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科考舞弊案中李卫作为一个回京述职的地方官为什么会派兵去考场抓现行

电视剧中的李卫,原本是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小乞丐。
是因为雍正的赏识,才把他从乞丐变成王府的奴才,又从奴才一步步的成为朝廷的封疆大吏。
如果没有雍正的提拔,他可能早就饿死了。
因此,李卫对雍正的忠诚是超出了伦理范围的。
说的夸张一点,就算雍正要造反,李卫也会毫不犹豫的跟着雍正一起造反!就算雍正要杀掉他,李卫也不敢说半个不字。
因为在李卫的心里,雍正的分量摆在那里,比天地都大。
康熙老爷子说话,李卫未必会听。
但是雍正的话,李卫一定会听。
正是因为有这种超出寻常的主奴关系,所以科场舞弊案中,李卫才敢派兵围了考场,搅乱了正常的考试。
这种大事,换作别人是不敢干的。
因为人都是有私心的,万一搜不出证据,又搅乱了雍正的第一次大考,岂不是要担责任?
比如三王爷胤祉就是这种心态,他不掺和这事,考场出了舞弊的事,也跟他没关系。
但若是掺和了,被人抓到了把柄,参他一本,他也吃不消。
不过李绂毕竟是他的心腹,如果李绂在这件事上栽了跟头,他的日子也不好过。
所以胤祉才会想到李卫,把李卫拖进来,这事就办了。
因为李卫是一定会管的。
当李绂找到李卫时,李卫果然很震惊,带着兵就把考场围了。
李卫会管这事,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李卫有自己的判断,既然李绂都敢冒着摘官帽的风险把事情捅出来,他李卫又有何可惧的?
凭什么不敢干呢?
第二:科考舞弊这种事,瞒是瞒不住的。
因为会试之后还有殿试,有可能还要接受皇帝的面试。
没本事的人,殿试肯定要穿帮。
早晚也要露馅儿,不如早一点把事情解决,以免后面闹成天大的笑话。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李卫手上有兵!关于李卫的兵是从哪来的,很多观众都感到很好奇。
这李卫的本事也太大了吧!还能调动京城的部队?
其实,李卫带过去围考场的兵,并不是京城的兵。
或者说,他带的兵压根就不是朝廷的正规军。
清朝有一项制度,就是朝廷的高级官员,文官中的总督和巡抚;
武将里面的将军、都统、提督、总兵,都是允许有的私人侍从护卫的,也叫武弁或者戈什哈。
这些戈什哈由朝廷统一调度,分配给各省的督抚和将军、提督。
平时负责高官们的安全,必要的时候可以动武。
李卫当时已经是江苏巡抚了,手下有几班戈什哈跟着,也不足为奇。
并且李卫是从陕西布政使调任江苏巡抚,中间要跋山涉水,没有亲兵护卫也是不可能的。
并且这不是李卫第一次调兵办事,他在此之前也调过一次兵,干了一件大事。
不知道有没有人还有印象?
没错,就是从陕西回京城的半路上,路过山西时。
邬思道给田文镜出主意,让他调兵封了山西的藩库。
田文镜表示,自己只带了几个随从而已,没能力封藩库。
这个时候邬思道哈哈一笑,你田文镜没有兵,可是他李卫有呀。
他是新任的江苏巡抚,又是皇帝的心腹,怎么可能不带兵护卫自己的安全呢?
所以李卫手上是有兵的,这一点在电视剧中早就已经暗示了。
如果觉得李卫调兵围考场匪夷所思,这就是看电视不仔细。
封山西藩库和封科举考场,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事。
换作一般的巡抚,肯定要先掂量掂量。
但是李卫是雍正的心腹,只要是为了雍正好,他没有不敢干的事。
最后总结。
李卫作为一个回京述职的地方官,他为什么会派兵去考场抓现行呢?
第一、他手上有兵!他本来就带着兵,而且以他跟雍正的关系,调点兵也不是难事。
第二、他十一岁就跟着雍正了,他雍正的忠诚是谁都不能比的,雍正对他也很信任。
额外再提一点,原著小说中的科场舞弊,也是李卫带着兵去搜现行的。
因为他当时受了雍正的令,带兵到山东围剿劫匪。
回京时碰巧遇到了副主考杨明时(电视剧中改成了李绂),听到杨明时的描述,就带兵围了科举考场。
理由也是上面总结的两点:忠诚、有兵。
电视剧虽然没有原著小说讲的详细,但大致在逻辑上也说得通!
参考:
就说啊,连诚亲王胤祉都不敢干的事,一个混混出身的李卫为何就敢了呢?
