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当了皇帝他爹需要跪拜吗

这是历史上很尴尬的一幕,老爹觉得最没出息的儿子,反而一统天下当上了皇帝。
儿子当了皇帝,刘太公一听别人撺掇,竟然还准备给儿子下跪。
儿子也很孝顺,听说父亲喜欢乡村风格,特别在皇宫中建了一个乡村集市,并且封父亲为太上皇。
没想到吧,
刘邦的父亲叫刘太公,差不多就是刘老头的意思。
为什么叫刘太公,那大概是因为在那个年代,普通农村人很少有像样的名字。
就连刘邦,本名也叫刘季,也就是刘老四的意思。
刘太公一家几口人,他最不喜欢的,就是刘邦。
因为这家伙,整天好吃懒做,领着一帮狐朋狗友,一天老在家混吃混喝。
在刘老爹心里,种地才是本本份份的事业。
让刘太公没想到的是,人到中年的刘邦,却意外获得了一个又一个机遇。
因为蹭了一顿饭,白捡了一个老婆,这样的话听起来都不可思议。
县里来了一个大户人家,吕太公家里在大摆宴席,亲朋好友都提着重礼道喜。
没想到刘邦两手空空跑来蹭饭,还大吼一声“贺钱万”。
这样的人,估计到哪都会被赶走,没诚想吕太公却拉着刘邦就往屋里拽。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愣是要把年轻貌美的女儿嫁给刘邦。
吕雉对公公婆婆很好,一个大户人家的女儿,把家里一家老小照顾的妥妥当当。
估计,刘太公也是高兴坏了,他肯定没想到刘邦是哪辈子修来的福气,娶了这么好的女人。
让李太公第二个没想到的是,这个大小混账的儿子,居然造起了反。
秦朝末年,刘邦押送沛县一帮人,去骊山修筑黄陵皇陵。
可是半道上,一群人跑了一大半,刘邦索性把他们召集起来,吃顿饭喝点酒,干脆把他们都放了,准备自己去芒砀山落草为寇。
这一次,众人没有离刘邦而去,而是纷纷抄起家伙跟着刘邦。
如果时代没有发生巨变,刘邦此生可能就只是一个草寇而已。
没想到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王朝突然之间就土崩瓦解,刘邦就被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
其间还有一间十分影响父子感情的事,有一次,项羽抓了刘太公,想以此威胁刘邦退兵。
项羽说,如果你不顺从,那就把你的父亲给烹了。
平常人遇到这种事情,一般会有
要么手足无措,又气又恼,要么乖乖束手就擒,留下一个孝顺的美名。
但刘邦可不这样,刘邦听了相遇的话,大笑一声:“我和你一起接受楚怀王的命令,结拜为兄弟,我父亲就是你父亲;
你真的要煮你父亲,也分我一碗汤吧!”这估计会把刘太公气坏,因为说出这句话简直就是大逆不道。
仅仅七年时间,刘邦就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街头混混,变成了西汉的开国皇帝。
刘太公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最不待见的儿子,居然能干成一番大事业。
当上皇帝后的刘邦,大行封赏,拿着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兄弟,都有了一个好的归宿。
但有一个问题,刘邦从一个农民,变成了一个皇帝。
该给父亲封什么样的爵位,这让刘邦犯了难。
刘邦虽然当了皇帝,但是还是像平常一样对待刘太公,经常提着礼物去看老爹。
刘太公也没觉得有多不妥,但时间一长,刘太公的管家觉得不对。
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
太公的家令说太公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
今高祖虽子,人主也;
太公虽父,人臣也。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引,则威重不行。
——《史记.高祖本纪》管家给刘太公说,现在你的儿子已经是皇帝了,如果还像以前那样对你,那皇帝的威严何在。
刘太公一听也是,那怎么办呢?
于是,管家给刘太公出了一个主意,下次等刘邦来的时候,你就提着一个扫把在门口候着,而且得下跪行礼。
没过几天,刘邦去看他的老父亲,刘太公低着头拿着扫把在门口毕恭毕敬地等着,还准备俯下身子下跪。
刘邦一看吓坏了,从来都是老爹揍自己,怎么还能让老爹下跪呢?
