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就是郑庄公,段就是他的弟弟共叔段,他们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
郑武公的老婆武姜生大儿子郑庄公的时候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吃了苦头就很讨厌这个大儿子,后来,武姜又生了共叔段这个儿子。
武姜很喜欢共叔段,多次请求郑武公立共叔段为世子,好让他将来继位,郑武公到底没有听老婆的话。
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继位做了郑国的国君,母亲武姜就向大儿子给小儿子讨要“制”作为封地。
因为制是郑国最重要的战略要地,郑庄公就拒绝了母亲的要求,并提醒母亲说,从前这个封地的大夫就是仰仗封地的战略地位来造反的,结果被消灭了。
他母亲就请求把“京”这个地方给共叔段作为了封地,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土地肥沃宽广,人口众多,位置也很重。
郑庄公就答应了母亲的请求,他弟弟就住进了京邑,人们习惯称他弟弟共叔段为“京城太叔”,意思是势力强大的弟君。
共叔段不断扩展他的城邑,并且把西鄙、北鄙两地收为自己的封邑,他把自己的领地一直扩展到郑国的廪延。
郑国的几个大夫,多次劝郑庄公要限制共叔段,不能任其发展,以防他滋生事端。
郑伯说他母亲要这样,那就任其发展吧,还说他弟弟如此多行不义之事,是在自取灭亡。
郑伯对共叔段不加限制,不断放纵他,加上母亲的袒护,共叔段不断膨胀,就有了造反的野心了。
共叔段加强城防,招兵买马,囤积粮草,制造盔甲、战车等准备偷袭郑国都城,武姜准备为共叔段打开城门,给小儿子作内应。
一切都在郑庄公的掌控之中,他看时机成熟,就下令公子吕率领200辆战车攻打共叔段的封地京城,京城百姓都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就逃到鄢地,郑庄公就进军鄢地,共叔段战败后就逃亡共国去了。
《春秋》经文“郑伯克段于鄢”,就包含着对此历史事件的深刻评论,这就是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在这件事情上,哥哥不像哥哥,弟弟不像弟弟,共叔段不守作为弟弟的本分,所以经文中不说他是郑庄公的弟弟;
两人的关系就像是两个国君一样,因此就用“克”来表明他们间的关系,“克敌制胜”,克是用于敌我矛盾之间的词语。
经文称庄公为郑伯,是讽刺他对弟弟的失教,伯是老大,是大哥,长兄如父,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底下兄弟,可郑庄公没有做到,所以经文明确点出“伯”字,就是一种讽刺。
共叔段是出奔逃到了共国,但经文不提他逃奔的结果,用了一个“克”字,克是消灭的意思,虽然共叔段并没死,但显然郑庄公是要置他于死地的。
郑庄公一再放纵共叔段,甚至有意引诱他造反,最后好置他于死地,这样好归罪与弟弟,所以孔子认为郑庄公是有罪的。
母亲不像母亲,都是亲生儿子,竟然如此偏心,始终如一的偏爱小儿子,为其求继承权不成,竟然最后帮其造反。
难怪搞成兄不兄,弟不弟,最后,郑庄公有何母亲之间上演了一出“掘地见母”滑稽剧。

参考:
对这一事件,大多数人是谴责郑庄公的。
我认为,郑庄公和太叔段都被冤枉了。
一、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看法1、通常看法:两人都不是好鸟郑庄公是个阴谋家,不但不教导弟弟,还纵容引诱他叛乱。
弟弟太叔段是个野心家,他不守作弟弟和人臣的本分,蓄谋已久,犯上作乱。
2、孔子的看法:各打五十大板孔子只说了六个字:“郑伯克段于鄢”。
太叔段不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孔子不称他为郑庄公的弟弟,而称他的名字段。
郑庄公没有尽到做哥哥的教育义务,所以不称他为太叔段的兄长,而称他的爵位“郑伯”,以讥讽他对弟弟放任不管,不教而诛。
两人既是兄弟,也是君臣,可他们却像两个国君一样大打出手,所以用了“克”字。
孔子认为,在这件事上,两人都有责任,所以不偏不倚,各打50大板。
这就是《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
3、南宋吕祖谦的看法:责任在哥哥郑庄公吕祖谦举了个形象的例子。
“钓者负鱼,鱼何负于钓?