在《雍正王朝》全剧中,让我听到最为“嚣张”的就是李卫这句话:“小爷我十一岁就跟着皇上,现任江苏巡抚,李卫!”《雍正王朝》中,李卫原本是一个小叫花子,当年雍正下江南筹赈的时候,巧遇了狗儿、坎儿和翠儿,带回四爷府邸当下人。
李卫改头换面,从乞丐升级到胤禛府邸最为看重的奴才,后来,又派他去四川监视年羹尧,就这样,正儿八经步入了官场之路,之后又一步一步成为朝廷的封疆大吏。
如果没有雍正的赏识,可以说,李卫可能早就饿死街头了,就如李卫所说的:没有四爷,就没有我李卫的今天,四爷就是我的本,如果忘了四爷,我这个树枝尖上的叶子,也就没了根,就会枯死。
”李卫的聪明,就连很少夸人的邬思道都说“孺子可教也”。
所以李卫忠诚雍正,只要是对雍正不利的,哪怕搭上他自己这条命都在所不辞!正因为有这种超出寻常的主奴关系,李卫才敢越权出兵,带兵把科举考场围起来,搅乱考试。
李卫究竟有多“嚣张”雍正皇帝本想通过首场开科取士,但在科考过程中,时任副考官李绂发现了考题泄露,和主考官张延璐争论无果后,气急败坏去找三王爷胤祉帮助。
三王爷胤祉自从夺嫡事件后,就一心投入研究学问,不想再掺和其中,因为他了解雍正的脾性,管不好,有可能会触怒雍正,搞不好连自己都搭进去。
但是李绂是他最为看中的读书领袖成员,又不能袖手旁观,急得抱怨一句:我说啊,你没事惹这麻烦干嘛,也只有你有这么大的派头。
以三王爷胤祉多年的政治生涯和敏锐地判断,他建议李绂放下“名士”派头,去找李卫帮忙,李绂在犹豫不决,诚亲王胤祉又跟他急眼,这事除了李卫外,没人能敢办。
那么同样是出身潜邸,李绂为何瞧不上李卫?
在清朝时期,不是正途进来的官员向来不被科甲出身的官员放在眼里,而李卫和李绂进入仕途不同,一个是“走后门”当的官,一个是通过科考当的官,一个是目不识丁的混混出身,一个是读书人的精神领袖,李绂瞧不起李卫,情有可原。
不过,李卫也有给出近乎对李绂的讽刺话语:“认识这是谁吗?
这是读书人的领袖代表!这是大清官啊,李大人,今到我这府来,真的给我李卫面子啊!”所以李绂在三王爷胤祉的指点下,放下身段,拿着拜帖来求见,这说明,李卫的朝野地位和在雍正心中的位置在三王爷胤祉的眼中,属于非同小可。
而且李府的下人连看都不看李绂一下,就要将他拒之门外,这样更是直接表现出李卫平时的“嚣张”。
另外李绂建议李卫派兵去伯乐楼搜查证据,可李卫直接说带兵搜查考场,就连李绂这个读书人都对这个混混出身的李卫佩服不已。
而且别忘了,李卫是刚刚升迁“江苏巡抚”,回来京城述职的,是属于外放官员,一般情况下没有皇帝的允许在京城是不能有宅院、府邸的。
但李卫不但有了,而且府上的配备极为完善,不仅有自己管理的队伍,还拥有相当数量的兵丁。
由此可见,李卫虽然只是主政江苏一省的一把手,并没有跨省办差的权力,但他背后有个谁都不敢惹的靠山,不管做什么事,都得到宽宥,想必他的大名早已横行官场乃至横行朝堂的大人物了。
就连廉亲王胤禩都感慨:李卫一个小叫花子都成雍正的心腹大臣了!可就算如此,李卫就敢不汇报,不请旨,就直接带兵闯入考场,搅乱考试吗?
而且张延璐也给出罪行的警告:“你们擅闯考场,不要命了?
没有皇上的旨意带兵搜查考棚,无论是主从一律要杀头的!”“擅自派兵、擅闯考场、擅自搜查考棚”,换做谁触犯哪一条都要被杀头的,但李卫一次性全犯了,更为关键的是张延璐还一遍遍“普法”,张廷璐非但没把李卫唬住,反而被李卫正面的回击唬住了:张大人,你可吓着我了!小爷我十一岁就跟着皇上,现任江苏巡抚!现在你知道了,吓不着我李卫了吧!你们都听好了,仔细给我搜!这些话不光能证明李卫的“嚣张”,也暗示他不是被吓大的,还直接带出了上述的疑问:李卫作为一个回京述职的地方官,为什么会派兵去考场抓现行?
就是因为在李卫心里,雍正才是他的天地,雍正叫他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辞,对有损雍正统治根基的事情,都会鼎力相助。
比如,后来“曾静事件”,李卫为了替雍正出口气,把曾静暴揍一顿是一样心情的。
那么,如果搜查不出任何证据,闯出大事,他怎么向皇上交代?
当然,李卫有底气,但绝非毫无根据的“嚣张”才有的。
李卫派兵包围考场,绝非只是凭“嚣张”李卫能从一个小乞丐做到封疆大吏,不只是凭“嚣张”,还有他的聪明和胆识。
比如“山西诺敏案”,李卫一听诺敏只用了半年时间还上了三百万两官银,马上就猜出背后肯定有猫腻:“这事透得有点邪呀!”所以李卫觉得“科举舞弊”此事非同一般:一是李绂放下“名士”派头前来府上求见。
注意,李绂手里还拿着拜帖,这足以说明李绂对此事是相当重视的,而且李绂乃读书人的领袖,敢冒着摘官帽的风险把事情捅出来,他李卫有什么惧怕的。
二是担心有人又使花花肠子欺骗主子。
他自己是底层混出来的,那些花花肠子,他怎么会不知道?
