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破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

结硬寨,打呆仗是曾国藩的杀手锏战术,这种战术的实质就是在攻打太平军城池的时候,里三层、外三层地将城池围个水泄不通,在围了城池后也不去攻城,就是跟对方耗着。
无论对方如何挑战就是坚守不出,不“浪战”,如果对方解围部队从外围寻求突破,那就依托外围营寨拦住对方;
如果对方守城部队从内围寻求突破,那就依托内围营寨拦住对方。
传说曾国藩是大蟒蛇转世,这种战术你可以按照大蟒蛇捕食的行为来理解:死死地缠住对手,直到对手活被生生地箍死。
围困久了,对方守城部队的补给就会耗光,那么城池就会不费吹灰之力地拿下了,但这种战术的精要就在于要围死对方,不能留下任何缺口,一旦出现缺口让对方往城中运送补给物资,这种围困就没意义了,正因为每次都把对手围死了,所以执行这个战术的曾国荃也被称为“曾铁桶”,形容他围城就跟铁桶一般,滴水不漏。
那这种战术该怎么破呢?
一般是强攻,这种方式很直接,最好是城内的守军跟城外的援军里应外合同时发动进攻。
但问题在于湘军的营寨是极难攻破的,比如安庆战役时期,湘军就围困了安庆整整一年,而在天京战役时期,湘军更是从1862年春天开始,一直围困到了1864年夏天,时间持续了2年之久。
如果湘军的营寨那么容易攻破,就不可能实现如此长时间的围困了。
实际上无论是安庆战役还是天京战役,太平军也曾组织过多次反扑,但每次都失败了。
那么在攻打湘军营寨的时候使用大量的火器呢?
比如用火炮轰击湘军营寨,再用洋枪进行压制,这个办法在天京战役的时候也曾用过。
1862年9月李秀成率13王20多万大军回援天京,与曾国荃大战了46天,当时李秀成手下的太平军就大量使用了火器。
而且当时太平军使用的火器都是从洋人手上购得,其火炮、洋枪之威力都完全压制了湘军,也仍未攻下湘军营寨。
▲天京战役的时候,太平军的火器是远胜于湘军的,但仍未攻破湘军营寨原因之一在于威力大、射程远的开花炮弹道弧度过大,用开花炮远距离轰击湘军,湘军只要在墙垛后面就地卧倒,通常也制造不了多大伤亡;
如果不用开花炮,则炮火威力小且射程短,而在湘军营寨外围一般又有两到三道壕沟环绕营盘,普通大炮对湘军就造成不了多少伤亡;
同时如果开花炮距离营盘太近,则射程和打击范围都会受到限制。
原因之二在于曾国荃打仗非常“费钱”,舍得拿出大把大把的银子赏赐士兵,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舍得给钱湘军打起仗来自然就格外卖力,营盘也就很难攻破了。
很多时候即便太平军冲入了湘军营寨,湘军也会死命抵抗,一次又一次地把太平军给打出了营寨。
那么穴地攻城呢?
这是太平军的看家本领,其实这招太平军在攻寨的时候也经常使用,但曾国藩的湘军跟太平军也打了很多年的仗,军中有很多经验丰富的老兵、精兵,在对付穴地攻城这个套路上早就有了应对之策。
比如你要挖地道挖过去,湘军干脆就跟你对挖,一旦“内外洞穿”就直接跟你短兵相接把你给打回去。
有时候还会来些损招,放毒烟熏死你,放秽水灌死你,甚至就在地道的尽头堆上柴火,等你挖穿的时候烧死你。
总之太平军也曾无数次地采用穴地攻城法,但每次都被湘军给破解了。

那么对付这种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有破解的办法么?
