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灭亡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北宋自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开国,到徽钦二宗被虏北国,共历九主,享国一百六十八年。
其间发生了种种历史故事,也创造了辉煌灿烂艺术文明和人间繁华,唐诗宋词把中国文化推向了顶峰,苏轼欧阳修散文独领风骚数百年,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吟咏歌唱,张择端的《清明上河
北宋科技也牛的不行,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还有黄道婆纺车,以及风轮水磨攻城用的投石机等等。
北宋还出了许多历史名人,如铁面无私包青天,三口铜铡铡的人间鬼魅魍魉魂飞胆颤不敢以身试法,杨家将七郎八虎勇闯幽州,舍身舍家忠君报国,流芳千古英名远扬。
老寇准智斗五鬼,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王安石变法
所以有人说北宋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极致,这话虽然有点捧赵宋的臭脚,但也不无一定道理。
北宋有五大善政,不仅汉唐就连夏商周也稍逊一筹。
一,整肃宫闺,没有女祸。
二,裁抑宦官,没有阉祸。
三,睦好宗亲,没有皇室贵族祸。
四,防范戚里,没有外戚祸。
五,罢典禁兵,没有强藩祸。
但是北宋也存在极大政治军事失误,首先,赵匡胤怕别人仿照自己来了一个杯酒释兵权,从此北宋一直重文轻武,文官一直在统治各个阶层占据主导地位,武将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尤其是可恶的监军制度荼毒边关,导致北宋一百多年良将匮乏,更鲜有出类拔萃的军事家战略家。
二是奸臣挡道,层出不穷,潘美嫉贤妒能公报私仇,致使杨继业兵败两狼谷被俘受辱最后绝食身亡,令拼死用命的前方将士心寒到家。
王钦若为首北宋五鬼天天装神弄鬼,蒙蔽圣庭。
最可怕的宋徽宗竟然四次拜人渣蔡京为相,又把军权交给好大喜功狗屁不通的童贯。
三是四方夷狄崛起,大辽西夏金国,个个不是省油的灯,弄得北宋今天割地明天赔款,国库日渐空虚,人民生不如死。
四是北宋皇帝是耗子下崽一代不如一代,赵匡胤铁马冰河,搅的天下敌人闻风丧胆,宋太宗志大才疏,高粱河之战雄心大减,宋真宗一听说辽军渡过黄河,吓得尿了一裤,最后在寇准的苦苦哀求下才捏着小心脏御驾亲征。
到了亡国之君宋徽宗,更是麻绳提豆腐泥巴糊不上墙,这厮当上皇帝不务正业,痴迷艺术,不仅画鸟画一绝,更独创了天下第一的书法瘦金体。
这厮还穷奢极欲风流成性,花石纲引来天怒人怨,妓院里和李师师夜夜笙歌。
人主三大不可,专喜阿谀奉承,穷奢极欲,风流好色,宋徽宗一人都占完了,他沉迷声色犬马古玩字画,忠奸不分,不理朝政,又有方腊宋江等风起云涌农民起义,外强虎视眈眈,亡国没有啥说的。
北宋灭亡的最直接原因是执行了“联金灭辽”。
童贯不知从哪里弄来个赵良嗣,此人据说是从辽国逃出来的,他说辽国如今怎么怎么混乱不堪,仿佛一堵快要倒塌烂墙,轻轻一脚或者一阵小风就会轰然倒塌。
童贯赶紧把这个好消息上报宋徽宗,宋徽宗也想露一手,好博得青史留名,于是脑子一热就和辽国撕破脸皮,联合金国进攻辽国。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辽国赶跑了。
宋徽宗得了七座空城,喜的这厮手舞足蹈,竟然要勒石铭功,还没几天,金兵就大举南下,围攻汴梁。