“诺敏事件”已经让主子出丑一次了,作为雍正的潜邸最忠心的奴才,他必须第一个站出来查证、制止,以免再一次闹成天大的笑话。
三是更关键他既有胆识,手里又有兵。
李卫作为巡抚是有一定的兵权的,并且在历史上总督和巡抚都是有兵权的。
清代有制度,巡抚、将军、都统、提督、总兵等都有几班戈什哈,就相当于随从侍卫,就像包青天身边的张龙赵虎、王朝马汉一样。
而在剧中有一桥段,
那么李卫作为就任江苏巡抚,手里同样也有几班戈什哈,保护他的安全。
在李卫回京述职经过山西时,邬思道指点田文镜,让他立刻带兵封了山西的藩库,田文镜表示,他只带几个随从,并无一兵一卒,要封山西的藩库谈何容易。
邬思道不紧不慢地说:“诺敏能借到银子,你就借不到兵了?
”说完邬思道面对李卫哈哈大笑,这也在暗示田文镜,诺敏是巡抚,李卫不也是巡抚吗,不仅有一兵一卒,还有皇上这个大靠山。
其实,借兵封山西藩库和带兵封科举考场,本质都是一样,如果换别的巡抚,还真的不敢冒险,肯定掂量掂量后果。
但是李卫不同,他是雍正的心腹,对雍正忠心耿耿,只要对于雍正不利的,他绝不会袖手旁观。
所以说李卫做事,从不捏手捏脚,就如他自己一句话:“抄家伙,跟着老子我拿人去。
”就这么一个“嚣张”的奴才,雍正对他还是百般容忍,可见,雍正对他有多恩宠了。
结语其实,李卫作为一个回京述职的地方官,擅自派兵包围考场,有着“嚣张”的底气,更有他的理性分析、做事果断、聪明的判断。
李卫从十一岁就跟着雍正,对雍正忠心耿耿,关键雍正对他也是很信任。
自从离开府邸,外放任职,李卫就不再是“狗儿”了,而是极有高政治智慧的“雍正宠臣”。
—End—
参考:
其实大家最关心的事并不是因为李卫有这么大的胆子,管起科考的事情来,因为这个大家都知道,谁叫他是雍正的心腹呢?
最关心的是为什么一个回京的地方官会有兵?
这是关键问题。
那,有人从督抚制度出发,说巡抚有权带兵,这话没错。
如果你是清朝巡抚,带兵入京,我看你是死定了。
知道不,莫说是督抚,就是大将军大元帅带兵进京,没有皇帝的许可,就是谋反,以谋反论处。
这完全是不懂历史啊。
还有人说,人家李卫的长处就是带兵缉匪,也没错,李卫还就有这几把刷子,历史上的他就靠缉拿盗匪扬名。
但是再怎么会缉盗,带上一大批官兵进京也是不行的,管你李卫是不是皇帝心腹,要真那样,心腹立马成浆糊。
所以,《雍正王朝》里李卫带兵这茬,还真是不一般。
那么,这些兵从哪里来的呢?
很显然,电视剧作为艺术作品,不会对这个背景进行描述,如果那样细致的话,《雍正王朝》不拍出个200集绝对不会煞尾。
我来给您还原一下,以了却心中的迷惑。
事情应该是这样的:李绂在三爷胤祉的指点下,找到李卫帮忙。
李卫是雍正的红人,天不怕地不怕,所以他敢去趟科考舞弊这个浑水区。
李绂是个书呆子,但李卫就不同了,摸爬滚打出来的实干派,就想着先去考场搜查证据,但是依李卫一个回京述职的地方官,在一块砖掉下来就能砸到好几个朝廷大员头上的京城,他和李绂两人也没有办法啊。
怎么办?
在这里必须要明白,任何人回京述职,都不可能自带兵马,这是铁的纪律。
除非手里有能使唤的家伙什,比如说兵力。
对,只有兵力才能对主考大人形成威慑,才能直捣黄龙,搜查考场。
不然,除非皇帝圣旨,只要张廷璐反咬一口,李卫就算是心腹,也难辞其咎。
可是兵从何来呢?
您以为借兵和借钱一样说个话就行了,就算京城有兵,谁敢随便给你借啊?
隆科多几万人马呢,他会因为你李卫一句话就借给你,脑袋进水了吧。
所以,这兵并不好借。
如果硬要说有人可以借,那只有两人,一个是雍正皇帝,一个是十三爷。
但是十三爷也只可能借你少量的兵,最终还要禀奏雍正同意。
继续还原事实:李卫于是和李绂往十三爷那里跑,去借兵。
为什么不往雍正那里跑呢?
