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何会把皇位传给最小的儿子刘弗陵
先来看汉武帝为什么把皇位传给最小的儿子刘弗陵。
老刘别看活了七十岁,也拥有后宫三千佳丽,但是一共只有六个儿子。
老大刘据,本来是太子,也深受老刘的喜爱。
但是老刘行将就木之前,对卫子夫刘据母子俩失去兴趣,作了一下,听信江充的话,搞了个“巫蛊之祸”,不客气的说,老刘硬生生的逼死了自己的大儿子。
老二刘闳,历史书上没有多少对他的记录,因为老二比较命苦,年仅十八岁的时候就撒手人寰了,狠心的留下了他的老父亲。
老三刘旦,为人机智,颇有辩才,博学多识,驻守在燕地也经常和匈奴人打交道。
如今老大老二没了,依中国的传统观念来看,他应该是合理的继承人。
但是,刘旦的野心使他急于求成,看着老爹病重就想带兵驻守长安。
老刘一辈子腥风血雨见惯了,老三一撅屁股就知道他想放什么屁,你老爹我还没死呢你就像接管长安?
还带兵过来,你能滚多远滚多远吧!老四刘胥,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他就是个愣头青。
天生神力,能举起鼎,估计能量过剩,没事就和猛兽打个架,像这种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货色,老刘如果传位给他,那老刘确实是病的不轻了。
老五刘髆,小时候老刘还是很宠爱他的,但是不巧,他摊上了个倒霉舅舅李广利,劳师远征西域,打不赢回来了,向北攻击匈奴,打不过,但是野心不小,帮外甥策划怎么搞皇位。
不巧对手是老刘,没策划成功,还让老刘对他外甥更加失望。
后来在老刘之前,就去远方寻找他大哥二哥去了。
老六刘弗陵,这也是老刘无奈中的选择了。
为什么这么说,前边的不死就是烂泥扶不上墙,存活的老三老四都是成年人了,该怎么去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不得把老刘辛辛苦苦置办的家业给霍霍喽!但是,小孩子如果给他找几个好老师,能为他树立好的思想观念,那也是一种好的方法。
就这么滴,老刘给八岁的小六子选了四个得力干将,还怕他走了家教不好,赐死了小六子的妈妈。
后来,小六子刘弗陵的表现,确实证明了老刘没有选错人。
刘弗陵在位仅仅十三年,但是休养生息,扶重农桑,让汉朝的国力得以恢复,百姓的负担得以减轻。
能够明辨是非,看出他三哥刘旦对霍光诬陷的阴谋,粉碎了他三哥造反的阴谋。
可以说,刘弗陵让沸腾了五十年左右汉朝安定下来了,让折腾了五十年左右的农民得到了喘息。
参考:
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文心认为汉武帝之所以把皇位传给最小的儿子刘弗陵,是出于两个因素。
其一,吏书记载,刘弗陵幼时健硕、聪明,武帝常谓类,很喜戏他,加上其母钩弋夫人受庞。
因此在太子刘据、卫皇后一族死于巫蛊之乱后,刘弗陵自然成为心中理想接班人。
其二,其余儿子资质平庸,入不了汉武帝的眼。
下面逐一分析。
一、太子死后,刘弗陵成唯一合格皇位继承人汉武帝共六个儿子。
长子刘据,七岁被立为太子深受汉武帝的喜爱。