但刘邦转念一想还挺高兴,因为自己是皇帝了,要是老爹还像以前那样,对自己呼来喝去,那还怎么驾驭群臣。
刘邦一高兴,赏了刘太公的管家好多黄金。
管家给刘邦出了一个主意,现在皇上已经把功臣都封赏了,但是你的父亲还没有任何称号。
刘邦恍然大悟,父亲没名没份,怎么堵得住悠悠众口,恐怕还会有人说自己不孝顺。
刘邦回去后愁坏了,老爹要给自己下跪,他尴尬地都不敢再见父亲了。
刘邦指着叔孙通大骂,怪叔孙通制定的礼法有问题。
叔孙通笑了笑,给刘邦出了一个主意,不如封刘太公为太上皇,太上皇辈分大,这样一来就用给皇上下跪了。
于是,刘邦封父亲刘太公为太上皇,太上皇这个封号可不是刘邦独创,早在秦朝时期,秦始皇嬴政就封自己的父亲赢异人为太上皇。
被封为太上皇的刘太公,再也不用想着是不是要给儿子下跪了。
传说,刘太公当上太上皇后有点闷闷不乐,刘邦一问才知道怎么回事。
刘太公以前在农村,街上都是贩夫走卒,斗鸡蹴踘之人‬,现在‬皇宫‬的‬高墙‬把‬刘太公‬死死的困住了‬,让他‬有点‬郁闷‬。
于是,刘邦下令在皇宫内,仿照故乡的样子给老爹建了一座城,取名为新丰城。
以前的老乡都被迁徙到了皇宫中,街道上到处都是烟火的气息。

参考:

刘邦是自己打下天下的,他父亲刘太公只是一介平民,按照规定,刘太公见到刘邦是要行跪拜之礼的。
刘太公也跪拜过刘邦一次,那是刘邦刚当皇帝时,下朝来看望父亲,刘太公身边的太监说,“你儿子现在是一国之君了,谁见了皇帝都是要下跪的”,于是刘太公早早地等在门口,刘邦来时,刘太公行了跪拜之礼。
老子拜儿子,这儿子哪里承受的起啊?
,刘邦再不敢轻意去看望父亲。
一天刘邦闷闷不乐,叔孙通问皇帝其故?
刘邦将叔孙通大骂了一通:“你制的是什么鬼礼法?
弄的我连父亲都不敢见”,叔孙通微微一笑:“这还不简单,你封老爷子为太上皇不就行了吗。
”于是刘邦封刘太公为太上皇,从此彻底解决了老子拜儿子的问题。
如果本身是皇帝而传位给儿子,其身份就是太上皇,不存在老子拜儿子的事,比如,唐高祖李渊传位给儿子李世民,乾隆传位给嘉庆。
刘太公是历史上唯一未曾做过帝王而被尊为太上皇的人,虽然后人常以流氓来看待刘邦,项羽要将刘太公熬汤时,刘邦还说分一杯羹给我,其实刘邦还是很孝顺的,刘太公喜欢种菜,刘邦命人在御花园开出空地供父亲种菜,刘太公思念家乡及邻里,刘邦就让人在宫中重建故城,还邀故人陪伴,可以说,刘邦在行孝方面做到了极致。

家庭关系从家庭关系看刘太公是父亲,刘邦是儿子,父亲跪儿子,这是逆伦了。
别说刘邦就算是一个普通人也不会接受父亲跪拜的,只有儿子跪拜父亲的份。
如果父亲真跪拜了儿子,那这个儿子就是不孝子,这就是我们的伦理价值观。
从这个角度来说,刘太公不能跪刘邦,否则会陷刘邦于不孝,引发西汉伦理混乱。
君臣关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刘邦被诸侯王推荐为皇帝,就是成了天下之主。
此时普天之下没有谁比刘邦还大的,包括刘太公。
刘太公与刘邦是君臣关系,臣跪君是最正常不过的。
从君臣关系看,刘太公要跪。
怎么解决?
这件事情变得很复杂了,如果刘太公跪了,天下人就会说刘邦不孝。
西汉是以“孝”治天下,这不是自打嘴巴吗?
