皇太极死去的17天后,双方一番磋商之下,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方案:扶持年幼的福临继承大统,为了牵制多尔衮,济尔哈朗代表豪格和多尔衮并任摄政王。
豪格的这一步妥协将其生涯推向了深渊,虽然豪格在当时得到了六旗势力的支持,但是只有正蓝旗属于自己的嫡系部队。
其他的都是效忠与皇太极的。
在福临即位以后,其他的六旗势力当然会转而效忠与皇太极的继承者福临。
豪格的妥协只是失去了代善和济尔哈朗的支持。
反而多尔衮任摄政王以后,胜利的天平开始了倾斜。
在当时,拥有再多的军事支持是没有很大作用的,局势那么险峻,大臣们是不允许发生内斗的。
年幼的福临即位不失为最好的选择。
但是豪格并没有得到任何的好处,还为以后留下了祸根。
在多尔衮任摄政王以后,很快就对这个曾经竞争对手豪格开始了各种排挤。
凭借着自己的各种手段,首先就将与自己一样地位的郑亲王济尔哈朗挤出了权利中心,豪格也在诬陷中下狱,在牢狱中莫名其妙的死去。
在皇太极死后的17天中,多尔衮和豪格两人的命数就定好了,福临的上位,是双方深谋以后的结果,在这里面也有着当时占据优势豪格的妥协。
豪格的妥协并没有换来自己的安稳生存。
虽然为大清的基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心软仁慈的豪格只能在那个动荡的岁月中只能留下一声长长的叹息。
大家多多
比如建文帝朱允炆,还不是被四叔朱棣给收拾得服服帖帖的。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其母妃阿巴亥是乌拉部的公主,身份高贵,非比寻常。
“子凭母贵”,多尔衮自幼便被努尔哈赤捧在手心中,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多尔衮聪明绝顶、思维灵活,四岁辩善恶、六岁学兵法,深受努尔哈赤的喜爱,努尔哈赤为了培养多尔衮的政治思维,在多尔衮年仅八岁的时候,便立其为和硕额真,给予多尔衮参与政事的权力。
这个和硕额真来头可不小,当时一共就八
也就是所谓得八大贝勒。
自幼便在杀机暗藏的政治圈中摸爬滚打的多尔衮,练就出了冷静的头脑,与冷酷的心灵。
特别是努尔哈赤驾崩后,多尔衮母妃阿巴亥被逼殉葬,多尔衮洞悉了权力之下得亲情淡漠,自此变得成熟异常。
多尔衮的武艺出众,能征善战。
十七岁便跟随皇太极出征的多尔衮在战场之上立下了卓越的战功,从以少胜多击败明军,到一年之内击破大明三十六座主城、俘虏十数万明军,多尔衮一步一步的将自己的才华与野心推向了权力的巅峰。
手握正白、镶白两旗的多尔衮,在军中的威信极高,连大权在握的皇太极也不得不通过高官厚禄稳住多尔衮。
大清建国后,年仅二十六岁的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任吏部尚书一职,文武百官的升迁降职都要经过多尔衮的审批,此时的多尔衮可谓权倾朝野。
随着多尔衮在朝中的权力越来越大,他的野心也随之膨胀起来。
于是乎,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便成为了多尔衮的上位之路的绊脚石。
豪格生性阴沉、手段狠辣、浑身是胆,曾率领清军剿灭察哈尔部、夜袭松山、围剿明军、横扫香河、强攻塔山。
虽然豪格的战功不如多尔衮卓著,但依旧不容小视。
作为皇太极的长子,虽然不是嫡子,但其颇受皇太极器重。
皇太极称帝之时,豪格也被封为和硕肃亲王,和多尔衮代善等叔伯乃是平级。
而且凭借其地位军功,其在朝中积累了不少的人脉,皇太极死后朝中支持豪格继位的宗族势力大有人在,比如说皇太极掌管的两黄旗,因为豪格皇子身份,是偏向于推举豪格称帝的。
在两黄旗面前,多尔衮和弟弟掌管的两白旗,便没有了优势,毕竟豪格还有自己的正蓝旗,镶蓝旗的济尔哈朗也是比较偏向于豪格。