但汉武帝60多岁时庞爱钩弋夫人及其子刘弗陵,对太子、皇后母子俩失去兴趣,听信江充搞出“巫蛊之祸”,再信刘屈氂诬太子造反,且不给太子辨解明清白的一点点机会,逼得太子自杀,太子、皇后一族灭亡,次子刘闳年仅13岁的时候就撒手人寰了。
三子刘旦急吼吼看到老爹病重就想带兵回长安找机会,把汉武帝惹火了再没机会。
四子刘胥一介武夫不合适做一国之君。
五子刘髆被“坑甥”的舅舅李广利谋划立为太子,失败后李广利降了匈奴,刘髆自此便再没机会,刘髆17岁早逝。
六子刘弗陵,其实很明显,太子死后其余哥哥们都入不了武帝的眼,他是最有希望被立为太子。
或者当初在汉武帝借以铲除势力庞大的卫皇后外戚,改立刘弗陵为太子。
但历史证明他这是一步臭棋,害了他最疼爱的儿子刘弗陵终身。
汉武帝此时年事已高,刘弗陵大约6岁时,汉武帝想立他为太子,武帝怕“主少母壮,皇权落空”便把其母钩弋夫人赐死了。
武帝怕等不及刘弗陵成年自己先离世。
他便选了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四位辅政大臣,待刘弗陵接位后辅政。
偏轨的辅政之路按理说,汉武帝对小儿子刘弗陵接位安排这么周密,刘弗陵的帝位之路会很顺利。
然而,汉武帝如意算盘打错了。
汉昭帝刘弗陵即位第二年,辅政大臣之一金日磾去世,只剩下了霍光、上官桀、桑弘羊三个辅政大臣。
上官桀父子密谋燕王刘旦造反被处死,桑弘羊受牵连被处死,霍光成为唯一辅政大臣,政事皆由霍光处理。
但到汉昭帝刘弗陵成年可亲政后,霍光没有丝毫归权之意,且把霍氏一族尽数安排进宫占据重要职位,汉皇室的权力实际上落在霍光手里。
汉昭帝对此无能反抗,只能闷声做木儡皇帝。
这让天赋极高,14岁能识破燕王刘旦造反阴谋的汉昭帝感到极郁闷。
霍光为了让外孙女上官皇后专宠增加怀孕几率,明令后宫其余妃嫔不得进御汉昭帝。
一个血气方刚年轻皇帝,众多妃嫔能看不能碰;
每天同床共眠的皇后是政治婚姻看着心堵,这是多么的残忍、折磨!!!,因此,汉昭帝刘弗陵致死没有子嗣。
汉武帝只怕万没想到霍光只管辅政,不思归政。
更想不到霍光会360度无死角管束刘弗陵。
汉武帝这不是为刘弗陵找了一个辅政大臣,而是给刘弗陵找了一个爹,一个只会剥削儿子的爹刘弗陵为政之路根据史记记载,刘弗陵在位十三年,休养生息,扶重农桑,国力得以恢复,减轻百姓负担,让武帝期间征战不断的汉朝王休养下来,西汉王朝衰退趋势得以扭转,并开启了“昭宣中兴”。
但汉昭帝刘弗陵在位期间由霍光辅政,尚未独立执政。
上面的政绩说可以说与他关系不大。
但他14岁便能识破燕王刘旦诬陷霍光阴谋,联合霍光粉碎其造反阴谋,可以说汉昭帝为君天赋极高。
只可惜遇到一个私心太重的权臣霍光,团团束缚住他的手脚,空有才能无法施展,最终只能21岁郁郁病亡,且死后没有留下子嗣,让人痛惜。
参考:
背景介绍:公元前87年,汉武帝在临死的前几天立自己的小儿子刘弗陵为太子,霍光、金日磾、桑弘羊受武帝遗诏辅政,同年即位。
刘弗陵是汉武帝的六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按照古代立嫡立长的制度,按说他与皇位是无缘的,但是他最终却当了皇帝。
那么汉武帝为什么会把皇位传给他呢?
