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是怎么形成的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宣告解体,这个令西方世界心惊胆战的红色帝国灰飞烟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因此受到巨大挫折。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共产主义国家,苏联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局势,那么这个令世界战栗的红色帝国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静夜史认为应当从
苏联的前身是沙俄帝国,这个帝国至15世纪崛起开始,经过5个多世纪的疯狂扩张,领土达到空前的2000多万平方公里。
但噬土成性的沙俄并没有因领土扩张而富裕起来,相反沙俄在帝国主义国家里,经济发展非常滞后,这使沙俄比其他帝国主义更容易崩溃,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在沙俄成功的重要前提。
一战作为帝国主义之间的火并,也是关乎帝国主义各国国运的豪赌,沙俄也参与其中。
但战争的巨大消耗并没有为沙俄带来实际的效益,相反却将沙俄推到崩溃的边缘。
终于在1917年,“二月革命”爆发,沙皇统治结束。
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未退出一战,俄国仍然在一战的巨大消耗中摇摇欲坠。
于是布尔什维克发动“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将俄国带入共产主义时代。
“十月革命”的成功,推翻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要同时在几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才能取得胜利”的理论,完善了共产主义革命的内涵。
而列宁作为“十月革命”的领袖,对苏联的诞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
“十月革命”成功后,列宁力排众议,以极其屈辱的条件与德国媾和,成功退出一战。
随后红军集中兵力,陆续消灭国内的沙皇旧势力,粉碎了帝国主义对苏俄的武装入侵。
列宁认为,共产主义革命必将在全世界范围内陆续发生,所以包括俄国在内的所有世界上的民族都将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建立苏维埃政权,这就是列宁提出的“民族自决权”原则。
在这一原则的影响下,沙俄土地上先后成立了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等苏维埃共和国,芬兰作为沙俄的一部分也根据民族自决权原则走向独立,和德国媾和后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也相继建立了资本主义国家。
根据列宁的民族自决权原则,具有民族自决和民族分离权力的各苏维埃政权在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后,以平等身份组成苏维埃共产主义联盟,最终实现全球共产主义革命的辉煌胜利。
在列宁的指导下,1922年12月,俄罗斯、白罗斯、乌克兰和外高加索联盟首先合并,组成联邦制国家,苏联正式成立。
但随着1924年1月列宁的去世,斯大林成为苏联的实际领导者。
相比于列宁的民族自决权原则,有着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斯大林最终选择了背弃,他推崇的“大俄罗斯主义”,最终成为苏联的组成形式。
作为列宁深恶痛绝的路线,大俄罗斯主义”片面强调俄罗斯民族的优越性,将俄罗斯联邦境内的其他少数民族及其它加盟国视为俄罗斯的私有财产和附庸,他们在苏维埃内部的地位严重不对等。
这种俄罗斯利益至上的思想,在斯大林手里发扬光大,并最终贯穿苏联始终。
在斯大林的带领下,苏联的组成带有了鲜明的沙文主义特征:1924年乌兹别克、土库曼两个苏维埃共和国加入苏联;
1929年塔吉克苏维埃共和国加入苏联;
1936年,外高加索联邦解散,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三个苏维埃共和国加入苏联;
1936年12月,哈萨克和吉尔吉斯两个自治共和国升格为苏维埃共和国并加入苏联;
1939年9月17日,在德国闪击波兰后,苏联出兵波兰东部,夺回西乌克兰和西白罗斯地区,将国界推进到一战前的寇松线;
1939年11月,苏联发动苏芬战争,在付出惨重代价后,夺取芬兰的卡累利阿地峡地区,并在此建立卡累利阿地峡—芬兰苏维埃共和国,1956年7月撤销并入俄罗斯联邦;
1940年3月,苏联红军强行开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
8月,三国成为苏联成员国;
1940年6月,苏联红军强行夺取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建立摩尔达维亚苏维埃共和国,8月并入苏联。
至此,苏联的15个加盟国全部确定。
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阿布哈兹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不过很快在苏联解体后并入格鲁吉亚;
另外,唐努乌梁海于1944年被俄罗斯联邦接纳,改名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苏联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这是一个联盟性质的组织,上升到国家层面就是联邦制社会主义国家,包含了15个权利平等的加盟共和国。
苏联的核心在苏俄,也就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苏俄往上追溯就是俄罗斯帝国。
这个帝国是个君主制国家,面积广袤,全盛时期达到2288万平方千米,包括了现在俄罗斯主体、乌克兰、芬兰、波兰、白俄罗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等国家。
这是苏联形成的历史基础。
俄罗斯帝国从1721年一直持续到1917年。
1917年3月,二月革命爆发,沙皇倒台,俄罗斯帝国解体。
当时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组织。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夺取政权,苏俄形成。
伴随着十月革命的进行,原俄罗斯帝国境内各民族纷纷要求独立,并建立自己的国家。
这个时候问题就出现了,新生政权比较脆弱,而复辟力量及资产阶级时不时要反扑。
于是,苏俄同周边的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建立了军事政治同盟,这便是日后苏联的雏形。
为进一步密切联系,1922年斯大林主持专门委员会,要求各国以自治共和国身份加入俄罗斯联邦。
当年12月,俄罗斯、南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率先合抱,形成了最初的苏联。