如果不跪,那天下人又会说原来还有一个比皇帝还要大的,这样有损皇帝之威仪。
初步解决方案:刘邦每隔五天去看父亲,此时是依家人礼,也就是儿子去看父亲的身份,是去尽孝。
刘太公则执扫把清扫道路在门口接刘邦,也就是臣接君。
当刘太公正要下跪时,刘邦就马上跳下了马车,扶着父亲。
这样等于刘邦尽了父子之礼,刘太公尽了君臣之礼。
到了房间里,自然是以家人礼对待,也就刘太公是父亲,刘邦是儿子。
每一次都这样会显得很麻烦,也很虚伪,于是刘邦又想了一个办法。
最终方案:封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
太上是什么意思?
太上就是至高无上。
太上皇就是至高无上的皇。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出现的。
等于这天下有两个皇,一个叫太上皇,一个叫皇帝。
太上皇在皇帝之上,刘太公就不需要向刘邦下跪了。
刘太公生了刘邦,所以刘太公被封为太上皇实际上是从父子关系去推导,同时封刘太公为太上皇是多赢。
1、抬高刘邦的身份,因为他的父亲不是平民,而是太上皇。
2、解决刘太公与刘邦的身份问题。
3、解决皇帝的威仪问题。
4、体现刘邦的孝行。
这样这个问题就完美地解决了,而太上皇的称号也被后世延用。

参考:
世上尴尬事很多,爹不得不给儿子磕头行礼就是其一。
某一天,刘邦下朝去探望老父亲刘太公,“後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却行。
高祖大惊,下扶太公。
”刘太公一反常态,搂着笤帚,站在大门口迎接刘邦。
刘邦大吃一惊,按照古礼,太公这个动作表示:我已为您执帚洒扫。
这是一个奴仆对主人的礼节,爹对儿子行这种礼节,当然要把孝顺儿子刘邦吓一跳。
不是刘太公岁数太大,得了老年痴呆症,认不得儿子了,而是自己的管家(家令)对自己说了一番话:“天无二日,土无二王。
今高祖虽子,人主也;
太公虽父,人臣也。
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皇帝虽然是儿子,却是天下之主,您虽然是爹,但也只是个臣,让人主给臣子跪拜行礼,哪有这个道理?
皇帝的威仪何在?
刘太公一哆嗦,是这个道理啊。
因为自己是爹,皇帝拜了,还有本家叔叔大爷呢,拜不拜?
还有庄邻七姑八婶,拜不拜?
都拜了那还叫什么皇帝!反拜吧,刘太公也不愿意。
司马迁说刘邦是刘老太太和龙生的,没刘太公什么事,可是刘太公没看到这个记载,他坚信这种事是他亲力亲为的。
爹给儿子跪拜,自己的脸也没地方搁啊。
所以,刘太公折中了一下,搂把笤帚侍立一旁,脸上阴得要出水。
这就是古代皇帝屡见不鲜的麻烦事:儿子当了皇帝,爹还活着,怎么办?
其实这种情况,又分为三种类型,不能一概而论:爹是皇帝,禅位给儿子;
爹不是皇帝,儿子是皇帝;
爹虽然还在,但已经不是儿子的爹。
第一种情况:爹是皇帝,禅位给儿子这种情况比较多,比如李渊与李世民、唐玄宗与唐肃宗、宋高宗与宋孝宗、乾隆与嘉庆等等。
这种父子关系的礼节比较好处理,因为爹原来就是皇帝,退位后称太上皇。
太上皇就是“太上皇帝”的简称,身份上依然是君,跟儿皇帝平起平坐。
既然社会所赋予的身份不落下风,血缘身份上,又“压”了儿子一头,自然太上皇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接受儿皇帝的跪拜之礼。
第二种情况:爹不是皇帝,儿子是皇帝这种情况就比较麻烦,刘太公与刘邦就属于这种关系。
爹在社会身份上处于卑下的臣,儿子则处于尊贵的君,与血缘身份刚好相反,怎么办?
这种事以前没有先例,第一个帝制王朝秦朝,赢姓家族是按世袭制继承王位,兼并六国后,秦始皇换了名称而已。
刘邦不一样,按照古代礼法,刘太公的身份就是平民。
此后每一朝开国皇帝基本都会遇到这个麻烦,不过,一般情况下,开国皇帝登基时,爹已经不在世了,不存在谁拜谁的问题。
这事你也不能怪刘太公太能活,只能从法理上寻找解决方案。
这时候,历来看不起儒生的刘邦才发现,酸儒还是有点用的。
这种事情自然难不倒大儒们,既然血缘身份无法变更,那就想办法提高刘太公的社会身份呗,于是历史上第一任“太上皇”隆重出炉。
从此刘太公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儿皇帝的跪拜了!刘邦创下的对上册封,就是后来历代开国皇帝,追封父祖三代(或五代)的先例。
第三种情况:爹虽然还在,但已经不是儿子的爹有点拗口,意思是,爹虽然还在世,但是从法理上,他与当皇帝的儿子之间,已经断绝了父子关系。
哪个爹这么傻,跟儿皇帝断绝关系?
