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才是北京保卫战最大的功臣后世为何忽略他只重视于谦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景泰帝朱祁钰可以说明朝历史上最被低估的一位皇帝,是力挽狂澜励精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屡次入侵明朝边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大太监王振鼓动下,亲率五十万精锐大军出征,计划从大同北上,与瓦剌在明朝边境决战。
因为明英宗朱祁镇与大太监王振瞎指挥,土木堡之战明朝遭遇历史上最大的惨败,二十万明军战死,明英宗朱祁镇被俘;
四朝老臣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名随行出征的文官武将战死;
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最为精锐的三大营部队亦随之毁于一旦,军火武器研发亦被大大阻碍;
京城的门户亦已洞开。
当时明朝京师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
朱祁钰临危不乱,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人心渐定。
正因为朱祁钰的杰出表现,被大臣们的拥戴为皇帝。
十月十三日,也先率主力军攻击德胜门,景泰帝朱祁钰派遣大将石亨率火器营、神机营埋伏在德胜门外的两排民房屋顶之上,派遣少量的骑兵佯装撤退,诱敌深入。
也先果然中计,派数万骑兵追击,等到瓦剌骑兵进入埋伏圈后,明军的火器营和神机营火器齐发,火箭弓弩万箭齐发,也先的弟弟等将领都被射杀,瓦剌军死伤惨重。
也先此时发现德胜门明军有重兵把守,立刻命令大军转向攻击西直门。
景泰帝朱祁钰派都督孙镗率军出城列阵迎战,打败了也先的先头部队,等到也先后续部队赶到,城上守军开始发挥大炮的作用,炮轰也先大军的后续部队,经过激战,瓦剌军除了徒增伤亡,连北京城的城墙都没摸着。
十月十四日,瓦剌军又改进攻彰义门。
景泰帝朱祁钰让守军在城门外堵塞街道,同时让火器营,埋伏城外,让骑兵列队于城门外迎敌。
等到瓦剌大军行至彰义门街道前,火器营的短枪、火箭、弓箭齐射。
城下的骑兵主动出击拼杀,两边很有默契的配合杀敌,很快就打退了瓦剌军的进攻。
瓦剌军在士气低落、粮草被切断、援军的达到等多重不利因素的情况下,也先率决定于十五日夜,挟持英宗离开北京,率军从紫荆关撤退。
景泰帝朱祁钰发现瓦剌军撤退后,立即派石亨等大将率军追击,同时集中神机营和大炮在瓦剌军撤退的道路上进行射击轰炸,炸死瓦剌军一万余人。
明军分多路追击,在清风店追上瓦剌军,经过血战打败瓦剌军,其他的各路的瓦剌军见也先撤退了,也开始纷纷北逃,也先于二十二日遣使来北京和谈,主动向明朝称臣。
至此北京保卫战以明军的胜利而结束。
景泰帝朱祁钰在位期间,知人善任,励精
景泰帝朱祁钰的具体功绩有一、 招贤纳士,稳定时局 由于连年的征战和瓦剌的劫掠,在加上内地的水患,全国灾区连连,饥民遍地,朱祁钰针对内忧外患的局面,采取了积极措施,巩固大明江山。
政治上景泰帝朱祁钰广开言路 ,招贤纳士,清除阉党势力,稳定局面,重用贤臣,吏治为之一新。
二、励精
重新组织新的戍军,先从所剩的部队选拔10万名战士,并把他们组成五个团营;
景泰三年(1452年),戍军的兵力增加了5万人,并被改组成10个团营。
在征募戍军的过程中朱祁钰还彻底改组了京师卫戍部队的指挥机构。
总之,朱祁钰建立了统一指挥制度,并且加强了京师武将监督戍军的作用。
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景泰二年(1451年),朱祁钰派遣督察院文臣督管宣府,大同,蓟州三地军屯复垦。
景泰三年(1452年),每年两次由兵部和督察院联合核查团营人数,防止官兵吃空额。
景泰七年(1456年),命兵部武库司设立“准样
同时还清理了一批违法军官。
三、勤政爱民,发展经济经济上景泰帝朱祁钰采取了舒恕的政策,对受灾严重的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区,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减免税负,并且赈济灾民,安抚流民。
厉行节俭,减免宫廷开支,停止各类采办,又下诏天下巡抚署理各省农桑事务,倾力发展经济。