同时,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外高加索三国组成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正式加入苏联,并一直持续到1940年,后来这三个国家积极谋求加盟共和国地位单独加入苏联。
1936年之前,加入苏联的还有哈萨克、吉尔吉斯、土库曼、乌兹别克、塔吉克等突厥斯坦五国。
二战爆发后,苏联以建立东方战线的名义,与德国瓜分波兰第二共和国、侵略芬兰,并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被强行并入。
当时一同并入的还有摩尔多瓦。
1940年6月,斯大林同样借口建立东方战线,占领摩尔多瓦,并成立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纳入苏联管理。
至此,苏联的加盟形态基本定型,并逐步走向了强盛,成为地跨欧亚两大洲的联盟国家。
当然,如果除去曾经的“波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后来加入的阿布哈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苏联全盛时期,共有16个加盟共和国。
苏联解体后,这16个加盟共和国有15个获得独立,成为主权国家。
至于各加盟共和国与苏联的关系,苏联宪法写得比较清晰。
一句话就是,除了遵从苏维埃联盟行使的职权外,保留了各自的国家主权。

参考:
苏联和苏俄其实是一个包容关系,苏俄是指1917年11月7日,经过十月革命后在原来的沙皇俄国基础上所建立的国家,全名叫做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先看到苏联的国家体制。
苏联当时所施行的是加盟联邦制,也就是说,从名义上来说,苏联实际上是由许多国家组成的一个联合政体,其中包括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苏俄,除此之外还有乌克兰、白俄罗斯、乌兹别克、哈萨克等国家,当然,这些国家的名字后面都有一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当上世纪初的时候,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推翻了当时的临时政府,建立了新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我们说的苏俄,也就是如今的俄罗斯,而原来的许多俄罗斯帝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则趁此机会闹了独立。
当时的苏俄处在内忧外患之中,列宁只好韬光养晦,弄出了一个用空间换时间的战略,将外患解决,专心对付国内的反抗势力,也就是我们常在书中看到的白军。
1921年,随着红军打败了白军,处决了高尔察克,流放了一批反抗势力代表任务之后,将俄罗斯原来的盟友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等和自己打下的原先的白军势力范围合并起来,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首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苏联正式成立。
所以说,苏联和苏俄的关系,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包容的关系。

参考: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1922年12月30日建立到1991年12月25日解体,历经了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和戈尔巴乔夫七任领导人共计近七十年的历史。
同时,苏联是是当时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和人口第三多的国家。
疆域极广,主要由15个权利平等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并奉行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的社会主义制度及计划经济政策,由苏联共产党执政的联邦制国家。
同时还是原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而苏联的成立过程,更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话题。
苏联是一个在战火中诞生的国家,我们可以通过研究1917年——1923年的这段历史来研究苏联的成立过程是怎样的。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时间分成两段:以十月革命为分界线,来研究苏联成立的过程。
十月革命前在十月革命前,我们可以用一首打油诗来描述。
有诗曰: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
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
这首打油诗可以讲述十月革命前的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罗斯帝国与德国军队作战节节败退,大批军人战死沙场,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反战运动日益高涨。
终于在1917年3月爆发了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下台,结束了三百多年罗曼诺夫王朝对俄罗斯帝国的统治。
二月革命之后,俄国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在这样危机四伏的局面下,列宁与1917年4月17日发表了四月提纲,指明了方向。
然而,正当布尔什维克党对广大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工作,继续推进革命的时候,七月流血事件发生了。
1917年11月7日,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十月革命开始里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后十月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和国内叛军不甘心失败,组织了军队企
最终,在列宁的领导下,经过三年的战争,粉碎了敌人对这个新生国家的进攻。
之后,1922年12月30日,在莫斯科召开了苏联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
这个会议中,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了!因此,通过这段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苏联是如何成立的:苏联在战火中诞生!