而刘弗陵继位之后,是个好皇帝吗?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武帝的六个儿子:汉武帝长子:戾太子刘据公元前128年,皇太子刘据出生,这是汉武帝与卫子夫的第一个儿子,也是汉武帝经过13年等待后,盼来的第一个儿子,因此当刘据出生之后,武帝非常高兴,不仅大祭诸神还愿,还大赦天下祈福。
然而,随着卫子夫年老色衰,卫子夫逐渐失去了汉武帝的宠幸。
伴随着卫子夫失宠的,还有太子刘据的失宠。
然而,太子的失宠还不是最严重的事情。
在武帝晚年,也就是征和二年爆发的巫蛊之祸彻底地改变了太子的命运。
武帝晚年的时候,因为身体有病,就在甘泉宫中休养。
这时候,武帝的一个手下江充对武帝说武帝之所以身体不好就是因为有人用巫蛊在诅咒武帝。
听了这话之后,武帝顿时大怒,立即下令让江充彻查巫蛊的事情。
而江充也利用这个机会,趁机把巫蛊之事引向太子,在太子宫中“挖出”了大量的木人,这一下子太子是百口莫辩了,再加上此时的太子见不到武帝。
于是太子就先下手为强,把江充给杀了。
然而,还是有江充的同党逃跑了。
江充的同党跑到甘泉宫向武帝告发太子谋反,最终武帝派军队去镇压太子,太子战败后就逃跑了,最终自杀了。
戾太子刘据次子:齐怀王刘闳刘闳是汉武帝的次子,母亲是王夫人,公元前117年受封为齐王,然而,在公元前110年的时候,刘闳就去世了。
所以,皇位与他无缘。
齐怀王刘闳三子:燕剌王刘旦汉武帝的长子和次子都死了之后,三子刘旦就觉得自己有机会继承皇位了。
于是在后元元年,刘旦突然给武帝写了一封信,要求到武帝身边做一名侍从。
这封信中所蕴含的意思实在是太明显了,就等着接汉武帝的班呢。
本来武帝就觉得刘旦不是个做皇帝的料,因为刘旦做了很多的坏事,要是让他当了皇帝,那么一定是个暴君,老百姓还不知道要遭多少罪呢?
因此武帝在看了信之后,就把送信的使者给杀了,然后下令彻查刘旦,最后查出刘旦竟然窝藏逃犯。
武帝一怒之下,不但没有让刘旦入宫,反而下诏把他给臭骂了一顿,然后将他的封国削去了几个县。
这一下,刘旦也与皇位无缘了。
四子:广陵王刘胥刘胥是汉武帝的第四个儿子,公元前117年被封为广陵王。
这个广陵王平时也是做尽了坏事,甚至比起燕王刘旦来说,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但是武帝念及父子亲情,对他做的事情始终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杀他。
而广陵王也觉得自己当太子没戏,因此他直接就自动放弃了,从始至终都没有去争太子之位。
就这样,广陵王也出局了。
五子:昌邑王刘髆刘髆是武帝晚年时的宠妃李夫人的儿子。
公元前97年受封为昌邑王。
汉武帝晚年的时候,非常宠幸李夫人,李夫人的家人也因李夫人的被宠而飞黄腾达。
其中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做了贰师将军。
征和三年,李广利在出征前夕,与丞相刘屈氂密谋立自己的侄子刘髆为太子。
而很不巧的是他们密谋的事情被人听到了,报告给了汉武帝了。
在封建社会,大臣们私下议论立谁为君主,这可是死罪。
武帝随即下令把丞相刘屈氂全家和贰师将军李广利全家处死。
就这样,因为贰师将军李广利与丞相刘屈氂密谋的缘故,昌邑王刘髆受到了牵连,最终无缘皇位。
六子:汉昭帝刘弗陵刘弗陵是汉武帝晚年时得到的一个儿子,因此武帝非常宠幸他,也想立他为太子。
虽然不知道刘弗陵长大以后是什么样子的,但是就目前这样的形式来看,也只有他了。
毕竟前五个儿子已经全部被淘汰了,无论以后他变成什么样子,至少现在他是很得宠的。
最终武帝在临死前,立了刘弗陵为太子,并且任命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为辅政大臣,而且为了霍光等人更好的辅政,武帝还赐死了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
几天之后,武帝驾崩,刘弗陵继位。
汉昭帝刘弗陵刘弗陵是个好皇帝吗?
是,至少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
刘弗陵继位后,委政霍光,因为海内虚耗、民生凋敝,故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屡次减免租赋,招抚流民。
这一时期政治比较安定,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开启了“昭宣中兴”的良好局面。
不过这些都是史书记载的,读起来感觉有点空泛。
下面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公元前81年,燕王刘旦、上官桀等人密谋政变。
刘旦上疏汉昭帝刘弗陵,诬陷霍光擅自调动所属兵力,密谋推翻昭帝,然后自立为帝。
汉昭帝看了上疏之后,对霍光说将军不必自责,我知道这封上疏是在造谣诽谤,将军是无罪的。
霍光很诧异,就问昭帝说陛下是怎么知道的?
