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不自杀结果怎么样

公元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率领大顺农民军攻陷了北京外城。
明思宗(年号崇祯)朱由检眼见大明江山大势已去、社稷倾覆在即,绝望之下,他用刀剑逼迫周皇后自尽,随后亲自杀死幼女昭仁公主,又砍伤了长女乐安公主,最后命左右侍从护卫太子朱慈烺乘乱冲出禁宫藏匿逃亡。
将这一切安排完毕后,崇祯皇帝爬上煤山,在一棵松树上自缢身亡。
一代末世帝王,瞬间化作南柯一梦。
由铁血帝王朱元璋一手缔造的大明帝国存在了276年,最终也逃脱不了彻底覆亡的可悲下场。
上溯17年,公元1627年,那位痴迷于“躲猫猫”游戏和木匠活的熹宗皇帝死了 。
因为他没有子嗣,按惯例由他的亲弟弟朱由检继位,改年号崇祯。
崇祯帝是大明第十六位皇帝。
他这年才17岁,年纪虽小,却也十分精明干练,个性刚强,颇思振作。
史家对崇祯评价颇为不恶,认为他登基后立即辣手铲除为害日久的魏忠贤阉党,为重振朝纲,他夙兴夜寐处理政务,还是很想有一番作为的。
这样一位想凭借自己的努力挽狂澜于既倒的勤勉皇帝,最终却成了亡国之君 。
历史老人这个玩笑开得有些残酷。
据说,新继位的崇祯皇帝十分勤政,常常亲自批阅各地奏文至深夜,有时甚至通宵不眠。
他凡事亲力亲为,日理万机,兢兢业业,欲尽全力“挽狂澜于既倒”。
然而,形势比人强,柱石已朽,大厦将倾,人力岂能支撑?
也有学者评价崇祯帝性格刚愎自用,猜疑心重,小气、刻薄、寡恩 。
但这种个性也不会像他那位性格柔弱的哥哥那样易于被人操控。
彼时的大明,内忧外患接踵而至。
明末时,内有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之忧,外有强横如虎狼的满清八旗兵虎视眈眈之患,败局早已注定。
好比击鼓传花的游戏,经过几代荒诞帝王的传递,刚好传到了崇祯之手,这鼓声便嘎然而止。
勤勉任事的崇祯帝只能算是大明最生不逢时的倒霉皇帝。
崇祯很勤政,也很努力,似也并不昏庸,不是大家一贯认知的那类沉溺于酒池肉林,脚底流脓的坏皇帝 。
可为什么大明还是在他手上亡掉了呢?
有这样一种看法:明亡于崇祯,根在万历。
万历皇帝在位48年,是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万历上位早期,在名相张居正的辅佐下,还是比较勤于政事的,也算有所作为。
在他执政中后期,因与文官集团的矛盾愈加激烈,双方势同水火,难以调和,因此他赌气不上朝,罢朝的时间竟然将近三十年。
因这位亘古罕有的奇葩皇帝长期“打酱油”,文官集团的竞争与内斗如脱缰之野马,愈加难以羁縻,导致大明政治更趋黑暗、腐败 。
宦官集团见皇帝“撂挑子”不干,乘机把持权柄,祸乱朝纲 。
北方的女真诸部落乘机坐大,变得尾大不掉,并逐渐丢掉了对大明这个南边强邻的最后一点敬畏,竟暗生逐鹿中原之野心,因而种下了明朝灭亡的败因。
倒霉催的崇祯帝朱由检,恰好成了这场击鼓传花游戏的最后那个接棒者。
严谨一些的观点认为,可以将明朝灭亡的原因分为内因与外因两个要素 。
内因是阶级矛盾日益激化而使衣食无着的农民奋起反抗,外因则是骁勇善战的新兴女真贵族发起了以觊觎中原、夺取天下为最终目的的公然挑衅所致。
黄仁宇先生认为,崇祯登基称帝时,正值气候地理变迁上的小冰河期 。
中原、西北一带地震、水灾、旱灾、雪灾、雹灾、蝗灾、瘟疫不断,特别是一贯苦寒贫瘠的陕北,赤地千里,颗粒无收,人民卖儿鬻女,无以为生。
在这种绝望的情形下,农民起义、边兵哗变的事件更是日日上演,渐成常态。
农民军与明军进行了长期殊死搏杀,虽屡遭挫折,但却总能奇迹般的浴火重生。
李自成率领的闯军在长期的斗争中脱颖而出 。
