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董鄂妃去世后为何顺治皇帝跑到前朝崇祯皇帝的坟前哭诉

有其父必有其子,顺治皇帝和他老爹皇太极一样都是“痴情种”,都是为了美人放弃了江山也放弃了自己。
与其说顺治皇帝在崇祯坟头哭,不如说是顺治在哭自己,身为一国之君面对心爱女人的去世,却无能无力,既救不了,也不能陪其一起死,身不由己——心里苦(哭)。
但更多的是羡慕崇祯皇帝可以潇洒做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杀妻杀女杀自己——做到了我的“地盘”我做主。
其实顺治皇帝的爱妃(董小宛)去世以后,顺治皇帝的去处也引起很多的猜忌和议论,一直有“出家”和“天花”两种说法。
顺治皇帝为何要到崇祯皇帝坟前哭呢,两人有何相似之处?
两人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两人都是思想上进的有为青年,都胸怀着拯救天下苍生,期待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决心,都为了国家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奈何现实很残酷,两位帝王热心青年都被现实折磨的心灰意冷。
当时的两人一个在明末,一个在清初。
崇祯皇帝当政期间的明朝,早已经内忧外患,千疮百孔,任凭崇祯皇帝在位期间多么努力,多么勤俭节约,甚至上任之初就亲手处置了宦官魏忠贤等众党羽,也依然没能力挽狂澜拯救大明朝,最后含恨而死,崇祯皇帝临死前说到:“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
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一颗歪脖树成了崇祯皇帝最后的归宿。
身在清朝初年的顺治皇帝,虽然在皇太极众多儿子中脱引而出幸运的继承了祖宗打下来的江山,执政道路却也不顺利。
自六岁开始登基做皇帝一直受制于人,活在多尔衮的阴影下,能力得不到施展,为了能够亲政处理国事,顺治皇帝一直忍辱负重,日思夜读。
好不容易熬死了多尔衮得以提前亲政。
当时清朝虽以入关,但根基未稳,特别是满人崇尚武,和汉人尚“文”背道而驰。
而多尔衮的穷兵黩武让百姓敢怒不敢言,多尔衮死后“反清”势头高涨,顺治皇帝虽亲政但面临着朝廷诸多琐事和感情事宜,让顺治皇帝心力交瘁力不从心。
由其是在心爱女人董鄂妃的去世,顺治皇帝心理的精神支柱彻底坍塌。
面对众人的不理解和孝庄太后指责,身在深宫的顺治无处诉苦,想到前朝皇帝崇祯,体会到做崇祯皇帝的不已,感慨遇到知己,大哭一场释放内心的压抑。
相同的历史事件,不同的解读观点。

而崇祯为亡国之君,大明二百多年国祚终结于他手。
可是,董鄂妃死后顺治曾在拜祭崇祯皇帝的思陵时放声大哭,甚至尊称崇祯为“兄”,这演的又是哪一出呢?
其实也并不是太难理解。
崇祯、顺治这两个前后朝的帝王,人生中都充满着深深的无力感,同样都有着“有君无臣”的失控感。
从率清军入关,到顺治七年暴毙,摄政王多尔衮才是帝国的真正主人,年幼的顺治皇帝不过是龙椅上的提线木偶。
多尔衮死后,十四岁的顺治才得以表面上的亲政。
只是顺治还没能熬出头,他的亲妈孝庄皇太后才是拥有最后决定权的那
先不说政事咸决于她,就是连顺治的婚事,孝庄都强势干预:顺治的先后两位皇后,都出自蒙古族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前个是孝庄的侄女,由多尔衮包办订婚;
后个是孝庄的孙侄女。
出于对包办的政治婚姻的抵触,可想而知顺治对两位博尔济吉特氏皇后的感情好不到哪去。
顺治十三年,董鄂妃入宫,短短几个月内先后被册封为贤妃、皇贵妃,破了历史记录。
并且顺治还为董鄂妃的皇贵妃典礼而大赦天下,更是开了历史先河。
对董鄂妃生下的实际排序第四的皇子,顺治公开颁布了皇第一子诞生诏书,简直把玄烨等皇子形同忽略,足见顺治对董鄂妃的爱程度有多深。
顺治十七年,承受不了丧子之痛的董鄂妃终于撒手人寰,她的死也让多情的顺治再无找寻不到活着的意义,这才有了在崇祯陵前失声痛哭的失态之举。
董鄂妃死后仅仅半年,顺治皇帝也走完了他二十四年的生命里程。
另外,对董鄂妃死后顺治在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的说法,
你觉得呢?

