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历史上的大统一多是由北方政权统一而鲜有南方政权大一统
主要因为中国北方在古代率先进入了农耕文明,以关中为核心的中原文明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长安作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对整个天下的影响举足轻重,只要控制了关中,就等于牢牢地控制了整个中国北方,只要控制了整个中国北方,也就牢牢地控制了整个天下,即是天下分久必合,也都是得关中者得天下。
随着南方经济的崛起和海洋文明的到来,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开始发生了东移,过去主要由中国北方改变中国历史的情况随之也发生了转变。
参考:
中国政治权力中心在北方,南方随人口迁徙逐步发展仍然是经济中心秦汉统一后中国人口的分布格局,大致是十字形分布的核心稠密人口区域,这和中国今天的人口密度分布吻合!这个十字形 ,沿秦汉时期的交通驰干线铺开,隋唐大运河开发后人口中心逐渐南移,今天仍然以京沪、广线与西安、郑州、洛阳、合肥、长三角、上海一线为核心人口区域。
秦汉、唐宋、明清时代,北方综合实力远胜南方,具备统一天下的能力,相反处于劣势的南方很难北伐成功。
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天下,派遣百万秦军南下经略欧越、两广,将瓯江、岭南纳入版
汉朝北逐匈奴,重新收复南越,一直打到越南河内,设立交趾郡,明末放弃河内。
楚汉相争、朱元璋北伐都是以徐州为中心,解放战争同样围绕徐州一带展开,无不应验“得中原者得天下”的名言。
因此,北方占有天时地利、自然出的皇帝多,南方无力北伐怎么可能造就帝王?
参考:
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统一的方向大多都是北方统一南方,很少有南方统一北方的大一统的政权;
真正可以视为南方统一北方的大一统的政权仅有明朝一个而已。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难道是南方人的战斗力低于北方人?
当然不是!实际上,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不仅需要强悍的武力和先进的政治制度,更需要发达而繁荣的经济;
经济实力的强弱才是决定战争胜利与否的最根本的保障。
中国历史上之所以大多数时候都是北方政权统一中国并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主要是因为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南方。
明朝时期,南方的经济超过了北方,因此明太祖朱元璋才能率领军队完成南方统一北方并建立大一统封建政权的功业。
现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是美国,美国的强大最主要体现在哪里?
不是以航空母舰为代表的世界第一的武力而是控制了世界金融和贸易的强大经济势力。
从现在的考古发现看,南方的文明起源并不比北方晚,甚至更早;
但显然北方文明发展的速度更快一些,因此早期的大一统封建王朝的中心都在北方。
七八千年之前,长江流域就产生了河姆渡文明,早于黄河流域的半坡文明;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流域的文明发展速度在加快,五千多年之前的黄河流域出现了我们的祖先炎帝和黄帝,在炎帝和皇帝这两位文明始祖的带领下形成了华夏族,而我们也被称为炎黄子孙。
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夏商周统治的中心仍然在黄河为标志的北方。
夏朝的首都阳城是现在的河南登封一带,商朝的首都国是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周朝的首都镐京和洛邑是现在的陕西西安和洛阳一带。
夏商周创造的青铜文明是围绕着黄河领域建立起来的,西周实行的井田制也主要推行于北方。
也就是说,奴隶社会的经济中心在北方。
南宋之前的北方经济发展程度一直超过南方,因此南宋之前的大一统封建王朝也都产生于北方。
自从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使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以来,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程度都是远远超过南方的。
经济实力强大的北方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在北方的咸阳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
秦朝的建立固然是因为军功授爵制之下秦国强悍的军队战斗力,固然是因为北方出现了先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最重要的是商鞅变法以后从法律上确立的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小农经济的繁荣为秦朝的大一统提供了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王朝的建立必须有强悍的经济实力。
汉高祖刘邦建立了西汉以后,为了巩固统治在黄老之学的指导下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取得了以后文景之治的成果。
文景之治的成就表现在哪里?
表现在堆积如山的粮食和烂穿了绳子的铜钱上,也就是表现在强大的物质经济上。
汉武帝之所以能够指挥卫青和霍去病等军事将领夺取河西走廊并取得莫北之战的胜利,之所以能够把一直侵略中原地区的匈奴赶出了蒙古大草原赶到了西方,就是因为文景之治为其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拥有充足的物资保障的军队才是真正强大的军队,强大的军队必须有强大的经济支撑。
西汉经济哪里强?
