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公孙胜法术天下第一为什么智取生辰纲不用呢那可是弹指一挥间的事啊

《水浒传》里的公孙胜法力无边,劫取生辰纲时如果施行法术,岂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何必还要使用蒙汗药呢?
这个问题,如同问《西游记》里的孙,既然有一个筋头十万八千里的本事,为什么不驮着唐僧眨眼就到了西天,何必还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呢?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不论是《水浒传》还是《西游记》,都是虚构的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需要典型环境下千人千面的人物形象,需要精彩纷呈独具特色的故事情节,需要感人肺腑拨人心弦的主题立意,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一部经典作品的架构和层次。
而如果什么事情都简单化去处理,比如公孙胜的法术和孙的能耐时刻都让它发挥作用,其结果也就变得寡然无味毫无悬念,也就失去了文学作品的功能。
至于公孙胜的法术何时才能施展威力,这就有讲究了。
用多了用频了则失去了神秘感和重大意义,用少了则形同虚设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只有在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才能横空出世给敌人致命一击,胜得干净彻底,胜得酣畅淋漓,令读者击掌而起欢呼雀跃大声叫好。
这才是文学作品应有的功效。
比如《水浒传》中,在攻打高唐州时大破高廉的神兵天将,在北伐辽国时大破混天象乙阵,都是公孙胜的法术在大显神威。
总结:综上所述可以说明,公孙胜的法术不是不用,也不是经常使用,而是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不用则已,用则必胜。
这,就是在《水浒传》中,公孙胜的法术为何不在智取生辰纲时施展的原因所在。

参考:
梁中书每年都会在六月十五之前,派人给岳父蔡京送去价值十万贯的生日礼物,叫做“生辰纲”。
杨志在押送生辰纲过程中,晁盖、吴用、白胜等人在黄泥冈假扮买酒卖酒的人,并趁机在酒中下药,迷晕了杨志一行人,劫走了这批生日礼物。
这个唤作“智取生辰纲”。
当然,智取生辰纲后不久,事情就败露了,晁盖等人也不得不上梁山落草。
晁盖的队伍中,有一人叫公孙胜,绰号入云龙,其人法术高强,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
上梁山之后,公孙胜曾斗法破高廉,收服樊瑞、降服乔道清。
一些时候,公孙胜甚至会祈风帮助吴用,打败敌人。
有如此厉害的法术,为什么公孙胜在智取生辰纲时不使用呢?
那样不是比在酒里下药更方便、更安全吗?
而且事后还不会被发现,甚至可以借此宣扬是“生辰纲惹天怒,天遣神将夺走”之类,岂不妙哉?
这种说法非常有道理,那么,公孙胜为何不这么做呢?
他为什么不用法术去劫走生辰纲呢?
这个问题,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回答。
其一,生辰纲故事原型众所周知,水浒不是作者完全虚构的故事,书中很多人物和故事之前就有原型,有些甚至完全一样。
比如宋江、关胜、杨志、呼延灼、刘唐等人,不但史有其人,而且在水浒蓝本《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赞》也有。
还有很多故事,在《大宋宣和遗事》以及元杂剧中也都有,比如武松打虎、宋江杀惜、招安征方腊等。
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在宋代话本《大宋宣和遗事》(以下简称《遗事》)中就已经出现。
《遗事》中,这段故事发生在宣和二年五月。
当时北京留守叫梁师宝,派马县尉等人押送十万贯金银珠宝,赶在六月初一前送给蔡京。
马县尉等人行至五花营时,因为天气热就在树下歇息。
碰巧来了八个人,担着酒卖。