真是拒虎引狼必被狼吃,宋徽宗一看大事不好,赶忙下罪己诏,又下令处置蔡京童贯赵良嗣等一帮乱臣贼子,还慌慌忙忙把帝位传个给儿子宋钦宗。
可是为时已晚,北宋这个百年老店终于被金所灭,追究责任,宋徽宗这个不称职老板自然难辞其疚。
幸亏宋钦宗还信任李纲和和种师道,可惜好景不长,不知为啥又把李刚罢相,种师道也因兄弟战死心灰意冷,不多时也郁郁而终。
这时的北宋朝廷议和议战天天纷争不断,最后误国误家京城失守,徽钦二帝连同一大群皇子皇孙后宫佳丽三千王公大臣像可怜羔羊一样被驱赶到了北国,期间悲惨耻辱罄竹难书。
徽钦二帝坐井观天,身死五羊城,最后被一张羊毡草草埋葬,做了大馍草原孤魂野鬼。
北宋的灭亡还和王安石有一定联系,王安石立志变法,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拗先生,小时候砸缸的司马光偏偏不信让王这一套,死抱着祖宗老一套不让变法。
两人都拥有无数铁杆粉丝,最后争来争去,变法也没给北宋带来太平盛世,反而带来了长达几十年的党同伐异,从此北宋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最让王安石意想不到的是他亲自提拔的蔡京最后一直掌握朝廷中枢,他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不是极力发展经济,而是想了一个歪点子,铸造大钱重宁重宝,肥了自己,害苦了北宋百姓。
北宋的灭亡不是金人灭亡的,而是自己灭亡自己的。
北宋这个快二百年封建王朝已经腐朽透顶,里里外外都已经烂光烂透了,就差一阵狂风暴雨把它吹倒扔进历史垃圾堆里了。
金国只不过是临门一脚,把北宋这个百年老店踹了个稀巴烂,又一把火把北宋的坛坛罐罐给烧了个精光。
其实北宋这时还不到灭亡的时候,只是碰到了两个昏庸不堪的老板。
试想金国攻陷汴梁,是在靖康元年十一月,而劫持二帝前往北国,却是在靖康二年四月。
四五个月时间,金人盘桓汴梁,而不急着回去,他们的真正目的不是要把徽钦二帝弄回北国,他们的真正意
不然的话,宋都已破,二帝被囚,又何必再立一个汉人张邦昌做皇帝呢?
最可悲的是吴开范琼等人为虎作伥,先把钦宗送去虎口,又劫持徽宗太后及诸王妃嫔公主驸马等,尽入虎穴,可笑的是徽钦二帝在这四五月间,既没有号令天下护驾勤王,又没有派人和金将艰苦谈判,而是是动不动就哭天抹泪跳楼自杀,唉,北宋遇到这俩混球,估计赵匡胤看到了,一定会跳脚大骂:“我老赵家咋生了这样两个窝囊废,真是把俺老赵家祖宗八代的脸都丢尽了!”其实,对北宋灭亡原因,有各种说法,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宋徽宗“联金灭辽”起到了关键作用。
宋辽金本来是个三角形,基本是稳定平衡的,可辽一灭,这个平衡就被打破,金处于迅速崛起阶段,北宋已经日薄西山从军事到政治都不堪一击,所以北宋这只可怜可悲的羔羊最终被金国这只凶狠残暴的狼给吃掉了。
呜呼哀哉。
曾经为世界经济文化中心的北宋,曾经光芒万丈的宋词,呜呼宋徽宗,你是一个天才艺术家,你不该当什么鸟皇帝,你应当去画画写字,你把列祖列宗辛辛苦苦挣来锦绣江山玩丢啦。
你的晚年受够了屈辱,你内心肯定会懊悔,唉,人生没有回头票,世间不买后悔药,七八百年过去了,假如你已经投生为人,千万千万要记住:一定要选好高考专业,一定要干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不要贪
任何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都不外乎两种因素:外部的环境和内部的制度。
宋朝外部的环境因素体现在:强敌环绕的情况下,边境又缺少屏障天堑北宋从建朝起,就面对北面契丹人建立的辽国的威胁,不得不在北方囤积数倍于敌军的重兵抗辽。
为什么契丹人威胁这么大呢?