汉昭帝说将军如果要召集所属兵力,前后时间用不了十天,而燕王远在边地,他怎么能这么快就知道呢?
况且,将军如果真的要推翻我,也无须如此大动干戈。
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得出来,刘弗陵不仅是个好皇帝,而且还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总结:汉武帝之所以传位给小儿子刘弗陵,是因为:长子戾太子刘据:因为巫蛊之祸,最终自杀。
次子齐怀王刘闳:早逝。
三子燕剌王刘旦:觊觎皇位,直接被武帝排除。
四子广陵王刘胥:自动放弃。
五子昌邑王刘髆:被贰师将军李广利和丞相刘屈氂密谋的事情牵连,也被淘汰出局。
最终,汉武帝把皇位传给了最小的儿子刘弗陵。
而刘弗陵继位后,也算得上是一个好皇帝。
参考:
汉武帝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是中国古代雄才大略的一代帝王,早年见识到宫变、权斗,重用卫青、霍去病,开疆扩土,可谓是见识了人间种种,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一直在悉心培养刘据,晚年期间,受到巫蛊的影响,开始迷信,太子刘据见时局已危,不得仓促起兵,后面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被汉武帝几乎灭门,只留下了唯一的孙子刘病已(就是后面又一伟大的帝王——汉宣帝刘询,电视剧《乌龙闯情关》的男一号)。
汉武帝六个儿子中,刘据死了,其他五子,最爱钩弋夫人的儿子刘弗陵。
帝王家非比百姓家,刘弗陵年仅8岁,如果上位,必会让其母钩弋夫人垂帘听政,汉武帝想到吕后乱政才过了几十年,于是处死了钩弋夫人。
刘弗陵登基后,做了他为了年青帝王的最正确的一件事,重用霍光(这里在后面详细会说到)。
在巫蛊大事件之后,开始了于民休息、稳定朝纲的政策,把他老父亲汉武帝的遗留问题都解决的差不多了。
这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一个公司,机构臃肿,任人为亲,已经要失去竞争力了,不过是凭借吃老本活着,海归的少当家和他的团队,锐意改革,最终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主要的贡献:其一,整顿吏治,尤其是对冤案进行平反。
其二,解决了生产力不足的问题(把田地发放给农民,农民可以贷款买种子,国家充当最大的地主,生产积极性提高)。
其三,解决了外部竞争问题(与他父亲汉武帝的征战不同,刘弗陵主张是议合,与匈奴搞好关系,你养你的马,我种我的田,换来了数年的和平,不过匈奴的马养肥了,野心也大了,这里还是要提一下汉宣帝刘病已,他毕其功于一役,没有像霍去病一样来回折腾匈奴,而是通过一场战役,投入十数万兵力,一举歼灭匈奴主力。
其四,刘弗陵找来了有学问的专家,谈论盐铁,对以后商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其五,也是认为是(唯一的问题是死的太早了,年仅21岁,按现在21岁的年纪,还不符合晚婚的标准。
但是他的皇后上官氏比他幸运的多,比刘弗陵多活了37年,上官氏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皇太后,清朝的孝庄望其项背)重点说一下这位刘弗陵,是病死的,还是被权臣霍光害死的,一直在野史上说个不停。
霍光是汉武帝给刘弗陵推荐的四位辅政大臣之一,由于帝王年幼,于是群臣各怀心事。
其他两位辅政大臣桑弘羊、上官桀组成同盟,此时刘弗陵的姐姐(长公主)招来了上官氏,也就是刘弗陵的皇后,刘弗陵的哥哥刘旦也准备起兵,危机四伏的朝野,给了刘弗陵一个严峻的考验。
