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酷吏严延年升官后接母亲到洛阳享福其母刚返乡便为他准备墓地为何

西汉盛产酷吏,就中期而论,最有名的酷吏非严延年莫属。
严延年是东海郡人,起初担任郡吏,后被选拔为御史属官,不久又转任侍御史。
权臣霍光废黜昌邑王刘贺、迎立宣帝刘病已后,严延年上书弹劾他“擅自废立皇帝,没有臣下的礼规,不仁道。
”虽然宣帝没有受理严延年的奏章,但内心底却对他的勇气很是赞赏。
等到宣帝亲政后,便开始重用他,接连任命他为平陵县令、丞相掾、好畤县令等职务。
神爵年间(前61-前58年),西羌反叛汉朝,严延年奉命以长史的身份,跟随强弩将军许延寿前往平叛,由于屡立战功,回朝后得以升任涿郡太守。
涿郡民风剽悍,大姓西高氏、东高氏尤其凶悍不法,一连数任太守都拿他们没办法。
可严延年却不信邪,刚上任便追查他们的罪行,随即将两家最为凶悍的数十名成员定罪、处斩,端的是狠厉、迅速。
经此一事,郡中民众震动恐惧,再没人敢于公然作恶(“更遣吏分考两高,穷竟其奸,诛杀各数十人。
郡中震恐,道不拾遗。
”见《汉书·卷九十》)。
三年后,严延年调任河南郡太守,并将“涿郡经验”搬到这里,在打击豪强、扶助贫弱方面可谓不遗余力。
严延年在任期间对待豪强非常严厉,只要听闻他们有欺压百姓的举动,不管消息是否属实,都一概将他们打入死牢。
每年冬季,严延年传令所属各县,将判决死刑的囚徒(很大一部分是豪强)押到郡府,然后全部处以斩首。
由于死刑犯数量极多,以至于人头滚滚、血流数里,场面极为恐怖。
对于严延年杀人如麻的作风,河南郡及周边的百姓都极为恐惧,称呼他为“屠伯”(“冬月,传属县囚,会论府上,流血数里,河南号曰‘屠伯’。
”引文同上)。
不过在很多朝中大臣看来,严延年在非常时期用非常手段,使得郡中令行禁止、政治清明,堪称治世能臣。
由此,颂扬严延年的声音很多,而他也因此自鸣得意。
就在严延年志骄意满、春风得意之际,却遭到母亲的“当头棒喝”。
原来,严延年出任河南太守后,便将老母从老家接到洛阳,准备让她在大都市颐养天年。
结果等到严母千里迢迢赶到洛阳后,正碰上严延年处决犯人的一幕,见他杀戮极重,心中忧惧不已,便停留在都亭(政府招待所),说什么也不肯进入太守府。
严延年好不容易把老娘接到洛阳,但后者却死活不肯踏进家门,让他十分的尴尬。
所以严延年暂时搁置政事,亲自到都亭拜见母亲,恳求她跟着自己回家。
但严母看到儿子到来后,便紧闭房门,坚决不肯见他。
严延年既伤心又恐惧,便摘掉官帽,在门外不断地叩头,哀求母亲开门,并问她为何不肯见自己。
过了很久,严母才打开房门,一边哭泣,一边数落儿子道:“皇帝任命你为河南太守,是希望你能施行恩惠于百姓,让他们能够安居。
没想到你到任后,非但没有推行仁爱教化,反而以滥杀为能,想以此来树立威信,这难道是皇帝任用你的本意吗?