其实破解的办法还是有的,当然我认为的破解法是建立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的破解法,如果你说要用今天的现代化武器去破解,那也没什么好说的,随便几枚精确制导的导弹打过去,湘军的营寨也就玩完了。
湘军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在于两点,一是这种战术避免了攻坚战,当时攻坚战是伤亡最大也是最难打的作战方式,一旦把对手围死了,你就不用去攻坚,城内的敌军就会被你围死。
而对方要想不被围死就只能过来攻你的坚;
二是避免了“浪战”,也就是野战,野战恰恰是湘军最不擅长的作战。
在结硬寨、打呆仗战术成熟之前,曾国藩也曾数次与太平军野战,但基本上败多胜少,甚至在湖口被石达开连败三次,败得曾国藩几乎跳江。
所以要破掉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也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对付围困,可以用反围困的办法我认为可行的第一种方法是反包围,也就是湘军在城池的外围修建了营寨围困城池,那么防守方可以在湘军的外围也学着湘军的方法修建营寨将围城的湘军给反包围起来。
这样一来,围城的湘军就会断绝补给,最后即便湘军把城池给围死了,攻下了城池,他们也同样要面临被包围的境地,最终会被最外围的太平军给围死。
当然要实行反包围的话难度是极大的,不但要有数倍于湘军的兵力,而且围困的时候还要能做到跟湘军一样围死对方的效果,这在执行的时候非常有难度。
但是如果能够实现对湘军的反包围,那么被反包围的湘军就必死无疑了。
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围困对手又被对手反包围的战役当中,被反包围的一方几乎全都输了,唯一赢下来的只有一例,还是在古罗马时期由凯撒实现的,也就是说,如果能够实现对湘军的反包围,那么就基本能确立湘军的败局了。
反包围湘军,就是在对方避免攻坚的基础上再反转一次,使自己不用去攻坚,反逼对手来攻你的坚。
第二种可行的办法是“围魏救赵”,攻敌之必救。
这个办法在太平天国前期的时候就经常用过,比如两破江南江北大营就是用的这个办法。
具体操作就是不直接攻坚江南、江北这两大营,而是主动把战线拉到天京外围,去攻取清军防守空虚的地方。
当战线拉到天京外围后,两大营的清军就被太平军牵着鼻子走了,不得不分兵去救援外围被太平军围攻的城市,这样一来,两大营就空虚了起来。
当两大营空虚之后,外围作战的太平军再杀个回马枪,集中优势兵力回攻两大营,这个时候两大营也来不及把派出去的军队召回来,由于大营兵力空虚,也就很容易被太平军攻破了,太平军两度攻破江南、江北大营就是这个套路。
在湘军围攻安庆的时候,陈玉成也曾用过这个套路,不过当时要攻到武汉还需要李秀成的配合,可惜李秀成忙于经营自己的地盘,没有按约跟配合陈玉成,致使围攻武汉的计划失败。
其实当太平军打算进攻武汉的时候,曾国藩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但他就是死咬青山不松口,没有派兵回援武汉,他就赌太平军不会攻到武汉。
如果当时真的让太平军拿下了武汉,曾国藩的顶戴花翎就会被清廷给摘了,安庆也就自然解围了。
后来在天京战役的时候,李秀成率20万大军与曾国荃苦战46天没有打退湘军,之后太平军便转入了外围作战。
只可惜这个作战错过了时机,整整拖了3、4个月才开始执行,等到执行的时候清军已在皖北集结了重兵,外围作战的太平军没能打开局面,“围魏救赵”的策略就失败了。
其实无论是安庆战役还是天京战役,太平军都有机会实施“围魏救赵”的策略,这个策略的好处就在于可以逼着曾国藩去打他不擅长的野战、“浪战”,只要把围城的湘军给吸引走,无论是突然杀个回马枪回攻湘军大营,还是在运动中歼灭回援的湘军,都有很大的机会。
只可惜那个时候的太平军已不是天京事变之前的太平军了,执行力度远不及从前,也就一次又一次地丧失了反败为胜的机会。

参考: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跳出去大迂回开辟新战场,光脚的还怕你穿鞋的不成。