大臣们纷纷上书,弹劾霍光,但是刘弗陵确表示霍光是忠臣。
一个十多岁的孩子,能有这样的胆识,是十分可贵的。
识人无数的汉武帝会传位给刘弗陵,确实说明刘弗陵有过人之处。
刘弗陵并不是表面上的委屈求全,而是知道自己年幼,在顺利的情况下,活的时间比霍光要长,于是没有做任何的反抗,一直让汉朝在他的手中,也可以说霍光手中安静的发展。
但是时间没有给刘弗陵机会,让一代本可能是“汉朝康熙”的皇帝戏码匆匆落下帷幕。
甚至一度觉得刘弗陵和康熙很像,年少登基,权臣辅佐,在等自己羽翼丰满,可是刘弗陵没有等到。
提到刘弗陵,避免不了的是霍光,可谓一代天臣,有周公之威权,在汉武帝托孤时,相信他心中有日月青天,但在大权独揽后,便任自己的兄弟、子婿在朝中要职,乃至在刘弗陵驾崩后,霍光可以任免皇帝刘贺。
终于在刘病已上位后,熬死的霍光,霍光死后两年,霍家谋反,被刘病已下命亡族。
一是因为霍光授意下,毒杀了刘病己的原配皇后许平君,二是因为霍家太嚣张,不管不足以振朝纲。
可惜了一代神将霍去病无后了,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家满门,一个未留,有一个坑弟也是没办法。
参考:
汉武帝刘彻在位五十四年,活了七十岁,在汉朝皇帝中无论执政年限还是岁数,汉武帝都能排第一,可谓福大命大功业大。
但是中国人有句话叫福无双至,汉武帝活得太大了,他的儿子们未必就有福。
刘彻是公元前87年去世的,那么,这一年他的儿子们是什么情况呢?
汉武帝有六个儿子,一一来看:长子刘据(戾太子):皇后卫子夫生,公元前122年被立为太子,公元前91年因巫蛊之祸被逼自杀,当了三十多年的太平太子,没想到却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中,死在了汉武帝的前面;
次子刘闳,王夫人所生,公元前117年封齐王,公元前110年去世,无子嗣。
三子刘旦,公元前117年封燕王,母亲不知名,公元前87年汉武帝去世时,他是活着儿子中的老大,但汉武帝自始不喜欢刘旦;
四子刘胥,公元前117年封广陵王(今扬州市),与刘旦一母同胞。
公元前87年时健在,但他与哥哥一样不受老爹喜欢;
老五刘髆,那位倾国倾城的李夫人所生,公元前97年封昌邑王,公元前88年去世,比老爹早死一年;
第六子(幼子刘弗陵),钩弋夫人子,公元前94年出生,公元前87年汉武帝去世时年仅八岁!综上所述,汉武帝去世时,六个儿子挂了三个,剩下的三个,瘸子里挑将军,幼子刘弗陵就是那个最幸运的人,他继承了皇位,史称汉昭帝。
虽然刘弗陵只活了二十出头,虽然他执政的十四年其光芒大部分被权臣霍光所掩盖,但汉昭帝跻身好皇帝之列是没问题的,昭宣中兴的主角,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参考:
首先谈谈汉武帝为何传位给最小的儿子刘弗陵。
汉武帝共有六个儿子:长子刘据,次子齐怀王刘闳,三子燕王刘旦、四子广陵王刘胥、五子昌邑王刘髆、六子刘弗陵。
长子刘据。
皇后卫子夫所生,6岁被立为太子。
这个太子算是非常合格的了,武帝每每巡游天下,便把国事交给太子,太子为政宽厚,屡屡平反冤案,深得民心。
武帝晚年发生的“巫蛊之祸”中被江充、韩说等人诬陷,因没办法为自己辩证清白,所以起兵反抗诛杀江充等人,汉武帝误信谎情,以为太子刘据谋反,便发兵镇压,刘据兵败逃亡,最终因拒绝被捕受辱而自杀。
冤案平反后,汉武帝建思子宫,归来望思之台以寄哀思。
次子齐怀王刘闳。
出生日期不详,但从《史记 卫将军骠骑列传》里记录的刘闳生母王夫人受宠的时间上分析,大概也就是元朔六年(前123年)出生。
这样算来,刘闳6岁为齐王,13岁去世,算是早逝。
三子燕王刘旦。
巫蛊之祸,太子刘据自杀。
