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于丹讲解的论语

回答问题前,得先问两个问题:一是读过《论语》没有?
二是读过于丹的《论语心得》没有?
《论语》离现在己有250O年左右,从汉代到民国,都有许多大学者在解读。
每个时代对《论语》的解读都不尽同,而于丹对《论语》的解读,可以说是当今集大成者,她是在国家提倡“民族文化自信”,和“读经热”的大背景下,走向《百家讲坛》的。
不管你承不承认,于丹解说《论语》的影响力,当今无人能及。
自宋代开始,科举出题基本没离过四书五经的范围,这使得《论语》成为中华文脉得以传承的最大功臣,从这个角度来讲,于丹讲论语,是在做一件传承中华文化的美事,不应受到这么多指责。
再说于丹对《论语》的讲解。
她把一位25OO年前圣人的话(十二章)归结于七个方面来讲解,使当今的人能听懂,有感悟。
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只要有一点的文化良知,就不该用恶毒的语言攻击她。
于丹讲《论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没有深厚的国学功底,没有宽泛的知识结构,是万不可行的,因为她站在央视的讲台上。
我不相信还有第二
于丹讲《论语》,并没有脱离论语本身去天南地北,海阔天空。
她讲“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都在引用《论语》的原文,用历代文豪大家的原文来佐证她的论点(如陶渊明,苏东坡的诗),用小故事来延伸她的论点,或庄或谐,云轻水清,收放自如。
你若骂她,得比她有本事才行。
说于丹打开了“心灵鸡汤”的魔盒,使现在的文章充斥着“毒鸡汤,瘟鸡汤”。
这真是错怪了她。
记得央视播《百家讲时》,总有一些“话外音,心灵感悟”之内的东西,那才是鸡汤,而说这些话的人,根本不是讲坛上的于丹。
把一个那么大的传媒平台做的事,要一个小女子来承担,这真不是君子所为。
现在有个怪现象,以骂公众人物为荣。
要是谁犯了一点错,就群起而攻之,踏上一只脚,恨不得他永世不得翻身,还要刨他祖坟,骂他亲友。
不能因为于丹被北大学生轰下台,不能因为于丹在国外摆了架子,就说她讲《论语》也是条大罪。
不偷不抢,不贪不黑,凭本事做学问,过生活,何罪之有?

参考:
《论语》是古代文化的精华,曾经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但在今天只是文化谈资,并不作为今人的行为准则,评对评错都不影响社会的发展。
(网络配
社会需要鸡汤,普罗大众都会需要寻找心理安慰。
在公众媒体上,遇上一个洋洋洒洒、传经布道的女菩萨,正好托付自己的心灵。
电视是广播形式的媒体,于丹在电视上出现的时代,正是全民迷信电视,学术迷信百家讲坛,形式迷信听课,这时是造神运动的巅峰时期,于丹在这时带着《论语》出现在了全国最高神坛上,只是赶上点儿了,当时还有易中天、马未都等,今天很难超越。
今天互联网的互动形式优化了电视广播形式,学术随处可以设坛开讲,形式崇尚交互,人人都自以为神,谁也不服谁了,都想打倒了于丹自己来当于丹。
(网络配
我们应该感谢于丹给我们带来了国学热,她一夜成名的事例激励了更多的学子,她能成为富翁也改变的穷苦读书人安贫乐道旧观念。
《论语》太专业了,越是跟于丹咬文嚼字较劲,越说明您是专业人士,都是孔圣人的弟子,可以求同存异,也可以指出错误。
我们局外人都是爱看热闹的。
学术上我没资格参与评论,但就电视媒体而言,今天很难再复制于丹了,时代变了,重新选个风口,才能飞起来,社会需要更多的于丹。

参考:
在十八大之前,于教授到各地走穴讲座,飞来飞去,十分傲慢,不肯见人,上台讲完就走人。
作为在职教授走穴,一面拿着不菲的回馈,一面又告诉主办方不要张扬(哦,税务部门怎么不查查她缴税了没)。
真不明白于教授是什么意思。

