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吴用最终选择了宋江而不是晁盖

吴用为什么最终选择了宋江,而不是晁盖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首先需要来看看吴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吴用)吴用职业是一个乡村私塾先生。
在古代当私塾先生的,往往都是一些落第读书人,也就是说,他读了一肚皮的书,参加了很多次科举考试,最后都失败了,所以才去教书谋生。
这样的职业和经历,决定了呈用有
我们可以看出,在吴用那里,就是兵家和纵横家,也就是鬼谷子传下来的学问,他学得最好。
第二,他对当时的政府不满。
他想入仕当官,但是被当时的政府拒绝了很多次,他怎么还会满意呢?
第三,他急于想获得成功。
私塾先生虽然是先生,其实地位是很尴尬的,因为是落第之人,肯定有很多人瞧不上他。
所以他急于通过获得成功来证明自己。
(宋江)第四,他明白世态炎凉,洞悉时事政局。
多次考试落第的人,肯定比那些死钻经书的人,更了解时事,更能明白社会的实际状况。

天下群雄并起,农民起义之火,四处蔓延。
北边金国虎视眈眈,南下之势,箭在弦上。
看清了这种时势的吴用,他就想在这个时候大显身手。
而且他的大显身手还不是一般的大显身手,而是要推翻现有政权,建立新政权,至少要称霸一方。
但是他也明白,自己最多是个相才,不可能当皇帝。
所以选择一个合适的人来辅佐,那就是他一直在寻求的事情。
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他为什么会选择宋江,而不是晁盖了。
晁盖不是一个值得他辅佐的主,而宋江恰恰具有这方面的特质。
第一,宋江是一个具有亲和力号召力的人。
什么样的人才能够当主?
不是他有多厉害,而是他有亲和力与号召力。
刘邦为什么比项羽更能吸引人才?
并不是刘邦比项羽厉害,而是刘邦的亲和力和号召力远远高于项羽。
宋江的亲和力与号召力来源于他的仗义疏财。
他号称及时雨、呼保义,就是他这方面的体现。
实际上,整个梁山好汉中,有亲和力和号召力的,就只有两人,一个是宋江,还有一个是柴进。
但柴进是前朝皇室后代,以他为主,虽然号召力也可以,但目标太大,很容易引起朝廷的极大重视和残酷打击。
(晁盖)第二,宋江是政府官员,熟悉政府的那一套。
宋江的官当得虽然不大,只是一个小吏,但是他和晁盖比起来。
更熟悉行政事务那一套。
以这样的人为主造反,远远超过那种农民起义者。
纵观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中,如果起义领袖本身没有文化,没有见识,一般最多只能成为混世魔王,甚至是杀人魔王。
这样的人注定是走不远的。
而宋江是见过大场面的,他知道一个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
所以吴用会选择他来辅佐。
第三,宋江身上有很强烈的家国意识,忠君爱民。
这点也是吴用特别欣赏的。
呈用自己是一个落第读书人,儒家文化学的不精,儒家思想在他身上的影响不是很大。
但他特别欣赏那些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人。
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大眼光,大气魄。
而宋江恰恰有这样的眼光和气魄。
虽然宋江身上有愚忠的特性。
但是吴用相信,将来宋江一旦看到了可以获得天下的希望,再加上整个北宋末年如果乱成一团。
那么宋江放弃愚忠,自己做大的想法肯定也会有的。
不过呈用千算万算,他忽略了两点:一是北宋末年,最终没有酿成天下大乱的局势。
虽然金国最终入侵了,但是由于金国的入侵,反而在国内形成了很大的向心力。
这就使得吴用要建立一个国家的想法难以实现。
(有人可能不同意,说,明朝末年,为什么在外族入侵的情况下,国内仍然天下大乱呢?
