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品京官都有多大权利为什么一品官衔会是荣誉虚职呢

这个问题反映的正是中国古代制度的诡异之处。

当然,通常情况下,在古代王朝的官制设计中,事权大的职位,其位阶也就高,因为权力越大,待遇自然也就越好,但这些位阶高、事权大的官,皇帝通常不放心委任给大臣,这样这种职位渐渐就和事权剥离开来,所以常常出现官品最高的职位,并不是事权最大的职位,比如唐代官品最高的正一品的职位是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这三个职位在历史上曾经是相当于“宰相”(类似于今天的政治局常委)的存在,所以位阶也最高的正一品(类似于今天的正国级),但在唐代,这三个以前的相当于“宰相”(政治局常委)的职位的位阶仍然最高,是正一品(正国级),但其“宰相”的事权却被各种新的职位所取代,并无什么真正的事权,也就谈不上什么权力了,担任三公,只代表拥有最高的政治荣誉而已(享受正国级待遇)。
唐初真正的“宰相”是三省(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长官,中书令、尚书令和侍中,这三个实权派的职位的官员不过是正三品(相当于正部级),这三个在以前只是三公的下属,其官品自然比三公为低,但正三品的他们拥有的权力却远远大于正一品的三公。
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于正部级的官员在行使正国级的官员的权力,这样皇帝比较放心。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行使正国级官员权力的正部级职位(三省长官)其位阶不断上升,因为它权力大嘛,自然会使得位阶慢慢提升,因此三省长官差不多到了宋代,就都成了正一品了,但这时三省长官又开始让皇帝不放心,于是皇帝又让更低级别的官员来行使三省长官的权力,比如宋代,当年正三品的宰相中书令这时成了正一品了,但这个职位却成了个荣誉职位,并无实权,真正行使中书省的职权的是唐代正四品(相当于副部级)的中书侍郎。
如此循环往复下去,就形成了正一品的职位在大多数时候都不是权力最大的职位。

参考:
问历史问题,尤其是制度方面的问题,只说一个古代简直是太难为人了。
各朝各代的一品官概念都是不一样的知道哇。
本问题下面几个比较靠谱儿一点的答案,譬如@皇帝不称朕 回答了明代的情况。
@苏木的文字纪行 概述清代。
@只爱潘多拉 解释了唐代和宋代高品级职位权力虚化的过程。
大概意思就是承认,一品官确实都是虚职,没有实权。
于是我觉得我真的有必要站出来说一下金元的情况了。
实际上在金代和元代,一品京官就是有很高权力的,根本就不是荣誉虚职。
就金代而言,三师、三公是正一品,也是虚职没错。
但尚书令也是正一品,是掌实权的。