这种情况,比前两种都要多。
一般是皇帝驾崩了,膝下无子,只好从宗室子弟中选择一人,过继到自己名下为嫡嗣。
嗣君从法统上就成了老皇帝的儿子,跟原来的亲爹断绝了父子关系。
古代每一个王朝,几乎都出现过这种情况。
比如西汉汉哀帝和汉平帝,被过继给汉成帝、宋英宗被过继给宋仁宗、明世宗被过继给明孝宗、末代皇帝溥仪被过继给同治。
过去皇家子嗣太多,为了防止兄弟阋于墙,人为规定了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了嫡系万世不变的尊贵地位,不可断绝,庶系永远不能爬到嫡系头上。
万一嫡系断了,哪怕从庶系过继,也要续上。
可是这么一来,就带来一个真正的大麻烦:亲爹跟儿皇帝什么关系?
如何行大礼?
按照法理,被过继为嗣君的皇帝,与亲爹就不是父子关系了,比如明世宗嘉靖,只能管自己的亲爹为“叔父”,管伯父明孝宗为“爹”。
所以,他与亲爹的关系就成了君臣关系。
这种关系下,父子相见怎么办?
对不起,只能爹跪拜儿子!比如光绪皇帝的亲爹醇亲王奕譞,见了光绪帝,就必须行臣拜君礼。
如果在后堂,光绪再还拜子见父礼,绝不能在公共场合出现。
因为这个不合理的规定,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皇帝对大臣们的反抗,比如汉哀帝追封生父定陶王为帝,宋英宗的“濮议之争”和嘉靖帝的“大礼仪之争”等等。
古人对礼仪的执著,在今天的人看来就是吃饱撑的,但是我们不能脱离环境说事,古代的“礼”就是根本大法,是皇家地位正统性和合法性的保障体系,非常重要,绝不是虚礼。

参考:
古代社会最尊贵职业莫过于皇帝,最尴尬的职业莫过于太上皇,尤其是天下由儿子打下来的太上皇。
刘邦经过自己的努力,艰难地打下了大汉江山,成为大汉的开国皇帝。
刘邦成为九五之尊,刘太公的地位则显得非常尴尬。
在国家层面,刘邦是皇帝是国家的君父,享受全国臣民的拥戴,刘太公属于臣民。
在家庭层面,刘太公是父亲,是家族的家长,刘邦则是儿子,儿子应该尊重自己的父亲。
汉朝建立之后,刘邦和刘太公都意识到了这个棘手的问题,但是刘邦却始终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刘邦当皇帝之后,开始大规模分封刘氏。
刘邦封了自己的儿子、侄子、哥哥、嫂子,甚至连去世已久的母亲也被追封,唯独没有封赏自己的父亲。
刘邦之所以迟迟不封赏刘太公,主要是不知道如何封赏他,也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两
刘邦做为皇帝也会偶尔揶揄自己的父亲,史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刘邦到底是个孝子,当了皇帝之后,还是非常孝顺自己的父亲,也非常尊重自己的父亲。
刘邦也为自己的父亲做了不少事,有关史料记载刘邦为父亲建造了新丰。
刘邦还是像平常人家的儿子一样,正常向刘太公请安。
史称: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
从刘邦的表现来看,刘太公并没有向刘邦下跪,而是刘邦向刘太公行大礼。
虽然刘邦以平常儿子的身份向刘太公行礼,但是在礼法上说不过去。
刘邦终究是君,刘太公终究是臣,哪有君跪臣之礼。
曾经有人建议刘太公对刘邦行君臣之礼。
史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
今高祖虽子,人主也;
太公虽父,人臣也。
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刘太公也觉得让皇帝给自己行大礼会有损皇帝的威严,于是接受了家令的建议,向刘邦行大礼。
史称:后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却行。
高祖大惊,下扶太公。
太公曰:“帝,人主也,柰何以我乱天下法!”从这个角度来看,从国家礼法上看,刘太公应该向刘邦行大礼。
但是从家族宗法上来看,刘邦确实应该向刘太公行礼。
此时刘邦意识到,一定要解决刘太公的问题,必须给刘太公一个封号。
最终,刘邦决定尊刘太公为“太上皇”。
史称:于是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皇。
心善家令言,赐金五百斤。

刘邦可以安心当自己的皇帝,刘太公也可以有一个完美而又高大上的名号。
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决,刘太公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世的太上皇。