”严延年听后,连连叩头认错,并亲自替母亲驾车,把她接回到府中。
等过完年后,严母不顾严延年的苦留,毅然踏上返乡之路。
临行前,严母语重心长地跟他讲:“次卿啊,天道神明、惩恶褒善,如果一
为娘之所以要回家,是知道你早晚必败,不想白发人送黑发人。
为娘走了,等到了老家,便给你准备墓地。
”说完,严母悲泣不止,与严延年洒泪而别。
严母回到东海郡后,又跟其他儿子和族人们谈起此事,告诫他们不要攀附严延年,以防止惹祸上身。
果不其然,就在严母返乡后一年后多时间,严延年便遭府丞义的弹劾举报,最终因为“心怀不满、诽谤朝政、不仁道”等罪名,被汉宣帝下令斩首示众。
经此一事,东海郡的官员、百姓都称赞严母有先见之明。
(严)延年服罪,重顿首谢,因自为母御,归府舍。
母毕正腊,谓延年:“天道神明,人不可独杀。
我不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行矣!去女东归,扫除墓地耳。
”遂去,归郡,见昆弟宗人,复为言之。
后岁余,果败。
东海莫不贤知其母。
引文同上。
史料来源:《汉书》、《资治通鉴》
参考:
简单来说,是严母有远见,预见了儿子的下场。
酷吏,本意为执法无情的官吏,后引申为用残酷的方法进行审讯、统治的官吏,在奉行严刑逼供的中国古代,酷吏很多,其中以汉朝和唐朝的酷吏最为出名,不过这两朝的酷吏有很大不同。
汉朝的酷吏除了用刑严酷以外,一般都很清廉,而且不惧权贵,因为汉朝皇帝要的就是打击权贵,如郅(zhì)都、宁成、张汤、 周纭(yún)等人,都是廉洁奉公的官员,但由于得罪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大多没有好下场,周纭能够善终是他幸运。
而唐朝的酷吏几乎无一不贪,贪污受贿还是赤裸裸的,收了被告、再收原告。
凡被卷进案子中的人,最后几乎无一不是倾家荡产,性命还是不保。
他们还大行诬陷之事,如来俊臣之流,想搞谁就搞谁,当民怨累积到一定程度后,这些酷吏也难逃一死。
从本质上说,酷吏都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因为统治者有对酷吏的需求,所以才导致酷吏的产生,但他们其实都是统治者手中的砍刀,觉得钝了就换一把,砍刀本身的品德纯粹看
严延年就是西汉的一名酷吏,他的父亲曾是丞相府的属官,工资待遇不错,他年纪虽小,却也跟着父亲学习了一些有关于法律方面的知识。
谁承想父亲英年早逝,从此家道中落,年少的严延年受尽冷眼,周围人们的冷漠和落井下石直接造就了他日后冷血的性格。
严延年有点底子,长大后进了官府,从最低等小吏做起,边做边学。
他做事雷厉风行,而且对法律也越来越熟捻,办事很牢靠,因此受到上司赏识,步步升迁。
后来严延年做到了御史,这是个专门弹劾人的职位,严延年不讲情面只讲法理的性格获得了很大的施展空间,他就是在此任上做出了一件闻名天下的大事。
当时汉昭帝已经去世,霍光掌控朝廷大权,他先是迎立了刘贺,仅仅二十七天后又将其废黜,改立刘询,是为汉宣帝。
汉宣帝登基不久,严延年就上书弹劾霍光,说他擅自废立皇帝违反了律法,要治罪。
当时的天下与其说是汉宣帝的,不如说是霍光的,为了保住帝位,汉宣帝将朝政全权委托给霍光,怎么可能给他治罪?
汉宣帝也怕霍光再来一出废帝大戏啊。
所以汉宣帝虽然欣赏严延年的刚烈,但还是把奏章丢到一边。
严延年没搞掉霍光,却因为弹劾霍光而声名大振,霍光为了面子考虑,也没搞他,一个小小的御史,不值得用他的名声来换。