他自称闯王,提出“均田免粮”、“三年不征”的口号,吸引了大批流民与明军边兵、溃兵加入 。
在血与火的锤炼中,渐渐成为实力最为强劲的一支农民武装力量。
李自成的大顺军与张献忠的大西军大量杀伤明军的有生力量,最终将明王朝的统治基础彻底摧垮。
崇祯二年(1629),后金第二任皇帝皇太极率八旗劲旅绕过长城关隘,突然杀到北京城下,将北京城围得水泼不进。
驻扎辽东的名将袁崇焕星夜疾驰,紧急回师与后金军对峙于北京城广渠门外。
皇太极忌惮谋勇兼具的劲敌袁崇焕,于是使出离间计,命人四处散布袁崇焕欲起兵谋反的谣言。
崇祯皇帝生性多疑猜忌,且刻薄寡恩,他一直恼恨袁崇焕诛杀岛帅毛文龙,于是命人拘拿忠心无二的袁崇焕 。
经六部六卿会审,竟然将袁寸桀于菜市口。
让人不寒而栗的是,无知愚昧的京城百姓居然争食袁氏的心肝、皮肉,并引为快事。
崇祯冤杀大明柱石之臣袁崇焕,可谓自毁长城,堪称一出令亲痛仇快的人间惨剧。
清军退兵后,明廷似乎察觉中了敌人奸计,然而英雄被桀,怨气冲天,炎夏飞雪,后悔亦为时已晚。
皇太极于1635年彻底打服蒙古,接着又荡平朝鲜,没有了后顾之忧的他于次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
清朝正式建立。
皇太极先后五次率清兵经长城杀至明直隶、山东、河南北部一带,史称清兵入塞。
彼时的山东、河北一带,连年遭灾,瘟疫流行,饿殍遍野,民不聊生。
可为防御清军入侵,大明连年用兵,大量的有生力量与民脂民膏被填到辽东、华北前线这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中去了。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之后,大顺军向东发展,克山西,定河北,最终进入北京。
崇祯帝朱由检自挂东南枝。
立国276年的大明王朝灭亡。
1644年又称顺治元年,被史家视为清朝正式入主中原的起点。
清军在山海关一片石血战中,出其不意击溃李自成的大顺军,然后在明降将吴三桂的带领下得意洋洋地进入北京城,成为这场激烈角逐的最后胜利者。
有明一代,荒唐帝王不甚枚举,但崇祯似乎不是这些奇葩中之最烂的那一朵。
崇祯登基后,殚精竭虑,筚路蓝缕,惨淡经营,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
相较于他的那些荒诞怪异的前辈,其气象与做派还算清朗,确实不像亡国之君。
然而,大明这艘千疮百孔的巨舰又确实是葬送在他的手上,或许是朝廷积重难返,或许是明朝气数已尽,或许是他
崇祯帝朱由检虽有心振作,却无力回天,最终成了货真价实的亡国之君 。
他孤零零地自挂于煤山之巅的那颗小松树上 。
彼时,山脚下的京城里厮杀声闻,火光冲天。
大明即将灰飞烟灭。
假如他不自缢煤山,而是侥幸混出京城,然后联合各地明朝残军对抗李自成与满洲八旗劲旅,但那也不过是回光返照,多苟延残喘几日而已 。
看看后来南明小朝廷的糟糕表现便知端倪。
历史无法假设,更不能推倒重来。
明初制订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之帝鉴,让崇祯没有第二种选择。
崇祯的命运和腐朽大明早已紧紧的捆绑在一起,社稷倾覆之际,他除了“自挂东南枝”外别无选择。
历史的天枰早已倾向满清,即便崇祯不自杀 ,也终将无法扭转碾压一切的滚滚历史车轮。
原创作品 剽窃必究插
至于是什么作用,则要看他是留在北京被俘,还是逃到南京去继续执政。
以李自成但初的计划来看,一旦崇祯被俘是不太可能有生命之危的。
因为李自成东征大萌目的并不是立即取而代之,而是想逼迫崇祯册封自己为陕西的土王,合法控制自己的地盘。
所以崇祯活着比死了对他更有作用。
那些刚刚投靠他的山西和宁夏地区,有大量的前明官吏和军队。
手握崇祯对于压制他们也很有作用。