马县尉等人买了酒喝,结果被麻翻了,十万贯金珠宝贝就此被劫走。
有北京留守梁师宝将十万贯金珠、珍宝、奇巧段物,差县尉马安国一行人,担奔至京师,赶六月初一日为蔡太师上寿……才吃酒时,便觉眼花头晕,看见天在下,地在上,都麻倒了,不知人事。
笼内金珠、宝贝、缎匹等物,尽被那八个大汉捡去了。
这八个人,正是晁盖、吴加亮、刘唐、秦明、阮进、阮通、阮小七和燕青。
尽管水浒中,智取生辰纲的人物、地点和发展与《遗事》中不同,但故事结构一样。
所以,水浒作者很明显借鉴了这个故事,只是他又进行了改编,较之原故事更为丰富精彩。
既然原故事没有高人用法术劫走生辰纲,那水浒作者自然就不能编的太离谱。
借鉴而又不完全改变,在水浒中类似的例子其实有很多。
比如宋江杀惜,《遗事》中是宋江带酒杀阎婆惜和吴伟;
好汉排名前晁盖已死,《遗事》中也是如此;
还有招安征方腊,《遗事》中也提到了宋江征方腊后官至节度使的情节。
其二,剧情发展需要之所以说水浒故事精彩,结构巧妙,那是因为很多故事一环扣一环,一个人物能引出很多人物,一个故事能引出很多故事。
这样,剧情的展开就很自然流畅,读起来真实。
比如用高俅引出王进,用王进引出史进,史进又引出鲁达、李忠、林冲等人。
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同样如此,不让公孙胜用法术取之,也是为了剧情需要。
我们看原著,智取生辰纲之后,紧接着说何清认出晁盖和白胜,而后又引出宋江报信,晁盖等人去落草梁山,以及林冲火并王伦之事。
这样写,不但很真实——因为智取生辰纲的确有很多问题,留下了太多线索;
而且有利于故事展开和延伸。
换个角度想,假如公孙胜用法术智取生辰纲——比如召唤金甲神公然拿走生辰纲,又或者一阵怪风把杨志等人卷跑;
作者完全可以写晁盖等人乔装打扮,不住店不带口音等,进行一次“完美犯罪”。
这样的话,这个案子可谓没有任何线索。
如果这样,故事就没法往下进行了,那宋江等人又该如何出场呢?
晁盖等人又怎么去落草梁山呢?
那就没有水浒故事,更没有这本书了。
还有一点,公孙胜类似于王炸,轻易不使用。
我们看水浒,梁山好汉基本不先用法术。
无论斗法破高廉,还是降服乔道清等,都是对方先使用妖术,公孙胜或者樊瑞才出手。
宋江也会一点法术,他也基本不使用,顶多防御对方妖术。
毕竟水浒不是神魔小说,频繁使用法术只会让读者觉得荒诞。
如果动不动就让公孙胜用法术,那就不是《水浒传》了,那可能要叫《传奇法师公孙胜》了。
众多好汉中,只有公孙胜曾两次离开梁山。
为何?
推测原因可能也是作者故意如此。
要知道,公孙胜在梁山地位很高,会法术也会阵法谋略。
若他一直在梁山,面对强敌时又不出手,读者就会感觉他尸位素餐,形同虚设;
若他以法术打击,敌人又实在不堪一击,读起来也十分没意思。
怎么办?
自然是让公孙胜下山,下次需要再派人去找他。
如此一来,不但能表现公孙胜不恋功名,为他的结局埋下伏笔,而且去找他的路上还能拉拢其他好汉上山(戴宗后来就因此发掘了石秀、杨林等好汉),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呢?
其三,公孙胜属于后来者如果不看故事原型和剧情需要,从公孙胜本人角度来说,也能解释这个问题。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早期水浒中,公孙胜没有参与智取生辰纲,他属于后来者。
第十五回回目名为“吴学究说三阮撞筹,公孙胜应七星聚义”,点明了是“七星”。
但我们都知道,实际上一共有八人参与,包括后来的白胜。
从全书来看,白胜在黄泥冈演技精湛,事后被抓也颇有骨气,虽然两次招供,但也只是说出官府已知的信息,而且他也是地煞星之一。
既然如此,就不能说是“七星”,而应该是“八星”。
既然如此,作者为何说是“七星聚义”呢?
一个可能的理由,是原先的确只有七人,后来才又增加了一人。
我们看容与堂本《水浒传》还能发现,十八回中有一首诗,后两句是“一旦阴谋皆外泄,六人星火夜逃生”。
除了白胜,按理说是七人逃生,这里为何说是“六人”呢?
没有道理。
还有,后来宋江给晁盖报信,也说白胜供出“你等六人”,后来又说是“你等七人”,简直自相矛盾。
所以,据此可知当初的确是只有七人参与智取生辰纲。
当然,后来作者为自圆其说,让晁盖“梦见北斗,且有一颗小星”,不过人数没改全,留下了“遗迹”。
那么,谁是后来者呢?