参考:
苏联的正式名称叫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曾经拥有匹敌美国的军事力量。
前苏联由15个加盟国家按照自愿的原则组成,并奉行社会主义制度,由苏共执政,统治核心位于莫斯科。
那么,苏联是如何形成的呢?
时间需回到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当时俄罗斯爆发十月革命,成为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922年12月,在俄罗斯的努力下,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南高加索联邦同意了加入社会主义联盟的决议,与俄罗斯共同组成了名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联邦国家,简称“苏联”。
这4个国家就是苏联最初的4个加盟国(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南高加索)。
(历代苏联领导人)在苏联国内,各加盟国的军事权和外交权都要上交给莫斯科中央(苏联首都)管理,但可以保留高度的自治权。
此后,苏联便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吸收周围国家,使加盟国数量从建国时的4个国家达到了后来的15个之多,疆域跨越了东欧、中亚、北亚在内的广大地区。
1925年,土库曼(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乌兹别克斯坦)加入苏联;
1931年,塔吉克(塔吉克斯坦)加入苏联;
1936年,哈萨克(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吉尔吉斯斯坦)加入苏联。
同年,南高加索联邦解体,分解出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依然加入苏联。
1940年6月,苏联入侵波罗的海沿岸,胁迫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也加入苏联。
到1956年时,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数量已经固定为15个。
按照地区划分,它们分别位于东斯拉夫地区(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
波罗的海地区(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
外高加索地区(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
东欧地区(摩尔达维亚);
中亚地区(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土库曼、塔吉克),

参考:
苏联其实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简称,共有15个加盟共和国。
而苏联的建立至少经历了23年。
苏联是建立在废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解题的沙皇俄国废墟)上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一阶段: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与联邦的初步成型 相信稍微研究过沙皇俄国的人,都知道它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表《俄国各族人民权利宣言》之前,多数民族受到统治者的残酷压迫,有着十分尖锐的矛盾。
1917年11月15日苏维埃政权发表的宣言宣布各族人民拥有平等,自主建立国家的权利,同时废除任何民族和宗教的一切特权和限制。
1918年1月苏维埃召开的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了《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以苏维埃俄国建立于各自由民族联盟为基础,肯定了联邦制的原则,成立了各民族苏维埃共和国联邦。
第二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加速了苏维埃政权体制扩大化的进程 自由的气息一旦散发,闻着味道后,就如同鲨鱼闻到了血腥味一样,很难忘怀了,闻着味的各民族都迅速的建立了自己的独立国家和自治共和国。
像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芬兰、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高加索这些属于原沙俄皇国领土范围内的国家都先后宣布其建立并得到苏俄的承认。
后来从乌克兰,白俄罗斯,高加索民主联邦共和国中分裂出来的土耳其斯坦,花刺子模,布哈拉都陆续成立苏维埃共和国。
这些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带来的影响,德国战败,势力不可能在东欧继续停留,在苏俄收复国土时,他们都是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建立的苏维埃政权。