参考:
太平天国的失败说到底还是内讧引起的,并不是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的战略起到了作用。
所谓“结硬寨,打呆仗”可以理解为,利用坚固的防御工事也就是营寨,步步为营,一步一个脚印的去进攻对方,简单点说就是做缩头乌龟,一步一步往前冲。
如果说这种战法都值得吹嘘,那中国几千年的军事经验都不配当下酒菜了。
从本质上来说,曾国藩并没有充足的军事经验,只是一个读书人,曾国藩前半辈子主要用于科举和做官,当团练大臣也是情急之下不得已而为之。
前几天卧床休息时,看了唐浩明的历史小说《曾国藩》,虽是历史小说,也极力吹捧曾国藩,但是在字里行间也能够看出曾国藩在军事上的无能之处,可以说,由曾国藩亲自指挥的战役,几乎没有一场胜利的。
书中有一幕给我看乐了,话说曾国荃准备攻打安庆的前几天,曾国藩为了避免晦气,撤退到大本营,然后说这是给你最好的礼物,一个三军统帅对自己不自信到这个地步,也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军事能力了。
曾国藩在担任湖南团练大臣的时候,使劲揽权,相继夺取湖南的司法和财政大权,湘军还没等出征,曾国藩就想操控绿营,结果引发兵变,差点被绿营的人把脑袋给拿去,无奈之下只能到衡阳去练兵。
苦练一段时间后,朝廷再三督促曾国藩率军出征,曾国藩就是不为所动,各种理由搪塞。
这个时候正好太平军大举西征,从安庆一直打到岳州,由于战线拉得太长,其实到湖南境内的时候,已经是强弩之末了,无力再组织大规模的进攻,如果说太平军已经开入湖南,曾国藩还不出兵,那就说不过去了,随后湘军全体开拔,这是曾国藩第一次与太平军交手,当时曾国藩派遣塔齐步等人围攻湘潭,自己率领水军前往靖港,试图切断太平军在湖南的水上粮食运输站点,结果却轻敌冒进,自己的水师一往直前,而把陆军抛在了身后,结果就是水军去送了人头,陆军来了再送人头。
据说当时曾国藩第一次有了想要投水自杀的念头,被属下好歹给拦住了,如果不是塔齐步方面在湘潭取得一定的成绩,估计曾国藩真的混不下去了。
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了,应该说是一次对战,直接怀疑人生后的无奈之举。
但是曾国藩也真的是命好,没有身处长江中下游,而是湖南这样较为封闭的内地,使得太平军不能横冲直撞,当然,湘军的确是有些实力的,湘潭战役后,太平军不再继续向湖南进攻,应该也是忌惮湘军。
也正是如此,在湘潭战役后,咸丰帝认为曾国藩的湘军还挺能打,就命令曾国藩到江西去支援,夺取九江,入了江西之后,曾国藩又企图把控江西的财政和军政,按照他的想法,我替江西打仗,就应该让江西拿钱,江西不愿意拿,曾国藩直接在赣北设卡收厘金。
考虑到在靖港的惨败,曾国藩认为想要打败太平军,必须依靠“结硬寨,打呆仗”的稳扎稳打的策略,再也不能轻敌冒进了。
实际上,当时这段时间太平天国在天京事变后元气大伤,这个时候如果清军能够一鼓作气,还是能打出点成绩的,可曾国藩就是稳坐南昌城,不敢动一下。
结果就是清军在各地战场都有起色,唯有江西战场如一潭死水,在这样的情况下,曾国藩也想离开江西,碰巧其父去世,曾国藩直接请辞,回乡丁忧。
古代重孝,父母去世的时候,官员必须守孝三年,但是军情如此紧急,曾国藩作为湘军统帅是不应该走的,不管满朝文武的挽留,曾国藩高低不答应,执意走了。
让人想不到的是,在曾国藩守孝的这段时间,整个战场都活了过来,湘军直接把九江攻克了,整个长江干线打通,形势一片大好,这个时候曾国藩在家却气得咳血,整天找弟媳妇的毛病,这简直就是心态崩了,如果这个时候太平军被挫败,曾国藩绝对是终身不会再被启用。
在天京事变发生后,神棍洪秀全诛杀了杨秀清(太平军的实际操控者),石达开出走,韦昌辉再被杀,太平天国按理说就应该寿终正寝了,但是太平天国毕竟是新兴政权,洪秀全死马当活马医,大胆启用新人如李秀成,陈玉成等人,这俩人也不惯毛病,直接给清军上了一课,连破清军经营多年牵制天京的江南江北大营,让咸丰帝是抓心挠肝。
无奈之下,只能依靠湘军主持局面,为了能够协调湘军统一指挥,不得不启用曾国藩,当时的曾国藩那是一个器宇轩昂,然而在稳扎稳打的策略中,还是给了太平军喘息的机会,一度遭遇太平军的反扑,比如三合镇大战,湘军精锐几乎尽皆丧亡。
