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为何要杀袁崇焕

袁崇焕是明朝末期著名的军事将领,中过进士。
万历47年在明朝廷为官,曾经取得过宁远大捷。
由于受到魏忠贤等人的排挤,辞官不做。
后崇祯帝继位后,得到重新启用。
袁崇焕作为军事领导者,确实有着很高的军事素质,曾经大败努尔哈赤,令皇太极也惧怕袁崇焕三分。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神勇无敌的大将,也有着其自身不足的一方面。
下面我们看看袁崇焕自从被崇祯启用后在哪些方面给自己召来杀身之祸。
袁崇焕在指挥军队作战方面有着很高的艺术性,在计谋上也是老谋深算,当年在和皇太极作战的时候,出于战略上的需要,袁崇焕在作战间隙,曾数次和皇太极打着和谈的幌子有过书信往来,其实这只不过是袁崇焕的缓兵之计,目的是为了赢得更多时间,重新加固自己的城防,使得其纵身防御能力更为稳固。
刚开始与皇太极有书信往来时候,袁崇焕并没有和崇祯及时汇报,而是自作主张擅自行动。
后来崇祯帝知道此事颇为不满,认为袁崇焕有通敌的嫌疑。
袁崇焕在和同事的合作方面也是诟病很多,比如在和毛文龙合作过程中,发现毛文龙有在经费方面浪费惊人,甚至有贪污军饷的行为。
另外毛文龙有时对袁崇焕的命令出现过抵触情绪,甚至有不听其调遣的个别行为。
其实,毛文龙的这些行为罪不致死,但是袁崇焕还是用手中尚方宝剑杀死了毛文龙。
并且是先斩后奏。
虽然崇祯嘴上没说什么,但在内心里面对袁崇焕的行为大为失望。
袁崇焕在和皇太极作战的这些年中,皇太极始终没有讨到什么便宜,后来皇太极利用崇祯皇帝的多疑,在军中散布谣言,假说袁崇焕准备投降大清,并把伪造信件送往明朝廷。
其实这只是皇太极的一个反间计罢了。
崇祯皇帝开始还是对袁崇焕充满了信任之情。
可是后来随着袁崇焕多次在重大事情上对崇祯皇帝采取不及时汇报的态度,以及后来的骄傲自满,逐渐让崇祯皇帝对袁崇焕有了杀机。
皇太极的反间计只不过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

参考:
“投了(投入牢房)袁崇焕,鞑子(指蒙古、后金)跑一半。
”这首歌谣,就是误信谣言的大明百姓对狱中袁崇焕的看法。
袁崇焕被押赴刑场时,围观百姓蜂拥而上。
侩子手每从袁崇焕身上割下一块肉,百姓就会花钱买下,或吞之,或泡酒,上演了一幕令人发指又催人泪下的人间悲剧。
袁崇焕督师辽东,对明朝忠心耿耿,为何会落到如此境地呢?
这与明清对峙的局势以及崇祯的个性有很大关系。
袁崇焕和祖大寿等人,在辽东整顿军备,既使得明朝军威大震,还让辽饷减少四分之一。
这些成效,让崇祯非常开心,还特地下旨嘉奖。
皇太极看山海关有袁崇焕镇守,一时难以攻破,故不敢攻打山海关。
与山海关相比,蓟州的防线就相对薄弱。
因此,袁崇焕特地上表崇祯,要求在蓟州地区布防重兵。
那里离京城比较近,万一清兵越过长城,就能长驱直入,后果会不堪设想。
但是,崇祯并没有太当回事,只是将袁崇焕的奏折交给兵部讨论。
明朝末年,兵部那些人,基本都是文人,要他们点评文章,打打嘴仗没问题,要他们排兵布阵,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何况,他们都有自己的立场与小算盘,做对了,功劳是袁崇焕的,做错了,自己承担责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此,袁崇焕的建议被束之高阁,明朝也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防守。
于是,清军便有了进攻关内的可趁之机。
皇太极对明军在边境线上的布防了如指掌,他对周围的将领说:山海关、锦州防线有袁崇焕守护,特别坚固,一时半会打不过,我去了也只是徒劳无功。
只有从明朝的薄弱环节打入内地,才能攻其不备。
这段话,实际上反应了皇太极的斗争策略,即绕道山海关,深入内地,然后攻城拔寨,既能补充物质,还能消耗明朝。
清军多骑兵,擅长运动作战,甚至可以围困京城,使明军疲于奔命。
崇祯二年十月,清军大举进攻内地。
皇太极亲自率军,绕过山海关,轻易突破大安口,于十一月初攻占遵化。
明军在清军的打击下溃不成军,许多将领不战而降。
崇祯得知清军靠近京城,十分惊慌,他马上命令京城戒严,要求各地兵部进京勤王。
当时,袁崇焕镇守宁远,驻守山海关的是总兵官赵率教。
赵率教得知清军进攻内地,赶紧带兵回京城。
他一路狂奔三天三夜,好不容易到了三屯营,请求进城休整,但被守城的朱国彦拒绝。
