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太后是被慈禧害死的吗

慈禧与慈安的关系如何?
这要分两阶段说:咸丰二年到咸丰十一年,慈安是皇后,慈禧那时是妃子。
身份差异很大,是高低关系,慈禧只有巴结的份,不存在矛盾。
咸丰死,慈禧勾结奕亲王奕欣掀起辛酉政变,夺八大臣之权成功。
慈禧称圣母皇太后,慈安称母后皇太后。
二人垂簾听政,倒也相安无事。
只是到了1881年4月8日晚,慈安突然暴亡,史载慈安是吃了慈禧送去的点心,但,点心有毒,查无实据。
慈禧顶多是犯罪嫌疑人,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倒:是清代文廷式写的《闻尘偶记》载,光绪八年春,琉璃厂一姓白的古董商经李莲英介绍,得幸于慈禧,秘藏白于宫中月余,慈禧有孕。
慈安闻之大怒,召大臣问废后之礼。
大臣回说:此事不可为。
是夜,慈安死。
到底慈禧杀没杀慈安?
查无实据,只能存疑。

参考:
1881年4月8日,比慈禧小两岁,年仅45岁的慈安太后白天还在接见大臣,到半夜就去世了,因为死得太急,所以很多人认为是非正常死亡,杀人者矛头直指慈禧,因为除了她没有人能够杀得了慈安,也没有人有理由杀慈安。
但实际上,慈禧杀害慈安的可能性很小,只是慈禧心太黑,名声太坏,很多人宁愿相信慈安是慈禧杀害的。
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大权在慈安太后的手中。
慈禧要对付慈安,并不会像对付同治和光绪两人那么容易。
慈安不喜欢弄权,两宫垂帘,日常政务由慈禧处理,大事慈禧要请由慈安定夺。
所以大清最高权力掌握在慈安手中,慈禧当红太监安德海被杀就是例证。
安德海违背祖制以给同治皇帝置办大婚礼服为由,请示慈禧后出宫前往江南,途中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拿获,请示慈安太后获准,就地正法。
慈禧虽然很生气,但也毫无办法,只好忍气吞声。
慈安是正宫,是咸丰的嫡妻,从后宫讲,慈安是后宫之主,从垂帘听政讲,慈安是大清最高权力人,无论是从哪方面讲,慈禧都没有僭越慈安的理由。
不像同治和光绪,虽然贵为皇帝,但慈禧是母亲,她可以从母子关系上控制他们。
同治和光绪要杀慈禧,伦理道德上根本过不去。
慈禧如果在慈安面前做得过分,慈安可以制裁她,甚至杀掉她,不会有任何问题。
皇宫中有很多制度保障,慈禧要对大清的最高权力人下手,并非易事。
慈安住钟粹宫,慈禧住储秀宫,完全不同的两套保障班子。
而且皇家有一套制度严谨的食品安全保障制度,慈禧对慈安下毒,可能性不大。
野史有种说法,慈禧献点心给慈安,慈安吃后被毒死。
这说法不可信,一是慈安生病不愿吃饭,干点心更不会爱吃;
二是慈安生病时慈禧也病的很重,不适合看病人;
三是点心也要有人先试吃的;
四是慈安中毒太医是看得出来的。
野史还有说法,说慈安生病,慈禧安排御医给慈安治病,开的药有问题,慈安吃后死了。
这说法也不可信。
给慈安治病的太医每次至少三人
这种事情没有绝对把握慈禧是不敢做的,做不好是会掉脑袋的。
所以这种说法可能性也不大。
慈安暴毙,据翁同龢日记记载,分析应该是脑中风发作。
正史记载慈安是正常死亡,野史大多说是被慈禧杀害,正史往往被官方修改不可信,野史常常根据
翁同龢是光绪的老师,同时担任工部尚书,他和慈禧没有私密关系,他的日记应该更客观。
从翁同龢日记记录的脉案、药方、病情进展情况,经现代中医分析,慈安的病与脑血管疾病完全吻合。
慈安有过脑血管疾病史,她二十六岁时生病二十四天,肝厥不能说话,三十三岁时,曾厥半时许,这在现代医学讲叫脑供血不足,中风前兆。
慈安暴毙之前大约一年时间,因为慈禧生病很重,一直在养病,所有军国大事都由慈安一
慈安操劳过度,休息不好,血压升高,导致脑血管破裂而亡。
这和翁同龢日记正好互为佐证。
豫有得认为,慈安并非慈禧所杀,是正常死亡。

她的死震惊了朝野,整个大清上下都议论纷纷,也产生了许多猜测,矛头直指“圣母皇太后”慈禧。
从公开的慈安太后的《遗诰》上看,她是“初九日偶染微疴,初十日病势陡重,延至戌时,神思渐散,遂至弥留”。
也就是说,清朝官方认定慈安太后是正常死亡,并没有对她的死提出任何疑问。
但是这份《遗诰》,是慈安死后由慈禧亲自审定颁布的,如果慈禧真的做了什么手脚,她完全可以编造正常死亡的理由,来掩盖事实。
所以这份《遗诰》的真实性有多少,很不好说。
(慈安太后)人们之所以怀疑慈禧,无非两个原因。
一是慈禧是一个权力欲极大的女人,二是慈安的地位在她之上,对她的擅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是如果要将害死慈安的帽子扣在慈禧头上,就得拿出过硬的证据,绝对不能靠猜测和推断。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慈禧到底有没有理由和必要去害死慈安。
一、慈安其人慈安是满洲镶黄旗人,姓纽钴禄氏,是广西右江道穆扬阿的女儿。
她是咸丰二年选秀时,和慈禧同一批入宫的。
但是她比慈禧爬得快,她被立为皇后时,慈禧才是一个贵人,两人的级别相差很大。
在封建社会,皇后是后宫的主人,母仪天下,总管六宫,连皇帝也要让三分。
虽然慈禧为咸丰生下了一个儿子,也靠这个儿子一路升到贵妃的位置,但与皇后相比,还是不够份量。