北方。
隋唐时期,中国重新由魏晋南北朝的分裂状态进入了大一统的局面。
589年隋文帝杨坚派后来的隋炀帝杨广带领军队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名为陈的政权,中国再次完成了类似于秦始皇时期的多民族的封建大一统。
隋朝为什么能够再次重新统一中国?
因为隋朝有更多的粮食和铜钱。
隋朝的粮食多到什么程度?
据资料统计,隋朝储藏在众多粮仓中的粮食可以供政府使用五六十年。
原文是这么说的:“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
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最后这些粮食当然是没有了,哪里去了?
被隋炀帝用于开凿大运河和三征高句丽了,被隋炀帝冲龙舟到江都游玩给挥霍了。
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的局面再一次说明了北方经济的繁荣,不仅繁荣在长安城的雄伟上,更是繁荣在东西两市上。
南宋时期的中国经济完成了经济中心的南移,使南方有了统一北方建立大一统政权的基础。
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坚定了南移的基础,唐中期以后开始南移,南宋时期才最终完成了南移。
南宋时期,南方的经济完全超过了北方,以占城稻和苏湖熟天下足为代表的农业超过了北方,以造船业和五大瓷窑为代表的手工业超过了北方,以东京和临安为代表的城市商业超过了对方。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南方经济的繁荣和发达必然会成为南方统一北方的根本目的和保障。
但南宋为什么最终没有完成国家统一?
为什么南宋最终还被元朝灭亡了?
这主要是因为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的重文轻武的政策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南宋只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却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一条腿走路的策略下当然不可能完成南方统一北方并建立大一统封建王朝的任务。
受唐朝以来藩镇割据的影响,掌握军队的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孤儿寡母的天下,建立了宋朝。
为了巩固宋朝的统治就必须削弱军事将领的权利,因此赵匡胤不仅来了一次杯酒释兵权,还实行了重文轻武的国策,与士大夫共天下。
文官地位高涨而武将地位下降的局面和文官控制武将的策略使宋朝的禁军失去了打败北方军队的欲望和可能性。
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干,文官治国,武将打仗;
但宋朝却是文官治国,文官打仗。
文官打仗的专业性太差,因此南方统一北方的概率被大幅度降低。
经济实力固然是大一统的根本,但军队的战斗力也是统一的重要手段,经济手段和军事手段缺一不可。
最终,武力值强大的元朝灭掉了南宋,统一了中国。
南方失去了统一北方并建立大一统王朝的一次重要时机。
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能够以南方统一北方建立大一统的明朝就是因为南方的经济基础雄厚。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真正的平民皇帝,他凭借旺盛的精力和强硬的手段建立了定都于南京的明朝。
但真正让明朝打败蒙古并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的大一统封建王朝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实力的强大。
明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宋朝元朝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尤其是粮食产量远超前代,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越来越高。
农业上不仅有双季稻,还从美洲引进了玉米甘薯和马铃薯等高产作物,粮食的充足不仅增加了人口数量,还为军队提供了更多的士兵和物资保障。
粮食多就是保障,人多就是保障,军队强大就是保障。
南京和江苏等地的丝织业和棉织业等手工业发展程度也大幅度超过了北方,为军队提供了更多的衣物等方面的保障,穿暖的南方士兵才有战斗力统一对方。
