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议潮是谁

张议潮是我国历史上真正民族英雄,他本该与卫青、霍去病,岳飞这样的人物齐名,只不过由于某种原因现在弄得是鲜为人知。
张议潮是9世纪的晚唐时期的人物,此时的唐朝早已不复当年的盛唐景象,国内地方上藩镇割据,中央政府宦官、权臣政权不断,国内政治形势一片混乱。
安史之乱前的唐王朝版
不过“安史之乱”后形势发生彻底改变,为了平定叛乱,在安西的高仙芝、封常清率领精锐的安西边军回到中原平叛,结果高仙芝、封常清都被杀,而安西边军也逐渐消磨在安史之乱这场巨大唐朝内耗之中。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唐朝在安西和北庭的实力减弱,而回纥人和吐蕃人则趁机开始不仅入侵安西和北庭,最终安西大部被吐蕃人占领,而回纥人则占领的北庭,而吐蕃人并不满足仍然从高原
而吐蕃人对于河西、陇右占领之后,实行野蛮的统治,当地的汉人水深火热,到了9世纪,吐蕃人的政权也开始分崩离析,日渐衰弱,于是当地汉人大族张议潮挺身而出,组织河西之地的汉人组成归义军,发动了反对吐蕃人的起义,而后张议潮没有得到唐王朝一兵一卒的支援,完全凭借着一己之力,将吐蕃人完全驱赶出河西和陇右,为唐王朝重新恢复河西走廊这样的战略要地。
张议潮凭借一己之力收复河西陇右之地张议潮的功绩足以彪炳千古。
但是因为张议潮的对手主要是吐蕃人,而吐蕃人的后代则是藏族人,可能是出于民族团结的考虑,张议潮的事迹后人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这样的情况类似于后来我们的民族英雄岳飞,被“专家”们活生生的搞成“抗金名将”的情况相同。

参考:
他是唐朝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一代名将,出身显赫却不得不在敌人的铁蹄下度过了四十八年的漫长人生。
在沦陷区生活的岁月里,他不忘故国、发奋
他就是张议潮,一位被今日的人们所遗忘的民族的脊梁。
大唐国耻张议潮,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出生于沙州敦煌(今属甘肃)。
张氏世代镇守沙州,是当地首屈一指的豪门,其父张谦逸更是官至工部尚书,位高权重。
曾几何时,包括沙州在内的河西十一州,是唐帝国版
此地乃河西走廊要冲,是连接东西方经济往来的重要桥梁。
这里商贾云集,贸易十分发达,是当时大唐最为重要的经济特区,繁华富庶。
然而,出身豪门且地处特区的先天优势,并没有让张议潮成为让人羡慕的“富二代+官二代”。
因为早在他出生前几十年,这片土地就已经不为大唐所有了!那这片土地落入谁手中了呢?
它就是大唐的宿敌——吐蕃。
安史之乱中,为早日平定内患,唐朝不得已将大量边防部队调入内地参与平叛,致使边防日渐空虚。
吐蕃则抓住时机,从乾元元年(758年)至大历十一年(776年)不断出兵攻取河西,廓州、凉州、兰州、瓜州等地相继陷落。
当吐蕃军最后攻取沙州时,虽然沙州与唐朝的联系中断,但城中军民却顽强抗击。
沙州刺史周鼎一边撄城固守,一边派人突出重围向朝廷求救。
可惜的是,经过八年动乱的浩劫,唐朝元气大伤,国势严重衰退,对经营西域实在是力不从心。
沙州就这样在被祖国抛弃的情况下,经过数年血战,于贞元三年(787年)宣告失守。
从此,河西十一州、四千余里的大好河山被吐蕃从大唐版
忍辱负重占领河西之后,吐蕃视当地各族人民视如草芥,用极其野蛮、残暴的方式进行统治,不仅恣意抢掠百姓财物,甚至毫无缘由地在光天化日之下大开杀戒以树威。
不仅如此,吐蕃还严令河西百姓不得穿唐朝服饰,如若违反,立即挖眼凿舌、砍去四肢。
百姓见到吐蕃人,无不跟碰到瘟神一样,吓得闭门不出,整个河西都陷入到一片令人发毛的白色恐怖之中。
然而,吐蕃的暴行并没有改变河西百姓的爱国之心。
开成年间(公元836年—840年),唐使赴西域,途中“见甘、凉、瓜、沙等州城邑如故,陷蕃之人见唐使者旌节,夹道迎呼涕泣曰:‘皇帝犹念陷蕃生灵否?