答案是公孙胜。
分析一波即可知道。
晁盖是领头人,吴用是出谋者,刘唐带消息,三阮同进退,白胜负责卖酒演戏,每个人都不可或缺,只有公孙胜显得多余。
聚义之前,公孙胜说带来了生辰纲消息,但其实刘唐早已探知;
而且公孙胜为求见晁盖,不惜动手打人,结果劫到生辰纲上梁山后他又走了,实在令人捉摸不透他要干嘛?
难道仅仅就为了帮晁盖劫生辰纲?
而且初上梁山,公孙胜除了一句假意的话“休为我等坏了大义”,再没有其他戏份。
后来林冲火并王伦,推公孙胜坐第三把交椅时,还说“公孙先生,名闻江湖,善能用兵,有鬼神不测之机,呼风唤雨之法,谁能及得?
”这话也有点不靠谱。
试想,连仗义疏财,广泛交友的晁盖都不认识公孙胜,京城里的林冲怎么知道千里之外蓟州公孙胜的大名?
事实上,如果去掉公孙胜的戏份后,读者会发现,这段故事更紧凑精彩。
由此可以推测,公孙胜是后来参与智取生辰纲的人。
不过,由于这段故事架构已经完备,而公孙胜在《遗事》中排第六(但没有事迹),地位很高,所以作者把他加入到智取生辰纲的队伍中,以增加其戏份故事,这样也能为其后来排名第四奠定基础。
正因如此,所以公孙胜无法用法术智取生辰纲,否则就破坏了故事结构,甚至会“喧宾夺主”。
毕竟,智取生辰纲是表现吴用之智,而不是公孙胜之法。
“公孙胜是后来者”的说法,源于侯会《水浒源流新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原作解说更清晰,论证更有力。
侯会甚至根据明代李开先的水浒剧《宝剑记》,推测早期公孙胜是一名军官,这样公孙胜更不可能用法术了。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原型,公孙胜的身份,还是剧情角度来看,公孙胜都不可能用法术取生辰纲。
本文第三点重点参考侯会《水浒源流新证》之《后来居上的公孙胜》(上、下)。

参考:
西遊记里,孙本领高强,一路协助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真经。
取经之事,凭一人之力,易如反掌,为什么一定要配唐僧这样一个懦弱、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来当领队?
关键是吴承恩认为应该这样。
公孙胜也被施耐庵限制了能力。

参考:
前面有答主的观点不错,如,智取生辰纲是流传久远的精彩桥段,《水浒传》这部小说,不可能用法术把这么精彩的情节给“毁了”;
又如,公孙胜只有在与同道中人比拼时才使用法力,或者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才会用到法术。
这里补充一个观点:在非神话小说中,法术不可破坏现实生活的规则。
1.术高莫用看到“术高莫用”这个词,可能有些朋友会止不住发笑,因为前段时间被某传武大师给活学活用了。
其实,在传统文学中还真是有这么一个“潜规则”。
如果是纯粹的神话小说,比如《西游》《封神》,交战双方比的就是法术,只是法术之间也会互相生克,强中更有强中手。
但是到了以现实为主基调的小说中,掌握法术的人则默默地遵守“术高莫用”的规矩,这相当于回避条款。
的确,公孙胜是会法术,但他使用法术的前提是不能对常人、在常态下使用,这是修道人的基本守则。
所以,书中他几次使用法术基本上都是跟道门中人比拼,比如斗樊瑞、破高廉等,直接就是超能力之间的对决。
他唯一一次对常人使用法术,是在生辰纲事发,他和晁盖几人逃亡梁山,捕头何涛带官兵追杀之时。
且说这捕盗巡检,领着官兵,……忽然只见起一阵怪风,但见:飞沙走石,卷水摇天。
黑漫漫堆起乌云,昏邓邓催来急雨。
倾翻荷叶,满波心翠盖交加;
摆动芦花,绕湖面白旗缭乱。
吹折昆仑山顶树,唤醒东海老龙君。
那一阵怪风从背后吹将来,吹得众人掩面大惊,只叫得苦;
把那缆船索都刮断了。
正没摆布处,只听得后面胡哨响。