虽然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但以泉州为代表的商业贸易仍然超过了北方,为南方统一北方提供了大量的资金。
正是因为南方经济的发达,才使南方完成了统一北方并建立大一统封建王朝的任务,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明朝才可以诞生。
总之,无论是北方统一南方,还是南方完成了封建大一统,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实力的强大与否。
北方经济实力强大,就会出现北方统一南方的大一统政权;
南方经济实力强大,就会出现南方统一北方的大一统封建王朝。
北方经济实力长期强大,所以大多数时候是北方统一南方建立起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南方经济实力崛起的较晚,所以南方统一北方建立大一统王朝的数量少。
参考: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古往今来,往往建朝北方者,彪悍民族,具问鼎中原,一统江山之势。
历史上北方统一南方成功的例子多不胜数,大都具有强大王朝的基因,原因是北方连接东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由于地理和气候因素,北方人为了生存往往争夺优势的空间,他们在地理上占有优势,有能力在南方占有先机,先看看例子就明白。
秦帝国与楚帝国(大秦吞并六国虎狼野心,到赢政手上,对周围各国发动攻击兼并。
到处征战,在攻打楚国时,两强并列,秦以举国六十万大军与楚五十万大战 ,终征服楚) 晋帝国与吴帝国(大晋取代曹操后人的魏国后,司马懿后代连续吞并战,到司马炎时灭孙权吴国结束三国) 前秦帝国与晋帝国(前秦符坚大帝统一北方后,欲一鼓作气渡淝水灭亡晋,然而此战受挫,尔国分裂) 隋帝国与陈帝国(大隋代周,文帝将突厥帝国打成两个,后以子隋炀帝广好战勇猛,渡江灭陈) 金帝国与宋帝国(大金以满万无敌取辽四京,南攻大宋,一股坐气灭宋,完颜兀术和粘罕等远征军追宋帝,在长江以南大海之边受挫)蒙古帝国与宋帝国(蒙古建国,成吉思汗征战金而吞夏,攻西域。
窝阔台汗时取金,拿中原,后欲攻宋,在长江来回拉锯战,不分胜负。
大西征后,蒙古以横扫世界之势,对亚洲,欧洲和非洲同时作战。
到蒙哥汗时以三路大军再度征服世界,西亚灭阿拉伯帝国,欲直指埃及,南亚攻印度。
在南方攻打宋时,然而大汗的亲征却中炮而亡。
后忽必烈成大汗后将大蒙古国改为元朝,蒙古帝国分裂,西北四大汗国脱离元朝统治,元朝后灭宋) 清帝国和明帝国(努尔哈赤建后金国,皇太极改大清,以十多万军攻打大明百万军,征服蒙古后,取传国玉玺,欲取中原,然而兵止于塞外,中了明红夷大炮而亡。
明朝,李自成出陕北,起义军进攻北京,以百万大军之势控制明朝,时机已过,李自成仓促率五十万北上辽东,然而却不敌吴三桂与清的二十多万。
之后,顺治朝,多尔衮的清军南下,灭李自成的大顺五十万大军,攻大西,到消灭南明。
)
参考:
司马迁说的很清楚,事做于东南,而功长收于西北,是以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自丰镐,秦自雍州,而汉自蜀汉。
这里的西北实际上就是关中地区,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大禹、商汤 也都是来自关中。
事实就是这样,陕西保存了大量夏的地名,比如崇国 、户县、褒国、褒姒,也保存了大量商的地名 比如商雒。
这些地名并不像夏县、禹县那样的直接,更加原汁原味。
历史上刚好出现褒姒这个名人,居然成了解开夏王朝的一把钥匙 。
从而判断大禹的真实性
参考:
先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
抗美援朝期间的长津湖之战,志愿军九兵团围歼美国王牌陆战一师。
最后虽然取得了重大胜利,但九兵团也伤亡惨重。
其中绝大部分伤亡,都是因为冻伤造成的非战斗性减员。
九兵团的战士主要来自江浙地区,缺乏在寒温带作战的经验,其中有些部队(27军)已经发放了冬装。
无论是指挥员,还是普通士兵,都觉得厚重的棉衣会影响行军速度,于是出国前把棉衣都留了下来。
结果盖马高原零下40多度的低温,让九兵团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在明代以前,北伐很少成功,主要原因还是士兵们缺少御寒的棉衣。
棉花是从元朝时才开始在中原大规模种植的。
生活在温暖环境中的南方士兵,根本想象不到严寒的威力。
在南方培养出的战马,也抵御不住北方的刺骨寒风,在史书中,“人马冻死者相望”这类的句子屡见不鲜。
明代朱元璋北伐成功,主要得益于韩林儿领导的红巾军已经消灭了蒙元的主力。
在明朝和蒙元之间朝代更替,没有发生过一次决定性的战役,所以朱元璋北伐也不算是成功的例子。
韩林儿的三路北伐军虽然给蒙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自己也全军覆没。
