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要定都长安而不是洛阳
此言谬矣,应该问“刘邦为什么要定都洛阳?
”洛阳自武王伐纣灭商,定都成周洛阳,一直到秦末楚汉战争,近八百年时间一直都是中国的国都,国家的中心,这个观念深入人心,洛阳就是国人心中天然的国都,刘邦也不例外,定都首选在了洛阳。
参考:
史记对于高祖西汉定都长安的过程记载的很清楚,那就是汉高祖刘邦一生唯一的一次定都决定就是定都关中。
长安自始至终就是西汉的唯一首都。
至于高祖定都关中的原因和过程,《史记》记载的很清楚。
下面是《史记》的相关记载。
“刘敬说上都关中,上疑之。
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洛阳:“洛阳东有成皋,西有肴邑,背河乡洛,其固亦足恃。
”良曰:“洛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
夫关中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
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
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
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刘敬说是也。
”于是上即日驾,西都关中。
”译文刘敬对皇上说迁都关中,皇上对这件事感到疑惑。
旁边的大臣都是山东地区的人,大多都劝皇上定都洛阳:“洛阳东边有成皋,西边有崤渑,背后有一条河朝向洛阳,它险要也能足够支持。
”张良说:“洛阳虽然有那么坚固,但它的面积小,达不到数百里,田地不肥沃,四周都有敌人,这里不是用武的地方。
关中东边有函谷关,西边陇山与岷山相连,肥沃的土地到处都是,南部有富饶的巴蜀,北部有与匈奴等族毗邻的牧场,阻碍三面的来犯之敌并且坚守巩固,仅仅凭借东面来牵制诸侯。
平定了诸侯后,(控制)黄河和渭水的水道运粮来领导天下,西面可供应京师;
如果诸侯事变,可以顺着河流而下,能够来输送供应。
这就是所谓言城池坚固,言府库充实。
刘敬就是这样说的。
”于是皇上当天出发,向西面迁都关中。
参考:
王朝定都地势很重要,长安是四塞之地,东西南北都有要塞,比较安全,洛阳是四战之地,很容易被攻破。
所以强势进取的王朝都在长安建都,并且常常以洛阳为陪都,而弱势守城的王朝常常建都洛阳,请看链接。
https://m.toutiao.com/is/8pnXcLS/?=中国古代定都规律-形胜之地 - 今日
参考:
汉太祖高皇帝于彭城称帝,定都洛阳。
后从娄敬建议,迁都长安。
原因就是荥阳以东、南阳以南、黄河以北都是分封的异性诸王,万一诸王谋反,洛阳三面受敌,一旦叛军从南阳走武关道,或者从河北走井陉占领关中,继而封锁函谷关,洛阳就被包围没有退路了。
在汉初,汉廷实力不够强大的条件下,建都洛阳是很危险的。
而建都关中,就很好防守。
有汉中、巴郡、蜀郡、陇西、北地、上郡、河东、太原、河南、南阳等郡作为战略纵深。
即使诸王谋反,汉廷也可以封锁函谷关、武关、井陉闭关自守,有巴蜀的资源可以作支撑。
所以,建都洛阳是刘邦的美好愿望,而建都关中则是基于实际情况的最好选择。
参考:
四战之地
参考:
除了东汉和西晋这两奇葩以外还有那个正经大一统王朝会定都在这
参考:
刘邦说洛阳普天之下无二致,四海之内无并雄,要都洛阳。
在洛阳干了半年左右,谋士娄敬劝刘邦说,洛阳是有德者王,无德者亡,你现在的实力还不配定都洛阳,还是先到关中发展壮大了在入主中原吧。
参考:
百科上看译文,除了你这个问题,还有洛阳西安两地互喷的其他几个问题,也能有答案。
参考:
刘邦自认为德行不够,难以和夏商周君王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