因为这会儿雍正指望着科考的功绩呢,怎么能随便扫他的兴,加上这只是李绂一面之词,谁知道是不是真的,只有借用十三爷,先把事情弄清楚了,再禀报雍正皇帝,才是正常办事的逻辑。
十三爷听了李卫和李绂的汇报,当然也会考虑一番,然后就答应了李卫,你先去找隆科多借点兵吧,把事儿先弄清楚再说。
为什么要找隆科多,他的兵最近啊。
于是,李卫和李绂在隆科多手里借了几队兵,抄张廷璐的考场去了。
这头,十三爷再等等消息,证据确凿了,即向雍正报告。

参考:

其实科举发生舞弊案在历朝历代经常发生,难以禁绝。
现在”江南贡院”里还陈列展示着古代士子很多作弊手段。
但是,对考试的追查复核,一旦涉及主考官员,就难了。
一般屁民即便考卷被人换了,那也只能自认倒霉!唐寅的学问天下认同,自认为可以连中三元,结果名落孙山,呕不过气,要去复核成绩,结果反而受徐霞客爷爷牵连,竟然还陷入牢狱之灾。
在《雍正王朝》里,雍正继位之初,首场恩科,便发生了考题泄密案。
开考三天前,考题就在伯伦楼上卖起来了。
开考前天晚上,李绂独自一人来到伯伦楼喝酒。
无意中发现了买卖考题。
本来考试前卖考题,卖答案的多去了,这种半真半假的诈骗行为,大家也是习以为常的。
因为你也不知道他卖的是真考题还是假考题。
你抓住他,顶多定个诈骗罪。
但考生花钱买心安,万一是真的呢?
所以这种生意一般还不差。
李绂作为副考官,他也没见过试卷,所以他买了份藏在袖子里,但是开考之时,当他看到真考题,竟然和那份在伯伦楼买的考题一模一样的时候,他此刻最大的感受是恐惧,那是一种对死亡的恐惧。
在他这个层面,能够看到考题的,只有主考张廷璐。
那就意味着主考官张廷璐泄题舞弊,可是自己权力官阶又没有他大,如何质疑复核他?
但是如果不阻止考试,不把这事情挑破,一旦到了殿试环节,再被雍正发现了问题,那那一刻自己就成了共犯;
可是质疑张廷璐,就等于得罪了张廷璐,甚至可能是张廷玉;
如何启动侦查程序,如何固定证据?
等一层一级了解情况,再按照程序派钦差复核,黄花菜早就凉了。
到时候反过来,不但没结果,自己还可能被按上诽谤罪;
但是自己作为一个儒家士子,怎能看到这种辱没圣贤的事情发生?
自己的内心首先就过不去。
读书人想得多,越多也就越乱,越乱就越没决策。
于是李绂能够想到的就是去找自己的大后台三爷允祉。
允祉毕竟是雍正的哥哥,而且也有正义感。
但关键允祉同样也是面对的如何启动侦查程序,固定证据的问题。
他也帮不了李绂啊!但是允祉多年的政治生涯,他敏锐地发现,有一
那就是李卫,一个在雍正潜邸长大的奴才。
雍正对他的信任,几乎是已经到了不用再考验和监督的地步。
更关键的是他有兵,更有主意。
李卫的兵是哪来的?
电视上说是亲兵,其实是不对的。
一个还未就任江苏巡抚的陕西布政使,就有自己的亲兵?
还能带到京城里?
如果就任了江苏巡抚,或许还可以有自己的“抚标”,但那也不是亲兵。
连胤祉都没亲兵,李卫哪来的亲兵?
那这个兵是什么兵?
翻开历史告诉你答案,李卫在当官之后就一直不合常理地拥有一个特殊的兵权。
一开始在云南将、浙江缉私盐,后来在江南捕盗,江南七府的兵马倶听调遣。
著名的甘凤池就是李卫剿灭的。
所以即便真正历史上,李卫受雍正信任的程度,那也不是吹出来的。
李绂找李卫,把李卫乐坏了,一个大知识分子来找自己这个文盲求助。
但是三言两语之后,李卫立刻发现了问题的根本所在,现在已经开考,去伯伦楼不但固定不了任何证据,反而耽误了时间,还有可能打草惊蛇。
直接去封贡院,不要受什么程序正确的限制。
买了答案必然要带进去抄吧。
只要先固定住这些证据,顺藤摸瓜。
这就是李卫,一个文盲的思路。
完全颠覆了李绂这个知识分子的思路。
还能这样玩?
查封士子们正在考试的贡院啊,出了问题,谁负责啊?
当然是泄题舞弊的人负责。
李卫去了,就一定会查出问题的。
李卫就是有这个自信,既然问题肯定存在,那就肯定会查出结果。
查出结果,自己不但无过,反而有功!所以李卫就是有这个胆量去查,自己就是底层混出来的,你们那些花花肠子,小爷我还会不知道?
但值得说的是雍正年间科举考试那是相当严的,张廷璐的原型应该是雍正八年的负责河南乡试主考的俞鸿
俞鸿
而小说里,把俞鸿
雍正因此废除了“腰斩”。
可见,任何一个寒门读书人都无比痛恨科考的舞弊行为。
劝君莫学俞鸿
所以参考的人更多,少说应该也在数千人。
那么这么考生需要多少兵丁?