胡林翼说:“三河败溃之后,元气尽丧,四年纠合之精锐,覆于一旦,而且敢战之才,明达足智之士,亦凋丧殆尽。
”经此一役,曾国藩却更加坚定的认为不能打冒进的仗,还要继续稳扎稳打的策略。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湘军已经取得重大优势的情况下,湘军以将近十万大军把安庆围的是水泄不通。
安庆之战应该说是湘军与太平军最为经典的一仗,在湘军包围安庆后,太平天国也派遣陈玉成率十万大军来援,但是却被湘军策反太平军将领韦志俊(韦昌辉的弟弟)切断粮路,陈玉成不得不撤退。
不料当年冬天忠王刘秀成却直接从南路开到曾国藩的驻地,吓得曾国藩写下遗书准备自杀,却没有想到李秀成没有继续进攻武汉,反而转向江西,假如当时李秀成直接把曾国藩给拿下了,估计也没有曾国藩什么事了。
但是历史就是这么诡秘,到现在也没有搞清楚李秀成为啥没有打武汉,可能是真的天数已尽。
从1860年5月湘军开始包围安庆,一直到1861年9月,将近一年半的时间,太平军终因粮食殆尽,最终被湘军攻破城池,此后在围困天京的时候,湘军还是如法炮制。
从1862年春天曾国藩就让弟弟曾国荃率领湘军主力围困天京,在天京城外深挖壕沟,广筑防御工事,时间长达两年,期间李秀全曾建议洪秀全撤出天京,但是进了天京“小天堂”的洪秀全哪里还愿意出来,两人发生争执,也导致太平天国军心涣散。
一直等到1864年,基本除了天京没有收复,其他地区的战事基本已经平定,朝廷还让李鸿章率领淮军会攻天京,李鸿章深知不能与湘军抢功,因此迟迟不愿发兵。
讲到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太平天国到曾国藩崛起时,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即使如此,曾国藩还是难以建功立业,唯一能够拿得出手的两场战役如安庆战役,天京战役,完全是按照稳扎稳扎的方式成功的,人们也因此称具体指挥作战的曾国荃为曽铁桶,围城相当有一套。
但是以事实来说,淮军的作战思想还是过于守旧,没有充分利用当时已经逐渐流行的洋枪洋枪厉害,实际上,如果太平军能够装备新型的火炮,打败湘军的“硬寨”绝对不在话下。
为何李鸿章的淮军能够崛起呢?
虽然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但是李鸿章对洋务更为热衷,在以五千兵力开入上海后,立即装备西式武器,配合洋枪队横扫李秀成部,之后在整个苏南地区,淮军都是所向无敌,不是淮军比湘军能打,而是淮军武器更先进。
此后,剿灭捻军的时候,曾国藩前去挂帅没有成功,李鸿章去了就摆平,说到底,湘军这种军事体制在没有创新的情况下,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装备洋枪洋炮,而曾国藩的学识让他认为还是要依靠传统的战术来解决问题。
说到底,曾国藩为官的确有一套,但是要说打仗根本就是外行,“结硬寨,打呆仗”不过是缩头乌龟仗着壳硬走得慢罢了,上不了大席面。

参考:
这个事情啊,简单说,蒋介石就是曾国藩的崇拜者,处处学曾国藩。
而毛泽东则把蒋介石的打法,破了个一干二净,毛泽东的打法,就可以破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的打法。
第五次反围剿,红军是失败了,败就败在博古李德他们手里。
当时就有人问毛泽东,怎么办?
毛泽东回答说,我们可以放弃瑞金根据地,跳到湖南去。
这样,蒋介石苦心孤诣造的那些碉堡群,就完全无用了。
百万大军,势必要放弃已经构筑好的阵地,跟到湖南去。
这样阵型一动,红军就有机会了,可以集中力量歼灭其中薄弱的一部,围剿就破了。
当时,博古他们不肯听,终于大败。
其实后来的解放战争,蒋介石还是采用这种步步为营的打法。
例如胡宗南就去围攻延安,陈诚就去围攻临沂。
岂料毛泽东轻轻一动,蒋军就白忙乎一场,最后被分割歼灭。
结硬寨打呆仗,要求对方也肯和你玩这一套。
比如说,安庆之围、天京之围,曾家军把城围得紧紧的,最后攻克。
然而,当时就有人,例如李秀成,就发现这个问题,建议让城别走,和曾国藩兜圈子。