四、修复堤坝,治理水患 景泰帝朱祁钰还派官员治理河患,消除水灾,徐有贞在景泰四年(1453年)提出了一份治水的详细计划,他被任命为佥都御史,被景泰帝派去进行修复工作。
雇了5.8万名劳工劳动500天
为了保存大运河,沿运河建成几个集水池和水库,它们装有新式的水闸,以维持正常的供水。
组成一个灌溉体系,使山东北部约200万英亩的土地到到水源。
整个体系在景泰六年(1455年)完成,并取得完全的成功。
五、制定《寰宇通志》 景泰五年(1454年)七月﹐朱祁钰遣进士王重等二十九人分行全国各地﹐博采有关舆地事迹﹐又命陈循﹑高谷﹑王文等总裁根据永乐年间集录的地理之类的书籍、资料,编辑整理成书,至景泰七年(1456年)五月书成,名《寰宇通志》。
朱祁钰亲自作序,颁行天下。
全书共一百一十九卷,分两京、用布政司,司下辖府州县,再分别立建置沿革、郡名、山川、形胜、风俗、土产、古迹、人物等三十门。
系明代地方总志。
六、景泰蓝的盛行 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品,制造历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最为盛行,景泰帝朱祁钰定年号为“景泰”,当下“景泰蓝”中“景泰”之内涵,早已超出“大明景泰”的概念,而被赋予更多美好的意味,如和谐、友谊、和平、繁荣、昌盛、如意、高雅、智慧等。
七、拒绝也先称帝,消除瓦剌威胁景泰四年十月,瓦剌首领也先遣使向明廷告知自己即位,并致书景泰帝说:“往者元受天命,今已得其位。
尽有其国土、人民、传国玉宝。
宜顺天道,遣使臣和好,庶两家共享太平。
”也先以此说明他已重建元朝,希望得到明朝的承认。
也先在准备即帝位前夕时还欲以良马、貂鼠皮、玉石等,向明廷换取“黄紫大红织金九龙缎匹、黄红彩缎衣服、金壶、金碗”等元朝皇帝御用之物,作为称帝时之用。
也先竟然堂而皇之的写信告诉景泰帝朱祁钰他掌握了传国玉玺要登基成为元朝皇帝,景泰帝朱祁钰当然是拒不承认也先为元朝可汗,回书中称作瓦刺可汗。
失去明朝支持的也先内忧外患,景泰六年(1455年),阿剌知院攻打也先,也先被暗杀身亡。
鞑靼部的孛来又杀了阿剌知院,夺去了也先的母亲和妻子,以及他的玉玺。
也先去世后瓦剌逐渐衰微,不再对明朝构成威胁。
由于景泰帝朱祁钰的励精
所谓“坏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好人九九八十一难才能成佛”,人们对朱祁镇与朱祁钰的评价就可以体现这一点。
朱祁镇开明代宦官专权的恶例,是苟且偷生配合瓦剌做“带路党”的汉奸皇帝,是让明朝遭遇奇耻大辱的罪人,朱祁钰是力挽狂澜挽救明朝励精
因为人心同情罪人朱祁镇而苛求明君朱祁钰最终导致夺门之变的发生。
朱祁镇复位以后,撕破温情脉脉的面纱,派太监蒋安等人把挽救明朝接他回国的唯一弟弟明代宗朱祁钰活活勒死并废除皇帝身份,废除朱祁钰已经死去的皇后与皇太子的身份,把朱祁钰的嫔妃唐贵妃等人杀死殉葬。
朱祁镇还恩将仇报大肆屠杀力主迎他回国的于谦等忠臣。
一代中兴明君景泰帝朱祁钰年仅29岁风华正茂,就被恩将仇报的昏君朱祁镇派太监杀害,不能不说是大明王朝的巨大损失与千古悲剧。
对于景泰帝朱祁钰的悲剧,民族英雄于谦难辞其咎,景泰帝朱祁钰当初不同意接被瓦剌俘虏的罪人朱祁镇回国,是于谦信誓旦旦打包票保证朱祁钰的皇位,心慈手软的朱祁钰才几次派使者去瓦剌接哥哥朱祁镇回国做太上皇。
夺门之变的时候,景泰帝朱祁钰病重,奸臣石亨徐有贞曹吉祥一伙勾结孙太后趁机拥立朱祁镇发动政变,作为大忠臣的于谦却袖手旁观听之任之,于谦在手握重兵的情况下既不镇压奸党叛乱,又不派人告知景泰帝朱祁钰并保护朱祁钰的人生安全,可以说朱祁钰无愧于于谦,而于谦有愧于朱祁钰。
因此后世史家只歌颂忠臣于谦的赤胆忠心舍生取义而忽视明君朱祁钰的力挽狂澜励精

参考:
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之次子,明英宗朱祁镇之弟。
后来,朱祁镇率军北征,朱祁钰奉命监国。
土木之变发生后,朱祁镇被俘的消息传到北京,朝廷文武百官聚集于宫门阙下,有些不知所措。
不久,皇太后懿旨,命令朱祁钰担任监国,以便稳定朝廷局势。
此后,朱祁钰下令,调南北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的军队,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以及宁阳侯陈懋所率浙兵,全部立即赶赴京师,来担任守卫京城的任务。
与此同时,他还命令将通州很多粮食运往北京,以便补充京师粮草的不足。
可以看出,朱祁镇在北京保卫战中,确实也具有很大的功劳。
那么,后世为什么只重视于谦的功劳呢?
