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偶老头六十岁,存款十万,年收入三万,是独居好还是找老伴好
丧偶老头六十岁 存款十万,年收入三万,是独居好还是找老伴好?回答这个问题:君子所好不同。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各人有各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
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选择。
书到心融真有味,事非身历且休言。
据我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想,还是找老伴儿好。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第一,《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有两句打油诗:“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爱,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女谁见了!”这首诗虽说有点儿偏见,但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
前几年,我在县城医院治病期间,同室靠近我的病床,躺着一位六十岁左右的老头。
中午时分,门外走进一小女孩儿,后面跟着一位中年妇女。
小女孩儿,看着只有四五岁,身穿粉红色连衣裙 ,白色秋鞋。
浓眉大眼,圆圆的面宠儿,扎着两个小辫儿。
一进门就快步走到老头床边,叫喊“爸爸。
”后面的中年妇女,落落大方,仪容不俗,眉清目秀,满脸含笑。
她缓步走到老头床边 ,掀起饭桌,摆好带来的饭菜,然后把老头扶起来吃饭,叙寒问暖,很亲热。
老头儿也显得很高兴。
三人一边吃饭,一边交谈。
其乐盈盈,让我羡慕。
她们走后,病房只剩下我们俩个人。
我问老头儿,刚才送饭的中年妇女与小女孩儿,是他的什么人?他说是他的妻子与女儿。
我有点儿诧异 ,便说你的妻子好年轻,好漂亮,还有那么可爱的小女孩儿,你真有福气,好羡慕你!他说,说起来话长。
几年前,他的前妻患糖尿病综合症,去逝了。
他与前妻感情深厚,前妻子去逝后,他准备独自终老。
他有三个子女,俩个女儿,一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
起先,大女儿让把他的二十亩地给她,让他去她家养老。
他听了大女儿的话,去了大女儿家。
可住了不到一年 ,女婿不高兴,亲家不喜欢,把他看作外人看待。
他天天要看女婿亲家的脸色过日子。
他在大女儿家住不下去。
又把家产变卖了五万元,去了在东北哈尔滨市工作的儿子家。
在儿子家住了不到三个月,特别不习惯。
他又回来了。
。
。
后来 经人介绍,他认识了这母女二人。
她们见面 后,接触了一段时间,互相感觉都不错。
她比他小十五岁,他今年六十二岁,妻子四十七岁。
她们在一起三年了,生活过得很开心。
他说儿女靠不住,养老还得靠自己。
我们这里 还有俩位老人。
一个姓刘, 一个姓杨。
刘老汉六十岁丧妻,为了抚养子女,没有另娶。
现在八十岁的他,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就是他一个人独自在家。
孤独寂寞,逢人便说,他后悔当初没有找老伴儿。
如果当初找老伴儿,现在在一起生活二十年,老夫老妻,互相照应 ,那该多好。
他现在老了,后悔来不及了。
杨老汉的老年境况我不想提起,后果更惨。
四十岁时,妻子去逝,也是怕娶老伴对子女不好。
孤身一人,既做爹,又做妈,含辛茹苦,抚养了五个子女长大成人。
前年,八十三岁的杨老汉,因与儿媳妇吵架想不通,投河自尽了。
这样的事例,我见到听到的不少。
由此可见,六十岁丧偶的老头儿,还是找个老伴好。
相互照顾。
消除寂寞,快乐开心。
第二,静耕心上田,谨行脚底船。
俗话说,吃饭穿衣看家道。
找老伴儿,找好了是妻子,是朋友,是闺蜜,是恋人。
相亲相爱,相濡以沫。
找不好,是夫妻同床睡,人心隔肚皮。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我们这里,好几对半路夫妻,年轻时还可以。
老了丈夫有病瘫痪了,妻子转身离开了。
根据题主的信息,丧偶老头儿,存款十万元,一年收入三万元。
虽说不是贫困户,但也不是富裕户。
经不起折腾,来不起假。
找老伴儿是好事,但一定不能马虎。
玲珑骰子安红豆,要找就找知心人。
我们这里,有一位四川人。
分田到户后,他承包了两千亩撂荒地。
经过改造种上了黑伽仑。
成了当地爆富户。
六十岁退休后,他把土地转让给别人,一次性转让费六百多万元。
他在县城卖了楼房,几年前,六十八岁时丧偶,妻子去逝。
现在七十多岁的他,先后找了三任老伴儿,都是美女爱大叔,老牛吃嫩草。
第一个年轻美貌离婚了,带走了几十万。
第二个活泼可爱离婚了,又带走了几十万。
现在的第三个妻子温和贤淑,比他小二十岁,俩个人感情很好。
但他不在乎,说好聚好散,他有的是钱。
。
。
而题主说的六十岁老头丧偶,只有十万元存款,一年三万元收入。
只够过日子,经不起高消费。
找老伴儿必须要慎重,只能一次成功,一步到位。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
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