洪秀全不肯,于是败了。
后来曾国藩剿捻,捻军就活动得多,曾国藩就没有什么办法。
当然,纯粹地运动,也不能完全击败曾国藩。
还是需要有地方建设来配合。
这是政治角度来说。
纯军事来看,对付曾国藩这种打法,就是要不断运动,让他失去目标,而后勤无法保障,自然就破了。

参考:
其实破解曾国藩所谓的结硬性营打待仗最佳的战法无过于运动战和大范围的机动作战相结合。
所谓的结硬营打呆仗说白了就是类似后世老蒋的堡垒战术,步步为营拼消耗的打法。
曾国藩就是凭借这套打法,下九江取安庆,攻南京生生熬死了太平天国。
具体到湘军和太平军之间,要对付曾国藩的战术其实说起来也简单,一约围魏救赵,一约外有援军。
无论是九江,安庆还是南京,太平军守得不为不拼,防的不畏不死,只不过拿不住湘军的命门而已。
所谓,湘军的命门,其实也简单,一是兵力不足,一是后勤消耗巨大。
太平军虽然在三河大捷中击败湘军,但是根据地越来越小,作战范围越来越狭窄。
都是湘军这种战法的功劳。
而太平军如果想要破解湘军的这种战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大范围的进攻湘军的后方,湖北江西等地区,只要太平军在某一处大范围得手,如威胁南昌,或者攻破武昌等等,都可以在破坏湘军后勤补给的同时,迫使湘军分兵回流,只要湘军回流,则湘军的战法不攻自破。
折腾几回,湘军精锐就都拖垮了,然后先破陆军,后破水师,湘军也就完了。
毕竟在各方面的密切防范下,湘军主力吉字营为代表的骨干精锐也就那么几万人。
消灭一批就少一批。
像三河大捷那样的歼敌数量,折腾几次,湘军的嫡系也就完了。

参考:
攻敌必救,围点打援,引蛇出洞,调虎离山,声东击西,暗度陈仓。
有的是办法。
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中华国土万里长,干柴烈火遍地藏。

参考:
这并不是什么高明的办法,说到底,曾国藩自己都承认这是蠢办法。
唯一能对付的就是特别头铁愿意跟你原地死磕的对手。
这个打法之所以能成功,和太平天国自身的问题是分不开的。
如果不是太平天国内部倾轧和战略上的短视,曾国藩这种搞法根本行不通。

参考:
所谓的结硬寨打呆仗是曾国藩自己说的,作战的原则是:安营扎寨的时候在营地周围挖战壕,阻止敌军偷袭;
行军之前做好战场侦察,预防在行军的过程中被敌方偷袭;
每到一地要详细观察地形,一定要抢先占领险要的地方;
打仗的时候能进攻就进攻,不能进攻就防守,当敌军精疲力尽的时候再反击。
总之一句话,在和太平军作战的时候,先要保护自己,然后再想着怎么消灭敌人!这种战法看上去很保守,显得中规中矩,但是在和太平军作战的时候效果还不错,使用这种战法让湘军一直打到了南京城,灭掉了太平天国。
其实,破解结硬寨打呆仗的方法有很多,只不过天平天国当时经历着内乱之后元气大伤,已经没有能力和清军进行苦战,在面对曾国藩这种战术的时候拿不出足够的力量吃掉它,又要防止和湘军缠斗时间太长清军的其他部队过来支援,反而将自己吃掉,于是在这个特定的时期,曾国藩的战术可以说是屡试不爽。
但是,如果太平天国没有爆发天京事变,曾国藩这种战术很容易被太平天国给破解。
破解方法也很容易,那就是先围着不管,等湘军忍不住主动出战了再打他。
以曾国藩的战术在遇见太平军之后,他们先是以防守为主,然后在太平军攻势顿挫的时候反击,所以面对曾国藩的湘军,太平军应该以优势兵力将其包围,湘军会赶紧修筑壁垒防备太平军突袭。
修筑壁垒可不容易啊,按照湘军修硬寨打呆仗的核心思想,扎营之后要挖一丈五尺深的壕沟,一丈厚8尺高的墙,墙上还要铺上长条小树,设有枪炮眼。
这样的筑垒,太平军想要攻打到大营内部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但是没关系,看着湘军修墙挖沟别搭理他们,对曾国藩围而不打,等到他粮草不够的时候只有三个选择:投降,突围或者被迫和太平军野战。
于是,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就失灵了,太平军反而可以以逸待劳。
那么,即使双方实力差不多,曾国藩的湘军也多半会输,如果本来太平军就有优势,那一定会取得对湘军的胜利。
