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希特勒不打法国和英国先对付苏联那么他会不会得到英法美的支持呢

这个问题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希特勒很聪明,但其他人不是傻子!作为欧洲的十字路口,德国的地理位置相当不利,尤其是爆发世界性大战时,德国的位置注定了只能是两头受气。
所以自1871年德国走向统一,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破解两线作战的困局。
但是很不幸,两次世界大战,德国东西方向都是对手而且两个对手还结为盟友,德国几乎是毫无意外的成为被夹击的对象。
对于这一点,希特勒肯定是非常清楚的,如无意外,崛起的德国,将会受到来自西方的英法以及东方的苏联夹击,而最后走向失败。
所以希特勒必须想方设法让苏联和英法对立起来,起码一方为我所用。
不过英法和苏联谁都不是傻子,纳粹德国的威胁让他们不得不有所行动,英法的行动是推行绥靖政策,使劲儿将德国向苏联方向推,甚至牺牲德国东部的盟友也在所不惜。
而斯大林则不断向英法示好,企
不过沉迷于绥靖政策无法自拔的英法两国,对于苏联的好意视而不见。
毕竟他们的目标就是让德国攻打苏联,如果和苏联结好,就背离了他们的初衷。
此时的苏联,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共产主义国家,几乎是所有国家、所有制度的死敌。
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恨苏联,法西斯也痛恨苏联,苏联几乎成为世界的弃儿。
在仇视苏联这个问题上,英法和德国是有共同利益的。
某种程度上说,纳粹德国的崛起就是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默许和支持的。
1929年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深受打击,包括美德英法等世界主要国家。
经济危机的巨大冲击,不仅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失灵,失业率飙升,社会陷入动荡。
更导致了没有遭受经济危机冲击的苏联极力膨胀,苏联膨胀的方式就是疯狂向外输出革命,将红旗插满整个资本主义阵营。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全球政治舞台中心的欧洲成为抵御苏联的第一线。
而此时的欧洲各国,在经济危机的寒冬中一蹶不振,尤其是德国,失业人口高达800万。
魏玛共和国政府在经济危机中表现乏力,引起德国上下的普遍不满。
尖锐的社会矛盾使纳粹势力上台成为可能,希特勒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登上了德国总理的宝座。
而由于德国身处欧洲十字路口的位置,夹在苏联和西欧国家之间,在位置上非常适合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屏障,因此对于希特勒的上台英法等国并没有干涉,并且对于希特勒的发展壮大还进行了一系列支持,比如默许德国和奥地利合并,慕尼黑会议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等。
可以说英法等国的目标就是将希特勒的势力引向东欧和苏联决战。
而希特勒也非常识趣的将共产主义视为最重要的敌人。
1936年,德国和日本意大利签订《反共产主义协定》,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表明姿态。
但是希特勒深知,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手里。
法西斯体制作为一种应急和过渡性质的体制,不可能成为国家发展的主要模式。
这就意味着,一旦希特勒缓解了德国国内的经济危机,并向苏联发动大规模进攻,将苏联打得奄奄一息,完成了历史使命,那么接下来希特勒面临的主要对手将会从苏联转向英法。
也就是说,无论希特勒能不能消灭苏联,只要能够保证苏德两国两败俱伤,英法等国就可坐收渔翁之利。
所以希特勒要想不死,就不能听从英法等国的安排,和苏联斗个你死我活。
不过话说回来,作为小国的德国,想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要有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而这只能由苏联提供给他。
因此进攻苏联是德国的既定目标,但不能是首要目标。
在斯大林遭到英法拒绝,心灰意冷之际,希特勒向斯大林抛出了橄榄枝。
于是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德国在莫斯科秘密签订《苏德互不侵犯协定》,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进行了明确划分。
希特勒此举完全出乎英法等国的预料。
在英法等国以为抛弃了波兰这个盟友,希特勒下一步就要进攻苏联时,希特勒却突然调转枪口横扫西欧,打了英法等国一个措手不及。
应该说希特勒横扫西欧,进攻英国的做法,达到了出其不意,稳固后方的效果,为彻底消灭苏联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是希特勒低估了英国以及苏联的潜力,在希特勒疯狂进攻英国时,美国为英国送来的温暖;
而在希特勒疯狂进攻苏联时,英国和美国都雪中送炭。
也就是说为了消灭膨胀的纳粹德国,昔日尖锐对立的苏联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结成同盟,德国再一次陷入两线作战的无解境地。
况且,无论德国先打苏联,还是先横扫西欧,膨胀的德国都打破了英国大陆均势的政策,因此英国和德国的对立是必然的。
而在确定希特勒横扫西欧后,德国已经成为苏联赤化欧洲的最大对手,所以斯大林为了在接下来的苏德战争中占据更多主动权,疯狂地向西拓展领土,使希特勒恼羞成怒,不得不选择先发制人,于1941年6月22日发动对苏联的闪击战。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无论希特勒先扫西欧还是先打苏联,希特勒最终的结局都是失败。
不仅仅是因为法西斯体制的先天不足,更是因为膨胀的德国,本来就是苏联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巨大威胁,所以德国面临东西方向的联合绞杀似乎是历史的宿命。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张伯伦是英法绥靖政策的主导者,法国由于虚弱的经济力量简直就是二战的配角!只要张伯伦还在首相的宝座上,德国就有希望和英国谈和,甚至获得英法的支持去进攻苏联,因为将祸水东引本就是张伯伦的构想,德国的战争需要可以为英国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订单,到时候经济危机导致的一系列问题都能解决,如果希特勒肯配合,他又何乐而不为呢?
