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坛有没有人能达到董其昌的书法水平
近来偶然看到陈忠康先生书写的王维诗册,行书,比较小,但是字字精妙,遒丽婉转,值得一看。
稍早一点,启功先生的书法,那是不用说了,就算是放在当代,任何一个书法家,其学识涵养没有与之并肩者,且其书法,也是秀雅可观。
我认为董其昌书法,真正为后世所看重的,不是他在技法上有多么巧妙,或者说在笔法上高超,而真正比较重要的,是董其昌书法所体现出来的一个文人的气质和优雅,这种气质、涵养,上可以追溯到王羲之、中间看以追溯到赵孟頫、董其昌,再者如文征明,当代,仅就目前而言,除了启功先生之外,陈忠康先生这幅王维诗册确实把我惊艳到了。
有人提到王铎、林散之、欧阳中石等人书法,我认为皆不可。
王铎的确比较天才,而且用笔技巧以及在书法中种种具有超前卫书学审美思想的表达的确可以称得上一位书法大家,但是其书法偏于险怪,难以表现文人书法中儒雅的风度。
林散之先生书法也是,狂怪实有过之,而且其草书决不可被冠以当代草圣这样的称号,其水平显然有神话的嫌疑。
欧阳中石先生,书法遒劲有力,但流于套路化,风格稍显熟俗。
参考:
董其昌书画俱佳,虽然我认为他在书法上的成就不及其绘画,但仍然是一位及古法之大成,开宗立派的大师,他的书法用两个字可以概括:淡、雅。
用墨淡,气韵雅。
1、董其昌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的书法集合了晋唐、宋元书法各家书法,自创一格开宗立派,他的书法飘逸空灵、用笔精到,神韵高雅。
2、在章法上,受《韭花帖》影响。
拉开字距和行距,疏朗空灵。
他的用墨在书法史上也非常的出名,算是淡墨书法的代表人物。
3、董书对后世影响非常的大,据说在当时就已经“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
”到清朝时期,康乾二帝对他的书法推崇备至,一时民间学习董书蔚然成风,像刘墉、王文治等很多清代大家都学习过董书。
能集古法之大成,又能入古出新,开宗立派,又影响了一个时代,当代书法真是罕有可与他比肩的。
被誉为当代“草圣”的林散之在草书上的造诣是非常高的。
在草书笔法、章法、墨法、字法上都有突破,或许可在某些方面可与其一比。
1、用笔上林散之揉张旭怀素、王铎笔法于一体,善用长锋羊毫笔,借用宣纸和水墨的特效,淋漓尽致的挥洒,把草书的表现力继王铎之后又提升了一个高度,继承古法,又开一代新风。
2、用墨、用笔上,他融王铎的涨墨法和黄宾虹绘画里的焦墨、渴墨和宿墨法,又参以金石、篆隶笔法,以汉隶入大草,为大草书法找到一个新的方向,自成一家,被称为林体。
你觉得呢,在评论区写出你的看法吧。
参考:
不好说,需时间验证。
但广度上亦有董其昌时代所不具有的优势。
简牍书,战国古文字等新考古出土。
给当今书法增添不少内容。
魏碑兴起,篆隶融合……当代书法内容更广,更丰富。
高度上超越前人并不那容易。
参考:
书法依然在发展,书法语境下,现代人有也有诸多古人没有的优势。
每个时代都有杰出书家,书法是具有艺术基因的综合技能手工活,远去的有好的也有不好的,现代的也有好的不好的,不存在今不如古,无需随便一个历代的书家水平就说能傲视当下。
参考:
谁取法董其昌谁的书法水平就退步。
因为董其昌在清朝,他取法魏晋唐宋。
所以现代人应取法魏晋唐宋,而不是董其昌。
参考:
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书法特色是学了五代杨凝式《韭花帖》章法,把行距字距写得稀松疏朗,成为董体书法一大特色。
本人生于董其昌老家华亭(即今上海市),自小喜欢书法,至今已学习创作研究书法六十多年了,也曾学过董其昌书法。
今将习作附后,供大家观赏批评:
参考:
自明代以来的书法史,如果说董其昌排第二,那没人敢排第一。
董其昌是“二王”的杰出代表,他追宗二王完全是以取韵为中心,他追求真率和淡远的境界,他的出现,在明末形成了一个颇具阵容的书流流派,这个流派可以说既是历史的延续,又是平淡而超尘脱俗的意境,在中国书法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
他在章法上效仿五代的杨凝式,以疏为则,拉开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距离。
在墨法上他喜用淡墨,其作品中产生一种飘逸清雅的艺术效果。
其严谨的作书态度,轻风飘拂的表现,至今仍然是我们学书的极好典范。
静观当代书坛,尚未出现像董其昌一样,能开创一个流派的书法家。
更多文章,敬请
参考:
今人没有机会,一点也没有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