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有东北人吗东北人来自哪里

春秋战国时期有东北人吗?
有啊,不仅仅是有,而且春秋战国就是由一帮子东北人领导的一场群雄大战。
其实这样的问题无非是对东北人的一种轻蔑,在很多人的眼里,从古至今东北就是蛮荒之地,认为上古时期东北没有多少灿烂的历史,在这里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春秋战国不仅仅有东北人,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完全是由东北人主导和决策的。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华夏族奴隶制王朝。
周王朝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0年,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周朝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 其后周懿王又迁都犬丘。
公元前771年,犬戎等攻陷镐京,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史书又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西周人是上古时期生活东北的一个原始氏族部落,在商朝南下到了今天的河南之后,西周人就一直在同为商人的老家——东北地区发展势力,商末由于纣王连年征战,国力空虚民怨极大,西周人首领姬发联合其他其他东北各族部落,共同推翻了商朝,并在这里建立了新的历史王朝——周朝,在周朝建立后,对自己的嫡亲和其他部族首领进行分封,建立众多的诸侯国。
公元前781年,周幽王继位,宠爱褒姒,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伐六济之戎失败,同时天灾频仍,幽王废正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以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
宜臼逃奔申国,申侯为外甥、女儿讨回公道,联合缯国与犬戎攻入镐京。
周幽王与伯服均被犬戎杀死于戏。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周幽王被杀后,郑、卫、晋、鲁、齐等众多诸侯拥立周幽王太子宜臼为王——周平王,并携周平王一起从东北一路南逃到了洛邑,在此处重新建都城,史称为东周。
东周之后,周朝对这些从东北护驾有功的诸侯进行重新分封,这就是我们现在历史书写的各个诸侯国,但这些诸侯国君和一起南下的民众才是这些诸侯国的主体。
不过好景不长,周王室失去了对各诸侯国的控制力,天下大乱,诸侯之间展开了大鱼吃小鱼的相互吞并的战争。
到了春秋之末以赵、韩、魏三家联合携手,共同攻灭智氏,瓜分其领地——“三家分晋”,称为了历史的节点,进入到了战国时期。
网络中总有一些人,以各种方式来轻蔑和诋毁东北,在他们的固有混沌的思维中,中国的历史发展与东北人没有任何关系,古代的东北不过是蛮荒之地,古代的东北人就是化外之民,殊不知东北才是中国历史的起源地,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是一代代上古东北先民们书写着中国历史,开创了中国文明的发展进程。

参考:
东北那疙瘩自古就有人,史前就有灿烂的文明。
比如属于红山文化类型的辽宁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朝阳市 、凌源市和建平县的交界处,是属于东北吧?
五千年前的牛河梁不但有人,而且已经形成了原始文明,有庙、有冢、有祭坛。
日用及农耕的石器、骨器很多,当时的东北先民已经进入了上古邦国阶段。
夏代有“无终氏”,无终之国就是指在北面的广大地区。
《史记*匈奴列传》说“唐虞
”无终氏即古代燕北的民族“山戎”。
“山戎”也叫北戎生活在东北地区。
那么这个北戎是怎么来的?