消灭波兰后第二年,1940年5月10日,德国大举入侵荷兰、比利时,并在此之前进攻丹麦和挪威,这标志着绥靖政策彻底破产,将祸水东引赚取战争财的计划也彻底落空,德军汹汹而来让极不愿意打仗的英法不得不拿起武器,张伯伦也因此失去支持而下台了。
可见,直到德国消灭波兰英法都还抱有希望,它们比谁都想看到苏德开战,也很乐意支持德国作战以换取丰厚的经济回报。
绥靖政策设想的欧洲但是,站在希特勒的角度考虑,在没有打败英法联军控制整个西欧之前,贸然进攻苏联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有可能让德国陷入可怕的两线作战!希特勒的情报清楚的知道苏联拥有500万
此时还有一个可怕的问题,就是德国工业重要的铁矿石来源——瑞典,以及运输铁矿石的重要道路挪威,1939年10月,出于私心的雷德尔元帅鼓励希特勒占领挪威,它的理由是英法一旦占据挪威的港口,将阻断德海军进出大西洋的道路,而且德国每年进口瑞典1100万吨铁矿石,同样需要挪威的港口转运。
但希特勒刚刚结束波兰战役,陆军将领一致要求争取时间调整部署,西线的英法联军不招惹自己就不错了,德军实在没有力量远征挪威。
况且,瑞典的铁路-港口也能满足铁矿石的运输需要。
此外,丘吉尔可能是出于打击政敌张伯伦的需要,不断给绥靖政策制造障碍,它在1939年的9月19日,就推动海军在挪威港口布雷,切断德国获得铁矿石的海上生命线!甚至要求英法出动轰炸机袭击鲁尔工业区;
到1940年1月英国又对挪威表示,挪威保持中立就不应该对德国开放港口和领海,甚至在当年的2月决定派遣3个盟军师进入挪威。
种种迹象表明,德国西部工业区、工业命脉乃至整个德国都是不安全的,而苏联却和德国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向德国供应粮食、矿石和石油,希特勒没有理由放着英法不管去入侵苏联。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意大利,它在非洲的扩张严重损害英国利益,这加剧了英国对德国作战的决心,也严重阻碍了绥靖政策的实施。
尾声:平心而论,蛮牛丘吉尔并非英明的领导者,他追求轰轰烈烈的性格无视英国利益,张伯伦绥靖政策虽然不太符合道义,但却最符合英国的利益。
只可惜,他只是个文人首相,相比丘吉尔在军队里的显赫地位,根本不足以影响帝国的决策。
张伯伦又不敢及时与德国达成和平协议,消除希特勒对铁矿石和工业区的担忧,再加上英国军方在丘吉尔鼓动下频频对挪威下手,影响了希特勒的判断,坚定了德国军队进攻西欧的决心,绥靖政策根本进行不下去。
可以肯定的是只要英法主动与德国谈判,保证支持德国进攻苏联,张伯伦就会实现利用德国对付苏联同时赚取财富的绥靖政策。

参考:
希特勒不可能先打苏联,因为在签订《慕尼黑协定》以后,德国又将捷克的剩余部分以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的形式吞并了。
此时英法已经认定德国缺乏外交信用,随即与波兰等国签订条约,共同防御德国。
而德国和苏联之间有着波兰阻隔,德国除非先进攻波兰,否则是无法和苏联作战的。
而德国一旦进攻波兰,英法就会对德宣战。
此时德国去进攻苏联,英法也不可能相信德国。
有些人觉得英法会祸水东引,但是要注意,历史上在德国吞并捷克以后,英法主动和波兰等国达成协议,为波兰提供担保,这不符合祸水东引的目的。
所以英法选择和苏联联合的可能更大,德国会比历史上更危险
参考: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谈可行性只谈可能性,因为德国根本无法在不得罪英法的情况下对付苏联。
假定希特勒先对付的就是苏联,那么英法美会如何应对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英法美三国与苏联并无传统友谊可言,这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所以三国如何抉择只需要看哪种选择更符合本国的利益即可。
英国是一个岛国,他的对外政策十分简单,那就是维持欧洲大陆势力均衡的态势,避免过多地卷入纷争。
从英国的外交政策来看,一旦希特勒与苏联开战,英国绝对会袖手旁观,而且对德国进攻苏联也会持一种默许的态度。
当然如果双方有一方出现明显的劣势,那英国自然会出面干预。
总之,对英国而言,帮忙是有限度的,拼个两败俱伤是最好的结果。
对于法国可就不是这样了。
