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灭商朝也是外族入侵为什么没人说牧野之后无中国

那些说“崖山之后无中国”的,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
如果同样的逻辑成立,那不仅没有“中国”,也没有俄罗斯、美国、朝鲜、日本、印度,甚至大部分欧洲国家。
世界各国今天的格局,都是经历了无数战争、人口迁徙、民族和文化的融合才形成的,没有哪个国家可以说自己的文化和人种是纯粹的某种状态。
持这种看法的希特勒早已灰飞烟灭了。
今天有不少人在网上宣扬大汉族主义,殊不知我们汉族人也是各民族长期融合的产物。
今天我们中华大地上的56个民族,都为这个国家曾经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正在做出自己的贡献。
“崖山之后无中国”本来是日本鬼子矮化我们中国人的阴谋,他们宣扬自己才是中国文化的继承者,就是为了给侵略中国张目,不知道一群中国人也跟着起什么哄。
如果只承认宋唐之前的“中国”,那宋唐之后才进入我们版
对中国而言,往者已逝,来者可追,我们自然有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不管是夏商周时期的中国,还是两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我们的民族和文化都是一脉相承的,我们不中国,谁TMD是中国?
中华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包容性强,封建时代我们也没有因为宗教、文化方面的原因去攻打过别的国家,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你读圣贤书认孔孟之道就可以当你是中国人,管你信什么教是什么人种,这样的包容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今天不能连古人都不如,自己给自己制造文化断裂。
所以我们不仅不承认什么“崖山之后无中国”,我们也不应当认同任何矮化中华民族甚至挑起民族矛盾的各种“无中国”。

参考:
一谈到元清,很多人喜欢扯血统。
特别喜欢单独拿汉族说事。
似乎只有汉族混血,而其他民族则故意不提,给人一种汉族很杂的错觉。
这是故意抹黑,也是某些小人企
要说血统世界上哪个民族不混血?
而且是数量越少的民族混得越厉害。
这是比例问题。
例如日本韩国都杂得很,游牧民族就跟不用说了,经常喜当爹。
欧洲那块也是混乱得很。
在刚解放时,汉族比例占了95%
要比大多数国家的民族成分都要单一。
5000年的中华文明99%都是汉文明。
汉字,汉语,汉族习俗主导整个东亚。
汉族巨大的人口优势,导致少民进来如滴水入海,丝毫不能改变主体。
反倒是周边民族只有被华夏输血的份。
至于崖山之后无中华的说法,最早在明代就有了。
满清入关后也有亡天下的说法,是一个意思。
有人以为这些话是打压中华吗?
错,恰恰是当时人表达的一种悲愤和不甘,然后才能知耻而后勇。
这与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所表达的情感是相似的。
没有廉耻的人可能体会不到,只会像阿q似的自欺欺人。
把异族侵略美化为改朝换代,把屠sha美化为民族融合是某些人喜欢干的事。
我知道有人要扯上日本,要说日本的侵略动机,到底是让中国人变成对异族侵略无动于衷甚至认贼作父的顺民阿q好呢,还是让汉人认清华夷之辨拼命抵抗异族侵略好呢?
对日本这种外族来说,怕是更希望中国人变成前者。
能把异族统治当正统朝代,那日本人也可以入主中原。

参考:
这就是每个中国人都需要弄清楚的一件事了,我们是谁?
周灭商其实是中国这片土地最后一次民族跟换,就是说商代人是被周人彻底跟换了。
周秦两代确立了汉民族的基础。
都来自西部民族的返回。
为什么说返回,而不是入侵。
那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从这片土地出去的,且是被迫出去的。
他们就是被迫西迁的北三苗陶寺人。
祖先足迹在山东济南、山西陶寺的龙山文化体系。
今天的中国主要就是周秦两代奠定的人口基础,加上商代遗民,也就是楚国、宋国、越人遗留的O2a和O1就构成了汉民族。
而O2a其实与北三苗属于一个体系的苗蛮集团,今天的泰国人就是,O1则是夏人,都不能说没有关系。
周代造成了商代遗民中尤其是外族部分向南北溃逃,屈原《离骚》这个名字就是指在楚国的那部分白种南逃。
这部分后来融入了泰族、形成了柬埔寨。
北面则是山东境内的穢貊被赶到了东北。
韩语其实怪怪的,里面除了汉语、除了类似蒙古语和本身语音以外,还能依稀看到类似英语的成分。
比如安尼I SEE YOU就是英语。
也就是说,周代其实是重新缔造了黄种中国。
周代之后外族比之前任何一个时期都少。
周代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白种就在西部,就在新疆,但他们不愿意再进来了。
至少那个时代是那样。
因为他们就是更早期时被打出去的。
后来的白种基本都远走了。
而黄种或者与黄种有关的游牧民系则围绕着中国转来转去。
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按理说白种可以远走,他们也能,然而最后只有极北基因N系算是远走了一部分。
极北基因应该是匈奴的一种。
这说明这些人其实还是有强烈的归属感的。
汉民族祖先北三苗是去过埃及中东的,他们可能就是圣经里约瑟的另外一个子孙玛西拿,也是古埃及阿蒙神和那个被污蔑的真正撒旦原型。
他们离开中国可能一两千年还能东归,可见归属感之强烈。
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国,那是无稽之谈,或者说言过其词了。
日本人说这话有日本人的目的,然而我们有的人为了渲染那段历史不负责任的传播,实际会造成后来的人误以为真。
就像五胡乱华并没有说的那么严重,至少人口上不至于。
渲染危难的同时其实是把自己也给埋葬了。
周秦之后铁器普及,生产力条件提高,农耕绝对人口已经是游牧人口的汪洋大海,不可能撼动了,秘密就在于此。
什么几百万胡人,胡说八道。
能有几十万都是顶了天了。
后世游牧什么情况难道不清楚吗?
满清入关十万人,其中还有蒙古人和汉人。
现在那些地区也没多少人,因为养不活。
第二个原因,还有大量没有返回的北三苗在西部。
后来其实就是羌和伪鲜卑以及蒙古。
后返回的和先返回的并没有本质区别。
包括回是什么意思,其实现在很明显了。
只是某些人不知道而已。