严延年是穷过苦过的,即便当了官,也跟底层人民感同身受,因此他非常痛恨那些高官权贵和皇亲国戚,对治下的那些黑恶势力也极力打压,尽量为底层百姓创造一个清平的社会。
严延年打击权贵,维护了百姓们的利益,因而深受百姓爱戴,但要说他公正廉洁、执法不阿,却也不妥,严延年廉洁是廉洁,但并不公正,因为出身的缘故,他很偏坦穷人。
在严延年后来当地方官的时候,他提拔下属并不是以能力为准,而是优先考虑家境,家境不好的官吏先提拔。
除此之外,严延年判案时也极具“仇富”特色,凡是穷人就是好人,凡是富人定是坏人,在他治下,如果穷人犯法,他会竭尽全力来给其开脱罪名,而如果是富豪,即便是被人诬陷,严阎年也会不惜一切代价给人定罪。
严延年有时候不是秉公办案,手下人都看得出来他的偏心,可是摄于严延年的积威,这些人并不敢站出来指出他的错误。
加上严延年熟悉律法,律法几乎成了他手上的玩物,如果他要给人脱罪或者定罪,文书可以做的不留痕迹,除非亲身经历者,否则根本看不出办案过程有什么猫腻。
后来严延年被调到河南,成了河南郡的太守,当然,随之而来的是他一贯的酷吏风格。
河南郡是比较富庶的地区,当地富家豪强比较多,对百姓的压榨也比较严重。
严延年还是之前的严延年,到任不久就开工了,案子是一场又一场地办,人是一批一批地杀,血腥味实在太重,搞得当地居民人心惶惶,特别是家里有点小钱的,即便没犯事,也非常害怕严延年找茬惩办他们。
严延年在河南郡大开杀戒,给自己赢得一个“严屠夫”的称号,但他对豪强的杀戮以及对百姓的扶持,也让河南郡路不拾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了当时经济异常繁荣的地区。
严延年的好友张敞此时正在首都当市长(京兆尹),张敞的治理也很严苛,对那些豪强贵族也不留情面,但他讲究公允,有时候查清楚了还会释放一些囚徒,不像严延年那样滥杀无辜。
张敞跟严延年相交甚密,写信劝严阎年减少杀戮、放松刑罚。
严延年回信说:“河南郡是天下咽喉之地,是东周故地,这里杂草茂盛而禾苗荒芜,怎么能不铲除?
”严延年把富豪比作杂草,甚至还在信中自夸了一番,依旧故我。
严延年能有今日,其实跟他母亲也很大关系,严母的教育方式的确高明,在她教下,五个儿子都当上了大官,俸禄全都在万石
严延年是长子,却也是严母最放心不下的一个,严延年派人来接她前往河南郡时,她听说儿子杀伐过重,当即随人前往。
严母赶到河南城外时,正好看到严延年处决囚犯,而严延年出手,人数不是问题,绝对管够。
老太太生平第一次见到这种血腥场面,十分震惊,她跑到城外一家驿站居住,不愿进城。
严延年是个孝子,听到母亲来了,赶紧去找她,但严母却闭门不见。
严延年急得在外面磕头磕了数个时辰,严母这才打开了门。
严母一见儿子,立即大声呵斥道:“你受圣上恩幸才能够担任郡守,独立治理千里之地,你不施行仁爱教化,使百姓平安,却依靠刑罚滥杀,想以此树立自己的威信,难道这就是你做官的本意吗?\"严延年连忙认错,磕头道歉,并说自己一定悔改,不让母亲失望,严母这才随他回到府上。
严母过完腊月后准备回乡,在临走前她对严延年说:\"天道神明,杀人太多必遭报应,我在家乡等着你的丧期到来,先给你选好墓地。
“严母走后,严延年并没有悔改,反而变本加厉,最后被手下一名小吏举发,小吏为了表明没有欺骗皇帝,还服毒自杀了,汉宣帝下令调查。
严延年的档案里没有贪污这条,但是冤杀、诽谤这种事他经常干,一查就中,最终严延年被弃市处死。

参考:
正在洛阳飞黄腾达的严延年,为何其母亲返乡后就为他准备好了墓地呢?
其实题目已经为此回答埋下伏笔了,因为他是酷吏!那什么又是“酷吏”?
