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形容的啥

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就是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使至塞上》王维·唐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云霄,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兵,得知主帅尚在前线未归。
注释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使:出使。
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空。
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这里指前线统帅。
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
东汉窦宪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功。
这里代指前线。
“单车”两句:一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这是诗人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
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尾联两句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市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河流,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说的那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参考:
这应该是塞外风光,即是描写,也是形容,以动止静,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整个画面苍茫雄壮,辽阔沉穆,给人一种自然小我,天地混饨之感。
你看,这就是一组蒙太奇镜头,戈壁狂沙,陡风骤起,迅疾旋转,直冲云天,这是何等壮观,黄河远上,龙卷落日,浑圆腾空,辽阔静穆,恍若进入梦幻天堂。
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他佛心的意境与境界。
这是古代诗人所追求的终极人文情怀。
唐诗真的不可复制,纵使你有王维才情,穿越历史,梦回唐朝,也很难达到唐诗的高度与深度。

参考:
这不是形容,而是描写。
语出《使至塞上》,为王维出使塞外时所作。
全诗为: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两句也是诗人王维描写的塞外景色,这里如诗中所云,他所到之处已经过了“居延”这个属国了,这里是胡人的居住地域,这对于中原人士来说,是瑰丽奇特的。
大漠孤烟直,就是描写在静谧而又广袤的大漠之上,没有一丝风,远处的炊烟直上云霄,一点也没有浮动飘散,此景苍凉而又宁静。
长河落日圆,则是描写在沙漠中一条蜿蜒的河流的尽头,太阳落山的时候,视野之中一览无余,没有任何遮挡,落日耗尽了能量,不再那么刺眼,此时在完全的净空中,观赏到的落日是浑圆的,此景同样祥和宁静。
当然,也有人认为,此时是把浩瀚的沙漠比喻为长河。
也理解得通,同时并不影响诗文的意境。

参考:
这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第一个就是读书的时候,学过这首诗,年龄小就记不得具体老师怎么讲的,应该说还给老师了,相信大家都有过同样的感受。
第二个看到的地方,是我在宁夏中卫沙坡头景区了。
这首诗被刻画于一块石头上,矗立在一块满是黄沙的滚滚沙漠中。
这一次我的感觉是有触动的,试着想一下,在一片荒无人烟的地方,脚下是连绵的沙子,所见都是遥远的苍凉,好的是走到黄河边,周围事物一变,有了烽火台,有了滔滔黄河水,有了即将落山的太阳,这就构成了诗人眼里的一切。
在加上偶尔有奔腾的骑兵走过,马蹄带动了一片黄烟,是多好的一幅画卷。
如果要我说这是形容什么的,应该来说这是在广褒大地上内心的愉悦,这是真实情感的代表。
也正是有了诗人的行走,才把西北大地上的荒凉变成了一种生趣。

参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形容的是草原非常美丽而空旷的景致。
作者是内地人,这样的景色使他感到新奇,他第一眼就看到天地宽广。
大字和长字,给人非常开阔的感觉,沙漠很大,河流很长,说明那里没有山脉或者丘陵的遮挡,让人能望到很远很远。
大漠和长河,构成了壮丽的远景。
但是光写景色有什么用呢?
毕竟人是审美的主体,事物是客体,没有主体欣赏,任何事物也无法体现出美感,这是美学常识,我就不多说了哈。
虽然地广人稀,但还是有住家的,孤烟就是一户人家,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顽强的生存着。
我们可以联想到这个场景中的人物,他们为什么来到这里,为什么不和别人组成村落,当然这是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但是何尝不可以看做是作者的内心写照?
也许作者官场失意,不愿意和权贵同流合污,以至于被贬边疆,他宁可融入当地生活。
烟本身不可能是直的,把天生弯曲的东西写成是直的,透露了他的内心是孤独的,也是正直的。
落日就是圆的,咋一看没什么新奇,但是从整体画面来看,圆是直的对比,两者相配显得既协调又有动感。
我们也可以引申一下,长河是历史的长河,落日是没落的王朝,朝廷里圆滑的人要远远多于正直的人。
古往今来,莫不如此,这是诗人悲愤心情的曲折写照。
孤烟直,落日圆,我干干净净,凭本事吃饭,渴望为国建功立业,你们钩心斗角,贪污腐败,是国家的蛀虫,我和你们不是一路人。
这首诗是写景,又不只是写景,也是言志。
作者总是借着诗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描述,只有这样,才是成功的作品。

参考:
塞外风情的写照。

参考:
百年孤独
参考:
沙漠地区的旷野和荒凉!
参考:
大漠孤烟直,大漠连人都没有,那来孤烟?

参考:
境界的空旷、高远。

参考:
与其说是写景,我看倒是写的心境,是实实在在的寂寥,是落寞,是英雄迟暮或是江山将倾。
是无可奈何的满腔哀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