”郑庄公就是那钓鱼的人,是钓鱼的人对不起鱼,鱼什么时候对不起钓鱼的人呢?
猎人有负于野兽,兽何负于猎人?
庄公有负于弟弟叔段,叔段何负于庄公?
而且,设置鱼钩和鱼饵,引诱鱼上钩的是钓鱼的人;
设置陷阱,引诱野兽的,是那个猎人。
不责怪钓鱼的人,而指责鱼吞吃诱饵;
不责怪猎人,而指责野兽自投罗网,天下哪有个道理呢?
总之,过去的人们认为,这兄弟二人一个是阴谋家,一个是野心家吗。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二、事件的分析1、兄弟二人的年龄老大郑庄公继位的时候只有13岁,老二叔段只有10岁,这个年龄的小孩,恐怕心智还没有成熟,那来那么多的阴谋和野心?
2、事件持续时间的长度从郑庄公继位到叛乱发生,前后一共是21年,什么阴谋要酝酿这么长时间呢?
如果郑庄公早就定下了欲擒故纵的计策,他就不怕养虎为患、弄假成真吗?
而根据史料记载,太叔段在京城深得民心,最后占据了郑国一半的土地,险些把郑庄公推下宝座,哪个欲擒故纵是这么干的?
三、真相还原经过
郑国太后庄姜是申侯的女儿,庄姜的姐姐是周平王的亲娘,郑庄公的父亲是周王室的卿士,所以庄姜的家族势力应该很大的。
郑庄公刚继位的时候,年龄太小,庄姜很可能是垂帘听政,把持朝政,自己做主把京城封给她喜欢的小儿子。
在后面的21年里,两个小孩渐渐地长大了,郑庄公开始接手权力,控制朝政,发展自己的力量。
而太叔段在庄姜的支持下,地盘不断扩大。
等到两个孩子成年的时候,双方的地盘、兵力和钱粮是旗鼓相当,除了没有公开分裂外,几乎相当于两个国家了。
这时候,国无二主的矛盾变得尖锐起来,在庄姜的掺和下,最终不可调和,郑国随时可能分裂。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是郑庄公先动的手,而不是太叔段先挑起的叛乱。
而且是经过苦战,哥哥才险胜弟弟。
四、郑庄公不是六亲不认的人叛乱发生以后,按理说,郑庄公应该对太叔段赶尽杀绝,可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任由他逃到了小小的共国。
后来,郑国因为太叔段的儿子公孙滑的缘故,攻打过大国卫国,但却没有攻打过弱小的共国。
这说明,一是郑庄公念着手足之情,二是因为太叔段还有一定的军事力量,三就是迫于舆论压力。
为什么说有舆论压力呢,因为太叔段并不是一个残暴的人,他在郑国深得民心。
四、太叔段就个仁者《诗经.郑风》里,郑国人就专门写了一些民歌,来歌颂太叔段。
《大叔于田》一诗写道,“襢裼暴虎,献于公所”。
襢裼是光着膀子,暴虎是和老虎搏斗。
太叔段赤膊上阵,徒手搏猛虎,这是郑国人赞叹太叔段的勇猛。
老虎是十分珍贵的猎物,那么打死的老虎怎么处理呢?