无奈之下,赵率教只好继续西行,与清军决战于遵化。
清军早已经占领遵化,这时以逸待劳。
尽管赵率教奋勇杀敌,但还是全军覆没,连同他本人也壮烈牺牲。
由于实力悬殊,三屯营很快也被清军占领。
随后,袁崇焕也带兵奔赴京城,但京城已经开始流传谣言,说他通敌卖国,私自放清军入关。
这些言论的流传,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京城附近有许多达官贵人的地产,清军突然来袭,将这些田地房屋毁坏不少,他们蒙受了损失,却将怨气发给了袁崇焕,故意散布谣言坑袁崇焕;
二、袁崇焕与东林党勾勾搭搭,与阉党不和睦。
阉党被崇祯铲除后,其余孽便趁清军来犯之机制造谣言,对袁崇焕加以陷害;
三、皇太极故意制造与袁崇焕暗通款曲的谣言。
袁崇焕确实有与清军谈判的想法,但并非投降,只是一种策略。
袁崇焕是皇太极的劲敌,因此,皇太极要千方百计将其除之。
这些谣言流传甚广,让崇祯不得不起疑心,而袁崇焕还不知此事。
当袁崇焕行军至左安门时,一队清兵正好也赶至城下。
于是,京城内关于袁崇焕通敌卖国的流言蜚语传播就更加广泛。
崇祯虽然对袁崇焕起了疑心,但还是将其招入宫内,并好言宽慰。
但是,当袁崇焕说士兵很疲惫,需要入城休息时,却被崇祯一口拒绝。
袁崇焕很无奈,只好出城,带着疲惫不堪的士兵,与清军周旋。
清军以骑兵为主,来去自如,京城附近的县城不断被攻陷。
败报一个接一着地传来,崇祯焦急万分,对袁崇焕的猜忌也越来越深。
于是,他提拔孙承宗,削弱袁崇焕的权力。
当时,皇太极抓了两个太监,一个叫杨春,一个叫王成德。
在他们似睡非睡之时,皇太极带着部下,在这两个太监旁边“演戏”,说自己与袁崇焕有约定。
这两个太监,将这些话全部记在心里。
第二天,皇太极又故意将他们放走。
两个太监回到宫里,就将听到的话报告皇帝。
联系之前的谣言,崇祯更加坚信袁崇焕通敌。
由于各路勤王兵马纷纷赶来,加上袁崇焕等人奋勇杀敌,使清军逐渐回撤。
眼看清军主力撤走,京城压力减轻,崇祯召见袁崇焕。
这次,崇祯的态度特别严厉,甚至还翻起了旧账,他责问袁崇焕,为何私自杀毛文龙。
袁崇焕一时也难以回答,只感觉一肚子冤屈。
解了京城之围的袁崇焕,本该是有功之臣,结果瞬间成了有罪之人。
崇祯在大骂一通袁崇焕后,下令将其逮捕入狱,但还并没有杀他的意思。
袁崇焕的政敌,这时纷纷跳出来落井下石,试
崇祯三年,阉党余孽捏造各种所谓证据,说袁崇焕卖主求荣,比秦桧更加可恨。
崇祯怒不可遏,当即给袁崇焕定下“欺藐君父,失误封疆”的罪名。
没过几天,袁崇焕被处决。
秋媚说:崇祯杀袁崇焕,影响非常恶劣,这既让明朝的辽东局势更加恶化,同时也寒了边关将士的心。
在这种是非颠倒的情况下,崇祯作为亡国之君的结局也就难以避免了。

参考:
崇祯是个勤于政事的皇帝,他“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
”面对危局,他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
”历史评价崇祯做的最愚蠢的一件事就是他自毁长城,杀了抗金英雄袁崇焕。
崇祯是个多疑刻薄,刚愎自用的人。
与他的老祖宗朱元璋十分相似。
他又是个急躁的皇帝,所以容易被朝中党争的各方利用,做出错误的决策。
崇祯即位之初,大明江河日下,固疾难返。
崇祯拼命想挽救危局,特别是那些他寄予厚望的大臣,他不允许这些人有任何失败。
否则就会杀之而后快。
崇祯杀掉的大臣不计其数,并不完全是这些大臣不行,只是崇祯没有耐心去等,他只想着一夜之间,大明能恢复往日的荣光。
袁崇焕是崇祯最寄予厚望的大臣。
他承诺袁崇焕:“复辽,朕不吝封侯赏。
卿子孙亦受其福。
”袁崇焕提出了:“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的策略。
此时的明朝在关外已经完全处于劣势,如果明朝决心坚守辽东地区,依托坚固的城防和大炮,也不是不可能。
但如果说“五年平辽”,那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袁崇焕的“五年平辽”之说,也不过是“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
”虽然后来袁崇焕也后悔吹了这么大的牛,但崇焕却实打实的相信了。
这也为袁崇焕之死埋下了伏笔。
袁崇焕根本不了解崇祯。
他以为崇祯真的把所有的权力都赋予自己了,所以他才会擅杀毛文龙。
