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大胜后,孙权为何会向刘备求和

夷陵之战,孙权在大胜之后派陆逊乘胜追击刘备至鱼腹浦,就证明他有取益州野心。
然而,当刘备没有回成都,而是驻扎在白帝城后,孙权迅速改变了策略,转而派遣使者向刘备求和。
胜者孙权为何向手下败将刘备求和呢?
其中原因,还是要从刘备借荆州说起。
刘备借荆州埋下祸根荆州是孙权家族的心头肉。
赤壁之战后,孙权和刘备开始趁机瓜分刘表的领地,由于孙权为实现其父兄必取荆州的愿望,因而乘人强马壮之际,派出周瑜务必取回荆州,以实现全据长江中下游的战略目标,利用长江天险以对抗曹魏。
周瑜取荆州,身中敌箭,费尽九牛之力夺得南郡,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而刘备却轻松地取得了江南的零陵、武陵、长沙、桂阳四郡,在孙权的大后方发展壮大起来。
为联合抗曹必须借出荆州。
刘备在孙权的后方和平地发展和扩大地盘,是孙权不想看到的。
孙权在赤壁之战中虽然取胜,但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需要与刘备形成联盟共同应对强大的曹魏。
只有让刘备进驻荆州南郡,才能据长江威胁到曹魏,从而形成有效的联盟。
而得到南郡,更是刘备朝思暮想的大事,只有得到南郡才可以实现诸葛亮隆中对时的策略,北可伐魏、西可进击益州。
因此,在刘备的请求下、鲁肃的调停下,孙权同意把南郡借给了刘备,并约定了归还荆州的时机和条件。
刘备据荆州迅速发展壮大。
有了荆州这块风水宝地,刘备很快就着手了隆中对策略的实施,迅速地取代刘璋成为了益州之主,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初步局面。
孙权看着借自己地盘白手起家的刘备逐渐强大起来,心里很不是滋味。
刘备是在自己的扶植下壮大起来,又是自己的妹夫,有了成就后,是时候该还回荆州了。
孙权取荆州两家成仇荆州对东吴安全至关重要。
孙权当时的国都在武昌,东边的合淝和西边的荆州,是武昌的两个门户,是事关国都安全的堡垒和战争缓冲地带。
孙权在屡次亲率大军东取合淝,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取得的原因。
而荆州本就是自己的地盘,在刘备有了自己的基业后,对孙权构成了新的威协。
孙权在不安中却取之有理,以和用荆州有效形成拱卫国都安全的屏障。
为取回荆州孙权费尽心机。
刘备早已把荆州当成了自己的领地,压根就没想到还。
因此,在孙权派鲁肃讨、派诸葛瑾要,又企图让其妹将阿斗带回吴国为质,又企图用鸿门宴害关羽,想尽了一切办法,虽均未得逞,足以看出孙权对荆州南郡拥用的欲望和决心。
孙权丧失颜面终用刀兵。
多次用计均未成功,孙权不断地寻找时机。
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后,孙权感到时机来临了。
正在此时,曹操派遣使者约孙权攻刘备,瓜分其地盘,于是孙权一拍即合。
在进攻关羽取荆州的战役前,孙权还是进行了先礼后兵的试探,派人向关羽为子求亲,在受到关羽的侮辱后决然成仇,派出吕蒙、陆逊等得力战将,白衣渡江,用怀柔策略兵不血刃地夺取了荆州,迫使关羽败走麦城、人亡政息。
曹丕当渔翁孙刘必联刘备伐吴实属专权独断。
在诸葛亮、赵云等一班文武的反对声音中,刘备动用了自己的皇权,决意出兵为关羽报仇。
刘备起家思想是兄弟义气,如不报此仇,则有违桃园三结义的誓言,是根子骨子里的问题,是义气把刘备逼上了对吴发动战争的绝路。
刘备何尝不知以举国之兵为关羽报仇的公与私,但誓言的枷锁让刘备无法回避,否则如何再用义气二字说服众人。
报仇雪恨后未见好就收。
在御驾亲征的威势下,蜀国大军一路势如破竹,连续打败东吴的军队。
战至猇亭,关兴斩了杀父仇人潘璋,又迫使糜芳、傅士仁杀了马忠,极大的震动了东吴孙权。
为避战争,孙权将杀害张飞的范疆、张达绑缚给了刘备。
至此,关羽、张飞的大仇已报,刘备却未能见好就收。
这时的刘备,倾举国之兵压境东吴,连续的胜利让刘备有了更大的决心,定要灭吴。
大兵压境下孙权反击。
孙权在求和不成的情景下,调兵遣将全力应战。
足智多谋的陆逊,抓住了刘备连营屯兵森林的时机,火烧连营,大败刘备,直接追击得刘备命令将士们脱下铠甲堵塞道路,燃起大火方才减缓了陆逊大军的追击速度。
可以想像,败后逃跑的刘备有多么的狼狈。
大败后的刘备,无颜回国都见满朝文武和百姓,于是选择了白帝城驻扎了下来。
刘备驻守白帝深有用意。
一味的败逃,会引来东吴更紧的追击。
白帝城的地形易守难攻,堪为成都咽喉。
天子不能为国创大业,也要亲守国门防敌深入。
只有有效抵抗住东吴的进攻速度,构成其久攻不下的态势,孙权就会迅速撤兵防御来自曹魏威胁。
事实上,刘备和孙权的判断是正确的,夷陵之战时,曹魏也在调兵遣将作攻吴的准备。
面对共同敌人必须联合。
孙权在不能速取蜀国的形势下,迅速改变策略,转而向刘备求和,这也正是刘备希望的。
两国虽是大胜和大败,却都耗费了资财、兵力,整体国力有所下降,无毅中加大了与魏国实力的差距。
大战后,吴、蜀两国无力攻击魏国,却害怕彼此与魏国联合后的进攻。
也只有吴、蜀的联合才会构成稳定的三国鼎立关系,在危险之下,政治家的眼光都是一致的,必须先自保再图壮大。
结语夷陵之战大胜后,孙权不能迅速攻取益州,而刘备在白帝城也做出了死守的决心。
孙权十分害怕在吴国大军在白帝城与蜀国陷入持久的战争泥潭,如果魏国趁机在后偷袭,后果将是吴、蜀两国均是国将不国。
孙权在大胜后向刘备求和、迅速的撤军,是非常明智决策。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