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为什么把诸葛亮捧得高高在上

成功的帝王将相可以让历史成为坟墓,也可以让历史成为你的信仰。
那到底又是谁有这么大的能量把一个历史人物捧得如此神奇?
你真以为是民间的普通人可以做成的吗?
任何一个朝代的统治层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和利益,他必须在各个领域让民众感到自己的伟大,利用文人将一些不可能的事情变为现实中的必须,这就是让普通民众最为敬佩的地方。

参考:
诸葛亮不但被民间高高捧起,也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这是有诸葛亮完美人格所决定的。
诸葛亮无论是对蜀汉,还是对刘备、刘禅,都很忠心。
在刘备最危难时,依然紧跟刘备,一心为刘备出谋划策,为刘备排难解忧。
刘备白帝托孤后,又一心一意扶佐刘禅,为蜀汉呕心沥血,可谓忠贯天日。
诸葛亮很贤能,他选贤任能,严格律己,治国理政,整军备战,都以才德用人,毫无私情,在自己临死之际,推荐有才德的蒋琬、费祎等人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正是在诸葛亮的带动下,蜀汉从没发生像曹魏、东吴那样权臣弑主篡国的事情。
诸葛亮公忠为国,不循私情,以仁爱示人,明君君、臣臣之礼。
法正帮刘备夺取益州后,做了蜀郡太守,非常傲慢,凡过去与他有过节的人,他都睚眦必报。
有人告诉了诸葛亮,要诸葛亮告诉刘备管一下法正。
诸葛亮却说:“不可,此时主公正在北畏曹操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而且还要防着孙夫人内部生变,可以说这个时候正是进退两难之时。
只有法孝直能够辅佐主公打破现在的局势,而且还能变守为攻,这个时候怎么能够打压他呢。
”法正听说以后,很是惭愧,就改了很多。
诸葛亮做事很大义,自从刘备白帝托孤,诸葛亮就忠心扶佐幼主刘禅,存亡继绝,夙兴夜寐,平南中,七擒七纵,伐中原,六出祁山,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谓义薄云天。
诸葛亮治国公平法治,善必赏,恶必罚;
治军纪律严明,进退有据。
因失街亭,自贬三级,斩马谡以正军法。
因此诸葛亮以理服人,以法治国,以规严军。
诸葛亮智慧超人,未出茅庐便定天下三分,借荆州,取益州,定汉中,挽蜀汉于危亡,七擒七纵平南中,六出祁山打得曹魏只有招架之功。
诸葛亮还善创造发明,相继发明了诸葛连弩、蜀刀、木牛流马、孔明灯等。
诸葛亮还创出了八阵
诸葛亮治军很讲信用,在第四次北伐时,与司马懿率的曹魏军对峙上邽卤城一带,司马懿率20万大军来攻,当时诸葛亮有十万军队,其中四万人服役期满,需要回家,而新兵还未来到,形势十分危急。
有不少人劝诸葛亮延期士兵服役,诸葛亮坚决不肯,说自己一向以信用治军,岂能因此误了他们的归期。
要知道他们的父母妻子何尝不再期待他们早日回家?
当时如果让这些士兵回家,就很难对抗司马懿,退役士兵听说后,非常感动,就坚决留下打完最后一仗。
最终诸葛亮大败司马懿,斩敌万余人,取得了很大胜利。
诸葛亮忠贤仁义礼智信,堪成完人,虽六出祁山没成功,却完美了自己的人格,成为了历代儒士最为推崇的最为标榜的人。
试想想,如此完美无缺的人,又有谁不羡慕推崇,不孝仿孝法呢?