雍正元年恩科考试背景康熙末年,雍正在风云诡谲的九龙夺嫡中夺取了皇位。
史称雍正皇帝,雍正继位后雄心万丈急于把这天下的弊病在最短的时间内一扫而光。
老八集团还不断的旁敲侧击打算看雍正的哈哈笑,还利用职权从例如新朝铸钱的铜铅比例或者保举官员中牟利或者为自己的门人谋取高位。
雍正新官上任三把火,首先就是清理国库亏空。
当山西巡抚诺敏上奏放了半年内填补了300万两的藩库亏空的卫星的时候雍正非常满意。
也正是操之过急,所以在没有核对真伪就明诏天下还赏赐了一个“天下第一巡抚的”匾额把诺敏树为榜样。
结果是赤果果的打脸,诺敏弄虚作假欺君罔上被
这一下子让雍正的第一炮就没打响不说,还把脸丢到姥姥家去了。
大臣们纷纷上奏折事后诸葛亮一样的痛斥诺敏的贪腐,这让雍正更加的羞愧难当。
因为大部分朝臣都是老八的党羽,所以怡亲王允祥才建议雍正培养一批自己的人才来顺利推行新朝的政策。
雍正元年的春闱恩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放的。
开考后副主考李绂发现考题泄露,在与主考张廷璐协调无果后求回京述职的江苏巡抚李卫头上本次科考雍正非常重视,毕竟是要为新朝选拔有用的人才吗?
所以科举考题是雍正亲亲自出题、亲手密封后交给了主考张廷璐和副主考李绂。
雍正叮嘱两位主考官要严格考试纪律,真正选拔出有用的人才来。
李绂是个清流,无论是从自己的操守出发还是按照皇上的嘱托都需要认真的对待考试;
而张廷璐则被弘时找上门后不但答应配合,自己还夹带了七名考生。
所以当考试开始时,李绂发现考题泄露要求终止考试的时候遭到张廷璐的拒绝。
张廷璐不但拒绝考试,并且还利用此事可能事关龙子凤孙来威胁李绂让他不要插手。
李绂的想法很简单,他作为副主考为国选才。
如果知情不报,事后必备牵连。
况且他对清名这么看重,况且知情不报跟他多年来忠君爱国的思想也不匹配。
所以李绂离开考场去找自己的后台诚亲王胤祉请求配合解决,可诚亲王是
但是李绂也不能不救,所以他给李绂指明了方向去找李卫。
一个回京述职的江苏巡抚李卫敢于带兵查抄考场的原因这个我们还得分两个层次说:第一就是为何敢抄考场、找证据。
第二就是他如何做到的,这些兵丁是从哪里来的?
先说第一个李卫为何敢抄考场:李卫是雍正的家臣,和普通的臣子不同。
普通的臣子受到的教育是忠君爱国,而家臣是最大限度的效忠家主。
只要遵循了赤胆忠心的准则,真正的为家主好破一些规矩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李卫是在康熙四十六年四贝勒胤禛和十三贝子胤祥南下江南赈灾筹款的时候收下的。
除了他以外还有小翠和高福。
高福后来因为勾结八爷的管家做错了事被处决,而李卫则聪明伶俐除了和小翠的事外从来没有过失误。
从八爷手里夺取百官行述化妆成山西贵公子到知县任上给四爷写信告诉年羹尧回京的事,突出体现了李卫的精明和忠诚。
从他和小翠的孩子起名李忠四爷到不敢坐轿到四爷门前,处处体现了浓浓一家人的感情。
再说李卫从小混混到知县、布政使、江苏巡抚再到最后的两江总督,这不都是破例吗?
说白了雍正需要自己人、为自己好的人、能干事的人、推行新政的人。
只要在这个前提下,李卫不管那么多就敢往上冲。
在他的脑海里还记得给邬先生说的话,皇上是大树他就是大树上的枝叶。
没了大树,他什么都不是,所以他才会配合李绂封考场、找证据。
第二、李卫哪里来的这些兵?
李卫当时是江苏巡抚,从二品。
这在大清王朝的帝都显得默默无闻,手边无兵怎么配合李绂呢?
如果仅仅凭借一些随从,别说没有执法权就是人数也不够啊?
李卫既然出手了就必须要做好,李卫就一定要从考场的举子当中找出考生夹带的考题。
虽然剧中没有交代军队的来源,我们可以根据李卫的人际关系来进行推断应该是从十三爷哪里借来的。
十三爷对四哥忠心耿耿,这个是毋庸置疑的。
再说李卫跟老十三也很熟悉,都是为了朝廷为了雍正因此李卫完全可以通过十三爷拿到兵权。
此时老十四赋闲在家,兵部雍正肯定会交给自己人老十三怡亲王允祥。
李卫正是带着借来的兵查抄了考场,经过一对一的仔细搜查终于找到了作弊的证据。
小结: 江苏巡抚李卫正是从家臣的角度出发才敢大胆的借兵封考场、找证据。
对他来说家主皇上的利益大于一切,谁都不能做对不起皇上的事。
这里不但涉及到一般官员的忠君爱国的思想,更重要的事狗儿李卫对雍正发自内心的尊敬。

咱们先回顾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雍正登基后的第一次科举,副主考李绂在考前发现有人在伯伦楼倒卖试题。
李绂拿着试题去找故主三爷允祉,允祉说:这是皇上登基后第一次科举,你现在去向皇上举报,万一试题是假的,你不是给皇上添堵吗?