董鄂妃的离去对顺治帝而言不是一个女人的离开而是心的死去。
崇祯帝面对风雨缥缈的大明江山无能为力,最终吊死煤山以死谢罪,顺治帝面对他唯一拥有的女人的离去也是心如死灰。
俩人面对情况不同,但境遇相似,想当年他能登基为帝完全是各方妥协的结果,登基为帝后他也与傀儡无异,政权不能插手,生活被人监视,连娶个媳妇儿都不能做主,这样的人生对他而言生不如死直到一个女人闯进他的生活,那就是董鄂妃的出现让顺治帝感受到一丝温暖。
董鄂妃进宫后的当月,顺治帝破天荒的封其为贵妃,仅次于皇后,其后第二年董鄂妃为其生下一个儿子后,顺治帝不管自己之前有三个儿子,直接宣布董鄂妃为其生下的儿子为第一子,皇位继承人意味明显。
可惜这样美好的日子随着皇四子的夭折和董鄂妃的病逝而宣告终结。
董鄂妃病逝后顺治帝悲痛异常,但又无人可诉说,于是便跑到崇祯帝的墓前放声痛哭。
他痛哭一是因为爱人的离去,二是因为权力的不由己,多尔衮没去世前多尔衮掌权,多尔衮去世后权力被他的母亲掌控,表面上他拥有整个国家实际上他只是个傀儡,这种无奈无人可诉说,崇祯帝成为他诉说的对象,同是天涯沦落人,一诉衷肠聊解心宽,在董鄂妃去世半年后,顺治帝也追随她离去。

参考:

但这两件事儿有什么关系呢?
顺治哭祭崇祯时,董鄂妃还活着;
董鄂妃去世四个月后,顺治就驾崩了,在此期间,没有任何他祭祀或哭崇祯的记录。
清世祖顺治皇帝像一、顺治为什么哭祭崇祯崇祯十七年阴历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享年三十四岁。
同年正月,顺治已在盛京(今沈阳)举行继承皇位,时年六岁,由叔叔睿亲王多尔衮摄政。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就是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小皇帝顺治到了北京。
十月初一,顺治在天坛祭拜天地,十天后又举行一次登基大典,宣告自己为中国皇帝。
可是,要当中国的皇帝,不是搞个仪式就能当得了的,还必须告诉人们你是“受命于天”、名正言顺的皇帝。
这就需要清朝对自己的合法性做出解释。
在诸多需要解释的问题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对待明朝的态度,特别是对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的评价。
当时顺治皇帝年幼,这个决策是实际上的掌权者多尔衮和他身边的汉臣们做出来的。
清朝极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替明朝“剿灭反贼”的形象,在表面上“隆礼前朝”。
意思是说:“反贼”逼死了你们的好皇帝,我们替你们剿灭了“反贼”,所以我们继承皇帝之位是顺天应人的。
从顺治朝的一些记载上看,这一点是很明显的。
明十三陵布局
顺治二年,为崇祯皇帝修建陵墓提上日程,工部奏请朝廷拨出修陵和建享殿的经费。
这部分钱,朝廷出一部分,大臣可认捐。
比如吴三桂就捐银1000两,表示不“忘恩于故主”,得到朝廷批准。
清廷对明朝死去的皇帝采取“隆礼”的姿态,对明朝的残余势力则采取“无情打击、残酷镇压”的政策,终顺治一朝,战争都没有结束。
顺治三年,京城查获明朝藩王私藏印信的案件,清廷在处死了降清的明潞王朱常淓等11人。
随后,以顺治的名义发布上谕,做出一副受了委屈的样子说,我们受到压迫不得已起兵,“今荷天庥,不修旧怨,礼葬崇祯,追加谥号”,可是他们还想造反,我们不得已才处理他们。
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亲政,延续了“隆礼前朝”的政策。
如他亲政不久,崇祯皇帝的尤妃去世,清廷对她“殡葬如礼,仍拨给太监守坟”。
顺治对崇祯皇帝本人,更是礼敬有加。
顺治十四年,清廷为崇祯皇帝立碑。
顺治皇帝在给工部的上谕中说:“朕念故明崇祯帝,尚为孜孜求治之主。
只以任用非人,卒致寇乱,身殉社稷。
若不亟为阐扬,恐千载之下,竟与失德亡国者同类并观。
”意思是说,崇祯是个好皇帝,只是用人不当,导致“寇乱”。
要向后世说明这一点,免得将来人们把他和那些“失德亡国”皇帝放在一起。
崇祯皇帝像碑文是由“贰臣”金之俊起草的,文中高度评价崇祯皇帝,是历代亡国之君的错误,崇祯都没有犯过。
崇祯失去天下,“非失德之故,总由人臣谋国不忠所致”。
这就是把明亡的责任,都推给了崇祯手下的大臣们。
同时也告诫清朝的大臣要以此为鉴,好好给皇帝干活。
至于
那是顺治十六年,顺治皇帝巡视畿辅,路经崇祯帝陵,亲自前去祭祀。
实录中说,顺治皇帝“凄然泣下,酹酒于陵前”。
这时候顺治最宠爱的董鄂妃还好好活着呢。
顺治不仅自己在陵前落泪,还派士麻勒吉到王承恩墓前祭奠。
王承恩,就是陪着崇祯上吊的那个太监,他的墓离崇祯墓不远。
顺治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要褒扬忠君之人给大臣们看。
天坛,顺治在这里祭祀天,十天后正式登基。
顺治这次出巡,在明十三陵停留了三天。
祭祀完崇祯后,他又到明朝其他皇帝的陵前巡视。
第三天,顺治派索尼(就是顺治指定的四位辅政大臣之首的那位)到崇祯陵前宣读祭文,祭文中高度评价崇祯“身殉社稷”,惋惜他“虽励精
同时,顺治还派官员祭祀明朝其他各位皇帝,并下令修葺、保护明十三陵。
这就是顺治哭崇祯的真相,只有这么一次,而且与爱妃无关,纯粹是一种政治行为,一是彰示清朝统治的合法性,二是告诫诸臣忠君任事。
二、董鄂妃之死的谜团顺治是位“极富感情,重情钟情,至其极处”,但他的感情生活很不顺利。
顺治的母亲孝庄太后出身蒙古科尔沁部,极力向为顺治安排娘家的女孩作为皇后。
顺治的第一位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孝庄太后的娘家侄女。
可是这位出身高贵的女孩只当了两年皇后,就被顺治废掉。
孝庄太后还不死心,又给顺治安排了一位娘家的侄孙女做皇后,顺治还是不喜欢。
顺治感情生活的转折点,是董鄂妃出现。
《清史稿‧后妃传》记载:“孝献皇后董鄂氏,内大臣鄂硕女,年十八入侍。
上眷之特厚,宠冠后宫。
”顺治十三年夏,董鄂妃入宫,仅一个多月就被册封为贤妃,又过了三个月,再晋封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
董鄂妃(电视剧剧照)董鄂妃的身世,一直是个谜。
《清史稿》中只说她是内大臣鄂硕的女儿,其他语焉不详。
于是,有人说她其实的秦淮名妓董小宛,由此演绎出一系列凄婉的爱情故事。
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
不仅董小宛比顺治大上14岁,曾是明末才子冒襄(字辟疆)的小妾,而且她在顺治八年就死了,又怎么可能入宫为妃呢?
也有人根据《汤若望传》的记载推测,董鄂妃是一位将军的夫人,被顺治看中后强纳入宫,那位将军因此怨愤致死,或许自杀身亡。
这个故事也没有更多的证据支撑,只能是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耶稣会会士汤若望,曾被顺治尊为“玛法”,即师傅之意。
有一点是无可置疑的,顺治非常宠爱董鄂妃。
在册封董鄂妃为皇贵妃时,顺治下诏大赦天下,这在清朝的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由此可见董鄂妃受宠的程度。
《清史稿》中说她“宠冠后宫”,并非言过其实。
后人根据史料推测,这位董鄂妃一定是姿容绝代,温柔聪慧,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与顺治在感情上有共鸣。
然而,他们两人的爱情只维持了三年多。
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董鄂妃病逝于承乾宫,年仅22岁。
顺治让人写的《端敬皇后行状》中说,董鄂妃死时“言动不乱,端坐呼佛号,嘘气而死。
崩后数日,颜貌安整,俨如平时”。
顺治皇帝朝服像董鄂妃死后,顺治几乎精神崩溃,无心处理国事,当然也不会到崇祯陵前去哭了。
顺治决心出家,并让人为自己剃度。
但是,这个出格的举动被孝庄太后拦住。
顺治的佛教师父玉林琇也反对他出家,还要把为顺治剃度的僧人烧死。
顺治出家的志愿就此打住,但身体状况每下愈况。
董鄂妃去世四个月后,顺治对国事作出一些安排,死于天花,享年24岁。
然而,皇家的事总会让人脑洞大开,发挥无穷的想象力,编出一些故事,传播开来。
在这些故事的传播中,就有了顺治爱妃去世,顺治到崇祯陵前痛哭的段子出来。
这些段子作为故事来看,也许比较有趣,但里真实的历史是越来越远了。