第三阶段:苏俄内战的爆发——进一步加深了苏维埃政权的控制与影响力 苏俄内战的爆发大大加深了苏维埃共和国间的军事政治同盟关系。
相信大家都知道,打仗对于国家经济是有很大负担的,内战结束后,为了快速且顺利的恢复经济水平,各个苏维埃共和国认为有必要建立统一的经济整体,以便更好的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各国的经济财政资源。
在1922年召开的公布中央会议上,列宁建议各苏维埃共和国以平等为基础成立联盟,同年12月30日,斯大林在莫斯科第一次召开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维埃代表大会。
大会通过了苏联成立宣言和联盟条约。
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外高加索成为了最初的加盟国。
第四阶段:苏联宪法的出台——在法律形态上固定了苏维埃共和国联盟的形式 1924年1月,苏维埃代表大会批准通过了苏联宪法,后来的土耳其斯坦、布哈拉和花刺子模共和国在中亚细亚民族的区域划界的工作中消失,被乌兹别克和土库曼两个新的共和国取代并在1925年加入苏联。
另外组建的吉尔吉斯、哈萨克、塔吉克于1929年加入苏联。
第五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以武力等手段扩大领土范围,增加其加盟国 当时的国际格局对苏联来说并不是特别“友好”,苏联为确保自身安全以及自身利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以威逼利诱和军事打击等方式将领土面积扩大近48万平方千米,新增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摩尔达维亚5个加盟共和国。
经过时间和战火的洗礼,苏联也就此彻底形成了。

参考:
1917年爆发的以资产阶级革命为主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统治,俄罗斯帝国也因此解体。
临时政府预备通过选举,产生新的国民代表大会。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军事上的失利,及主要城市的食物极度短缺,使社会动荡持续加剧,一场新的革命在所难免。
与此同时,被称为“苏维埃”的工人委员会,在许多城市掌握了主导权。
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借机发动了俄历1917年11月、公历10月的街头武装起义,史称“十月革命”。
赤卫队攻占冬宫,结束了临时政府,列宁的布尔什维克党全面掌权。
但是接下来,资产阶级领导的白军,和布尔什维克领导的红军,展开了3年的内战,直到1923年,才以红军的胜利彻底告终。
内战期间,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外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形成了政治和军事同盟。
1922年12月28日,来自上述6个国家的代表团,在莫斯科共同签署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宣言》、《苏维埃社会义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条约》。
同年12月30日召开的第一届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大剧院,向全世界正式宣告了苏联的成立。
列宁因为生病,没能参加此次代表大会。
新成立的苏联,继承的基本上还是被推翻的沙俄帝国的疆土。
由于俄罗斯特殊的地理位置,列宁最早设想的新国家名称是“欧亚苏维埃共和国联盟”。
但经过几番讨论后更名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为了让更多的国家加入“伟大的苏维埃”,让布尔什维克主义在更广泛的土地上取得胜利,列宁最早提出了“苏维埃联邦”这一概念,强调以大会的形式,建立一个合作、协调、互助的委员会,或者叫“部长会议”,指导各联邦国发展。
苏联刚成立时,只有6个加盟共和国。
1924年和1929年,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先后加入了苏联。
1936年,原来属于俄罗斯联邦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独立的加盟共和国的身份,加入了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以占领、战争等形式,将摩尔多瓦、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并了进来。
至此,苏联共有15个加盟共和国,成为东西距离超过10000公里横跨11个时区、南北距离超过7200公里有5个气候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参考:
苏联的形成是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并不是十月革命后一蹴而就而形成的一个国家。
苏联后来所拥有的十五个加盟共和国也是不断加入苏联的,甚至地中海三国是被苏联吞并的。
1917年10月革命后建立的新国家,准确来讲,并不能称之为苏联,而应该称之为苏俄,因为当时的主体只有俄罗斯一个国家。
1921年,以协约国为主的一战参战国的军队对新生的苏俄政权进行了武装干涉,这其中包括美国、日本等国家。