所以慈禧对慈安表面上非常谦恭有礼,丝毫不敢放肆,每天早晚请安,执礼甚恭。
(两宫太后)慈安性格温和,为人善良,也没有什么政治野心。
在咸丰皇帝死后,遗命两宫垂帘听政时,虽然她位在慈禧之前,但大小事情基本上还是慈禧管得多。
更为难得的是,只要是慈禧定下的事,慈安基本上都不会反对,所以《清史》记载“天下称东宫优于德,西宫优于才。
每有奏牍,必西宫为诵而讲之,或竟月不决一事”。
也就是说,国家大事,都是慈禧讲给慈安听,慈安本人一个月都难得亲自处理一件政事,因此,慈安并不是慈禧擅权之路的拦路虎,慈禧也没有特别急迫要除掉慈安的必要。
二、慈安与慈禧的关系从年龄上说,慈禧比慈安大两岁(很多人想不到吧),但是慈安是正宫娘娘,慈禧按规矩还是得喊慈安“姐姐”。
这就是封建社会的礼教的规定。
两宫太后一起共事几达二十年,从现有的记载来看,二人的关系尚属比较融洽,并没有出现过重大分歧。
这一方面是慈禧精明,会做人;
另一方面也是慈安比较宽厚,所以和慈禧才能和平相处。
(咸丰和两宫)但是说两人二十年间一点摩擦也没有,这也不是事实。
在为同治皇帝选皇后时,两人就出现过重大分歧。
同治虽然是慈禧的亲生儿子,但和慈禧的关系并不好。
同治十年,小皇帝十六岁了,按规定可以立皇后了。
这一年由内务府出面,广挑天下美女,层层选拔,到最后还剩下十位候选美女。
在这十位美女中,慈禧看中的是来自正黄旗的刑部江西司员外凤秀的女儿富察氏,而慈安看中的是来自正蓝旗的翰林院侍讲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
慈安认为,阿鲁特氏比同治大两岁,端庄贤惠,又识大体,且其父亲是状元出身,阿鲁特氏的文化水平也较高,可以更好的辅佐同治。
(两宫垂帘)而慈禧嫌弃阿鲁特氏的唯一原因,是这个女孩属虎,慈禧本人属羊,迷信的她认为如果阿鲁特氏成为皇后,会和自己相冲。
最终的结果是,同治和慈安站在了一起,选择了阿鲁特氏。
这对慈禧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她无法接受儿子居然不和自己站在一边,同时对慈安在儿子心中的地位第一次产生了嫉妒。
但是这毕竟只是不能公开的矛盾,慈禧和慈安并没有爆发任何冲突,要说此时慈禧就起了杀死,未免有些牵强。
更何况,慈安之死,还是在多年之后的事。
三、慈安到底得了什么病光绪七年的年初开始,慈禧就久病不起,政务都由慈安打理。
三月初九日早上,慈安和往常一样召见军机大臣,也没有发现什么异样。
据翁同酥回忆,这一天早上,慈安只是“两颊微赤”,但是精神头尚好,没有发现什么不对;
而当天被慈安召见过的左宗棠则在慈安驾崩后也是大为不解:“昨早对时,上边(慈安)清朗周密,何尝似有病者?
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
”在《翁同酥日记》里,这位帝师记录了慈安太后的脉相和药方,对破解这个谜团也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慈安的药方是“天麻、胆星”,她的脉相是“按云类风痢甚重。
午刻一脉按无药,云神识不清,牙紧。
未刻两方虽可灌,究不妥云云,则已有遗尿情形。
痰气闭如旧。
酉刻,一方云六脉将脱,药不能下。
戌刻仙逝”。
对照这个药方,中医们给出的慈安死因是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也就是通常说的脑溢血。
脑溢血的起病急,发展快,而慈安“神识不清”就是这类疾病的意识障碍,出现牙关紧闭和尿失禁,也符合脑溢血的症状。
慈安这个病,并不是一朝一夕得的。
同治二年时,二十六岁的慈安就出现过“类肝劂,不能言语”的症状,后来经过二十多天的治疗痊愈。
到了同治八年,三十三岁的慈安又一次发作,昏迷了半个时辰,医生用枳实和莱服子治疗,将她从死神手中拉了回来。
这两次发作时,慈安都是正在壮年,所以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也没有得到她的重视。
正是因为患者不重视,不懂病情,所以在最后一次发作时,慈安再也没有抢救过来。
这是符合医学常识的。
四、慈禧有没有必要下毒手有野史记载,光绪六年开始,慈安和慈禧的矛盾越来越大。
而这一时期慈禧的身体很不好,慈安趁机独揽大权,使得慈禧很不高兴,渐渐产生了除掉慈安的想法。
据说当年咸丰临终时留下过一道密诏,要慈安监督慈禧,如果慈禧守规矩就算了,不然可以拿出这份遗诏,要慈禧的脑袋。
而慈禧想尽了方法,隐忍了二十年,终于取得了慈安的信任,骗得慈安烧掉了这份遗诏。
这时,慈禧再无忌惮,便设计用毒药毒杀了慈安。
这些传闻流传的范围很广,也有很多人相信。
但是没有任何人见过所谓的“咸丰遗诏”,这件事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渠道传出来的,可信度不是很大。
试想,如果有这种遗诏,慈禧如何知道?
慈安是在她和慈禧两人在场的时候烧遗诏的,这事又是如何传出来的?
最为关键的是,慈安死时,慈禧正在患病卧床休养。
那些天她都不能视事,也没有离开寝宫,如何安排下药?
这么多年中,一定有比这个时期更好的机会,如果不利用?
慈禧安排的下毒人是谁?
用的什么药?
怎么下的毒?