纯粹是一次失败的军事行动。
在冷兵器时代,先天条件的不足,造成中原王朝面对游牧民族只能采取被动防守的策略。
除了天气原因,选择北伐的时间也很重要,明代朱元璋和朱棣十几次北伐,都是选择的正月或者是2月出征。
立春以后气候不太寒冷,来自中原王朝的兵马能够适应这样的温度。
可立春以后,正是蒙古草原青黄不接的时候,也是游牧民族准备南下劫掠的时候。
选择这个时节北伐,游牧民族缺乏稳定的补给,往往会一触即溃。
中原王朝取得阶段性胜利以后,很难再继续扩大胜利,彻底解决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威胁。
北伐越往前推进,漫长的补给线越脆弱。
万一被切断了补给线,要么战死,要么投降,没有其他的选择。
基本上到了农历8月以后,北伐的士兵们就会选择班师。
“胡天八月即飞雪”,一场不可预测的寒潮,就可能给深入草原的士兵们造成毁灭性的伤害。
每年留给中原王朝适合北伐征战的时间只有七个月。
明朝历史上有过两次在七月份出兵北伐的记录,一个是永乐年间的邱福兵败,另一个就是明英宗的土木之变。
两次都以惨败而告终。
除了这些主观因素,还有些细节上的问题,南方士兵身体羸弱,单兵战斗力不如北方兵。
还有就是南方士兵语言沟通困难,这在战争中也是致命的缺陷。
最后就是疾病的困扰,南方士兵适应不了北方的气候,饮食,普遍都有肠胃病。
相比起中原政权北伐上诉的这些困难,北方的军事集团南下时都不用考虑,越向南气候越温暖,经济越发达。
而且南方重文轻武,靠那些文弱的书生,很难抵御北方军事集团的金戈铁马。
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这种北强南弱的军事格局也被彻底改变,驾驭杀伤力巨大的新式武器,仅凭勇敢是远远不够的。
掌握知识的多寡,决定了战斗力的强弱。
属于草原民族风光无限,吊打农耕民族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
参考:
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风风雨雨中,中华民族历经上下5000年的历史。
如君所问历史上大統一多是由北方政权实施统一的,细说之下应该明白其中原由。
上古时期从黄帝时起,三黄五帝,夏商周。
中古时期春秋战國,秦汉两晋等等,无不在北方土地上你来我往。
改变历史大战,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秦汉之分的亥下之战,三國之分的赤壁大战,大都在北方爭夺。
与北方匈奴的对战更是显示出历代统治者的文滔武略,是否國富民强。
统治了中原就有望一统天下,北方民族受世代战火的洗理,民风膘悍爭强好胜。
反之南方各民族更愿似理服人,爭斗较少,他们地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过着安祥稳定的生活。
山青水绿说着北方人摸不着头脑的方言,到今天也没有多少改变。
与人爭斗不是南方人的强项,他们民族之间爭斗规模较小,时常为了一座山头爭来爭去。
向北方进攻没有这样的策略,是否有不与北方人结交的心理,你也别侵犯我等,大家平安无战事。
都说南方人聪明,自古致今南方民族把安居乐业幸福安康放在首位。
与北方民族爭夺天下那都是下下之策,所似古时没有南方诸國一统天下的先列。
参考:
中国历史的大一统王朝,如期说是北方政权统一天下,不如说是得中原者得天下。
下面逐一朝代进行分析:秦朝,中国第一个大统一王朝。
秦朝的发源地在关中,秦王统一天下是“奋六世之余烈”,而在秦昭襄王时期,秦朝的东出,主要占领韩赵魏的领土,秦王灭六国首先也是灭韩,赵,魏,而韩赵魏就是后来称之为中原的领土。
秦朝占据中原之地之后,才有了一统天下的先机。
汉朝,大一统文化延续想重要王朝。
西汉发家之地在江苏,但是发迹之地在关中,楚汉相争之时,南方项羽、刘邦对峙,北方韩信逐个收复了魏国、赵国,加上刘邦的底盘,也是基本占据了中原之地,后来十面埋伏打败了项羽。
东汉刘秀是依靠河北起家,但是后来刘秀定都洛阳才能迅速发展,并且依靠此与关中 的势力争夺天下。
西晋,短暂统一王朝。
西晋依靠魏国的底盘,基本上是控制了整个中原地带加上益州等地,后来在强大的实力面前,灭了东吴。
而魏国建立之初,袁绍与曹操的争夺中,曹操占据中原,袁绍占据北方,结果是占据中原的曹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隋朝,辉煌而灿烂的流星王朝。
隋朝统一陈朝,应该说是国力使然,当时隋朝已经拥有了天下四分之三的地域,而陈朝只能偏居一方,所以陈朝灭亡是迟早的事情。
但是隋朝继承与北周,而北周与北齐争夺中原的战争才是决定天下大势的战争,最后北周想占据中原地带,压缩北齐的空间,取得了战略主动,统一北方。
唐朝,有一个强大的统一王朝。
唐朝是建立在隋朝末年的动乱之后,当时唐朝控制关中,但是中原地带有多股军事力量,李密、王世充等人从来没有完成中原地带的统一,所以最后被李唐逐一击破。
