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这句诗

一九四五年四月,陈寅恪写下了忆故居,这两句是诗中最著名的两句。
全诗如下: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破碎山河迎胜利,残馀岁月送凄凉。
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这个时候的陈先生已经五十五岁了,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在患病,想起故乡曾经居住的地方,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
钟声从渺远的远方传来,窗外依稀可以看到群鸦飞回巢穴的影子。
群鸦已经还巢,而我还漂泊在远方,这正是陈内心的写照。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自负才气绝伦怎么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放眼四海只有夕阳与我为伴。
陈先生一直是自负的,当初王国维走后,他写下了“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但是他那种凄凉的境地谁能懂?
破碎山河迎胜利,残馀岁月送凄凉。
一九四五年开始日军已经有失败的迹象,但是战争胜利了,我们的河山,各个方面都遭受了巨大的伤害,对于陈先生来说,文化无疑是伤害最大的。
而陈先生这个时候已经年过半百,就算赢得了胜利,自己只剩下晚景。
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陈先生的父亲在抗日战争的时候为了抵抗日军绝食而死,陈先生此刻卧病想起以前的先人在的时候,一家人在老家其乐融融。
可惜那不过都成了回忆,都变成了梦一般,自己羁旅他乡,只好把他乡当做故乡。

参考:
感谢诗书君
我有个想法,当一
这就是陈寅恪,一个一生都在和人间负气的大师,一个一生都在追求思想和精神自由的大师,一个晚景凄凉但最终打动了历史的大师。
要理解这句话,我们不妨来看看陈寅恪先生这首诗的原文:忆故居序:寒家有先人之敝庐二:一曰靖庐,在南昌之西门,门悬先祖所撰联,曰‘天恩与松菊,人境托蓬 瀛’;
一曰松门别墅,在庐山之牯岭,前有巨石,先君题‘虎守松门’四大字。
今卧病成都,慨然东望,暮 景苍茫,回忆平生故居,赋此一诗,庶亲朋好友之者,得知予此时情绪也。
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破碎山河迎胜利,残馀岁月送凄凉。
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人在年少时,总认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十八岁我想出门远行,哪怕是在细雨中呼喊,人生都是幸福而浪漫的。
所谓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陈寅恪先生年少时怀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功底,带着梦想,游学国外,遍览群书,终于成就他的渊博高幍之学,成为民国时代的大师,可以说,除了梁启超、王国维,有谁敢说我能和陈寅恪争中国文化、中国史学的一杯羹呢?
人在进入中年之后,骨子里的家国之思会如春天的野草一样疯狂生长。
家毕竟是血脉所系,毕竟是魂牵梦绕的地方,回到家乡,我们会变得异常平静,哪怕是岁月在心底刻下海沟一样深的伤痕,故乡都会将它抹平。
其实这首诗写的并不复杂,只是陈先生远在成都东望故乡的一种感受。
最让人动容的就是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一句。
其实这是陈寅恪先生一生的写照,也许是一语成谶,也预示了他在即将到来的晚年岁月的悲惨遭遇。
人生的不如意来自哪里?
来自对人生对命运对社会的不妥协。
人的生命就像是一根橡皮筋,你的不妥协,必然会被人生越拉越长,直至绷断,陈先生就是这样一根被绷断的橡皮筋。
他一生崇尚自由,崇尚独立,可以说是不自由毋宁死。
但是在这个世界,东方、西方,古代现代,哪里有真正的自由,所谓真正的自由,大概只会在梦里出现,而梦,最终都会醒来的。
人的痛苦,大抵都出现在梦醒之时。
人可以远离家乡四海无家,但绝对不能四海无朋友,陈先生在晚年终于认识到,一
这个孤独无依,不是指身体上的,他毕竟有老妻相伴残生,这种孤独无依,来自于无人理解。
辛弃疾不是把栏杆拍遍,感慨无人会登临意吗?
岳鹏举不是哀叹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吗?