如此一来,多尔衮的支持者和豪格的支持者,便在朝中形成了两个势如水火的派系。
多尔衮与豪格之间的对峙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两
多尔衮见军力不占优势,便建议推举年仅六岁的九阿哥福临登基。
这一招对于豪格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福临虽然年幼,但其母亲是庄妃,五大妃之一,背后站的是科尔沁蒙古。
当时五大妃里面除了庄妃以外,还有两位出自科尔沁,分别是哲哲与皇太极最爱的海兰珠。
所以,子凭母贵,单论出身,豪格并不占优,两黄旗也没有反对的理由。
与此同时,多尔衮还推举掌管镶蓝旗的济尔哈朗和自己一同辅政。
这样一来,豪格就只剩下自己一个正蓝旗了,根部无力对抗多尔衮。
于是豪格只得接受这一结果。
这一次皇位之争本该是豪格最大的机会,但终究是错过了。
再往后,豪格便开始被多尔衮温水煮青蛙,一步一步的推向深渊。
顺治登基之后,多尔衮被推举为“摄政王”,大清朝的军政大权几乎全部由多尔衮掌握,而豪格则被多尔衮以出言不逊,恶意重伤长辈的理由削了爵位。
当然,后来虽然又被恢复了,但其操纵全,都在多尔衮手里。
当然,这些都只是面子问题,豪格手握重兵,党羽众多才是多尔衮的心病,所以他一直在找机会剪除豪格的势力。
顺治三年,大权在握的多尔衮下令派遣豪格率军出征,扫灭盘踞在四川的前明余党张献忠。
这其实是调虎离山之计,虽然豪格在前线捷报频传,立下大功。
在豪格出征期间,多尔衮施行铁腕政策,大肆排除政敌,豪格的党羽死的死,亡的亡,倒戈的倒戈。
待豪格凯旋而归时,他在朝中的势力早已经被多尔衮瓦解,曾经与多尔衮分庭抗礼的豪格瞬间变成了光杆司令。
如此一来,豪格就好比是被拔掉了牙齿的老虎,再无与多尔衮相争的实力,一切都得看多尔衮眼色了。
多尔衮可不是什么仁慈之辈,对于这种难得的机会自然是要赶尽杀绝。
顺治五年,多尔衮污蔑豪格包庇部下慌冒战功,将豪格关进了天牢。
两个月后,豪格突然在牢中暴毙,随着豪格的死亡,这场充满了阴谋的政治斗争,以多尔衮的胜出宣布结束。

参考:
从史书看豪格这人没有权场上的政治经验比较善良而旦没有多尔滚的稳准狠也就是说没有狼性和血性不在其位也在情理之中啦。
[大笑][玫瑰]
参考:
1豪格的群众基础没有夯实,无政治经验。
在风口浪尖上,真正能与他并肩携手的实权人物几乎为零,在四大亲王三大郡王——七个大佬当中,支持他上位的人只有他自己。
而其它人或者支持多尔衮或保持中立,这样的格局,让他自己就怀疑自身的能力。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他无政治方面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经验,缺乏父皇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能力。
而经历过战争、会打仗是后金任何一位赳赳武夫都不稀罕的能力,所以,豪格尽管有战功,却无政治远见,比他的叔叔多尔衮差得远。
2.豪格缺乏军方强而有力的支持。
尽管豪格参加过战争,指挥的大大小小的战役已达15场之多,但是这些战役多数情况下,他只挂了个统帅的名字。
真正莅临沙场,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纵横驰骋的是多尔衮,这一点军方人士有目共睹。
豪格自己应该有自知之明:在军队里面,自己的威信远逊于多尔衮。
3.豪格性格软弱。
多尔衮虽然比豪格小3岁,但他从气势上压倒了侄儿,他有霸道的个性,有非我莫属的担当,有舍我其谁的使命。
而豪格性格极为柔弱,多铎曾说过豪格“因性柔”难成大事;
打铁还靠自身硬,你没担当,谁拥护你?
你不勇敢谁为你坚强?