夏民族里有向东北迁徙的豕韦氏。
《左传》晋国大夫范宣子就说他的先祖“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
范宣子家是这个大部族里仍然留在中原的,而历经夏代灭亡这个部族里有很多迁到了东北。
豕韦,有可能就是《礼记》里说的“昧”。
后来又叫“靺鞨”。
因为居住地不同又有沃沮、勿吉、挹娄等名称。
《北史》里也说勿吉,也叫靺鞨,是豕韦的后裔。
《后汉书*东夷挹娄传》里说挹娄“东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处于山林之间,土地极寒”。
战国时期的东北有两大族群,西边是东胡,东边是肃慎。
东胡不是一个民族是部落联盟,其中包括称呼不一而族属相同的大小族群。
肃慎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同下游的东北地区。

参考:
春秋战国时期以来,东北人和东北人的子孙几乎掌控了中华帝王史的一多半时间。
李世民的先人鲜卑人发源于大兴安岭北部,一步步南下到达山西甘肃,最后成就李世民家族,辽国契丹人同样发源于大兴安岭北部,一步步南下,成就当时的辽国。
女真人则不用说,金国一真打到淮河,辉煌胜过北宋。
蒙古帝国也发源于大兴安岭北部,纵横世界。
大清满人也发家于东北。
作家李存葆2010年到大兴安岭写过一个随笔。
上下叙述1500年,让人充分认识东北。

参考:
东北那疙瘩自古就有人啊。
需要注意的是:历史上东北地区所涵盖的地理概念并不是固定的:狭义的东北就是今天黑、吉、辽三省;
广义的东北还包括内蒙古东部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部分地区。
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就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具体而言: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
在属于红山文化的辽宁牛河梁遗址中发现有日用及农耕的石器、骨器,还发现了一部分祭祀用品,这清晰地表明:当时的牛河梁不但有人,而且已形成了较为原始的文明,已处于由原始部落向上古邦国过渡的阶段。
早在商代在今天的辽宁省境内就存在一个据说是商朝贵族建立的孤竹国,这表明至少在这时东北地区已出现较为成熟的国家政权组织。
商灭夏之时孤竹国曾作为后方基地负责在后面运物资,所以也是立过功的。
在商朝中期孤竹国是北方的一个大国。
孤竹国一直忠于商王朝,直到武王伐纣时期孤竹国的伯夷、叔齐两位王子还曾亲自前去劝谏周武王停止灭商的行动,遭拒绝后发誓不吃周朝土地上的粮食,最终活活饿死。
周王朝建立后在今天河北北部及京津地区分封了自己的同姓诸侯燕国,燕国不断挤压孤竹国的生存空间,孤竹国不得不向北迁徙,逐渐由深受中原殷商文明影响的国家沦为戎狄部族,被中原诸侯称之为山戎。
春秋时代他们一度向燕国发起报复性进攻,结果当时的霸主齐桓公出兵救燕北伐山戎。
西周时期的东北主要存在三股地缘势力。
其中之一就是上文提到的商朝贵族建立的孤竹国。
另一个则是西周王朝册封的箕子朝鲜:箕子是中国商朝末年遗臣,名胥余,称箕子(畿内采地之爵)。
箕子与比干、微子并称为商纣王时期的“三贤”,也就是孔子在《论语·微子》中称赞的“三仁”。
武王伐纣后并没对商朝后裔赶尽杀绝,倒是对箕子的贤德之名钦佩不已,于是向箕子请教人伦规范,箕子便作《洪范》,向周天子讲述定国安民的道理。
司马迁《史记·宋微子世家》的记载与《尚书大传》大致相同,只是先后次序略有不同,它认为是周武王先向箕子请教,箕子告以《洪范》。
夏、商、周三代的改朝换代和后世王朝有一点很不一样:后世改朝换代要么就将前朝皇室赶尽杀绝;
要么好生优待,但严加监视。
总之不会让前朝皇族参与朝政,封一个空有其名的爵位倒是有可能。
夏、商、周三代不这样——那时华夏民族正由原始部族向文明国家过渡:商部族取代夏部族成为华夏各部族的联盟领袖,但夏部族的后裔依然被册封为商朝贵族,武王伐纣后对商朝后裔基本也延续这一政策。