这种孤独可以造就天才,同样可以造就傻子!陈寅恪先生是学术上的天才,却是世俗社会的傻子!我以为,做个孤独的天才,死也值得!
参考: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何意思?
出自哪里?
出自陈寅恪《忆故居》。
原诗: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破碎山河迎胜利,残馀岁月送凄凉。
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纵观全诗,显生孤独感、沉重念。
回忆故居,既感慨世态炎凉、几多悲切,又回不去了那“松门松菊”老房场。
释义:“一生负气成今日”,是指陈寅恪的一生坚守自己的志向,追求自由之思想,不愿意随波逐流才导致今天这个样子。
“四海无人对夕阳”,字面意思是指孤独无依,没有人和我一同看夕阳。
也可引申为陈寅恪本人空有才华得不到认可,有一种壮志未酬之意含。
那如何理解“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呢?
一生负气:重点在“负气”二字,这里的“负气”是指一腔正气或一身傲骨。
陈寅恪的一生人格独,不盲于从众,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主张。
四海无人:不是没有人,而是指作者本人因独立性格且又不善于苟合别人,固而缺少了真正的知己朋友。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若一生一直坚守自己的追求,不去四面讨好人,当你放眼四海时,只有一
这就是人不入群孤自芳,到头来夕阳西下只一人。
同流合污,一般来说,作为正直的人不乐意的。
它不仅仅是污了名声,更重要的则是丧失了原则,没有一贯性自我认知的定夺权。
总之,“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是作者人生态度和人格使然。
他恪尽职守,宁可失意,也不随意,其结是果也正如作者自言“残馀岁月送凄凉”。

对此,读者评论很多,说他这是忠于职守,宁愿失落,表达了自己孤寂与凄凉的心境。
其实不然,还有更深的含义。
年轻陈寅恪画像陈寅恪创作的这首诗是在一九四五年四月。
一九四四年十一月,日本发动了豫湘桂战役,中国损失惨重,损兵约60~70万,丧失了四个省会和146座城市和2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有6000万中国人遭遇了日军的侵害。
一九四五年,中国大地处在了一个天昏地暗的境地,抗日的怒火又熊熊燃起,抗日胜利的曙光就在前面不远处。
陈寅恪先生怀着光明与希望应聘去了英国,在牛津大学任教。
同时,顺便治疗自己的眼疾,准备迎接祖国的解放。
他之前在国内做过一次眼疾手术,到了英国又做了一次还是没成功,反而加重了,医院对他还下了双目失明的诊断书。
此时的陈寅恪先生心里哇凉哇凉的,很失望很孤凄,他那孤寂难耐的心情对谁讲,对谁表述呢?
虽然如此,他仍然很孤傲,面对自己的处境,毫无惧色。
老年陈寅恪照片陈寅恪先生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创作了这首诗歌《忆故居》。
从他的这首诗歌字词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身居海外,心系祖国的满腔热情,身处异地寂寞孤单的思想情绪与心境。
他甚至后悔不该赌气来到英国,结果弄成今天这个地步,望着无人的四周,只有自己孤单地望着夕阳。
我们可以想象,此情此景的陈先生的心绪该是多么的悲凉啊!我们对照“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上下两句,就能深刻地理解陈寅恪先生此刻的内心世界。
上句“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意思是听着来自远方传来的悠扬钟声,望着可爱的依依相的树林影像,群鸦归巢,这个画面使作者悟到了什么,接下来有了“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把自己那种孤独和寂凄心绪,发泄了出来。
下句“破碎山河迎胜利,残馀岁月送凄凉”接上句,话锋一转,按捺不住自己思念故土之情感,山河虽被敌人破碎,但胜利在望!残留的岁月,仍然赶不走悲伤。
作者接着这句,写了下句“竹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意思是竹门松菊已然成为梦中之物,只好把他乡当作了故乡。
很显然这是作者借着身在异乡的思念故土的激情,以表达自己心系祖国故乡的真情实感。
总之,“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这两句诗,折射出作者孤傲而倔强的性格。
而他的这首诗《忆故居》,是作者在英国孤凄悲凉之时,发自内心的表述:对家乡故居的思念,对祖国的热爱。