在崇祯活着的情况下,山海关的吴三桂应该找不到什么向大清投降的借口。
那么清军的入关就必须绕开那里,从原计划的漠南蒙古南下。
继续从过去走过的古北口进入北京。
但相比一片石时候的突然杀出,这样显然要困难很多。
即便是任然发生一片石大战,让李自成丢失北京,崇祯也可能被闯王捏在手里,继续担当吉祥物。
倘若崇祯提前南下,在南京继续执政,那么情况反而会比上面说的这些要难办。
吴三桂可能继续因为压力而倒向清军,带着清军在华北迅速抢占地盘。
而崇祯在南京将面临一个不亚于北方时候的棘手局面。
大量的地方官吏和豪族,已经在实际上脱离了中央束缚,不容易指挥。
新建立的江北四镇则可能依然投靠清军,崇祯势必在南京遭到劫难。
以崇祯的性格,离开北京都非常困难,再丢南京恐怕是无论如何都受不了的事情。
历史上的煤山上吊,可能就会把地点改成紫金山了。

参考:
崇祯皇帝不自杀结果怎么样?
历史不能假设,但不妨碍我们依据当时的历史做一点想象。
崇祯皇帝即使没有自杀,他也很难控制局面,最佳的结局是偏居一隅,形成划江而治的南北朝(这个难度也最高),中等的结局是逃避海外(比如台湾),下等的结局是被消灭(可能性极高)。
其实崇祯真的可以不自杀吗?
如果他不自杀,他会被大臣们道德绑架的舆论喷的体无完肤,还是死了清净。
昔日,崇祯皇帝在内外两条战线上疲于奔命,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外有蒸蒸日上的满清小恶狼,感觉再拖下去,大明国终有一日就顶不住了,于是,崇祯指示兵部尚书陈新甲与满清谈判,协议和解,以便于腾出一只手,集中火力同农民军作战。
但消息泄漏出去,朝廷众大臣像砸了锅一样,群情激奋,纷纷把议和指责为卖国的可耻行径,要求朝廷务必和满清鞑子死战到底也坚决不能屈服,否则就是汉奸卖国贼,良心大大坏了。
崇祯无可奈何,只好杀死陈新甲作为交代。
满清政权本来也有诚意愿意和解,但听说陈被杀,觉得自己被人耍了。
不甘心受人愚弄的清军大举进攻明朝,明朝大败。


好,我们就假设崇祯脸皮厚,他没有自杀。
我如果是崇祯,可能会和大顺军和解,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满清,条件就是以后划江而治。
如果抗清成功,长江以南就给大顺军做地盘,大明朝保留长江以北的地盘。
不过问题又来了,满朝道德帝们会允许他这样做吗?
所以,这个最难。
逃避海外,比如到台湾岛去避避风是一个不错也不好的选择。
当时大明的海军还是比较有实力的,台湾离福建虽然只有一百多公里,但要攻打不是那么容易的。
缺点就是台湾当时刚刚开发不久,人口基数少,生产力不发达。
崇祯如果逃避台湾,应该可以至少支撑20年
再久就难说了,因为他是皇帝,目标过大,敌人肯定会重点关照这个地方,不断派兵来攻打。
所以,最终大明政权也会被终结在这里。
如果他不死,被其他皇室胁迫退位就是上苍保佑。
他被消灭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明末局势复杂,我们难以肯定是那一股势力消灭了崇祯,但大明朝显然难以中兴,因为国家的根基已经彻底岚了,崇祯显然没有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他也不是神,最终是难逃一死的。
大厦将倾,岂是
现在的历史书认可的明朝灭亡的时间点是北京城被闯军攻破,崇祯皇帝于煤山上吊自杀殉国。
那么如果崇祯皇帝出逃到了南京也就意味着明王朝只是在中国北方地区统治的结束,而不是作为全国政权的覆灭。
一切假设的开始如果“总督中外诸军”的末代成国公朱纯臣没有投敌,而是放崇祯皇帝从朝阳门跑出北京城,快马加鞭的狂奔四十里到达通州码头,乘船迅速撤到“宫室俱在,六部尚全”的旧都南京,恐怕整个中国的明清历史将改写了。
那将会发生什么?
