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击炮是如何防止重复装填的

迫击炮结构简单,是战场上极为普遍的武器,它直接通过往炮筒中前装弹药击发。
也正因为如此,迫击炮在发射时会出现很多意外,比如“重复装填”。
当迫击炮的炮弹在发射时,如果遭遇了药包因受潮、质量问题、击针工作失常、迟发火等故障,炮弹便不会被发射出去,它们会留在炮筒内,形成“卡弹”。
如果卡弹没有被注意到,那么装填手便会继续装入下一发炮弹,这称为“重复装填”。
重复装填对迫击炮组来说是相当可怕的事情,轻则失去战机,重则导致炮弹爆炸,摧毁迫击炮、杀伤到自己人。
迫击炮重复装填的事件非常多,老兵、新兵中都会出现。
在训练和战场上,因为慌乱或轰鸣的战场氛围,许多士兵都会在迫击炮装填上出现失误,当出现卡弹或迟发火现象时,他们没有注意到炮弹是不是打了出去,从而造成悲剧。
比如2007年,印度边防部队在克什米尔进行训练时,因迫击炮重复装填,造成2人死亡。
2005年,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训练场进行实弹射击时,因为重复装填炸膛,造成3人死亡,8人受伤的惨剧。
2013年,美海军陆战队在内华达州霍索恩兵站训练时,发生迫击炮事故,7人死亡,7人受伤,五角大楼直接发布禁令,要求评估出结果前,禁止美军使用迫击炮。
最近一次发生在2016年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举办的国际军事比武中,在“炮兵射击大师”项目上,安哥拉迫击炮组操纵120mm迫击炮时发生事故,因炮弹重复装填造成整个炮位爆炸,9人受伤,弗朗西斯科·乔治等6名士兵丧生,此时也导致了安哥拉退赛,为军事交流蒙上了阴影。
迫击炮屡屡出问题,这种火炮虽然足够简单,但依靠人的部分过多,稍不注意,就会发生难以收拾的后果。
为此,人们设计了一系列规章和器械,以达到避免士兵们错手重复装填的目的。
一般来说,在发射迫击炮时,会有一个规章动作,即观察手负责查看炮弹的发射情况,需要在发射时将手放到炮座上,并观测火炮的出膛情况,如果未感受到震动,亦不能查看到炮弹发射的情景,则需要提醒其它人查验炮弹。
但是呢,在浓烟滚滚、炮火喧天的战场上,士兵们面对高强度的作战压力,再加上疲劳、恐惧、慌乱、思维混乱和互相的配合问题,往往依靠人的观测,做不到牢靠的观测炮弹发射情况,所以为防止重复装填,还得依靠机械。
目前迫击炮的防重复装填装置类型相当多,根据各国的研究倾向和历史发展,侧重点各不相同,大体可分为“机械式”、“电磁式”、“光电式”三种,使用的手段也从炮口活动阻铁,变化为电子灯光、显示屏、状态栏等机构,总体发展很快。
机械式防重复装填装置出现的最早,当年苏联因为“大清洗”后遗症,许多素质低劣的官兵屡屡发生重复装填的错误,搞得苏军一开始还以为“德军炮打的准”,发现问题后哭笑不得。
1943年,苏联工程师米尼古拉·哈伊尔·阿凡纳西耶夫受命于国防工业委员会研制迫击炮防重复装填装置,他在缴获的德军34型80mm迫击炮上获得了灵感,设计出了82mm和120mm的苏式迫击炮防重复装填保险器,于1944年广泛应用于苏军82迫和120迫上。
给予阿凡纳西耶夫灵感的德国迫击炮装置,是个用于冷炮试射和教学训练的拉发器,它卡在炮口上,装填前打开拉发器的挡弹扳榫,然后可以使炮弹卡在炮口不下落。
当炮手拉开拉绳后,挡弹扳榫就会释放,让炮弹落下去。
苏联人正是在这种机构上获得了防炮弹重复装填的点子。
总的来说,苏式的机械防重装保险原理很好理解,无非是在炮口设置了一个阻弹板限制器,这个限制器在迫击炮发射时,会由于气流作用冲开阻弹板。
如果炮弹不发射,也就不存在气流,装填手想再塞一枚炮弹进去时会被卡住。
不过呢,这种机构其实并不如人们所想的那么好用,它的可靠性较差,连续发射时一样会出现阻弹板失误的故障,影响到炮弹出膛。
而且,炮口多出一截的装置等同于改变了火炮的物理结构,让弹道发生了误差,会严重影响到射击精度和测算。
因此,机械式的阻弹板保险在华约各国都没有什么好名声,部队更愿意用严格的训练来弥补问题。
欧美其实也进行过机械式的防重复装填研究,但一直也没得到什么好的应用,他们更青睐于通过光敏元件和光电监测来制造警报器。
比如在炮口设置个光传感器,炮弹塞进来的时候,传感器会起反应,如果炮弹出膛了,那么它回归原位,如果炮弹未出膛,又有新炮弹进来,它则发出呼叫,提示复装危险。
这种设计结构比机械式还简单,只是个小电子元件罢了,但它的毛病比机械式的一点也不少。