其一、于谦确实功劳最大,在北京保卫战中,是文武全才的大臣,他抗战也最为积极和坚定,很多关键决策都是他提出来的土木堡之变后,据说瓦刺首领也先确定了朱祁镇的身份后,狂喜地大喊道:我常常向上天祷告,希望能让大元重新统一天下,今天果然取得了胜利。
狂喜过后,也先开始考虑如何处理这位大明皇帝。
有人认为应该杀了皇帝泄愤,但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认为应该利用皇帝做“生意”。
也就是要挟明朝给蒙古人好处。
精明的也先立刻认可了弟弟的建议,下令把朱祁镇关了起来。
明朝的皇太后和监国的朱祁钰,为了稳定人心,就隐瞒了皇帝被俘的消息。
虽然朱祁钰极力隐瞒,但依旧无法稳定人心,当时的许多官员和大户纷纷带着家人往南逃去。
这个时候,于谦居然慷慨陈词道:北京是天下的根本所在,不能轻易迁都,宋朝南迁灭亡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这个主张得到了吏部尚书等人的支持,最后皇太后和朱祁钰,才下定决心坚守北京城,并且把守卫城池的重任交给了于谦,于谦也由兵部侍郎升为兵部尚书。
于谦临危受命,与其他主战派大臣一起为应对瓦刺的进攻而努力准备。
当时的北京城之所以人心惶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明军兵力不足,先不说士兵的质量,就连数量都凑不够10万人。
所以想要打赢这场京城保卫战,就必须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
于谦立刻向朱祁钰建议,把河南、山东等地能召集的士兵全都汇集到北京城中。
于谦还考虑到了粮草的补给问题。
兵马未,动粮草先。
于谦考虑到围城的战斗,很可能长期延续下去,就把朝廷储存在通州备战备荒的粮食,开始源源运进北京城,以确保北京军民口粮有充分的供应。
这些个必要的运粮行动,也是京城老百姓都能够亲眼看得见的事情,显然也是在安定京城的人心,加强抗敌必胜的信念,宣传鼓动教育明朝军民极其有效的措施。
于谦还迅速把南京所储兵器的三分之二运达北京以备急用,同时还在京城之内调集工匠,加紧制造武器。
他对部队进行严格的实战训练。
各城门布置严紧,都委派可靠善战的将领。
此时京城的百姓亲眼可见备战充分,因此士气开始高昂起来了。
其二、报效国家是于谦从小就有的志向,他的偶像便是以死殉国的文天祥。
于谦特别爱搜集文天祥的画像,还专门为文天祥写了赞词,可以说于谦是爱国力量的英雄人物,加之于谦的结局非常像岳飞,因而获得了后人的尊敬瓦剌大军兵临北京城下,朱祁钰命令兵部尚书于谦提督各路人马,协同抗敌。
此后,朱祁钰组织兵力在德胜门、西直门、彰义门接连挫败了蒙古军队的猛烈进攻,明军士气因此大振。
也先担心自己可能会陷入明朝援军包围,三日后就撤兵北归。
十一月初,蒙古军退回关外,明朝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于谦不仅功劳很大,而且品德高尚。
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将领叫石亨,他因在北京保卫战中立有战功,经于谦举荐,而被封为武清侯。
但石亨自认为功劳没于谦大,封赏却比于谦多,心里很过意不去,便自行上书保举于谦的儿子于冕做官,算是礼尚往来,还
谁知于谦是个眼里揉不下沙子的人,他知道这事后,非但没领情,反而把这事告诉了皇帝。
保卫战之后,于谦还差点儿被处死。
幸好有人为于谦求情,于谦才被放出来,但是被降职了。
不久后,在许多人的求情下,于谦才又担负起巡抚的职责。
到了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城,任兵部左侍郎。
其三、当然,朱祁钰也确实是比较英明的一个皇帝,功劳很大,但是相比之下,还是于谦成为保卫明朝的中坚力量早在朱祁钰担任监国的时候,就爆发了关于“南迁”的争论,翰林院侍讲徐理,根据天象的变化首先提出了南迁,并得到一些胆小的大臣的支持。
但是由于祖宗的宗庙,陵寝都在北京,于谦当即否决了他的提议,并得到了朱祁钰的支持。
朱祁钰非常欣赏于谦的能力与魄力,于谦也很欣赏眼前这位年轻人的当机立断,两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产生了对对方的倾慕。
很多朝臣建议迁都南京,以避瓦剌兵锋之威。
21岁的朱祁钰,此时此刻,面临着人生中最重大的选择,他最终选择了决一死战。
他决定继皇帝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任用名臣于谦等人,安定局势,组织北京保卫战,最终击败瓦剌,挽明王朝于既倒,扶大厦之将顷。
他在位八年,重用名臣能吏,朝野风气为之一新。
他病后,因英宗复辟,被废黜软禁于西苑,1个多月后去世,享年30岁。