等到李唐控制关中和中原的时候,天下形势基本确定。
宋朝,半个大统一的王朝。
宋朝是继承后周王朝,而后周是黄河流域的国家,控制了整个中原地区,最后在赵匡胤手上也是逐一的统治了半个中国,而当时的北方政权辽国,虽然对宋朝进行了几次入侵,但是并没有统一天下。
元朝,控制面积最大的王朝。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王朝,而蒙古灭宋,是先灭金,占据江北也包括中原地带,而后再灭宋。
明朝,唯一一个南统一北分大统一王朝。
明朝,明朝从统一是从南到北,在南方朱元璋与陈友谅进行争夺的时候,先后控制了河南、湖北等地,但是全国许多地区如山西、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等,仍归元朝统治,此时朱元璋已经占据了中原地带的河南,所以后来先后进行了八次北伐,建立了一个大统一的明朝。
清朝,中国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
清朝入关比较顺利,虽然当时李自成的气焰很嚣张,但是山海关一战之后,李自成的队伍就乱了,而占据中原之地的李自成一直退到湖北,最终被杀。
清朝占据长江以北,也控制了中原地带,随后就如同秋风扫落叶,很快统一全国。
从历代王朝的统一之路之上可以看到,得中原才是统一天下的必要。
这是由于中原位置有人口众多、经济发展高(洛阳为例)、交通便利、地理战略优势等众多要素,这些都促成了统一天下必须占领中原。
而之所以说北方统一王朝多,南方统一王朝少,就是因为中原地带在长江以北,长江自古是天险,北方完成占据中原就有先天优势,所以北方王朝完成统一的机会更多。
而南方王朝完全占据中原者也只有明朝从朱元璋和刘宋的刘裕,朱元璋顺利建立统一完成,但是刘裕却因为政权内部的原因,气吐万里如虎的北伐被迫前功尽弃。
参考:
中国历史上南方统一北方建立大一统政权的只有明朝,北方统一南方出现了很多次,这都是由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能统一靠的是实力,没有实力就不能实现大一统。
北方统一南方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次大秦帝国是从西向东统一,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后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在几位君王的励精
西汉不是南北战争,也是自西向东的统一之战,虽然刘邦实力本不及项羽,但是在刘邦知人善任和善于笼络人才的优点下最终实现了大一统。
西晋统一是自北向南,三国割据势力中曹操最早实现了北方的统一,不仅国土面积为三国中最大实力也是最强,在经过了几十年的消耗后由西晋率先消灭西蜀后又顺江而下攻占东吴,最终实现了南北一统。
隋朝也是由北统一南并结束了南北朝数几百年的分裂局面,隋朝之所以能统一就是因为隋文帝杨坚。
隋文帝是
唐朝也是北统一南,唐朝太宗李世民随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攻占长安后,在南方的对手只有王世充,怎奈李世民军事才能远在王世充之上,最终唐朝消灭了其他割据势力完成了大一统。
大宋朝也是自北方统一了南方,因为大宋朝起家于黄河流域的后周。
由于南方的南唐西蜀等割据政权实力不足,因此接替后周的宋太祖赵匡胤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最终实现了大一统。
元朝、清朝也是自北方向南方统一,因为元朝的蒙古族和清朝的女真族都为北方游牧民族,在建立自己的政权后,通过不断的兼并战争最终实现了南北大一统。
南统一北的大一统王朝历史上只有明朝大明朝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自南方起兵最终北伐成功的大一统王朝,朱元璋之所以能成功依靠的就是红巾军。
而红巾军的基本上就在南方活动,凭借着
此时的北元气数已尽,为实现大一统,明朝派出20万大军北伐。
面对朝气满满的大明军北元军可谓是无法阻挡,最终明军攻入北京并收复了北方实现了大一统。
由此可见,南方统一北方是比较难的,而北方统一南方是历史的大趋势。
不论是南北怎么统一靠的都是充足的实力,没有实力就不能实现大一统。
参考:
这是一个讨论过多次的问题,也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有其支撑的因素。
而这个问题,大体有气候、地势、交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气候因素气候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因素,其实却是最重要的因素,它几乎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粮食。