从字面上来看,“酷吏”就是指那些用残酷的方法来审讯、统治人们的官吏。
他们被牢牢地贴上“冷酷无情”、“残忍恶毒”的标签。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专门为著名酷吏所作的《酷吏列传》。
司马迁在此传末尾这样写到,“至若蜀守冯当暴挫,广汉李贞擅磔人,东郡弥仆锯项,天水骆璧推咸,河东褚广妄杀,京兆无忌、冯翊殷周蝮鸷,水衡阎奉朴击卖请,何足数哉!”这些酷吏虽然曾据法守正,为维护国家的稳定做出了不小的的贡献,但逐渐走入歧途,成为社会的一大祸患。
而严延年,虽然严守法度,却为人过度严苛,最终引火上身。
严延年是西汉初年的官吏。
他幼时因为父亲担任丞相属官,学习到了一些法律知识,后来回到家乡东海郡担任郡吏。
之后严延年通过考核和推举,成为了侍御史。
元平元年(公元前74),严延年上奏弹劾霍光“擅自废立皇帝,没有臣下的礼规,不仁道。
”当时霍光的地位可谓无可动摇,所以严延年这个奏折,除了能让霍光记上严延年一笔,让朝中大臣知道有严延年这么个敢说话的,也就没有更多的作用了。
后来严延年又上书弹劾田延年,而田延年是霍光的得力助手。
所以在朝中,严延年已经为自己树立了自己都无法对抗的敌人。
惹恼了霍光集团,严延年获罪并逃出都城。
出逃途中,严延年幸运的遇到了天下大赦。
汉宣帝念及严延年当初弹劾过专权的霍光,授予他平陵县令一职。
但后来严延年又因为犯杀害无辜之罪被罢免,之后又被提拔为好畤县县令。
严延年在地方任职期间,他为了惩治当地作乱的豪族,想出了一个很另类的办法。
办法不常见,但正好能够反映出严延年为官的“酷”。
为了打击豪强,扶助贫苦百姓,严延年对待贫弱之人,即使他们违法,也判无罪;
面对豪族,只要他们做出侵害百姓的事,就都要罗列罪状严肃处理。
因为严延年的判刑标准极端
可是严延年对于公正的追求过于极端,杜撰罪名污蔑了不少人。
正是他这种“六亲不认”的“公正不阿”,吓到了他真心对待的好朋友府丞义。
此人年老后内心惑乱,分外担心严延年编织罪状诬陷他,于是“先发制人”,在长安上书,罗列了严延年的十大罪名。
上书以后,此人就服毒自杀,以证明自己并未欺瞒圣上。
最终,汉宣帝查清楚了严延年那些年的所作所为,最终将他判处弃市。
题目中所说的严延年母亲备坟墓一事,据传正是在严延年出事的前一年。
当时严延年的“酷”,已经到了连自己母亲都看不下去的地步。
正是考虑到儿子树敌太多,严母才会早早为严延年准备墓地吧。
与人为善,才能收获别人的善意。
严守法律没错,恪尽职守也没错,但万事有度。
过度以后自然就是不同的结果。
严延年的死,可以说是他那么多年自己经营的结果。
他自己选择了做一名酷吏,就得接受一个酷吏的结局。

参考:
不懂两手都要硬的道理一要抓教化让民众遵善从道依律而行二要抓惩治对恶行罪孽决不姑息养奸一查到底严惩不待而严氏只顾严惩小过而大罚乱捕擅杀看似天下太平实则暗流汹涌百姓积怨甚多一有时机就暴发吃不了兜着走朝庭必甩锅于严氏严氏反而成为刀下鬼严母判断正确严氏一意孤行严母只能返家为严氏准备墓地故,不识时务大祸临头凌远长著
参考:
严延年是一个汉宣帝很器重的人。
那时候,严延年正在河南当太守。
有一天,严延年的母亲从家乡去河南看他,没住几天就要回去。
而且回去的时候对严延年说,我看你的丧期就要到了,我还是回去给你准备后事吧。
严延年的母亲回去后,果然仅仅一年多一点时间,严延年就被判刑遭诛,遗体弃市。
严延年的母亲白发人送黑发人,把儿子的遗体拉回去埋葬。
(严延年剧照)严延年既然那么受汉宣帝的器重,为什么又会被判弃世之刑呢?