毛文龙是崇祯很信任的大将,他“累加至左都督,挂将军印,赐尚方剑”。
毛文龙在敌后建立了明军的一块基地,用游击战术骚扰后金,确实有作用。
虽然毛文龙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罪不至死。
最重要的是,袁崇焕无权杀毛文龙。
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后,许多城镇、海岛都先后被清占领。
毛文龙的部下尚可喜,耿精忠先后降清,辽东局势越发恶劣。
听到毛文龙的死讯。
崇祯虽然表面上没有怪罪袁崇焕,只不过袁崇焕现在还有用罢了。
这笔账算是记下了,总有一天要算的。
在崇祯眼里,后金不过是建州余孽,只有剿灭一条路可走。
袁崇焕却想着和他们议和,而且是在“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
”的情况下自作主张。
袁崇焕太不把崇祯放在眼里了,他没有想过皇帝会怎么想。
崇祯三年十月,皇太极从察哈尔入长城,进犯京师。
所有人都认为既然袁崇焕驻守边关,现在敌人大军压境杀过来了,就是袁崇焕的责任。
在群情惊慌之下, “怨谤纷起,谓崇焕纵敌拥兵。
”这些谣言都说是袁崇焕引皇太极入关的。
更因为之前袁崇焕有议和的想法,所以 “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
”崇祯在舆论的影响下,做出了袁崇焕引敌胁和的判断,将袁崇焕逮捕下狱。
其实这个时候,崇祯并不一定是要杀袁崇焕的。
只是听到袁崇焕被捕的消息,关宁军在祖大寿带领下,弃京城不顾,擅自返回关外,任凭皇帝如何下诏都喊不回来,最后还是由袁崇焕出面写信召回,皇帝的圣旨不如袁崇焕的一封书信,关宁铁骑几乎变成了袁崇焕的私人军队,崇祯还会放过袁崇焕吗?
袁崇焕掌握着当时世界上最精锐的部队,在清军绕过山海关进攻北京城的时候,最正确的做法是紧跟清军,把清军的后路断掉。
然后在北京城下聚而歼之,这是最正确的战略选择。
可是袁崇焕没有这么做,一直冲在最前面,他到达北京不久,后金的部队也跟着来了,说不是你引来的,鬼都不信。
袁崇焕率军救援北京,还带了几个会满语的喇嘛。
不用说就是想用这几个喇嘛和皇太极谈判呗。
在这种时候还不忘记议和,袁崇焕也是嫌命长了。
袁崇焕一方面夸口五年平辽,一方面与敌人议和,你能解释清楚你究竟想干什么吗?
袁崇焕的死,既冤枉又不冤枉。
他是个忠臣,但不是能臣,政治上太幼稚,他和岳飞一样,注定活不长的。

参考:
袁崇焕生于广东东莞石碣, 万历年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在抗击后金政权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 崇祯帝启用他御辽,后又以“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遭弹劾,最终被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
后世的人对袁崇焕的认识历经几次大的颠覆,历史记载袁崇焕凌迟京城百姓竟食其血肉,可见明朝的老百姓有多么地恨,满清入关后,人们又开始怀念袁崇焕,认为袁崇焕是被冤死。
那么崇祯为什么要杀袁崇焕,今天不妨来说说。
崇祯疑心太重是袁崇焕被杀的原因明朝在万历时期已失去东北,在对当时崛起的后金来说属于守势,满洲八旗更是虎狼之师,袁崇焕与之对抗并能抑制其南下已属不易,而在崇祯刚登机之时,袁崇焕在新君面前夸下海口说“五年平辽”。
事实上崇祯二年皇太极便举兵数十万绕过三海关打到京城,而袁崇焕也忙率兵长途奔波护卫京师,袁崇焕请求带兵入北京城休整,崇祯怀疑其有谋反之心。
此次后金袭扰北京,朝中大臣很多人认为是袁崇焕放清兵入关,纷纷诽谤袁崇焕与后金军有勾结,加之袁崇焕之前擅自杀了大将毛文龙,后金军有奸细在京城说袁崇焕与后金军有秘密约定。
由此崇祯朱由检对他也就起了杀心。
袁崇焕为何要凌迟处死袁崇焕入狱后,朝中组织相关人对其进行审讯,给袁崇焕定了十一大罪状。
这是十一大罪状包括: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
付托不效指的袁崇焕辜负了崇祯复辽嘱托,致使后金军队长驱南下攻打京师;
市米资盗指的是袁崇焕违抗圣旨向蒙古喀喇沁诸部落卖粮的事情;
谋款则斩帅是指袁崇焕与后金约定而杀毛文龙;
……。
这十三条罪状条条都是大罪,据说当时崇祯帝试
到底有没有离间计?