诗里说,太叔段并没有自己留下来,而是把它献到了公所,就是国君的住处。
说明太叔段是十分尊敬他哥哥郑庄公的。
还有一首《叔于田》,诗中写道,“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没有人比得了太叔段,他是那么英俊和仁慈。
《毛诗序》点评说,“叔处于京,缮甲治兵,以出于田,国人说而归之。
”太叔段在京城,整饬军队,国人全都拥护他。
从这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太叔段是个勇猛、仁慈、勤政、爱民的好官,深受国人的爱戴,应该不会主动地挑起叛乱。
而太叔段的后代,以他的名字“段“作了氏,称为“段氏”,这就是河南段氏,尊太叔段为得姓始祖。
这说明太叔段是十分受子孙尊重的。
在春秋时期,如果是犯上作乱,是不可能赢得尊敬的。
就像管姓,本来武王的弟弟管叔鲜是管氏的祖先,但因为管叔鲜发动了三监之乱,所以管姓的后人改尊管仲为祖先。
因此,我们有理由怀疑,太叔段犯上作乱,很可能是一桩冤假错案。
综述:我们说,历史上对这件事的说法有失偏颇,不是说古代人都是笨蛋,而是他们之所以这样说,实在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参考:
《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左传》,全文记叙了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争权夺利,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残酷,暴露了统治阶级道德的虚伪。
本文首先交代了庄公母子不和,兄弟争斗的起因;
接着写庄公与共叔段之间明争暗斗,日趋激烈;
再次写郑伯克段于鄢的战斗经过;
最后写庄公幽禁姜氏及母子和好的经过。
需要说明的是,庄公与共叔段,姜氏的矛盾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略写战争经过而祥写战前战后人物活动的剪裁特色,这样处理材料对突出中心思想有何作用呢?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作者以母子、兄弟之间的矛盾为主线来组织材料,纲举目张,把纷繁的人物、事件结构得十分整饬;
集中笔墨,祥写兄弟争权斗争的起因和激化过程,略写郑庄公克段于鄢的战争经过,这样处理,避浅就深,剪裁祥略得当,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是以此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就是全文以郑庄公为中心,与姜氏、共叔段相对比,又用祭仲、公子吕来烘托。
末尾又以颖考叔的纯孝来对照庄公的不孝,伪孝,以宾衬主,相得益彰。
本文描写人物性格鲜明:郑庄公阴险毒辣,工于计谋;
共叔段贪得无厌,狂妄愚蠢;
姜氏乖戾昏愦,以私情干政;
颖考叔机智聪慧。
本文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何作用?
颖考叔“食舍肉”的细节描写既表现了他的机敏聪慧,又突出了他的“纯孝”。
庄公与姜氏“隧而相见”,各赋其诗的细节,则讽刺了他们互相欺骗,虚伪至极的特点,争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
#
司马迁《史记.郑世家》也有记载,比《左传》简略。
首先来看“郑伯克段于鄢”的字面意思。
“郑”是国名;
“伯”是国君的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郑伯”指郑庄公;
“克”是战胜;
“段”是人名,即叔段,郑庄公的弟弟;
“于鄢”状语后置,“于”是在,“鄢”是地名,指“鄢”邑。
这句话的意思是:郑伯在鄢邑战胜了段。
其次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春秋》的微言大义、春秋笔法的特点。
《左传》是这样记载的: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
如二君,故曰克;
称郑伯,讥失教也;
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1.“段不弟,故不言弟”。
意思是叔段不把自己当作弟弟,所以《春秋》称他为“段”,不说他是庄公之弟。
不把自己当弟弟,那当作什么呢?
事情要从两兄弟的母亲武姜说起:“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
后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爱之……夫人请公,欲立段为太子,公弗听。
是岁,武公卒,寤生立,是为庄公。
”(见《史记.郑世家》)由于母亲宠爱,父亲在世之日,叔段欲当太子。
父亲去世之后,武姜为段谋求高规格待遇:“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见《左传.隐公元年》)。
得到逾规的待遇后,叔段扩张进而谋反要当国君:“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大叔又收貳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叔段欲当太子、号称大叔、谋当国君,从头到尾没把自己当弟弟。
2.“如贰君,故曰克。
”叔段势力扩张不亚于国君,与庄公抗衡,就象一国有两个国君一般,二者的斗争不是家事,不是哥哥教训弟弟,而是国事,所以称为“克”。
3.“称郑伯,讥失教也。
”意思是称庄公为郑伯,讥讽庄公对叔段失于教导。
用郑伯作称谓为什么能取得\"讥”的效果呢?