因为这是历史遗留的问题。
因为燕云十六州在辽国手中,北宋北部边境缺少了屏障天堑:契丹在唐朝时崛起,原本在今天我国的东北地区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一带活动。
总之,就是长期盘踞在长城以北地区。
但是到了五代的时候,中国北方有个叫石敬瑭的军阀为了得到契丹的援助,主动把今天的北京市、天津市,以及山西省和河北省北部这片地区割让给契丹。
这片地区,被称作“燕云十六州”或者“幽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的之所以重要,在于它的北端是东西向的燕山山脉,是这一地区南北之间的唯一天险,长城就建立在燕山山脉上。
燕云十六州被契丹人占去后,长城防线也就不复存在了。
契丹士兵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入中原。
这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契丹得到了大量的农田和农业人口。
游牧民族的优势在于骑兵勇猛,农耕民族的优势在于粮食多、人口多。
契丹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后,把当地的百姓编入原有的游牧部落,让每一个部落都有了农业地区的人口和粮食支援,等于兼具了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的优势。
契丹人还积极汉化,用汉人的方式统治燕云十六州,并且建立国家,国号“辽”。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秋,辽国著名的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
面对深入宋境的辽军。
宋真宗在吓破胆的大臣忽悠下,心惊胆战,想南逃避敌。
后来经过宰相寇准出来力劝,才避免了北宋提前一百年变成南宋。
最后经过与辽国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之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
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负面影响表面上看,“澶渊之盟”是双方的和平协定,宋、辽之间是平等关系。
但实际上这种平等之下,暗含两个不平等的因素:第一个因素,北宋在事实上是,承认辽朝对“燕云”占有的合法性。
所以后来,当金朝崛起时,宋与金的结盟,历来被视为是宋朝对辽朝的背盟行为。
当然,这个因素更多的是名义上的损失。
第二个因素,是从此之后,宋朝每年给辽30万两的岁币,岁币虽然买来了和平,但带来了长期的恶劣影响。
很多人认为,对于宋朝来说,30万只不过是一笔小数目,用来换取和平很划算。
但这个问题不能只从成本上来去衡量,而是需要进行全方位的考量。
30万岁币虽然不多,但这等于对外承认,北宋不但有钱,而且可以接受用金钱来换取和平的这种方式。
这个口子一开,就引发了一连串的恶果。
我们可以看到,从此以后,辽、金、西夏对宋的战争目的,基本都是想要通过战争逼迫北宋修改条约,提高岁币。
比如,澶渊之盟几十年后,辽朝趁着北宋和西夏交战的机会趁火打劫,将岁币从30万增加到50万。
也就是说,在当时的外交环境中,宋朝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大肥羊”的角色,在各国关系中疲于应付。
除了北方没有天然屏障,北宋国都开封在地理位置上有缺陷: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和“黄巢之乱”后,曾经的双都长安和洛阳几乎成为一片废墟。
在此背景下,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的政权都将国都设在了汴梁(开封),经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赵匡胤也将北宋的都城定在了开封。
但和长安、洛阳比,开封有个致命的缺陷:防御力太差。
开封虽然距离洛阳不远,但是两者的地形有天壤之别:洛阳北面是黄河,其余三面环山,整个洛阳地区等于是在四周天堑包围下的一小片平原,位置得天独厚,所以才成为历朝古都。
开封呢,除了北边有黄河外,周围全是平原,黄河以北的大片土地也都是平原,没有可以用来防御的地势。
尤其是对于游牧民族的骑兵,简直就是待宰的羔羊。
没有天堑可以倚仗,大宋就需要驻扎数倍于平时的防卫军。
又因为辽国拥有机动优势,这些军队又不能平时种田、战时组织,必须时刻保持战斗状态。
打仗是古代最费钱的事。
宋朝即便在和平时期也要保持一支庞大的作战队伍,这对国力是极大的消耗。
光抵抗一个辽国还不算,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又崛起了一个新势力——由党项人建立的“夏”政权,历史上称为“西夏”。
西夏比辽国弱一些,但不比北宋差,和北宋经常发生战争。
北宋要面临双线作战的压力,每年耗资巨大,却只能勉强自保。
没有“燕云十六州”作为北方的屏障,都城汴梁又紧邻北方边境。
所以,从赵匡胤开始,收复“燕云十六州”成为北宋各代皇帝的首要政治目标,对于这个目标的执念,也为后来北宋在处理金、辽两国之间的关系中做出了错误的战略判断,埋下了种子。
北宋的内部制度,导致了军事的羸弱宋太祖赵匡胤的抑武制度唐朝的灭亡,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追求地方上的军事效率,放任藩镇节度使独揽军政、财政大权。
赵匡胤也是靠军权夺得江山,自然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出现在自己的大宋身上。
于是,宋朝采用一套“强干弱枝”的政策,资源向中央军倾斜;
同时经常轮替将领,保证“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让兵将之间不能好好协作;
又重文轻武,让文官挟制武将,降低武将的地位。
这些措施保证了权力稳定的同时,却严重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
战斗力降低了,为了保证边境的安稳,国家就要供养更多的部队,以弥补效率上的损失。
大宋对养兵倒是舍得花钱,士兵的福利很不错,结果为了供养一支庞大的常备军让国家财政苦不堪言,这就是所谓的“冗兵”。
重文轻武,导致“募兵制”招募不到合格的士兵北宋军队的战斗力低下,跟北宋重文轻武的社会背景下执行的“募兵制”招兵制度有很大关系。
在经历了唐末及五代的战乱之后,社会整体非常不稳定。
为了躲避战乱,很多人背井离乡,成为流民。
对于流民问题,以往朝代的解决办法都是重新分配土地,比如,汉、唐。
但是这个办法在北宋行不通。
因为,北宋的领土面积比较小,远远比不上汉、唐,而人口又比较多。
所以,根本没有那么多土地重新分配。
为了安置流民,政府只好把他们招募为军队。
当时流行一句话,叫“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
也就是说,北宋的士兵的第一需求,不是保家卫国,而是糊口。
流民问题是解决了,但却造成了两个严重的问题:一、军队数量剧增。
军队从宋初的20万,增长到了中后期的100万
二、军人素质偏低。
北宋重文轻武,百姓凡事有口饭吃,都不去当兵。
《水浒传》中经常有老百姓骂“贼配军”,什么意思?