’其人皆天宝中陷吐蕃者子孙,其语言小讹,而衣服未改”。
(《 补唐书张议潮传》)即使几十年过去了,当地人民仍念念不忘唐朝,日夜盼望大唐王师前来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使大家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可是,王师究竟什么时候才能来呢?

自幼对吐蕃的残暴统治耳濡目染,使得他对大唐故国心驰神往,立志要驱逐侵略者,为国雪耻。
为实现志向,他在平日向吐蕃人点头哈腰,屈辱求生,但暗地里却刻苦地学习兵法,并以盛唐名将封常清自比,勤练武艺。
此外,他还变卖了几乎全部家产用来招兵买马、积攒粮草。
就这样,张议潮用自己的忍辱负重,不停地为光复故土积蓄力量,竟然在吐蕃人眼皮底下组建起了一支响当当的武装力量——归义军。
他以实际行动向河西人民发出了号召:王师不来,我们就自己回归祖国!揭竿而起不过话说回来,要想光复河西,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旦起兵,张议潮和归义军就必须面对吐蕃这个强大凶悍的对手。
当时的吐蕃帝国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东亚霸主,他们不仅数次攻陷大唐都城长安,迫使唐朝皇帝屡屡仓皇逃命,还多次击败锐不可当的阿拉伯帝国军队,将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势头阻止在了西域,可谓是天下无敌。
要想打败这样的敌人,难比登天!正因如此,张议潮没有贸然举事。
他一直在等待,等待着最佳时机的到来。
终于,在他48岁的那一年,即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吐蕃灾荒不断,“人饥疫,死者相枕藉”(《资治通鉴》)。
而吐蕃高层之间为了争权夺利,相互厮杀不止,国中一时大乱。
机不可失。
张议潮决定不再等待,而是率领归义军全体官兵和沙州百姓一起,打响了回归祖国的第一枪!起义军在张议潮的带领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驻守沙州的吐蕃军队发起突袭。
在这场战斗中,吐蕃人吃惊地发现,平日里在他们的屠刀下如同绵羊一般温顺的唐朝人,竟然都发疯似的拿起武器,豁出命来和他们搏杀。
很快,吐蕃军队招架不住,只能弃城而走,沙州光复了!这一仗,是自河西沦陷后,当地百姓为反抗吐蕃统治所做的第一次努力,也是吐蕃人在此地遭到的第一场败仗。
浴血奋战首战告捷后,张议潮马上派出十队信使分道出发,越过茫茫大漠,朝唐都长安进发,向朝廷通报起义的消息,以期得到朝廷的支援。
但是,这十支队伍中的九支,或遭到吐蕃的追击而牺牲,或在大漠中迷失了方向,永远留在了那里。
最后,只有高僧悟真这一支历经千辛万苦,带着浑身的伤痕,于两年后才奄奄一息地抵达长安。
悟真这次送信的冒险历程堪比《西游记》里唐僧的西天取经。
悟真到达长安后,被唐朝封为“京城临坛大德”,以表彰其功绩。
后来,这一故事被拍成了电影《大漠紫禁令》。
除了悟真,我们还应该记住那些没能成功的无名英雄,大唐精神就是无数这样的无名英雄创造的。

可是,信使们的遭遇,让他的原计划无法实行。
为此,张议潮把沙州作为根据地,整饬军队,发展生产,并乘着吐蕃军还没有从挨打中反应过来的时候,率精锐进攻河西其他被吐蕃控制的城市。
因为吐蕃在河西的倒行逆施,张议潮获得了河西广大人民的支持,不断有父母把儿子、妻子把丈夫送到归义军中,让他们跟着张议潮这位河西的英雄一起干。
在百姓的支持下,张议潮和归义军将士们越战越勇,屡屡令前来围剿起义的吐蕃大军损兵折将、无功而返。
归义军将士们在战火中被淬炼地越来越强,而张议潮的指挥水平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两军经过反复拉锯,吐蕃军终于在归义军的打击下连连败退,甘州、肃州、瓜州等地相继光复。
吐蕃人不能理解,这些昔日的手下败将,为何会在今朝爆发出这般强悍的战斗力。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张议潮和归义军将士们有着无比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光复故土、回归祖国!信念,往往比力量更为强大。