因为“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见《左传.隐公三年》),卿士可尊称为公,写入史书时称其爵位,伯低于公,是为贬称。
庄公怎样失教呢?
身为兄长,失于对弟弟的管教,无悌。
身为国君,失于对臣子的管教,无慈。
对于叔段,他有一句名言“多行不义必自毖”,在叔段的扩张过程中他从未采取措施加以阻止,他在等,等叔段无限膨胀走向灭亡,他也在等自己的母亲切切实实、证据确凿地牵挂到谋反之中。
他要的不是一个听话的弟弟和臣子,他要的是他“自毖。
”所以段不弟,庄公亦不兄。
4.“谓之郑志”,因为兄弟两人的矛盾已是纯粹的政治斗争,没有亲缘之情,所以以国家历史的角度来记载此事。
所以,“段伯克段于鄢”,在政治上的含义是:手腕高明的政治家干净漂亮地剪除敌手。
在家庭、人际关系中的含义:恨一
反过来讲,爱一
“多行不义必自毙”——狠“防微杜渐”——慈
参考:
《郑伯克段于鄢》讲述一个:“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故事。
它的发生多少与他们兄弟俩的生母武姜有关系,因为武姜嫌大庞小,太过纵容小儿子段了,最后引发的悲剧,当然小儿子段也是罪有应得,自作自受,故事出自先秦左丘明的《左传》里的一段记载,下面来回首往事!引言春秋时期,郑国的二代国君郑武公娶了武姜为妻,武姜为郑武公生了两个儿子。
生大儿子时候,由于难产,姜氏受到惊吓,好不容易才把大儿子生出来,所以给取名为:“寤生”(难产的意思),因此武姜很不喜欢寤生。
二儿子出生后,取名为“段”,全称“共叔段”,之后武姜独宠二儿子段,把寤生当成怪物一样看待。
武姜因为偏爱共叔段,就多次向武公请求,要求立共叔段为世子,武公还是个坚持原则的人,遵从立长不立幼的祖训,始没有答应。
不臣之心武公死后,寤生顺利继承了郑国国君之位国,就是郑庄公。
母亲武姜还是对段没有被立为世子的事耿耿于怀,就经常在庄公面前念叨,要求把“制邑”封给段。
庄公被念得不耐烦了,就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那里不安全,段可以再选其他的地方。
”武姜便请求把京邑封给共叔,得到了庄公的答应。
共叔段到了封地京邑后,就不满足了,暗地里开始招兵买马,后来势力越来越大,被当地百姓称他为京城太叔,此时大夫祭仲就向庄公进言,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中,五之一;
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蔓,难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先秦左丘明的《郑伯克段于鄢》。
人心不足蛇吞象太叔段一番操作后,看庄公没什么反应,就把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占为自己的地盘。
此时朝中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
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
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民生二心。
”庄公回答:“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
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有句话叫做:人心不足蛇吞象。
太叔接着又把周边的城池划到了自己统辖的范围,一直扩展到了廪延。
公子吕又说:“现在可以行动了!土地要是再扩大,他将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戴,就可以和你抗衡了。
”庄公还是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终会垮台的。
”郑伯克段于鄢太叔认为自己已经有实力和庄公对抗了,就开始就召集军队,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打算偷袭庄公。
而母亲武姜也和段商量好,起兵时在宫中作内应。
此时,庄公看到时机已成熟,于是先下手为强。