主要的原因是宋朝末年,天下百姓还是比较富足的。
而明朝末年则是荒脊一片。
)二是吴用认为,宋江的愚忠最终会改变,但其实没有,宋江不但没有改变他的愚忠,反而把吴用的想法往另外一个方向逆转,一心想的就是招安,做一个孝子忠臣。
所以,吴用最终是一个悲剧的人物,失败的英雄。

参考:

晁盖,为人正直、仗义,虚怀若谷,做人做事“义”字当先,但缺乏深谋远虑,格局小,主战,反招安!与晁盖相比宋江也具有重友情讲义气的性格,不同的是宋江眼光长远,会用人,会笼络人心,主张招安。
一个主战,一个主和,两种思想两种路线的明争暗斗就像幽灵一样,始终笼罩着水泊梁山。
作为梁山决策层最重要的成员~吴用,最终将成为压倒另一方的那根稻草。
吴用,满腹经伦,精通六韬三略,常以诸葛亮自比,所以道号“加亮先生”,从“智取生辰纳”到设计使“林冲火并王伦”就足见其“足智多谋”不是盖的。
打从宋江上山起,路线分岐就初见端倪,特别是“三打祝家庄”后,宋江势力渐渐呈现压倒性优势!每次聚会宋江都道:“休分功劳高下,梁山泊一行旧头领坐左边上座,新头领右边客位上坐”看似谦恭,实则别有用心,是给晁盖及众头领看的。
这时吴用的心理压力和变化是急剧的,一方面毕竟当时的梁山还不足以与朝廷抗衡;
二是梁山是以抢劫维持的,没有游击区,数万人吃饭问题怎么解决…虽然眼前大碗吃酒、大块吃肉快乐似神仙,但可以长此以往吗?
于是吴用开始主动向宋江集团靠拢,每当宋江出征吴用都积极的在宋江鞍前马后出谋划策,从“三打祝家庄”到“大破连环马”等数十仗最风光的战斗中,吴用举足轻重,深得宋江的喜爱和重用,成为了宋江的铁杆心腹。
其时的晁盖早己被“架空”,从出征“曾头市”,就看出了晁盖心中的悲怆与愤恨,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份出征名单,就知道吴用与晁盖是彻底切割清楚了,甚至有人怀疑这是吴用有意所为…
参考:
原本为晁盖心腹的吴用,为什么会投向宋江派系呢?
因为吴用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与晁盖不同。
用通俗的话讲,吴用是个知识分子,他的梦想是走上仕途,
这一点与宋江不谋而合,所以才投向宋江的怀抱。
要说清这一论点,则须从
作者施耐庵特意写了一首《临江仙》赞美他: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
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
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
略施小计鬼神惊,名称吴学究,人号智多星。
怎么样,够厉害吧,其谋略敢和诸葛亮媲美。
可惜人家诸葛亮有刘玄德三顾茅庐登门
所以当得知北京梁中书送给老丈人的生辰纲路过此地,便极力窜掇晁盖劫取这笔不义之财。
在整个劫取过程中,他亲自去石碣村找来阮氏三雄,并提出采用蒙汗药智取的计谋。
晁盖听后大喜,连声夸奖:好妙计,不枉了你做智多星,果然赛过诸葛亮!正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一个生辰纲,就把怀才不遇的吴用找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从此走上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
二、为大展宏
按书中所讲,这是吴用与宋江的初次见面。
吴用向晁盖打问宋江何许人也,晁盖答道:他便是本县押司呼保义宋江,与
吴用道,只闻押司大名,虽是住居咫尺,无缘难得见面。
可见吴用与宋江先前并不相识。
这一印象非同小可,宋江不仅成了吴用的救命恩人,也为以后吴用与宋江合作,奠定了想想上的基础。
吴用与晁盖等人逃上梁山,当王伦拒绝他们入伙后,晁盖一时束手无策,是吴用挑动林冲火拼了王伦,把晁盖推上了寨主的宝座。
吴用自然也坐上第二把交椅。
可以说,火拼王伦不仅使智取生辰的纲的七人有了立身之处,更重要的是,吴用从此由一个私塾先生,进入了水泊梁山的领导层。
某种程度上说,是宋江给他创造这个先决条件,吴用岂能不对宋江感恩戴德。
三、追随宋江鞍前马后大显身手,平生才华得以施展宋江上山以后,吴用几乎成了宋江的御用军师,首战三打祝家庄,吴用巧用连环计,一举拿下祝家庄。
二战吴用智赚金铃吊挂,假扮太尉助宋江打下华州府。
两次漂亮的胜仗,等于让宋江上山亮了个头彩。
打那以后,宋江逢战必下山,下山也必带着吴用,俩人配合默契,吴用自然成了宋江的得力助手。