豪格痛失皇位与性格太柔有关。
4.在风口浪尖上豪格本人犯了致命的错误。
豪格的爸爸皇太极是一个文韬武略的君主,他汉文化修养很深,对于汉官礼遇耳熟能详。
豪格也受到了父皇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行为上也有汉化成分,但他没有学到汉文化的精华,反而把迂腐给学走了。
在斗智斗勇的关键时刻,豪格犯了汉之穷酸文人的错误,为显示虚怀若谷,突然来一句“我福小德薄,不配担当大任!”,这让一众支持豪格的哥们面面相觑、目瞪口呆——他手下的高级将领还在渔猎文化状态中没走出来,根本不明白豪格这自谦的语言是让众人劝进自己的——而结果适得其反,这些武夫们不仅没劝进,反而愤怒异常,我们不惜生命给你争皇位,你怎么突然变掛了?
你在耍猴吗?
足智多谋的多尔衮一下子抓住了把柄,顺理成章地宣传豪格自己都不想当皇帝,你们还为他争个屁呀?
就趁热打铁、就汤下面,提出由皇太极的幼子福临来继承皇位。
而对两黄旗来说,只要是皇太极的子孙承继大统,他们都会拥护的,于是豪格把一手好牌打烂了。
最后,豪格彻底落败,成了这场角逐的最大的输家。

参考:
大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清朝第二任皇帝皇太极与清军入关迁徙驾崩,年仅五十二岁,由于皇太极死前毫无征兆,属于突然驾崩,因此其生前并未来得及公布继承人,因为在皇太极驾崩之后之初的那段时间,清朝的皇位面临着多人争抢的局面,如果任由当时的形势发展下去,初建的大清很可能自乱阵脚,不要说入关统治中原,就连其本身的安定发展,恐怕度难以保证。
就当是的形势而言,最有可能继承皇太极皇位的实际上有两
那么为何拥有皇太极长子贵重身份的豪格最终没能斗得过多尔衮呢?
三个原因决定了豪格失败:首先,豪格的资历和功绩无法与多尔衮相比:就多尔衮与豪格两人在太祖、太宗两朝的功绩相比,豪格实际上是远逊于多尔衮的,虽然两人都为清初时期的武将,两人的武功有大多数都建功于皇太极时期,但相对豪格而言,多尔衮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豪格的功劳与多尔衮相比,犹如萤火之光与皓月之明。
皇太极生前,多尔衮就曾多次进军蒙古察哈尔部,并多次打败察哈尔,因为功勋卓著,多尔衮还被皇太极封为“墨尔根戴青”的美号。
后来多尔衮还随皇太极出兵,一路南下,不仅突破明朝边塞,攻陷通州,并且兵锋直逼北京城下,就连来驰援北京的祖大寿和袁崇焕,也被多尔衮率军击溃,大凌河一战,多尔衮亲自上阵,大败明军。
崇德元年,皇太极正式称帝,多尔衮亦因战功卓著而被封为“和硕睿亲王”,自此成为崇德一朝人气最高的武将。
相比多尔衮的资历和功绩,豪格就明显逊色多了,虽然豪格再崇德元年也获封了“和硕肃亲王”的爵位,但是在当时的多次战役和征战中,豪格都是以副手的身份协同多尔衮作战的。
并且崇德六年,豪格还因错被皇太极降为郡王。
多尔衮辈分比豪格高,自然资历深厚,战功又比多豪格卓著,自然地位也比豪格要高。
其次,豪格曾因杀妻之事声誉受损形象被抹黑:实际上就当是豪格所拥有的优势而言,其并不比多尔衮差太多,首先从出身方面,虽然皇太极生前从未明示豪格为继承人,但是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的这一事实毋庸置疑,按照父死子继的立长传统,好个按说是毫无疑问的新君人选,并且当时朝中德高望重的礼亲王代善以及郑亲王济尔哈朗倾向于豪格为帝。
但是相比这些优势而言,豪格也有着他致命的软肋,而这些软肋最终让其形象受损,并且与皇位失之交臂。
豪格的软肋是什么呢?