当即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向太叔段发起进攻,而京邑的百姓看王师兴伐,都倒戈背叛了太叔段,太叔段被被王师打败,就逃到了鄢城。
庄公又追到鄢城,太叔段最后逃到了共国。
清除公叔段后,庄公也把母亲武姜赶到了颖地,因为武姜也参与了太叔段的谋乱。
同时还对母亲发了句都誓:“不到黄泉,不相见也!”结语《郑伯克段于鄢》的起因是由于母亲武姜的纵容,共叔段的贪婪,庄公的狡猾,最后才导致了原本的兄弟俩兵戎相见。
庄公原本就知道母亲和胞弟的阴谋,但为了师出有名,博取好名。
一直按兵不动,坐等胞弟段自己玩火,引发共愤,而再一举歼灭。
庄公对于自己胞弟的越轨行为,从一开始并没有加以教导和劝阻,而是一味放纵。
就是为了稳固自己的国君之位,为清除段做前提的铺垫,最终才酿成手足相残的惨剧,说明了庄公阴险狡诈,工于心计的一面。
同时也反映了王宫无亲情,名利高于一切的现象。

参考:

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722年,即春秋的第一年。
故事的主角是郑武公的两个儿子,郑庄公和公子叔段。
西周初期周公旦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不管是周天子还是诸侯、卿、大夫、士的继承权均由嫡长子世袭,行“世官制”。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宗法制度逐渐从内部出现了裂痕。
“世官制”所规定的“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原则屡屡被当权者挑战。
而第一个挑战这个制度的正是周天子自己,他就西周最后一个天子周幽王。
周幽王宠幸妃子褒姒,将正妻所生的姬宜臼(即周平王)的太子之位废除,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这无疑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
虽然周幽王自作聪明的先将姬宜臼的太子之位废除,但这一掩耳盗铃的行为却不能改变他肆意践踏规则的事实。
所以,周幽王给后来的王室子弟和诸侯国的子弟们做了一个非常恶劣的榜样,自此以后,那些不安于现状的庶出子弟纷纷跳出来弑君自立,王室内乱屡屡发生。
在春秋初期的各诸侯国之中,郑国与周王室的关系最为密切。
郑庄公和周平王他俩的曾祖父是同一
周厉王有两个儿子,嫡长子就是后来的周桓王,而次子则是被封为郑地(今陕西华县东)的郑桓公,成为了郑国的第一位国君。
郑桓公在镐京之乱时,与周幽王一起被犬戎杀死于骊山之下,郑桓公之子郑武公继承王位,成为了郑国的第二任国君。
公元前771年,周平王东迁成周(今河南洛阳)之时,郑武公因护送周平王有功被封为卿士,参与周王室的政务决策,成为周天子最信任的人。
第二年,郑武公又将国都从京邑(今河南荥阳西北)迁到了今天郑州和新郑之间,靠近现在的新郑市,因为是郑国新的国都,故得名为新郑。
由于这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郑国很快就成为了春秋初期最为强大的诸侯国。
郑武公有两个嫡子,分别叫寤生和段,他们的母亲是申国国君之女,史称武姜。
武是郑武公的谥号,姜是娘家的姓。
据说寤生是武姜在睡梦之中出生的(也有说是难产而生),所以,生下来就不被母亲喜欢。
所以,郑武公生前,武姜多次劝说郑武公将寤生的太子之位废除,立小儿子叔段为太子。
郑武公刚刚经历了周幽王因为废长立幼而带来的国破身死,所以,断然拒绝了武姜的无理要求。
公元前743年,郑武公去世,寤生顺利继承了王位,是为郑庄公。
郑武公尸骨未寒,武姜就跑到郑庄公面前,让他把国内制邑分封给小儿子叔段。
制邑也就是今天汜水附近的虎牢关一带,郑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父亲灭东虢国,虢叔就死在哪里,是个不吉祥的地方。
武姜说:制邑不行的话,就把京邑封给他吧。
当时郑国的大夫祭仲提出,京邑地盘太大,超过了郑国的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违背了先王之制,将京邑之地封给叔段,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
郑庄公说:这是母亲要求的,我已经答应她了。
祭仲说:姜氏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啊?