就是北宋军人很多都是罪犯。
你看,北宋一方面因为“抑武”政策导致朝廷中枢普遍缺乏军事思维。
另一方面,又因为招兵制度而导致士兵战斗力普遍低下。
两项措施最终导致军事上的长期衰败和羸弱,军人能力不行,只能靠数量来补,这巨大的军费开支又造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靖康之变”——北宋的灭亡在女真人建立的金政权强势崛起的背景下,宋、辽的实力相比金都较弱。
而且,在宋辽以及百年和平的背景下,宋徽宗却选择和金朝结盟,共谋灭辽。
再回看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应该知道,面对强大的女真人势力,宋朝的正确策略,应该是与辽联合,对抗金朝。
对于宋朝来说,最好的结局,三方可以形成平衡对抗的关系。
如果辽只有在宋的支持下,才能同金朝抗衡,那宋朝就可以占据有利形势。
如果这一点做不到,最基础的策略,是在正式接触之前,做好和金朝对峙的准备。
而现在的情况,是宋朝急功近利,将自己的诉求和底牌全部摊开。
这样一来,主动权其实已经被金朝掌握了。
而这种策略背后,不仅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执念,也是“岁币外交”的惯性思路。
宋撕毁与辽的盟约,和金一起灭了辽。
但失去辽国作为屏障,自己独自面对虎狼一样的金国时,才发现,金人比辽可难对付多了。
最终,在宋徽宗、宋钦宗二帝的拙劣指挥下,北宋的命运也以“靖康之变”结束。

参考:
北宋灭亡,惨不忍睹,什么情况?
金兵1127年初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后,对汴京进行了长达4个多月的烧杀抢掠,把北宋那么多年来搜刮的财富抢夺殆尽,将汴京老百姓的硬货币抢夺殆尽,把宋徽宗、宋钦宗
那么,曾经繁荣兴盛的北宋,为什么这么快就灭亡了呢?
要追究宋朝灭亡的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武备的松弛;
二是朝廷腐败;
三是朝令夕改。
武备松弛:这个根源,可追溯到宋太祖建国时的政治构想和政策安排。
赵匡胤在960年通过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后,深深担忧于五代时期武夫乱国的悲剧不断重演,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在宋朝继续重复,赵匡每月当上皇帝后,特在太庙寝殿立了一个“誓碑”,碑文有三层意思,一是不得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人,二是要善待周世宗柴荣的后人,三是子孙有违此誓言者,天打雷劈。
而碑文的核心意思,就是确实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架构和国策。
但在这一国策确定和贯彻执行后,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那就是造成了宋朝武备的松弛。
自从与文人,或干脆是文人治天下以来,宋朝无以复加地重视起文人来,而武将往往为人所不齿,故宋朝有“好男不当兵”的说法。
结果,自然是武将势弱,自然是武备松弛,直接后果就是一旦遇到外族入侵,便无战将可派,便无强兵可挡,往往毫无招架之力,只得屈膝求饶,或花钱消灾,最后灭亡,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就这一点来说,北宋最后消亡,也不能完全怪罪宋徽宗和宋钦宗。
朝廷腐败,是宋朝灭亡的第二因,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原因。
北宋的腐败,尤其是徽宗时代的腐败,官僚贵族阶层的穷奢极欲,那是天下共知的。
当时,宋徽宗为了一己之欲望,不断派人到江南去搜刮,无论是金银珠宝,还是奇花异石,都大肆搜刮,用船运到汴京,许多农民家族不堪负重,甚至家破人亡,这是造成民愤和国内空虚的原因,也是北宋灭亡的原因之一。