二人一哼一哈,唱起了双簧,活生生把寨主晁盖架空晒到了一边。
等到晁盖发现苗头不对,已为时太晚。
攻打曾头市,晃盖执意亲力亲为,并且把宋江吴用公孙胜都留在山。
这种极不正常的排兵布阵,明显不过是要挽回寨主的声望。
可惜天不相助,晁盖一战中箭,不幸身亡。
看到时机已到,晁盖尸骨未寒,吴用便迫不及待地推举宋江接班:哥哥听禀,治国不可一日无君,于家不可一日无主,今晁天王已归天而去,四海万里疆宇之内皆闻哥哥大名,来日吉日良辰,请哥哥为山寨之主,诸人拱听号令。
宋江推让一番,也就坐上了临时寨主的宝座。
接着,为使宋江寨主之位名正言顺,吴用又下山把卢俊义哄骗上山,捉住了射死晁盖的史文恭。
按晁盖遗嘱,捉住射死他的,便做梁山之主。
到了这个节骨眼儿,又是吴用第一个跳出来:兄长为尊,卢员外为次,其余众弟兄各依旧位。
当宋江和卢俊义分别推辞时,吴用继续推举:兄长为尊,卢员外为次,人皆所伏,兄长如若是再三推让,恐冷了众兄弟之心。
不仅如此,还以目视人,挑动其他人应合。
在吴用示意下,李逵,武松,刘唐,鲁智深等人齐喊叫:兄长若再推让别人,酒家们各自都散。
可见在吴用的导演下,卢俊义有天大的胆了子,也不敢安坐寨主的宝座。
四、积极响应招安大计,南征北战后见到宋江仍被毒死,吴用只能跟随而去。
扶持宋江坐上寨主宝座,吴用的政治生涯也达到了顶峰。
接着便是招安大戏,吴用协助配合宋江,在招安方面充当了积极的角色,实现了封妻荫子,青史留名的夙愿。
然而,自认媲美诸葛亮的吴用,做梦也想不到,虽然已经被朝庭封了官,许了愿,脱离了草寇的身份,但仍然被调去征辽平南,落了个损兵折将元气大伤的下场。
当看到宋江又被毒死,他才彻底醒悟,所有这些,不过是一厢情愿的一枕黄梁。
在宋江坟前,他万念俱灰,走头无路,只能跟随宋江而去,去阴曹地府与宋江相伴了。
总结:从
但是,在封建统治阶级的权贵面前,他们这些打家劫舍犯下滔天大罪的人物,朝庭怎么可能放过他们。
那种一厢情愿的青史留名,最后只能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与宋江殉葬,既是他人生道路的必然,也是他世界观价值观的必然结局。

参考:
因为吴用认为晁盖只是莽夫!晁盖其实就是个江湖匪类,晁盖上了梁山之后,显得无能,差点被白衣秀士王伦,撵下梁山,是吴用挑唆林冲,杀了王伦,晁盖才坐上了梁山第一把交椅,如果不是吴用,有计谋忽悠林冲杀了王伦,晁盖都准备下梁山了,如果晁盖领着吴用等人下了梁山,只有一种结果,被官兵围剿。
吴用帮助晁盖坐上了梁山老大的位置,其实吴用也在暗暗的观察晁盖,可以说吴用是胸有大志的人,他并不想一辈子,就呆在那八百里水泊,吴用观察晁盖,这晁盖当上梁山老大的位置后,一天天就是山大王的想法,打劫,抢回来金银,就众人一起分了。
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讲兄弟义气,弄得梁山乌烟瘴气,一片混乱,晁盖心里从来没想过,梁山的未来该怎么办,晁盖选择的路,就是一辈子打家劫舍,这一点让吴用对晁盖心生不满,吴用是读书人,有点文化,跟晁盖这个没文化的土匪,还是有区别的。
吴用毕竟自己势单力薄,一介书生,当时晁盖身边全是如狼似虎的匪类,都跟晁盖是一个想法,就是窝在梁山,靠着打劫为生。
心机深沉的吴用,只有把对晁盖的不满,深深的藏在了心里,吴用就象冬天的虫子一样,蛰伏了起来,直到宋江上了梁山,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宋江拉拢人心,慢慢把晁盖踢出了权利中心,可以说到后来梁山上的众人,都心里佩服宋江,宋江能一呼百应。
宋江当时要是敢下令处死晁盖,估计也没几
宋江说出这一翻话后,晁盖脸色阴沉,可他也没办法,宋江接下来又挂上了梁山大旗,上写着替天行道,辅国安民,这宋江也是够卑鄙的,翅膀硬了,马上让晁盖靠边站。
宋江的全心理念,正符合吴用的胃口。
吴用觉得宋江才是明主,跟着宋江走,能实现心中的梦想,走出梁山水泊,还能从一介穷书生,捞个一官半职的,所以这吴用,自从宋江上梁山后,吴用就投靠了宋江,这吴用在后来也是大力支持宋江。
吴用是真没用,毕竟是个成不了大器的人,吴用也看错了人,宋江也是个目光短浅,没有远见的人,宋江也只是乌合之众,宋江接受了朝廷的招安,被算计了,朝廷要以匪制匪,要宋江征方腊,宋江也彻底葬送了梁山众人,宋江和吴用也都死了。
吴用嫌弃晁盖,没远见,对未来没有规划,可笑的是吴用自己也是这样的人,思维逻辑混乱,只知道盲从,跟随着宋江一起跑到了绝路上。

参考:
吴用不好色,不贪吃(〖阮家三兄弟让吴用吃了几块,便吃不得了。
那三个狼餐虎食,吃了一回〗),不爱钱,又有才干。
这样的人最喜欢什么?