郑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你姑且等着瞧吧!叔段到了京邑以后,并不能安分守已,不久后,就将郑国的西部和北部边境全部划入到了自己手中,势力范围一度达到了禀延。
禀延在今河南省淇县和滑县以南,河南省延津以北。
公元前722年,叔段计划偷袭新郑,而武姜则做好了开门迎接的准备。
想不到叔段的一切行动,尽在郑庄公的掌握之中。
郑庄公决定先下手为强,派出公子吕率领二百乘战车浩浩荡荡前去征讨叔段。
叔段无力抵抗,只好狼狈逃窜到了鄢(今河南鄢陵)。
郑庄公当然不会放过叔段,又挥戈东进,攻打鄢地。
叔段只好再次出逃,逃到了更远的共邑(今河南辉县)。
为了彻底铲除叔段的势力,就将母亲武姜赶出了新郑城,放逐到了城颖(今河南临颖西北),宣布断绝母子关系,不到黄泉不再相见。
关于春秋时期诸侯国的这场内乱,《春秋》上记载很简略,只有短短九个字: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克”字在当时专指交战国中一方战胜了另一方,但是,郑国这次内乱,是以兄伐弟,本来不应该使用这个字。
史学家用“郑伯克段于鄢”来记载这件事,其实表明了态度,即郑庄公和叔段二人,哥哥不像哥哥,弟弟不像弟弟,双方就像敌国一样毫不留情的相互征伐。
之所以说哥哥不像哥哥,是因为郑庄公面对弟弟的所作所为并没有及时予以制止,而是一忍再忍,任由其发展,终于将犯了谋反罪的段叔打入了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
而弟弟不像弟弟,是因叔段明知道郑庄公是以嫡长的身份继承了王位,其正统性不容质疑,仍然一意孤行,犯上作乱,最终走向了灭亡。

参考:
这是《左传》名篇,也是第一篇,非常精彩的历史散文,篇幅不长,但是出了很多成语俗语。

第一个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郑庄公出生的时候其母武姜难产,因此很不喜欢这个儿子。
她更喜欢小儿子共叔段。
但是庄公毕竟长子,后来做了国君。
但是共叔段和母亲武姜并不死心,还在暗地里积蓄力量,
这时候,有人劝庄公赶快想办法制止共叔段所为。
郑庄公胸有成竹地回答:多行不义必自毙。
先不用管他。
果然,共叔段与母亲
第二个成语:黄泉相见郑庄公对母亲如此偏向弟弟十分痛恨,事件处理完毕后,发誓再也不想见母亲,说了一句很绝情的话: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黄泉就是地下,一般来说是死人呆的地方,这句话就是黄泉路上再见,在人世间就不相见了。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冷静下来的郑庄公对如此绝情说话有点后悔,一则那毕竟是母亲,二则这样如果母不慈子不孝,则没法给臣民做一个好的表率。
但是话说绝了,怎么办呢?
这时候一个角颖考叔的大臣说:国君说的是不到黄泉不相见,那我们就挖个大隧道,您们母子就可以相见,也不违背当初发的誓。
郑庄公一拍大腿:可行!第三个成语:其乐融融隧道挖好了,郑庄公与武姜在隧道内相见,冰释前嫌。
其原文是这样的: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其乐融融,这个成语是从郑庄公这儿来的。

参考:
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不必再述浪费字数,这在孔子《春秋》里就一句话,《左传》却是六百余字的文章,引得后人纷纷去猜背后历史真象,郑伯,段,武姜的是是非非,就史官旁注揣测孔夫子的态度,再看看诸多的回答,越发感到夫子删减史书的重要性,孔子首先是位大教育家,态度很明确:这是一件不好的事,知道就行,无须了解细节.《左传》固然生动传神,未免让人产生\"原来为了王位,母子兄弟亲情可以抛之脑后\"的想法,比如后面回答问题的人,没一个去想想,家庭内部矛盾,闹得天下生灵涂炭,多少生命就此消失,他们死得毫无价值,不过是争权夺利的祭品,当郑伯和武姜在地道里唱着歌踏着步时,可曾想到他们走的每一步都躺着一具无辜的尸体,他们是\"母子如初\"了,死的人却活不过来了.夫子悲天悯人,对他们行为充满厌恶,不愿去记载更不愿后人有样学样.夫子,真伟大啊!