就这一点来说,北宋灭亡,宋徽宗难辞其咎。
容易被人忽略的,是北宋官僚阶层的仓皇反复、朝令夕改。
一个国家的诚信是很重要的,尤其在对外的外交政策,有诚信则有平安,无诚信则无平安。
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族政权辽国、金国和西夏,北宋总是随风的扶柳,稍一风吹草动,就会更改政策,比如同辽国、同后来的金国,都是如此,结果造成了外族对宋朝的不信任,这也是引火上身,最后让金国入侵后,长驱直入,势不可挡。
所以,北宋灭亡,有历史原因,有政策原因,也有宋徽宗腐败荒唐的原因。

参考:
我认为北宋灭亡真正的原因有三点:一、皇帝贪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强将手下无弱兵,军队是这样,国家也是这样。
纵观中国历史,凡是兴盛的朝代,皇帝一定是个清正廉明的治国理政强者。
北宋由盛到衰再到亡国,就是因为后任的皇帝昏庸无能只知享乐,一代不如一代,至使朝庭问题日积月累越积越多造成的。
特别是宋微宗,整日沉迷于享乐、沉迷于琴棋书画而不思如何治理朝政、不思如何治国安邦,由这样的人当政,国家哪能不亡呢?
所以,北宋灭亡宋微宗应负主要责任,而宋钦宗则是临危受命时间短,责任次之。

参考:
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宋徽宗和宋钦宗是不是最大的祸首?
首先要肯定的说,北宋的灭亡跟徽钦二宗有关系,但不是根本上的关系。
一个朝代的兴衰,尤其固有的历史逻辑,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北宋的灭亡的锅,虽不能由徽钦二宗全部背负,但这两位的作为却实实在在让人痛恨,甚至不耻。
作为亡国之君,这两位实在把人丢到了家。
先说徽宗,人说人主三大不可,专喜阿谀奉承,穷奢极欲,风流好色,这位一人都占完了。
他沉迷声色犬马古玩字画,忠奸不分,不理朝政,又有方腊宋江等风起云涌农民起义,外强虎视眈眈。
说好听点是入错行的艺术家,说难听点是不务正业,亡国跟他有很大关系,没有啥说的。
再说宋钦宗,老子混蛋,儿子也不咋地!就一个贵族公子哥,要文没有文,要武没有武,要韬略没有韬略。
用人上犹豫不决,瞻前顾后,战略上贪
不说一无是处,但基本上也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地方。
就这父子二人,被金人活虏了去,受尽屈辱自不必言。
还贪生怕死,客观上为赵构政权反攻北方带来心理障碍。
若论当时的根本解决策略,最好的只有一个,徽钦二宗自裁,那就是气壮山河,鼓舞子弟和宋朝军民彻底打败侵略者,雪洗国仇家恨,或可成为千古称颂的人物。
只是二位生就是富贵乡的高粱子弟,气节和铁血,在他们身上是找不到的。
好了,喷了徽钦二宗这么久,总算一吐为快。
但要论北宋灭亡的真正原因,还真不在他们身上。
北宋之所以灭亡,有其历史必然性。
这里不赘述,简言一二三。
其一,重文轻武致畸形。
赵匡胤为了消除地方武装对中央皇权威胁,订制出一整套以文制武、兵权分立的措施。
使军队内部互相牵制、动辄掣肘,弊病丛生。
军队没有灵活性和主动性。
其二,丧尸天下致根软。
北方的契丹辽国占据了天险燕云十六州,对南方的中原王朝有绝对的兵种和地理优势,在以后崛起的金国也一样,犹如一把利剑悬在头上。
首都地理位置十分被动,开封汴梁地处黄河南岸,周围皆是一马平川的平原,无险可守,这种地理上的先天不足造成的军事劣势是十分致命的。
其三,胡虏发展致强势。
相较于之前各个朝代,宋朝北方的少数民族势力空前强大。
辽西夏等国因为吸收了汉人的经验和技术,其农耕文明的程度大大提高。
使军队得以经受持久战,而没有单纯的游牧民族匈奴和突厥的缺点。
同时它们却还保存着游牧民族作战的迅猛和机动性。
其军队战力比北宋以步兵为主的军队战力高出几个层次。

有的认为是宋末徽宗皇帝的腐败无能所致,也有的认为宋朝因党争而亡,还有目前最流行的一种说法 ,应该把灭亡之罪归咎于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毕竟是赵匡胤的改革才导致宋朝崇文抑武局面的出现,那么真的该赵匡胤来背锅吗?
