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为何听信赵高让胡亥继位而不是扶苏

大秦朝属于嬴姓赵氏。
李斯和赵高,首先考虑扶苏和胡亥谁继位对自己有利,然后再考虑大秦的事。
人在关键时刻都会暴露自私。
李斯选胡亥,听信赵高只是表象,真相是? 李斯和赵高心里都选择了胡亥。
李斯为什么灭扶苏选胡亥后人一致认为扶苏贤能,是更好继承人。
千古一相李斯能不知道么?
赵高什么人?
日夜在皇宫转悠能不知道?
但赵李二人都选胡亥。
扶苏与大将蒙恬一向甚好,扶苏继位后毫无疑问,要重用蒙恬为相,而不会是他李斯。
一朝天子一朝臣。
继位者都比较忌讳旧臣。
假如李斯选择扶苏,意味着站队扶苏,与胡亥和赵高集团对抗,只能胜不能败。
扶苏和蒙恬相好,一个为核心,有远见;
一个掌军事,有势力。
结果就是? 扶苏和蒙恬集团对抗胡亥和赵高集团。
如果胡亥胜出,死敌李斯必死无疑。
如果扶苏胜出,蒙恬做相,旧臣李斯只是为人做嫁衣。
扶苏和蒙恬都不希望旧势力复燃。
结果就是,找个借口把李斯搞倒。
可见,李斯选扶苏,无论最后成败,大概三个结局等着他? ①罢官,②牢狱,③惨死。
而且,选择权不在李斯。
这都不符合李斯的预期,李斯要的是权力和地位。
李斯只能选择胡亥,以李斯和赵高的能力和势力,二人联手灭了扶苏不是太难。
赵高只是给李斯一头驴,李斯顺势上驴。
仅此而已。
李斯选胡亥是怎么打算的?
胡亥相对愚笨,但李斯师从荀子,学帝王之术,辅秦王一统天下,并巩固秦朝大业。
李斯显然对自己有信心,且胡亥比扶苏好控制的多。
以自己成就和能力,李斯理应得到胡亥信任。
李斯再找机会,借胡亥之手除掉赵高。
李斯会忌讳赵高势力,但心里看得起赵高这种人呢?
他怎么能和自己比?
如此,大秦天下就牢牢地握在他李斯手里。
可惜,赵高也是这么想滴,而且,论皇宫内斗,赵高斗李斯就像猫玩\"肥仓鼠\"。
李斯学帝王之术,谋略和精力都在朝廷社稷,国家治理。
李斯智谋再高,毕竟是读书人,玩权术是赵高最强项。
赵高在秦王面前一句话,轻松胜过李斯肺腑万言书。
赵高是宦官(不是阉人哦),优势就是近身帝王,游走宫廷,深谙权术和心术。
赵高对帝王心思、宫廷诸事、君臣之道,都了如指掌,何况胡亥这种愚笨又贪
就这点,赵高远非李斯所及。
何况赵高经常在胡亥身边。
李斯可不行,太被动了。
最终,李斯上书胡亥减轻百姓赋税徭役,赵高直接抓住机会,把李斯弄进大牢。
再谗言驻守在外的李斯之子要谋反。
李斯卒。
小编陈词庄子说: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李斯惑于\"方\",又惑于\"性\"。
争权夺利,李斯根本不是宦官赵高对手。
秦二世本想拿李斯立威,也是他悲剧的原因之一。
完美利用李斯的\"天真\"和胡亥的权力,赵高卸磨杀驴,把自己奸术发挥到淋漓尽致。
为了对得起李斯这种顶级吨位,赵高是毫无保留。
李斯落得腰斩于市的悲惨下场……李斯,治的好天下,治不了赵高,看得清大局,看不清自己。
文如李斯,武如王翦,千古荣耀,后无来者。
结局悬殊,取舍之间也。
李斯,成也仓鼠,败也仓鼠。

参考:
造成“沙丘政变”的根源是秦始皇,他不立太子,不立皇后,不留顾命大臣。
最要命的是他的最后一道诏书“未授使者”,没发出去,诏书变遗诏,而且遗诏的真假不为外人所知。
秦始皇留下这么大一个漏洞,留下这么大一个烂摊子。
最后李斯屈从了赵高,仰天大哭: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如果当时诏书发出去了,天下尽知,赵高想政变也没有办法。
如果秦始皇立的有太子,即便赵高篡改诏书,众臣也会有质疑反对,或者立的有皇后,皇后也可主持大局,指定新君。
如果有一班顾命大臣共同作证秦始皇立的是谁,那就不可能由赵高一人说了算,他也不能指鹿为马,颠倒黑白。
可惜赢政自负“德兼三皇,功高五帝”,这样的人怎么会死?