袁崇焕死前曾写下诗云:“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
袁崇焕死后,再也没有人能抵挡清兵的南下脚步,很快整个大明王朝就走向灭亡。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袁崇焕,认为当年崇祯杀袁崇焕等于是自毁长城。
直到大清乾隆年间修《明史》时,真相才大白于天下,原来袁崇焕是被后金施以反间计被冤杀的。
不过更多的历史学家对此是保留意见的,他们认为乾隆修的《明史》关于袁崇焕的部分是经过篡改的,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乾隆曾命张廷玉(修明历官员)按照反间计的精神来重写的。
目前原来袁崇焕的口供被满清销毁。
可能因为袁崇焕案的原始卷宗严重有害于乾隆“反间计”假说,所以一定要毁了它。

参考:
作者:金满楼明清易代之时,崇祯下令处死袁崇焕往往被认为是一大失着。
那么,或许有人要问:崇祯为何要杀袁崇焕呢?
事情说来也并非一日之事。
当时,有几个事情让崇祯对袁崇焕起了疑心:一是满洲人绕道南下围北京城时,朝廷本命袁崇焕拒敌于顺义、蓟州一线,但袁崇焕直接退守了通州、昌平,随后又退守京城。
满洲八旗的长驱直入使得京城内外大受骚扰,很多人对袁崇焕没有及时的堵截满洲军队非常不满,一时间谣言四起,说袁崇焕已暗通满洲人,故意放满洲军队入关云云。
皇太极的反间计,大概就是受到当时谣言的启发。
(当然,这也怪不得袁崇焕,因为当时他并没有时间去布防,也只能先保京城。
)另外,当时广渠门大战时,明将满桂在德胜门,袁崇焕在广渠门,两支军队一内一外,同时与满洲八旗奋战。
后来,满桂退守德胜门之瓮城,而袁崇焕则率军将皇太极逼退。
次日,袁崇焕入城晋见崇祯,并请求像满桂一样,让他的士兵入城休整。
袁崇焕的这个提议引起了崇祯的警觉,当场就断然拒绝了袁崇焕的请求。
后来太监杨某的告密,更是火上浇油,让崇祯认定袁崇焕和满洲人的确内外勾结。
在当时明朝与满洲人的对抗中,明军能在辽东抑制满洲八旗已属不易,而袁崇焕在崇祯元年(1628年)见崇祯时,曾经夸下海口,“五年平辽”。
后来,袁崇焕自己说当时只是想暂时宽慰一下皇帝而已,但却让崇祯对他的实力产生了猜忌。
后来,袁崇焕又擅自杀了大将毛文龙,这更加让崇祯感觉这人可能有谋反之心。
应该说,袁崇焕本身并无问题,主要还是崇祯的喜怒无常和疑心太重,才是袁崇焕被杀的根本原因。
只可怜袁崇焕千里冰雪回师救主,却落得被凌迟处死,甚至被当时人“食尽其肉”的惨剧,真可谓是让人痛心疾首。
袁崇焕入狱后,曾写下一诗以表心迹,其中有两句:“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
但这桩千古奇冤,直到乾隆年间修《明史》时,真相才大白于天下。
~~~~~~~~~~~~~~~~~~~~~~~~~~历史无限精彩,持续更新中~敬请
毛文龙在,清兵攻打蒙古部落,攻打朝鲜,蒙古部落和朝鲜都是大明朝的附属国,大清打他们时可没有因为毛文龙在而有所顾忌,那你说大明朝衰落了,顾不过来,清兵打蒙古部落和朝鲜就没让毛文龙全力骚扰大清的都城沈阳。
那好,辽东是大明自己的地儿,清兵进攻关宁锦防线,似乎也没有因毛文龙的存在受影响。
那清兵会因为毛文龙的存在就不敢越过燕山进兵北京吗?
似乎也不大可能。
毛文龙的牵制作用实在是很有限的。
但是,清兵以前从来没有从喜峰口入关直逼北京,毛文龙一被杀清兵马上来了,说明清兵入关与杀毛文龙有关。
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导致了清兵直逼北京城,似乎也说得过去。
所以,崇祯逮捕袁崇焕,第一句话就是“你为什么擅杀毛文龙?
!”崇祯杀袁崇焕,真的是因为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吗?
