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想推翻满清为啥会失败

第一,道统上中国人对战争向来十分慎重,讲究“师出有名”。
满清在入关时,打的是“为崇祯报仇”“为崇祯发孝”的幌子。
吴三桂,他出兵虽然打的是“反清复明”的幌子,但是他对南明军队多次交战,甚至最后亲手杀害南明帝朱由榔。
这样子,他的“反清复明”大旗树得,就没有人真的信。
第二,时机上吴三桂起兵在1673年,彼时,距离清军1644年入关已经30年,清朝在中原已经初步站稳了脚跟。
距离康熙1661年登基,已经12年。
距离康熙1669年除鳌拜,已经4年。
这等于就是:一隅抗全国,并且当时的清廷中央政府已经完成集权,决策效率高,康熙英主之像初步显现,第三,地理上中国的整个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因此历朝历代,大都是从北方统一南方。
从南方向北方进攻并成功的,即北伐成功的,仅有朱元璋一例。
其余失败的比比皆是,从最早的蚩尤北伐败于逐鹿,恒温北伐败于中原,南朝北伐失利、南宋北伐失利。
而从云贵川的地形上,外军想要攻进去,难!当地的军队想要走出去,更难!第四,战略合纵上彼时,除了清廷、吴三桂,还有台湾的郑经,也是重要的一支力量。
吴三桂与当时据守台湾的郑经集团,互相之间依然心存芥蒂、各怀鬼胎,没有形成一致抗清的民族统一战线,也是重要原因。
那个时候,台湾的郑经旗下,有施琅、刘国轩、陈永华(陈近南)等大将,尤其是水师,在东南一带是很强的。
陈近南,《鹿鼎记》剧照如果郑经的水师能够从长江口朔江而上,威胁南京,阻断京杭大运河,阻断漕运,也就阻断了清政府的财源,让清廷出现财政危机,那么三藩战争的发展,或许会不一样。
当时,福建的耿精忠在宣布起兵前,还曾多次派心腹黄镛前往台湾联络郑经,希望郑经共同出兵响应,耿精忠还允诺将漳州、泉州作为台湾水师的立足之地,大家一起反清。
郑经对此积极回应。
但是,耿精忠起兵响应吴三桂之后,开头仿佛势如破竹,不到一个月,控制福建全境,甚至浙江温州金华、广东江西等交界地,也都响应了。
乃不一月,全闽降附,浙之温处,江右之广信,粤东之潮州,相继纳款,声势大振。
然后,耿精忠就飘飘然了,小肚鸡肠,干大事而贪小利,心疼起之前答应送给郑经的漳州、泉州,于是就反悔了。
这样子,郑、耿二人的矛盾就迅速激化了,互相之间交战。
如此,客观上就对清廷有利。

参考:
三姓家奴,焉有不败之理。
阿桂只想自己利益,如前期不降清,在道义上会得到百姓支持,还有可能打败康麻子。

参考:
客观上讲,吴三桂因为李自成的部下抢了他的小妾,冲冠一怒为红颜,打开山海关放进了清军,自己也背叛大明朝做了降清的叛将。
一个不忠的人,是很难有号召力的。
主观上讲,吴三桂做着平西王,天高皇帝远,况且“王”比“将”的地位更高,西南不向朝廷纳税,还时不时的伸手向朝廷要钱,这日子很是逍遥,吴三桂应该也蛮满足现状了。
至于后来动了想推翻朝廷的想法,是因为朝廷要削藩,动了吴三桂的“蛋糕”时才想到要反,仓促之下,焉有不败之理?

参考:
吴三桂在当时是汉族人的叛徒,是天大的汉奸。
这个汉族人都知道。
大清帝国稳固以后,满汉一家亲了,汉族人民也逐渐恢复往日美满幸福的生活了,这个时候不知好歹满脑袋狗屎的吴三桂又要当叛徒,别说满人不答应了,已经过上安稳日子的汉族人民也不可能支持吴三桂这个朝三暮四的大汉奸的。
没有了全国老百姓的支持,就注定了他失败的命运,最终成了汉满两民族痛恨的败类。

参考:
因为历史不允许。

参考:
反复无常!缺乏谋略,如何能战胜有系统人才的清朝!
参考:
能力!
参考:
无信而不立!一个没有立场的人是走不远的!自古以来忠义倍受推崇,做人反复无常很难得到尊重和信服!即使放在平凡人身上,朝三暮四,左右摇摆,毫无底线的做人做事也会遭到嘲笑和唾弃的!
参考:
吴三桂当初引清兵入关,是不是想学唐代的郭子仪借兵复国。
但清兵入关以后他控制不了形势。
多尔衮反悔。
他反而当了满清的先锋。
后来他虽然封了云南王,割据一方。
但天下大势已定。
从民意民心和形势上来讲,都不利于他。

参考:
吴三桂先背叛了汉人下来又背叛满人,反叛康熙已经不得民心了。

参考:
错过了时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