这一切,都没有答案,只有猜测。
所以我认为这种事,可信度不高。
五、慈安死后慈禧的表现慈安是晚上八点死的,当晚十点,军机大臣们就接到了火速入宫的通知。
这个通知,正是病中的慈禧下发的。
也就是说,慈禧在慈安死后,根本没有要销毁证据或者现场的时间,她的反应十分合理和正常,让军机大臣入军商量后事,这是当时唯一急迫的事。
等军机大臣们全部进宫后,天色已近大亮。
慈禧命他们去瞻仰慈安的遗容。
如果是慈禧下毒的,被毒死的慈安脸色应该与正常死亡的不同,慈禧应该千方百计阻止大臣们瞻仰遗容的要求才对。
慈禧如果心里有鬼,绝对不会这么做的。
从慈安的后事上看,慈禧是按皇后的规格安葬慈安的,这也是符合礼法的。
我们不能说慈安死后,再也没有人能牵制住慈禧,就断定是慈禧害死了慈安。
在逻辑学上,不能因为谁受益,谁就负责。
其实当时慈禧的势力已成,慈安又不太管事,根本不是慈禧的绊脚石,反而在有些时候会成为慈禧的挡风墙。
总而言之,我们现在缺席审判慈禧,认为她是危害慈安的嫌疑人,但是如果要定她的罪,我们得拿出证据。
法制社会,疑罪从无;
谁主张,谁举证。
如果拿不出过硬的证据,还是不要在老佛爷头上扣上这个屎盆子吧,虽然她头上的屎盆子不少了。
参考资料:《翁同酥日记》、《述庵秘录》
参考:
清朝皇太后慈安之死,一直以来就是争论不休的历史疑案。
要分析慈安的死跟慈禧有没有关系,我们首先得弄清楚几个问题: 慈安太后是谁?
慈安是清朝咸丰皇帝的第二任皇后,是广西右江道穆扬阿的女儿,出生在广西柳州。
1852年,也就是咸丰皇帝登基的第二年,年仅十六岁的慈安被选入皇宫。
年纪轻轻不谙世道的她,仅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就由嫔连升四级,直接被册封为皇后,算得上是封建王朝晋封速度最快的后宫女子了。
对于一个家族并不显赫的慈安来说,能有如此神速的晋升,足以说明其人品、才华与美貌都很出色。
1861年7月,咸丰皇帝在热河驾崩,身为皇后的慈安,被新帝尊为母后皇太后,也就是正宫皇太后,历史上称为东官太后。
慈安太后是怎么死的?
1881年3月初10日,也就是清光绪七年,年仅四十五岁的慈安,在自己居住的宫殿里突然死去。
去世的前一天早上,慈安还在召见军机大臣,正常处理军国大事,饮食起居一切正常,身体没有任何异常情况。
去世的当天早上,慈安只是感觉身体有点不舒服,不想吃东西,到了晚上八点左右就突然死了。
慈安的身体一向健康,没什么大的疾病,四十五岁也正当壮年,突然毫无预兆地去世,令人难以接受,于是各种猜测与谣言沸沸扬扬。
慈安与慈禧是什么关系?
慈安是咸丰皇帝的正宫皇后,慈禧则是咸丰的皇贵妃。
慈禧原本只是一名普通妃嫔,晋升为皇贵妃的主要原因,是生下了咸丰唯一存活的儿子载淳,也就是同治皇帝,母以子贵。
咸丰皇帝去世后,同治皇帝即位,慈禧因为是皇帝生母的关系,被称为圣母皇太后,与慈安母后皇太后,两宫并尊。
“辛酉政变”后,咸丰任命的八个顾命大臣全部被杀,朝廷政权归属于后宫皇太后与恭亲王奕訢,形成了“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
也就是说,慈安与慈禧两人共同执掌朝廷大权,是利益攸关的两个方面。
慈禧有害人的动机吗?
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嫡与庶、妻与妾的等级不容逾越。
身为正宫皇后的慈安,是庶出的慈禧永远迈不过去的坎。
在慈安面前,慈禧必须恭敬谦卑,不敢放肆。
虽然因为自己的亲生儿子是皇帝,与慈安共同垂帘听政的慈禧,遇有任何大事,必须事先向正宫慈安请示汇报,决不敢自作主张。
整个朝廷所有的王公大臣,包括摄政的恭亲王,都更加尊重和尊敬慈安,就连同治皇帝,也与慈安更加亲近,在诸多大事上,都有慈安保持一致。
最著名的事件有两个:一是慈安与恭亲王联手,诛杀了慈禧最亲信的大太监安德海,打压和警告慈禧;
二是在同治皇帝选皇后的问题上,慈安看中了阿鲁特氏,而慈禧则看中了富察氏,两人相持不下,最后决定由同治帝自己决定,结果同治帝选择了阿鲁特氏为皇后,遵照了慈安的意愿。
慈安太后一死,由“二宫垂帘”的格局变为慈禧一人听政,朝政大权就完全落入慈禧一人之手,压在慈禧头顶的巨石安然落地。
慈安太后去世,慈禧是最大受益者,两者又是权利的竞争方,如果说慈安的死是非正常死亡,那么慈禧的嫌疑是洗脱不了的。
慈禧有害人的能力吗?
慈禧权力欲望强烈,为人阴险狡诈,工于心计,手段残忍。
从她联合恭亲王,设计诛杀肃顺等八名辅政大臣的“祺祥”政变的事情上,就可以清楚地发现其心机和手段。
后来又将光绪皇帝幽禁十余年,最终又不明不白地中毒身亡,足见慈禧的狠毒。
所以,如果慈禧有心要害死慈安,她是有这个胆子和能力的。
与慈安同处宫廷,慈禧善于伪装,表面上两人关系亲善,慈安为人宽厚,决不想到慈禧会有害人之心,因此不会有任何防备。
这给慈禧安排心腹下手创造了便利条件。
更何况,害人也不是非得用毒药。
打下比方,有心脏病的人你给她常吃促进心跳加速的中药,有糖尿病你让她多吃糖,有心脑血管疾病你给她常吃高胆固醇的食物等等,况且中药原本就是药食同源,日久天长,自然见效。
明朝不是有朱元璋派人给徐达送蒸鹅的传说吗?