崇祯杀袁崇焕的原因,一般有
袁崇焕是蓟辽督师,主要任务就是对付清兵,北京被围攻他有直接责任。
第二,皇太极巧使反间计,说袁崇焕和皇太极已经达成协议,要共同推翻大明。
崇祯中计,杀了袁崇焕。
第三,袁崇焕建立了关宁军,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袁崇焕就是要成为地方军阀,他要割据一方,崇祯担心就把他杀了。
第四,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崇祯怪罪就把他杀了。
袁崇焕夸海口五年复辽,才两年,没到兑现承诺的时候,清兵入关不是从山海关过的,喜峰口不归袁崇焕管,责任赖不到袁崇焕头上。
所以这第一条不成立。
反间计是有时效期的,曹操杀蔡瑁张允,人头刚落地就反应过劲了,崇祯笨点九个月也能反应过来,袁崇焕从被抓到被杀前后九个月时间,反间计的时效期早过了。
这第二条也不成立。
袁崇焕没有儿子,他要当地方军阀,割据一方,没有人继承,似乎也没啥意义,况且,袁崇焕是进士出身,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叛国也不符合他的价值观。
这第三条也不成立。
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后,上报崇祯皇帝,当时崇祯皇帝也没有治他的罪,还说杀的对,杀的好。
其实,毛文龙到底有多大作用崇祯也不确定。
这第四条似乎也不成立。
既然四条都不成立,那崇祯不是无缘无故地杀袁崇焕吗?
那还真不是。
袁崇焕是大明朝急需人才,没有原因崇祯怎么舍得杀。
皇太极的反间计,使得京畿地区老百姓都认为是袁崇焕引来的清军,袁崇焕才九千人,清兵好几万,竟然被他打退了,可能吗?
崇祯画魂,是不是袁崇焕真与清兵有勾结。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要不然后果很严重,袁崇焕要是见骗不开北京城门,便与皇太极合兵一处,共同攻击北京城,那就危险了,当断不断必留后患,崇祯以商议粮草为由把袁崇焕骗到紫禁城,把他抓了。
袁崇焕进城是用框吊进来的,可见崇祯多么担心。
袁崇焕被抓,危险解除,所以崇祯并没急于杀他。
过一段时间崇祯反应劲来了,可是他已经把袁崇焕抓了,而且是他亲自下令抓的,要是无罪释放,就说明他抓错人了,皇帝哪能错啊!错了多没面子。
于是崇祯对办案的大臣说,有罪定罪无罪释放。
办案大臣也不敢说皇帝抓错了人,于是罗织罪名杀了袁崇焕。
总结一下,袁崇焕是因崇祯中皇太极的反间计被抓,因皇帝不能错被杀,借口是他妄杀毛文龙。

然天有不测风云,崇祯三年(1630年),袁崇焕的末日降临,他被朱由检处以凌迟的极刑,期间承受三千余刀才痛苦离世,那么问题来了——明朝已经危在旦夕,可为什么崇祯还要残忍杀害抗金大将袁崇焕?
关于崇祯杀害袁崇焕流传最广的版本就是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但实际上这种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离间计生效的基础是君主昏庸无能无法明辨是非,而崇祯虽说能力平平却又励精
袁崇焕被杀的真正原因主要有
毛文龙是明末著名抗金将领,他年少时游手好闲,一朝顿悟后便加入军营,凭借着自身的才能毛文龙立下赫赫战功,最高位列平辽大将军,辽阳沦陷后,他率军退守鸭绿江口的皮岛。
尽管身处海外不受约束,但毛文龙依旧对于明朝忠心耿耿,在粮饷不济的情况下他甚至自行发展海上贸易补充军费;
每当后金大军进犯关宁锦防线之时,毛文龙都会通过“围魏救赵”的方式来达到牵制的目的,正是由于毛文龙的存在后金才不敢大肆进犯明朝。
崇祯对于毛文龙亦是无比信任,不但无视朝廷重臣的批判诋毁,还时常写信勉励对方。
可袁崇焕在就任督师后便找个借口将毛文龙先斩后奏,这不但是对崇祯皇权的挑衅,更是让抵御后金大军的一股力量化为乌有。
当然在非常时期崇祯还是能分的清大是大非,如果袁崇焕能守好关宁锦防线这件事情也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明史》记载了崇祯对此事的态度:帝骤闻,意殊害,念既死,且方倚重崇焕,乃优旨褒答。
只是毛文龙死后仅仅几个月,京都就被后金大军包围了,事实证明袁崇焕无法单独挑起守护明朝的大梁,所以崇祯对他的忍耐也越来越低,以至于最后非杀不可。
在京都危难之际撤军。
当后金大军突破重重阻碍兵临北京城下时,崇祯便以渎职的罪名将袁崇焕逮捕入狱。
当然尽管袁崇焕的骂名已经传遍整个京城,可崇祯出于大局考虑仅仅只是将他囚禁起来,这时关宁铁骑的指挥权落到祖大寿的手中,只要他解决京城之围就能替袁崇焕证明清白,至少是将功抵过。
但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祖大寿不仅眼睁睁看着金军在北京城下肆意劫掠,而且直接率领大军离开京城,这让崇祯和京城百姓恨得咬牙切齿,祖大寿此番举动进一步证实了袁崇焕“通敌叛国”的罪名。
古语有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古时候将领的生杀予夺权完全掌握在封建帝王手中,帝王要他们往西,他们绝不能向东。
同理在崇祯皇帝生存存亡的关头,以祖大寿为首的关宁铁骑应该义无反顾冲上来解救他们的君主,哪怕取胜的概率微乎其微,可祖大寿撤军的做法是在用皇帝的利益换取关宁铁骑的保全,这已经彻底触及崇祯皇帝的底线。
此时的关宁铁骑更像是一只地方军阀部队而非政府军,仅仅听令于他们的直系领袖,皇帝只不过是个摆设,这让崇祯如何能忍受?