参考:
这篇文章是《古文观止》第一篇,讲的是哥哥打败弟弟的故事。
它阐发的最核心的东西,就是郑庄公说的一句经典名言,“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郑庄公和弟弟共叔段,是郑武公的两个儿子。
前者出生时,双脚先出来的,头部后来出来的,把母亲武姜惊吓着了,母亲就开始讨厌他,给他起名叫“寤生”。
而喜欢他的弟弟,并且劝丈夫立二儿子为接班人,丈夫拒绝了她。
接下来的日子,母亲经常为二儿子争取利益,不断要房产,争地盘,扩封地。
大臣们发现后就劝谏郑庄公,该出手时就出手。
庄公笑着说,让子弹先飞一会儿,就是“子姑待之”的本意。
待时机成熟,郑庄公出手了,整合力量击溃对手,一段故事结束了。
作者左丘明给文章起题目的时候,对这弟兄俩是各打五十大板啊,不称呼“哥哥”称郑伯,不称呼“弟弟”而直呼其名段,用了一个“克”之显示了弟兄俩的无情无义。

参考:
如何理解\"郑伯克段于鄢\",首先理解这句话中的\"克\"字。
椐说这是孔子\"笔削\"春秋的结果。
郑伯发兵讨伐共叔段,正常情况下应写\"郑伯伐段于鄢\",而用了\"克\"字,就指出了郑伯的行为不合礼法,是应予谴责的。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春秋笔法。
\"郑伯哪里不对呢?
其母武姜因\"寤生,\"从小厌恶他,甚至想让他的弟弟共叔段做郑国的接班人。
当然,其目的没有达到,还是郑伯接班了。
面对偏心的母亲,娇惯的弟弟,郑伯应该一面劝导,一面给以合适的安排,完全可以顺利相处,甚至可以用一些善待,感动他们,直至消除隔阂,趋于和好。
这样,\"孝\"和\"悌\"就都有了。
反观郑伯,採取了一种叫\"不教而诛\"的手段,对弟弟所有越轨行为,不但不劝止,不教育,反而创造条件任其发展,直到\"罪不容诛\"的地步,然后合理合法地将其除掉,这样的心机\"细思极恐\",所以孔子要\"笔削春秋\"了。
孔子这一\"笔削\",我们可以联系日常生活中多种场合,这种\"不教而诛\"的现象是不是还不少呢?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甚至认为国家的统治者负有教化民众的责任,不能等到犯罪了,再去处罚。
如此看来,孔子\"笔削春秋\"还是有意义的。

参考:
说一段关于蒋介石和汪精卫的近代历史吧!1925年2月24日,孙中山先生自感时日不多,让汪精卫笔录了两份遗嘱,《国事遗嘱》和《家事遗嘱》。
另一份《致苏联遗嘱》因为是给苏联人的,就让他的苏联顾问鲍罗廷执笔记录了,不然,估计也是汪精卫笔录。
孙中山先生三分遗嘱让汪精卫笔录了两份,可见当时汪精卫在国民党内的地位了。
而,当时,蒋介石在干什么呢?
在哪里呢?