我以为这是无厘头推卸责任的一种表现,想必赵匡胤在九泉之下也很难服气的。
首先,北宋整体的军事实力并不算弱,兵员数量也远远高于周边国家,而且还拥有着较为先进的火炮技术,虽然燕云十六州没有收入囊中,但却拥有着山西、河北两处地理复杂的广阔腹地来拱卫都城开封,有了这些条件,不说能够击败辽金大军,起码自保有余,从军事防御角度来讲,北宋灭国的根本原因更多的不在于传统国家体制问题,而是更多的是宋末君臣的领导问题。
其次,北宋的文官制度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从制度上杜绝了唐末与五代十国时期政权频迭的历史现象,为北宋盛世发展打下了基础。
北宋的文治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并被后世明清各朝吸收消化良好,并不能因为文治社会被野蛮文明所推翻就否定它,而且在宋朝一百多年的光景中,恰恰是因为文治使得国力强盛,维持了上百年的稳定繁荣。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历史,对外战争来说,基本上可以定义为守成史。
中原政权不稀罕游牧民族的恶劣环境,更很难征服机动灵活的匈奴、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所以据长城、关隘以抵御,而北宋在缺乏燕云战略屏障的情况下,南宋在丢失整个北方的情况下,仍然维持了上百年的稳定,这恰恰是得益于文治。
最后,宋代政治制度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晚宋君主们不能够与时俱进,破除积弊,整日纸醉金迷,还宠信奸臣大搞经济改革,结果社会经济率先崩盘,北宋末年种种亡国之迹,无论是放到哪一个朝代依然是同样的下场,只归咎于宋代的政治体制无疑显得过于片面了。
事物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情况是不尽相同的,但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调整机制解决积弊。
宋太祖以文治国在宋初是恰到好处的策略,而宋徽宗却全盘照搬,还自己添油加醋,犯下了很多愚蠢的政治错误,最终葬送了北宋基业。

参考:
我同意:北宋灭亡的原因并不单纯在宋徽宗和宋钦宗。
当然作为最高统治者,这两位皇帝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其他朝臣的问题也不小,大伙合力把自己送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之一:毫无节制的党争。
北宋看似是亡于外敌,却与内政有脱不开的关系。
宋神宗去世后,高太后垂帘听政。
旧党主导的“元祐更化”先是推翻了熙丰变法的成果,更是对新党采取一连串毫无节制的政治打击。
其中,最严重的案例就是元祐四年(1089)车盖亭诗案,导致蔡确被贬死新州。
这些行为的最终结果是,新党再次上台必然要反攻倒算,报复对手;
随后旧党再次上台,掀起新一轮的报复行动。
就这样,每当最高统治者改变了,新、旧两党就要尽一切手段搞死对手,双方没有妥协的余地了。
在这种情况下,北宋的官僚系统被摧毁了。
首先,官僚系统无廉洁性可言,更不用说冗官这样的沉疴旧疾还没有解决了。
其次,官僚系统没有效率可言,大家都被党争给拖住了。
这些情况在靖康之变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敌人都打上门来了,北宋还没做好应战的准备。
外敌是灭亡的直接原因,但内政的根子是不可狡辩的内在原因。
当然,这种情况早在宋徽宗上台前就存在了,所以不能把锅全都扣在他的头上。

参考:
北宋灭亡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的责任还是与宋徽宗和钦宗有关。