有时候迫击炮弹在烈日下的反射矢量光也会影响传感器,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多安装几个传感器,但这样会造成更频繁的误判和更低的可靠性。
晚上使用也是个大问题,漆黑一片的战场上你怎么光敏?
电磁式防重复装填装置与光电式其实差别很小,也是一种示警而非保险装置,区别只在于光电式通过光敏元件监测,而电磁式通过电磁感应来完成监测。
此外,这类采用了电讯号的示警装置,往往还搭配了振动传感器、速度传感器等设备,一般步兵小、中口径迫击炮仍以简单、可靠为主。

参考:
先说一起非常严重的迫击炮重复装填事故,在2016年的俄罗斯举办的国际军事比赛中,安哥拉代表队的120迫击炮班发生了重复装填,导致炸膛,炮班死亡5人,重伤11人!那么,迫击炮为何会发生这种重复装填事故呢?
迫击炮兵们连炮弹打出没打出都不知道吗?
这也太小儿科了吧?
和考科目三没系安全带就挂掉有啥区别?
迫击炮这种武器,构造简单至极,一个炮筒,一个支架,一个底座,号称迫击炮三大件。
这其中,炮筒是最主要的,战斗中的紧急关头,假如支架和底座损坏或者遗失,熟练的迫击炮兵仅仅依靠一根炮筒,一手把炮筒揽入怀中确定角度,另一只手拿炮弹塞入炮膛,进行简便射击,也能把炮弹打出去。
迫击炮弹的外形是个水滴状加尾翼,正后方被尾翼环绕的那个小圆柱体是个空心铁管,里面就是迫击炮的底火。
迫击炮弹在炮膛自由下落,炮尾部内部有个凸起的击针,正好和炮弹尾管底火相配套。
炮弹依靠重力获得速度,然后炮弹尾管的底火遇到击针,就此引发尾管内装药爆炸,从而把迫击炮弹发射出去。
单纯依靠尾管里面的有限装药,迫击炮只能发射很短的距离。
所以迫击炮弹根据发射距离的不同,还可以加附加发射药包。
药包有的是C字型固体,可以直接扣在尾管上,也有的是个长条形丝绸布包,使用的时候缠绕在尾管上然后用线打结固定,而尾管上开了一些发火孔,这样底火一爆炸,发火孔就向外喷火,把药包引燃,发射的火药量增多,出膛速度也就会加快,同等角度下,炮弹飞得距离就远。
外加药包最多可以加六个。
此外,引信位于迫击炮弹前方。
虽然现在的迫击炮弹引信多具有出膛后一段距离方才可以爆炸的功能,但是不能确保万一。
如果迫击炮重复装填,那么,第二发炮弹的尾部会碰到第一发炮弹的头部,无论是第二发炮弹的尾管被引发或者第一发炮弹的引信被震动引发,或者第一发炮弹的尾管是焖火,但是遇到第二发炮弹的重量震动重新引发,都会导致直接炸膛的后果。
迫击炮班平时训练,实弹大多打三发。
这种情况下,全班都在盯着看呢,每发炮弹出膛大家都会看看落点,不出膛了马上就能察觉,然后往出倒炮弹。
所以有句顺口溜,迫击炮,瞎胡闹,打不响,往外倒!就是说这种现象。
倒炮弹的时候一般都是老兵或者干部来,老兵用双手抠在炮口,后面一人缓缓抬起炮管尾巴,随着尾部角度的增加,膛内的迫击炮弹缓缓滑出,老兵用双手把炮弹稳稳接住,要领是不要让炮弹头部的引信接触地面。
然后炮弹取出,引信取下,炮弹先另外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然后深埋或者引爆销毁。
但是,一旦进入战斗状态,和平时训练状态的情形就不一样了。
战场上炮火连天,一个迫击炮排好几门炮,要是放在一个阵地上,又遇到打急速射的情形,短时间内要发射几十发甚至更多炮弹,那么,轰隆隆的炮声,紧张的实战气氛,给迫击炮兵带来的影响就是,不能准确判断,塞进炮膛里的炮弹是否正常发射出去了。
此时,如果炮膛里有一发哑火炮弹,再塞进去一发,后果可想而知。
在二战时期的苏联卫国战争中,迫击炮发射的机会很多。
然而很多时候,迫击炮阵地会莫名其妙发生爆炸。
看样子,无法用敌人炮火覆盖来解释。
苏联军械部门经过调查,才了解了事件的真相,那就是迫击炮重复装填引起的这些迫击炮阵地爆炸。
根据不完全统计,在一个短时期内,就发生了一百多起迫击炮重复装填引起的爆炸,牺牲了数百名迫击炮手。
所以,苏联赶紧着手,研制了一种机械式迫击炮防重复装填装置。
其原理是,在炮口装上一种类似花瓣的机械小零件,塞进一发炮弹之后,装置处于“闭”状态。
如果成功击发,则气流会将可动部件冲开,然后才可以塞入下一发炮弹。
如果不能成功击发,因为装置是“闭”状态,所以自然塞不进去第二发炮弹。
我找了个资料
我觉得,这个2B14的型号起得太贴切了,直接说明了迫击炮重复装填炸膛的后果,太形象啊!这种装置的装备,成功避免了许多重复装填。
但是,也带来一些弊端,主要有两点。
第一,这种机械式装置会影响炮弹的弹道轨迹,按照射表打,那绝对打不中。
不按射表打,那你怎么打?
第二,这种装置使用一段时间,也会出现机械故障,导致炮膛塞不进炮弹。
所以,严重影响兵器的作战性能。
此外,前文已经讲过,迫击炮是一种构造非常简单的兵器。
加上这个机械式防重复装填装置,反而画蛇添足,把复杂的迫击炮给整的复杂化了。
所以,即使有了这种装置,许多国家的炮兵部队依然选择不用它,宁愿严格训练迫击炮兵。
随着装备科技的发展,后来又出现了新型迫击炮防重复装填装置,原理分别是光电式和电磁式。
比如光电式,就是在炮口侦测炮弹有没有打出去,万一有没打出去的,那就搞个小零件,把炮口挡住一点点,从而让第二发炮弹塞不进去。
电磁式原理和光电式类似,只是传感器改为电磁传感器。
这个很容易理解。
此外,还有多种传感器,比如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多种装置综合使用,可以达到很好的防重复装填效果。
但是,任何外加的防重复装填装置,都有局限性,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可靠性。
比如,光电式和电磁式的防重复装填装置,都要配备有电池和电路!战场上应用,电池没电了,怎么办?
电路出故障了,怎么办?
传感器因为受潮或者沾土失灵了,怎么办?
所以,加强迫击炮兵的基本训练,这种老办法,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好了,就写到这里吧。
文字原创,配

参考:

方法有很多。
实战中,重复装填还是会出现的,一旦出现就是炮毁人亡。
大家看没有一个阿拉伯大叔的视频。
一个阿拉伯人不断的用轻型迫击炮,朝敌人阵地发射炮弹。
可能是由于紧张,其中一发炮弹可能有问题,装填以后并没有发射出去,阿拉伯叔叔就装填另一发炮弹。
结果就是,轰一声巨响。
这类事情在今天也是有的。
2016年8月在哈萨克斯坦举办的国际军事大赛上安哥拉代表队在当天的训练中就发生了严重事故,导致6人当场丧命,10人重伤。
而事故原因是由于炮兵组在操作120毫米重型迫击炮时,发生严重炸膛。
事故的罪魁祸首是一枚高爆迫击炮弹,该型号炮弹全重达16公斤,内部炸药约4公斤。
根据测试数据显示,一枚120毫米的迫击炮弹在空地上引爆,可以覆盖20mX50m的范围。
这种俄制的120毫米重型迫击炮,全世界起码有60多个国家装备。
也正是因为威力巨大,所以这次炸膛事故,直接炸死了正在操作迫击炮的多人,甚至还波及到了附近的弹药运输手。
今天迫击炮主要分为前膛装弹和后膛装弹。
后膛装弹不可能出现重复装填,危险主要是前膛装弹!二战期间,迫击炮有一种防止重复装填的机械装置。
这种装置很简单,大体只有装填以后,就无法装填另一发炮弹。
只有这发炮弹发射出去以后,机械装置会取消,才可以继续装填。
二战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出现了防止重复装填的电子设备甚至电磁设备,其实作用都是大同小异,总之就是提示或者禁止炮手重复装弹。
很多人认为只要炮兵训练有素,就不会出现重复装填。
其实在血肉横飞的战场,什么情况都可能出现,依靠士兵训练有素是不靠谱的。

参考:
这件事分两头说吧。
迫击炮防止重复装填首先是有操作规则的。
一般的情况下迫击炮至少有两
装弹的人负责装入炮弹。
但射手呢?
射手负责发号施令。
上面动
注意下射手的手,他始终扶着迫击炮的炮架,这倒不是说迫击炮没有架稳当,而是射手要用手感知迫击炮的震动,以确定迫击炮将炮弹打出去了。
所以如果射手没有感到震动是不会喊reload的。
这种感知迫击炮的发射可以用手扶着也可以用眼睛看。

如果炮弹没有打出去。
那么所有的人就要撤离了。
撤离后派一个倒霉蛋再去发射炮弹。
如果炮弹发射不出去,那么就倒出来。
按照这样的规程来说,迫击炮是不会重复装填的。
其次,的确有一些炮口装置来限制迫击炮重复装填。
例如俄罗斯就有一种防止重复装填的炮口装置,这个装置在炮弹放入炮口的时候会卡住炮弹炮弹并不会下落,当按下上面的释放按钮的时候炮弹下落击发。
而炮弹在经过炮口的时候撞击防止重复装填的装置复位。
这时就可以装入下一枚炮弹了。
只不过这种东西影响精度。
咱们也有类似的装置,用光电信号检测的。
不过,这些装置都做不到绝对的安全,所以,打迫击炮这玩意还是按照当年祖师爷定下的行规来办就好了。
Double loading(双装填)永远仅仅是使用迫击炮能够遇到的“其中一种”故障而已。