久仰箕子大名的周武王将朝鲜封给了他,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周武王时代的朝鲜国和今天的朝鲜半岛其实并没关系——周武王时代的朝鲜国大体在今天辽宁省境内的辽河流域一带。
后来经过箕子朝鲜的开拓才逐渐将朝鲜半岛纳入其版
孤竹国和箕子朝鲜基本位于今天的辽宁省境内,至于更为偏北的吉林、黑龙江两省在当时主要肃慎人活跃的地区。
肃慎人的后裔经过与其他民族的融合演变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勿吉人,勿吉人又演化为隋唐时期的靺鞨人,靺鞨人后分化为粟末靺鞨与黑水靺鞨两支,其中的黑水靺鞨又演变为女真人,女真人则演化为如今的满族人。
周人在列举其疆土四至时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
”可见远在春秋以前肃慎人已臣服于中原王朝。
直到燕昭王时期东北地区基本都还在东胡部族和箕子朝鲜的控制之下,此时身为华夏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只控制着今天河北北部一带(包括京津地区),在燕国东部是控制着辽西平原的东胡部族,再往东是控制着辽东半岛的箕子朝鲜。
这时的燕国疆域小、人口兵力少、国力弱,西方是正在崛起中的赵国,南边是传统的霸主国——齐国,这两国的存在切断了燕国向西或向南扩张的所有通道,燕国除了向东北方向开拓外别无选择。
然而东胡部族虽经济文化落后,但尚武剽悍,并不是什么好对付的对手——春秋时代的燕国险些被山戎灭国的历史教训仍时不时涌现在燕昭王心头。
这时一个曾在东胡对燕国的进攻中沦为人质的人走进了燕昭王的视线,此人名叫秦开。
秦开有过在东胡为人质的经历,他熟悉东胡的战法和生活模式。
据说他是在替东胡人贩马时脱离东胡部队的监管而逃到燕国的,燕昭王任命他为大将。
公元前283年秦开率军迎战东胡,燕军自西向东,由妫水流域(今延庆境内)向密云地区的渔水(今白河)、鲍丘水(今潮河)流域推进,一路斩关夺隘,马踏平川,东胡军虽奋力抵抗,却无法阻挡燕军凌厉的攻势,只得一路退却,燕军乘胜追击,接连收复失地。
在连连胜利之下,燕军士气更加旺盛,一鼓作气向东北追歼东胡。
抵抗无用,一直退却到千余里外的今西辽河上游。
东胡向北退却逃遁,燕国北境大展,号称拓地“千余里”。
燕军又乘胜东击辽水一带的箕子朝鲜,夺取了辽东的广大地区,极边甚至伸过今鸭绿江以南。
“直至满番汗为界”——燕国的边界由此一直推进到今天朝鲜半岛鸭绿江以南的清川江流域一带。
秦始皇嬴政一统华夏之后废分封行郡县——将全国上下划分为三十六郡,其中辽西、辽东两郡就位于今天东北三省中的辽宁省境内。
此后历经两汉、曹魏、西晋等朝代中原王朝一直对辽西、辽东两郡进行着行之有效的管辖。
只是在经历五胡乱华和南北朝的分裂对峙后辽西、辽东地区落入割据政权高句丽之手。
唐代灭高句丽后进一步扩张了中原王朝对东北的影响:秦汉时期的辽西、辽东两郡只延伸到今天辽宁省境内,至于更加偏北的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在当时还基本上是蛮荒之地。
唐代在东北设置有安东都护府、室韦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等行政管辖机构,唐帝国的国境线一直向北延伸到了今天俄罗斯境内的外兴安岭一带。
这一时期唐朝还开辟了由东北地区通向新罗、日本以及今天勘察加半岛一带的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
随着李唐王朝由盛转衰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现象,而这些边陲地区的都督府大多原本就是册封当地部族酋长治理的,此时渤海都督府逐渐脱离李唐王朝的控制成为独立的渤海国,渤海国同新罗、日本等东北亚国家较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贸易往来。
公元926年渤海国被新兴的契丹国所灭,契丹则在逐渐汉化后形成了同北宋对峙的大辽王朝,至此东北地区又处于辽帝国的统治之下。
1019年日本对马、壹岐、筑前等地遭到一群驾驶50余艘船只的不明海盗袭击,事后日本人才从高丽人口中得知这群海盗来自于一个叫”刀伊“的部落——这是一支散布在中国东北地方和朝鲜半岛东北部的女真部落。