那就是他曾在皇太极生前时为了讨好皇太极而将他的结发妻子哈达纳喇氏杀死,实际上哈达纳喇氏并无罪过,只不过她的母亲获罪皇太极,而豪格为了与其划清界限,也为了讨好自己的父皇,因此将无辜的结发妻子哈达纳喇氏杀害。
虽然豪格此举意在讨好皇太极,但是皇太极却并不买账,反而认为豪格是一个无情无义之人,这件事情在崇德一朝也闹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出于为尊者讳的原因,人们明面上并未多言,但是实际上豪格却因为此事而形象受损,这也是后来其政敌攻讦其的原因之一。
第三,豪格的总体实力不及多尔衮强大:皇太极死后,当时的八旗军队被不同的降灵锁掌握,睿亲王多尔衮掌控清军八旗中的两个白旗,这两旗的人员属于多尔衮的王牌军,是由多尔衮经过多年征战一手带出来的,对多尔衮的命令也是绝对服从,是多尔衮真真正正的嫡系。
皇太极虽然给豪格留下了两黄旗这两支清军部队中地位最高的军队。
但是说到底这两支部队所效忠的还是皇太极,豪格实际上并未能完全驾驭这两旗的官兵,并且皇太极死后这两旗的实际控制权掌握在了皇太极的遗孀、豪格的嫡母孝端太后手中,这位倾向于多尔衮掌权的嫡母也根本没有实心实意的想把它交给豪格。
所以豪格表面实力虽然也很强盛,但是实际上却没有多少用户自己的兵力可用,谁掌握了军队,谁便有发言权,这一点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所以就当时的实力而言,多尔衮是完胜豪格的。
虽然多尔衮在与豪格的争斗中取得了完胜,但是没有名正言顺登基理由的他也无法成为大清的皇帝因此,多尔衮只能退而求其次,扶植一个傀儡的小皇帝,而自己则以摄政王的身份,成为了清朝初年最为有权势的宗室亲贵,也是清初的无冕之皇。
而这一切都是他与豪格博弈之后胜出的结果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参考:
皇太极猝死后,虽然皇太极生前并没有确立接班人,但是作为皇太极长子的豪格,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他战功显赫,同时还得到八旗中两黄旗、两红旗、两蓝旗一共六个旗的支持。
特别是两黄旗,鳌拜等皇太极最忠臣的将领们,还带着刀冲到大殿上,明确表示,如果皇位不传给皇太极的儿子们,他们就要拼命。
由此可见,豪格所得到的拥护和支持有多大。
然而,获得了这样巨大的拥护和支持,豪格最后却成了一个完全的失败者,不但没有获得皇位,甚至连辅政大臣的位置也没有得到。
最后辅政大臣落在了济尔哈朗和多尔衮身上,没有豪格什么事。
更为悲惨的是,等到大家拥戴了9岁的福临为皇帝,而多尔衮掌权以后,立刻就开始收拾豪格。
最终,豪格被关进了狱中,很快就莫名其妙地死在了狱中。
(豪格剧照)那么,明明豪格有一手好牌,为什么最终却一无所有呢?
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豪格不作为。
豪格在竞争皇位上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确实手中拿了一手好牌。
但是豪格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他不作为。
他根本就没有为他当皇帝,做过什么样的努力。
我们必须注意到一个事实。
最初两黄旗、两红旗、两蓝旗的绝大多数人,确实都是支持豪格的。
连两红旗的旗主代善(皇太极的哥哥)也都讲出了“帝之长子,当承大统”这样的话。
而且镶蓝旗的旗主济尔哈朗也说豪格当皇帝是最合适的。
两黄旗中,索尼、鳌拜、
但是,后来的形势似乎就发生了改变。
根据历史记载,后来两黄旗的那些大臣们手里提着宝剑进大殿的时候,虽然也在和多尔衮抗争,但是他们所说的话,已经有变化了。
他们说,先帝对我们恩比天大,若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愿以死追随先帝于地下!这话也就是说,他们已经表示,不一定就是非要立豪格为继承人不可。
只要是皇太极的其他儿子,他们也是可以接受的。
(多尔衮剧照)那么,豪格显然已经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了。
正因为豪格不是第一选择,因此最终多尔衮才提出了立福临为皇帝的方案。
而当这个方案提出来以后,两黄旗显然是可以接受的。
因为他们立皇太极的儿子为继承人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两红旗的代善,当然也是可以接受的。
本来代善就没有什么主见,代善的家庭,也搞得一团糟,同时他也是年过花甲的老人,所以他也不再有意见。
作为镶蓝旗旗主的济尔哈朗,因为当了辅政大臣,而且是作为第一顺位的辅政大臣,多尔衮只是第二顺位,因此他也没有意见。
剩下的就是正蓝旗的旗主豪格,他当然是不满的。
但是他却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就说到了豪格没有努力去竞争这一点了。
确实豪格本来很有实力。
但是,当大家努力推荐他的时候,根据史料记载,当时豪格说自己“德小福薄,难担此重任,还请诸王另选贤德,以继大位”。
豪格当时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呢?