高尚点说是喜欢把事业做大,通俗点说是喜欢权力。
中国自古以来,考不上的读书人是造反欲望最强烈的——感觉自己有才能,却无处施展,掌握不了权力——所以,唐朝的落榜生黄巢,清朝的落榜生洪秀全,把大唐大清搅得奄奄一息。
吴用恰恰就是就是个不第的秀才,整天”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
书生老去,机会方来”,既然无法通过科举出将入相,那就啸聚山林实现抱负吧。
所以晁盖一说劫生辰纲,他就积极赞成,周密筹划。
后来事发,上了梁山,夺了梁山头领之位,打败了官军的围剿,威镇江湖,远路的好汉的知道〖梁山泊如此兴旺,四海皆闻〗。
这一切似乎很美好,但人比人该死,货比货该扔啊。
后来宋江迫不得已上了梁山。
跟宋江比起来,晁盖无论才能,野心还是胸怀都相形见绌了:晁盖上梁山时招了几个头领,打祝家庄前还是几个,俘虏个黄安还给憋屈死了;
宋江到哪都招小弟,没上梁山前就送一班清风山人马上山。
晁盖因为时迁偷鸡,就要杀石秀杨雄,宋江是但凡你有才能,无论品德怎样,就可以招纳你,因为有信心驾驭你。
晁盖不想怎么扩大规模,人马粮草一直都没有多大的变动;
宋江上山没多久就打下祝家庄,〖得粮五千石〗够梁山吃几年了。
晁盖基本以守成为主,当个几千人的山大王就心满意足了(虽然在跟宋江的竞争压力中也想过几次出兵);
宋江打祝家庄,打高唐,打青州,打华州,打大名府,可谓纵横天下,让梁山的规模与声名程几何级数增长。
这就很明显了,作为一个有志向的人,你是愿意辅佐一个势力只及几家菜市场的土豪,当二大家的呢,还是愿意辅助一个把菜市场逐渐做大,最后可以跟马云、王健林叫板的创业者,当副总裁呢?
宋江得了天书之后,玄女娘娘要他〖只可与天机星同观〗,但没说天机星是谁啊。
他肯跟吴用同看,就是表示愿意跟吴用共享机要,开始抛橄榄枝拉拢他了。
后来历次出征,两人密切配合,增进了感情,也更加佩服对方的才能,清楚只有两人合力才能把梁山做大。
所以吴用自然而然地倒向了宋江。

参考:
吴用是个读书人,看人是比较透彻的,他之所以倒向宋江一边,是因为他觉得晁盖在四个方面比不上宋江。
一是宋江的志向比晁盖的志向大。
宋江的志向是走招安路线,然后建功立业,封妻荫子;
而晁盖只知道在小天堂里享乐,亳无政治目标。
二是宋江的格局比晁盖的格局高。
宋江大手笔,主动招纳英雄,甚至不择手段;
而晁盖只是小经营,没有大打算,听凭自然,坐等英雄入伙。
三是宋江的能力比晁盖的能力强。
宋江读书人,官吏出身,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驾驭下属的能力都是很强的;
而晁盖仅是一方富户,没有读过多少书,遇事无主见,能力就谈不上了。
四是宋江的势力比晁盖的势力盛。
晁盖势力小,他的麾下就几个铁杆兄弟而已;
而宋江势力就不同了,他的麾大拥有大量铁杆兄弟。
正因为如此,晁盖是无法与宋江抗衡的。
基于上述原因,吴用认为跟着晁盖没有出息,追随宋江才有前途,所以他便抛弃晁盖投靠了宋江。

参考:
吴用倒向宋江是因为宋江能实现一个读书人的梦想!先回答问题,为什么吴用最终选择了宋江,而不是晁盖?