参考:
迫击炮,这种百年步兵支援火器,即便美国陆军这般非常现代化的军队,民间常说的“60炮”(60毫米迫击炮)这样的小炮,照样还在继续装备,并参与了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治安战,每个连队都配备有数门60毫米迫击炮,用于步兵的火力支援。
作为一种具备曲射能力的火炮,迫击炮的弹道比较弯曲,可以从山头的这一边,打到山头的那一边,这个炮弹翻山越岭的本领,是迫击炮的强项。
最小的60毫米迫击炮,具备结构简单,机动性强,发射速度快的特点,可作为步兵随伴武器或用于游击和特种作战等。
迫击炮的发射非常简单,直接将炮弹从前端炮筒内塞进去即可自行发射,迫击炮弹塞进去以后,一般都会自动发射出去。
只要是炮手在认真操炮,重复装填的事极少会发生,除非脑子坏了,塞进去的炮弹未发射出去,再塞进去一发, 不出灾难事故才怪。
防止迫击炮如何重复装填最好的办法,就是操炮的人按常规操作就行了,将炮弹塞进去砰地发射出去,如果不幸遇上哑弹(不能排除这个概率),就按迫击炮操控教材的要求来处理就行了,根本就不可能发生重复装填的毛病。
一旦发现塞进炮筒的炮弹没打出去,说明遇到了哑弹,此时,操炮手就必须卸开炮尾,端着炮管往外倒炮弹;
然后重新装上炮尾,就可以继续发射迫击炮弹了。
如果出现塞进炮膛的迫击炮弹未射出,又将第二发迫击炮弹塞进炮筒,就及其危险了,非常有可能引发炸膛事故,即便两发60毫米的迫击炮弹也足以将5-6人迫击炮班给炸飞了,导致人员伤亡事故的悲剧。
因此,一些国家开发了防止迫击炮重复装填的装置,来避免战场上由于战斗激烈或炮手疲惫状态下有可能发生的迫击炮弹重复装填(重复装填现象是迫击炮特有的,其他常规火炮均无此类现象),这种装置就叫迫击炮防重复装填装置,也可称迫击炮防重装保险器等。
目前,防迫击炮重装装置有以苏俄军队的机械式、欧美国家军队的光电式和中国军队的电磁式三种为代表。
苏德战争时,由于苏军士兵缺乏训练,军事素养低,战时炮手紧张,火炮勤务状态不佳等原因,发生过重复装填,时有炸膛惨剧发生,导致整个炮班被自身的炮弹给一锅给端了;
于是,阿凡纳西耶夫发明制出了机械式防止迫击炮重复装填的保险器。
炮口重装保险器由本体、螺环、半圆环、挡弹钣、挡弹钣轴、杠杆、扭压弹簧和护罩组成,其原理是利用火药燃气压力和运动弹丸压力来驱动保险机构工作,以实施允许或阻止下一发炮弹的装填,由
光电式重装保险显示器,在欧美国家军队中有少量应用,是利用光电信号来显示膛内有无弹丸的一种重装弹显示装置;
但电子器件在高温、高压、冲击震动的环境下工作,寿命和可靠性会受到一定影响。
我军使用电磁式重装保险器,在炮身外设置、不改变火炮性能、不影响火炮射击精度、不影响火炮操作,特别是第三代重装报警显示器可解决炮弹滞留在膛内任意位置上的报警,当炮弹为哑弹或滞留卡弹,报警器开始报警,提醒炮手检查哑火问题。
尽管迫击炮有机械式、光电式、电磁式三种防重装装置,但各自都存在有弊端,不能完全防止重装发生;
因此,唯有炮手严格按操炮要求来操炮,才不会发射重装事故,责任心强、不违章操炮,依然是最重要的。