我们先来看看严延年为什么受汉宣帝器重。
严延年最早担任御史属官,后来被推荐为侍御史。
那时候,霍光刚刚废了刘贺,迎立汉宣帝为皇帝。
严延年立刻就弹劾霍光,说他“擅废立主,无人臣礼,不道”。
就是说霍光擅自废立皇帝,不是人臣的作派。
奏章上去以后,被搁置在一边。
这个被搁置一边的举动,其实非常耐人寻味。
很显然,虽然当时是霍光主政,但是这份奏章应该由汉宣帝来处理。
照一般的情形,汉宣帝应该处置严延年。
因为批评霍光对皇帝擅行废立,似乎就是说,汉宣帝不该当皇帝。
不过更重要的,还是说霍光没有臣子的样子。
这样说,汉宣帝显然是很高兴的。
所以那份奏章,汉宣帝才把它搁置一边,不表态。
不久后,严延年又弹劾大司农田延年,说田延年拿着武器冲撞汉宣帝侍卫的车。
田延年辩解说自己没有冲撞。
当时汉宣帝把这件事交给御史中丞办理,御史中丞却反过来弹劾严延年,说你既然知道田延年冲撞皇帝侍卫的车,为什么不立刻发送文书,让宫门的守卫拦住他,而是让他随便出入。
御史中丞的意思,也是说严延年诬告,这样就要判严延年死刑。
严延年吓得赶紧逃跑。
要把这件事讲清楚,咱们得说说这个田延年。
田延年是霍光的心腹,当时霍光想废掉刘贺,又害怕别人说他擅行废立,一直不敢做。
这时候,是田延年鼓励了他,说伊尹就这么干过,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你也可以这么干。
后来,霍光在朝堂上提出要废刘贺的时候,也是田延年第一个站出来表态,并且说谁要不同意,就是对汉朝江山不负责任,就应该被杀掉。
这样一来,大家只得赶紧附和了。
(霍光剧照)由此可见,田延年与霍光有多么铁的关系。
也正因为如此,汉宣帝不好处理霍光,把皮球踢出去,交给御史中丞来处理。
御史中丞巴结霍光,找严延年的漏洞,最后反而要杀严延年。
严延年逃跑后,很快遇到了大赦。
汉宣帝立刻授予严延年平陵县县令的官职。
不久,严延年杀害无辜被免官。
但很快,汉宣帝又让他担任好畤县县令。
由此可见,汉宣帝是相当重视严延年的。
不久,严延年担任涿郡太守,接着又担任河南太守。
严延年在《汉书》中,被称为“酷吏”。
他为什么被称为酷吏呢?
原因就在于他在担任县令及太守的时候,实施严刑峻法。
用严厉的手段来进行治理。
严延年用严刑峻法进行地方治理,所起到的作用,其实也是非常明显的,《汉书》记载,其结果是“令行禁止,郡中正清”。
而且,作为皇帝,其实也比较喜欢地方官员采用这种手段进行地方治理。
因为这样做,不仅仅是打击不法分子,更重要的是抑制地方豪强。
汉武帝在世的时候,任用了不少这样的官员,利用他们,对朝廷中那些有威胁的官员进行打击,同时铲除地方豪强。
(汉宣帝剧照)不过,当那些“酷吏”们做了那些事情以后,汉武帝往往又会杀掉那些“酷吏”们。
怎么杀掉他们的呢?
首先,古代王朝提倡“以德治天下”,这种严刑峻法是绝对不能公开提倡的。
皇帝对这件事默许可以,但是不能提倡。
其次,既然是“酷吏”,必然得罪了不少人,因此,遭受弹劾是必然的。
被弹劾后,就看皇帝愿不愿意保你。
如果不保你,杀你也就是理直气壮的事情。
而汉武帝习惯做的一件事就是“卸磨杀驴”,因此。
虽然汉武帝时期的那些“酷吏”们都能够很快飞黄腾达,但是也很快就被治罪判死刑。
可以说,严延年的母亲是很明白这个道理的,因此才劝严延年要实施“仁政”,绝对不能搞严刑峻法。
可是严延年并没有听进去。
汉宣帝在治理上,可以说是深得汉武帝精髓,并且比汉武帝还更高明的。
他虽然很器重严延年,可是也不敢太重用。
有一次,要征召严延年的文书都已经拟好了,然而最后还是没有发出去。
这事让严延年很不高兴,因此就说了几句牢骚话。
很快,这些牢骚话就遭到了弹劾。
汉宣帝也没有保护他,判了他弃市之刑。
(参考资料:《汉书》)
参考:
西汉酷吏严延年接母亲到洛阳享福的时候他正在担任河南太守。
1、严延年有自己为官的优点,精明强干,嫉恶如仇,对待属吏情同骨肉,凭借这个,其整个辖区内号称没有隐情,令行禁止,政治清明,然而在另一方面,每年的冬季,严延年传令河南郡下属的各县把囚犯集中到郡府而判死刑,流血数里,整个河南郡称呼严延年为『屠伯』。
2、严延年这么做不光是做做而已,还有自己的理论依据,当他的同僚张敞来信劝他宽大一些的时候,严延年回信说:『河南郡乃是天下咽喉重地,有着两周遗风,杂草茂盛禾苗荒芜,怎么能不锄去?