首先,他无法在这种争霸中置身事外。
其次,他与德国又有世仇。
从这两方面来讲,法国是绝对不会愿意德国再次变得强大起来。
但是法国光凭自己的国力又很难遏制德国,所以他的外交政策还得看英国的脸色。
因此,法国的策略就是: 绝不能让德国好过!美国虽然远离欧洲,但他也有着自己的诉求。
一战结束后,随着美国国力的增加,美国对于重建国际秩序的诉求也在增强,因此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要力
欧洲越混乱,对英法国力的削弱也就会越严重。
因此美国很有可能会像一战时一样,大发战争财,然后在合适的机会参战。
如果希特勒先进攻了苏联,英美法最初只会看热闹,至于以后如何做,那要看各种态势更符合自己的利益。
文/历史文斋看更多军事资讯,请
1918年3月3日,刚成立的苏俄政府为了巩固政权,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苏俄割地赔款给德国后,就此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俄国是协约国的重要成员之一,他们未经允许就与德国签约停战,这让英国、法国和美国等协约国非常愤怒,英国、法国和美国不仅开始暗助俄国内部的白色复辟势力与苏维埃政府对抗,还派兵在俄国北方和远东港口附近进行袭扰。
苏俄的“红军之父”托洛茨基开始了他乘着装甲专列转战数十条战线的戎马生涯,他冒着枪林弹雨进入前线战壕进行指挥的精神感染了全体红军,红军历时五年不仅打败了英国、法国和美国支持的白军,还将三个国家派去袭扰俄国的干涉军赶跑。
俄国内战结束,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正式成立,而自从苏联成立以后,他们的红色苏维埃思想就开始快速传播到西方各国,这使得西方的帝国主义国家们开始担心自家也会爆发革命,于是他们早在想除掉苏联。
1939年9月1日,德国以装甲部队快速奇袭了波兰,仅仅一个月的时间,波兰就被占领,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而不战。
如果这个时候希特勒不打法国和英国,他先去打苏联的话,那么希特勒就可以向英国和法国解释攻击波兰是为了打苏联。
英国和法国都不愿意打仗,希特勒牵强的理由会被他们接受,他们不仅不会干涉德国攻击苏联的行动,而且还会背后支持德国打苏联。
德国打完波兰后,如果不攻击西欧国家,而是直接打苏联的话,那么希特勒肯定要征得英国、法国和美国的支持,否则他们肯定打不过苏联。
1939年8月23日,德国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仅仅过了八天,德军奇袭波兰,而苏联跟上补刀,两国快速瓜分了波兰。
苏联占领部分波兰土地后,把原来边境上的斯大林防线的重要装备全部拆卸到新边境,而新边境的莫洛托夫防线在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时仍然没有修建完工,这也是德国能够快速突破苏联边境防线的一大原因。
如果希特勒在打完波兰就直接攻击苏联的话,那么他应该是不会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因为这个条约引起了英法两国的极度不满,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直言这个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英法两国多年外交政策的失败。
只要希特勒想要从英法两国得到资助,那么他就不会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苏德没有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袭击波兰的时候,苏联不会跟上补刀,他们会在边境的斯大林防线内进入戒备状态。
斯大林防线是沿着苏联边线建筑的防御工事,包括了遍布卡累利阿地峡到黑海沿线的许多加固要塞,每隔50-150公里就设置一个炮塔和机枪碉堡。
苏联在坚固的斯大林防线内进行戒备的话,只要德军的机械部队不离开波兰境内,苏联红军肯定不敢放松警惕,那德军很难利用机械部队奇袭苏联。
德军强攻斯大林防线内做好准备的苏军,这肯定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如果德国没有得到英国、法国和美国的物资支持,那么他们战败的可能性极高。