参考:
迫击炮炮身短,结构简单,重量小,轻便灵活,弹道弧线高,新型迫击炮还能够发射各种增程式弹药,威力很大,深受各国陆军
因此,迫击炮自发明到现在,一个多世纪以来经久不衰。
但任何一种武器都很难做到十全十美,迫击炮正因为结构结单,才容易重复装填,产生极大的安全隐患。
迫击炮原理迫击炮,顾名思义就是从炮口上方装填,强迫撞针击发的火炮。
迫击炮弹装药结构和点火方式非常特殊,那就是将迫击炮弹的发射装药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被叫做基本装药,它是放在由纸筒做成的基本药管的尾管里面,它的底部装有底火。
另一部分则叫做辅助装药,其主体是几个附加药包。
当炮手把炮弹从炮管上方填进去的时候,迫击炮弹就会沿着沿膛壁往下去。
这时候,处于基本药管下端的底火就会撞击迫击炮上的固定撞针而先将尾管内的基本装药点燃,这时候高温高压的火药气体通过尾管上的传火孔冲出,直接喷射在附加装药的部分,引燃尾管外面安装的附加药包,由此产生的巨大推力将炮弹射出。
迫击炮为什么会发生重复装填?
• 炮弹自身质量问题,导致炮弹底火失效,底火没有被引爆,没有发射出去炮弹卡在里面。
• 迫击炮自身机械故障造成炮弹卡弹或延迟发射。
• 由于环境或者保管问题,药包或者药管里的火药受潮。
• 实战中战况激烈,为了压制敌人火力,阻止敌人进攻,过分追求速射。
• 阵地上不远处有好几门迫击炮同时在射击,战友的炮弹炸响,以为是自己的炮弹射出去了,立刻装填。
• 战场上节奏紧张,炮手疲惫不堪,情绪紧张,产生判断失误,不顾一切往里面装填,造成重复装填。
• 训练时,新兵精神高度紧张,造成操作失误。
在二战时,苏军的迫击炮就多次上演重复装填造成伤亡,有时候士兵伤亡惨重,却稀里糊涂,还因为是对方炮击造成的。
2016年8月在哈萨克斯坦举办的国际军事大赛上,安哥拉炮手在进行迫击炮射击的时候出现失误,他们的重型迫击炮重复装填,出现意外,6人当场毙命,4人身受重伤。
如何防止重复装填?
面对层出不穷的重复装填造成的伤亡事故,各国军队谈迫击炮色变,美军一度发出“安全性不解决,不用迫击炮”的命令。
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各国经过摸索研究,先后发明出多种防止重复装填悲剧发生的高招,总结起来有
• 机械控制法这个方法最简单、最原始、最可靠,那就是在炮口加装一个挡弹板,用一根绳子来控制。
装弹前人工打开挡弹板,用挡弹板卡住迫击炮弹的闭气环沟槽,使炮弹卡在炮口,不让其下落。
然后跑到很远的火炮后面,拉动绳子启动挡弹板开关开启,让炮弹向炮膛底部下落,触及撞针后发射出去。
• 气流阻弹法在炮管口,加装一个气流阻弹板,利用气流防止炮弹重复装填。
众所周知,炮弹在发射时会产生气流,将阻弹板冲开,这样炮手就能继续装填炮弹。
如果上一发炮弹没有发射出去,卡在里面,肯定不会产生气流,这样的话,挡弹板就不会开启,炮手就无法再往里面装弹,也就不会产生重复装填问题。