1922年12月29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南高加索联邦四国共同签署联盟条约,依据条约,四国将共同组成一个新的联盟国家。
次日,苏联第一届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在大会上通过了苏维埃联盟条约和成立宣言,苏联正式宣告成立。
1924-1925年,随着中亚地区民族国家疆界的调整,逐渐形成了乌兹别克、塔吉克、土库曼、吉尔吉斯和哈萨克五个斯坦共和国,这五国在随后几年也分别以加盟共和国的形式加入苏联。
1936年,南高加索联邦解体,形成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三国,同年,这三国也直接加入苏联。
1940年,纳粹德国对东中欧诸国发起了闪电战,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也在德国的攻击范围之内,而根据苏德秘约,苏联随后占领了波罗的海沿岸的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立陶宛三国,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苏联遭到了波罗的海三国民众的反抗,苏联的入侵也为这三国后来首先宣布脱离苏联有很大关系。
同一年(即1940年),乌克兰境内的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也改为加盟共和国加入苏联,这就是后来的摩尔多瓦的前身。
几乎于同时,俄罗斯的卡累列阿自治共和国也加入苏联,不过在20世纪50年代,卡累列阿因为人口过少等原因被取消加盟共和国的地位。
除了加盟共和国以外,苏联附近还形成了一批意识形态与苏联保持一致的社会主义卫星国,这些国家包括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

参考:
苏联的形成最早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
苏联的前身是沙皇俄国,在15世纪到19世纪近500年的时间里,沙皇俄国从一个小小的莫斯科公国,不断向周边蚕食,最终形成了一个领土面积达2000万平方公里的大帝国,疆域横跨欧,亚和北美洲。
然而,这个庞大帝国却并没有因为庞大的疆域而变得富裕,相反,在争夺领土与霸权的过程中,沙皇俄国始终处于一个弱势地位。
甚至因为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不得不卖北美的掉阿拉斯加以维护国内统治。
此后,又在争夺中国东北的过程中被日本打败,国内经济一度濒临崩溃。
就在这时候,曾经的敌人英国竟然向沙皇俄国投来了橄榄枝。
英国
正在为国内局势一筹莫展的沙皇欣然接受了英国
然而,令俄国没有想到的是,这场世界大战不仅是人类历史上著名的绞肉机,并且旷日持久,俄国本就濒临崩溃的经济,更是遭遇了雪上加霜。
而此时的德国由于意大利倒戈以及奥匈帝国不给力面临着两线作战的危险。
德国迫切希望俄国退出战场,于是,德皇派人找到了正在逃往中的列宁,用专列将他送回俄国领导革命。
就在列宁回国途中,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统治,却没有退出战争。
几个月后,由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成功,俄国建立起了苏维埃政权。
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列宁以屈辱的条件与德国签订条约,宣布退出一战,专门对付国内的保皇党和白匪,并且成功击退了英法等国组成的多国联军。
于是,列宁提出了所谓的“民族决定权”,向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输出革命,很快建立起了以俄罗斯,乌克兰和外高加索联盟为主的苏维埃联邦,简称苏联。

参考: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更准确地说,列宁的想法是让苏联成为一个欧盟式的国际组织。
但斯大林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把苏联变成了一个主权国家,两者的权力结构自然不相同。
苏联形成的原因苏联就是俄国人大肆扩张形成的,所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最大的成果。
苏联表面上有15个共和国组成,而每个共和国也是由几个至十几个国共和国组成,所以苏联可以说由几十个国家组成,内部不稳定。
列宁为了革命尽快成功,允许各个省独立建国,然后大家一起组成联邦。
然后很多地级市升级为省然后建国。
而后苏联扩张,把原来不属于苏联的地盘也占了,成立了加盟国,成为苏联的一部分。
联邦制也好,邦联制也好,本质上是向民族国家的妥协,最终当然会被代替,但如果不是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话,苏联吸收的国家会更多,这个过程也会更长。
按照列宁的想法,一切苏维埃国家都可以加入或者退出苏联,当时如果德国和匈牙利革命胜利的话,两国的苏维埃政权很有可能会加入苏联,这种情况下联邦制明显没有邦联制合适;
但斯大林把苏联的范围基本局限在原沙俄境内,联邦制当然更符合这个主权国家的需求。
我觉得根本的问题还是在于对苏联的定位上。
苏联内部是走资本主义路线苏联号称是社会主义的最初实践国,这国又在几时实践过货真价实的社会主义呢?