如此聪明的慈禧,就不会从中深受启发?
通过
至于慈安是否真是慈禧所害,则众说纷纭,说是的,没有证据,说不是的,也没法排除嫌疑,注定只能是一个历史疑案。

参考:
不是。
绝对不是,慈禧既不敢也不能害死慈安,后世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一是慈安死的过于突然,二是根据慈禧的为人的推断,这就完全是出于对慈禧的栽赃和揣测了。
因为二者已经共同合作20多年了,她们的利益大于矛盾。
精明的慈禧应该不会这么傻,而说慈禧杀慈安一个是薛福成的《清稗类钞》记载,说慈禧慈安吵架。
慈安以木讷不能与之辩。
大恚,吞鼻烟壶自尽。
这完全是胡说八道。
另一个是说慈禧在慈安的点心里下毒毒死慈安,这更是不可能。
慈安,孝贞显皇后。
生于1837年,钮祜禄氏,咸丰帝皇后,满洲镶黄旗人,1881年去世,终年45岁。
慈安皇太后薨逝于钟粹宫,终年45岁。
慈安入宫仅仅是个嫔而已,但入宫四个月就成为中宫皇后。
满清开国以来可谓第一个。
可见慈安的手段和能力应该不逊于慈禧。
而此时的慈安也不过16岁。
这时候的慈禧还是宫女而已。
由于慈安早逝 ,以及慈禧光芒的掩饰,慈安给历史留下的是一个比较暗淡的印记,但实际上慈安的能力与手段绝不亚于慈禧。
终其一世牢牢地压制住慈禧,可见其手腕之高超,如果慈安与慈禧一样高寿,晚清的历史绝对是要改写。
绝对是一个大智若愚的女子。
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说,慈安的地位和权力都高于慈禧,诛杀顾命八大臣如果没有慈安的支持,慈禧根本无法成功,在两宫垂帘听政的时候,慈禧是执行者,慈安是掌舵的,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
是慈安拥有最终绝定之权,比如杀安德海。
重用曾国藩左宗棠应该都有慈安的影子和手段。
慈安是在公元1881年三月初十日戌时,慈安逝于钟粹宫,终年45岁。
慈安之死,事先没有什么明显征兆,三月初九日,慈安身体稍感不适,第二天晚上就死了。
在晚清四大日记之一的《翁同龢日记》记载。
他是在深夜被紧急召见入宫。
同时还有其他重臣。
入宫以后得知慈安病重,经太医诊治无效去世,作为宰辅之臣,翁同龢的日记应该是肯信的,而慈禧之所以召见宰辅重臣入后宫,也是有避免嫌疑的意思。
慈安的死亡应该属于突然死亡,根据脉案推断属于突发性脑溢血。
因为慈安的死的过于突然,再加上后世慈禧的种种不堪表现,才让大家把慈安的死亡推在慈禧的身上。

期待你的

参考:
光绪七年,慈禧身染疾病,卧床不起。
遍召天下名医诊治,仍然没有什么起色,朝政只好交给慈安太后。
这一年的三月初九日,慈安和往日一样召见大臣,处理国事,未见有何异常,只是精神有点亢奋,“两颊微赤”。
可是第二天一早便突然得病,“东太后感寒停饮,偶尔违和”, 晚上便辞世了。
慈安到底得了什么病,死得如此之快,如此之急,令人难以接受。
一时间,人们对慈安太后之死议论纷纷,种种猜测和传闻不胫而走,矛头多指向最大的嫌疑人——慈禧。
(慈安) 慈安的《遗诰》上记载:“(慈安)初九日偶染微疴,初十日病势陡重,延至戌时,神思渐散,遂至弥留。
”但《遗诰》是在慈安死后,按照慈禧的指示写出来的,真实性有多少值得怀疑。
如果她死于慈禧之手,慈禧完全有可能掩盖慈安的死因。
礼部尚书翁同龢是主管皇室的婚丧大典的元老大臣。
他在日记中记载: “东太后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
慈安死后,翁大人记下了慈安的病情、药方和服药之后的情况,从中也可看出慈安从发病到去世非常突然和急促。
慈安有过两次中风的病史。
慈安第一次发病是在同治二年十月,当时她“有类肝厥,不能言语”,这种丧失说话能力当属中风先兆,只是症状较轻,经治疗很快恢复了。
同治八年十二月四月,慈安再次病倒,太医诊断仍属“厥逆”,也就是心脑血管供血不足,导致昏迷。
幸运的是这一次经治疗仍很快痊愈了。
(慈禧) 两次发病证明慈安有脑血管病史,所以光绪七年三月慈禧病倒后,慈安一人独理朝政,身心承担着巨大的压力,这也许是她突然发病的诱因。
发病前一天《述庵秘录》记载:慈安“两颊微赤”,从脸色上判断,慈安此时的血压可能已经很高,非常容易而且有可能诱发中风。
慈安死后,慈禧立即召集大臣入宫,安排后事,并为慈安准备了盛殓遗体的金匮。
正是慈禧的这些做法,让她的嫌疑上升。
慈安死后,慈禧立刻召集大臣入宫, 瞻仰遗容,安排后事。
以当时的交通条件,一来一回,大臣们至少需要两个小时才能到达皇宫。
如果慈安是被慈禧毒死的,慈禧完全有时间处理善后。
她有充足的时间让人为慈安的遗体化妆,做出正常死亡的现场。
(两宫太后剧照)大臣们瞻仰死去的太后遗容,不是祖制,也不是必须的步骤。
慈禧一定要大臣们瞻仰慈安遗容,有可能是想摆脱自己下毒的嫌疑,因为毒药的种类很多,中毒死亡虽然有一定的症状表现,但慈禧完全可以通过为遗体化妆而掩盖住。
以慈禧之精明,这点小事根本难不倒她。
《宫女谈往录》中记载慈禧和慈安矛盾很深,慈禧与慈安在宫内为次序礼节问题多次发生争吵。
慈安总是提醒慈禧要摆正位置,令慈禧气愤不已。
不除去慈安,慈禧就不能大权独揽,她有这个动机。
慈安虽然能力不行,但她是恭亲王“鬼子六”的靠山。
慈安是非常信任鬼子六的,不除去慈安,就无从打压鬼子六。
(垂帘听政) 据《乐斋漫笔》记载,咸丰帝临终前,曾秘密留下一份遗诏给慈安,要她监督慈禧,若慈禧不安分守己,可拿出遗诏除掉慈禧。
慈禧也知道这份遗诏的存在。
所以慈禧前期一直讨好慈安,骗取慈安的信任,主动将遗诏烧毁。
没有这份遗诏的制衡,慈禧可以无所顾忌的动手,除去压在自己头上的这座大山。
但也有人认为慈禧是冤枉的,慈安就是正常死亡。
首先,慈安烧毁遗诏只见于野史记载,有多少可信度根本不好说。
慈禧如果真毒死慈安,同时让所有人都看不出来,难度太大。
慈安之前有过两次中风,我们知道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随时都有脑溢血的可能。
何况头一天慈安已有中风先兆,这种先兆总不是慈禧弄出来的吧?