第一种方法是降低了炮手伤亡,并不可以杜绝重复装弹。
第二种方法阻止了重复装弹,改变了迫击炮整体结构,影响射击速度和精度。
再说射击时间久了,挡弹板也会出现故障。
相比之下,下面的方法更为安全可靠,也不影响火炮射击速度和精确度。
• 电磁式重装保险器该保险器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制作的,如果迫击炮弹正常发射,炮管会受到冲击振动。
这种保险器的主体是一个报警器,里面有一个复位传感器,它是靠炮弹发射产生的振动来操作复位的。
炮弹发射产生振动时,报警器内的复位传感器迅速感受到,这时候传感器马上就会将信号传递到信号处理器,让报警器复位,不然的话报警器就会响起。
也就是说,当炮弹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发射出去,就不会产生强大振动,报警器内的复位传感器感受不到一定的振动,不会向报警器发出复位信号,这时候报警器开始不停报警,提醒炮手进行检查,直到故障排除,报警器才会不再报警。
• 光电式防重装保险显示器该装置是利用光电信号来显示膛内弹丸状态的显示器,其结构也比较简单,通常由光电转换装置、传感器和显示器三部分组成。
光电转换装置就是在炮口上安装若干个光电开关,用导线与指示器连接在一起,传感器则是由光敏元件组成。
当炮弹通过炮口的时候,就会遮挡光线,光敏元件就会触发电源开关,在显示器上显示炮膛内炮弹为“0”。
反之则显示红色“!”符号。
有的朋友说,到了晚上怎么感光,到了晚上,传感器窗口会自动发出一种模拟自然光,当炮弹经过时一样会按照正常程序工作。
电磁式和光感式不改动迫击炮结构,不影响迫击炮性能,操作简便,但需要人工观察,降低了迫击炮射速。
但是安全和效率比起来,还是安全重要,炮手没有了安全,炮兵就被一锅端了,连最低效率都不能保证,孰轻孰重,想必明白人都知道。
以为迫击炮就是人工操作的,效率和安全很难同时实现,只能以安全为第一了。