苏联是资本主义的另外一种形态,国家资本主义,标配特征:国家掌握资本和生产要素,计划经济安排资源分配和产业走向,集权专政保障原始积累和执行效率。
典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差别,只是谁掌握资本和生产要素的问题,已有历史经验来看最后都不可避免要走到帝国主义阶段。
苏联崩溃的原因是它建构的这种国家资本主义形态有太多的BUG,后期又失去了版本更新的动力。
但这毕竟是历史上第一次有后发国家成功追赶原生资本主义的建构版本,意义非凡。
马列都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不可持续,未来一定会在全世界范围内爆发无产阶级大革命,苏联只要能撑到那个时候就可以改良自身制度了。
然而没想到资本主义国家在苏联的强大威慑力之下,居然敢于壮士断腕,刮骨疗伤,把资本主义制度改良了,利益分配向无产阶级倾斜,结果本来预料中的全世界无产阶级大革命没来。
苏联高层就茫然了,外部世界不大变,苏联体制就没法变。
苏联内部一直不稳定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这些国家都是沙俄时期的俄罗斯领土,沙俄灭亡后纷纷独立,后来又以加盟国的形式组成苏联。
加盟共和国都有高度自治或独立性,白俄和乌克兰居然在联合国还要席位,这就为日后离心或独立埋下伏笔。
而实际操作上又十分强硬简单粗暴,历史积怨和现实矛盾交织,条件一旦成熟就分崩离析,加上长期强人政治,一旦强人不在,矛盾凸显一乱则百乱。
苏联解体,实质上是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阶级矛盾、政党矛盾等诸多社会矛盾的不可调和。
俄罗斯注入了蒙古民族好战侵略的基因,把苏联打造成了各民族的大监狱。
斯大林是格鲁吉亚人,执行了许多错误的民族政策。
一些共和国成了俄罗斯民族的包袱,以致苏联解体俄罗斯也是主要当事国之一。

参考:
1917年11月7日,俄国发生十月革命,苏维埃俄国开始建立。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被资本主义国家包围着。
资本主义国家不能容忍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于是从1918年开始,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美、日等国家组织了对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并且在苏俄国内策动武装叛乱,于是战火迅速蔓延到俄罗斯全境。
在西边英法等国的武装部队登陆摩尔曼斯克,东线日本美国等国进攻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同时,饥荒也开始蔓延,在最严酷的时期,俄国工人每天只能领到两磅的面包。
同时,富农大发国难财。
就在这个艰难的条件之下新生的苏维埃俄国果断实行余量配给制,将农民手中除了口粮和种子之外,其他多余的粮食收集起来。
同时收缴富农家的粮食,就在这种制度之下,苏俄征购到了大量的粮食,为之后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粮食基础。
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年轻的苏俄迎来了胜利的福音,经受住了政治战场上的考验。
战争结束后,苏俄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必须重建经济。
此时,战时共产主义经济已经不合时宜了,同时喀琅施塔得发生了水兵起义,于是列宁决定必须找到一种新的方法。
1921年3月21日苏俄颁布实施的一项政策法令。
旨在以实物税的形式代替先前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余粮收集政策,同时鼓励商品自由贸易,同时引进外资,允许个体户存在。
对此列宁解释道:“我们仍未到进入社会主义的阶段”。
这暗示俄国仍是一个初级的农业国家,工业化基础非常薄弱,未满足社会主义的条件。
新经济政策就是为了恢复被战乱毁坏的经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新经济政策实行得比较成功,农民生活普遍改善,苏维埃的政权得到了巩固。
十月革命之前,俄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实行的是大俄罗斯民族压迫政策。
十月革命之后,俄罗斯瓦解,民族分离运动风起云涌,同时在爱沙尼亚、乌克兰、白俄罗斯、拉脱维亚高加索等地区,苏维埃红旗高高飘扬。
苏共努力想要建立一种新型的民族关系,1922年12月29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大剧院中召开了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会上,俄罗斯,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四个代表在大会批准了两个条约,分别是《苏联成立条约》和《苏联成立宣言》。
这中间的四个国家通过该条约成立了一个新的联盟国家,但该条约第26条坑爹地也明确每一个加盟共和国都保有退出联盟国家的权利。
俄罗斯与这些国家缔结联盟条约,形成了经济和军事上的同盟关系。
俄罗斯的机器工业发达,但是原材料在其他共和国,成立一个联盟有利于合理资源调配。
于是终于成立了一个新的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列宁当选为第一任苏联领导人。
不久《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基本法》出台,使得苏联在法律形式上确定下来。
至此,从1922年12月30日到1991年12月25日,在俄罗斯土地上是一个叫苏联的联盟国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