所以慈安是突然病发致死的。
(假作讨好) 慈禧要想毒死慈安而又瞒天过海,技术上难度太大。
此事非同小可,稍有不慎自己便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慈禧当时完全没有必要冒这么大的风险。
慈禧粗通医理,自然瞧得出慈安是活不久的,慈禧的隐忍功夫极强,她也是一个极有政治头脑的女人,慈安虽然能掣肘自己,但毕竟干政不多,两相利害权衡之下,慈禧其实并无必要急于下手。
慈安的死因被人怀疑了一百多年,也争论了一百多年。
即使是坚决认为慈禧下毒的人,也拿不出任何直接证据。
我们可以根据史料记载进行推测,作出种种解释,得出种种结论,但要想了解慈安之死的真相,只有挖开皇陵验尸才能最有说服力。
可是在目前的条件下,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这个争论必然还要持续下去。
不知道读者诸君对此有何看法,请于评论区提出高见。
参考资料:《宫女谈往录》、《乐斋漫笔》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作者:冯生
参考:
历史上慈安太后的死到底跟慈禧有没有关系?
这个问题实际上并没有定论,但慈安的死,慈禧是最大的受益者,而且从慈禧独揽大权以后的表现来看,是脱不了嫌疑的。
为什么这样说哪?
就让我们对那段历史抽丝剥茧的探视一番。
一、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的身份和地位。
慈安太后于咸丰二年(1852年)六月被立为皇后,时年16岁,也就是说慈安是皇后的身份,是正室。
慈禧太后在咸丰活着的时候,只是懿贵妃,相当于侧室。
但慈安皇后没有子嗣,而慈禧则为咸丰皇帝生了一儿,也是咸丰唯一的儿子,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
大家看到这里就明白了,慈禧太后虽然不是皇后,但人家能生啊,母凭子贵,地位已经不输于皇后了。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也就是1861年8月22日,咸丰皇帝病死了,时年31岁,在位约12年。
咸丰驾崩以后,便立懿贵妃六岁的儿子载淳,也就是咸丰唯一的儿子继位。
同治皇帝继位以后,慈安因为是咸丰的皇后,慈禧是皇帝的生母,所以两
因慈安在紫禁城东路的钟粹宫居住,故称东太后,慈禧在西路的储秀宫居住,故称西太后。
因为同治皇帝继位时才6岁,还是个啥都不懂的小娃娃,放到现在最多也就是刚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自然无法上朝理政,独当一面。
这样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自然而然的就担负起了垂帘听政的角色。
二、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的权力与矛盾。
这两个皇太后,同时在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两朝垂帘听政,这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也和满清后期皇帝子嗣稀缺有关,继位的皇帝都是小孩子,包括末代的宣统皇帝。
那么她们两
也就是说说,慈安太后德行比慈禧好,朝廷大事的决定权在她手里。
而慈禧太后比较有才华,日常事务的处理都是由她裁决。
但朝廷的大事要事,慈禧是必须报至慈安裁决的。
这就是她们两
有差别就有矛盾,这是规律,特别是对野心勃勃的慈禧来说,心里肯定不会甘居人下,一直在运筹和寻找机会。
而慈安则不热衷于权力游戏,心地相对单纯善良,从不对人往坏处想,这是她优点,也是致命的缺点。
后来发生了一件轰动朝野的大事,就是她的心腹太监安德海被杀事件,肯定会在慈禧太后的心里埋下一根大大的刺。
据《清史稿》记载,安德海以给快要大婚的同治皇帝采购龙袍的名义大摇大摆的出京,在各地到处作恶显摆,这下子惹恼了山东巡抚丁宝桢,在安德海来到山东地界以后,就紧急密奏军机处,军机处报慈安太后,着丁宝桢“太监不许与外人交接,不得擅出皇城”的祖制为由,杀了安德海,并暴尸户外。
慈禧太后虽然并没有处罚丁宝桢,后来还提拔的了他,但心里肯定对慈安有了更大的意见,因为此事是慈安太后和军机处决定的,她事先并不知情,不能掌握决定权的滋味,肯定让她耿耿于怀的。
这样,慈安和慈禧暗地里的矛盾是调和不了了,或许慈安没有那么多想法,但慈禧就不一定了,因为她也想作那个掌控大局的人。
三、慈禧太后糕点送的及时,慈安太后死的蹊跷。
慈禧太后在咸丰时期,因为咸丰身体不好,还是懿贵妃的慈禧就曾经干预过朝政,咸丰皇帝对她一直心怀警惕的。
怕以后慈安控制不了慈禧,就秘密给了她一道手谕,让她在关键的时候拿出来制衡慈禧。
光绪六年也就是1880年2月,当时四十六岁的慈禧突然一病不起,礼部都已经开始办理后事了,但慈安太后命运放弃,在她的悉心照料下,慈禧居然活了过来。
这天两
当时就对慈安一阵花言巧语,哄的慈安一高兴,就当面撕了那份保命的手谕,说咱姐妹俩,我还能不相信你吗?