政治态势的改变如北宋“靖康之变”后,康王赵构难逃,在商丘登基为帝,南宋建立(后成南宋),迁都临安(杭州),凭江南半壁苟安百余年。
赵构是宋徽宗第九子,是名正言顺的皇子。
他的具有代表宋朝皇位的合法正统性,所以南宋政权建立时,内部权利过渡期比较平稳。
反观而南明的第一位皇帝是朱由崧,他是福王朱常洵(万历皇帝最为宠爱的次子)的庶长子,是崇祯皇帝的堂兄弟。
崇祯皇帝殉国后,在各方势力的平衡下,把这位酒囊饭袋,好色庸徒立为皇帝,年号弘光。
在这里朱由崧的皇位法理继承的不正统性引发的皇权无法集中大问题,明朝以藩王之子入继大统的上一次案例是明世宗朱厚熜,以当时明帝国的形势尚且引出了血腥无比的大礼议之争,何况此时只剩半条命,各方势力割据的残明。
朱由崧的身份和能力根本就无法控制朝局,南明内部文有史可法,马世英,钱谦益,阮大铖各种党争内斗,武有江北四镇以“天子恩人”,“从龙元勋”自居,先是烧杀抢掠,再后驱兵互伐,在没有核心权威的情况下何谈团结?
最终清朝大军南下,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南京开城投降,朱由崧落了个坐着驴车投降押赴北京处死的下场。
所以,别说是崇祯皇帝撤到南京,哪怕是朱慈烺、朱慈炯(崇祯之子)这哥俩儿有一个活着到了南京,形势可能也大为改观。
至少名义上是合法的继承皇位而不是被各方势力拥立为帝的,皇权的威严可以快速树立。
军事态势的变化在北方,明亡初期,大量被打散了的将领将率领军队南撤勤王,而不是就地投降。
还有有能力的朝廷官员和大量的百姓将开始南迁,而不是加入大顺政权。
如吴三桂(也只有崇祯能调的动)等,当时率领的勤王关宁铁骑(听闻崇祯后自尽回防山海关)可以弃守山海关,迅速突围南撤,而不是赴背受敌,坐守孤城,这样可以为明朝带回数只可以与八旗兵抗衡的生力军(来去是梦)。
崇祯可
经济态势的变化江南本为富庶之地,鱼米之乡。
明末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有张献忠)四川部分地区,两粤,云贵等广大地区并没有受到北方连年战乱的严重波及,也没有因天灾如旱涝蝗疫造成的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景象,如果崇祯皇帝迅速的撤往江南,等于相对来说抛掉了北方沉重的经济压力和军事压力,可以快速的恢复生产,稳定住形势。
及时补充军饷,扩大征兵规模,加紧军队训练,同时建设前线防御堡垒,减少税收缓解社会矛盾。
未来局势的变化反观北方,李自成占领北京城后必然要面对秣兵历马准备南下的清军,假设前文所说吴三桂弃守山海关南撤时,把山海关让给李自成,让李自成迅速占领山海关与关外清军对峙,同时大顺加强宣化,大同至潼关一线的防守,挡住了清军,那么很可能出现新的蒙、金、宋三国时代(成败皆空),而清军也就没了为崇祯皇帝“复仇”的噱头,那便会是赤裸裸的数年才能见分晓的清顺战争,而南明也就可以得到休养生息,恢复国力,伺机北伐,光复河山的机会。
总结但历史就是历史。
明朝后期,皇帝的任性,藩王的寄生,国库的空虚,朝廷的党争,吏治的腐败,接连的天灾等等因素造成明朝的灭亡,如果崇祯皇帝逃到南京能有时间及时缓解或改正这些问题的话,明朝续存百年可能也会成真。
来去是梦,成败皆空感谢您的阅读,
而他刚愎自用,志大才疏等个性弱点也使他难以控制朝政。
但是在李自成逼近北京城时,崇祯皇帝还是有多个选择,可以挽救明朝于水火的!第一个选择就是李自成主动提出的,崇祯承认他为“西北王”,他甚至可以帮助崇祯抗击后金。
虽然后世的很多史学家认为李自成毫无诚意。
但是,从李自成后来的种种行为和他一贯宣称的:他更喜欢西安,不喜欢北京来看。
也许李自成也没有完全准备好当皇帝。
而如果崇祯皇帝能够从大局出发,接受李自成的条件,甚至做一段时间汉献帝,利用李自成的军队抗击后金,在其两方恶战之时,再侍机调动南京的史可法等的精兵良将勤王。
完全有可能乘李自成和后金两败俱伤之机,重新占据主动,夺回失地!第二个选择就是效仿宋高宗赵构,南迁到南京,成立南明,让出北京城给李自成。
其实这也是明成祖朱棣在几百年前就给其后世子孙设计好的一个万全之策,比起南宋,明朝甚至在南京有整套朝廷班子。
但是,崇祯皇帝为了所谓的天子守国门的虚名,为了不承担后续失败所留下的骂名。
迟迟不敢提出南迁,而寄希望于油滑的大臣们帮他提出。
最终错失良机。
而其后的明朝宗室成立的南明因为不是崇祯皇帝后代,因为名不正言不顺,造成了后来的内乱。
若崇祯皇帝统领南明,则南明必然又是一个南宋,甚至还可以延续几百年!