参考: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是出自陈寅格的七律诗《忆故居》。
意思是恪尽职守,宁可失意,表达了一种孤独、寂寞和悲凉的意境。
陈寅格是民国大师,他倡导知识分子在学术研究上,不能人云亦云,必须秉持严谨、客观、公正的态度,时刻凝注自己的独立思考精神和自由意志,不屈从于任何思想的束缚,哪怕以死力争都在所不惜。
写这首诗的时候,陈寅恪接近花甲之年,在此时,他非常清楚自己内心这一生的追求是什么,无论时事如何变迁,
这句“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跟他提出的另一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具有同样的警世意义,表达了他一生坚守自己的浩然正气和铮铮骨气,拒绝随波逐流,宁可失意和孤独,宁可被世俗社会所误解,也不愿丢失自己的人格理想,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壮和决绝?
也许只有人生达到一定境界,才能写得出这样的诗句,才能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况且,在创作《忆故居》的1945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八年抗战终于取得胜利,人们普天同庆。
然而,忧国忧民思想深深刻印在他的精神世界里,破碎的山河虽然迎来了胜利,但残留的岁月仍旧赶不走心头的孤独和悲凉。
这两句诗应该就是对千百年来知识分子的傲骨精神和高风亮节的最好注解了。

参考: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出自陈寅恪先生《忆故居》诗。
全诗如下: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破碎山河迎胜利,残余岁月送凄凉。
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据吴密先生抄稿,此诗作于1945年4月30日,时抗战基本胜利,只是中国并非完胜,也非大胜,而是“惨胜”。
当时国事虽然向好,但山河破碎,百废待兴,陈先生自然欢悦不起来。
这首诗有序:寒家有先人之敝庐二:一曰崝庐,在南昌之西山,门悬先祖所撰联,曰“天恩与松菊,人境托蓬瀛。
”一曰松门别墅,在庐山之牯岭,前有巨石,先君题“虎守松门”四大字。
今卧病成都,慨然东望,暮境苍茫,因忆平生故居,赋此一诗,庶亲朋览之者,得知予此时之情绪也。
国事之外,家事身事,亦令陈先生倍感落寞。
这首诗所忆之故居,一为庐山牯领之松门别墅,故此诗题目,一作《忆松门别墅故居》。
所忆的另一故居“崝庐”(崝zhēnɡ,高)。
1899年,陈宝箴葬亡妻黄夫人于西山后,在墓旁筑屋,该屋悬有陈宝箴所撰对联——天恩与松菊,人境托蓬瀛。
《忆故居》第七句之“松门松菊”,字面意,大抵由此联而来,兼指崝庐和松门别墅。

因为自己一直坚持人格独立,奉行自由思想,孤高行世,不肯屈居人下,苟同世俗;
四海之内,知己寥寥可数,而今卧病他乡,偏居蓉城成都,而身边竟无一起赏玩夕阳之人。
当然,“四海”,除了指天下,四境之外,还有另一重意思,“眼高四海空无人”,即能入我法眼,让自己青眼相加者甚少。
“夕阳”,除了指傍晚的斜阳,还暗指落寞的人生际遇。
山河破碎,国家疮痍,背井离乡,故园荒芜,平生大志尚未实现,今又卧病,情绪颇为低落。
早在1927年,陈先生游静明园时所作诗,有“回首平生终负气”句,知陈先生孤高自许,不肯苟合于人,由来已久。
此外,顺便解读下诗歌的其他六句。
【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若有似无的钟声,从远方传来;
依稀林影中,众多乌鸦返回巢穴。
【破碎山河迎胜利,残余岁月送凄凉】虽然赢得了胜利,而国家破碎,民生凋敝。
剩下的岁月中,倍感凄凉。
【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回到松门别墅,像陶渊明那般,高蹈自晦,任性自然地生活的美梦,何时才能实现呢?
权且把他人当作故乡,以减轻思想的苦楚。
参考资料:胡文辉《陈寅恪诗笺释》。
更多人文靠谱解读,敬请

参考:
《蹉跎》联句,??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莫道人生虽苦短,??花好月圆终有日。