』总之就是一句话,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就要杀就要杀就要杀。
3、严延年是东海郡人,她的母亲从东海郡来河南郡儿子这里过腊节,汉朝时候的腊节大致在冬至后的某个戌日,具体是哪一个戌日在西汉时并未确定,但是很明显就是在冬季,正好看到儿子奏报朝廷处决犯人,严母大惊失色,当时就拒绝进入儿子的府邸停留在都亭,严延年拜见母亲严母也闭门不见,过了很久,严母才接见儿子并指责他不对百姓施行仁德教化,却反而过多地施刑杀人树威,待到过完节,严母就告辞回乡,临走前说:我不愿在老年时看见亲生儿子受刑被戮!走了!我会在故乡东海郡为你扫除墓地。
一年后,严延年果然倒台了。
东海郡的百姓都夸赞严母贤明智慧(可是这夸赞老太太听着也不舒服),也留下了『严母扫墓』这个典故。
也就是说,严延年母亲在他任官的河南郡预言不施仁德过度杀戮的儿子会不得善终,所以说起返乡为儿子准备墓地,这是一个睿智明达的老母亲的眼光与远见,只可惜严延年虽然顿首向母亲谢罪,但是并没有改变自己的作风,最终让严母不幸而言中。
严延年的名字叫延年,可见父母对他的期望是健康长寿,他的弟弟叫严彭祖,名字也是吉祥长寿的意思,彭祖是一个研究《春秋公羊传》的学者,被记载在《儒林传》中,后来官至太子太傅,估计年寿不低,说起来严母也算是还有安慰。

参考:
在古代西汉时期有一位叫严延年的酷吏,原本自己升官发财后,打算把自己的母亲接到自己身边尽一下孝道,可是当自己母亲来到自己身边后,果断要求返乡,并且在回到家乡之后为自己的儿子准备棺材,这是在诅咒自己的儿子吗?
这件事其实是发生在汉武帝时期的,虽说当时是汉朝的天下,但是整个天下真正的组成部分却是世家贵族。
这些世家贵族都是从春秋战国时期遗留下来的,是民间的重要组成结构,可以说汉朝的稳定离不开这些世家贵族的支持。
虽说汉朝需要这些世家贵族,但是最重要的根基依然还是百姓,当这些世家贵族开始无限扩张的时候,普通百姓的生存空间就会缩小。
可以说世家贵族的势力越大,普通百姓的生存空间就越小,然后整个汉朝的国力也就更加的衰弱,所以每过一段时间,就需要一些人对这些世家贵族们进行打压。
只能说这是一种很纠结的模式,汉朝的稳定离不开这些世家贵族,但是他们的存在却又相当于寄生虫,缓慢的对汉朝进行着各种轻微但是长久的破坏。
说白了就是汉朝的天子恨不得这些世家贵族们全部去死,但是却又因为种种原因,离不开这些蛀虫们的存在,于是酷吏之类的人物,就成了对待这些世家贵族最好的武器。
当世家贵族的某些行为有点过火的时候,汉朝的天子就会派出来这些酷吏们对这些世家贵族进行压制,等打压的差不多了,就给这些世家们一些甜枣。
而这些所谓的甜枣其实就是把酷吏们给拉出来斩杀,对平这些世家贵族们内心当中的不爽。
但是也并非所有的酷吏都会这样做,所以也并非所有的酷吏都会被用来平息对方的怒火。
原本严延年的母亲以为自己的儿子是一个聪明人,在酷吏这个位置上可能会用一些温和的办法。
可是等自己到了严延年所在之地后,直接就被吓到了,当时正好是严延年捉到了一波不听话的贵族子弟,正在拿这些人立威。
当时的情况直接就是人头滚滚,把严延年的母亲给吓到了,自己的儿子根本就不懂什么中庸之道,而是用最极端的方式来处理这些问题。
虽然事情很完美的得到了解决,却也在无形当中得罪了大量的本地世家贵族,将来汉武帝为了拉拢这些地方贵族,肯定会找一个替罪羊出来的,而严延年就是最好的背锅侠。
于是严延年的母亲就开始劝自己的儿子,如果之前没有动手的话,说不定劝一下还是有用的,现在都已经动手了,属于骑虎难下,根本就不是三言两语可以劝得了的。
无奈之下,严延年的母亲当场就表示自己要回老家,不能跟自己的儿子严延年在一起。
可以说严延年自己也很无奈,本来还想着让自己的母亲来享一下福的,但是自己的母亲不领情不说,而对自己各种的说服教育,如果说服有用的话,严延年还当什么酷吏呢。