即便三国以物资支持德国,那么德国战败的可能性依然很高,自托洛茨基时代开始,苏联的“人海战术”就让欧洲各国非常忌惮。
如果苏联反攻到德国边境的话,英国和法国肯定会出兵帮助德国,因为他们不会允许苏联扩张到西欧来。
如果德军破开斯大林防线,象苏德战争那样,攻下斯摩棱斯克和乌克兰基辅的话,英国、法国和美国会果断掐断对德国的资助,必要的时候英国和法国会出兵攻击德国本土,以逼苏联战场上的德军撤退。
德国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如果德国攻下乌克兰的基辅,那么他们就拥有了粮食基地,这对德国来说已经是一贴“大补药”,要是德国往前攻下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以及高加索地区的话,德国的石油问题也会被解决,那德国将成为欧洲第一大国,这将威胁到英国和法国,英国和法国不会让这种情况发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苏维埃政权受到欧洲的排挤,英国和法国早就想除掉苏联,德国去打苏联,英国和法国肯定会在背后提供资助。
至于当时实行孤立主义的美国,德国进攻苏联不会影响到美国在欧洲的利益,美国不会切断与德国的正常军需贸易。
如果德军在苏联长驱直入,那么英国、法国和美国考虑到自身的利益,肯定会切断对德军的资助,以避免欧洲平衡被打破。
【我期待着你点击

参考:
希特勒如要攻打苏联,首先就要占领隔着两国的波兰。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军入侵波兰,与波兰有军事同盟关系的英法两国随即对德宣战,但属宣而不战的“静坐战争\"。
英法此举既是出于国民经济被一战耗得奄奄一息,朝野上下一致厌战,又是出于祸水东引的险恶用心。
两国背后的美国更是由于1929年纽约股灾而引发了世界性的大萧条,共济会和华尔街的大佬们正乐见世界某个地区出现动乱,以便他们转嫁危机,例如日本侵华前期,美国对日出售了大量战略物资。
假如希特勒在与英法仍处于战争状态下悍然入侵苏联,那战局肯定不会像后来的巴巴罗萨行动那样顺利,因为他必须在西线留下至少二十至三十个师的兵力防范英法联军,即使英法宣布与德国恢复正常关系,德军总参谋部仍然担心英法来个黄雀在后,更何况这会引起斯大林的警觉!事实上,德军在41年6月入侵苏联之所以能攻城掠地,所向披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希特勒在这之前己跟英法彻底摊牌,不但占领了几乎大半个欧洲大陆,还与英国进行了将近一年的不列颠空战,并且己明显处于下风,而且英国对德国及其战领区的空袭和特种作战也从来没有停止过,邱吉尔还豁出大英帝国几百年来挣下的老本,把美国表弟也拉进战争中来了。
这一切都彻底地让斯大林放下了心,认为希特勒不可能两线作战,不但与德国共同瓜分了波兰,还趁机鲸呑了波罗的海三国,又夺取了芬兰和罗马尼亚的部分领土,一方面是为了建立对德战略缓冲,另一方面也是搭德国的便车扩张领土。
斯大林的如意算盘是让德国把西方闹个底儿朝天,他在东方供应德国战略物资,发战争财,到时候双方都得求他。
为此他严令西部驻军不得采取任何刺激德军的行动。
如果希特勒在夺取波兰后立即挥师东进,早己严阵以待的苏军将在极大程度上迟滞德军的闪电战,斯大林不但会立即停止对德国供应石油,还会轰炸甚至出兵占领罗马尼亚的普络耶什蒂大油田,这可是纳粹德国最重要的石油来源。
德军的看家本领闪电战一旦失灵,战事会呈现胶着状态,更何况戈林元帅的帝国空军在东线的兵力最高时只占61%,他必须在西线留下部分力量对付英国和随时会翻脸的美国!此时的英法两国会带着兴灾乐祸的心情看着德军的坦克隆隆开进苏联边境,在战争的初期他们甚至会通过第三方向德国出售一些物资,而美国的大老板们会飞到柏林和莫斯科向双边推销各种战争商品。
然而他们很快就会面临一个现实问题,本身拥有世界一流的工业制造能力和科技水平的德国,一旦得到了苏联辽阔的疆域,富饶的资源和丰裕的人力,那将是整个西方的灾难!尤其是对美国来说,当时他还未彻底压制住拥有众多殖民地的英法两国,如果再加上一个雄心勃勃而又强大无比的德国,那美国就永远成不了世界强国了!所以英美法三国会不惜一切代价阻止苏德媾和及德国征服苏联,他们会转而向莫斯科提供援助以尽可能地消耗两国,当德军大势己去时,他们会立即停止对苏援助并开始持持德国,让德军尽可能地将苏军阻挡在苏波边境以东,等到双方精疲力尽时,三国再出面调停以恢复欧洲和平。