宪宗时,尊其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史称明景帝。
朱祁钰死后,被葬于北京市郊的金山口。
不久,朱祁镇和废了他的帝号,最后,朱祁钰只能以亲王礼,葬在北京玉泉山北的金山口。
朱祁镇死后,几经周折,朱见深恢复了朱祁钰的帝号,定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
虽然帝号承认了,但是陵寝不能改变,朱祁钰就成了没进十三陵的明朝皇帝。
事实上,朱祁钰在于廉等文武大臣的劝请下,接受皇太后俞旨,即皇帝位,遥尊英宗为太上后。
当时,也先挟英宗作为攻城掠地的政治工具。
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进而成为保卫明朝的中坚力量皇帝被俘、京城空虚,蒙古军队就要攻占北京,大臣们无计可施,纷纷主张南迁,是走是留,这让刚刚主持皇帝工作的朱祁钰为难了。
最大的问题和强大的蒙古军队正面作战,还是选择南迁。
此时此刻,朱祁钰非常紧张,刚主持朝政,就遇到这样的难题,他希望大臣们能提出好的建议。
大臣们也不含糊,先是嚎啕大哭,发泄内心的痛苦和压抑。
然后进入正题,讨论如何化解眼下的危机。
翰林院侍讲徐理首先发言,就主张迁都南京。
迁都再战,毕竟,这个事太大了。
如果南迁,祖宗的宗庙、陵寝都在北京,难道祖坟都不要了?朱祁钰左右为难,拿不定主意。
大明朝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这一幕似乎和历史有些相似。
北宋靖康年间,金兵渡过黄河,向京城进攻。
由于主降派占了上风,宋钦宗投降,北宋灭亡。
只要我们细心地对照一下,就会发现,彼此有很多相似的情况:都是由兵败引起,京城空虚,人心不稳,主降派占上风。
但是,大明朝是幸运的,因为有一
兵部侍郎于谦站了出来。
他大声说道:“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此后,景泰帝下明诏,各边守将不得私自与也先接触。
这样,也先妄
由于于谦战前准备非常充分,北京军民的空前团结,领兵将帅作战勇猛,终于在北京城外给瓦剌骑兵以沉重打击,也先不得已退回草原。
风雨飘摇的明政权,终于在这一战之后稳定了下来。
综上所述,报效国家是于谦从小就有的志向,他的偶像便是以死殉国的文天祥。
于谦特别爱搜集文天祥的画像,还专门为文天祥写了赞词,可以说于谦是爱国力量的英雄人物,加之于谦的结局非常像岳飞,因而获得了后人的尊敬。
再则,于谦确实功劳最大,在北京保卫战中,是文武全才的大臣,他抗战也最为积极和坚定,很多关键决策都是他提出来的。
当然,朱祁钰也确实是比较英明的一个皇帝,功劳很大,但是相比之下,还是于谦成为保卫明朝的中坚力量,所以后世才非常重视于谦的作用。

参考:
北京保卫战时,朱祁钰的身份是皇帝,既然他是皇帝,他自然不会是功臣。
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爆发,明英宗被瓦剌俘虏。
为免主少国疑,于谦等大臣劝服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尊被俘的明英宗为太上皇,次年改元景泰,因此又称景泰帝。
北京保卫战期间,朱祁钰的身份是大明皇帝,不是大明郕王。
北京保卫战的实际实施者是于谦,且他后来被明英宗诛杀,无过而死,让人同情万分,因此大家记住了于谦!明英宗被俘后,瓦剌咄咄逼人,一时之间,朝野震惊,京城人人自危,甚至有的富户准备转移财产,个别大臣也要把自己的子女送往南京。
,而对危局,大明朝臣齐聚一堂,商讨应对之策,由孙太后压阵,监国朱祁钰主持召开御前会议,商讨对策。
部分大臣要求南迁以避刀兵,于谦坚持固守北京,绝不后退。
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王振已死,他的支持者锦衣卫指挥马顺、外甥王山被大臣们当廷击杀。
最终大将要求朱祁钰即皇帝位,固守北京,保护大明江山。
经孙太后同意,群臣劝进,朱祁钰即皇帝位,史称明代宗景泰帝。
朱祁钰即位后,大规模的清洗行动展开,诸多的王振党羽纷纷落马,一时间大快人心。
朱祁钰登基之后,下诏边关守将不得听信瓦剌的借口,使得瓦剌意
瓦剌气急败坏之下,集结重兵,分兵三路攻伐大明。
朱祁钰任于谦为兵部尚书,敕令于谦提督各营军马,节制全国军政,将国政委于于谦。
瓦剌大军兵临城下,于谦率众击敌,重创瓦剌军,也先战败而逃,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
朱祁钰知人善任,在外依靠于谦,在内信任兴安,不近声色,使得大明江山社稷转危为安,可谓是英明之主。
明朝将明英宗迎回了北京后,朱祁钰随即把哥哥软禁在南宫,一锁就是七年。
在中国历史上,汉族的皇帝被俘后不附带任何屈辱的条件就被放回来,这还是第一次。