参考:
全诗如下:忆故居丨陈寅恪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破碎山河迎胜利,残馀岁月送凄凉。
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我们先要了解的一个名词叫「同光体」。
这是近古诗派之一。
同光指的是「同治」「光绪」两个年号。
由郑孝胥、陈衍揭竿而起,标榜此诗派名。
往后至民国时期,犹有响应者无数。
大体特点就是一股子书生气。
多出现「负气」「负手」等顾影自怜的摆拍poss,同时又生僻拗涩,生怕别人看的懂显得loW。
在诗词圈里有句学诗的玩笑话,叫做“学唐十年不出头,同光三月成大佬”。
虽是玩笑,但也能体会出一些东西了。
这么说吧,打个比方:唐时的诗,宋时的词,就好比是健康清淡的食物。
同光体的诗就是放了无数工业调料的快餐。
后者虽然初读起来颇有震撼力,但是多食伤身,破坏口腔,读多了甚至会体会不到健康食物的好处。
回到陈寅恪这首诗。
同光体用滥的词前面说了,基本就是「负气」,「负手」。
这首基本占全了。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看夕阳」。
一如是。
初读之下,卧槽格调真高,感觉说到我心坎里了。
我就是这么一个抱负未展又孤独的这么一
但是说到底,也就是摆拍的一个造型而已。
而且是一首诗从头到尾都是拗造型。
反复强调的是我好凄凉,我好孤独。
再说形象点就是上了一盘翡翠雕龙,能吃的地方也就是龙须的那点萝卜切丝儿,还是生的。

参考: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陈寅恪的这句诗,刻画了文人精神家园与现实境遇的矛盾,也回答了文人究竟应该怎么活。
拥有独立人格,才能一生负气。
如果境界不高,人云亦云,所谓的怀才不遇,一生负气,那是生气的气,怒气的气。
而陈寅恪负气负的是才气。
才高八斗,冠绝群雄。
立于泰山之巅,一览众山小。
眼界之远,是他人目光无法企及的地方。
但纵使如此,如果没有独立于俗世的人格,这份才气,也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终会烟消云散。
纵使今日四海无人,追求真理之志不变。
精神家园,一定是清净的无为的,只有真理的光芒遍布虚空。
而世俗的评论,诋毁,谩骂,侮辱,都像一阵怪风,搅的精神家园,天翻地覆。
往前走一步,是天才;
走两步,是疯子。
看到比别人看得更远的地方,如果不能忍受这份不理解,忍受不了众人的背叛和离弃,那离真理也就会越来越远。
今日四海无人,不是孤独悲苦,而是真理之门打开的前兆。
那一轮夕阳,不正是真理漏出的光芒吗?
路漫漫其修远,虽千万人吾往矣。
一箪食一瓢饮,回不改其乐。
颜回的伟大,更多的在于,他放弃了对物质的追求,一心向往真理。
真理在每
欲望是最大的绊脚石,物质欲望尤甚。
既然追求高尚的精神,文人何须悲苦自怜?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陋室一杯茶,清凉一蓬雪;
有风皆是客,无人邀明月。
有此境界,人生何处不是乐土?