其实这并不完全怪豪格,因为在整个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中,有这样的传统。
若是被别人推荐为大汗,肯定要表示谦虚。
比如,当年窝阔台继位的时候,拖雷和铁木哥把他扶上大汗宝座,但是他又走了下来。
当时他口中说的就是这样的话。
后来拖雷和铁木哥又把他扶了上去,他又一次说了这样的话。
连续干了三次,最终窝阔台才在宝座上坐下来了。
(孝庄剧照)不过,豪格不清醒的是,窝阔台那样做,是因为他当大汗,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无论他谦虚多少次,最终肯定他还是大汗。
但豪格完全不一样,他的皇位完全没有确定。
他那样说,又不主动招揽众大臣。
那么,众大臣心里是没底的。
万一豪格说的是真话呢?
大家都把宝押在他身上,他最终不想当皇帝,或者他因为不太情愿无法与多尔衮抗衡,那么大家不是一场空吗?
所以大家之所以态度发生转变,转而寻求“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就行”,与豪格的表态是有莫大关系的。
豪格不努力,但是别人努力起来了,这就是孝庄。
虽然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应该说,两黄旗的大臣寻求“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就行”这样的条件,孝庄肯定在暗中是做了工作的。
而且,由于孝庄与多尔衮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这个方案,正是她积极地推动多尔衮提出来的。
包括把多尔衮放在第二辅政大臣的位置上,把济尔哈朗放在第一辅政大臣的位置上,应该都是多尔衮和孝庄商量的结果。
此消彼长,豪格最终怎么可能获得皇位呢!(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参考:
豪格粗广没有政治头脑,不会封官许愿不会拉帮结派,但凡有此交易头脑皇位可成,乃父皇太极都婉转无奈与三大贝勒共座五年,何当认嫡子为先?
多尔衮政治敏锐,有曹操之风,奈何无子!
参考:
多尔衮掌控清军八旗中的两个白旗,虽然这两支部队中的人地位不如两黄旗中的人根正苗红,却是由多尔衮一手带出来的,对多尔衮的命令也是绝对服从,是多尔衮真真正正的嫡系。
皇太极虽然给豪格留下了两黄旗这两支清军部队中地位最高的军队。
但是说到底这两支部队所效忠的还是皇太极,并且皇太极死后孝庄太后接手了这支部队,也根本没有实心实意的想把它交给豪格。
所以豪格表面实力虽然也很强盛,但是就如空中楼阁,并不稳固所以就不是多尔衮的对手
参考:
皇太极去世的时候,清朝八旗军的势力主要分为五个派系。
皇太极生前掌管的两黄旗是一个派系,豪格控制的正蓝旗是一个派系,代善控制的两红旗是一个派系,多尔衮控制的两白旗是一个派系,济尔哈朗控制的镶蓝旗是一个派系。
因为两白旗是八旗军的精锐,多尔衮是竞争皇位最有力的人选。
多尔衮的实力为什么这么强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将自己手中最精锐的两黄旗传给了多尔衮兄弟,两黄旗名义上是两个旗,实际兵力相当于普通的三个旗。
皇太极继位之后,为了彰显自己的皇帝身份,将自己的两白旗改成了两黄旗,强迫多尔衮兄弟将两黄旗改成了两白旗,但是皇太极始终没能削弱两白旗的实力。
到了皇太极晚年的时候,皇太极和皇长子豪格共控制了三个旗的兵力,多尔衮和多铎兄弟两人控制了两个旗的兵力。
双方控制的牛录数量差距并不大,实力基本上在伯仲之间。
豪格获得了皇太极旧部支持皇太极去世之后,多尔衮率领两白旗试
由于豪格获得了皇太极旧部的支持,豪格的实力一度能够跟多尔衮平分秋色。
不过多尔衮的两白旗十分团结,而支持豪格的两黄旗并不完全支持豪格继位。
两黄旗的将领们提出,只要是能够让皇太极的儿子继位,他们就可以放弃豪格。
多尔衮最初对于皇位志在必得,但是考虑到两黄旗的实力,多尔衮还是决定作出让步。
多尔衮同意立年幼的皇子做皇帝,但是多尔衮要求自己成为摄政王。