迎着风看时,只见芦花侧畔,射出一派火光来。
……那捕盗官兵,两头没处走。
风又紧,火又猛,众官兵只得钻去,都奔烂泥里立地。
火光丛中,只见一只小快船,船尾上一个摇着船,船头上坐着一个先生,手里明晃晃地拿着一口宝剑,口里喝道:“休教走了一个!”……东西两岸,四个好汉并这伙人,一齐动手,排头儿搠将来。
无移时,把许多官兵都搠死在烂泥里。
虽说这次是和常人作战,但对方是正规军,己方身份也已暴露,双方相当于交战。
在古代,交战是默认可以使用“法术”的。
比如,就在《水浒传》中,宋江从九天玄女那里得到的天书,主要就是各种行军布阵之法和各种法术。
古代的“军事家”都要多多少少会些“法术”,例如,诸葛亮与曹军作战“借东风”证明他是军事家中法力最高的,所以才是军事家中的楷模。
以前的兵法除了行军布阵之道还包括一些“法术”,兵书中有专门的“法术教程\",这毫不夸张。
特别是用兵打仗要懂天象,乃至会“控制”气象。
打仗的要素之一就是“天时”,这个法术在今天我们可以地理解为要掌握丰富的气象知识。
再看押解生辰纲时,押解之人虽是军人,但双方并没有明确开战,即便是打劫这种违法行径,也属于常人在常理范畴之内的事情。
假设公孙胜祭起一阵狂风迷住对方双眼,随后劫走生辰纲,这就明显属于作弊行为了。
在他们的信仰体系和规则中,一定会被道门中人所不齿,同时还可能遭受“天谴”。
所以,劫夺生辰纲,不管是智取还是直接武力抢劫,都属于人世间的常规法则,用法术劫掠则属于“超纲了”2.神通大不过业力(运数)“神通大不过业力”,这又是近来常听到的一句话。
是的,纵然各种法术(神通)高妙,但即便用法术用在世间的普通人身上,其影响力也是微乎其微的,世间之事,总会按人的业力、运数、以及各种常理法则运转。
其实,水浒传中法术最厉害的法师不是公孙胜,更不是高濂包道乙等人,而是公孙胜的师父罗真人,可能还有龙虎山的张天师。
那么,与其让公孙胜这些“实习期”的学生使用法术,还不如罗真人张天师直接出马,只要一“发功”,辽国也破了、方腊也灭了、高俅也死了,人世间一片太平,岂不是很好?
首先这样施耐庵饭碗先丢了,小说都没的写了。
按照古代小说的设定,神佛仙道只能在暗中默默地观察俗世之人的命运变迁,不能直接出手左右改变大势大运,也不可随意改变小事情。
大的事情,方腊该造反造反、辽国该犯边犯边、高俅蔡京该乱政乱政;
小的事情,梁中书的生辰纲该丢就丢,该不丢就不丢。
神佛仙道,基本上不允许也不可能动用法力降维打击。
话说回来,也有“超纲”使用法术的情况。
在话本小说《平妖传》中,狐狸精一家三口——圣姑、胡媚儿、左瘸,经常用法术欺诳常人,得到了很多便宜。
可他们只能是妖,他们的法术也只能是左道旁门的幻术,最终会被正道所灭。
当读者感受到狐狸精一家的法术非常高强时,不由会想,有这么高的法术不如直接把皇帝干掉,自己做皇帝得了。
果然,小说中还真就安排了这么一幕。
妖狐胡媚儿变化成一个极其漂亮的宫女,想接近时为皇太子的宋仁宗,太子正在读书,内侍们都睡着了。
胡媚儿偷得来一个盘茶,一个银碗,吐些涎沫在内。
口吹气,变成香喷喷的热茶。
原来狐涎是个媚人之药,人若吃下,便心迷意惑。
不拘男女,一着了他道儿可是万万没想到,这天是关帝暗中护驾,举起青龙偃月刀从虚空劈下,胡媚儿大叫一声,丢开了茶盘茶碗,内侍们都被惊醒了,举灯一照。
只见一个母狐狸头脑迸裂,死于地下。
这个故事表面上虽然讲的是妖邪法术和神灵的对抗,实际上很可能是暗示读者,法术无法改变世间的运势,妄图尝试者都会失败。
参照这个例子,如果公孙胜用法力劫夺生辰纲,还真不一定就是“弹指一挥”的事。

参考:
写本小说,自然是作者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看就看,不想看放一边。
觉得Bug很多,不如自己写得好,那就放下书,拿起笔,自己去写一个,看看有没有读者。
动不动就问,“元芳,你怎么看?