蒋介石当时在广东只是一个校长,“黄埔军校”的校长,一介武夫而已,国民党党内他还排不上名字。
其时,蒋介石的最高职务是广州卫戍司令,连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还没有成立呢!他手下的黄埔将军们还都是学生军。
到了这一年7月1日,国民政府成立,汪精卫当选为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兼宣传部长。
这个时候,汪精卫才是国民党的老大。
后来,蒋介石搞出了“中山舰事件”。
对于“中山舰事件”,汪精卫曾说:
汪精卫自感无趣,就辞职了,出走法国。
国民党落入了蒋介石的囊中。
但是,汪精卫影响力还在啊,中国人天然的反感军政府,蒋介石还不敢直接拿走最高位置,汪精卫不配合他反共,蒋介石请了胡汉民当国民政府主席。
后来,他们斗斗和和,尽管蒋介石军权在握,实权一直在他手中,也一直不能拿汪精卫怎么着。
汪精卫作为孙中山先生遗嘱笔录人,国民政府第一届主席和第一届国民政府第一届军委主席。
汪精卫资历如此之劳,如果类比《郑伯克段于鄢》这个历史故事的话,汪精卫的影响力就好比是郑庄公老妈武姜的影响力吧!然后,日本人打进中国,全民抗战。
汪精卫被国民党选举为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国民党副总裁。
职位如此之高,如果类比《郑伯克段于鄢》的历史故事,汪精卫可以算是“段”了。
并且汪精卫的行为也和“段”的行为一样,毫无二致。
处处名目张胆的唱蒋介石的反调,最高总裁蒋介石高喊抗日,汪精卫高喊和平。
接下来就是《郑伯克段于鄢》的完美重现了。
按照日程,1938年12月18日,蒋介石要召集干部训话,汪精卫可以不参加。
汪精卫感觉那一天是一个机会,吩咐自己的内侄走关系从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哪里买了18日的飞往昆明的机票。
这天上午9点,陈璧君、曾仲鸣先去了机场,不知道为什么,国民政府空军司令周至柔也没有参加蒋介石的训话,他也要坐同一架飞机去昆明。
陈璧君眼看回避不掉,只得示意曾仲鸣上去与周至柔周旋,说陈璧君有点小事也打算去昆明,当然不敢提说汪精卫也去了。
周至柔没有怀疑。
眼看着飞机就要起飞,汪精卫杳无音信,陈君有点着急,特意嘱咐曾仲鸣说:“如果汪先生迟到了,你就去向机场官员说明,汪副主席也要搭乘这家飞机,命他们延迟飞行。
”终于,在飞机起飞前几分钟,汪精卫飞车赶到,周至柔一看汪副主席驾临,自然要上去谒见,双方寒暄之后,陈璧君说:“汪副主席也要去昆明。
”本来只是说汪夫人陈璧君自己去昆明,现在忽然汪副主席也要去。
刚才此时,周至柔竟然没有去想,“刚才为什么不说?
”周至柔还是没有怀疑。
一群人上了飞机,周至柔决定要让副总裁看看他的驾驶技术,于是走进了驾驶室,亲自开起来飞机。
即是说,是周至柔开飞机送汪精卫跑到昆明的。
下午一点,飞机到昆明,龙云接待,汪精卫倒也坦诚,一切都告诉了龙云,“我要和日本人搞‘和平’,你支持我送我去河内,不支持我就扣下我吧!”龙云说:“你去吧!”然后,汪精卫就又包了一架飞机飞河内去了。
当时,戴笠的军统局已经很厉害了,都杀过王亚樵了。
可以说,国民党的每一个党员都在戴笠的股掌之间。
然而,汪精卫还是跑出去了。
在河内他发表了艳电,公开投敌!戴笠马上展开了对汪精卫的暗杀。
虽然没成功,可是汪精卫在国民党内,在中国人中间的影响力是完全丧失了。
国民党终于成了蒋介石
抗战胜利后,陈璧君咬定了汪精卫投敌是受命而为,仔细想来,蒋介石肯定不能下这种命令,但是,有没有暗示过呢?
“汪副总裁,您德高望重的,想干什么就去干吧!我不拦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