参考:
提前半年南迁,作好南守北战规划,一切还有百分之五十的机会!而当北方无法保守,南方又措不及防的情况下,一切都己经来不及了!正是形势比人强啊!
参考:
我很不屑于回答问题扯别的没用的废话来凑字数,知道就说,不知道里别回答。
下面我说说我的看法,毕竟历史是崇祯死了,大明亡了,所以我说的都是猜想。

我认为崇祯皇帝即便不自杀,应该也逃不过明王朝覆灭的境地。
明朝进入崇祯年间已经被造的千疮百孔,先说李自成为什么造反?
李自成其人,本来是陕西米脂县的一个地地道道的肌肉棒子加农民,因为吃不起饭,吃不起饭,一个国家的人民都吃不起饭了,那么发生叛乱我想不过分了吧!毕竟谁活着都得吃饭吧!如果活着不需要吃饭,那么李自成造反就该千刀万剐!李自成吃不起饭,所以就跟高利贷借钱过日子,但是由于当时的高利贷比现在的都黑,所以利滚利,李自成还不起,然后就跑路了,他这一跑不要紧,由于崇祯施行连坐之法,所以他这一跑路,可苦了那些跟他绑在一起的老农民,本来吃不饱也就算了,这下还白白得了一个牢狱之灾,这个“馅儿饼”太硬了,我想谁也吃不起,在那个年代穷人进了监狱,基本跟死了是一样了。
一些基层工作人员都吃不好,穿不暖,你想想穷人进了监狱会怎样?
命大的撑个一年,命短的几天就被整死了。
而由于李自成跑路,犯得是死罪,所以相关人员统统杀掉。
如果再不反,那就跟猪没区别了。
我上面说的情况只是一个缩影。
具体没有人性的政策还很多,在此不多赘述。
李自成跑路了以后,投靠了他舅舅,也就是当时的闯王高迎祥,因为亲戚关系再加上李自成是个肌肉棒子,有把子力气,所以当即被任命为闯将。
之后高迎祥被明将孙传庭打死,李自成被推举为新闯王。
李自成不服气,继续跟孙传庭干,结果被孙传庭就像打老鼠一样,没几下就被打的窜进了商洛山。
其他几路起义军,也被明军各种各样的收服。
然后崇祯就开始专心跟后金干。
到这里为止,国家经历平叛,各地被战火烧毁,商业和农业基本完蛋了,王朝的基本框架也快打散了。
但就在平叛期间朝廷各党派都斗争不断,最关键的是崇祯这
清朝的天下有一半是崇祯的爱将吴三桂打下来的…这就是崇祯干的事儿。
虽然崇祯此人干工作兢兢业业,挺勤快的一
崇祯活着的时候都被李自成打进了北京,让他再活了又能怎么样呢?
我想最终结果还是灭亡!