太上皇没有任何实权,在宗法级别上又高于皇帝。
刘太公不再是刘邦的臣下,不需要向刘邦行君臣之礼。
刘邦向太上皇行大礼,也不会“乱天下法”。

参考:
刘邦以平民无赖的身份当上了皇帝,他身边的功臣也大多是地痞混混,所以在刘邦刚刚登上帝位不久,还没有建立一种完善的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难免出现很多尴尬的场面。
一次刘邦要宴请群臣,在大厅摆了几十桌,喝酒的时候,有跟刘邦称兄道弟的,有划拳的,有唱歌的,有跳舞的,有喝醉耍酒疯的,也有拿剑砍柱子的,大厅之上一片乌烟瘴气、热闹非凡的场面,刘邦顿时傻眼了,心想:“我这皇帝当的咋这么窝囊,想想人家秦始皇巡游的时候,那威风,那威严,
等有一天叔孙通任务完成的差不多了,就准备演练一次,刘邦这次跟往常一样来到朝堂之上,正要坐下龙椅宝座的时候,“唔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这震耳欲聋的声音着实把刘邦吓了一跳,刘邦回过头看到了朝堂之下一排排整齐的队伍站着,刘邦顿时震惊了,心想“这才是当皇帝的感觉,哈哈”于是就大大嘉奖了为他制定礼仪的叔孙通。
刘邦尝到当皇帝的甜头,一次刘邦就去拜见他爹刘太公的时候,刘太公出门跪拜在前,迎接刘邦,这可把刘邦惊呆了,赶快下车扶起他爹说:“您老人家怎么跪起来了”。
刘太公说:“你当了皇帝,是天下人的主子,我就是你的臣子,不能因为
这时刘邦才想起来把他爹忘记了,立马尊他爹为“太上皇”,并说只能儿子拜爹,没有爹拜儿子的道理!《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
太公家令说太公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
今高祖虽子,人主也;
太公虽父,人臣也。
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後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卻行。
高祖大惊,下扶太公。
太公曰:“帝,人主也,柰何以我乱天下法!”於是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皇。
正是儒家的这一套尊卑有序的制度,既保障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也稳固了天下的百姓,开创了汉朝“以孝治天下”的美誉,人民才得以安居乐业,到了汉武帝时期更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一次把儒家作为正统思想来进行统治,更是奠定了社会稳定发展的局面,为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提供了精神支撑。

在刘邦登基为帝后,他的父亲刘太公是不需要跪拜刘邦的,不过刘邦见刘太公的过程,却发生了一个演变过程:行礼——不行礼——行礼,今天我们就说一下其中的缘由。
正史中关于刘太公的记载很少,我们只知道他叫刘煓,字执嘉,在楚汉争霸前,一直居住在丰邑(今江苏徐州丰县),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实际上就是以种地为生)。
而且,在刘邦年轻的时候,刘太公非常看不上刘邦,刘太公认为刘邦就是个无赖,天天不务正业,还不干农活,根本赚不到钱,远不如自己的二儿子刘喜。
这在《史记·高祖本纪》中有明确的记载,当时刘邦已经称帝了,在刘太公过生日的那天,刘邦去给刘太公祝寿时,曾这样问过刘太公: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父亲,您以前不是总批评我,说
而且,刘邦与父亲刘太公的关系非常微妙,虽然正史中记载说刘邦和刘太公父子情深,但从当年刘邦干的事中,不免让我们怀疑这对父子的真实关系。
那是公元前206年,当时楚汉争霸刚刚开始,由于丰邑在西楚的控制范围内,刘邦就派人去接刘太公和吕雉等一众家属,可是却被项羽派兵阻拦了。
一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05年,刘邦率领汉军攻破了西楚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这才与刘太公等一众家属团圆。
可好日子没过几天,项羽就带领西楚军队反攻回来,刘邦被打得落荒而逃,根本没来得及带上家人,结果刘太公和吕雉等人就被项羽俘虏了。