我的回答是因为宋江能实现一个读书人的梦想。
宋江自上梁山以后,就开始代替晁盖率领部众出征。
作为梁山来说,虽然他们是一个自己说了算的“王国”,但毕竟这个王国是山寨的;
尽管他们都是“好汉”,但这个好汉说到底还是绿林的。
在梁山这个绿林好汉占领的山头上,晁盖还是个正儿八经的首领,名义上,宋江等头领只不过是他的小兄弟,其他的更是小喽啰。
按理说,梁山上有比较大的军事行动,尤其是需要大队人马出动,都应该是晁盖带队才行。
可是,因为宋江救了晁盖的关系,宋江在梁山上有了特殊的地位,所以,这宋江要代替哥哥出征,每一次都能成行。
从晁盖这方面来说,人家“担着血海般干系”救了他,把这第一把交椅让出来也是应该的,但是对于其他将领以及当时好汉们所讲究的那个“义”字来说,这又是不可以的。
所以,当宋江打了清风寨,带着人马准备投靠晁盖,因为家信半路上回家不能上梁山,花荣、燕顺等人尽管知道两人的关系,又手里拿着宋江的书信,心里还是没有底,因为这梁山毕竟是晁盖的。
后来,宋江坐了梁山的第一把交椅,这梁山就成了宋氏天下,朝廷要招安,那诏书上写着所有人都可以赦免,唯有宋江除外。
如此说来,只要晁盖坐着第一把交椅一天,这梁山泊就是晁盖的天下。
宋江要代替晁盖出征,除了晁盖,还必须要得到弟兄们的拥护才成。
而问题恰恰在于,掌握着梁山泊兵马调度大权的军师吴用,总会在第一时间表态支持宋江。
而这个所谓的智多星,在晁盖征伐曾头市的战斗中,却并没有随晁盖出征。
可以说,宋江能够架空晁盖,吴用的支持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没有吴用,宋江想架空晁盖也是徒劳枉然。
 那么,吴用为什么会选择倒向宋江,又是怎样支持宋江架空晁盖的呢?
吴用和宋江本来不认识,这种恩情应该算作是私,于公还是在晁盖。
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事发,宋江稳住了公人,冒险来到晁盖庄上报信。
这时候,三阮兄弟已经回到了石碣村,而吴用、公孙胜和刘唐还在晁盖庄上。
因为这是“私放”,宋江需要抓紧时间回到县里。
晁盖也来不及多说,安排宋江和三人见了一面,宋江“略讲一礼”,“飞也似望县里”去了。
送走了宋江,晁盖问他们三人说:“你们认得那来相见的这
晁盖说:“亏杀这个兄弟,担着血海也似干系,来报与我们。
”这对于晁盖来说,告诉这些弟兄们,不要忘了宋江的大恩大德,是一种道义。
从吴用等人来说,知恩
但事情还应该从另一方面来看。
劫取生辰纲,刘唐、公孙胜等人从不同的地方来到晁盖这儿,说明他们是把晁盖当做头领,白胜被抓招供时也说,“为首的是晁保正”。
在那个等级社会,晁盖这个大哥就是主公,就是这几
因此,吴用维护晁盖的权威是“公理”,而报答宋江的恩德和对待晁盖相比,只能算作是私义,更何况,宋江并不是因为七
换一种说法,报答宋江的恩德是晁盖集团的事情,晁盖当上梁山首领后,是整个梁山山寨的事情,吴用不会也不应该因为这个事情选择倒向宋江。
 宋江宁可当罪犯也不上梁山,吴用说,我明白了,这里两人的想法是一样的。
宋江被断配江州,晁盖“只怕路上错了道路,教大小头领分付去四路等候”,终于被刘唐一路接着。
刘唐要杀了两个押送公人,请宋江上山,宋江以自刎相逼,要刘唐放他去江州。
刘唐说:“哥哥这话,小弟不敢主张。
”并说吴用在前方等候,领着宋江来到吴用和花荣面前。
花荣说,为什么不给兄长开了枷?
宋江说:“贤弟,是甚么话!此是国家法度,如何敢擅动!”吴用紧接着笑着说:“我知兄长的意了。
这个容易,只不留兄长在山寨便了。
晁头领多时不曾得与仁兄相会,今次也正要和兄长说几句心腹的话,略请到山寨少叙片时,便送登程。
”宋江听了这话后说:“只有先生便知道宋江的意。
” 两人一来一往之间,都说对方知道自己的“意”,那么,两人懂得对方的什么心思呢?