所以你等考试开始看看考题是不是真的再说。
其实这里就能看出允祉的心机了。
如果他在考试前去找雍正,雍正只需把试题换掉,就什么事也没有了。
但是这么做存在风险,万一试题为假,就会惹的雍正不高兴。
所以他宁愿等考试开始,确认试题是真的再让李绂去揭发,尽管这样会引出一场惊天大案,让雍正脸上无光,但毕竟自己没有风险啊。
等到科举考试严重大了,赶紧再去找三爷允祉。
三爷早已成竹在胸,他说:这个时候只有一
三爷允祉知道,这个时候去查科举舞弊案,肯定会扫了雍正的面子,而且擅自查抄考场,事关重大。
这事没人敢干,只有李卫能做。
果然不出允祉所料,李卫一听,立刻带着自己的亲兵查抄了考场,搜出许多舞弊的证据。
那么李卫为什么敢这么做呢?
首先,李卫从十一岁就跟着雍正了,为雍正登基立下不少汗马功劳。
他就是雍正的亲信、体己人。
李卫小名狗儿,他确实是雍正的忠犬、功狗,忠心耿耿。
可以说他心中只有对雍正的忠诚,从没考虑过
其次,雍正对于李卫也是极为信任的。
他知道李卫对自己的感情,知道李卫绝对不会背着自己玩阴谋。
而且雍正继承了他爹康熙的优秀传统,那就是不怕臣子干错事,就怕臣子不干事。
只要臣子一心为国为君,哪怕做错了他也不会太计较。
李卫跟了雍正几十年,自然知道雍正的处事风格。
最后,李卫信任李绂。
李卫是个精明人,他敢搜查考场,肯定是有十足的信心搜出证据。
李卫自己是个大老粗,所以他仰慕读书人,而李绂是天下清流的领袖。
所以李卫自然信任李绂,相信他真的掌握了确凿的凭据,自己出手查抄考场,一定能搜出证据。

参考:
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是宰相府里的仆人都是地方官员努力巴结的存在,更何况皇帝身边的亲信奴才呢,肯定是权势滔天了。
毫无疑问李卫当官就属于是雍正身边的亲信奴才下放到地方为官的情况。
至于怎么个权势滔天法,通过雍正王朝电视剧之中李卫身为一个进京叙职的地方官竟然干预科场考试,来强行叫停还安然无恙就可以看出。
雍正王朝电视剧是一部很优秀的宫廷政治斗争剧,虽然它并非历史还原剧,但他展现的宫廷政治斗争比之现实历史是毫不逊色。
下面宋安之来具体说说为什么李卫要强出这个头。
一、李卫与雍正的关系雍正王朝世界中李卫是什么人呢,李卫是雍正当年九子夺嫡时,成为钦差大臣下江南赈灾时收下的三个乞讨儿中的一个。
这个三个乞讨儿分别是李卫、高福、小翠。
李卫是一个相当机灵的人,屡次完成了雍正交代给的任务,更难得可贵的是李卫是忠心耿耿,懂的分寸所在。
知道没有雍正就没有他的现在,所以李卫一直是忠心并且懂得进退,并且一切以保护主子雍正的利益为出发点的办事。
而与李卫同时被雍正收下的高福却因为勾结老八的管家,最后被赐死。
两人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雍正先后让李卫监视年羹尧,并且让李卫任江苏巡抚来第一个试行新政,李卫都是出色完成任务。
可以说李卫是雍正潜邸时忠心耿耿的奴才。
雍正对于李卫的感情是难得的宽容,并且一直把李卫当一家人来看待。
二、人精老三的办法雍正登基以后,先后有两件大事,一个是山西诺敏案,一个是科场舞弊案。
科场舞弊案其实背后是皇三子弘时所为,主考官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知道以后并没有揭发,而是借机以为靠上了弘时这颗大树,所以还夹带了七名考生来作弊。
由此可见当时官场之黑暗。
但副主考是清流领袖李绂,既然是清流领袖那么当然不会袖手旁观,当李绂发现科场有人舞弊以后,找到了张廷璐,张廷璐当然是装糊涂,甚至阻止李绂要求停考彻查的要求。
李绂无奈之下只能找到了九子夺嫡时的老三诚亲王胤祉,李绂为什么会找老三呢,因为李绂曾是老三的门人,所以就找到了这个曾经的旧主。
老三可是
相比于之后被囚禁的老八、老九、老十,还有守陵的老十四和活活累死的老十三,老三可以说是活的最好的九子夺嫡失败者了。
当时雍正继位后因为得位不正的谣言,除了老十三以外对于兄弟们是提防有加虎视眈眈,科场舞弊这种大事情,老三一个王爷肯定不会替李绂强出头,而且老三手里也并没有兵,所以老三并没有替李绂出头。
但老三替李绂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找李卫。
当时京城中那么多大佬,不说老十三和老八这两个在朝廷担任要职高高在上的王爷,不说军机处的几位大臣,就是六部尚书都比刚升任为江苏巡抚的李卫官大,但老三偏偏让李绂去找李卫。
为什么呢?