”着实是闲的,回答者长篇大论,也是闲的。
恰好今天闲着,也就胡侃几句。
(不知老胡是否有意见)智取生辰纲,是水浒传中的经典桥段,一度还上过中学课本。
一个瞒天过海的戏法手段,用最低端的江湖神物----蒙汗药,丢翻了押解生辰纲的一众官军、虞侯和老管家,外加一个杨家将的后人,能与林冲战成平手的好汉----青面兽杨志!兵不血刃打劫成功,好手段,好阴谋!如此精彩,其实在江湖中也不泛可以比拟的骗局,别的不说,杨志就有所防范,这才有几次阻止军士买酒喝之举,就是最后毅志不坚才着了道。
非得在其中去找个Bug,说公孙胜明明有法术,千军万马中都可以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召唤黄金力士捉将擒贼,对一群小军士,搞个“障眼法”,岂不是手拿把攥,小菜一碟?
那可能的原因也就两个:其一,劫生辰纲众好汉没想伤人,更不想被快速追查到,伤人就是大案加大案,被查到就是钱没花了人没了,岂不是空欢喜一场?
而满世界会法术者,屈指可数不过几人,等军士们醒来发现是着了法术的道,很容易追根溯源就暴露了,不仅自己身陷囹圄,还得连累师门,所以公孙胜不敢用。
其二就是,劫生辰纲时,公孙胜道行尚浅,师傅没教,徒弟不会!那怎么使?
修道之人,会了法术,金银自是身外之物,要来何用?
学个点金术,点石成金不是容易得多?
干嘛还得冒险去干劫道之事?
公孙胜是较早自己跑去和晁盖联合要劫生辰纲的,可见此时他还在受“外物”所惑,道行自然尚且不行,要不然自己单干就行啦!道长也是一步步长成的!好了,不胡侃了,如果用法术搞定一切,就不叫水浒传,就叫公孙胜传了!
参考:
公孙胜会法术不假,但不能因为会法术就可以滥用法术。
只有在形势危急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或者在对付同样拥有法术的对手时才会动用法术。
就拿智取生辰纲这事来说,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氏弟兄七人已经对如何劫持生辰纲进行了周密策划并制定了力取和智取两套详细方案,可以说是万无一失。
最终晁盖等人采用下蒙汗药的方式兵不血刃的轻松劫取了杨志押送的生辰纲。
在劫取生辰纲的过程中一切都按照之前的既定方案顺利进行,因此公孙胜也就没有必要使用法术了。
如果我们细读《水浒传》就会发现公孙胜多次使用法术,第一次使用法术是石碣村一战。
由于白胜的出卖,晁盖等七人劫持生辰纲事泄,官府派何涛带领官军捉拿逃到石碣村的晁盖等人,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公孙胜使用了法术,祭起狂风,风助火势,火烧官军战船,大败何涛,而后与晁盖等人投奔梁山泊入伙。
第二次使用法术是高唐州大破高廉。
宋江为搭救被高廉抓进监狱的柴进,率梁山人马攻打高唐州。
没想到高唐州知府高廉身怀道术,高廉用道术杀得梁山人马大败。
无奈何宋江派李逵戴宗下山去请公孙胜。
公孙胜受师父罗真人指派下山去斗高廉。
公孙胜与高廉斗法,以五雷天罡正法破了高廉的妖术。
高廉欲要驾云逃走,被公孙胜用法术从云中打下尘埃,雷横赶上前去一刀将高廉砍为两段。
第三次使用法术是芒砀山大破混世魔王樊瑞。
徐州沛县芒砀山中,聚集著三千人马。
大头领“混世魔王”樊瑞能呼风唤雨,用兵如神。
手下两个副将八臂哪吒项充能仗一面团牌,牌上插飞刀二十四把,百步取人,无有不中,手中仗一条铁标枪;
飞天大圣李衮也使一面团牌,牌上插标枪二十四根,亦能百步取人,无有不中,手中使一口宝剑。
这三个占住芒砀山,打家劫舍而且意欲吞并梁山泊。
宋江亲自率梁山大军攻打芒砀山,公孙胜使用八阵图阵法大破樊瑞妖术,擒获八臂哪吒项充、飞天大圣李衮,降服混世魔王樊瑞并收其为徒。
第四次使用法术是征讨田虎时,乔道清用法术大败宋兵,甚至逼的宋江要横剑自刎。
最后还是公孙胜出场用道术大破乔道清将其降服。
第五次使用法术征讨王庆时,卢俊义在南丰之战中大战金剑先生李助,卢俊义不敌。
公孙胜以法术使李助手中剑脱手落地。
卢俊义方才有机会将李助生擒活拿。
从公孙胜使用的法术情况来看,他一般都是在对付有法术的对手时才会运用法术与其斗法。
梁山好汉云集,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公孙胜出手即可胜之。
回到问题本身,智取生辰纲的时候公孙胜之所以不用法术,一方面是晁盖等人已经胸有成竹胜券在握了,不需要法术助力;
另一方面杨志乃三代将门之后五候杨令公之孙,是名将之后,公孙胜如果用法术伤害他显然有违天道。
如果贸然使用法术伤害忠良于己不利,这也是公孙胜没有使用法术的重要原因。

参考:
为什么公孙胜明明会法术,但是他确不敢轻易使用呢?