尚书省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从一品,由于尚书令不常设,所以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被称为宰相,是正经八百的,大多数时候掌握最高权力的大臣。
枢密使、都元帅则是掌管军事的从一品高官,也是大权在握。
判大宗正事和宣抚使也是从一品,分别掌管皇家事务和边境事务。
元代继承金代制度,把尚书省改成了中书省,但是因为元世祖时期皇太子当过中书令,后来中书令成了虚职,于是把左右丞相提升为正一品,是掌握最高权力的大臣。
平章政事、枢密使、御史大夫都是从一品,包括判大宗正事、大司农事等等也都是从一品,都是掌握实权的。
所以说北方少数民族统治时期还是比较耿直的,九品十八级全都用上,没有虚置一两个品级的必要对不对,最高权力就分配最高品级,多么简单明了~
参考:
品级这个东西跟权力从来都不是一回事儿!以唐王朝为例,尚书省的事实主官——左右仆射不过才从二品而已,而中书省的中书令、门下省的侍中只是正三品。
但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头——宰相!换句话说,唐王朝的宰相也不过从二品、正三品而已,但他们的权力却一点儿也不小,门下省甚至有权驳回皇帝的圣旨!反过来讲,唐王朝的十六卫大将军也都是正三品,但他们的实际权力却要远低于尚书左右仆射、中书令和门下侍中!换句话说,品级相同,实际权力也可能相差悬殊。
以清王朝为例,加兵部尚书衔的总督是从一品,驻省绿营的提督是从一品,但加兵部尚书衔的总督却有权节制提督!甚至加兵部侍郎衔的、正二品巡抚,也有权节制从一品的提督!所以,品级这个东西跟权力从来都不是一回事。
▲加兵部侍郎衔的巡抚正二品▲驻省绿营提督从一品,却要受巡抚节制古代的一品看起来非常很吓人,但却不是所有一品都有实权。
像隋唐时期的一品,无论是正一品还是从一品,要么是与爵位“绑定”的品级、差不多就相当于“长期饭票”;
要么就是一些虚衔,像什么太师、太子太保、开府仪同三司之类。
说白了就是提高政治、经济待遇用的,如果没有被委以明确的差使,基本等于就是皇帝让你回家养老了……这一点在唐朝尤为明显,因为宰相才只是从二品、正三品,所以正二品及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但明清不同,以清王朝为例,协办大学士、尚书、加衔总督、提督等等,都是从一品;
殿阁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等等,都是正一品。
这其中,领侍卫内大臣、尚书、加衔总督、提督等等,都是实职!而且权力还都不小。
殿阁大学士、协办大学士要具体来看,如果没有兼任其他职务、没有进军机,基本等于虚衔。
但如果兼着其他职务、甚至进了军机,殿阁大学士、协办大学士的权力还是不小的。
▲文华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和珅画像当然,明清也有一品虚衔,像什么太师、太傅、太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之类,依然还是虚衔,主要是用来给大臣加衔、提高政治和经济待遇用的。
比如晚清时期的袁世凯就曾经被加太子太保衔,故称“袁宫保”。
名菜“宫保鸡丁”里的那个“宫保”其实也是这个东西,因为“宫保鸡丁”的发明者丁宝桢、就是宰了大太监安德海的那位曾经被加太子太保衔、人称“丁宫保”,所以他发明的爆炒鸡丁就这样跟着水涨船高、成了“宫保鸡丁”。
综上所述,自古以来品级与权力都不是一回事。
某些爵位、职位或虚衔品级虽高,却未必有实权;
有些职位品级虽不一定高,权力却不小。
总而言之,得看皇帝用不用你、信任不信任你。
像清王朝的伯爵及
可皇帝要是不信任你、不打算用你,所谓“超品爵”也不过就是一张可以传给后代的“长期饭票”而已,什么理所当然的权力也没有……
参考:
自九品官阶制度开始,官员等级都是严格限制的。
比如唐宋宰相只有三品,尚书四品。
如此设置的原因在于,太师等一二品是赠官,大臣赏无可赏,就只能給虚爵虚职供养了。
明代废黜宰相,内阁首辅大学士只有可怜五品,但官员级别普遍提高了很多,尚书达到正二品。
但大体是一样的,一品京官还是虚职。
清代官职设置复杂,一品实权京官出现,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銮仪卫事大臣,五殿大学士等。
从一品更多,尚书,左右都御史,九门提督,内大臣等。
这是因为满清需要拔高满族官员级别,比如一个小小的八旗佐领,理论上管300人就是正四品。
文职笔贴士更是有八七六五四这5个品级,一旦转成中央体系后就可以迅速占据更高位置。
如,笔贴士20岁,以七品计,中央体系内十年可晋升到五品,仅平转地方官就是正五品的直隶州知州,或从四品知府。
再十年就基本能晋升正二品巡抚,掌控一省,此时年龄通常不超过45岁。
而汉族进士平均年龄以25至30岁计,从七品起仕,三年常规晋升知县正七品,此后20年能晋升从四品知府或正四品道台就已是飞速。
最终晋升巡抚则通常需要30年
还得每三年一升,一步都不能拉下。
此时已约五十五至60岁了。
当然,提高满族官员级别,对应也要提高汉族文官级别,但总体不过一两级。

参考:
我国古代官吏制度可以追溯到西周,西周时地位最高的三个职位是太师丶太傅丶太保他们被称为三公是当时的一品大员。
由于当时实行的是分封制,三公威胁不到天子权威,所以三公之位最初都是实授。
到了秦汉时三公变成了丞相丶太尉丶尉史大夫(汉朝又设立了大将军和大司马,这时三公之位有司徒丶司空、司马)这时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在幼帝继位时会一度臣强君弱先后出现了吕不韦丶霍光丶王莽丶曹操等随意废立皇帝的权臣,到了唐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实施了爵位和实职分开的制度,规定唐朝宰相只是三品,(郭子仪和裴度也只是因自己的爵位尊贵成为了一品。
)三公等一品职位成了退休官员荣誉。

参考:
如是明代,看看海瑞最后的官衔就应该是知道了怎么回事了。
他最后还是什么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正二品从一品官阶,但是南京的职位权利在哪里呢?
死后连付棺木都买不起。
还是同僚凑钱安葬的。
可见不过是个虚衔罢了。

参考:
百度下不就知道啦!或者历史书多看点。

参考:
这个问题需要笼统的回答。
因为,中国古代的皇朝代太多,无法用一个朝代说明。
总之来说,宰相为一品大员的朝代很多。
不能说古代一品大员都是虚职。

参考:
品级制度是从魏的九品中正开始,到唐朝以经相当完善,极致是清朝。
但从唐朝开始,职务使职化。
官员实职变成‘使职’,实际上是皇权集中的结果,品级变成官员身份的功能越来越强,而作为官员职务,功能渐弱。
虽然宋朝有过改革,意
到了明朝官员使职反而与品秩完美融合了。
但是基于九品中正制度下形成的官职也脱离了实职,变成虚职的荣誉头衔。
其中一品自然是最具荣誉性的。
一品官职主要是三个方向,掌朝廷的‘相’,教皇帝的‘师’,主皇族的‘宗’。
其中主皇族的宗正官不同时代品秩也是不同的,一般也是实授的。
毕竟授职者都是皇帝的亲族。
而相,是一朝的主官,权柄至崇。
三师作皇帝的师,地位也是至崇的。
而相,除了明清皇帝大揽权柄外,都是实授的,但都会分权多职。
反而是三师更加的虚职、荣衔化。
一品的官由于至尊,所以都是分划成多个官职,每一个官职在不同层面上都有差不同至崇。

参考:
管的范围小,县官七品,管的范围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