参考:
孤独就是这句诗的主题。
这句诗出自陈寅恪《忆故居》: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破碎山河迎胜利,残馀岁月送凄凉。
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1937年—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时年47岁的陈寅恪因此结束了他在清华十年的教书生涯,先后辗转流离于香港、广州、桂林等地,于1942年后在成都办学的燕京大学任教。
1945年,抗战即将迎来胜利,寓居成都的陈寅恪兴故乡之思,亦感慨时局迫人,写下这首《忆故居》。
其诗序言曰:寒家有先人之敝庐二:一曰靖庐,在南昌之西门,门悬先祖所撰联,曰‘天恩与松菊,人境托蓬 瀛’;
一曰松门别墅,在庐山之牯岭,前有巨石,先君题‘虎守松门’四大字。
今卧病成都,慨然东望,暮景苍茫,回忆平生故居,赋此一诗,庶亲朋好友之者,得知予此时情绪也。
陈寅恪一生作诗良多,此一首最负盛名,为后人传颂最多。
诗的字义易于理解,是陈寅恪怀念故乡,感慨
但探究此诗背后,是陈寅恪苦痛于先哲身后之学将坠,身体残破难以为继的落寞与无奈,也佐证了1945至1949年是陈寅恪晚年著述和学风思想转变的重要时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彩云追月得知己陈寅恪的一生是孤傲的,这种孤傲,一方面是因为其学究天人,为当世仅见;
另一方面更是因为他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治学的理念。
曾有人称陈寅恪对史料的掌握是“百科全书般的占有”和“百年来第一人”。
比起同代人,陈寅恪在对中国文化的俯瞰上已经取得一个“一览众山小”的至高点。
其同窗好友傅斯年也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胡适先生则在1937年的日记中称:“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时在清华任教的陈寅恪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
近人讲过的,我不讲;
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
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
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如此气魄,舍我其谁。
著述等身,高山流水的陈寅恪,一生与其“知心交命”之人,惟有同为国学大师的王国维。
1925年,陈寅恪回国后,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聘任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人为导师,“四大名师”名盛一时。
广纳东西文化及治学理念的王国维与早年辗转各国留学、“开眼看世界”的陈寅恪意气相投,许以为忘年之交。
昔人已乘黄鹤去,四海无人知我心1927年,王国维写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于颐和园昆明湖投湖自尽,溘然长逝。
王国维身后,陈寅恪为其亲撰《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其词云: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
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
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以此表明心绪,学术之研究必持之以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然而当时的社会思潮涌动,新学之显赫与旧学之式微,昔日朋友高徒也逐渐投向新学。
“破碎山河迎胜利,残余岁月送凄凉。
”正是陈寅恪感怀华夏大地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文化凋零的同时,能够预见到战争无论是哪一方取得胜利,都必有一新时代之到来。
而新时代之道德风习必对旧者产生冲击,深感自己“不问政治,只专学术”的思想意志再难以实现,“凄凉”之意在此突显。
双目已盲人事远,只余未死一悲歌时局交替,陈寅恪也经受着疾病带来的困扰。
1939年初,英国牛津大学特聘请陈寅恪为汉学教授,并授予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职称。
他是该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国语汉学教授,在当时是一种很高的荣誉。
陈寅恪决心赴英有三方面原因:其一是他的眼睛视网膜脱落,而妻子唐筼则长久以来饱受心脏病的困扰,夫妇二人可以在伦敦接受先进医术的治疗;
其二是当时伦敦博物馆等机构展出了从中国盗取的罕见的中国历史文献,对于这位久负盛名的历史学家,有着无尽的吸引力;
其三是国内局势动荡,陈寅恪陈寅恪希望在伦敦任教以苟且“不问政治,只专学术”的愿望。
不过也许是命中注定,1939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致使香港至欧洲轮船停航,陈寅恪于1940年前后两次飞抵香港,并且在港停留两年,都只能望洋兴叹,没能搭上开往英伦的海轮。
失意的陈寅恪面对日军的胁迫不得不再次出走。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自有“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之感,也有命运捉弄,望洋兴叹,无力回天之慨。
直到抗战胜利后,他才如愿以偿赶往伦敦。
但1945年的陈寅恪双目因为视网膜严重脱落,已经失明,即便是英国的名医也回天乏术。
双目的失明对于一位学者的打击可想而知,这一点在于他晚年的著述时“只能让助手时刻笔录”“衰疾日增”,“复有凝滞费搜寻”等情况中可窥一般。
陈寅晚年恪艰难著述:在此以后,陈寅恪常苦痛于传统文化的式微寥落,文人独立自由意志的沦丧,这种苦痛贯穿着他的整个晚年,随着新学思潮的推进而越来逾深,直至“消亡而后已”。
正如陈寅恪为王国维悼词:“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受之苦痛愈甚;
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

参考:
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禁影万鸦藏。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回顾以往”,后两句是在“叹息当今”。
全诗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些许的孤独。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