参考:
我从不赞成将问题提升到“中国文化存亡续绝”的高度来讨论《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从于丹紧接着推出《于丹〈庄子〉心得》及谈论昆曲的《游园惊梦》来看,她分明是一个掌握了传媒特性与大众心理的演说专家与通俗读本撰写者。
我相信,只要观众需要,于丹可以讲述任何典籍,如同单田芳能够讲三国,也能讲曾国藩。
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读《于丹〈论语〉心得》,即她应用何种策略重新阐释孔子和《论语》,以及这种策略何以会取得如斯成功。
很明显,于丹口中与笔下的孔子与《论语》是被平面化的,所谓“《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其实是“于丹告诉大家的《论语》,永远是最简单的”,简单到一句话,“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
这句宗旨,经由于丹对《论语》辞句生拉活扯的通俗化阐释,不断地强化、强化、再强化。
它呼应的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喜欢强调的自我心理调节方式:“知足者常乐”,“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而今于丹进一步讲述“富人也有自己的苦恼”、“穷人不一定不如富人快乐”等道理,更加开出了一剂精神胜利的麻醉针。
不能说这些布道没有它的功效,予受苦者暂时的抚慰与乐观,也是一种心理的疗救,但这种理论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则无疑助长着犬儒主义的风行,也遮蔽了社会不公造成的伤害。
出于亲和力的考虑,于丹必须将孔子重塑成一位世故的、温和的长者,而《论语》也被去掉了所有的政治色彩与思想锐度,甚或连时代的意识限制也被刻意地重新定义。
如著名的“女子小人难养论”,于丹故意将“小人”说成“小孩子”,旨在将孔子的形象进一步温和化、现代化。
不像李零的《丧家狗》,直接指出孔子将“女子”和“小人”都看作宠物,所有才存在“不逊”和“怨”的问题,平等的士大夫之间怎么可能如此?
李零还说,在那个时代,没有这样的大男子观点,才是咄咄怪事。
知识分子接受一个大男子的孔子,毫无困难。
然而,一般的观众和读者,会更喜欢一个现代化的男女平等的孔子。
因为,只有将孔子和《论语》现代化,将之作为指导现代精神生活的“圣经”,才拥有完整的合法性。
在这一点上,读者与于丹,实际达成了一种合谋,抚慰心灵的同时,还能分享经典的荣耀。
于丹VS李零,展现出精英知识分子已经完全失去了启蒙权威。
李零的《丧家狗》冒犯了同样争取现代合法性的新儒家(所谓“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但大众全然不受这一攻防战的影响。
相形之下,于丹让《论语》的转身何等轻灵,她仅仅抓住了“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现代休闲生活形式上的相似,便将孔子的“君子不器”解释为“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再变成“跟庄子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共往来是如出一辙的”。
儒道混一,兼顾现实,这样的解读,才最符合急功近利的现代人的要求。
一切都似是而非,一切都为我所用,经典在当下,已非启蒙或批判的资源,而是健康生活的指南。
人人皆可亲近经典,只需通过电视和于丹。
这种现象向知识分子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否越多人知晓经典,喜欢经典,无论以何种方式,就越赋予了经典新生命,就越弘扬了传统文化?
”这个问题是提给知识分子自己的,不是提给于丹和她的读者们的。

参考:
论语,孔门弟子整理的师徒讨教的
孔子弟子三千也不是氾泛之辈。
都不明白,明白还问吗?
后人离孔子年代几千年。
语言语法不同了要想全面理解会更难。
于丹讲论语能理解皮毛就是很了不起了。
不管理解的深浅。
于丹的口才是驚人的。