朱祁钰虽然严防哥哥复位,但终究帝王之心不足,没有将哥哥及侄子诛杀,如果他像李世民、赵光义、朱棣学习,那么就没有后来的夺门之变了。

参考:
于谦能够被后人所永远的纪念下去,并非是因为他是北京保卫战的最大功臣,人们之所以怀念于谦是因为他的品行与悲剧的结局。
我们都知道于谦有一首非常著名的作品叫做《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是这么说的,他也是这么做的。
明孝宗朱佑樘对于谦有过这样的一段评价:气禀刚明,才优经济,兼资文武,茂着声猷,当皇祖北狩之时,正国步难危之日,乃能殚竭心膂,保障家邦,选将练兵,摧锋破敌,中外赖以宁谧,人心为之晏然,回銮有期,论功应赏,不幸为权奸所构,乃陨其身,舆议咸冤。
古往今来能有如此之高的评价者是凤毛菱角,而于谦绝对配的上这个评价。
咱们回到问题中来,先看看北京保卫战中的最大功臣,
因为朱祁钰在北京保卫战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可以被替代的,在朱祁镇被俘后朱祁钰首先是以监国的身份出现在大众面前,他所起到的作用是一个“议”。
在北京遭受危机的时候,朱祁钰一开始并没有坚定的站在与瓦剌作战的一方,最初的时候朱祁钰对于是守卫北京还是迁都南京并没有下决断,真正让他下定决心的人是于谦。
据《明史》记载:郕王方摄朝,廷臣请族诛王振。
而振党马顺者,辄叱言官。
于是给事中王竑廷击顺,众随之。
朝班大乱,卫卒声汹汹。
王惧欲起,谦排众直前掖王止,且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
”众乃定。
谦袍袖为之尽裂。
退出左掖门,吏部尚书王直执谦手叹曰“国家正赖公耳。
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正是于谦这一举动既得到了朱祁钰的信任,也稳定了危机四伏的大明王朝的人心。
也正因为有了于谦等人的支持才有了朱祁钰后来的登基,立国本,闻民心,守北京,延续了大明的江山社稷,我们不可否认朱祁钰本人也表现的比较优秀,可当时的大明朝把朱祁钰换成一个皇帝,都有可能取得后来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但如果没有于谦的决断与调度,北京保卫战则不会成功。
我们只引用一段记载:九月,景帝立,谦入对,慷慨泣奏曰:“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
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
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
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軏、张仪、雷通分兵守九门要地,列营郭外。
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参之。
徙附郭居民入城。
通州积粮,令官军自诣关支,以赢米为之直,毋弃以资敌。
文臣如轩輗者,宜用为巡抚。
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者,宜用为将帅。
至军旅之事,臣身当之,不效则治臣罪。
”帝深纳之。
这一段是北京保卫战之前,在于谦的调度与安排下进行的京师守卫安排,得到了皇上的同意。
这只是一段记载,从《明史》以及各方面所能得到的史料,我们都可以得到一个答案,于谦是不可替代的。
在北京保卫战中,于谦有稳定君心和臣心的功绩,也展现了他调兵遣将的才华。
或许有人会说,如果不是遇到了朱祁钰能够信任他,任用他,他不可能起到如此之大的成就,也不能获得北京保卫战的成功。
对此,我并不否认,但是以于谦的能力,只要辅佐一个能够听他建议的皇帝就可以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可是以当时的大明朝,朱祁钰能找到一个替代于谦的人吗?
看当时的朝堂之上,可用者,能用者,或许真的只有一个于谦。
其他人不是说能力不行,可是与于谦相比,他们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
而于谦之所以能够留名千古,北京保卫战是他不可磨灭的功绩,这是原因之一。
还有一点就是他忠心为国,却被冤而死的悲剧结局。
景泰八年正月壬午,亨与吉祥、有贞等既迎上皇复位,宣谕朝臣毕,即执谦与大学士王文下狱。
诬谦等与黄竑构邪议,更立东宫;
又与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谋迎立襄王子。
亨等主其议,嗾言官上之。
都御史萧惟祯定谳。
坐以谋逆,处极刑。
文不胜诬,辩之疾,谦笑曰:“亨等意耳,辩何益?