两黄旗将领牺牲豪格为了不让清朝发生内战,两黄旗将领决定牺牲豪格,跟多尔衮达成一致。
经过一番唇枪舌战的争论,两黄旗将领和多尔衮打成了一致,由年幼的皇子福临继承皇位,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共同担任摄政王。
福临只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济尔哈朗的势力远不如多尔衮,这样一来多尔衮就成为了清朝的实际统治者。
由于两黄旗将领背叛了豪格,豪格只能接受现实,继续做自己的正蓝旗旗主。
然而多尔衮并没有想要放过豪格,在豪格讨伐四川回京后,多尔衮将豪格迫害致死,豪格的妻子也被多尔衮霸占。
总结豪格本身的实力就不如多尔衮,依靠着两黄旗将领的支持,才能够勉强跟多尔衮抗争。
在两黄旗将领放弃豪格后,豪格彻底失去了跟多尔衮斗争的资本,最终成为了皇位斗争的失败者。
两黄旗将领选择牺牲豪格,主要是为了避免大清朝发生内战。
而豪格作为皇位斗争的失败者,最终遭到了多尔衮的报复,成为了皇位斗争的牺牲品。

参考:
斗智斗勇,他都不是对手。
当吋在朝廷中、在爱新觉罗军事家族中,多尔衮是当之无愧的男一号,豪格庶出的身份造成他政治地位略逊,加之文韬武略远逊于这位小叔叔,因而输在必然。

参考:
豪格与多尔衮相比,犹如萤火之光与日月争辉。
多尔衮是清初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其综合能力甚至在皇太极之上。
若没有多尔衮,身处关外的满清,能否入主中原,亦在两可之间。
当然,若没有皇太极的悉心栽培,多尔衮也不可能会有后来如此大的成就。
后金的开创者努尔哈赤,驾崩之后,有清史资料记载,努尔哈赤的遗诏是传位给十四子多尔衮,但因多尔衮年幼,大汗之位反被年长的八哥皇太极给夺去了。
皇太极继位之后,一是为了削弱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人的权利,二是觉得愧对幼弟多尔衮,所以对多尔衮兄弟三人格外关照,在皇太极的悉心培养下,天资聪颖的多尔衮逐渐成为了清初政治舞台上的轴心人物。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这就是最大的优势,豪格自打娘胎里出来,就得到了皇太极的着重培养,尤其是皇太极成为后金的最高领导人之后,对豪格的培养,就更不用说了。
但豪格的整体能力的确没有达到皇太极的心理预期,这还不是皇太极疏远豪格的关键,真正令皇太极失望的是,豪格为了讨好自己,竟亲手杀了嫡妻哈达纳喇氏,太过于冷血无情了。
崇德八年,即公元1643年,年仅51岁的皇太极,骤然崩逝,临终之际对于继承人问题,未能留下任何遗诏,这就使帝国权利的交接问题,凶险万分,稍有不慎,即会出现内讧,给帝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对于皇太极留下的皇位,最有实力继承的,当属睿亲王多尔衮,但最符合皇位继承制的,应属皇长子肃亲王豪格,所以满朝王公大臣,都知道皇位继承人,必在此二人之间产生。
但他们二人谁都不愿退让分毫,以至于无论谁上台,都无法让对方臣服,内讧似乎已无法避免,为了大清帝国的长远发展,内讧是绝对不能出现的,这也是代善、济尔哈朗等人的底线,所以睿智的多尔衮,退而求其次。
转而扶持皇太极的幼子九阿哥福临继位,然后由自己来担任摄政王,这个提议立马得到了众大臣的支持,豪格无奈,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至此豪格悲剧的人生之路开始了。
虽然多尔衮未能如愿登上皇位,但其身为摄政王,就是真实的皇帝,只是缺少个尊号而已,所以打击迫害豪格一党,势在必行,为了迫害豪格,其是无所不用其极。
无情最是帝王家,这句话一点都不假,作为豪格的亲叔叔,其根本不念血缘之亲,不但整死了豪格,还将豪格的王妃据为己有,名义上的皇帝顺治,想阻止这一家庭悲剧,但又无能为力。
总而言之,豪格无论是军事才能,还是政治天赋,都与多尔衮相差甚远,因此败于多尔衮之手,实属正常。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