参考:
“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我了,这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或许有不少人是这么认为的。
但如果你本身在经济上是比较贫穷的话,还会这样认为吗?
有相当一部分人说孔子一生是清贫的,经济条件不怎么好。
对于这个,我不清楚,我不是学者,我也没研究过孔子的一生是怎么样的。
但我知道,孔子一生中留下的思想、智慧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财富。
虽然现在很多人,对这些兴趣缺缺。
就像我没钱却写这些文字一样,价值在哪儿?
意义在哪儿?
不少人或许认为是傻子,但于我来说,却是精神上的快乐,因为这是属于我的,之后可能会是属于你的。
好了,言归正传,先来说说“朋”这个字。
“朋”这个字,是个象形字,像挂在同一根横木上面的两串质地相似的贝壳,在古代最初的时候是指“货币单位”,古人把五“贝”称为一“朋”,或是十“贝”称为一“朋”。
后来才慢慢的变成了“朋友”的意思。
《礼记》中记载: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朋”和“友”这两个字要分开说?
什么叫同门?
比如说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同一个公司的,同一个地方的,共同籍贯,共同团体,这些叫做“朋”。
“朋”通常有“利害关系”。
所以,“朋”是共同进退,有利害关系结合与共同进退去达到利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未必有多好或者很亲密。
“友”,同志为“友”。
就是说共同志向、共同志趣、共同爱好,但利害关系不多的人,这叫做“友”。
有一个词叫“狐朋狗友”,狐狸和狗哪个对人是“忠诚”的,我想不用说,大家也都知道。
哪怕在一些古装剧中,用到的是“狐朋狗党”居多,而不是“狐朋狗友”。
有人说:孔子一生没有“朋友”。
但我却觉得“友”应该还是有的。
在《易经》中的“坤卦”,也就是第二卦,卦辞说:“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
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因为周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在商的西南方,商在周的东北方。
当时周文王被商纣王给抓进了大牢,出于当时大环境的考虑,周文王把伏羲的先天八卦中卦的位置改变了,所以周文王的八卦为“后天八卦”。
《说文》解释说“朋”:(倗)辅也。
对于天下第一卦“乾卦”来说,第二卦“坤卦”就是来“辅助”它的,所以是“利牝马之贞”。
“牝马”就是“母马”的意思。
母马是追随辅助公马的,公马的步伐多快,母马的步伐就有多快,但母马不是盲目的追随辅助,它是有自己的“坚守”的。
就像妻子追随辅助的是丈夫、员工追随辅助的是老板、月亮追随辅助的是太阳。
虽然“位置”相近,但却是有主次的,亦有其坚守。
所以,南师花费了大量时间阅读《参同契》时说“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应该理解成“西南得明,东北丧明”,也是对的。
再来说说“远”这个字。
“远”这个字与“学而时习之”中的“时”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不仅仅代表地理空间,还代表着时间。
所以,在理解“时”和“远”在《论语》这两句话里是什么意思的时候,要从“时间”和“地理空间”这两个方面去理解,会有更大的收获。
对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不管你距离到我这有多远,也可能你是几年之后才来我这儿,我都会以诚相待。
哪怕你知道我的时候,我已不在这个世上,也是可以跨时空交流的。
人生难得一知己,所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公众号:子仙曰
参考:
前几年经常在电视上看于丹讲论语,最近2年看不到了,不知道为什么?
于丹在我心目中是个女强人,伶牙俐齿,出口成章,能言善辩?
说的条条框框有理,而且德才兼备,知识特别渊博,出类拔萃的论语大师,在中国女性当中少有的年轻教授。

参考:
于丹丹解论语,有人说是个笑话~是吗?
听过一段:子曰,肉不正不食。
于解:孔子说,不是正方形的肉不吃。
呵呵😊,于老师,那长方形的肉吃不吃?
正解:孔子说,不方正的肉不吃。
引伸:来路不明的东西,非我勿要。

参考:
于丹教授讲授的论语确实好,不能说没有水平,水平很高,听的明白。
但我并不欣赏她,不是说我对她人的欣赏,而是对她所传播儒家思想不欣赏,愚昧枯朽的儒家思想蒙蔽了中国人民几千年,中国人民该解放了,该换换血了。
换些民主,自由,科学的新思想,胜似儒家思想千百倍
参考:

我偶尔听过几次,当发现她这
最主要是,看过有人转发她说过的一段话,我结论非常狂妄,引起我极大反感。
孔子先生本身缺点很多,喜欢搞等级制度,维护统治者的压迫。
对匡人缺乏诚信,又吝啬,不肯把车子卖了,为死了的得意门徒颜回购买好棺材。
我对孔子先生并不迷信,所以对于丹也并不看好。
作为一个教授,应该举止稳重,崇尚教养,具有女人淑女温柔的灵魂,她没有。
看她讲《论语》时候,神情浮躁,过于张扬,很简单的一句话,让她用很多排比句,很多辞藻华丽的句子去解释,显得空洞而缺乏意义。
她的声音充满着一种浅薄,她的神情带着一种无知的傲慢,《论语》并不复杂,让她讲的复杂得厉害。
我的忠告是,没有道德的人,最好不要大谈道德,免得人们对道德失望,以后不再相信道德。
没有教养的人,最好不要谈论教养,免得让教养蒙羞。
中国的现实情况是,没有道德的人在大谈道德,没有诚信的人在大谈诚信,没有教养的人在大谈教养,没有爱心的人在大谈爱心,没有公义的人在大谈公义。
这就是人们为什么不再相信的原因,因为人们感到了被愚弄。
我一直在社会上做义工,或者一
我建议于丹夫人多有一些义举,譬如隔壁王阿婆的衣服需要洗了,怀着爱心帮助洗一下。
学生们有困难的,帮助他们一下。
有时间了,帮助清洁工打扫一下地面卫生。
做一件具体的善事情,比空谈一百天道德要好。
人们更喜欢一
这就是开始时候,于丹夫人有很多粉丝,后来为什么越来越少的原因。
如有不恭,敬请宽恕。

三克油。

参考:
我认为听于丹讲论语,就是在听一个矫情虚伪卑鄙无耻麻木愚蠢的贵妇人在喷粪。
因为她不是以历史及现实的真实为基础来讲的,而是以孔老二的昏话为基础来讲的。
孔老二说三皇五帝时是理想的社会,现在社会这么乱,只要回到三皇五帝去,或者说人人都尊守那时的规范,社会就大平了。
于丹也是这个套路,好象现在的社会一遵循孔老二的教导,那么就太平了。
在于丹口中,中国历史及现实都是遍祥和的状态,因为中国有万世绝学的光芒照耀着。
现在只要把这种光芒发扬成光芒万丈来,那么这人世间就成了美好的人间。
从学术上来说她就是个腐儒,但她没有腐儒的老实,在行动上去践行儒家的规范。
浑身上下从里到外都现代功利的气味。
我不讨厌她的功利,但我讨厌她的两面三刀。
她的讲课从里到外就是虚伪,而这种虚伪透露的是她们骄傲麻木无耻。
读者如果不理解我的话,就去想想现在的贾浅浅、平安经、茅台烟草院士吧!这才是社会、历史和生活的真实,砖家叫兽从老古董的说教中描绘出的万丈光芒,都是疯人院病人的自噫。
说她是教授,顶着金光闪闪的冠冕,但从她的讲课来说,可以说她象三岁婴儿样心智未开不知世事,而且很无学,根本不了解现代的思想成果。
总之一句话,她的讲课只是顺着孔老二的疯言疯语,卖弄她的矫情和骄傲而已。
要知道,孔老二周游列国,贩卖他的学问时,就是被时人认为是疯言疯语的。
其实,现在很多专家教授满口国粹民粹经院哲学,和她都是一路货,比如郭继承王德峰杨立华等。
从他们的讲课里感受不到一点历史、社会和生活中的激情,也感受不到一点历史上思想激烈碰撞的利益纠葛。
从贾浅浅平安经事件可以看出,现在的学术就是一些人贩卖一些自己也不懂的老古董的疯言疯语,然后狼狈为奸穷凶极恶地为小集团谋取私利而已。
学术耍正视历史、社会和生活。
所有伟大的思想成就都是这种正视的结果。
思想不是因为正确是真理而伟大,而是因为有人实践它而伟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