把王朝关宁铁骑硬生生变成军阀部队,始作俑袁崇焕自然是难逃其咎,最后被处以凌迟也是顺理成章。
(关宁铁骑)崇祯皇帝的彻底失望。
袁崇焕被杀说到底还是源于崇祯皇帝的彻底失望,常言道:“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当崇祯认为袁崇焕失去利用价值时一切期望都将化为怨恨,所以他的结局才会如此悲惨。
崇祯上位后不久,袁崇焕便夸下海口“五年之内平定辽东”,为了复兴明朝朱由检几乎将所有筹码都压在袁崇焕身上,不但把最重要的关宁锦防线交由他把守,就连其私自处死毛文龙一事都没有被定罪,因为朱由检知道自己已无路可退。
不仅如此,当时的崇祯已经一穷二白,为了筹措军饷他放下颜面向大臣百姓发起募捐,甚至还在众臣面前流泪,《恸余杂记》如此描述明朝亡国时国库空虚的状况:“闯贼西奔,括宫中得金银七千余万两,驼载而去,天下闻而惑之。
以为先帝宫中有藏金如许,足支数十年,而顾以二百四十万练饷之加,失天下心,致成瓦解。
即甚昏愚,亦不至此。
吴喧山曰,吾尝司计,请发内帑,上令近前密谕曰,内库无有矣,遂堕泪。
”这次筹集军饷,崇祯和广大百姓几乎拿出一切能够动用的资源,可以说是孤注一掷了,但袁崇焕是如何回报大家的人?
不仅没有抵御住金军的入侵,还将关宁铁骑变成军阀部队,使得它在京城最危及的关头毅然撤退,这一切的一切都昭示着袁崇焕不可能成为明朝的救世主,曾经所有的努力与牺牲都是徒劳的,此刻崇祯和百姓对于袁崇焕的殷切期望彻底转化为失望乃至怨恨,所以后来袁崇焕被凌迟三千多刀,沿途百姓一个个群情激愤,甚至还有人花钱买下他的血肉生吞下去,其中的“深仇大恨”可见一斑!(崇祯皇帝朱由检)其实在分析崇祯处死袁崇焕的原因之时,很多还还考虑到“东林党与阉党相互竞争不可一家独大”和“崇祯生性多疑”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不可否认这些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想在危急存亡的明朝末年它们绝非主要原因,所以笔者就不多加赘述了。
总而言之,袁崇焕会死还是由于他没找准自己的定位,身为人臣却信口开河、越过皇权先斩后奏、降低朝廷军队的忠诚性增加其独立性,这早已超出一个臣子应该做事的底线,我想哪怕是唐太宗李世民、光武帝刘秀这样的明君也不会放过他,诸位读者,你们怎么看?

参考:
袁崇焕之死,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崇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但是综合历史来考查,反间计只不过是导火索,使崇祯有了杀袁崇焕的借口,其实崇祯对于袁崇焕隐忍很久,即使没有反间计,袁崇焕仍难免一死。
1.袁崇焕没有经过崇祯的同意来了个先斩后奏,用尚方宝剑杀了皮岛总兵毛文龙,致使毛文龙原来的守地全被清军占领,后来袁崇焕给崇祯写信通报了此事,崇祯虽说也回了信也没有再追究这件事,但你袁崇焕太没把皇帝放在眼里,这让崇祯帝感到很生气。
2.袁崇焕想和皇太极讲和这件事对于明朝“不和亲、不赔款、不纳贡、不议和”的祖训是格格不入的,更难以接受的是袁崇焕是背着自己干的,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你把我皇帝根本就没放在眼里,袁崇焕的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对于崇祯来说是难以启齿的羞辱,也为袁崇焕以后被杀埋下了祸根。
3.袁崇焕出关前曾向崇祯夸下海口,五年平辽,结果不但没有平辽,反而还让皇太极的军队大摇大摆地饶过山海关打到北京城下,如此牢固的关宁锦防线形同虚设,朝廷寄予最大希望的辽东军队竟然防不住后金,而被他们达到了皇城根下,引发朝野骚动和不安,这等奇耻大辱必须有一个替罪羊来平息,否则天朝颜面何在。
4.皇太极设下的反间计只不过是个诱因。
其实也很勉强,只不过正好迎合了崇祯的心里而已。
崇祯帝也不能因为单独的事件而杀了袁崇焕,他也知道这