参考:
做为皇帝,高高在上,常得到下面人的羡慕,忌妒,下面人会想,都当了皇帝了,什么样的女人又得不到呢?
但那只是一般人单纯的想法,太片面了,没有多想其中的厉害,身为皇帝的顺治,本是性情中人,多情种,处在那位置,高处不胜寒。
前辈摄政王多尔衮老早征战沙场,掌握军权,和孝庄佩合默契,没人把年幼的孩子顺治当一回事,顺治下面的人或阳奉阴违,或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没人指挥的动,让顺治皇帝感到深深地无力感,不开心,连自己的婚姻也做不了主,孝庄和多尔衮的强势干预,让年轻的顺治皇帝动弹不得,多少大臣都悄悄地对顺治皇帝轻蔑一笑,不拿他当回事,有君无臣。
顺治帝第一任皇后是孝庄亲定的蒙古族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是孝庄和多尔衮商量亲定的,是包办婚姻,那
第二个皇后也是博尔济吉特氏,也和第一任一样,受到顺治帝的不待见,而且还和孝庄太后闹的很不开心,但这皇后忍耐力强,会来事,一直没有废止。
直到董小宛董鄂妃的出现,顺治帝一下感觉找到了真爱,顺治帝惊为天人,发现董鄂妃知书达礼,温宛动人,善解人意,温柔如水。
顺治帝为董鄂妃三个月内封号,高调不断的升董小宛为贤妃,皇贵妃,不久又用升皇后的典礼升封董小宛,实属高调,罕见,让多少人瞠目结舌。
董小宛生子以后,被顺治帝封皇亲第一子,让别的孩子怎么想,也没个先后顺序,可见顺治帝多感情用事。
可老天终不眷顾柔弱的董小宛,不久,这个皇亲第一子竞然与世长辞,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丧子之痛让董小宛伤心欲绝,一病不起,顺冶十七年八月,柔弱的董小宛受不了丧子之痛,撒手人寰,年仅二十二岁,让顺治帝十分悲伤,追封为孝献皇后。
在后来的一次清朝廷组织的拜奠崇桢皇帝的典礼中,顺治帝想到崇祯皇帝一生坎坷,为国家勤劳奔走,兢兢业业,可始终救不了国,挽回不了天下,到头来还是一场空,于是,他们同病相怜,感叹他们贵为天子,一生都掌握不了自己命运,做不到让自己满意,让想做的事情成功,没人能免得了他们的处境,于是,他嚎啕大哭。
觉得好看,请