他一直在追求长生不老,立太子是他忌讳的事,根本就没提到他的议事日程上来,结果沙丘病危,仓促间什么都来不及。
至于说诏书写好没发出去,是因为他己经病的无力支配自己,还是认为自己可能会好,拖延了最后时机,还是有人从中作梗,故意扣留诏书不发。
现在都是历史谜题,总之诏书未授使者。
赵高是“沙丘政变”的主谋,赵高首先要搞定的是胡亥。
要想升迁发达,最好的办法就是选定一
当赵高把篡改诏书立胡亥的阴谋说给胡亥之时,胡亥是一口回绝,认为违背父命:不孝;
杀兄,不义;
还有自己的能力也不行。
但经不住赵高似是而非的歪理邪说,“赵高三劝,胡亥投诚”。
赵高拿下胡亥,他的阴谋就完成一半,因为胡亥不但可以和他合谋,将来成为秦二世,还可以用胡亥来威胁李斯,赵高是政变的始发难者,胡亥是合伙人。
但光凭二人是根本搞不成这次政变。
赵高接下来的任务是搞定李斯,因为李斯的权力很大,李斯手握重权,是丞相,李斯的权利足以在沙丘可以直接抓捕赵高。
李斯是秦始皇最重要,最信任的大臣,李斯的女儿全嫁给秦始皇的儿子,李斯的儿子全娶的是秦始皇的女儿,他们是亲密的姻亲关系。
但李斯在大秦最关键的时刻,还是背叛了秦始皇。
那么李斯是如何变节的呢?
赵高拿下胡亥是三番游说,但要想拿下李斯真不容易,李斯久经官场,在秦国主持国政长达27年。
李斯是丞相,是权臣重臣,能号令内外臣工,在老皇帝驾崩,新帝未立之前,李斯的一言一行都至关重要。
如果李斯不同意赵高的阴谋,那赵高最终什么事也办不成,赵高还不能杀李斯,杀了只会让人更加起疑,赵高只能让李斯为他所用。
赵高还是采用游说,与李斯进行较量。
赵高单刀直入,直接把计划合盘托出。
诏书没有发出去,玉玺在我手上,知道皇帝驾崩的范围非常小,只要你,我,胡亥三人联手,就改诏书立胡亥。
李斯立即回绝:亡国之言,不是当臣子该说的话。
赵高拿李斯与蒙恬比,说李斯的才能、谋略、人心向背、功劳还有扶苏与蒙恬的关系都比不上蒙恬。
李斯回答的是不如蒙恬,其实李斯谦虚,李斯的功劳和才能与蒙恬是各有各的功劳各有各的才能。
只是李斯的家族背景不如蒙恬,蒙家三代,从蒙骜,到蒙武,再到蒙恬守外做将军,蒙毅在内做正卿,可以说蒙家显赫,而李斯是匹马勇枪在秦国打天下。
还有就是扶苏与蒙恬关系铁。
但李斯对赵高说的是,比不过,又有什么关系,我只做好我该做的就是了。
赵高说秦国丞相没有一个好下场,如果扶苏即位,你想衣锦还乡都不可能。
又说胡亥如何如何适合做皇帝。
李斯回答的是:奉主之诏,听天之命。
是福是祸我都认。
赵高威胁恫吓李斯,听我的安全,不听我的就危险。
李斯说他只是上蔡的一介布衣,现在的荣华富贵都是拜先皇所赐,坚持做臣子的底线。
赵高打出胡亥这张王牌,说当今天下人的命运都掌握在我们三人手中。
我们三人联手是
李斯就讲历史故事,讲了晋献公宠骊姬,讲齐桓公小白与公子纠,讲纣王杀王叔毕干囚其弟箕子,三个故事,告诉赵高国家最高权利的交接必须有正常的传承制度,否则就会造成国家大乱,兄弟相残,殃及几代人。
赵高陈说利、害。
听我的话常保富贵,做诸侯,否则不但保不了自己,还会祸及子孙。
李斯仰天大哭,说自己不幸生逢乱世,不能够以死尽忠,很无奈很无能。
赵高的六轮轰炸,李斯屈从。
李斯的屈从宣告“沙丘政变”的成功。
李斯的怯懦与无奈使他选择了屈从赵高,背叛了秦始皇,他也最终不得善终。

参考:
单论结果,李斯选胡亥无疑是大错特错了,不但害了自己,也坑了大秦。
但是在当时,无论是李斯的内心,还是赵高无与伦比的话术技巧,最终只能促成一个结果,选胡亥,放弃扶苏。
为什么这么说呢?