慈禧这时的心里话一定是:我信你个鬼!这也是慈禧的反应机敏之处,先稳住再说。
想来想去,慈禧决定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得采取行动,不能让慈安再左右自己的命运了。
光绪七年三月初九,也就是公历1881年4月7日,慈禧太后让自己的心腹李莲英给慈安太后送了一盘松仁百花蛋糕,慈安太后吃了蛋糕以后,觉得身体不适,就让太医来看了看,感觉并无大碍,慈安也就没有放在心上,但第二天,也就是1881年4月8日,45岁的慈安太后就突然暴毙了,很是让人生疑,凭太医的本事,一
同年九月入葬清东陵普祥峪定东陵地宫。
其实,是否被下毒,验尸即可,但谁会去做哪?
慈安太后仙逝了,从此,大清朝廷当家做主的只有一
四、溥仪的疑虑最后,末代皇帝溥仪是怎么说的。
溥仪在自己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对于慈安太后的突然去世的问题,是这样说的:“有的说是吃了慈禧送去的点心,有的说是喝了慈禧亲手做的汤。
”说这个话,可以看出溥仪是对慈禧持怀疑态度的。
但实际上溥仪也没有确凿的证据,都是据说,再说,如果是慈禧做的手脚,你觉得她会让证据留下吗?
五、结论综上几点分析,如果不开棺验尸,是不能轻易认定慈安之死是慈禧做的,但也排除不了她是最大嫌疑人的疑问。

参考:
提起满清的太后,我们第一个想起来的肯定是这个最为有名,让世人恨及的祸国妖后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
但是慈禧一开始并不是太后,也不是最得咸丰帝宠爱的妃子,那是咸丰帝最宠爱的女人另有其人,也就是慈安太后,说慈安太后相信很多人还不清楚是谁,但是提起慈安太后的一个名字孝贞显皇后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了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的同在1852年入宫参加选秀的,而且这两
两人也都极为有幸的成功进入了后宫当了咸丰皇帝的妃子。
但是在刚刚进宫的时候,慈禧得到了待遇和慈安是完全无法相比。
慈禧在刚刚入宫的时候,只得了一个贵人封赐,也就是兰贵人(兰清史稿记载懿贵人),虽然也不时得到咸丰帝的宠幸,晋升嫔妃在历史上也是极快的,次年就晋封了懿嫔;
更是在1856年生下了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被晋封懿妃,1857晋封懿贵妃。
可以看出慈禧的晋位是极快的,短短五年就从一个小小的贵人爬到了贵妃级别,而贵妃也就是后宫仅次于皇后的存在,那么当时皇后是谁呢?
这么厉害竟然能够压慈禧一头?
当时的皇后就是那位和慈禧一起进宫的好闺蜜慈安也就是孝贞显皇后。
慈安和慈禧一起进宫,虽然慈禧的爬位速度已经是古来罕见了,但是和慈安相比,简直就是萤火比之皓月,拿鸡蛋去碰石头,不可同日而语。
慈安是清代晋封速度最快的皇后,1852年和慈禧一起进宫,短短半年就爬到了皇后的位子,而那时候的慈禧还是一个小小的贵人。
咸丰二年(1852)二月慈安被选秀入宫,四月二十七日便进内诏封贞嫔;
五月诏晋贞贵妃;
六月已被拟为皇后,但是那时候还没有正式举行仪式,十月才举行正式册封典礼立为皇后。
这还不是最夸张的,最夸张的是她连子嗣都没有就当上了皇后,要知道在封建社会,都是母凭子贵,而他依靠丈夫咸丰皇帝的信任和宠爱,直接就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了皇后,到底是多么美丽的一个女人,咸丰皇帝到底有多喜欢她才会给予她这么大的恩赐。
说起来慈禧的晋升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慈安推波助澜的帮助。
慈安虽然深受咸丰皇帝的喜爱,但是,没有子嗣就是没有子嗣,慈安知道咸丰皇帝死后,她的荣宠就不可能维持下去了,所以她就想起了和她一起进宫的好姐妹慈禧。
于是就开始帮慈禧找机会,把慈禧也一路扶持了上来,甚至让慈禧给咸丰帝生了一个儿子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
爱新觉罗·载淳不仅仅是慈溪的希望还成立慈安的未来依托。
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慈安和慈禧联手帮助爱新觉罗·载淳登上了皇位也就是同治帝。
之后一个嫡母慈安,一个生母慈溪,就开始在后宫形成了两宫并尊都局面,当时慈安称孝贞显皇太后,慈禧则是圣母皇太后,这两个女子甚至还一起发动了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
但是有句老话说得好,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慈禧和慈安可不是一公一母,而是两个母的,母老虎发起恨来,那可是公认的比公老虎厉害。
女人都善妒的,慈安一直以来都最得两人共同的丈夫咸丰帝宠爱,虽然慈禧和慈安看上去是一对好姐妹,但是慈禧本就善妒,一直以来看见慈安那么受宠,早就是妒火中烧,只是一直没有实力,再加上还需要靠着慈安。
这下子大权在握,儿子当了皇帝,肯定要想方设法弄死这个和自己抢夺尊荣的女人。
光绪七年三月初十(1881年4月8日),慈安皇太后暴崩于钟粹宫,说不上慈溪下的手,没人会信。
至于慈溪是怎么害死慈安的,则有两种说法。
1、慈禧逼死《清稗类钞》:慈安与慈禧共同垂帘听政。
慈禧权欲极重,慈安却倦怠少闻外事,并不与之争权,因此倒也相安无事。
光绪七年初,慈禧患血崩剧疾,不能视事,慈安有一段时间独视朝政,致使慈禧大为不悦,“诬以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语颇激”,以致慈安气愤异常,又木讷不能与之辩,恼恨之下,“吞鼻烟壶自尽”。