得知长兄死讯后,刘旦以为武帝剩余诸子中自己年纪最长,按次序排下来,皇太子之位置必然归属自己,但武帝一直没有再立太子之意。
后来武帝年迈病重,刘旦就派使者来到长安,向武帝上书,请求宿卫长安,以备不虞。
武帝看了信之后大怒,把使者给斩了,紧接着又以燕王\"藏匿亡命之徒、违反汉律\"的罪名,削掉其封国三个县邑,以示惩戒。
武帝感叹\"生子应置于齐鲁之地,以感化其礼义;放在燕赵之地,果生争权之心\",可见武帝对刘旦的厌恶。
四子广陵王刘胥。
身材高大,体魄壮健,喜好游乐,力能扛鼎,空手与熊、野猪等猛兽搏斗,行为没有法度。
实为胸无大志之人,汉武帝绝不会立这样的人当太子。
五子昌邑王刘髆。
李夫人所生,李广利的外甥。
征和三年(前90年)李广利和丞相刘屈氂谋划立刘髆为太子,事发后李广利投降匈奴,刘屈氂被腰斩,李氏家属都被收监。
出了这件事情,刘髆是肯定得不到太子位了。
六子刘弗陵。
汉武帝认为年仅五六岁的刘弗陵体格健壮、聪明伶俐,很像他少年之时,对他抱有很大期望。
后元二年(前87年)二月十二日,汉武帝病重,将年仅八岁的刘弗陵立为皇太子。
二月十三日,武帝诏近臣托孤,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接受遗诏辅政。
加封金日磾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共同辅佐少主。
为了防止自己死后主少母壮、吕后之事重演,武帝又将刘弗陵的生母赐死。
从六个儿子的发展上看,汉武帝晚期,选择的余地已经不大,可选之人也只有一个刚满8岁的小儿子。
刘弗陵也算是个好皇帝吧。
因为汉昭帝8岁即位,21岁就逝世了。
执政期间在霍光、金日磾、桑弘羊等辅佐下,沿袭武帝后期政策。
进一步改革武帝时制度,罢不急之官,减轻赋税。
因内外措施得当,武帝后期遗留的矛盾基本得到了控制,西汉王朝衰退趋势得以扭转,\"百姓充实,四夷宾服\"。
参考:
汉武帝一生共有六个儿子,刘弗陵是最小的儿子,本来没有希望当上皇帝,但是一系列意外使得汉武帝最后传位给这个儿子。
汉武帝长子刘据,最初被继位皇太子,被确立为继承人。
不过刘据和汉武帝父子性格不合,治国理念也不一致,最终父子分歧越来越大。
汉武帝晚年爆发了巫蛊之祸,刘据被冤枉最后被逼起兵反抗最终自杀而死。
次子齐王刘闳很早就去世了。
三子燕王刘旦在大哥死后图谋太子之位,被汉武帝训斥,从而丧失了皇位继承权。
四子广陵王刘胥,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莽夫,毫无治国才能。
五子昌邑王刘髆也很早就去世了。
因此五个儿子都已经无法继承皇位了,就剩下了刘弗陵,于是皇位只能传给他了。
刘弗陵就是汉昭帝,是汉武帝最小的儿子。
这位皇帝在历史上的评价很不错,算是好皇帝。
不过刘弗陵一生并没有真正掌握权力,因为他是幼年继位,他登基的时候只有八岁,自然无法执政。
汉武帝死前委任了以霍光为首的辅政集团。
不过霍光逐渐独揽大权,成为实际上的皇帝,而汉昭帝最后只活了二十岁就去世。
参考:
因为太子案,诸王子各有想法。
急进者爱斥,无能者不宜,外戚连累者不行。
唯刘弗陵年幼无涉。
故当之。
还算个好皇帝。
.''''
参考:
第一:汉代时期对国家对嫡长子继承制不是那么的严格,第二:弗陵大最像自己而且是老来得子都比较喜欢,第三:他的母族势力不是很强大,而其他诸子外戚势力都很大,防止外戚干政,第四:肯定汉武帝认为传位给他。
更能把国家治理好,自己可以放心而去。
一个让自己放心的接班人,别且对自己忠心,对国家社稷有利,这才是选择皇位继承人的标准
参考:
刘彻压根就没几个儿子,不是非要选刘弗陵,而是刘弗陵是妥协以后得最优解……
参考:
他是皇帝啊,乐意就行,你管得着吗?
再说了,你敢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