那是因为:法术不能轻易使用,也就是说公孙胜不敢轻易使用法术。
我们从众多书籍资料中都能了解到,古代的道士,是以救济百姓,帮助百姓,惩恶扬善为宗旨,因此也有了“乱世道士下山”的说法。
同时他们是不能轻易施展法术的,特别是对凡人使用法术,因为这样非常容易遭到天谴。
“功不足德来补,德不够六亲凑”,这是民间关于法术的代偿问题的俗语。
施展法术是要有代价的,如果你你功力不足而使用了某些厉害的法术,用什么来代偿呢?
就得用你平时积累的福缘,如果还不够怎么办呢,那就用你家人的福缘来顶替了。
因此,所有法术的代价是很大的,人的福缘降低,运势就会低落,各种衰败都会随之而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气运不佳同时,用法必用于利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行善。
法术本身就消耗法力,以抵挡业力对自己的影响。
如果起心不善,就会存在恶的业力,这就更加倍了法力的损耗,公孙胜是不敢的。
而用来利他,这就是积累功德,这就是行善,你所受到的业力是善的业力,这是对施法者有利的。
就公孙胜书中几次使用法术的情况,可以直接证明
第二次使用法术是对身怀道术的高唐州知府高廉,宋江派请公孙胜出手,然后公孙胜出手破之。
第三次使用法术是对混世魔王樊瑞,“混世魔王”樊瑞能呼风唤雨,用兵如神,公孙胜出手降服。
第四次使用法术是对付同样会法术的乔道清,最后公孙胜大破乔道清将其降服。
第五次使用法术是对付金剑先生李助,那李助得异人传授,拥有剑术,一把剑舞将起来如掣电般,已近剑仙之流,至少也是异人之流。
公孙胜使用法术将李助手中剑脱手落地,于是卢俊义将李助生擒活拿。
最后总结:通过公孙胜的几次出手,我们可以发现除了第一次,后面的对手都不是常人,不是身具法术,就是身怀异能。
可以说,这些人都是和公孙胜一样的同道中人,是属于一个层次的,这样的情况下,公孙胜出手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第一次出手,虽然面对的是普通人,但是明显此事是因公孙胜而起,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因果”。
而道家所讲的“承负”,是类似于佛家“因果”的。
《太平经》中说:今人要承担先人行为善恶所带来的后果,名为承;
同样,今人的行为善恶也会对后人产生影响,名为负;
代代相承相负。
那么我们再看截取生辰纲,是公孙胜自己知道了生辰纲的路线,自己想去夺取,所以是他自愿去做的,这就是“因”。
而因为截取生辰纲招致晁盖等人被官军所围,这就是“果”。
如此“因果”下,或者是“承负”下,公孙胜是必须要出手的,不然公孙胜要付出的代价将是他难以承受的。
而就算如此,公孙胜还是得必须付出代价,因此公孙胜在上梁山不久,便下山回家潜修。
他去修什么?
就我所想,最主要的无非就是消解石碣村出手的“业力因果”。
最后就是天命不可为了,公孙胜是一名有道法的道士,那么他应该是可以窥得一丝天机的。
所以他知道生辰纲这一劫,必须是要由晁盖去承担的,这个是上天注定的,因此他找的也是晁盖,他是不敢违背天命的。
所以,公孙胜的法术是不敢轻易使用的!