在这段明确的记载里,明明白白的说了是被慈禧逼到“吞鼻烟壶自尽”而死,而非毒死。
2、慈禧毒死《崇陵传信录》:当年咸丰帝临终时,曾秘密留下一份遗诏给慈安,要她监督慈禧,若慈禧“安分守己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
可见咸丰帝早有先见之明,看出来慈溪这人必然会不老实,所以让慈安监督她。
但是慈安却真的将慈溪当成自己的好姐妹的,殊不知知人知面不知心啊,直接将此事告诉慈禧并当着慈禧的面,将此遗诏烧掉了。
可是慈溪肯定不是她想象的那种和自己推心置腹,慈禧表面对慈安感泣不已,但是生性阴险毒辣的她早已经对慈安起了杀心,后来借向慈安进献点心之机,暗下毒药,加以谋杀,将慈安毒杀于钟粹宫中,并传去暴毙的说法误导后人。

参考:
公元1881年4月8日,43岁的清朝慈安太后突然暴亡,成为众说纷纭清宫一大疑案。
慈安生于公元1837年8月12日,她姓钮祜禄氏,是咸丰帝的第二任皇后。
三等承恩公、广西右江道穆扬阿之女。
公元1852年二月被选秀入宫,四月二十七日进内诏封贞嫔;
五月诏晋贞贵妃;
六月已拟为皇后,其嫔妃册封典礼均未举行;
十月立为皇后,时年15岁。
慈安从进宫为秀女到被立为皇后只有八个月时间,可见她是国色天香的大美女,让咸丰帝极端迷恋。
当咸丰帝眼见内忧外患祖宗江山社稷惨遭毁坏自己却无力回天时,便很没骨气地在承德自甘堕落。
他亲笔写下了“且乐道人”牌匾并悬于宫殿。
许多大臣和妃嫔前去劝诫均被驱赶,唯独慈安的力劝有效,最终匾被取了下来,咸丰帝也重回冷静。
另外,在热河弥留期间,咸丰帝不准包括慈禧在内的任何人留在身边,却唯独留下了慈安,还密授她临机处置任何人尤其是阴险张狂的慈禧的最高特权。
倘若慈安只是一个“傻白甜”,又如何能获取心机深沉的咸丰帝的无限信任?
仅此一点,便可知慈安较慈禧更具智慧和能力。
虽说之后慈安和慈禧联手发动了“辛酉政变”,将清朝推向了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政治格局,但对于慈禧的约束并没有消除,处死安德海便是最好例证。
当为同治帝选后时,慈安和慈禧便出现了分歧,慈安并没有蛮横地行使她的拍板权,而是将选后的权力交给了同治帝自己,结果同治帝选出来的与慈安一致,同治帝因此也对慈安更加亲近。
在国事决策方面,慈安堪称远见卓识、决断英明。
对于陷城失地、临阵脱逃的两江总督何桂清与骄奢淫逸的胜保,慈安下令赐死。
而对于开明汉人官僚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慈安大力提拔、赏赐爵位,为大清国祚的延续立下了汗马功劳。
慈安为人德高望重是人人都夸的好皇后,因此呢,许多人都非常悲痛可惜慈安的死,并且大家都对慈禧太后产生了非常大的怀疑。
慈安本身就比慈禧小两岁,并且体格健强。
而当时的慈禧正好有病卧在床上。
当时众多大臣听到此坏消息以后都以为是西太后慈禧那边出事儿了。
谁知道结果让人出乎意料众人惊叹不已。
众臣都议论纷纷说道,今天上朝的时候还看见慈安太后安然无恙仅仅只是两个脸蛋发红好像喝醉了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她怎么会突然暴毙呢?
当事发以后各大臣都前往慈安宫。
到了慈安宫之后大家却见到慈禧太后非常平静的坐在那里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
并且她随口说了一句,东太后素来健康,怎么会突然死去呢?
当时大家看到这种情景之后,因为慈安一死,慈禧就完全掌握了生杀大权,因此谁也不敢吭声,只好草草给慈安太后草草办了丧事。
从那以后人们都以为是慈禧下了毒手,毒死了慈安。
后世认定是慈禧杀死慈安的原因主要有
首先,慈禧是慈安之死的最大受益者,虽然是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但慈安是咸丰帝的皇后,地位无疑在慈禧之上,这对于权力欲望非常强的慈禧是不能容忍的。
其次据说咸丰帝在世时留给了慈安一封密诏。
咸丰帝深知慈禧野心颇大,于是临死前密授慈安一道圣旨,一旦发现慈禧有不轨行为,她可以代天制裁处死慈禧。
慈禧怕以后慈安针对她,所以先下手为强杀死慈安。
第三,慈安比慈禧年轻,慈安只有43岁,她身体一直很好,没有什么疾病的纪录,只有慈禧有机会有能力毒死慈安。
第四,慈安的政治才能不亚于慈禧,慈安的存在成为慈禧独揽大权骄奢淫逸的最大障碍。
第五,慈安是丁宝桢等人杀死慈禧亲信太监安德海的最大后台,慈禧对慈安怀恨在心。
虽然慈安在能力和智慧上不输慈禧,但可惜还是太过善良,对阴险毒辣的慈禧缺乏提防之心,1881年,慈安暴薨,慈禧从此少了一个强有力的约束,而清朝也在其无度的折腾中走向灭亡。
不得不说,慈安之死,对于清王朝而言,是一次致命的打击。

参考:
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掌握实权的女主,但是这位皇太后在历史上的名声确是非常的糟糕,不仅晚清时期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由她签订,甚至晚清时期宫廷之中很多人的离奇死亡也让她背上深深的嫌疑,同治皇帝的死让慈禧被认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孝哲毅皇后(同治帝皇后阿鲁特氏)的死被认为是受到慈禧太后的逼迫。
光绪皇帝的死被认为是慈禧太后下毒,珍妃之死更被人们言之凿凿的认为是慈禧所为。
不仅是这些晚辈,就连地位身份远高于慈禧的东太后慈安的死亡,也被认为是慈禧太后所为,一百多年来,关于慈禧太后毒死慈安太后的传闻在民间被流传的绘声绘色,那么事实的真相到底如何呢?