”奏上,英宗尚犹豫曰:“于谦实有功。
”有贞进曰:“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
”帝意遂决。
丙戌改元天顺,丁亥弃谦市,籍其家,家戍边。
遂溪教谕吾豫言谦罪当族,谦所荐举诸文武大臣并应诛。
部议持之而止。
千户白琦又请榜其罪,镂板示天下,一时希旨取宠者,率以谦为口实。
这些人之所以要谋害于谦,不过就是因为于谦与他们不能同流合污,石亨素来喜贪,而徐有贞也与于谦有宿仇。
所谓的“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不过借口而已。
而于谦这个一向正直、光明的忠臣,在北京保卫战中的功臣,在这群宵小之辈的陷害下还是被冤杀了,史称“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

参考:
大家好,
那么为什么后世只赞扬于谦而忽略朱祁钰呢?
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明宣宗死后儿子朱祁镇继位,年少轻狂看到瓦剌部多次袭扰明朝的疆土,于是率兵镇压。
但是由于天逢大雨而且听信宦官太监王振的骗人至此改道,导致受到瓦剌部突袭,最后战败被俘。
明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溃败,也是皇帝御驾亲征被俘虏的战争。
可以说是大明的耻辱一战,这次战争大名的精锐尽丧,皇帝被俘虏,大明处于危在旦夕的时刻。
瓦剌部大有挟天子以令大明投降的趋势,率兵直驱京师,由于朱祁镇御驾亲征的时候抽空了京师的防护,大明的京师处于危难的时刻。
此时朝中大臣举起不定每天都在开朝会,商量是要南迁到南京还是在北京进行抵抗。
其中于谦据理力争,觉得皇陵,宗庙都在北京,同时引经据典总结宋朝灭亡的历史,主张南迁就是亡国之论。
最后在孙太后的支持下决定坚守北京城,与瓦剌死战到底,同时国赖长君,此时的郕王朱祁钰就被于谦推上了皇位,朱祁镇被封为太上皇。
正统十四年朱祁钰从监国转变为景泰皇帝,于谦任兵部尚书。
这样就挫败了也先妄
于谦石亨等人拼死守卫德胜门,瓦剌军打败随后转攻西直门也失败了。
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当时北京城共计两万士兵,而瓦剌共计二十万大军,这场战斗的胜利可以说是挽回了明朝的颓势。
朱祁钰的功绩朱祁钰是明宣宗的儿子,但是由于母亲的地位不高被封为郕王,他的人生本来和皇帝毫无关系,但是由于自己的哥哥也就是明英宗土木堡被俘虏,在于谦的推举之下成为皇帝,但是这位皇帝真的做的比哥哥明白。
1.铲除阉党,土木堡之变最大的罪臣就是宦官王振,正统皇帝时期王振因为深受皇帝喜欢就大肆的认干儿子,敛财,对于朝堂之上不听自己话的人就排挤,听自己话的人就到皇帝那边去举荐。
所以土木堡之变发生之后,之前压抑很久的大臣义愤填膺出手打死了王振的余党马顺以及外甥王山。
朱祁钰认为王振发现的过错足以诛九族,所以对于这些动手的人就不追究了,这样一来朝廷内部的阉党基本被肃清。
2.重用于谦等人,主张守卫北京。
相比于哥哥朱祁镇而言朱祁钰拥有血性。
在也先率领瓦剌部进攻北京城的时候,朱祁钰身先士卒率兵出击,与瓦剌联军血站六十多场。
极大地提高了明军士兵的士气,这也是明军可以以少敌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3.严令把守北京城的九门,同时向边关下达命令,如果也先想要利用朱祁镇来讹钱最后又来攻打大明一律不得答应。
彻底的瓦解瓦剌人借机讹诈的阴谋。
主动出击,反其道而行,在城外摆开阵势带头冲锋击溃对方的士气。
4.在位期间,政治清明提拔了很多英才,使得国家稳定物阜民丰,可以说是稳定了明朝的颓势,这样的功绩和自己的哥哥比起来可以说是相当优秀。
总结:其实朱祁钰本人更像是朱瞻基,北京保卫战中的英勇善战完全继承了父亲的英魂。
但是由于朱祁钰本人病重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导致皇位丢失。
同时对于七年来的圈禁也让朱祁镇怀恨在心,所以封了谥号“戾王”。
很长时间都没有被平反,所以说在历史上对于朱祁钰的评价远低于于谦。
历史本来就是胜利者写的,明英宗复辟之后大量的诋毁朱祁钰,这也就导致了朱祁钰的功绩一点一点被人们所遗忘,只记得那个北京保卫战的于谦。
可怜我朱祁钰啊!
