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隆中对最大的漏洞是什么

刘备三顾茅庐,既是明君礼贤下士;
又是穷老大屈身纳贤。
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刘皇叔,一个是自许"管仲乐毅"的半耕半读的卧龙,两人初次相会,就擦出了智慧的火花一一诸葛的"隆中对"。
刘备需要"如鱼得水",诸葛亮自然希望实现"管仲抱负":"尊天子以攘四夷",无疑绝对符合刘备"匡扶汉室"之志,共同抗衡"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
可以说,双方一拍即成,不谋而合。
刘备聆听"隆中对",犹如干旱逢甘雨;
诸葛亮描绘战略宏
刘备当即任诸葛亮为军师,26岁就执掌刘备的黄埔军校,关张不服还得服。
当细品"隆中对",虽然进攻线路一目了然,大有效汉光武之势。
但凭竟是"纸上谈兵",脉络清晰,但拘泥于格式化。
除了荆州一个支点,缺乏变化,一旦荆州丢失,就如同盲人摸像。
毕竟是客居草庐所做,并不能概括天下万象,少了多种应变方法。
后来,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关张接连"同生死"而去,没有了荆州和关张等虎将,诸葛亮失去了"隆中对"军事方案,就再也没有其他更好的谋略,只能一次次单独出祁山,雷声大,雨点小,无可奈何了!
参考:
《隆中对》有三大漏洞或失误。
一是占荆卅低估了孙吳的战略决心和实力,造成后来失荆州的悲剧。
二是所谓从益州和荆州南北钳击曹魏的战略是纸上谈兵,现实作战不可能实施如此相距数千里的大跨度钳击(对此毛主席有过评论)。
三是荆州刘表和益州刘璋都是刘汉宗室,取而代之有违刘备匡扶汉室的口号,在政治上名不正言不顺。

参考:
我觉得是卧龙先生忽视了一句道理很简单,却又非常重要的话: 天下大事,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而且诸葛亮的某些论述其高度尚不如东吴的鲁肃。
鲁肃在很早的时候就提出过“汉室不可复兴”。
当然,在这一点上,也可以理解为是诸葛亮的一句政治口号而已。
如果再降低一些高度,也可以理解【隆中对】只是诸葛亮为刘备策划的一个政治方案而已。
凡事都有方法论,只是其成功率就是“成事在人,谋事在天”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