咱们还是先回到“三人合谋”的那个片段吧。
一、三人合谋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在始皇帝第五次巡游返程路过沙丘之时,病重的始皇帝只留下一份赐给扶苏的诏书就撒手人寰了,诏书上明言,叫扶苏“与丧会咸阳而葬”,即召扶苏回京主持葬礼,《李斯列传》中后面还有一句“以兵属蒙恬”,以将军事指挥权交给蒙恬。
应该说,在《史记》记载的这份诏书中,始皇帝没有明言是否传位于扶苏,但从字里行间,倒也有此意了。
当时,掌管符玺的是中车府令赵高,由于秦始皇对他的信任,这份诏书自然也是交由他安排发送的。
结果,赵高不但没将诏书转给扶苏,反而策划了一场大阴谋。
赵高先是找到了胡亥,对他说:“现在皇上死了,也没诏书说明传位给谁,只是给皇长子扶苏一封信,长子到了,自然是皇帝富有四海了,可是阁下呢?
连块封地可都没有。
”胡亥听罢,起初也是很犹豫的,他也深知废长立幼的厉害。
不过赵高却直插他的痛处,并给他树立信心,甚至举了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的故事来给胡亥树立信心,告诉他“大行不小谨,盛德不辞让”、“狐疑犹豫、后必有悔”的道理,到底让胡亥决定了干一票大的。
接下来的难点就在李斯身上了。
李斯跟胡亥不同,他有着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而且身居丞相高位,想成功劝说他并不容易。
不过,赵高倒是胸有成竹,因为他深知,李斯也有自己的“痛处\"。
见到李斯后,赵高直言:”皇帝死了,给皇长子赐诏书了,现在诏书在扶亥手里,接下来的事儿怎么定就看你跟我的了,丞相觉得应该怎么办?\"李斯听罢,也是觉得不可思议,为人臣者岂能妄议此事呢?
赵高也不跟李斯废话,讲道:“你自己掂量掂量吧,你跟蒙恬比比,谁的功劳高?
谁的才能高?
谁跟扶苏关系近?
如果扶苏当皇帝,丞相之位是用蒙恬还是用阁下呢?