气候对粮食的影响自然毋庸多言,北方一年一熟或者一年两熟,但南方却能一年三熟。
在古代粮食产量低下的情况下,南方更容易吃饱。
但北方一旦遇到灾荒年月,便很可能饿肚子。
因此,北方更有往外扩张的内在动力。
这便是游牧民族往往向北方农耕扩展,北方农耕往往向南方农耕扩展的原因。
饮食文化。
南北双方的粮食种类不同、产量不同,使得南北双方的饮食文化也有很大差别。
北方人尤其是游牧民族,喜好吃肉,体格上往往优于南方,这在战斗的过程中极占优势。
南方对于文化更为推崇,许多历朝历代的才子,往往出在南方。
北方更推崇武力,南方更推崇文化。
再者,气候的影响,使得北方人多刚毅,南方人多温婉。
而在战争中,自然是刚毅的、推崇武力的、身体魁梧的北方,更占优势。
战马。
在古代冷兵器时代,骑兵就相当于“钢铁洪流”。
而适合饲养战马的地区,一在我国西北,一在我国东北。
如果掌握不了这两个地方,就很难和游牧民族的骑兵对抗。
这也是历来许多王朝,和其他游牧政权,一直在争夺西北河套地区的原因。
一旦掌握了养马之地,北可以对抗游牧民族铁骑,往南更是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毕竟,骑兵在古代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地势因素昔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天倾西北,地斜东南。
这虽然是一个神话传说,但我国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却是实际存在的。
如果加一点玄学意味的话,从西北往东南攻,是顺势;
而从东南往西北攻,则是逆势。
其实,司马迁也早就发现了这个规律。
夫做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兴自蜀汉。
这种地势上的影响,是有些不易察觉的,但却实实在在影响着中国大势的走向。
所以才有人感叹:“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
起于东南,则不能复中原而有西北。
”这也是许多偏安政权,北伐往往失败的一个原因。
交通条件影响相对比而言,北方多平原,南方多山川、湖泊。
这就造成了,北方一旦出现强力人物,便容易形成统一政权。
而南方即使出现强力人物,也因为交通以及天险等原因,更容易形成多个割据政权。
尤其是历史上的川蜀地区,很容易造成闭关锁国的局面。
北方形成统一政权之后,政令统一,往往有财力、兵力去
但南方因为多个政权并存,无此财力、兵力去
而且,如果不能兼并其他分割政权,南方的割据政权也不敢贸然北上,以免被人抄了老巢。
当初孙权时期的山越,长期威胁孙吴政权的后方。
春秋时期的夫差,北上会合诸侯的时候,却被越国围攻国都。
经济重心影响在长时间内,经济重心都在北方中原地区。
而打仗,打得是粮草,更是银子。
南方在长时期内,并未得到有效开发。
在东晋时期 ,随着北方人口的大量迁入,南方才逐渐打下基础。
等到了安史之乱后,又有大量北方人南迁。
一直到了南宋,经济重心才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而战争所需的粮草、武器、护甲、战马等等,都是需要雄厚财力支撑的。
综上所述,因为气候、地形、交通条件以及经济重心等各方面的影响,才使得历史上多次发生,大统一的政权往往由北方政权来完成,而少有南方政权来完成。
即使是明朝由南京北伐大都,也是因为蒙古人在南方圈地为牧场,饲养了大批战马,最后白白便宜了朱元璋。
不然,蒙元也没有那么容易从大都撤出。
参考:
南方相对北方而言,更利于植物生长和动物生存,所以南方人民在吃食上还是算资源丰富的。
北方则不同,冬天几乎就没有什么天然植被可以采来做吃的。
这直接影响到了北方民族的生存方式。
早期游牧民族为主,跟候鸟一样,随着季节到处奔波。
后来建立稳定政权,也还是需要为冬天备粮,备生活物资。
相对南方而言,生存条件较差,运动量大,进而养成了好动,可长途奔袭的习性。
南方水土丰足,四季都不愁吃,相对生活安逸。
物质文明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在精神文明上有所追求,所以就会发展教育,发展经济,发展娱乐。
安逸舒适的生活使得南方人不需过度思劳作,不必奔波求生。
会相对更顾家守土。
一方面,当北方政权注意到南方更利于生存,更富饶,生活更有情趣时,就会有收为自用的心思。
另一方面,就作战而言,南方抵御北方侵略的天然屏障是暑热,瘴气,江河等,这些很多都是可以通过挑选时机和提前训练士兵来克服的。
但是北方不然,北方相对干燥,寒冷,无论哪种情况,对于长期在北方作战的南方兵都是一种无法忍受的折磨。
所以相对而言,从自愿的角度,北人入南易,南人入北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