参考:
诚邀,如题。
最近在
实际上这种说法本就不对,因为元朝虽是北狄入主中原,汉化程度不高但是仍然沿用了一些宋朝旧制,文化的代表汉字也没有消亡,与其说元朝灭亡了南宋,不如说南宋同化了元朝。
言归正传,为什么周朝灭商朝没人争论华夏文明的延续性呢?
因为这个时候,华夏文明的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
有好事者云“商本华夏,周乃蛮夷。
以周代商,是中国亡于外族,牧野之后无华夏”,实际上华夏一族虽在炎黄时期就已经产生,但是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
举个例子,一开始华夏联盟只是一个部落,周围的部落都可以叫外族,后来部落不断与外族通婚,发展壮大。
有一天,部落首领换成了有其他部落血统的人,难道说这个部落就不叫华夏部落了?

周代商也是一样。
周朝虽然相对商朝算是外夷,但是周朝建立后,周王继承了商朝的规制,文化,并发展出新的制度和金文。
再者中国礼仪文化都是从周代延续,事实上,商代根本没有华夏的称呼,周人才开始自称“我夏”,周代的诸侯国称作“诸夏”,周朝对华夏文明起到了定鼎之功,可以说没有周就没有华夏。

但是“中国”“华夏”的观念都是周朝才有的,华夏国家的形成也在周朝。
所以不能说“牧野之后无中国”,反而可以说“牧野之后有中国”。
1、“中国”这个词哪里来的?
周初青铜器《何尊》说“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也就是说,周武王说自己要在“中国”这片地区安家了。
不过这个中国还没有后世国家的含义,仅仅代表中央的城市。
因为当时以商朝核心区域作为“中国”,史料中还有相对应的“东国”“南国”等。
不过这个地理的“中国”概念渐渐就有了政治和文化意义。
2、“华夏”这个词哪里来的?
在《尚书》中周人多次自称“夏”,“夏”在上古秦晋方言是“大”的意思。
“华”和“夏”应该是同音假借,本身又是“花”的意思,故由单音节的“夏”变为双音节的“华夏”,可以说兼具华丽、广大之义。
随着周朝的大分封,一个“夏”也就变成了多个“夏”,并且慢慢将周边蛮夷也融合成“夏”。
同时“华夏”和“中国”也经常混用,都表示周朝统治的周文化区。
3、春秋战国之际,华夏融合了犬牙交错的蛮夷,华夏国家从此连成一片,之后才有了“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方位概念。
此后就是战国七雄无尽征战,直到秦汉统一帝国建立。
但是华夏国家在春秋战国之际就形成了,而且秦汉以后很多制度、文化、风俗也都渊源于周朝。
孔子也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虽然是商人之后,却最心仪周朝的文化。
当然,周朝的“华夏”“中国”都只是个概念,如果从国家形成角度去追根溯源,二里头文化就可以说是“最早的中国”了,此后就是商、周。
但无论如何,周朝和商朝的关系,绝对不能类比元朝和宋朝的关系。
当然,“崖山之后无中国”的说法也是错误的,不过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感谢阅读!
参考:
三皇五帝是上古贤君,其中帝喾就是五帝之一,他姓姬。
而周王室也姓姬。
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女,为帝喾次妃\",“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
姜原为帝喾元妃\"。
仅凭此看来,殷商和周的先祖都是帝喾后人,帝喾何许人也,相传黄帝曾孙也。
仅凭此看来,商、周倒是同一族。
在上古时代,最早的集团是以姓氏划分的小群体,逐渐演变成了部落、部落联盟和国家。
商王朝既是奴隶制国家也应该算是周围方国的“共主”,周曾经就臣服于商的统治下,供其驱使。
等到后来商王朝日渐腐朽,而周人则奋发
商纣王是有名的昏君,戏人最终也“戏”了自己,后来自杀而死。
自此周代商。
周文王姬昌和周武王姬发在此做了重要贡献,推动腐朽政权的同时也促进了发展,加快了进步。
周人和殷人也逐渐的融合,殷商人并没有消失。
中华民族是融合并发展起来的大民族,中国历史上也是多民族国家,如今是56个民族的大家庭,和睦而丰富。
互相保有一定的民族特点也团结一致。
这是所有人的共识。
历史的发展是渐进式的不是突变式的,民族也是经过了融合才到了今天的样子,所以不管别人怎样说,我们中华民族始终是一家人,不分你我,这也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参考:
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
日本人比较擅长这一套。
“崖山之后无中华”论发酵,应该是出自日本人之手。
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华”,又称“崖山之后无中国”,与“明亡之后无华夏”一句并列,是一种文化和网络论调。
其认为标志着宋亡的崖山海战导致传统的汉民族政权首次完全被北方游牧民族王朝所完全取代。
这句话被用来表示华夏文化在经历蒙元灭宋后发生严重的断层,古典中华文化遭到了摧残。
\"崖山之后无中华\"根据日本记载出自南明遗民的诗句,以崖山海战比喻南宋败亡,哀叹山河破碎,神州陆沉。
崖山海战是南宋末年宋元的最后一次战役,这场战争直接关系到南宋流亡朝廷的兴亡,最终宋军全军覆没告终。
战后宋朝随之覆灭,元朝完全统一了中国。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将云贵、青藏、蒙古高原和东北北部与传统\"汉地\"一起纳入统治范围。
崖山之战之后,日本人认为他们心目之中的中央天朝已经灭亡了,假装出一幅痛苦流涕的样子,假惺惺的装出自己已经接过中央天朝的衣钵,自以为是的以小中华自居。
与之类似的还有“明亡之后无华夏”一句,清军入关,关内汉地皆为胡占,大明王朝的附属国越南、朝鲜六神无主,也一直唱此论调,长期不承认清朝之承继大统,“明亡之后无华夏”,朝鲜、越南穿汉衣,留大明传统发型,认为大中华已经灭亡了,自称“小中华”。
大致这么个意思。