”李斯虽被戳中痛处,但依旧犹豫不决,最后还是凭借赵高的三寸不烂之舌打动了李斯,让他同流合污了。
二、李斯之谋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赵高与胡亥、李斯的完整对话,还是非常精彩的,能够看出赵高的话术是相当高超的。
然而,追溯历史的时候,我们发现,赵高说服李斯可能并不需要那么多话,一来,三人合谋都是非常私密的对话,是不大可能流传出来的;
二来,从李斯的角度出发,选择胡亥远比选择扶苏更符合他的利益。
我们知道,李斯跟商鞅一样,都是法家的卫道士,尽管李斯并没有如商鞅一样从根本上提高秦国的实力,但李斯在秦始皇手下这些年,为大秦帝国打下的烙印可也不少。
比如“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等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秦朝国策中,都有李斯的身影,或是由他提出,或是由他来一手操办的。
此外,还有两个由李斯一手主导的政策,是可能给他带来杀身之祸的,那就是郡县制和焚书令。
昔日秦孝公一死,商鞅便成了被逮捕的对象,惨遭车裂而死。
这番历史李斯不可能不清楚,他在秦朝所做的一切,在秦始皇死了以后,也并非不会被秋后算账。
单就郡县制而言,当初在朝堂上就有一番大的争论,并且,秦朝的郡县制是从根本上废除了分封制,这自然是直接触及到诸皇子利益的,扶苏这样一位与秦始皇风格截然不同的皇帝上位,很显然并不是李斯所希望看到的。
何况,李斯还一手搞出了“焚书令”,这个让扶苏深恶痛绝的法令。
所以,当赵高与李斯谋划立胡亥的时候,李斯大概从内心中早已经同意了,即使表面上有所推辞,那也不过是场面话而已了。
水言水语最后,水一白还想再提两个历史的小插曲:1、原本秦始皇的随行队伍当中还有一个很关键的人,就是蒙恬的弟弟——蒙毅,他当时官拜上卿,深受秦始皇的喜爱,外出时常常与始皇共乘一车。
如果当时蒙毅在的话,秦始皇的诏书很可能就是通过他来转给扶苏了,很可惜,恰恰是因为秦始皇病重,蒙毅受命返回会稽山祈福去了,才让三人有机可乘。
2、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也曾经出使过秦国,他的作品也为始皇帝所欣赏,原本也是有机会为秦国效力的。
但是,很可惜,因为李斯嫉才妒能,构陷韩非,最后韩非自杀而死。
倘若韩非为秦国效力,历史大抵又不一样了吧。
但是,至少从李斯对待韩非的作法,我们也能看得出来,李斯也并非良善之辈,害扶苏、蒙恬倒也在他的射程范围之内。

参考: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是人就有贪欲,贵为秦国左丞相的李斯也不例外,毕竟每
正如赵高拥立胡亥与李斯商议时所说的那般,赵高问了李斯一个直逼心灵的问题,赵高说:“您的才能、谋略、功勋、人缘以及获扶苏的信任,这五点全部拿来与蒙恬相比,哪一点比得上他呢?
”李斯如实回答:“都比不了”。
说完这话,赵高已经明白李斯可以被拉拢了,之后赵高又进一步刺激李斯,他说:“既然如此,那么只要扶苏即位,就必定任用蒙恬为丞相,您最终不能怀揣通侯的印信返归故乡的结局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而胡亥仁慈忠厚,是可以担当皇位继承人的。
希望您慎重地考虑一下,作出定夺!”赵高这句话高就高在他知道李斯贪恋权力,给了他两条路,一条是通往扶苏的,但是被堵死了;
一条是通往胡亥的,给予了种种福利,这种情况下李斯选择了后者。
李斯还有一层担忧就是秦始皇为了限制丞相的权力除了设置三公九卿外,在丞相位置上又设置左右丞相,李斯当时虽贵为左丞相,但还有右丞相这个随时取代他的人威胁,假如扶苏继位,蒙恬为相基本成板上钉钉,李斯有没有位置都犹未可知,这种情况下你是李斯你会怎么选择呢?