从吴用来说,宋江的心思就是宁可当罪犯,也不愿意当强盗。
既然要当罪犯,就要当一个“好罪犯”,因此公人不能杀,枷锁不能开,因为这是“国家法度”。
从宋江来说,罪犯离正常社会距离近,梁山泊头领离正常社会远,罪犯遇到大赦或者边境有战事,还可以做个“忠孝”之人,而上了梁山,则完全成了一个“不忠不孝的人”,这是“上违天理,下违父教”的。
所以,当吴用承诺“只不留兄长在山寨便了”的时候,宋江马上说,只有吴用知道他的意思,连花荣这般最知命的兄弟也是不懂得宋江的心意的。
有了这番默契,宋江上了梁山泊,始终是带着枷锁的,众位弟兄“教去了枷,也不肯除”,不用说,梁山泊的“大总管”吴用成全了宋江的这番“意”。
后来,宋江写了反诗,不得不上梁山,坐上了第二把交椅。
通过前面的事情,吴用肯定知道,宋江是时时刻刻想着回到他那个“忠孝”路上去的,这和吴用的心思是一致的。
古代文人为什么要读书?
不用说,就是为了当官。
吴用是怀才不遇,他想通过劫取生辰纲证明自己的智慧,因为此前有人已经劫过一次生辰纲,成功了,他认为自己不比别人差。
只不过是百密一疏,出现了一个白胜,事情败露,这才选择造反的,其实,他的骨子里是想当官的。
晁盖本来可以不造反,他只是想享受一下被人拥戴的滋味,招安不招安,无所谓。
宋江上梁山虽然是无奈之举,但却是有备而来。
两人围绕过梁山和上梁山有了默契。
宋江第一次打算上梁山,那是在打下清风寨之后,尤其是有了一个花荣还不够,他还费尽心思再拉上一个秦明,这样,真正有武艺的就是两
宋江因父亲的假信不能上山,花荣领着一般头领上了山,梁山头领一共是二十一位。
梁山原来有四位头领,林冲、杜迁、宋万、朱贵,真正属于晁盖的也就是七人,再加上拥戴晁盖坐上第一把交椅的林冲,晁盖派共是九人。
花荣一行是九人,假如宋江上山,宋江派就是十人。
不能不说,宋江是有所算计的。
从江州刑场被救出来,宋江不顾危险,拉着一帮弟兄攻打无为军。
做下了这件事情以后,宋江跪下来求江州众人跟随他上梁山,李俊、张横、穆弘等江州弟兄只能是跟着他走,因为事情很明白:“今若不随哥哥去,同生同死,却投哪里去?
”到了梁山,经过一番推让,宋江坐了第二把交椅。
当吴用、公孙胜这个梁山决策集团的人员确定了以后,宋江马上发令:“休分功劳高下,梁山泊一行旧头领去左边主位上坐,新头领去右边客位上坐,待日后出力多寡,那时另行定夺。
”这话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头领们既不分功劳高下,分什么?
新旧头领都不是一个两个,这位置难道就不用再分了吗?
既然不分功劳高下,为什么还要说日后出力多寡再定夺?
这样一分配的结果就是,左边旧头领九人,右边新头领二十七人。
新旧头领一说,算是让吴用看明白了,宋江上梁山虽然是无奈之举,但却是有备而来。
 当然,宋江也忘不了敲打一下吴用。
在“宋江说起江州知府捏造谣言一事”的时候,还说了一句:“不期戴院长又传了假书。
”这假书正是吴用的失误,所以黄文炳撺掇蔡九知府来个“先斩后奏”,差一点要了宋江的命。
吴用不是晁盖,更不是李逵,他能听出一个弦外之音来,宋江说刑场一事,他没有马上回击宋江,当宋江说到“拒敌官军一事”的时候,吴用这才说:“兄长当初若依了弟兄之言,只住山上快活,不到江州,不省了多少事?