参考:
1934年,成为德国国家元首后再无人能够束缚的元首,开始带领德国重整旗鼓,他不断突破了《凡尔赛合约》的限制,不但整军备战,而且开始的一步步对外侵略。
德国先是兵不血刃的占领了奥地利、吞并苏台德地区,后又直接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占领。
二战前夕的德国面对德国咄咄逼人的侵略行径,以英国、法国为首的西方老牌列强却采取了绥靖政策。
他们对于德国的步步紧逼一步步后退,甚至宣战之后依然宣而不战:在德国闪击波兰之后,迫于条约要求,英国和法国虽然向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但是,两国却始终没有实质动作,坐视波兰被德国和苏联瓜分。
英国和法国之所以纵容德国的侵略行径,除了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巨大的伤亡心有余悸,不太愿意招惹德国之外,很大原因是希望祸水东引,妄
因此,如果如英法所愿,元首没有打英国和法国,而是先对付苏联,英法是否会支持元首呢?
巴巴罗萨计划并不一定会,或者说,要看德国在与苏联的战争中处于什么形势了。
如果在苏德战争中德国节节胜利,一路高歌,那么德国不但不可能获得英美等国的支持,反而会受到英法等国的百般阻挠。
英法等国重兵威胁德国西部边境、经济封锁、大量援助苏联,乃至于赤膊上阵,对于德国的西线发动进攻,使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恶劣局面,都极有可能。
元首而如果苏德战争陷入僵局,或者德国居于劣势,那么,德国就会有很高的概率被英法支援。
原因也很简单,在英国和法国等老牌列强看来,无论是共产主义的苏联,还是后起之秀、试
因此,为了进一步消耗两国的战争潜力,在苏德战争中,无论哪一方居于劣势,英法都将提供支援,从而使战争继续进行下去,使两国筋疲力竭。
最终,坐山观虎斗的英法,自然能轻轻松松的打扫战场,以最小的代价掠夺最大的胜利果实。
苏德战争而元首对于英国和法国的这种心态也洞若观火。
吸取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教训的元首也十分清楚的明白,德国并不具备两线作战并战而胜之的能力。
因此,在闪击波兰之后,德国并没有如英法所愿与领土接壤的苏联爆发战争,而是掉过头来闪击法国,直接将试
自以为能坐山观虎斗的英法,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参考:
我在想,如果希特勒不攻击英法,首先进攻苏联,那么局势会这样的发展:首先,德国会首先同英法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用条约稳住英法,防止他们从侧旁进攻德国。
当时的苏联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斯大林的野心也蛮大,他同德国先后达成了分割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计划,想用分赃的办法阻止希特勒对苏联的进攻。
这样做也引起英法对苏联的不满。
加上本来社会制度就不同,如果德国能战胜苏联,英法肯定会同德国妥协,甚至不战而降。

参考:
这倒是有可能的,叫做“祸水东引”。
看看那一段时间的历史轨迹,就能有个靠谱的判断。
一战时,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很快沙皇被推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宣布退出一战,这样,在一战中俄罗斯即不是战胜国,也不是战败国。
一战结束,德国战败,英法联手对战败国进行了疯狂掠夺,还签了一大堆监管和限制协议,企
这也是德国与英法结下深仇的重要原因。
一次世界大战,并没能通过战争后的资源再分配和压力释放,而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累积的深层次政治、经济问题,在战争结束后,很快还是爆发了经济危机,英法经济遭受重创,连大洋彼岸的美国都进入了大萧条,英法美实力大减。