《宋史》评述宋徽宗失国之原由: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谀。
于是蔡京以獧薄巧佞之资,济其骄奢淫佚之志。
溺信虚无,崇饰游观,困竭民力。
君臣逸豫,相为诞谩,怠弃国政,日行无稽。
及童贯用事,又佳兵勤远,稔祸速乱。
……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不亡者,徽宗甚焉,故特著以为戒。
宋徽宗重用奸臣,重用的是蔡京、童贯等六贼之流,使得徽宗朝政治祸国殃民,统治腐朽黑暗,蔡京、童贯等这些谀媚奸佞之徒,贿赂公行,循私枉法,卖官鬻爵,无恶不作,对下打着绍述变法的幌子,巧立名目,增税加赋,搜刮民财,激起民变,宋江、方腊起义就是官逼民反,逼上梁山。
据史载,赵佶生活的腐朽糜烂在历代帝王中少有其比,他为了填满无穷的欲壑,挖空心思搜刮民财,建艮岳,花石纲,修宫殿,搞得天下大乱国困民穷。
有其君必有其臣,以蔡京为首的六贼,也是大肆侵吞,聚敛钱财,都富可敌国,腐化程度可想而知。
再次,宋徽宗生活骄奢淫逸,蔡京为赵佶提了个口号,叫做“丰、亨、豫、大”,宋徽宗言听计从,大行其道,大兴土木,把皇宫搞得是富丽堂皇,侈丽高广,京城建造艮岳之园,凿池为湖、怪石堆山,赵佶乐的是心花怒放。
朝野上也搞起花石纲之役,强取豪夺、横行霸道,百姓搞的是民怨沸腾。
宋徽宗还爱好字画收藏,以致掀起了掘坟盗墓之风,在如此黑暗腐败的统治下,一方面是粉饰太平的鬼把戏甚嚣尘上,一方面的阶级矛盾激化到了危机的边缘,亡国是迟早的事。
还有的是宋徽宗浮浪轻佻,更大的喜好是寻花问柳,经常出入烟花柳巷,做了皇帝后,尽管皇宫里三宫六院嫔妃众多,佳丽如云,但赵佶仍然在外寻欢作乐,寻求刺激,《水浒传》中,描述宋徽宗与名妓李师师就是一例。
赵佶迷恋声色犬马,游幸青楼妓馆,凡是京城有名的妓女,几乎都与他有染,这也博得了“青楼天子”的盛誉。
内乱不断,宋徽宗赵佶还异想天开,干起了投机取巧的勾当,先是发兵西夏,后是进攻辽国,最后更把战争当做儿戏,又与金国签定“海上盟约”,结果是引狼入室,外患又起,金军第一次围攻汴京,赵佶思想的不是积极防御备战,却计划的议和投降,谋划的是率先逃跑。
他先是被吓得昏迷不醒,抢救过来后就把皇位撂给钦宗,自己偷偷跑了,一夜之间,从汴京逃到安徽符离(宿县)连皇后、皇子都不顾了。
再说这临危即位的钦宗,听到金军来攻,也是一会儿听投降派主张逃跑,一会儿听主战派主张抗战,自己慌得六神无主搞得臣僚也晕头转向,后来在李纲又哭又劝以死相邀下,才没有反复变卦答应留在京城。
金兵开始攻城,几次都被李纲率军民挫败击退,可这宋钦宗却又偷偷地派郑望之等人去金营求和,金人狮子大开口,要割黄河为界,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并要求拿出金五百万、银五千万、绸绢上千万犒军,这钦宗致力于屈辱求和竟满口答应,想的是靠金钱外交把金人打发走。
这在大兵压境、生死存亡之关键时刻,京城又上演了搜刮民财的行动,搞得家家不安,人人惊恐,全城是乱纷纷,朝野也闹哄哄。
宋钦宗也是奇葩,重要的救国之策不被采纳,而一些误国之谋却被采用,宋钦宗本人来回摇摆优柔寡断,他委任李纲负责城防,又不能授予全权,更不听李纲的劝阻,西北老将种师道等各路勤王兵逐渐集结而来,李纲要求归他节制,可钦宗赵桓却怕他权力过大造成尾大不掉,另设宣抚司,造成群龙无首。
姚平仲提出偷袭金营,偷袭本是机密不能泄露,可赵桓又是择吉日又是选良择,更离奇的是还张大声势,弄得满城风雨,尽人皆知,到了偷袭之日,金军早有准备,结果是宋军白白送死,劫营失败后,又把责任推到李纲身上,怪罪李纲不算,甚至还想绑缚他交给金军,在这关键时刻,京城百姓听到李纲被罢官的消息群情激愤,不得已赵桓重新启用李纲,抗金形势又重新高涨起来,金军见京城军民同仇敌忾,深感局势不妙,又怕后路被截,只好选择退兵。
李纲在抗金的过程中屡立战功,可金兵一退,宋钦宗就听信奸臣谗言,罢免了李纲,将李纲赶出了朝廷。
第二次金军围攻汴京城就没这么幸运了,宋徽宗也不跑了,宋钦宗也想抵抗,扺抗也是信鬼不信人,内部找了个江湖骗子装神弄鬼,想靠这些鬼把戏来击退金兵,结果城门一开,金军蜂涌而进,京城就轻易被攻破。