如果湘军在防守期间其他清军赶来更好了,太平军可以围点打援,将楚军,淮军,洋枪队一举歼灭。
运动战也能破敌!太平天国初期那些从广西起家的老家伙们还在就更好打了,直接在运动战中击败之!初期的精锐作战主观能动性极强,而且作战意志极强,可以借助湘在行军的时候零敲碎打将其歼灭。
湘军行军速度极慢,每天的行军最多不过3-40里,甚至有的时候一天只走20里地。
在行军的时候,湘军把绝大多数兵力都用在防备太平军的偷袭上,所以在湘军前进的时候太平军很少能找到机会对其主力部队发动攻击。
当然,主要原因也是那个时候太平军已经和初期没有办法比了,军队的组织能力,战斗力大幅度下滑。
但如果太平天国初期的精锐,完全可以在曾国藩的湘军行军的过程中不断消耗其有生力量。
例如,湘军在行军的时候派一队精锐士兵在大队人马的10里地或20里地前探路,遇到树林、村落也会仔细查看。
前面说了,湘军在行军的时候一天也就走三四十里,慢的时候才20里地,前出10~20里地,是湘军正常行军的至少半天路程。
太平军可以在湘军必经之路设下埋伏吃掉他的先头部队。
只要保证4个小时之内结束战斗就能避免被湘军主力包围。
然后,在湘军的后方对湘军开展破交战,切断他的补给线,用不了多久这支部队就会不战自溃。
实际上,曾国藩在后来和善于运动战的捻军作战中就经常吃亏,所谓的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就不灵了。

参考:
曾国藩的这种战术其实并不先进,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就是机动能力差,灵活性低。
扎营结寨不是简单的支个帐篷,要建造各种防御工事,要挖好几道壕沟,这些都费时费力,人家要是老老实实在城里呆着还好,如果人家突围了或者外围部队去围魏救赵了,自己的兵力追都追不上人家,大家可以参考靖难之役朱棣的做法,绕道济南直取江苏,济南守军跑吐血也没追上北军。
其次就是适用对象单一,湘军也就是仗着自己人多,后勤跟得上,且对面太平军也没骑兵,这才能用这种战术,因为围城需要多好几倍的兵力,后勤也会耗费巨大。
如果是碰上元初明初那种骑兵,湘军还没来得及合围,人家就冲出去打运动战了,湘军都是步兵炮兵,追骑兵毫无胜算。
要破解这种战术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被围部队出城和湘军野战,缠住湘军围兵,外围援军不要过来救援,直取湘军老家大本营或其他军事重镇,迫使湘军分兵救援,这样就可以解围。
其实没有最高超的战术,只有最合适的,湘军能赢,只是曾国藩用了当时最合适的战术而已。

参考:
曾国藩是我国晚清时期的汉族名臣,其依靠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在家乡组织具有浓厚地方性色彩的军事组织-湘军,并依靠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成功而成名。
曾国藩是一个具有中国传统士大夫思想的人物,所以很多时候其处事风格更偏向于保守,甚至是极端。
所以曾国藩在经历多次与太平军战斗失败以后,通过总结战斗经验,得出太平军战斗机动性较强的理论。
并针对性的提出了通过结寨互保,多重围困的策略,用于攻击太平军固守的城池或堡垒。
虽然曾国藩对外宣称自己是打呆仗,但是毫无疑问,曾国藩的这种战法还是很有针对性的并且有效果的。
有很多太平军固守的坚城,都被曾国藩使用这种战术所攻破。
而太平军面对曾国藩的这种战法,要么是固守代言,直到城内物资耗尽,不得不和固守待援以逸待劳的湘军拼死一战,这种情况下,被围的太平军结局一般都不是太好。
而且曾国藩的这种战术还可以围点打援,只要有援军要过来支援被围的太平军,就肯定要经过被湘军结寨筑堡的区域,就算能够顺利通过这一段区域进入城内,也肯定会被湘军这种战术啃掉一大块肉。
甚至有可能根本就没有办法,成功进入被围的区域救出被围困的太平军。
可以说当时的太平军对于曾国藩的这种缩头乌龟一般的战术几乎毫无办法。
比如太平军在天京被围期间,在天津之外的几十万太平军在忠王李秀成的领导之下,也尝试攻打其他区域来破解湘军这个战术,可惜功败垂成!那么曾国藩的这种结硬寨打呆战的战术,真的在当时就无法破解吗?