本来,刘邦这么做也没什么问题,毕竟当时是因为战争,才“不小心”把父亲、妻子等家眷落下了,也算说得过去。
可到了公元前203年时,楚汉军队对峙起来,项羽就在两军阵前支起大锅(釜),命人把刘太公带到大锅旁边,然后威胁刘邦说:“赶快投降,如果不投降,我就把你父亲给煮了。
”实际上,项羽这么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当时项羽手中有很多刘邦家眷,之所以单独把刘太公带出来,就是认为刘邦可以不顾及其他家属的安危,但不能不救自己的父亲,毕竟父亲只有一个。
可是,项羽没算到,刘邦就是个无赖,刘邦不但没投降,还对项羽戏谑地说:“你我二人是兄弟,我爹就是你爹,如果你非要把你爹煮了,别忘了分我一碗汤!”刘邦这句话可是把项羽给激怒了,我们知道项羽也是个暴脾气,见刘邦这么说,就命令左右,准备把刘太公给煮了,还好这时候项伯出来劝阻,才没真杀刘太公。
可以说,刘邦是了解项羽性格的,虽然当时两军对峙,没有什么好办法,但也不能激怒项羽啊!从这件事情中也可以看出来,刘邦是真没把父亲刘太公的性命当回事。
不过,万幸的是,楚汉很快就议和了,项羽也就把刘太公、吕雉等人,给刘邦送了回去,刘太公算是捡回了一条性命。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垓下之战中全歼楚军,项羽于乌江自刎,随后刘邦就在山东定陶氾水登基为帝,后来又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
当上皇帝后,刘邦就把父亲刘太公接过来跟他一起住,当时古人特别讲究孝道,刘邦也是如此,尽管国事繁忙,但刘邦依旧抽出时间,每隔五天去看一下父亲刘太公。
而且,刘邦在见刘太公时还会行礼,最初刘太公也没把这件事情当回事,他认为自己毕竟是刘邦的父亲,儿子对自己行礼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可一段时间后,刘太公的属官却觉得这么做不合适,于是属官就开始劝说刘太公,让刘太公不要接受刘邦的行礼:“皇上虽然是您的儿子,但也是人主,您虽然是他的父亲,但也是他的臣子,让他拜见您这个臣子,非常不合礼仪,同时也显现不出皇上的威仪”刘太公听后,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当刘邦再一次来拜见刘太公时,刘太公就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扫帚迎接刘邦,随后就倒退着走进屋里,不给刘邦行礼的机会。
刘邦看到刘太公的举动后非常吃惊,连忙从车上跳下来,前去搀扶刘太公,这时候刘太公就顺势对刘邦说:“皇上您贵为人主,不能因为
手下大臣知道这件事情后,就给刘邦出了个主意,让刘邦尊刘太公为太上皇,这样既不破坏礼法,显现出了皇帝的威严,又可以名正言顺的拜见刘太公。
刘邦听后大喜,连忙按照大臣的建议,尊刘太公为太上皇,自此刘邦就又可以给刘太公行礼了,这也就是刘邦与刘太公见面时的三个演变过程由来:从行礼到不行礼又到行礼。
其实,我国历史上的太上皇并不多,第一个太上皇是秦始皇的父亲赢楚,不过秦始皇尊赢楚为太上皇时,赢楚早就去世了,刘太公则是历史上第二个太上皇。
而我们所说的太上皇,一般指的是在世并已禅让的皇帝,比较著名的有唐朝时的李渊、李隆基,宋朝时的赵佶、赵构、赵昚,明朝时的朱祁镇,清朝时的弘历等等。
这些皇帝,有的是被迫禅让成为太上皇,有的是主动禅让成为太上皇,权力和待遇也千差万别,不过都属于在世时禅让的例子。
而实际上,历史上首位真正主动禅让给儿子的在世君主,是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不过当时并没有皇帝这个称呼,自然也就没有太上皇,赵武灵王禅让后自称为“主父”。
还有一种太上皇是死后被追尊的,但这种情况非常少见,历史上只有两例,一例是我们上文提到的秦始皇追尊父亲赢楚为太上皇,另一例就是唐玄宗隔代追尊老子之父李敬为太上皇。
综上所述,刘邦当了皇帝后,他爹刘太公不但不需要跪拜他,刘邦还得向刘太公行礼,当然了为了名正言顺,刘邦后来尊刘太公为太上皇。
而与之相反的,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溥仪当了皇帝后,他的父亲载沣在见溥仪时,需要给溥仪下跪,因为溥仪被过继给了同治帝载淳,同时兼承光绪帝载湉之祧,属于一人祧两房。
也就是说,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讲,载沣已经不是溥仪的父亲了,只是溥仪的臣子,而且载沣也没被尊为太上皇,见到溥仪时自然得下跪。
亲爱的朋友们,您认为儿子当了皇帝后,父亲需要给儿子下跪吗?