1114年生活在混同江(今松花江)流域的女真完颜部在首领阿骨打的率领下起兵反辽,1115年完颜阿骨打在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正式建都立国,国号大金。
1125年金国灭辽,整个东北地区完全被金国掌控。
1234年蒙古灭金后在东北以及今天俄罗斯远东地区设辽阳行省。
元末纳哈出成为辽阳行省的实际统治者。
元顺帝北逃后以纳哈出手握重兵,封其为丞相,继封太尉。
不久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降明,辽东大部为明所有,纳哈出领兵踞开元路(今开原),屯兵二十万于金山(今昌
明太祖朱元璋多次遣使招抚,纳哈出不仅置之不理并于洪武八年(1375)入犯辽东,兵锋直达金州。
洪武二十年冯胜率大军二十万于金山战胜纳哈出,见大势已去的纳哈出这才归顺于明,东北地区由此纳入明王朝的版
明永乐九年(1411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0余年中明朝派遣海西女真出身的宦官亦失哈出使黑龙江下游地区,在此设置奴儿干都司。
随着明王朝由盛转衰,蒙古诸部开始向东越过兴安岭进入东北地区,东北的女真各部不得不在明朝和蒙古之间夹缝求生,然而也正因为明朝和蒙古在长期的拉锯战中彼此消耗才使女真人得以坐收渔利并最终在夹缝中崛起。
由此可见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有人居住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一个基本事实就是:东北历史基本上就是一部外来移民不断与本土居民融合的历史——这种融合有一个特定的专有名词”闯关东“。
广义上的闯关东包括有史以来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的历次迁徙。
事实上在满清王朝入关之前辽东地区已有中原内地迁徙去的的汉人定居,清朝入关前的汉军八旗就多是由这些人组成。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出身也是中华先民闯关东的见证:曹家本是汉人,世居辽宁铁岭,后金立国后被编入满洲正白旗。
事实上早在明代就已在东北设有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两大行政管辖机构,而中原百姓也不断有出关谋生的,那时东北各民族就已开始了早期的互相融合,共同开拓着中华文明的东北边陲。
清王朝入关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将山海关外的白山黑水视为自家保留地以备有朝一日被中原百姓推翻后能重返关外落脚,正是基于这种心理从顺治朝开始旨在禁止中原汉人进入东北的柳条边篱笆墙就开始动工。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积贫积弱,东北日渐沦为俄、日两国竞相争夺的势力范围,眼看自家老巢有陷落于俄、日之手的危险,加之此时的满族也已融入中华文明,于是逐渐放宽了中原内地百姓移民东北的限制。
这一时期黄河下游连年遭灾,而随着清政府的日益腐败救灾效率也呈下降趋势,一时间河北、山东等地的农民迫于生计不得不另觅出路。
清政府对中原内地百姓移民东北之事并不是一天之内解禁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步放宽的过程,早期的移民者仍不得不面对朝廷的诸多限制。
最终求生意志战胜了朝廷的禁令——一批又一批中原内地百姓不顾朝廷禁令出关讨生活,因此赴关东讨生活就被称之为”闯关东“。
1897年清政府完全放开中原内地百姓移民关外的禁令,到1910年关东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
1953年新中国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统计出闯关东后留下的山东人达到700多万,约占当时东北总人口(4000万)的17%,而当时全国人口为5.4亿,闯关东因此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