崇祯志大才疏,年轻气盛,诛杀魏忠贤后更是刚愎自用,一心急于振兴朝政,却又生性多疑,信不过任何臣子,袁崇焕的军事才能得到了他的赏识,委以重任,突然得知袁崇焕“背叛”自己,自然无比愤怒,冲动的将袁崇焕打入天牢。
崇祯极端自负,虽然后期已经意识到了自己中了女真人的反间计,但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绝不肯承认自己的失误,所以急于杀死袁崇焕来掩盖自己的愚蠢错误。
袁崇焕虽然军事才华横溢,但却不懂政治,朝中无人相助,他在关外镇守一方本来就容易招来猜疑,擅自诛杀大将毛文龙,虽然说是发现毛文龙勾结女真,但后来考证的史料均认为毛文龙并没有背叛朝廷,只是不大遵从袁崇焕的将令,袁崇焕杀人立威而已,这自然会让本就多疑的崇祯更起戒心,只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替代才暂时没有被处置,袁崇焕又不知道在朝内结援自固,没有大臣为他解释,也没有人肯为他求情。

参考:
那一年是1630年(崇祯三年),该年度最大的事件就是崇祯皇帝在8月以叛国罪将名将袁崇焕处以磔(zhé)刑。
时间向前10个月,是后金皇太极率八万精兵绕道蒙古,以避开明朝的宁远山海关一带的防区,千里奔袭,于(崇祯二年)1629年10月27日突破大安口,至11月初连陷遵化、三屯营。
京师震动,诏令各路兵马勤王保京,皇太极围点打援,全歼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增援部队,而对袁崇焕的宁远军却避而不战,最后自行撤退,上演了一出绝妙的反间计。
皇太极的反间计能够成功,最重要的一环又需要将时间往前推三个月,1629年(崇祯二年)七月,袁崇焕犯下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个错误,全掌辽事的袁崇涣为了取得皮岛毛文龙部五万军队的绝对掌控权,计斩了对后金的重要将领毛文龙。
注意,这是计斩,而没有得到北京总部的任何授权,就把和他级别相当的一名官员给砍了,当时袁崇焕为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督蓟辽、登、莱、天津军务,而毛文龙官亦至左都督,挂平辽将军印,加太子太傅,授尚方宝剑。
袁崇焕是掌全辽军事的封疆大吏,但有明一代没有哪个武将拥有将同级别官员私自未经帝国司法程序审核私自斩杀的大权。
袁崇焕冒这个险,那是因为一年之前和总部大BOSS的那次应聘面试,历史上称为平台召对。
在平台召对上,袁崇焕向他的大BOSS夸下了决定他命运也是大明命运的一句海口:——五年之内收复全辽。
而根据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不要说五年,五十年都难,能守住边塞不让后金人兵临北京城,就已经不错了。
为了他的海口,袁崇焕挺而走险,结果中了皇太极的招。
所以杀了毛文龙后,他的下属何可纲对袁说,这事有三不幸。
,\"生文龙,天不幸;用文龙,朝廷不幸;杀文龙,公不幸\"。
袁崇焕其实也知道自己是挺而走险,据《三朝野纪》记载,杀掉毛文龙后,他向毛部将士继续吹火车,说“今日杀毛文龙,我若不能恢复辽东,愿领尚方以谢尔”。
毛文龙一死,皇太极就发动的京口袭击战,把大明家的后院闹得个鸡犬不宁。
说好的恢复全辽成了泡影,加上皇太极那儿一再作秀与袁大帅玩英雄相惜,见谁都往死里揍,就是不和袁帅哥动手。
不要说崇祯皇帝这种多疑的人,这事换那个BOSS都会给袁大帅旧帐新帐一起算,好比一个中超职业球队高薪请了个外籍教练,年薪千万刀,一来就给俱乐部老板说今年一定战胜恒大拿冠军,老板一听高兴了,要钱给钱要人引援,球迷都眼巴巴看好戏,结果赛季开局来了个五连败,该外籍教练分析原因,那是因为上季队入二亿刀引进的第一球星耍大牌,不听指挥成了更衣室毒瘤,于是场场将其按在板凳席,并在季中将其免费扫地出门去卡塔尔踢养老联赛。
这下该奋起直追进入争冠行业吧,可总还是老是在保级区,最要命的最后主场保级一战竟然以0比10的比分输给了恒大。
关键是赛后的新闻发布会,该外籍教练还和恒大的许老板谈笑风声,新闻八卦据传下赛季该教练将去恒大执教青年队。
如果你是俱乐部老板,你会怎么做?
袁崇焕之死,能算冤吗?