参考:
您的
四处都不安生,董鄂妃去世,自己也是生无可恋。
想想自己一生,年幼即被“夺权”让多尔衮把持朝政多年,自己的君主颜面扫地。
好不容易能够自己执政了,可是烦恼好像更多。
朝局之事本就让顺治应接不暇,而后宫之中,他也有着自己的许多烦恼。
孝庄皇太后不是很喜欢汉人文化,希望顺治可以延续满蒙文化的传承,于是依照旧例,令顺治迎娶了两人,一个是她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后降为侧妃,另一位就是孝惠章皇后,也是博尔济吉特氏。
然而在这件事情上,顺治十分厌恶,也因此和孝庄生出了嫌隙。
但是,上天却又貌似不大眷顾顺治,董鄂妃为其产下一子,本是欣喜之事,顺治皇帝还将其封为皇第一子,可谓是风光无限。
不幸的是,此子早早便夭折了,而顺治最爱的董鄂妃,本就不好的身子受此打击之后,便一病不起与世长辞了,徒留顺治一人于此世间。
董鄂妃死后,顺治皇帝十分悲痛,可以说是在这个红尘之中,所留恋的最后一个东西也没了,顿时心灰意冷。
再加上此时南方战火不断,朝中权臣党争,母子亲情反目,顺治皇帝内心十分悲痛,感受到了一种无力感。
觉得现在的自己与崇祯并无不同,虽然朝廷在自己的手中,但自己却又对这一桩桩事情无能为力,只能任其发展。
于是乎,董鄂妃死后,顺治皇帝跑到了崇祯的墓前长跪,还呼其大哥。

参考:
顺治帝虽然贵为大清皇帝,但是他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他有两任皇后,第一任皇后是孝庄太后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是由多尔衮给订的。
顺帝治自然不喜欢多尔衮,也就不喜欢这个皇后,所以在多尔衮死后,顺治帝就把这个皇后给废掉了,降为侧妃。
第二任皇后也是博尔济吉特氏,孝惠章皇后,顺治十一年册封为皇后,但是她经常受到顺治帝的斥责 ,但是这个皇后比较有忍耐力,又加上有孝庄太后的帮助,所以这个皇后始终没有废掉。
顺治帝最爱的其实是董鄂妃,董鄂妃是鄂硕的女儿,他的弟弟是费扬古,费扬古参加了康熙年间的平定三藩和平定噶尔丹的战役。
鄂硕南征,董鄂妃就跟着父亲一起,在苏杭一带住了很多年,所以受到江南文化的影响,所以董鄂妃这
董鄂妃是顺治十三年八月册妃的贤妃,过了一个月,就晋升为皇贵妃,这样的晋升速度,十分的罕见,可见顺治对董鄂妃的喜爱之极,而且顺治帝在十二月用册封皇后的大礼来为董鄂妃举行了册妃典礼,可见顺治帝对其的宠爱到了什么程度。
顺治十四年,董鄂妃为顺治产下皇四子,顺治下诏说“此乃朕第一子”,很明显有将其册封为太子的意思,但是这个孩子只活了不到三个月就夭折了,顺治帝追封其为和硕荣亲王,这个在清史也是极为少见的。
董鄂妃的身体向来不好,又加上孩子夭折,这样的打击让董鄂妃一病不起,所以在顺治十七年八月,董鄂妃就病逝了,年仅二十二岁。
顺治帝十分的悲伤,追封其孝献皇后。
十月,顺治帝就出家了,后来在玉林通琇禅师的劝说下,重新蓄发。
顺治帝十八年正月,顺治帝让吴良辅出家,顺治帝前去观看,在回来的晚上染上了天花,没几天后就病逝了,遗诏八岁的玄烨继位,也就是后来的康熙帝,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
从顺治帝与董鄂妃的经历来看,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顺治帝为什么会跑到明崇祯帝的坟前痛哭了。