而德国因为战败,本身国家命运就跌到了谷底,全欧洲的经济萧条让英法加紧催要德国战争赔款,虽然让德国雪上加霜,但本己低无可低,反而让德国民众加深了对英法的恨意,促进了德国民众的团结。
应该说在希特勒上台前,德国民众的复仇情绪己是全国上下一大堆干柴,遭上希特勒这个火星,自是一点就燃。
这就是希特勒发动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民意基础。
而苏联,在渡过了政权建立初期的战争和动荡后,开始推行社会主义制度,在当时,社会主义本身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了资本主义弊端后,由列宁和斯大林领导的大规模社会实践,它克服了资本主义很多固疾,在苏联取得了巨大成功,使苏联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飞速进步,综合国力极大提升。
短短二三十年间,就让苏联成为欧洲最大、世界第二的经济体。
因为社会主义就是针对资本主义的相反政治经济理论,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而且列宁、斯大林都推崇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消灭资产阶级。
苏联强盛后,又向世界推行社会主义,对苏联的邻国更是亲自派兵去推翻当时政权,呈现出极强的扩张性。
英法自是又怕又恨,可以说恨之入骨。
苦于地理和实力所限,只能望洋兴叹!这时,如果己复苏过来的德国要于苏联发生大规模战争,英法一定会支持德国。
让德国去当炮灰与苏联对耗,正是英法求之不得之事。
可历史却没这么演绎,原因一是德国并没有把握能打赢苏联,二是压榨战败后德国的是英法,而英法这时却极其衰弱,德国民意的基础就是找英法寻仇,希特勒也无法违背,这就让德国钢铁战车,必然先压向英法。
正是应了那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英法种下仇恨,自当有此一劫。

参考:
方圆论坛在线假如希特勒不打英法两国而选择直接和苏联死磕。
那么绝对会是英法两国甚至是美国乐见其成的。
因为一战后美国和英国之所以扶持战败的德国。
目的就是要以德国制衡苏联。
德国之所以能从一战战败的阴霾中快速走出来。
美国和英国居功至伟。
一战后在法国剥削压迫德国的同时。
英国和美国的大笔资金涌入德国,帮助德国恢复实力。
美国和英国深知,一战后的和平只是短暂的和平。
一战后的凡尔赛条约已经为二战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而苏联的颜色革命又让资本主义世界畏之如虎。
所以英美两国希望德国可以制衡苏联的同时又自行毁灭。
这样英美两国在左手渔翁之利。
如果德国真的按照美国和英国设计的步骤进行的话,那么英法美三国不仅会支持德国,甚至他们还会支持苏联。
英法美三国的目的就是要他们双方互相消耗。
所以谁处于下风他们就援助谁。
直到两国崩溃为止。
但他们聪明,德国和苏联也不傻。
希特勒领导的德国不愿意沦为英美法手中的棋子,而是想自己当下棋人。
苏联原本示好英法希望可以联合制裁德国。
在遭到拒绝并且看出了他们不怀好意后。
希特勒和斯大林果断的选择了合作。
这样一来双方不仅避免了过早的对决。
同时还打破了英美法设计好的格局。
德国一战的战败主要是因为法国,而英国就是法国的帮凶。
所以虽然希特勒讨厌苏联,讨厌颜色革命。
但希特勒深知德国的真正对手究竟是谁。
于公于私希特勒第一目标都是英法两国。
毕竟欧洲的核心就是西欧。
德国想要占领欧洲在欧洲称王称霸,那德国就绝对绕不开英法。
所以在击败英法之前希特勒不会进攻苏联。
事实上希特勒最终的失败也是因为贸然开辟第二战场进攻苏联才导致最后的失败。
而苏联在热脸贴冷屁被英法出卖之后。
斯大林甚至资本主义世界不愿意接纳苏联 所以斯大林也就开始了侵略之旅。
在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之后苏德两国不仅瓜分了波兰。
而且还瓜分了东欧地区。
而苏联也趁势占领了东欧大片领土。
本来斯大林准备等德国和英法两国陷入僵持战的时候偷袭三国获取胜利果实。
但法国快速战败,英国困兽犹斗彻底使得斯大林的计划破产。
所以说面对斯大林和希特勒这两个聪明人的时候。
英法美三国的“绥靖政策”显然是行不通的。
感谢阅读。
喜欢的朋友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