外面指望赵构率师勤王,可兵马大元帅赵构也撩起脚丫子从河北跑到了山东,来了个隔岸观望。
赵桓还想靠屈辱求和来息事宁人,并且还傻傻地自己去金营谈判求和,尽管以钦宗为首的北宋朝廷丧心病狂地奉迎金人,但金人的要求仍难得到满足,天不亡人人自亡,钦宗也被囚禁,金人傲慢无礼,百般羞辱,钦宗吓得毛骨悚然,金人要啥给啥言听计从,一面搜刮民财,动辄枷杖百姓,百姓被逼自尽者无数;
一面收捕妇女,妇女不甘受辱,被折磨致死者甚众,甚至沦为“两脚羊”任人玩弄宰割。
金兵所到之处,生灵涂炭,金兵“杀人如刈麻,臭闻数百里”。
罪行滔天,给广大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再加上疫病流行,饿死、病死者更是不计其数,如此惨烈的灾难,给宋人留下了难以治愈的伤痛,徽钦二帝及众多皇亲国戚也都被掳北去,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难。

参考:
原因有直接原因,也有根本原因。
宋徽宗与宋钦宗是当事皇帝,肯定是直接负责人,责任跑不了。
根本原因,还是其时宋的社会已经出了严重问题,国家已经很虚弱,而这个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
王安石为什么变法?
因为当时的有识之士都看了这个问题。
当时王安石就分析了,说大宋岌岌可危但没有爆发出来有两个原因:第一,没有遇到大的灾荒,如果发生,唐代黄巢的故事就会在宋重演;
第二,北方的政治势利都习惯他们北方的地理环境,没有觊觎中原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一天,有这么个北方的什么当权者忽然对中原,也就是对宋有想法了,率军南下,宋就完了。
后来发生的事情,就是王安石当年说的。
宋人看到了问题却没有解决问题,内耗不止,皇帝治国失策,自酿苦酒,也就谁酿的酒谁喝下去了。

参考:
北宋灭亡的原因是搞错了朋友,又搞错了敌人!在宋徽宗时期,中原大地主要是宋辽金另外还有一个西夏国(国家较小,对宋没有威胁),而辽国和宋在宋真宗时就有了澶渊之盟,北宋以少量的岁银和绢提供绘辽,而辽以牛马羊交换宋朝的粮食瓷器等,保证了两国之间的百年和平!而金国掘起以后,金辽之间就有了战争!按照道理,无论是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还是唇亡齿寒的道理,宋朝都应该义无反顾的站在辽国一边,最差也是两不相帮!可是宋徽宗接受了金国的条件,两者共对辽国,辽国灭亡以后可以得到燕云十六州,可是宋徽宗就没有了解自己的军事力量,辽国灭亡以后,宋朝面对金国的虎狼之师,如何是好?
果然,辽国灭亡以后,宋朝又收留了辽国将军,这就为金国打击宋朝找到了借口,然后金国入侵中原,宋兵还不如辽兵,更不是金兵对手!金兵一下子就围了开封,宋徽宗看到了危险,知道了害怕,就故意把皇位传给宋钦宗,宋钦宗并没有什么过人的本事,一面向金求和,一面召各处军队勤王,而金国还没有入主中原的准备,顺利的拿到了宋朝的银子,也就回家了!而宋徽宗宋钦宗见到金兵走了,也是一块石头落了地,并没有认识到危险仍然存在,只是临时解围而已!实际上宋朝根本就不是金国的对手,这个时候宋钦宗应该扩军备战,迁都洛阳,(开封无险可守)而宋钦宗大意了,第二次金国又来了!这一次金国直接打进开封,宋徽宗宋钦宗被活捉,王公大臣公主宫女押往北方,金国把宋朝的江山交给张邦昌,而张邦昌害怕担上汉奸卖国贼的骂名,谢绝了金国的好意,而金国很干脆,你若是不愿意?
那我就开始杀人了!张邦昌没有办法,只能答应了!然张邦昌的楚国,并没有称帝称朕,而是称予!然后张邦昌把江山交到宋高宗手上,为南宋的建立,提供了最早的祝福!
参考:
北宋亡国,我觉得是宋徽宗与宋钦宗一系列决策失误造成的。
他们却把责任推给大臣,说大臣误我。
仔细琢磨一下那段历史,的确存在很多可能性,亡国并不是必然结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