这都是天数注定如此。
”吴用并没有接茬说宋江的那个“拒敌官军一事”,宋江也没有接茬说当初坚决去江州服刑一事,而是问了黄安之事掩盖了过去。
从此以后,两人只有默契。
宋江拉队伍,有实力,晁盖只想守摊摊。
谋士的最大的特点就是选择“主公”为之效力。
从宋江第一次要上梁山就可以看出,宋江上山,就要有自己的绝对实力。
假如第一次真的上山,宋江的势力是可以和晁盖势均力敌的。
第二次,宋江带来了若干人马,上山后马上来了一个新旧头领之说,而这新头领除他宋江之外,竟然有二十七人。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花荣等人已经在梁山成为了“头领”,竟然也成了新人。
人们一看就很清楚,所谓新旧,只不过是以宋江为界限,因为宋江而上的梁山,这就是新,在此之前这都是旧。
反观晁盖,一行七人上了梁山,接受了王伦的班底四人,救出来一个白胜,总共是十三人,到宋江上了山,还是这十三人。
 吴用是不是一个智谋超群之人姑且不说,但他是一个明白人,这种事一眼就可以看出,宋江一上来就有自己的势力,这不是晁盖能够比的。
晁盖自从上了梁山,或许是因为手里有十万贯生辰纲财宝,也可能是真正的心存义气,除了救宋江,竟然没有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
吴用选择倒向宋江,可能有觉得自己“智慧”没有用处的原因,也可能是看到了宋江的势力和野心,因为在此之前,宋江攻打过清风山,还攻打过无为军。
谋士的最大特点就是选择主公,然后为之效力,吴用能够看明白,什么样的人值得他去辅佐。
一个想大展抱负的“智多星”,能不倒向想得“凌云志”的宋江吗?
 吴用从此追随宋江,直到最后和宋江一道死去。

参考:
哪里是倒戈,就是无情的背叛。
美名其曰君子'“择良木而居”,但兄弟的情谊已忘却了。
作为谋士,当然选择明白之人更能展现自己的才华。
但从眼睁睁看着晁盖中计而亡,还是能看出吴用内心的冷酷。

参考:
这个问题的原因可以有很多,今天我们不妨就单从小说情节入手,不谈功名利禄,不谈理想抱负,抠字眼看看结论吧~首先吴用很早就和晁盖认识了吧,并且晁盖还在纠结要不要去抢生辰纲时也是吴用拍板说这买卖咱们得做,人手不够我帮你找,之后众人就一起犯下了震惊天下的大案子。
那么如此铁的关系,又一起出生入死,若没有十足的理由吴用万万不会抛弃晁盖,然而这个理由却很可笑。
吴用初见宋江其实也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归附意愿,他与晁盖等人对宋江的态度一样,就是觉得宋江是条值得结交的汉子,而且宋江犯案时起初也并不愿意去梁山落草,众人也不强迫,你宋江爱干啥干啥去。
等到大闹江州后,宋江宣布正式上山,在上山前出现了一个关乎梁山命运的人物,就是九天玄女。
宋江去接宋太公和宋清,却被官兵发现,宋江只得躲避去误打误撞进入了玄女庙,还得到了玄女的接见。
可别忘了《水浒传》的第一章写的是什么,108将可都是伏魔殿镇压的妖星啊,那么如今转世为人自然要闹腾闹腾。
那么九天玄女可不是来找宋江侃大山的,而是传授他天书三卷,让他好好研读,并且说了这么一句话:此三卷之书,可以善观熟视,只可与天机星同观,其他皆不可见。
那么这个天机星是谁?
我们都知道是吴用,但宋江知不知道呢,我想一开始是不知道的,因为九天玄女没告诉他谁是天机星,所以说答案就在天书中,那么自然天书中也会详细写到108星主都是谁。
所以我们也能发现从此之后吴用就开始和宋江“谈恋爱”了,而晁盖不是魔星,自然是体制外的人,所以我们也能发现宋江上山后有时为了拉人上山不惜残杀无辜人士,比如朱仝,宋江和吴用知道不杀小衙内朱仝迟早也会和他们团聚,而就算杀了这个孩子天满星也会不计前嫌与他们会合。
所以当吴用知道自己的身份后晁盖的存在就很多余了,而后面的诸如呼延灼、关胜剿匪失败被擒他俩选择竭力劝降并不是出于什么春秋大义,而是知道这些人也是魔星转世啊,反正这天书只有他俩能看,你管我当时怎么想的呢。
所以吴用并不是倒戈宋江,而是本来就是魔星间互有感应(你看扈三娘全家被杀她都不生气)。
有人会说截取生辰纲时不是应了七星聚义么,可别忘了晁盖还梦到斗柄飞走一颗小白星呢,许多人觉得这个小白星是白胜,其实是晁盖啊。
真可怕…文/逻辑文史游晁盖和一群妖星整天待在一块,还当上了带头大哥,你说死不死?