参考:
爱之深恨之切。
就如黛玉葬花一样。
看到了崇祯在歪脖子树上吊死了。
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
生不如死。
后来顺治不是得了病死了吗?
相思病死掉的。
民间传说他当和尚去了。
于是才有《鹿鼎记》啊。
他当时已经接受了汉文化。
对于历代的那些是亡国之君,还有那些悲悲切切的儿女情长。
都让他在那一刻感觉到无比的悲伤。
又想到崇祯在王国之后吊死歪脖子树上把一对儿女杀死的那种悲凉心情是可想而知。
于是他撒了几滴泪水在景山上。
一边追思着亡妇的灵魂一边哀叹着崇祯的悲凉。
和自己做一代帝王的身不由己的无奈。

参考:
顺治住在紫禁城,皇帝不能到处旅游,只能老老实实待在北京城,甚至北京城的很多地方他也不能去。
顺治帝心情郁闷痛就想找一处安静的地方好好哭一顿,发泄一下情感。
而符合条件的地方真没多少。
第一:必须是皇帝能过得去的地方,也就是不能出北京城,最好就在紫禁城内的某个地方;
第二:要去的人少,人多了,顺治帝也就发泄不了;
第三:最好对自己心情有所共鸣的地方。
刚好崇祯帝墓符合这三个条件,顺治帝能过得去,前朝皇帝墓去的人少,都是至高无上的皇帝,都对某些事无能为力,所以顺治帝就在崇祯帝的墓旁边发泄发泄。
估计就是这样子。

参考:
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
崇祯皇帝之死,标志着大明王朝的覆灭,也标志着大清王朝的粉墨登场。
那么,大清皇帝对前朝的这位上吊殉国的皇帝怎么看呢?
崇祯皇帝的上吊殉国,并留下的“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的著名遗言赢得了大清入关第一个皇帝顺治的尊重,且五体投地。
看顺治皇帝是如何尊称崇祯“大哥”的。
1644年4月,崇祯皇帝已经被李自成葬入了田妃墓中。
清朝定都北京后,顺治皇帝下令将这座葬有崇祯皇帝的妃子坟命名为“思陵”,以礼改葬崇祯皇帝,并对思陵进行改造。
1645年9月,经过一年多的营建,思陵改葬工程终于完成。
1657年,顺治发布上谕:“朕念明崇祯帝孜孜求治,身殉社稷。
若不急为阐扬,恐于千载之下,竟与失德亡国者同类并观,朕用是特制碑文一道,以昭悯恻。
”随即,清廷为崇祯皇帝立了一块神道碑,碑文由国史院大学士、吏部尚书金之俊奉欶撰写。
这这篇碑文里写道:“庄烈悯皇帝励精
良由有君无臣,孤立于上,将帅拥兵而不战,文吏噂沓而营私。
……逮逆渠犯阙,国势莫支,帝遂捐生以殉社稷。
”在顺治皇帝看来,崇祯皇帝很能干、很勤快,并不是一位失德的皇帝。
只是有君无臣,文臣武将都不给力,导致皇帝不得不以身殉社稷。
这个评价还是很实事求是的。
顺治皇帝还多次前往拜谒思陵。
在拜谒时,顺治皇帝竟然失声而哭,喊道:“大哥大哥,我与若皆有君无臣。
”当年,崇祯皇帝在临死前曾经痛陈“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是以顺治皇帝有此一说,大有“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意。
崇祯皇帝酷爱书法,先后师法董其昌、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等诸多名家,得以自成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顺治皇帝小时候每天就是疯玩,长大后才开始学习书法,他对崇祯皇帝的书法佩服得五体投地。
一次,顺治皇帝要求高僧弘觉到内廷说法。
弘觉见机会难得,向顺治皇帝索字。
顺治皇帝说:“朕字何足尚,崇祯帝乃佳耳。
”随即叫人拿来八九十幅崇祯皇帝的书法作品,一一展示给弘觉看。
在展示时。
顺治皇帝或许又想起了崇祯皇帝,“上容惨戚,默然不语”。
看完后,顺治皇帝评价道:“如此明君,身婴巨祸,使人不觉酸楚耳。
”顺治皇帝还告诉弘觉,说最近朝廷在修《明史》,他已经提前命令各位大臣,不得妄议崇祯皇帝。
唉,崇祯和顺治真是一对异族知己呀!可惜无缘相见,阴阳相隔。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