答疑人:今日
但同时也会对明朝最后一任帝王“崇祯皇帝”诟病不已。
就如我们小时候看过的金庸小说《碧血剑》里,故事的主线讲的是明末被冤杀的大将袁崇焕之子袁承志及其师门华山派义助闯王,夺取大明江山所引起的一系列江湖恩怨。
袁承志的家仇、师仇构成推动故事发展的主要动力,他的复仇之路与天下江山的争夺交织在一起。
这时,我们不免疑惑,如此忠君爱国的袁督师,为何会被崇祯所杀?
但长大之后,了解过当年的历史环境之后,不得不说袁崇焕死的不冤,下面今古就为大家简单分析一下崇祯皇帝杀袁崇焕的几大理由:首先,好大喜功,空许五年平辽袁崇焕在崇祯登位之后,就极为积极的寻求辽东任职的机会。
当崇祯问及几年可平辽的时候,袁崇焕直接就对崇祯许下五年即可平辽且不需增加粮饷的承诺。
但袁崇焕转头在给同僚的回答,却是“聊慰上意”,这就是纯粹的给崇祯说好听的,并不是真的认为自己五年就能够做到平辽。
其次,私下与满清议和,使明朝失去朝鲜当袁崇焕刚到辽东上任的时候,袁崇焕便在趁着吊唁努尔哈赤的机会,与后金议和。
这个在当时的可信度还是相对较高的。
当时刚刚取得后金统治权的皇太极,为解决粮食危机和朝鲜的侧翼威胁,发兵攻打朝鲜。
但此时袁崇焕所控制的关宁军在后金主力尽空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作为,反倒是毛文龙的游击军四处出击,给后金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第三,擅自卖粮与喀喇沁蒙古,间接资助满清袁崇焕在督师辽东的同时,还曾经将辽东军粮私下贩卖给喀喇沁蒙古,给出的理由是喀喇沁蒙古缺粮,如果不卖,就会倒向后金。
但打脸的是,喀喇沁蒙古在取得袁崇焕的明朝军粮之后不久,就直接成为了后金的蒙古八旗,更是及时缓解了后金当时的粮食危机。
而毛文龙所在的东江镇游击军,却由于得不到袁崇焕的军粮而挨饿受冻。
第四,擅杀毛文龙,至辽东局势奔溃当时明朝在辽东主要是采用关宁明军主力配以东江毛文龙的游击相结合的战略,总体来说有着毛文龙的东江镇的存在,满清尚且不敢大肆侵扰明朝,远离自己的辽东老巢。
但是,由于毛文龙自领东江镇,虽然隶属于袁崇焕的指挥,但在许多战略方针方面并不与袁崇焕相一致,这使得袁崇焕在后来假借朝廷的名义将毛文龙诛杀,致使东江镇崩溃,其后失去对东江镇控制的袁崇焕,干脆就将东江镇给予取消,毁掉了毛文龙多年辛苦建立的皮岛根据地。
自此,后金军队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开始大规模的入寇关内,劫掠明朝的人口和物资来壮大自己。
第五,十万清军绕过山海关入寇关内劫掠,辽东督师毫不知情崇祯二年,降服朝鲜并少了毛文龙这个始终骚扰后金的威胁之后,皇太极举兵十万,从遵化、三屯营突入关内,负责辽东一切事务的袁崇焕却毫不知情。
结语可以说,虽然袁崇焕说了他五年即可平辽,但是对于崇祯而言,袁崇焕才到任不到两年,东江镇就没了,喀喇沁蒙古也成了蒙古八旗,朝鲜这个铁杆属国更是成了后金的自留地,以前一直没能打到关内的后金骑兵都可以兵围京师了,更何况还有着袁崇焕与后金私下议和的可能,这一例例、一桩桩现实展现在崇祯的面前,就不由得崇祯最后决定将袁崇焕杀死了。
而袁崇焕的死不得不说,他作为一名守城将或许是合适的,就比如他取得的宁远大捷,但是如果将一省之地交于他,以他的能力或许就力有未逮了,局势反而会变得更加恶化。

这是给满清送的投名状。
毛元帅一死,满清再无后顾之忧。
卖粮资敌,在满清最困难时候,袁崇焕卖给他们粮食,让满清渡过难关。
纵敌长驱。
北京保卫战,袁崇焕自己不抵抗不说,还赶走前来勤王的大明军队。
箭射满桂。
满桂在北京保护战英勇杀敌,却被袁崇焕部下射了五箭,导致大明悍将满桂死亡,这也是崇祯帝最恨的。
潜携喇嘛,坚请入城。
崇祯帝再傻,兵临城下也看出苗头。
袁就是想里应外合。
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北京人民争相食其肉,是因为北京保卫战中,袁崇焕任由满清烧杀抢掠,京郊很多是京城百姓亲戚,谁忠谁奸,人民眼不瞎。
事实上,袁崇焕死后,其家人全部投降满清,并做了高官。
最后一点,乾隆为袁崇焕平反,一是感激袁为满清立下大功,二是故意颠倒黑白、抹黑崇祯帝,将崇祯帝塑造成无道昏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