参考:
蒙汗药或许就是公孙胜的馊主意!不过,公孙胜有法术但不是天下第一,普通道观里的道士而已,宋江就破过他的法术。
生辰纲乃朝庭大员的寿礼,梁中书应该知道些江湖术士的法术,早想到用啥法子可以破解江湖法术,公孙胜或许不敢轻易施展法术也在情理之中。
押运官乃大宋杨老令公之后,江湖上赫赫有名的青面兽杨志,当然知道江湖术士之流的骗招,早想好了对策,此招对俺不灵!谁人敢用?
没想到是百密一疏。
蒙汗药,普通之药,黑心店家常用,杨志岂能不知?
这就是灯下黑的招数吧,不用奇招,就用最平常药,让你想不到,让你防不住,让你傻了眼,想破了头,防千防万,普通一招就使十万贯财宝到了手,这,智多星吴用的功劳吧。

参考:
这生辰纲价值十万贯,这送给东京蔡太师的,护送的人是杨志,可以说得上是智勇双全,但是杨志不善于考虑别人的感受,叫大家白天赶路,晚上睡觉,最终引起了众人的不满,也就是这个不满,让大家和杨志产生矛盾,最后大家才买了酒喝,杨志众人被蒙汗药麻倒,眼睁睁的看着钱被劫走。
虽然读智取生辰纲感觉很精彩,但感觉这其间疑点重重。
第一、为什么生辰纲的路线能够被知道,这种押运,应该也是挺保密的吧,为什么能够事先被江湖人士知道,还不止一个,赤发鬼刘唐,入云龙公孙胜都知道了,前面几次押运生辰纲都失败了,难得每一次都不吸取教训?
第二、入云龙公孙胜道术高强,为什么不直接使用法术,来一个飞沙走石,将众人困倒,岂不快哉,何必使用这一种笨方法呢?
第三、为什么劫去生辰纲不赶尽杀绝,不留活口,要知道这劫去生辰纲可不是小罪,那被抓到全部都是要杀头,这个时候对别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要知道在以前几次生辰纲的押运,那些押运的可是全部都被杀了。
这个不杀人,导致了蔡太师能够第一时间知道自己的生成纲被人劫了,而且知道这个盗贼的大致活动位置,相比于以前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这一次的搜捕难度要小的多,而且在时间之上,也快速许多,能够第一时间开始侦查。
第四、也就是为什么选在自己家门口动手,这人来人往的,你怎么知道这个点就这一些人路过呢,万一在路上被别人碰见了怎么办,这不是事情败露了吗?
综上所述,我觉得智取生辰纲还是存在着一些漏洞的,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分的吹毛求疵,因为毕竟小说创作之中,还是要有巧合的,古语云:无巧不成书,如果事情不是这么巧合,那么这一本书也就不用写了。
而且综合晁盖等七个人的武力情况,在入云龙公孙胜不使用道术的情况下,还不一定有人能打过杨志,选择用蒙汗药,也是一个扬长避短的过程,在这里也有对人性的考量,那就是如何才能让杨志一群人放松警惕,走入圈套。
而且,在情节安排上,如果杨志这么早就死了,或者公孙胜使用法术,晁盖等人没有暴露身份,这故事情节怎么铺展下去,怎么会有后面的水浒108将呢?
所以在无数巧合之中,成就了智取生辰纲。
智取生辰纲如果不成功,记住“智取”,就没有梁山108将的大聚义!
参考:
是啊,如果什么事都用法术来解决,可容易多了,那还要人干嘛?
水浒传不是神话小说 不同于西游记,和封神榜,是写实小说,虽然古典小说都有神话传说的部分,但是除了西游记和封神榜之外之外大多数故事不敢这么写,那是偷懒,而且故事大打折扣,不再惊险刺激了,吸引不了读者了,就是西游记,和封神榜也不是所有的事都用法术解决,也是该用时用,不该用时不用,劫个生辰纲都要用法术,七个英雄还不如一个程咬金,这故事还有什么看头,故事总不能到此结束吧!怎么牵出宋江,武松的故事来呢?
施耐庵是大作家,哪能那么干那,那不是砸饭碗吗!
参考:
如此高明,为什么不自己写一部《水浒》呢?
小说就是小说,作者确定主题,构思情节,他既不是写历史,也不是写百科全书,他选的情节,只要是不逆情悖理,能表达主题,就可以的。
读者、批评者,只能讨论其主题、表达等等方面,没有理由去捉刀的。
下馆子吃菜,菜烧生了、盐太多了,你可以说话;
你没理由说“你怎么不用热锅冷油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