参考:
走到绝路上的人,才会选择自杀!崇祯已经知道他无力改变,所以才自杀而亡。
明朝的灭亡,不会因为崇祯的死活而改变。
压在明朝头上的三座大山,决定了明朝必定灭亡。
就算朱元璋复生也不能改变。
更甚者,就算是现代人穿越回去,也不见得能够改变明朝灭亡的命运。
1644年4月25日,崇祯把自己,挂上歪脖子树的那一刻,心中也许有过怨恨,也许有很多遗憾。
只是不知他是否反思过,明朝到底怎么就亡的呢?

乾隆帝对于崇祯的评价充满了褒义。
乾隆曾言:“亡国,由于神、熹二宗纪纲隳而法度弛,愍帝嗣统时,国事已不可为”。
将明朝灭亡责任归于到了明朝的神宗和熹宗身上。
而南明时期的大臣,对他的评价更高,将他称为千古之圣主。
但在高丽,却有一个官员却将崇祯当作了反面教材。
在他劝诫朝内君主的时候,就建议道:勿要像崇祯一样“荒淫亡国”。
说实话,崇祯荒淫这事,真不知道从何说起。
但也谈不上什么圣主。
相对而言乾隆说得还相对比较中肯。
大明王朝,败亡于崇祯期间这不假。
但是把亡国的全部责任,全部推到他身上,是说不过去的。
如果真要算一算明朝为何而亡,我觉得有三点主要原因,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首先,在明朝末年的时候,全国的土地已经高度集中。
以当时各地的藩王为例,他们所占有的田产,已经高达50万顷,也就是说750万亩。
有的省份,更甚者已经半数归于王府。
外加上其他的官僚、土豪等占有的田产。
可以说当时的百姓基本上到了无立锥之地的地步-----生不起,更死不起。
其次,就算在当时侥幸保有田产,面对各项赋税,破产也是迟早的事情。
比如说,明朝平均每亩的产量在2.3石[=dan4]左右,而要上缴的赋税一般情况下是1.2石[=dan4],而更甚者要上缴2石[=dan4]。
百姓们辛苦一年,所剩的粮食寥寥无几。
除了佃租之外,还有各种赋税。
比如说各项加派的赋税,甚至还有预征。
预征就是提前透支下年的税费,但是下年会不会还,那就要看环境了。
到了万历年间后,面对北方后金的战争,又增加了“辽饷”,单此一项就达到了900万两白银。
平摊在百姓身上,又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到了崇祯年间,更是又增加了“剿饷”和“练饷”,“剿饷”每年330万两,练饷”每年730万两。
光此三项,每年额外的征收就已经高达2000万两白银。
我们知道,在“康乾盛世”时期,乾隆辛苦了一辈子,也才攒下了1000万两而已。
崇祯如此征税的方式,按说他应该会非常的富有,但是结果却是连军饷都发不出来。
最后的结果,就是各地的百姓,纷纷破产,各地起义军烽火四起。
最后,就是明朝后期官僚体系,已经严重腐败。
皇帝不理朝政,宦官及朝内官员,争相专权,朝堂内部一片混乱。
比如我们熟知的太监刘瑾、魏忠贤等等,他们当权时期,宦官集团已经严重干扰了朝堂的正常运营。
同时,再加上当时党派林立。
相互之间明争暗斗,相互排挤,相互残杀,已经成为了朝堂之中的常态。
以至于明朝的上层架构,基本上脱离了基层,天下百姓早已经不是他们所关心的事项。
而与之相伴随的,还有军事上的腐败。
在朝堂内部争权夺利的时候,军队也同样受到影响,更是有样学样,不光军力衰败,边备也相继废弛。
特别是在辽东等地,更是严重。
比如说,克扣军饷、杀民冒功等比比皆是。
辽东总兵李成梁就是一个例子,在他当权时期,娇纵贪墨、苛索殃民都是常有的事,更甚者还会将朝廷下发的赏银公饱私囊。
面对上级的压榨,驻守的官兵,也是常常不守军纪,将军备库内的火药,盗出贩卖。
每次少则几百斤,多则上千斤,这都是常有的事。
而官员对此,也是不进行核查。
如此情况,面对后金时输多胜少成为一种常态,也就不足为奇了。
更甚者,在后期军屯损坏,兵卒作乱的事情,也常常出现。

作为王朝根基的民心,在生不得,死不得的情况下,对朝廷早就失去了信心。
虽然崇祯帝也曾经试
也许在朝臣眼中,他是一个“圣主”,但在百姓眼中,他比之前几任皇帝,更要不堪。
而当时面对内忧外患,所有的官僚集团,更多的将精力放到了自己的小圈子内部利益之中,早已经没有了“向心力”。
军队受此影响也变得毫无战斗力可言。
从这种种迹象而言,明朝没败亡才是奇迹。
就算没有满清的威胁,也已经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刻。
就算是朱元璋复生或者康熙帝穿越到崇祯身上,他们也没有办法改变这所有的一切。
总之,崇祯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死于不死,没有任何区别。
但也不能将所有的责任全部归结在他身上。
就算是,我们现代人,了解了所有的前因后果后,穿越回到了那个时期,你觉得你就真的能改变这一切吗?