很明显,是完全可以的,而且当时的太平军也是可以做到的!断其粮草,乱其军心!古往今来,不管是哪一支部队,一旦被断了粮草都会动摇其军心。
三国时期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对决,曹操兵少将寡,但采用了从袁绍阵营投诚过来的许攸之计,派遣精兵偷袭袁绍囤积军粮之所乌巢,将此处所存军粮付之一炬!从侧面瓦解了袁绍军队的战斗力,从而赢得了官渡之战。
而在明朝末年,松锦之战期间清朝军队面对优势的明军兵力,通过围点打援,顺势袭击明军屯粮之所,瓦解十几万明军战斗力,几乎奠定了此次清朝对明战斗的胜利。
而曾国藩这种打呆战的战术,同样可以用劫粮道的方法去瓦解。
由于湘军集结兵力囤积堡垒之中,用于围困。
所以这就造成其机动兵力不足,但是湘军仍然需要足够的粮草来完成长期围困的任务。
所以在外围的太平军完全可以通过集结重兵袭击想军粮道的做法来解围。
粮草不济,必然导致军心浮动,就算是韩信再世,也于事无补了。
你围点打援,我围魏救赵!能够出现在战场上的湘军主力战斗力一般都不会很弱,太平军如果直接对围城的湘军进行进攻必然会造成大量的兵员损失,往往战略目标没有达到,还得不偿失。
其实在湘军围攻安庆的时候,陈玉成其实也有解救安庆的办法。
他当时是通过攻击湖北地区,希望能够将湘军围攻安庆的主力调回,实现侧面解围的目的。
只是可惜缺乏侧翼李秀成部队的配合,加上陈玉成过于担忧安庆战场的情况,导致攻击湖北方向的攻势较为疲软,且持续时间较短,没有引起湘军大佬们的足够注意。
最后功亏一篑,导致安庆陷落。
如果当初陈玉成在湖北方向取得重大战果,并配合李秀成十几万大军攻击江西,那么情况可能会完全不一样。
面对曾国藩的这种呆板战术,围魏救赵确实是一种非常有力的办法。
以战术方面的技巧,获得战场的优势在太平天国早期,太平军当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队,帮助太平军在早期的作战行动当中所向披靡。
这支部队几乎都是是由广西矿工所组成的老部队,他们的战斗技巧,就是通过挖掘地道,在地下埋藏数量惊人的炸药,轰塌敌方城墙。
然后城外的部队一拥而上,顺势拿下城池。
曾国藩的战术无非就是多布置堡垒和营寨,挖深沟以长期围困城内的太平军。
太平军完全可以依靠这只广西来的老部队,以同样的战术,多批次大批量同时挖掘地道,炸出一条血路。
除此之外,太平天国早期和洋人的关系还算不错。
太平军通过和洋人实施军火交易,获得了不少质量较好的洋枪洋炮。
太平军在面对曾国藩这种围困战术的时候,也可以集中大量火炮,以射程优势逐个轰击湘军修筑的堡垒,可以避免因为步兵阵前肉搏造成的大量人员伤亡。
不管在哪一个时代,只要武器没有形成代差,双方战斗人员数量没有悬殊到无法接受的地位,不管是阵法还是战术,都是有破解的可能性。
所以作为湘军创始者的曾国藩,为了克制太平军机动性较强的特点,特意设置了这种打呆仗,结强寨的战榜,确实让太平军在某些时候比较吃鳖,但并不代表没有办法可以破解。
打仗虽然很依赖武器装备,也很依赖士兵人数,但有的时候也更需要去靠脑子去思考更多的创意,一力降十会,四两拨千斤,才能在战场上创造更大的奇迹。

参考:
我是@岩角岛上研战例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破曾国藩的战法,就是:切断补给线一可以取粮于敌。
曾欺负太平军重火器缺乏,围城挖堑壕,打消耗战,这是欺负太平天国没有自己的“根据地”,粮草需要自筹。
那么要破曾国藩战法,就是攻击曾的补给线,以战养战,取粮于敌。
二可以消耗曾的后方基地太平军主动出击,攻击曾的粮道,不仅使围城的清军没有粮草,陷入困境,而且外线作战,可以攻击曾的后方系统,湘军的后援只有少数几个省,打掉湘人把持的湖北,湖南等,曾也无力回天三是可以掌握主动权因被围而去解围,属于被动挨打,容易被套路,而如若陈玉成等成立机动军团,弃安庆而攻曾国藩后方,曾首尾难全顾,势必分兵,这样就完成胜负易手。
其实这三点,说到底还是,打仗要看经济实力。
欢迎关注我的号,看更多战争可视化的短视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