所以在自己的母亲走后,严延年依然我行我素,对这些地方的世家贵族依然用着最严厉的酷刑。
很多时你当用力过猛的时候,就会产生过犹不及的后果,严延年的高压制度下,果然出现了问题,这件事终于还是闹到了汉武帝这里。
当时的汉武帝看看了所谓的地方世家贵族被压制的太狠了,几乎已经动摇了地方上面的根本,如果再让严延年这么搞下去,或许就要引起巨大的反弹了,于是严延年就成了平息问题的大红枣。
果然等严延年的母亲在乡下为其弄好棺材后,没过多久,自己的儿子就被斩首问罪了,只能说姜还是老的辣。

参考:
要先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先说下严延年做了些什么,然后才能解释清楚严延年母亲为什么要准备墓地。
严延年是西汉时期有名的酷吏,什么是酷吏?
那就是执法苛刻、残暴。
严延年在任任职期间搞严刑酷法,经常大肆杀戮,对于地方豪强往往不加取证就全部抓了起来。
虽然严延年在各地任职的政绩都很好,但这背后的代价就是严延年在各地任上的杀戮。
就比如他在河南郡任太守时,就经常在冬季将各地的囚犯集中到郡府进行集中处决。
虽然河南郡在严延年任职期间堪称政治清明,但是严延年也被人称为“屠伯”。
更让人感到无语的是严延年这人还经常玩阴招,对于没有违法的豪强,他往往也会罗织罪名,对于当地豪强进行诬陷。
正是因为严延年行事严酷,且没有底线,所以严延年注定会得罪太多的人,也没有任何一
于是随着严延年逐渐不被信任,那最终被处死自然也是可以预期的。
再说了,严延年也确实为了政绩冤杀了很多人。
而严延年的母亲就是因为看到了严延年的结局,所以才会提前返乡为严延年准备墓地。
不过话说回来,严延年的目前眼光还是真的准,仅仅一年多的时间,严延年就倒台被处死了。

参考:
酷吏明面的意思就是非常严酷的官吏,如果升官了,一般来说是使用的方法对于国家是有效果的。
那么当使用了严酷的方法来对付恶人,自然容易惹事端,无论其本身人的好坏,都有可能惹来报复。
这时候母亲返乡为他准备墓地,则一个是警醒他做事的方法,二是万一不幸遇难,终有一个地方可葬吧。

参考:
官场上之所以能被称为酷吏的人,顾名思义为官比较残酷狠辣,没有人情味,这样的人为官会得罪很多人,不会有好下场。
所以此人的母亲也是一个看的透的聪明人,知道自己的儿子不会善终的。

参考:
这是个好问题,历史的魅力所在,就是它可以让我们在了解了一段史实后,有所思考,进而有所得!了解严延年的人其实应该不是很多,他是西汉宣帝时的酷吏,至于说他的母亲为什么会准确地预测到他的结局,这其实很简单,因为当时的酷吏都没有什么好下场!酷吏的出现,实际上是皇权制度的产物,他是为皇权实现阶段性目标服务的,所以在完成了使命之后,酷吏也只能潦草收场,悲哀的退出权力中心及政治舞台,下场一般不会太好!不得不说的是,严延年的母亲绝非是一般的老妇,她一生育有五个儿子,而且每个儿子都非常的有出息,都做到了两千石的高俸,所以她也被人们称为“万石严妪”。
作为严家的一分子,严延年是非常有能力的,他的工作之严谨,作风之彪悍,能力之强大,这都是人所共知的。
只是严延年的性格是有缺陷的,其实,每
正是因为刘贺的荒唐,霍光等人认为刘贺必须被废,否则自己也会引火烧身,于是废掉刘贺,并杀掉了刘贺带来的200多人。
刘贺被废后,霍光又迎立了后来的汉宣帝刘病已。
严延年这时是侍御史,官级不高,其实就是监督朝中大臣风纪的。
官不大的严延年这时居然给朝廷上了一道奏折,内容竟是弹劾霍光。
这个就绝对够狠。
霍光大权在握,一手遮天,不管干什么事,朝堂上下谁敢吭声!偏偏严延年不服,他给朝廷上奏说,这霍光太能霍霍了,刘贺固然有错,可你也不能把人家带来的人都杀光呀!这也太不地道了!严延年的弹劾,就像一道惊雷,把大家都吓坏了,以为严延年这回就是不死也不会好过。