至于赵高为什么会找到李斯,其实主要在于胡亥太不出众了,秦始皇有众多的孩子,胡亥只是其中之一,扶苏既是长子,又有北边戍边的功劳,很明显众大臣和宗室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扶苏,这时若没有一位能服众的大臣站出来支持胡亥,就算赵高发布了矫诏也没人认同,李斯当时贵为左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拉拢李斯事情基本成功了一半。
双方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之下,选择了媾和,扶苏这位被寄予厚望的继承人成为了牺牲品。
当然李斯的选择在当时的确是最优解,但他忽略了赵高的狠毒之心,结果虽然促成了胡亥,但他自己也成了牺牲品,可惜这些只是后话,李斯在死之前才明白。

参考:
李斯之所以让赵高继位,而不让扶苏上位,主要是由于扶苏和李斯的政治理想和执政观念不一,李斯害怕扶苏上位,自己会失宠,失去权力和既得利益。
李斯和赵高一起拥立胡亥,而不是扶苏,主要有三点原因:??李斯和扶苏政治立场不同在秦始皇在位时期,曾发生了“焚书坑儒”事件,当时扶苏和李斯就是对立的,他们分别代表不同的观点。
扶苏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思想的仁义道德的教育,受到儒家“仁政”治国思想的熏陶;
而李斯和秦始皇一样都是喜欢“法家”的治国理念,两者的政治立场不同,注定尿不到一个壶里所以李斯对于扶苏上位是不感冒的,可有可无的状态,加上政治立场不同,李斯为了保全自己的权力,最终没有选择扶苏。
?李斯和赵高都想立一个傀儡秦王,掌控权力,扶苏不是合适人选胡亥是赵高一手调教的,是个备受始皇帝偏心疼爱的小儿子,标标准准的纨绔子弟,喜好声色之娱,无心国事。
赵高心狠手辣,在始皇帝去世后,权力出现了真空,李斯和赵高出于共同的目标——瓜分帝国权力,拥立傀儡秦王,以便更好掌权,彻底的抛弃了有想法有人望的公子扶苏,一致选择了公子胡亥。
?扶苏有自己的班底,赵高以长远既得利益诱惑李斯,扶苏沦为牺牲品权力一旦拥有啦,就容易迷失,就不想放手,赵高是这样的,李斯也是这样的。
当时秦帝国的权力过于集中,掌握在几
扶苏如果上位,一朝天子一朝臣,李斯肯定难以专宠,而且扶苏素有人望,仁义理政为先,李斯于朝定不能长久,赵高抓住李斯的命门威逼,李斯最终妥协啦!李斯其人,满腹经纶,素有才名,只是可惜人品差;
李斯来到秦国只是为了追逐名利,李斯是名利的忠臣,却不是秦国的忠臣!这样的人权力越大,于国家危害越大李斯后被赵高构陷至死李斯以一人之私利,弃始皇帝知遇之恩于不顾,与一阉竖沆瀣一气,祸乱国家,成为秦二世而亡的重要推手,其罪莫大焉!后死于赵高之手,其死不足抵其罪之万一
参考:
秦朝的灭亡,可以说与秦二世胡亥密不可分,那么作为秦朝一系列新政的设计者之一,李斯为何要选择将胡亥扶上皇位,从而导致自己的奋斗成果就此毁于一旦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解答,一是李斯妥协的根本原因,二是李斯当时面临的艰难抉择,三是《赵正书》等其他相关记载。
李斯妥协的根本原因:成也“老鼠哲学”,败也“老鼠哲学”早在未发迹之前,在上蔡做小吏的他,在发现仓鼠和厕鼠的不同后,悟出了“处在不同的环境,就有不同的作为”的“老鼠哲学”,此后便将此作为了自己的行为准则。
而信奉“老鼠哲学”的李斯,坚信想要成就一番大业,就必须身处高位、手握大权。
然而,李斯因“老鼠哲学”而奋发
沙丘政变中,赵高在与胡亥达成一致后,便开始了对李斯的劝说,关于两人的对话,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着详细记载,虽然这段对话极可能为司马迁杜撰,却也真实反应了李斯妥协的根本原因。
赵高对李斯的劝说,其核心其实只有两点,一是李斯在能力方面不如蒙恬,且不如蒙恬与长子扶苏关心亲近,一旦扶苏即位,必然会重用蒙恬为丞相,那么李斯如今的荣华富贵不仅会付诸东流,就连这么多年的努力也将不复存在。
二是赵高负责教导胡亥律法多年,胡亥不仅同样尊崇法家治国思想,对于李斯同样会予以重用。