参考:

然而在正统十四年八月,金碧辉煌的乾清宫,发生了匪夷所思的一幕。
因为哥哥正统帝带兵出征被俘,监国的郕王朱祁钰,按照常例召集大臣议事。
忽然给事中王竑夺过侍卫的剑,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宦官马顺的心窝刺去。
其他义愤填膺的大臣,也是围绕其旁拳打脚踢。
一时间严肃的朝堂,变成了斗殴的场所!吓得朱祁钰六神无主,准备起身逃跑。
幸好于谦上前按住他的肩膀,并大声道:“奸宦马顺是王振的党羽,助纣为虐害得太上皇被困瓦剌。
如今众臣齐心协力,为太上皇报了血海深仇,是故郕王朱祁钰特意颁布命令,赦免大家为无罪!”发热的头脑立刻冷静下来,众臣纷纷为刚刚无礼动作诚惶诚恐,跪在地上感谢朱祁钰的不杀之恩。
事后于谦退朝回家的路上,破烂的朝服,引起了吏部尚书王直的注意,由衷感叹道:“今日之事若不是你在,郕王及众臣如何自处,是件颇为棘手的坎坷。
我一百个也不及你一
力主杀他的人有石亨、徐有贞等,两人皆是夺门之变的有功之臣。
——朱祁钰与朱祁镇哥俩石亨在德胜门大捷后,因功获封世侯的爵位,看到比自己功大的于谦爵位低于他,心中惭愧便举荐于谦之子于冕,由地方官升任京官,此举遭到了于谦无情的拒绝。
而于谦和徐有贞的矛盾,是土木堡之变后是否迁都!本来朱祁镇是不想杀掉于谦的,然而两人怕打蛇不死反被蛇咬,异口同声坚决要杀掉于谦!谦笑曰:“亨等意耳,辩何益?
”奏上,英宗尚犹豫曰:“于谦实有功。
”有贞曰:“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
”帝意遂决——《明史》世人均被于谦的大公无私所感动,反观朱祁钰却是心胸狭隘。
不说他把哥哥囚禁在南宫,也不说他废掉侄儿朱见深,选择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
单就说他为了自己的私利,竟然逼死了自己的媳妇杭皇后,就能看出他是个假仁假义的人!综上所述,于谦做到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座右铭,面对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我们除了学习他的视死如归的精神外,肯定会对朱祁钰的自私自利嗤之以鼻!——END——
参考:
土木堡一战,大明精锐尽丧,危急关头,朱祁钰临危受命,登基上位,稳住了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
北京保卫战的最大功臣,是朱祁钰吗?
非也,稳住大明朝的最大功臣是于谦。
土木堡之变,明军精锐二十万,但凡非无才之辈指挥全军,明军都不可能打输那场仗,但指挥军队的人是朱祁镇,一个虽有心建功立业,却没有大将之才的皇帝。
在奸宦王震的唆使下,朱祁镇决心御驾亲征,如果朱祁镇没有御驾亲征,明朝也不会差点覆灭在英宗时期。
土木堡之变的消息传回京城的时候,人心惶惶,多少人认为天塌了,当瓦剌大军进军京城的消息传出来时,更是如此,百官都在建议直接迁都,如果迁都,那么明朝将会成为第二个南宋,到时候,朱祁钰统治下的大明朝也会被称为南明。
于谦力排众议,说服了满朝文武百官,守住了北京城,此后,明朝也重新步入正轨,朱祁钰在位时期,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这一切都是朱祁钰的功劳吗?
每一个成功的帝王背后,都要有一大批功臣,于谦正是那个站在朱祁钰背后的人。
相较而言,于谦确实比朱祁钰功劳更大,朱祁钰功在重用于谦,而于谦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才是朱祁钰时期国泰民安的基础。
于谦的光环确实耀眼,但于谦背后的朱祁钰因为慧眼识珠,也不应该是庸才,为何在历史上,朱祁钰却不像于谦那般令人印象深刻?