慈安太后其人简介:慈安太后出身钮祜禄氏,这个姓氏在有清一代曾出了多位皇后,慈安太后便是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位出身钮祜禄氏的皇后。
人们所熟知的是,慈安太后是咸丰皇帝的正宫皇后,但是鲜为人知的是,慈安太后并非咸丰皇帝原配皇后而是他的第二任皇后,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继后。
慈安太后钮祜禄氏于咸丰二年通过选秀入宫,由于出身较高,所以入宫后,慈安太后便被封为了贞嫔,两个月后,越过妃位直接升为贵妃,一个月之后,又越过皇贵妃之位直接升为皇后,这时慈安太后年仅16岁。
慈安太后在入宫之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
从一个低等的嫔位升为后宫之主的皇后,这里面的原恐怕只有一点,那就是慈安太后除了美貌之外,本身还具备着某种深深吸引着咸丰皇帝的地方。
从咸丰二年被立为皇后之后,直到咸丰十一年,咸丰皇帝驾崩,这将近十年的时间立,无子嗣傍身的慈安太后稳居中宫之位,其皇后地位稳如磐石,即便是作为懿贵妃的慈禧太后生下了大阿哥,即便是丽妃多么受咸丰皇帝的独宠,又或是四春娘娘如何受宠一时。
但是都丝毫没有威胁乃至影响慈安太后的地位。
所以说,整个咸丰一朝,慈禧太后即便生下了皇长子,但是其地位仍然无法与慈安太后比肩,古代嫡庶有别,慈安太后抵触的身份让慈禧太后望尘莫及。
慈禧是否有杀慈安的必要:很多人认为慈溪之所以毒死慈安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权力的争夺,是因为嫡出的慈安太后影响到了庶出的慈禧太后的独裁揽权。
但是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个说法并不成立,因为在两宫皇太后共同垂帘听政的二十年里,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基本上是相安无事的,很多人认为慈安太后是垂帘听政之中可有可无的角色,实际上也并非如此,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对于朝政事务处理的权力是有着严格的分配的。
所有朝政事务最终决定的大权都需要有慈安太后的最终同意才能实行,也才算合法,而慈禧太后在这时期还并不能肆意妄为,而是只负责一些具体的朝政事务的处理。
而整个垂帘听政的二十年间,也并没有记载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曾有过任何的政治甚至不愉快,即便是慈安太后授意斩杀私自离京的慈禧宠监安德海,慈禧太后在表面上也并未表达出任何不满。
慈安太后死后慈禧的举动:慈安太后去世后,慈禧太后的举动可以说是没有问题的,跟很多人谣传的并不相同,慈安太后去世后,慈禧太后迅速做了
从这一些里的举动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慈安太后的突然去世,慈禧太后是没有做任何遮掩的,如果慈安太后是被慈禧太后毒死的,那么其遗体一定会出现某种征兆和不正常现象,慈禧就不会召慈安太后的娘家人和宗室亲贵瞻仰遗容。
所以,传言慈禧逼死或毒死慈安的说法,缺少说服力。
因为面对慈安凡事退让、不与人争的个性,慈禧在政治上的权力和影响不可动摇,慈禧完全没有必要逼死或毒死慈安。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参考:
慈安太后是否被慈禧太后毒死的,有很多种观点,其中很大一部分人认为慈安是慈禧毒死的,因为慈禧权力关键重,她不能容忍和慈安一起垂帘听政。
而且慈安手中有咸丰帝去世时给慈安的一道秘旨,专门为掣肘慈禧的,所以慈禧非常忌讳此事,所以最终慈禧采取卑鄙手段杀死慈安。

我更相信她就是病死的观点。
按照史书记载,利用现代中医学的分析,慈安实际上是死于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
实际上慈安这种疾病早已有之,之前就曾经发作过,第一次是同治二年即1863年3月27日,慈安26岁,《翁同酥日记》中记载类似病情,是脑供血不足,属于中风先兆 ,只不过病情较轻,很快就好了。
第二次是同治八年即1870年1月5日,慈安发生厥逆就是由脑供血不足导致的,只不过治疗及时。
影视剧中的慈安而在慈安猝死之前,由于慈禧太后生眼疾之病不能理朝政将近一年的时间,这一年终都是慈安负责朝廷的日常事务,而慈安又不是一个对于权力迷恋的女人,所以掌管整个朝政工作对于她来说给她带来了莫大的压力,身心疲惫,这是导致他脑血管疾病爆发的直接要素。
而我们大家都知道,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一些急发性的对致人死亡是很快的,当今社会都避免不了,何况是当时那种落后的医疗卫生条件呢?
而之所以说不是慈禧暗杀的她,主要是:1.慈安和慈禧不同,虽然她们两
影视剧中的慈禧2.慈安的政治才能不如慈禧。
咸丰去世后,慈禧就联合慈安太后和大臣发动辛酉政变,将权力从八大顾命大臣中夺了回来,足可以看出慈禧的政治才能和手腕,而慈安在政治上的才能就非常不足,没有慈禧的手腕和强烈欲望,所以她根本不是慈禧的对手,慈禧没有必要杀慈安。
所以,综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