在治国理念方面,扶苏与李斯可以说有着根本性的矛盾,公子扶苏信奉的乃是儒家治国理念,其曾在劝谏秦始皇时说道,“诸生皆诵法孔子。
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史记·秦始皇本纪》),而李斯却是法家学说的忠实践行者。
因此,且不论能力高低,扶苏即位之后,不再重用李斯这样的法家人士显然极有可能。
正如央视纪录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中所说的那样,“在李斯眼中,昔日变法的商鞅是他效仿的楷模,商鞅改变了一个秦国,而李斯想要改变一个时代”,李斯同样不愿自己与秦始皇奋斗多年的成果,被扶苏全盘否定。
如上所述,李斯由于信奉“老鼠哲学”,本就是一名狂热的名利追逐者,对于如今已经做到丞相高位的他来说,被弃之不用是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从这一点来讲,其最终向赵高妥协,也就不难理解了。
李斯当时的艰难抉择:李斯不想做殉道者,只能选择妥协如果说秦始皇是在咸阳驾崩,那么在皇位继承人这件事上,身为丞相的李斯由于是百官之首,其话语权将会极重。
然而,秦始皇却是在东巡归途中病重,而当时在东巡队伍中,李斯的丞相身份其实起到的作用非常小。
在东巡队伍中,除了秦始皇之外,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其实只有三人:一是护军统率蒙毅,其手中掌握着扈从车队的军队;
二是中车府令赵高,其主要负责管理皇帝的车驾和近侍,兼管着皇帝符玺和发布命令诸事;
三是皇帝幼子胡亥。

而李斯这个丞相虽然是百官之首,但由于车队随侍官员不多,加上赵高掌握了玉玺和发布命令的权力,李斯的作用根本难以发挥。
更为要命的是,当秦始皇在平原渡口病倒后,蒙毅便奉命折回会稽祷告山川,而秦始皇病逝之时,蒙毅尚未赶回,而此时有资格、且能够调动东巡兵马的,其实只有身为秦始皇幼子的秦二世胡亥。
沙丘政变中,当秦始皇已经病逝,由于诏书和印玺均掌握在赵高手中,而兵马又在胡亥掌握之中,因此当胡亥和赵高两人联手之后,其实已经完全能够册立胡亥为继承人。
之所以拉拢李斯,只是为了后续稳住朝中局势罢了。
如上所述,只要李斯不傻,便能清楚的看出此时局势已经完全脱离了自己的掌控,他即使不愿扶立胡亥,恐怕也只能拿自己的一条命去换一个忠臣的名声罢了。
或许正是由于李斯乃被迫妥协,导致胡亥即位之后,李斯开始逐渐被排挤出了朝廷核心决策层。
《赵正书》等其他相关记载:胡亥即位乃是名正言顺其实关于胡亥是否篡位,目前尚有争论,尤其是随着近现代越来越多史料的出现,这种说法的真实性开始广泛受到质疑,目前关于胡亥即位名正言顺的说法,主要出自于
当然,由于这封诏书乃是胡亥即位之后所发,因此其可靠性目前尚待商榷,毕竟哪怕胡亥即位不正,他自己也不会承认。
二是出自《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三卷的《赵正书》,根据其中所载,秦始皇病重之时曾就继承人问题与李斯等大臣进行了商议,丞相李斯、御史冯去疾均建议,“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对于这个提议,秦始皇只说了一个字“可”。
按照其中记载,由于当时秦始皇于东巡归途中病重,距离咸阳路途遥远,如果此时召见臣子商议继承人问题,恐怕中间会出什么乱子,而胡亥此时恰好跟在秦始皇身边,因此李斯等人建议立其为帝。
如果《赵正书》的记载为真,那么李斯拥立胡亥就毫无问题了。
毕竟,当时胡亥可是极受秦始皇喜爱的,且后来的各种劣迹其实尚未显露,为了朝廷的稳定,立其为帝似乎并无问题,李斯等人的拥戴,应该更多出于公心。
综上所述,如果胡亥真的是篡位即位,那么李斯之所以会拥戴胡亥,一方面源于其对权力的追求,另一方面则源于当时形势受限;
而如果胡亥的继位名正言顺,那么李斯的拥戴便毫无问题了。

参考: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李斯,一代明相,在他的辅佐下,秦始皇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等。
为什么在沙丘之变中,他要与胡亥、赵高一党,难道他看不出胡亥、赵高是什么货色吗?