因为同样是九子夺嫡过来的,老三当然知道李卫是雍正潜邸时的重要奴才,是雍正心腹中的心腹,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李卫肯定敢做。
更何况科场舞弊这种事情威胁了雍正的统治,李卫这个忠心耿耿的奴才肯定不会坐视不管。
所以李卫肯定会插手,而不出老三所料,李绂找到了李卫以后,李卫果然出手,带兵终止了科举考试,发现了科场舞弊。
至于李卫的兵是哪里来的,这个应该是电视剧的问题了。
因为现实历史上李卫不可能拥有这么多兵的,哪怕因为雍正恩宠和剿匪原因在地方拥有一定兵权,进京叙职时也不可能有这么多兵的。
当然李卫这么得雍正恩宠,进京以后仍旧拥有不少人手,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是电视剧嘛。
所以说李卫敢插手科场舞弊案,不在于他是地方官为什么这么大胆子的问题,而是因为他是最高统治者雍正最信任和亲近的奴才,所以他才敢这样做,所以他这样做还没有事。
当然耐人寻味的是,科场舞弊案实际上最大的黑手是皇三子弘时,结果因为雍正不想伤害儿子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
老三胤祉虽然没有做实质工作,却给李绂出了关键一招那就是找李卫解决问题,可以说是幕后的最大功臣,这场新(皇三子弘时)旧(老三胤祉)的隐然对决,是旧的老三胜了。
可见论保全之道还有看人眼光方面,老三甩了皇三子弘时十八条街,然而就这样弘时还是不自量力的妄

故事在笔下,我们都在路上,茫茫人海中你我这么有缘分,正好让你看到我的文章,那么还请继续这种缘分,点个赞
很多人也有疑惑,李卫好像没有带过兵,为什么在雍正朝科场舞弊案时,他竟然有一支兵马,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这件事发生在雍正帝刚刚即位不久,朝廷选拔人才,故举行了科举考试:作为副考官的李袚发现试题有泄漏,于是马上找到了三阿哥胤祉,希望他能出马制止这场考试的进行。
他为什么要找胤祉呢?
其实很简单,在李袚看来,能接触到考题的人,除了雍正帝以外,就只剩下自己和主考官张廷璐了,可是他能直接质问主考吗?
当然不能,所以他在跟主考官张廷璐提出要禀明皇帝的时候,张廷璐说他糊涂了,并阻止他告状,并提出了三点:第一点,能泄露试题的除了他们两个,只剩下皇帝身边的人,一旦查到皇亲国戚头上,怎么办?
第二点,证据不足,万一真是奇人异士算出来的呢,抓不到罪犯,顶缸的就是他们两个。
第三点,科场舞弊涉及到的人太多,雍正帝又非常重视,一旦捅出去,后果不堪设想,再加上前有诺敏案的例子,所以不能说,要继续考。
此时的李袚判断,如果答应继续考,以后真的出了事,那么自己就成了共犯,跳到黄河也说不清,所以还得说。
第二,可是如果阻止考试,就得说服张廷璐,甚至弹劾他,可是自己有证据吗?
要知道他的靠山是张廷玉,万一惹恼了他们,自己不仅告不下来,还有可能被扣一个诬告的罪名。
第三,即使自己告下来了,那一层层审下来得多久,估计进士们都开始当官了,还怎么查?
思前考后,李袚决定找自己的靠山三阿哥胤祉!二、而三阿哥胤祉为什么也不找雍正帝,而是找的李卫呢?
其实三阿哥胤祉面临同样的问题,既然李袚是自己的门人,自然百分百信任,但是自己信任不管用,还得想法让雍正帝信任。
以他多年的经验判断,雍正帝性格多疑,并不一定会信任他,毕竟是雍正朝第一次科举考试,雍正帝非常重视,在把考题交到主副考官手里时就说了,不希望有泄漏考题的事情发生。
三阿哥胤祉思考一番后,决定去找李卫,为什么是李卫呢?
李卫是雍正府邸的奴才,雍正帝对他有知遇之恩,而且最重要的是,绝对信任他,可以说,整个雍正朝,除了老十三胤祥以外,雍正帝最信任的就是李卫!李卫这
另外,李卫是一个不怎么识字的官,他做事有自己的一套,一般不按套路出牌,如果是别的官员敢这样做,肯定玩不下去,但是李卫可以。
杨角风在企业中也多次跟大家讲过,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犯了低级错误,教育一下就好了,不用上纲上线。
可是一个做了多年的老干部也犯这么低级的错误,这就非常不应该了,可以说同样的一件事,因为人不同,容忍度也不同!三阿哥胤祉最后也说了,这件事只有李卫去办,才能在皇上那过关!换别人一是没有那胆子,二是皇上也不会认可别人的这种行为。
当然,最关键的是,他手里有兵,而且这群兵还受李卫随意调遣,这里就有疑问了,李卫什么时候有兵权了?