参考:
崇祯皇帝不自杀,那就是“他杀”。
当李自成打进北京的时候,崇祯皇帝几乎已经是真正的“孤家寡人”——除了一个随从。
假如崇祯没有选择自杀,一旦落入李自成之手,那就是先受辱,再被杀。
看看李自成进京后如何对待明朝大臣就知道李自成会如何对待崇祯,同时,即使是崇祯自杀了,李自成也只不过多看两眼,然后草草埋掉。
因此,想和李自成这样的格局的人,谈什么别的,很难。
假如有幸逃出北京,估计等他跑到南京的时候,南京城里已经坐了一位新皇帝了,南京的那些朝臣们必以“弃国而逃”的罪名把他杀了,崇祯这个皇帝在位的时候,真的得罪了很多“朝臣”,就是他在北京上吊死了,也没见有多少“明朝忠臣”为他殉葬守节。
所以,崇祯站在煤山上的时候,不是心灰意冷,而是绝望而心死。
对社稷的绝望,对满朝文武的心死,所以他选择了自杀,他知道,也许这是他最有尊严的选择。

参考:
崇祯太过于刚愎自用了,也可以说迂腐。
本来李自成攻打到北京城在时,曾派人传话给他,只要答应闯王的两个条件,就可以退兵并且帮助明朝攻打北方的后金女真。
一,要钱。
二,要明正式的封王。
这两个条件崇祯都没有答应,并且大发雷霆的指着来使的鼻子骂道“区区草寇反贼有什么权利和朕谈条件!”本来崇祯在李自成来之前,还有机会迁回南京,继续周旋的。
可是他忘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个道理。
一味的死扛到底。
最终错失了两次机会。
可惜啊,可惜。
如果他不自杀的话,怎么假设呢?
估计落在李自成的手里也落不了好下场。
古代帝王是代表着最大的封建大地主。
而当时由于小冰河的冲击百姓流离失所,痛恨朝廷不管不问。
李自成会不会把他拉出去在百姓面前批斗而立闯军的威信这一点真不好说。

参考:
不会比南明多续太久第一,清的实力很强,经过皇太极的改革,后金全面汉化(这时候该改叫清了),政权机构完善,中央集权加强,李自成后期战力比明军还强,和清军打,一样吃败仗,第二,明朝太散,清平推李自成的时候,墙头草带路党简直不要太多,利益面前,国家民族都抛之脑后,而南方富庶地区是文官集团的基本盘,为了今后的利益,政治投机党只会更多,南明那几个王爷,有几个是真的在保家卫国?
基本都是想借机过皇帝瘾的,崇祯不死,正统虽然还在,但就变成政令不出南京了,战斗力别抱太大希望,第三,金的南面是南宋,但北面还有个蒙古,不能一心灭宋,但清已经把北方差不多都打服了,可以安心南下,所以,就算崇祯迁都南京,清军一样平推从所谓“基本标志”这个角度讲,大明王朝依旧存在,减少一些历史悲剧色彩,也给予汉人等誓死反抗,坚持战斗的勇气。
从性格角度讲,朱由检虽不甘平庸,有中兴之志,但性格有明显缺陷,面对如此之局面实难成为一个守成之君。
从历史规律角度讲,用当年明月先生的话说,明代不应是亡于党争而是“气数已尽”,国家机器不堪重负,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自然之理也。
所以,综合来看,此为续命之法而非釜底抽薪之策,虽能间接的稍稍有力抗击清军和李自成,却避免不了灭亡之命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