我觉得以他的能力,完全可以看得出来,那么他为什么这么做了,我认为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原因。
1、客观原因:形势所逼秦始皇是在最后一次出巡途中驾崩的,其实他在平原渡口的时候就病倒了,拖着病体到了沙丘行宫之后,实际上已经被软禁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史记》中记载的一个细节表明了一切。
原来秦始皇感觉时日无多的时候,下了一份诏书给扶苏,命他从上党赶回咸阳,处理自己的后事。
此时叫扶苏回咸阳,秦始皇已经表明了传位给他的态度。
但是这份诏书并没有发出去,而是被赵高扣下了!此时的赵高担任中车府令,同时兼掌符玺事务,秦始皇的诏书被送到赵高处盖玉玺,赵高一看诏书的内容便扣下了,既没有用印,更没有发出去!如此大胆的行为,竟然没有人报告给秦始皇,任由赵高如此肆无忌惮,充分说明此时的秦始皇已经成了睁眼瞎。
秦始皇身边难道没有亲信侍卫吗?
当然有,不过因为自己病重,秦始皇将亲信将领蒙毅派出去代替他到各处仙山求福去了,此时并不在沙丘行宫。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情况,秦始皇此次出巡只带了一个儿子,便是胡亥,一来可以看出秦始皇还是很喜欢这个小儿子的,二来此时的胡亥相较于其他皇子更加接近权力中心,因为秦始皇没有立皇后,也没有立太子,那么所有的儿子继承权是相同的,此刻谁距离权力中心越近,越容易抢夺权力。
政变不像史书中记载的那么波澜不惊,背后是刀光剑影,走错一步都可能身首异处,李斯自然是观察出了当前的局势,如果他不就范,赵高鱼死网破,他李斯可能就随秦始皇去了。
2、主观原因:贪
当年他在楚国,看到仓库的老鼠吃得饱饱的还不怕人,看到茅厕里的老鼠整天吃脏物,人来了就跑,由此得出感悟,人要往上走,在什么位置上决定过得好不好,他要当仓鼠,因此他选择入秦。
沙丘政变时李斯是左丞相,已经位极人臣,他不想失去这些。
如果扶苏继位,那么李斯肯定要重蹈当年张仪的覆辙,黯然下野。
为什么呢,两个方面原因。
第一扶苏有自己的亲信——蒙恬蒙毅兄弟,两人都是能文能武,都有卓越军功,又与扶苏交好,此时扶苏正在北方抵御匈奴的前线,而率领30万大军的正是蒙恬,因此一旦扶苏登基,受到重用的必然是蒙氏兄弟。
第二扶苏的治国理念偏向于儒家,和李斯的法家思想有着严重的冲突。
扶苏就是因为劝秦始皇多用儒生,才能“发配”到北方,他觉得要施政以柔,而不是现在的严刑酷法。
所以扶苏登基后,大秦这艘航母就会转向,李斯最好的下场是下野,搞不好还会像法家前辈商鞅一样不得好死。
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原因,共同促使李斯投入胡亥、赵高的怀抱,配合两人秘不发丧,还矫诏赐死了扶苏,推动大秦帝国走向灭亡。

参考:
公元前210年,49岁的秦始皇在出巡沙丘的途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从他年少之时在赵国所受的苦难,13岁继位为秦王,22岁正式亲政,9年时间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多年的诸侯割据局面,书同文,车同轨,他是个开创了两千多年帝制的伟大君主,他的暴虐也间接导致了秦国的灭亡。
在他临死之时,将长子扶苏立为继承人,他盼望着大秦江山可以千世万世,但继承皇位的却是少子胡亥,三年之后,大秦就走向了灭亡。
那么在这其中,秦始皇的宠臣赵高,和丞相李斯做了哪些事情呢?
为何昏庸的的胡亥能够即位呢?