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霍光居然没吱声,这回他选择了忍耐。
按理说,严延年见好就收嘛!可这不是他的性格。
严延年一看你霍光不理我,而且貌视我也弄不动你,那就换人!于是他将矛头指向了另一权臣——田延年。
这回的理由是——田延年冲撞了天子的仪仗。
正所谓不作死就不会死,这个事很快就有了结果,宣判严延年死刑!原因是汉朝的法律上有明文规定,你看见有人冲撞天子仪仗,就应该马上报告相关部门,没上报的,就是死罪。
这下子轮到严延年麻爪了,怎么办呢?
跑呗!而且也还真就让他给跑了,至于严延年弹劾霍光,霍光选择隐忍,宣判严延年死刑后,霍光一伙居然会让严延年跑掉,史书上没说原委,咱也不去揣测。
从这两件事上,我们不难看出严延年至少是一个不畏强权的人,这应该是好的品质,他是宁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
可是你不能太直了,如果非搞成鱼死网破,那有什么意义呢?
这是其一。
严延年再次被起用,是赶上了汉宣帝登基大赦天下,严延年被外放到平陵县去当县令,这时严延年酷吏的性格特点,也就表现出来了。
因为当地民风彪悍,严延年就动用了非常手段——专断好杀,也正是因为他杀了不该杀的人,所以他再一次被免官。
这也是他性格当中的另一特点:做事果决,手段强硬。
按理说,这也是好的特点吧!但是却遭到了所有人的一致反对,如果不明白这是什么原因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一看清雍正时期的李卫和田文镜的故事。
有能力的人总是有机会的,被罢官闲逛了几年的严延年,这一次是参与平羌,而且大胜而归。
对于功臣我们总是宽容的,朝廷对于严延年之前的事也不计较了,把他安排到涿郡去做太守。
严延年依然秉性不改,当地的治安虽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达到了路不拾遗的程度,可老百姓在私底下却给严延年取了一个“屠伯”的称号。
啥叫“屠伯”?
就是说他是杀人的人的大爷!这是严延年的又一个性格特点——绝对权威。
严延年的母亲是在严延年当河南太守时因为过于思念儿子,而从老家千里迢迢地去看望他的。
结果,还没见到儿子,却先领教了他杀人的本事,据说当时隆冬时节,囚犯们被捆成串,一个一个的受刑,血流成河。
也许是当时的情景过于血腥,把个老太太震撼到了,老人家拒绝与儿子见面。
在严延年苦苦哀求后,这位老母亲见了自己的儿子,并说出了回去后给他立墓的话。
可见,当时严延年的母亲对自己儿子的做法有多么的失望。
严延年这
他的好朋友张敞也因为严延年嗜杀,经常劝他,并说到朝廷的左冯翊韩延寿非常仁厚,人家也将地方治理的很好呀!可是严延年不听,还嘲笑对方。
他的歪理邪说是:我呆的这个地方,积弊太多,就像田里的草太多,我能不把这些草都锄掉吗?
这不就成了另一个周处除三害的故事了吗?
严延年有一个手下,我们就叫他老义吧。

严延年忘了在庙堂之内,哪里来的什么自己人或心腹呢?
情商极低的严延年不管这个,于是什么都和这个老义说,大到朝堂政事,小到官员是非,可真是包罗万象,无所不及。
最后,正是这个老义出卖了严延年,列了他十大罪状!神爵四年冬,严延年被治罪,押解回长安,罪名是:“怨望非谤政治不道”,枭首弃市。
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严延年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呢?
他的结局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
各位朋友自我解读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