今时今日东北地区汉族居民的祖先多是关内河北、山东等地迁徙而来,同时部分蒙古族、朝鲜族也来到关东地区讨生活,他们共同开发经营着东北的白山黑水,也共同抗击着外来侵略者。
他们从老家带来的诸多习俗和关东本土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了今天东北独特的人文风貌。

参考:
来答一下。
中国地
100年前东北是巨大吸铁石,祖辈们共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罕见的移民壮举。
不仅是春秋战国时期,其实是自有文字时起,东北作为一个地区就已载入典籍。
吉林省长白县土过战国赵国蔺相如戈!吉林省集安市高台子出土了战国赵国的阳安君剑!吉林四平现在还有个春秋战国燕国的古城遗迹---叫二龙湖,吉林四平周围是燕国秦汉三国时期辽东郡的边部小城!汉长城最北遗迹在蒙古国境内,而汉长城目前发现的最东遗迹在吉林通化!秽貊是东北松嫩平原上古老民族。
东汉时索离族人东明称王,不再用秽貊和索离族名,而采用凫臾族名,中原汉族王朝译作夫余,后改为扶余人。
扶余人主干居住中心在今吉林省农安境内,一度强盛。
后秽貊族系的主干从扶余人变成了高句丽人。
汉族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土著居民,辽宁省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燕国开始就是汉人领土,燕国秦汉三国时期都有辽西郡和辽东郡。
1871年,一位满族新娘。
/Wikimedia从康熙开始就对东北采取消极移民政策,乾隆则变本加厉彻底封禁东北,目的是保持满族的纯洁,防止汉化,以免威胁到自己统治。
乾隆九年山东、河南、天津等地受灾,难民涌入东北觅食。
到乾隆四十一年,东北地区的移民人数总计131万,这波移民运动也被称为“闯关东”。
1928年,兰州饥民在中山桥乞食状况。
/Wikimedia清朝末年到九·一八事变之前,短短几十间,东北从处女地成为全中国发展最快发展程度最高地区。
近代进入东北的移民山东人占绝对的主流,比如说1927-1929年,东北三省移民85%都来自山东,河北河南次之。
1902年之后的30年时间内,有1500-1700万人次关内移民先后进入东北,其中永久居民至少800万-1000万人。
移民是东北人口增长的最重要力量。
(xtm)
参考:
东北是北方民族的摇篮,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过无数个北方民族,最早的陶器和玉器都在东北出土,最早的龙凤
在八卦中东北属于生门,代表着水源木本,生生不息,从古到今,东北部族一次次进入中原,无时不刻的影响东亚局势,英雄造时势,东北从来都没有没有缺席!从黄帝部落,商人部落,到后来的匈奴,东胡,柔然,鲜卑,契丹,女真都是中华文明的参与者!如果说今天的汉字源于甲骨文,那么东北民族就是汉字的初创者!
参考:
东北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与中原地区一样久远。
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通过已有的考古发现,可以认定,至少5000年前,这里已经出现国家雏形。
这里的出土文物风格,与河南地区商代文物,甚至疑似更早的夏代文物有确实的相似性。
当然,他们之间的明确的传承关系,理不清的地方还是极多。
可以明确的是,春秋时期的燕国,管辖范围已经达到现在的沈阳北部。
东北地区,也是中国许多古代民族的发源地。
肃慎、东胡、匈奴、乌桓、鲜卑、高勾丽,契丹、女真、蒙古、满洲等等。
他们之间或传承,或灭绝的相互关系,还是众说纷纭。
我们一般对契丹,女真,蒙古,满洲比较熟悉。
因为他们建立了辽,金,元,清四个强大的政权,对中国目前的疆域形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除了这四个,还有一些民族也有巨大的影响。
唐代的吐谷浑,实际是汉末时期离开东北的一个鲜卑部落。