三、李卫在雍正王朝中一共做过六种职务:最早他被年羹尧带到了四川,不久后出任了知县,这个信息在李卫写给老四胤禛的信中有体现,当时看信时邬思道还有年秋月以及老四胤禛等人笑得前仰后合。
后来是做了粮道,当时带着老婆孩子进京,老四胤禛还说他都做粮道了还小气的不坐轿子。
再后来是布政使,这个话是从半隐在李卫那的邬思道口中说的,可以肯定的是,这三个官职都没有兵权,可能衙门里有些衙役,但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兵。
不过当初田文镜是借的布政使李卫的兵封的诺敏的银库,可见那时候的李卫就有兵。
翻了一下历史书,李卫在江南当官的时候,就缉拿过私盐,还抓获并策反了大侠甘凤池,抓了很多反对清的人。
可见李卫一直就是特殊的存在,也是受雍正帝信任的缘故。

先后做过江苏巡抚、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
总督就不用说了,基本上一个省的兵马都可以调动,我们再看巡抚:巡抚,从二品。
掌宣布德意,抚安齐民,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考核群吏,会总督以诏废置。
标下有参将、游击等官。
而科场舞弊案时,李卫的官职是布政使,正打算去江苏巡抚的任上,所以,他带的兵并不是江苏巡抚带来的兵。
四、李卫为什么敢带兵包围考场?
在小说中,倒是提了一句,说李卫的兵是回京路上剿匪用的,这也跟历史上说的他剿私盐,抓甘凤池对的上。
而且李卫不仅仅带兵包围过考场,他还带兵查抄了江宁织造府(曹府),在推行摊丁入亩新政时,他还找人贴了告示:“你们有银,老子有兵,老子就把朝廷养的兵和差役都派到你们家去吃饭。
”所以说李卫就是个愣头青,其实三阿哥胤祉也明白得很,抓这个案子,按照正常的程序走,铁定没戏。
只能出奇招,所以李卫可不管什么伯伦楼,直接带兵封了考场,既然泄题了,肯定有人带小抄进来抄啊,李卫的思想就是这么干脆明了。
而且李袚可是知识分子,突然来求几乎文盲的李卫,李卫心中很高兴,这么好的机会,不施展一下本领怎么行?
所以一看李袚来了,李卫惊喜的都语无伦次了。
换别人肯定会瞻前顾后的,万一在考场上查不出问题怎么办?
李卫出马,怎么会查不出问题呢?
其实就像我刚才提的那样,李卫的出发点是好的,即使没有查出来问题,顶多被雍正帝训一顿,还不至于丢官丢命,最多对他的兵权加以限制。
但是李卫是什么出身?
小混混啊,你们那些作弊的剂量,小爷早就不玩的了,就这本事还想骗他?
张廷璐还一直威胁那些兵,乱闯考场是要杀头的,李卫嘿嘿一笑,哎吆,吓死我咯:“什么都别想,给我好好地搜!”其实李卫调兵也需要经过兵部的,只不过那时候的兵部是老十三胤祥把控,两
倒是这个主考张廷璐比较悲催了,他的原型是俞鸿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参考:
就凭剧中李卫说的一句话:小爷我十一岁就跟着皇上。
关系硬,嫡系,虽然李卫没有搜查考场的权利,但是京城只有他有这个胆量,而李卫也必然会因为忠于雍正破格出手,他有这个责任和义务。
李卫这一次回京是做什么的,此时他刚刚被雍正由(应该是)陕西布政使,升为江苏巡抚。
这个时候,李卫是应该回京汇报工作并谢恩,因此他正好在京里。
而且跟随李卫搜查考场的,根本不是从哪里调的兵,仅仅是李卫的亲兵护卫罢了,没看到电视剧中李卫管这些“兵”叫小兔崽子嘛。
否则就算是雍正的包衣奴才,赶在京城擅自调兵,有几个脑袋也不够砍的。
这件事上能看出编剧和导演想表达的东西,李绂是出了名的读书人,清流领袖,做毫无做事章法,考场出了事,竟然第一想法是去“卖考题的柏伦楼”搜查,简直是荒唐透顶,反而没读过书的李卫一下子就看出问题的关键解决点——考场。
而且通过这件事也能看出三阿哥“读书人明理”的卓识,听说了情况,当机立断就想到了李卫,而且称“只有李卫才能够做成这件事”。

参考:
李卫是雍正的家奴兼心腹近臣,他敢于派兵进考场,是因为他明白刚登基的雍正需要震慑群臣、整肃吏治的机会。
雍正登基后的第一次科举,官员们仍然上下其手大发其败,同时更成为八爷党蓄意破坏的目标。
这一点,从主考官的人选就能看出端倪。
八爷推举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做主考官,而身为上书房大臣的张廷玉马上敏感地认识到,八爷此举不怀好意,他立刻站出来推举清流领袖李绂做副主考!张廷璐虽然是张廷玉的弟弟,但他却是老三弘时的人,而且弘时因为经常出入大内能够偷得考题,早已和张廷璐想好了发财的大计!这一切,八爷自然是心知肚明,他推举张廷璐的意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震慑百官,打击八爷党的气焰,接下来的整顿吏治推行新政,都是一句空话。
而科举弊案既涉及到皇子,又涉及到中堂的弟弟,更涉及成千上万的士人,无疑是震慑百官、收拢人心的绝佳机会!李卫是雍正的心腹,深知主子的心思,自然是看准了机会才果断出手的!原创不易

参考:
当时李卫好像职位是直隶总督,虽说是地方官,却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军区司令,明确的说应该高于现在的北京军区司令,管的是京城及周边地区军政,而能做到这个位置的,控制京城军务的,无疑都是皇帝最信任的,雍正与李卫的关系,与其说是君臣关系,更不如往近了说是真正的主仆关系,深得雍正信任,就算捅破了天,都有雍正顶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