赵高和李斯的各怀鬼胎,促成了矫诏立胡亥的勾当。
赵高被赏识的原因
这也为他后来的权势熏天奠定了基础。
赵高和扶苏的关系不好赵高和不学无术、纨绔公子胡亥走得近,自然就会和正直的公子扶苏起冲突,而为了在秦始皇死后的秦朝朝堂上有立足之地,赵高自然就极力想让胡亥继承帝位,处处和扶苏作对。
为了促成促使此事,就需要找一个好帮手,身为丞相的李斯就是最好的选择。
并不完美的李斯李斯师从荀子,是为优秀的政治家,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人无完人,李斯也是个度量狭小的人。
和他师从同门的同学韩非,才智不在李斯之下,李斯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损失,就处处诋毁韩非,可以说韩非的死,李斯要付一定的责任。

沙丘之行为赵高李斯的谋划提供了便利秦始皇在远离国都的地方去世,立扶苏的诏令交到了赵高的手中,赵高伙同李斯篡改了诏书,改立胡亥为继承人,扶苏和蒙恬被迫自尽,历史也就在这一刻发生了改变。
扶苏的仁孝造就了他的悲剧和秦始皇晚年的暴虐不同,公子扶苏是个宽厚仁慈的人,时常直言劝诫秦始皇,秦始皇就把他派到上郡协助蒙恬修建长城,抵御匈奴。

蒙恬也吞药自杀。
蒙恬手里有几十万大军,假如扶苏趁机时机攻入咸阳,夺取皇位,是有很大可能成功的,但向来仁孝的扶苏确信诏令是真实的,他的悲剧,也造就了秦朝的悲剧。
公元前207年,胡亥在位仅三年,咸阳就被攻破,统一天下的秦帝国,只存在了15年的时间。
人物结局李斯胡亥继位后,赵高的权势日盛,胡亥听从赵高的谗言,李斯被诬为谋反,李斯被腰斩并夷灭三族。
为秦帝国的建立功勋的李斯,他的死,也是因果报应的结果。
赵高李斯死后,赵高成为丞相,但此时秦末起义已经成野火燎原之势,赵高杀死了胡亥,改立子婴为帝,在子婴的谋划下,赵高被杀死,夷灭三族。
总结假如没有赵高和李斯的矫诏,扶苏能够继承皇位的话,秦帝国必将延续,至少不会只有15年,但自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强盛秦国以来,100多年里,秦国连续出了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秦始皇七位贤明有为的君主,但此后就出了胡亥这样一无是处的亡国之君,真的是时也命也。

参考:
因为当时李斯的执政方针是法家,而扶苏和蒙恬走的很近,两
这两者之间是相互冲突的,而一旦扶苏继位成为二世皇帝,那么必然会重用蒙恬,甚至会在丞相的位置上取代李斯。
这个时候李斯内心的阴暗面就展现了出来。

参考:
李斯为何听信赵高让胡亥继位,而不是公子扶苏?
因为人是自私的,做任何事都要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
公子扶苏性格宽厚仁慈,他自小就与大将军蒙恬私交甚好,蒙家在秦始皇后期成为望族,秦始皇出巡死在途中,这时公子扶苏正和大将军蒙恬带着十万大军在修长城守边关。
因为公子扶苏当上皇帝,以蒙恬的威望以及与扶苏的关系,当上宰相的肯定是蒙恬而不是李斯,李斯可能会退出秦朝的权力中心。
李斯当年投奔秦国就是为了出人头地,为了权力而来的。
赵高是

参考:
听信?
呵呵,提问还是读书少见识短吖。
李斯是与赵高同谋勾结在以共同实现私利的最大化。
对李斯而言,扶苏立为太子与他无关,且年长又有从军理政的历练。
更重要的是,扶苏有蒙骜等一拨功勋卓著的边军将领扶持撑腰。
李斯虽为帝国文官之首,可对军方势力也十分忌惮。
同样赵高长居内宫又是宦官,自然无法对军界和早已成年的扶苏施加影响。
因此,两人的动机目标一致,都不愿在新皇帝继位后失去特权和地位。
之后的历史大家都知道了。
所以,李斯及家族的下场就是咎由自取。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