吐谷浑实际与金庸小说中的慕容复的祖先,在南北朝时代建立前燕,后燕,南燕,北燕的慕容家族同宗。
南北朝时期进入中原的鲜卑宇文部落,一百年后建立了后周政权,这是大一统的隋朝前身。
与宇文部落同时进入中原的段氏部落,可能是宋代的云南地区的地方政权,大理国的皇族。
这个说法有争议。
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立下大功的李光弼,是高句丽人的后代。
今天,东北三省的汉族人,超过90%是山东移民,也有部分是河北,河南移民。
所谓的闯关东,其实顺治八年就开始了,就是清北入关(1644年)的当年。
大规模移民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太平天国与捻军闹大了以后。
当年的闯关东的人,都是生活贫苦又向往美好生活的人,他们勇敢又敢于冒险,他们心怀梦想,希望用双手在广袤的土地上耕作,希望用辛苦的劳作来养儿育女。
他们扎下根来,他们开荒,他们建房,他们修路搭桥建学堂。
他们病亡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的儿孙一代代成长。
这里的各族人民,与生活在中华大地上任何地方正派的中国人一样,都会能为祖国做出贡献而激动,都会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与悠久的传承而自豪。
本人是生在吉林省的汉族人,向上数十二代的祖爷爷在嘉庆二年(1797年)离开山东高密。
因为极度厌恶地域黑与民族黑的人,所以写下了一些与题目无关的话。

参考:
这个问题探讨的太幼稚啦!世界上的苍蝇无处不在。
为什么!只要温度和条件适合就会衍生。
人类与各种动物同样衍生而来,只是人类进化而已。
各地的人数多少是不相等。
人口的多少有取抉于执政者的决策,也取抉于自然。
东北的人口数量就取抉于决策者。
清朝顺治八年大移民至东北就是一个例子。
因为决策者就是东北人。
东北也是自古就有人口存在的。

参考:
中国玉制品的前三名都来自东北,第一名出自黑龙江的佳木斯 ,距今有1万年。
第二名来自赤峰的红山文化距今9000年 。
第三名也是红山文化距今8000年。
即使是第三名也比三星堆早了3000年;
商朝是红山文化南迁建立的,皇帝也是从东北打进中原的,张三丰是辽宁人,花木兰是东北的鲜卑人。
很多事情颠覆了我们的想象,但是从客观的综合的角度,从正反两方面看问题才可能得到正确答案
参考:
世界公认的炎黄子孙的主食小米发原地就在赤峰一带!注意一下红山文化,夏朝在东北!
参考:
有啊!不光有东北人,连朝鲜人都有。
东周早期商朝王室成员箕子,就到朝鲜半岛上建立起箕子朝鲜。
东北辽宁、吉林一部分春秋战国时属燕国,至于黑龙江一直都是少数民族控制区域。
应该说辽河平原上,一直都有汉族人在生活,但这时期的东北人,在分布的广度上不如少数民族。
春秋大战燕国参与了很多,所以东北人也参加了春秋时期的战争。
到汉代辽宁以北主要由东胡、扶余、抺褐等几个个少数民族控制,是匈奴的仆从国。
历经东汉、三国至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的燕国,是鲜卑人,王族复姓“慕容”(慕容复的老祖宗)。
鲜卑人起源地就在东北大兴安岭,所以这一时期的燕国领土范围是包含整个东北的。
中原王朝直到唐代,才控制了如今东北三省全境,五代、北宋时期东北先后属渤海国、辽、金等割据国家政权,南宋时期属蒙古。
到明代蓝玉捕鱼儿海战役,吞并了整个东北,包括外兴安岭、库页岛在内都是我们的领土。
在这几千年内汉族人口不断地向东北迁移,东北人口也不断地迁入关内,这是一个区域民族融合的过程。
由于有河北、山东、山西、辽宁的人口不断迁入,所以东北人口也一直比较可观。
但明朝灭亡以后满清调动东北大量人口入关镇守,后来又修柳条边,只准入关,不许出关,人为的阻断了人口流动,东北大片区域才成了无人区。
清末民国关内战乱不断,山东、河北、山西的老百姓,不断向东北逃亡,史称“闯关东”。
但人口相对于东北广阔的领土而言,显得依然很单薄,以至于解放后东北沃野千里,都成了北大荒。
所以几千年来,东北人一直都是河北、山东、山西等省人口,和当地少数民族融合的后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