刘邦与他父亲的关系。
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
太公的家令说太公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
今高祖虽子,人主也;
太公虽父,人臣也。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引,则威重不行。
后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却行。
高祖大惊,下扶太公。
太公曰: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于是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皇。
心善家令,赐金五百斤。
什么意思呢。
刘邦像往常一样看他的爹,想跪拜他的父亲,但他爹的管家不愿意,就说,无上没有两太阳,地上没有两个皇帝。
如今你已经当上皇帝了,是天下人主,而你是父亲也是你的臣民,主人怎么能拜臣子呢。
如果这样,皇帝的威严就没有了。
后来刘邦再去看他的父亲,他爹就抱了扫帚后退。
刘邦赶紧去他爹,但老太公说道,你已经人主了,我做臣子怎么能乱天下王法。
于是刘邦就封他爹为太上皇,才把事情解决的,并赏给管家很多钱。

那他爹需要跪拜刘邦吗。
一,需要跪拜。
这是礼法。
刘邦让孙叔通弄礼法,就为了天下兴,如果礼法不兴,天下就废。
自己制定的礼法必须遵守。
他顺接秦始皇,也自称皇帝,为天下人主,那么为天下人主,就要接受天下人的跪拜。
刘邦不再是他父亲生的,是天生的。
没有当皇帝之前,是他爹的儿子,当他当皇帝就是天的儿子,与他父亲没有任何关系了。
所以按照礼法,他爹必须跪拜刘邦,否则就不成礼了。
二,礼与情的冲突。
为什么刘邦会出现,父亲跪拜他的这种现象呢。
因为,刘邦是开国皇帝,他父亲不是,后世的皇帝都是接父亲的班。
况且,他当皇帝,他父亲还活着。
这就出现让尴尬的局面,礼与情的冲突。
于情,他怎么能让父亲跪拜呢,于礼,他必须接受父亲的跪拜。
皇帝自称孤、寡就是没有任何亲情可言,因为你天下人主,天下人与你关系都是一样,你必须身在高处,俯看众生。
皇帝不再是常人,没有七情六欲。
皇帝只能拜,天地、先祖、君师这三者。
在《礼书》中写道:天地者,生之本也。
先祖者,类之本也。
君师者,治之本也。
这里面没有亲。
所以刘邦只能接受礼。
三,这个事怎么怎么解决的。
去看自己的父亲,让父亲给自己跪拜,刘邦心里也受不了呀。
估计那个管家提出来了,让刘邦封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
这下问题全部解决了,跪拜太上皇是合情合礼的事情。
这一切都名正言顺了,刘老太公也维护住儿子皇帝的尊严了,自己还得了太上皇的称号,管家也被赏赐了很多钱,而刘邦也可以在天下推行礼法了,皆大欢喜,这就孔了提倡恢复周礼的好处。
我们常说封建社会的无奈,因为儒家一厢情愿地希望执政者是天下人的领导,不能再以私情而去做事,故意弄些违背正常人伦的礼来约束皇帝的行为,让皇帝更无无私。
父亲给皇帝跪拜,这样荒诞的事情出现,就说明礼已经脱离正常行驶的轨道。
用礼来约束别人,增加皇帝的尊严,使皇帝更加肆无忌惮的来做荒唐事,每一件事的背后都是皇帝自己私心在做怪,他们只考虑自己,从不去考虑天下苍生,没有约束的制度,都是扯淡。

参考:
历史上得国最正的就属刘邦和朱元璋了,因为他们的父母都是普通百姓,没有名门望族的背景,他们都是白手起家(刘邦起义时只是一个小亭长),依靠自己一步一步拼出来的江山,而朱元璋当皇帝时他的老爹已经死了,无需考虑人伦之礼,可刘邦比较尴尬,他的老爹刘太公还活的好好的。
刘邦作为皇帝,是万人之上的身份,按照君臣父纲,他的老爹刘太公需要向他磕头,可他同时也是刘太公的儿子,儿子见父亲当然要行跪拜之礼,何况是封建时代,最讲孝道。
据司马迁《史记》这样记载,刘邦当皇帝以后,每五天去朝拜一次刘太公,每次朝见刘太公都是行跪拜之礼,礼仪得当,极显父子情深。
刘邦这样做也许是真的尽孝道,也有可能是做做样子,行百官之表率。
无论如何,刘邦在孝敬刘太公方面做的还是不错的,可是他毕竟是皇帝,就连他的父亲也算是他的臣子,所以刘太公的管家因此进言刘太公,说道,天无二日,皇帝虽然是您的儿子,可是整个天下都是他的,包括您也是他的臣子,怎么能让君主去跪拜臣子呢,这样会有失皇帝的尊严的,刘太公听后恍然大悟,心中有愧。
后来刘邦再次拜见他老爹时,他的父亲刘太公抱着一把扫帚站在门前,毕恭毕敬,见到刘邦来时,就步步后退的迎接,刘邦看到父亲这样行大礼,大惊,赶紧下马车搀扶刘太公,而刘太公恭谨的对刘邦说,您是万人之上的皇帝,怎可因为我坏了天下的法纪!从史记记载可以分析,刘太公并没有真的行跪拜之礼,他只是恭敬的迎接刘邦到来,到了后来,刘邦也考虑到刘太公的平民身份比较尴尬,所以封刘太公为太上皇,有了太上皇这个身份,刘邦和刘太公之间就不是君臣关系了,刘邦跪拜刘太公就合情合理了,而刘太公也可以安心接受刘邦的跪拜之礼了。

皇帝的爹见到了皇帝,不是行跪拜礼,而是假装鞋掉了,弯腰提鞋。
在外人看来就是行了跪拜礼。
其实是在提鞋。
大家都心知肚明,也不说破。
皇帝脸上也有面子。
皇帝的爹也没失面。
两边都不吃亏。
所以,皇帝爹见皇帝前,鞋不能穿好,要拖拉着鞋,见了皇帝好像是正好鞋掉了,弯腰提鞋。
嘴里还要说,这鞋怎么不跟脚呀。
皇帝要马上过去,装作给爹提鞋。
一副爹慈子孝的画面。
这是皇家秘籍。
我今天特意透露出来。
因为我家祖上有人当过皇帝。

参考:
需要的。
刘邦他爹不仅要跪拜作为皇帝的儿子,而且场面非常尴尬。
这是因为刘太公从没当过皇帝,哪怕他是皇帝的爹,地位也高不过皇帝。
古代虽然讲究父慈子孝,但更讲究忠君。
臣民对君主的忠诚和臣服关系,是远远高于一切伦理的存在。
因此,刘邦和刘太公这对父子,就尴尬在了这里。
如果以父子关系而论,刘太公尊而刘邦卑;
但若以君臣关系而论,刘邦尊而刘太公卑。
因此,刘邦在登基后,每五日拜见一次父亲时,都是免除刘太公行君臣之礼(即叩拜礼)。
但是,刘太公身边的人却对他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
今高祖虽子,人主也;
太公虽父,人臣也。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虽然你刘太公是皇帝的亲爹,但也是臣子,不能让刘邦拜见你,需要你去拜见作为皇帝的儿子。
刘太公听后,仔细想了想,觉得很有道理,就把这件事记载了心里。
于是,某日刘邦再一次来看父亲时,刘太公就拿着扫帚在门口恭敬相迎。
看到父亲的举动后,刘邦大吃一惊,连忙询问是怎么回事。
得到回答后,刘邦深思熟虑,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于是就决定遵奉刘太公为太上皇,给予父亲相应的地位和待遇。
自此以后,追尊皇帝的没有当过皇帝的生父为皇帝,就成为了一项惯例。
这项惯例,就是因为刘太公曾给刘邦行礼才得来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