首先,朱祁镇在发动夺门之变后,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曾经打压过于谦与朱祁钰等人,一直到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登基,才陆续为于谦与朱祁钰平反,在于谦与朱祁钰之间,明显是朱祁钰对朱祁镇的威胁更大,因此,朱祁钰的作为在一定程度上是肯定要受到朱祁镇打压的。
毕竟朱祁镇二次登基,夺的是朱祁钰的皇位,来历不正,自然要在舆论宣传上尽可能地抹除污点,贬低朱祁钰是朱祁镇的必然选择。
与于谦不同,于谦是一个铁骨铮铮,全心全意为大明朝未来考虑的人,对于谦来说,谁做皇帝都一样,但明朝必须繁荣下去,但对朱祁钰与朱祁镇而言却非如此,不是因为他们自私,他们都曾经做过正统皇帝,不可能轻易放弃权力。
因此,于谦是朱祁镇抹黑不了的,朱祁钰却可以被世人忽略。
结局也是如此,朱见深登基以后,立即为于谦平反了,而为朱祁钰平反,则拖到了十几年以后。

参考:
北京保卫战中,于谦的确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于谦的成功,少不了一
当时的情况对于大明王朝而言,十分危急,京城三大营的精锐被也先在土木堡全歼,皇帝朱祁镇成为蒙古的俘虏,大明王朝军事力量薄弱,军心萎靡,民心不稳。
在此危急时刻,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在孙太后的支持下摄政,并即皇帝位。
朱祁镇掌权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不利局面。
他重用于谦,石亨等军事人才,重新组建京城的防卫力量,再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恢复明军的战斗力和指挥能力;
朱祁钰减免赋税,安定民心,稳固了统治基础;
同时他向朝臣发布诏书,鼓励大臣们踊跃谏言,使得明英宗时期朝堂上的乌烟瘴气一扫而空;
对于土木堡战败的罪魁祸首王振,其人虽死,但朱祁钰并没有放过他,下令将王振的亲属族灭,对于王振的党羽则一概从重发落,此举起到了正风气的作用。
正是在朱祁镇的一系列措施实施之后,大明王朝的元气才逐渐恢复;
正是在朱祁钰的无条件支持下,石亨,于谦等人才才能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为大明王朝的最终胜利贡献力量。
然而,历史却没有让朱祁钰成为流芳百世的君主,提起北京保卫战,这一朱祁钰一生中最重要,最自豪的杰作,后人第一个想到的居然是于谦,而非皇帝朱祁钰。
这究竟是何原因?
其实很简单,首先北京保卫战的直接指挥者是于谦,自然在史书的记载中,于谦的戏份要多些,于谦的能力展现的更加充分和直接。
,正因为直接,所以震撼,正因为震撼所以被后世所铭记。
而朱祁钰更多的是在用人方面和幕后工作,他与于谦的关系与刘邦同韩信的关系非常相似。
再者,朱祁镇在回归七年后,发动了夺门之变,将朱祁钰赶下皇位,实现了复辟。
由于朱祁镇在京城期间被朱祁钰严加看管,限制了他几乎全部的人身自由,因而朱祁镇对于朱祁钰的怨气很深。
明英宗朱祁镇重登大宝后,废除了朱祁钰的皇帝之位,朱祁钰去世后不准以皇帝的理解安葬,不加庙号,且不入皇陵,并且让朱祁钰的妃子全数殉葬。
足以看出朱祁镇对于他这位弟弟的恨之深。
因此,在史书中朱祁镇必然授意修改了很多关于朱祁钰的部分,即使是出彩之处,也仅仅一带而过,如此自然无法让后人感受到朱祁钰的才华。
因此,北京保卫战中,朱祁钰虽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他并没有给后人留下太深的印象,而是让他的好伙伴于谦出尽了风头。

提到于谦,就必须得提到朱祺钰。

参考:
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他在北京保卫战中的表现,已经得到了回报。
事实上,在北京保卫战的时候,朱祁钰就是个象征——“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大家推他来做皇帝。
但是这位二十多岁的青年自己并不愿意,再三推辞——废话,国都快亡了,让他去当皇帝,十这八九会背上“亡国之君”的千古骂名,换了我也不愿意。
推他上位的是众大臣,主持保卫战的是众大臣。
于谦是群臣之首,能力与品质都非常突出。
而朱祁钰,从哪一个方面来看,从哪一本史料的记载中,都找不到他有任何实质性措施。
但是,北京保卫战之后,朱祁钰坐稳了天子之位。
一年后朱祁镇回国,直接被囚禁在“南宫”之中。
八年后也是因为朱祁钰病重,朱祁镇才有机会“夺门”复位。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朱祁钰没有由于北京保卫战而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如果没有得到群臣的支持,如果还仅仅是一个象征、一个傀儡,他怎么有能力囚禁前任皇帝达八年之久?
他的帝位,得于“临危受命”。
他的权力,也得于“临危受命”。
是时势造就了他,而不是他造就了时势。

参考:
这问题太简单了。
为啥不是功臣,因为他是皇帝,不是臣。
皇帝有功也不是功臣,那是有功于社稷,是英明神武、雄才大略、雄霸天下、彪炳史册、圣帝明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