河西光复大中五年(851年),张议潮率军对吐蕃展开大规模攻势,吐蕃在河西的统治土崩瓦解,各州的吐蕃军队无不闻风而逃、退往凉州。
到这一年八月,张议潮已经收复了整个河西地区除凉州之外的所有失地,河西终于又重归大唐的版
由于此时河西已经处在归义军的控制之下,所以这一次出使长安的行程十分顺利。
捷报传入长安,举城轰动。
人们争相走上街头,想要一睹报捷的河西英雄们的风采。
唐宣宗接到11州
诏令对张议潮和归义军将士们的壮举赞叹道:“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长角。
窦融河西之故事,见于盛时;
李陵教射之奇兵,无非义旅。
”或许,只有这样的评价,才是实至名归。
当年十一月,唐王朝正式于沙州设归义军,统领瓜、沙等11州,授张议潮归义军节度使、11州观察使,加检校礼部尚书,兼金吾大将军,食邑2000户。
至此,张议潮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河西统帅,成为大唐的盖世英雄!再接再厉在军事上取得成功的同时,张议潮还下大力气恢复河西地区被吐蕃破坏殆尽的华夏文化体系。
在内政方面,他废除吐蕃的部落制,全面恢复唐制,重建唐朝期在这里实行的“州-县-乡-里”制。
与此同时,张议潮还仿照内地的军政体制,设置了与中原一样的文武官吏,恢复了相应的文书、行政制度。
其次,废除吐蕃时期的户籍、土地、赋税制度。
按照唐制编制新的户籍,制定新的赋税制度;
归义军的户籍,除注明人口情况外,还注明了各户土地亩数与分布情况。
针对当时沙州荒田闲地较多的特点,张议潮还实行了请田制度,即允许百姓向归义军衙门申请耕种荒田闲地。
对于百姓之间自愿对换土地,调整土地位置,官府一般也予以批准。
张议潮还在河西地区大力传播唐朝的先进文化,同时对吐蕃化较深者,仍允许其以吐蕃制度生活。
经过张议潮的努力,河西诸州的各族民众开始和睦地生活在一起,河西走廊也慢慢回复了往日的繁荣。
随着河西逐渐恢复,张议潮率军向吐蕃在河西的最后据点凉州发起总攻。
经过三年的血战,咸通二年(861年),唐军终于一举攻克凉州。
从此,河西之争画上了一个句号:吐蕃再也无力染指河西,大唐终于一雪前耻!尾声咸通八年(867年),张议潮以69岁高龄前往长安为质,这是他为了表示自己对大唐的忠诚而作出的决定:“先身入质,表为国之输忠;
葵心向阳,俾上帝之诚信。
”(《 补唐书张议潮传》)张议潮入朝后,唐朝授其为右神武统军,晋司徒,并赐给田地宅第,给了他很高的礼遇。
咸通十三年(872年)八月,张议潮卒于长安,享年74 岁。
他以一颗爱国之心,战胜千难险阻,收复沦陷国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民族英雄,值得我们后世的华夏子孙永远铭记!
参考:
明亮耀眼,金陵少年,自来作答。
张议潮——为国收复河山四千里。
一、赫赫家世。
公799年,张议潮生于河西丧后之沙州(注:即今敦煌)。
张氏世为沙州豪富,盖土实使豪强。
而赫赫之家则并无为张氏为安。
吐蕃国本无虑过为守御要去连、縻土汉豪右,更不欲使预政。
张议潮少于吐蕃之虐所习,谓唐国爰,志欲逐者,复归故国。
为志,少而学兵法、武。
以家财为资,密募练兵、,并不纳抗吐蕃义被镇压后之流亡者。
蓄力,伺隙而动。
其间遂至矣。
二、伺机而动。
公848年。
吐蕃饥,内争不,而当时唐会昌中兴方,国力日复,亦复数是陷之郡。
张义潮发觉时至,乃率募义军首先发难,向城内之吐蕃举矣击,张义潮率义军数败,屡经战,遂击破吐蕃军,制之沙州此地。
三、收复河山。
史书记载,唐军“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
张议潮造了无前后无来者“败吐蕃,河西、陇右之地尽归唐”之不世功。
金陵少年叹曰:苍山巍巍,大漠茫茫,华夏复兴,司徒致阙。
虽汉之武,不承其功;
明之吴云,不享其名。
张议潮以炳万世之壮,为华夷三千年史长河涌出之数种英雄中极为耀之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