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最使你留恋的是什么

作为土生土长的潮汕人。
留恋的就是大潮汕的吃喝。
在饮食方面,大潮汕妥妥的优势。

参考:
宗族文化。
祖祠及宗亲会、父母会。
潮汕乡民多聚族而居,而且特别注重宗族,“……其营建家室也,必先建祠堂”(《普宁县志略·风俗》)。
祠堂是本乡一些头领活动之处所,也是合族祭祖宗的场所。
宗亲会是各乡同姓者互相派人联宗而缔结的同宗组织。
成立了宗亲会之后,就必须编族谱,排辈序。
每年在宗祠共祭祖宗,各乡村同宗出钱派员参加,演戏祭祖,十分热闹。
这一种宗亲会,在国外潮汕华侨密集的地区更是盛行。
父母会是旧时乡人平素相亲相善者,为了将来父母去世时丧事互相关照料理而成立的群众互助团体,参会者多为平民百姓。
凡加入父母会者,其间一人父母亡故,所有的成员户都要出钱并帮助料理丧事。
饮食文化。
潮汕人的饮食与同在岭南的广州人、客家人相比,有着一些明显的差异,突出表现为“清、淡、甘、和”的特点。
在口味方面,潮汕人好清淡,忌浓烈;烹调特色方面,潮汕菜风味清鲜,刀工细腻,制作精巧,烹饪技法常用的有炖、焖、炸、炊、炒、泡、煎、淋、烧等十几种,尤其以炊、清、泡、淋著称。
喜用沙茶、豆酱、卤酸菜、冬菜、胡椒、南姜、醋、鱼露、桔油、红豉油、蒜泥醋等特产为佐料,制成的菜肴有“三多”的特点,即水产品菜多、素菜多和甜菜多。
潮汕人在日常饮食方面,同广州人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主食也是大米,副食多样,像食蛇,潮汕人的喜爱程度就不亚于广州人。
潮汕人日常饮食中最大的特点是“功夫茶”和风味独特、花样繁多的小吃,像远近闻名的蚝烙,以及各种水果烙、宵米、笋棵、粽球、水晶粉球、春卷、玉兔饺、糯米猪肠、鱼丸、鱼饺、卤鹅等,在潮汕地区几乎遍布城乡的街头巷尾历史底蕴。
潮汕地区远古时代属南交荒僻之地,夏、商、周时期,属扬州管辖,居民为越族的一支。
秦始皇33年平定南越后,设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在南海郡的揭阳岭设驻军戍所。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揭阳县,仍归南海郡。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拆古揭阳县为海阳、海宁、潮阳、绥安四县,属东官郡;
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又从东官郡析出设义安郡,进入独立建制时期。
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以潮水往复为名”,改潮州郡。
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更名潮阳郡;
元代又改称潮州路。
直至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才改称潮州府。
明、清时期,潮州府统管整个潮州地区及客家个别地区,故其后数百年,所有潮人皆自称为“潮州人”,实为大潮州的概念。
而现在的潮州市当时别称为“府城”。
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订立《天津条约》,辟潮州为通商口岸,遭到当地人民激烈反对,才于1861年改在汕头开埠,至今已144年。
汕头开埠后,经济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广东省的重要港口。
1932年~1935年,每年出入港的船舶吨位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上海、广州。
民国时期,潮汕地区的行政建制曾多次变易,解放后,也是分分合合,几度变动。
1981年,汕头更率先和深圳、珠海分别建立为经济特区,(先局部,后扩大为全市),最后在1991年11月,整个地区调整为现在的汕头、潮州、揭阳三个省辖地级市,分管辖下各县、市。
过去的“大潮州”概念,也普遍用“潮汕”一词来体现。

参考:
作为土生土长的潮汕人,潮汕让我留恋的地方可多了。
人生的前20年,我一直跟随爷爷在老家生活和读书,虽说现在外地谋生,每年也保持回家几次,因为那里是自己熟悉的地方,自己的根就在那里,怎敢不回去?
家里还有亲朋好友,毕竟从小相处,感情自然挺深厚,每次回家都会跟他们相聚,哪怕我们随意聊天也觉得非常舒服。
即使平时联系不多,可我们坐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
往后可能会面临一个问题:户籍是否值得迁出来?
因为一旦变动了,以后就回不去。
内心还是期待把自己的根留在老家。
如今家乡的变化是很大,我还是喜欢过去的地方,因为那里承载了过往的岁月,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带小孩去看看,那些长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总之,潮汕老家最让我留恋的就是那里是我的根,以后可能是我养老的最佳之地。

参考:
家乡的文化
参考:
做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潮汕人,我想让我最留恋的是气候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