参考:
民间把《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捧的很高,因为诸葛亮无论在军事谋略和思想才华,都善于开动脑筋,而且具备超胆的魄力,敢于用超人的智慧击败曹军,用谋略打败孙权的军师周瑜等等,这就足以证明诸葛亮的博大情怀和勇敢的智慧,所以被后人赞口不绝!
参考:

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功底好,赢在了起跑线上。
因此,他博学多才,见识长远,所以才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能预测到很多事情。
第二点,诸葛亮确实是足智多谋。
从七擒孟获中就可以看出来,诸葛亮确实是有谋略的人才,攻心为上,采用计谋要远比战争来的强。
第三点,尽心尽力,辅佐君王。
诸葛亮一直视刘备为主上,即使在刘备托孤时候,表示可以让丞相自己坐上位置。
可是,诸葛亮还是扶持刘禅继位,并一心辅佐,绝没有觊觎皇位。
第四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应该是诸葛亮最大的忠心,但是也是最大的悲哀。
忠心在用一生替蜀国着想,悲哀在一生都没能替蜀国一统天下。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即使常常被后人质疑:“诸葛亮是否被神话了?
”但是仍旧不能否认诸葛亮的一生,都是在为了刘备,为了蜀国,为了完成天下大业。
虽然,在后人看来,如果蜀国胜利了,那么诸葛亮确实功劳最多;
但结果却是蜀国失败了,可又怎么能将问题都推给在诸葛亮身上呢?
不论从三国中看诸葛亮,还是从历史的角度去看,诸葛亮的一生都是让人高看的
参考:
都是三国演义的作者造成了诸葛亮象神一样高大。

参考:
智慧的化身。

参考:
感谢
主要是几方面的原因吧:一 我这代人都看过《三国演义》吧,最喜欢的一段便是桃园三结义和诸葛亮当军师这一段,非常的精彩,带入感极强。
小说电视剧中把诸葛亮描述成用兵如神,安民如子,治国有方,无一不通,有点像现代爽文中的男主。
二 诸葛亮确实在国家管理上厉害,他一生清廉,国家官员无一人贪污。
在经济上颇有建树,对蜀地经济发展影响深远。
爱民如子,蜀地人民主动为其建庙立碑。
可见在历史上诸葛亮当得上一代名相的称呼。
三 忠君思想。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上,对忠君思想尤为看重,更受到了当时文人墨客的拥戴。
古代帝王对忠君思想更是加大宣传力度。
所以对诸葛亮的正面宣传更是不惜笔墨,清朝康熙皇帝,更直接表示:'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为人臣者。
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可见诸葛亮是多么受人喜欢。
综上原因各地区,各个文化版本的融合,造就了诸葛亮。

参考:
汉武乡侯和先总理周公这两位卓越的政治家都有相似之处,就是他们都能自觉的摆正位置!
参考:
诸葛亮很聪明,在辅助刘备创业中,无论在军事,政治上都做了许多极能表现才干,而又成功了的大事。
也在刘备死后以弱小国势对峙着强大曹魏,竭尽全力,为蜀汉殉国。
诸葛亮太聪明了,是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文学家,也算发明家,尤其前后《出师表》彪炳千秋,连弩箭,木牛流马被人千年津津乐道。
巧借东风,给人一种传奇神秘感。
在《三国演义》里作者抑曹扬刘的儒家正统历史观,刘备诸葛亮都被奉做正义的君臣。
后来这种儒家的历史观影响了戏剧,以至根固蒂深地影响在民间。
民间把诸葛亮做智慧的化身顶礼膜拜,越捧越高。