参考:
迫击炮诞生113年间一直是作为支援和伴随步兵作战的一种有效的压制兵器而存在,作用极为重要。
主要原理是依靠炮口装填下滑所获得的的能量,撞击击针后强制迫发,射弹飞行中由尾翼稳定。
结构简单,动作可靠,弹道弯曲,在步兵分队的作战任务区内能灵活支援,随叫随到,几乎不存在死角。
既能在预定阵地发射,又能随机占领临时发射阵地直接放列射击。
2013年美国一名女摄影师在阿富汗拍摄60mm迫击炮训练时发生炸膛事故,包括女摄影师在内的7人死亡7人受伤,比塔利班打一个月的战果都多。
苏联人把二战炸膛的迫击炮做成了一个艺术品,不过上面每个炸膛都意味着一个炮组的挂掉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我军就涌现出了一大批迫击炮神炮手,目估距离,扶着炮就开干,连炮架、座板、瞄准具都不用,这样的简便射击堪称解放军的看家绝活。
但是操作迫击炮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炙热催命的战场上迫击炮班最怕就是装填手急了眼,急促射口令一下就不管不顾,第一发还没出膛,第二发就又进了送进了炮管。
迫击炮发生重复装填,重则炸膛,一人懵逼全班升天;
轻则双双不发火,留膛听天命。
我军同样是在对越作战中出现过类似事故,整个炮班夜间射击,直到炮弹堵满了炮管才发现问题,真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倒炮弹的动作要领一是要慢,二是要稳,怕的就是待炸弹引信保险意外解脱。
迫击炮弹留膛后怎么办?
部队有一句顺口溜就是操作方法:“迫击炮,胡屌闹,打不响,往外倒。
”一般的操作先分离座板,然后抬高炮尾使炮管向前倾斜,接炮弹的炮手要双手作环状在炮口接握。
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感觉却很酸爽。
当一回兵很难遇上一次,遇到了就自求多福。
很多经历过的老兵都说,大冬天的都能让倒炮弹的人汗流浃背。
特别是遇到从炮口倒不出来的更是心里万马奔腾:前倾猛了怕炮弹掉出触发引信,恢复原样怕炮弹落回触发底火。
如果膛里有2发没发火的炮弹那就更不得了,还要保证它们不发生相互碰撞。
既然重装炮弹这么危险,那么除了格外小心那一定还有技术手段。
这就是迫击炮防重装装置。
这类装置大概可以分为机械式、光电式和电磁式。
机械式诞生最早,由前苏联在二战期间装备。
主要原理是在炮口加装一个类似锁扣的装置。
迫击炮连续发射中,炮弹出膛瞬间动能可以带开锁扣,第二发就能成功装填,装填下落能量同时又带回锁扣。
若上一发为留膛弹,那么下一发炮弹就无法装入。
这种装置结构简单,便于安装,但需要改在炮口,而且影响射弹动能造成射程和精度下降。
其次是光电式,主要原理是炮弹装填和发射时遮挡炮口预设光源,通过光电转换装置用电信号记录显示提示射手膛内是否有弹。
类似现在有些店铺使用的“电子迎宾器”,奇数次“
不足之处是需要装填手经常查看显示面板,在战场上很容易被忽略。
其次是光电感受器比较脆弱,在高温、高压、冲击震动下很难可靠工作。
最先进的是电磁式,而且是我军独家,官兵最爱。
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将炮弹装填和发射的特有震动转换为磁场能量变化,磁能变化又生电流产生控制信号。
当接受到装填信号但未接收到发射信号时,蜂鸣器就一直处于报警状态,时时提醒装填手注意安全。
良好的火炮勤务保养,训练有素的炮手,设计精巧、动作可靠的高性能引信,都可以大幅度降低重复装填导致炸膛悲剧的发生。

参考:
我军规定,操炮手必须有一只手扶在炮筒上感觉炮弹有没有击发,以防止重复装填,因为重复装填可造成炮毁人亡。

参考:
靠操炮士兵的大脑记忆!嘿嘿,其实未必,因为前一发炮弹落进炮筒时,尾部受撞击击发就发射出去了,等不到你再误填装第二发炮弹了。

参考:
如果发现射程远了就应该考虑是否重复装弹了。

参考:
其实有的时候解决方法很简单,不需要这么复杂。
你就在泡桶上贴一段小孩玩儿的那种玩具。
炮弹一震动里面有很多很多的小球,球全部在液体里面被震动散开,几秒钟以后就会复位的那种。
如果炮弹被激发了,就会强烈的震动,这些小球都会散开,就会显示出很夺目的颜色。
如果没有被击发,那么这个液体里面就会很澄清的液体,没有小球出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