说不准晁盖的死也是九天玄女安排的呢…
参考:
对于梁山水泊的政治前途,晁盖和宋江两人的看法截然不同。
晁盖一味主张和赵宋王朝对立,决不妥协;
宋江则竭力主张招安,成全忠孝之名。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两个政治观念完全相反的人,一开始就算是情同骨肉,时间长了也免不了貌合神离。
晁盖和宋江,曾经意气相投的好兄弟,最终也走到了分道扬镳,手足相残的地步。
宋江是郓城小吏,吴用是落第秀才,而晁盖则是绿林江湖中的逍遥自在的豪杰好汉。
宋江和吴用要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走上属于文人儒士博取功名、封妻荫子的老路,晁盖就是他们的绊脚石。
相同的利益诉求下,宋江和吴用很快抱成一团,在晁盖统领下的梁山水泊实践他们谋划良久的招安大计。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吴用为什么选择宋江而不是晁盖呢?
首先,宋江和吴用的利益是一致的,那就是做官。
宋江自己当过一个小官,刀笔小吏,虽然不是什么显赫的职位,但是在一个小县城,宋江还是感受到了一种上层阶级的优越。
长期混迹于官场,宋江更加认识到仕途之路的重要性。
在宋朝,只要你官当得足够大,你能得到你想要的一切。
做官,宋江是既得利益者,虽然上了梁上,但是宋江骨子里加官进爵,光耀门楣的读书人思想根深蒂固。
吴用是一个落地秀才,后来当了一个私塾先生。
读书唯一的出路就是做官,所以说当私塾先生的吴用肯定是不甘心的。
如果不上梁山,吴用还会去继续参加科举考试。
因为,只有这样才是读书人的正途。
其次,宋江和吴用并没有犯下什么不可饶恕的死罪。
要投奔朝廷,接受招安,自己的过去一定要清白。
梁山上的人,几乎都是打家劫舍,杀人不眨眼的江湖人士,但是宋江和吴用,自己没有杀过人。
宋江虽然失手杀死了自己的姘头阎婆惜,但是她只是一个烟花女子,宋江并不构成死罪。
相对于梁山上那些明目张胆地反抗朝廷的兄弟而言,宋江和吴用,是朝廷可以接受的对象。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吴用投靠宋江,最重要的一点是,他看准了宋江的人脉资源和
梁山上一开始的四五十个弟兄里面,晁盖的嫡系只有十多
而且宋江的名声,比晁盖在江湖上更响亮,很多人上梁山不是来投奔晁盖,而是来投奔宋江。
吴用是个聪明的读书人,要站队,他自然选择宋江。
晁盖虽然讲义气,但是不过是一个练武出身的大老粗,笔墨不认识几个字。
宋江就不同了,不仅做过官,在江湖上有名望,而且有谋略。
跟着有文化的宋江,自然比跟着没文化的晁盖要有前途。
可惜的是,招安大计是完成了,吴用也做出了聪明的选择。
但是最终的结局,却是葬送了几十个弟兄的性命。
就连吴用和宋江自己,也没有得到善终。
做过土匪的人,要想进入朝廷,洗白自己,朝廷里面的那些既得利益者也不会答应的。
END.
第一,吴用的处事方法来看,从智取生辰纲起事的七
骨子里依然有知识分子的清高,所以和晁盖等人一起干事是为了借鸡生蛋,否则以吴用一人之力万万干不了此等大事,再加上晁盖阮氏兄弟等人皆是讲义气之人,至少一起干事比较可靠。
再得到梁山之后,吴用想要获得的恐怕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梁山水泊。
第二,晁盖的格局所决定。
我们说晁盖充其量就是一个村长,在村民面前仗义疏财,有点威望,但骨子里还是脱离不了农民的本质,得到梁山泊以后,只满足于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生活。
吴用作为读书人心里所想要的肯定不是这样的生活,而作为县衙小吏出生的宋江恰恰能和吴用的思想产生共鸣。
第三,宋江的眼界所决定。
宋江的人生里就不愿意落草为寇,认为是辱没祖宗的事情,这和吴用这样的读书人的想法应该是一致的。
所以宋江即使在梁山坐了第一把交椅以后,并不是满足于今朝有酒今朝醉逍遥快活安于永远为寇,而是千方百计为梁山寻找出路。
第四,宋江的人脉决定。
从后来的梁山泊人事分配可以看出来,忠于晁盖的就那几个最初和晁盖一起上山的人,而且武功和
所以,吴用势必选择宋江,而晁盖在梁山只会被架空,最后的结局也是作者赋予他的最好归属。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