参考:
周朝颁布周易,在商朝基础上西周思想进一步发展,中华文明进一步提升,人文素养达到巅峰,不像某些时代人伦彻底倒退、粗野无知成为主流
参考:
第一次看到这种观点是在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里原文对周灭商的描述“公元前1500年的入侵者凭借青铜武器和马拉战车征服了还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商文明,为商文明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自身也被商文明同化。
”作者为了将古希腊黑暗时代(BC1200~BC800)蛮族入侵与中国类比强行把周人描述为野蛮民族。
𣎴仅如此,作者恐怕对中国史并不了解。
武王伐纣在公元前1046年斯塔夫里阿诺斯却写公元前1500年。
当时看了也就一笑而过,没想到这个洋人的错误这么有影响力。
周人并非外族入侵,周人为后稷子孙商朝初年周便是西部强大的方国,其君公刘居于泾水中游的豳,武备强大《诗经》里的《公刘》记载“弓矢斯张,干戈戚扬”古公亶父在位时周人迁至岐山走发强大。
有了取商代之的想法“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
周人也并非蛮族。
事实上,周人的文明更加进步,突出表现在生产工具和文化风俗。
《公刘》记载“涉渭为乱,取厉取锻。
”说明周人不仅使用青铜之类的金属而且除了冶铸外很可能开始使用锻造技术,较商更为先进。
商代盛行人祭人殉,而周朝则相对进步除了武王克殷后在朝歌举行过一次规模较大的人祭,鲜有人祭的记载,人祭渐渐消失。
人殉方面表现在殉葬人数下降《墨子》载“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
”但据考古发现80余座西周墓葬,殉人只有200,人殉己不再流行。

参考:
周灭商,可以认为是外族入侵!因为商周是两个民族,商属东夷,发祥于东部沿海。
周属华夏,发祥于陕西关中(4500年前的先周郑家坡遗址)。
商周时期,是华夏东夷民族的融合时期。
周灭商,开始大肆分封,把大量的姬周贵族分封到全国各地作诸侯王,这就是诸夏或称诸华。
并把商朝遗民分配给这些诸侯国统治,逐步把商朝遗民华夏化!但事情怕没这么简单。
我们都知道,传说时代炎黄华夏部落就是从西向东发展,在华北与从东向西发展的东夷蚩尤部落发生涿鹿之战。
如果这个传说属实,这是华夏东夷第一次融合。
所以商周更替之前,已有一定程度的融合。
而商周更替是第二次融合,并且是两族最后一次彻底的融合。

参考:
牧野之后无华夏“、”商亡之后无中国“等说法显然太夸张了,但这些说法反映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确实,西周文化中奴役压制人民的味道比商朝要强烈许多。
西周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渊源,殷商文化是墨家思想的渊源。
历史的进步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其曲折性。
许多文明都是螺旋式上升的,有的时候进步,有的时候退步,只不过在长时间来看是进步的。
至于商和西周到底谁更先进,仁者见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