参考:
智慧的化身。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

参考:
在古代媒体、舆论并不发达的情况下,仅凭借老百姓的意志就想要把一个古人捧得高高在上显然是有些难度的。
要知道即使是被称作“万世师表”的孔子也是在历代统治者的加持下才成为至圣先师的。
一、孔子的成圣之路孔子也不是天生的圣人,在68岁以前,孔子都在为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奔走于列国。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的父亲叫做叔梁纥,叔梁纥本是宋国人,后来为了逃避宋国战乱才来到了鲁国,并授官为陬邑大夫(山东曲阜)。
叔梁纥是贵族出身,宋国君主的后代,《孔子家语》中记载他“身长十尺,武力绝伦”。
而叔梁纥来到鲁国后因为武力高超,与另外两位名将并称为“鲁国三虎将”。
但这样一位身份高贵,能文善武的全才却有一大遗憾,叔梁纥没有儿子,他的正妻只为他生了九个女儿,小妾倒是产下长子孟皮,但却患有足疾,而在先秦“礼法大于天”的时代,患有足疾无法正常行走的孟皮是无法成为家族的接班人的,于是六十六岁的叔梁纥便请求纳颜氏的女儿为妾,最后不满二十的小女儿颜征在嫁与了叔梁纥,并为其产下了孔子。
三岁时,叔梁纥病逝。
孔母颜氏被正妻施氏逐出了家门,孔子从此与其母一起过上了清贫的生活。
成人后,孔子走上仕途,不过孔子担任的都是“委吏和乘田”等小吏,干着仓储和畜牧的工作,没有什么地位。
直到三十岁时,孔子才有了些名气,因此才自称“三十而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论语·为政》之后,孔子来到齐国,并受到齐景公的重视,不过在得知齐国的大夫想要加害自己时,孔子仓皇逃回了鲁国。
在鲁国时,孔子得到重用,开始施展自己的治国理念,鲁国大治。
不过后来由于与国君理念不合,孔子便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这一年,孔子五十五岁。
公元前484年,周游列国14年的孔子被请回鲁国,孔子虽有心从政,但仍是被敬而不用,于是他从此便开始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因《乐经》失传,后世故称为“五经”)的整理工作。
前479年,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
孔子毕生致力于在列国推广自己的为政理念,可惜,得到的都是统治者的敬而不用。
在他死后,这一情况虽然出现了改观,但也只是表面而已。
首先是他那套君君、臣臣的理念。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西汉初年,博士叔孙通为高祖刘邦献上“君君、臣臣”的朝仪规矩,从此朝堂之上再无“饮酒争功,拔剑击柱”的乱象,臣子们也有了规矩。
刘邦深感儒家纲纪伦常的精妙,甚至说出“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的话来,从此便开始以最高规格的“太牢”来祭祀孔子。
为了巩固君王的统治,从不敬儒生的刘邦到成了祭祀孔子的第一人。
到汉武帝时,大儒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从此上升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孔子也由此得到空前的尊崇。
从此,各朝各代的治国理念都披上了孔学的外衣,实际行使的却是“外儒内法”的政策。
不过孔子的地位倒是一次又一次提高了起来。
从汉朝开始,历代皇帝登基后第一件事便是为孔子改封谥号。
汉朝时为“褒尊侯”,隋朝时为“先师尼父”,唐朝时分别有“先师”、“先圣”、“文宣王”,宋真宗时封为“至圣文宣王”,元朝时叫做“大成至圣文宣王”,明嘉靖时期去掉王号,改称“至圣先师”,清顺治时又改做“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但不管叫什么,历代统治者的目的都是为了通过加强孔子的地位而保证皇权的稳固,特别是在董仲舒的那套“三纲五常,天人合一”的理论被统治者运用之后。
这大体就是孔子的成圣之路,不过是在历代统治者的刻意下形成的。
和孔子一样,因历代统治者的需要而受追捧的诸葛亮诸葛亮受追捧的原因和孔子受追捧的原因一样,都是因为统治者的需要。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诸葛亮受追捧的具体原因却是与孔子不同,前者是因为有利于皇帝的意识形态上的统治地位,对象包括公卿大臣和士子百姓;
后者的对象则是主要针对于大臣。
就如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所写的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不正是历代君王所想要的吗?
诸葛亮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的原因正是他的忠,他在大权独揽,主幼国疑的情况下,仍旧忠心事主的忠。
而诸葛亮最后更是操劳而死,堪称历代人臣的典范。
因此统治者才会大力推崇他,哪个皇帝又不想多出一些像诸葛亮这种既有能力又忠心的臣子呢。
在三国时期的人物中还有关羽也是如此,他“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忠义同样受历代统治者追捧,为了教导臣民忠君爱国,关羽的地位也被抬得越来越高,由侯而王,旋而进帝,最后成为虚缈的神仙(嘉靖时追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总而言之,不论是孔子还是诸葛亮、关羽等,他们从凡夫俗子变成高高在上的仙圣并不是民间老百姓所能促成的。
在古代媒体、舆论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只有朝廷才能完成如此的大项工程。
他们都因不同的原因而受皇帝追捧,但殊途同归,最后的结果就是保证了统治者的统治地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