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和商鞅改革都得罪贵族为什么秦国成功而楚国失败

因为商鞅遇到一个明主活得稍微久一点,而吴起遇到明主,刚刚开始,出征回来大王就死了,没有靠山,被人诛杀。

参考:
变法这个东西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英明强悍铁腕有主见的君主,才华盖世尽公不顾私的铁腕变法权臣,稳定的外部国际环境。
商鞅既有才华,又赶上了秦孝公这个几百年不出的君主。
吴起就不太幸运,支持他的君主楚悼王半路死了,继位的儿子魄力不足目光短浅,把吴起害死了。
说说吴起变法的事。
吴起在魏国被公叔痤整事给陷害了,国君魏武候耳朵又软,吴起看情况不对就赶紧拔腿开溜了。
但是一身的出将入相的盖世才华又让他耐不住寂寞,便投奔到楚国,给楚悼王洗脑的洗的明明白白。
楚悼王大手一挥就开始跟吴起变法。
结果半路楚悼王死了,变法只变到一半。
被逼得狼狈不堪贵族们开心坏了,就开始谋划干掉吴起。
因为可以永久不断继承的封地、奴隶、爵位吴起都要给取消,这都是他们的命根子,直接把贵族们逼到了死墙角。
所以俩者之间的仇恨不死不休,就是你死我活。
楚悼王在的时候他们的力量不足,小脖子让楚悼王和吴起掐的死死的。
楚悼王一朝故去,权力开始交接,新王子继位,主少国疑。
这时候就是最好的发难时候,所以他们把紧急回来吊丧的吴起安排伏兵给杀死了。
但是吴起就是吴起,在战场上锻炼出来的融入骨子里的冷静果决勇猛,加上自己的聪睿,瞬间就警觉了,直接趴在楚悼王身上,结果弓箭把他俩扎的根本就分不开。
新继位的楚王也就是楚肃王直接愤怒了,把这些复仇的贵族也给杀了给楚悼王陪葬。
因为吴起和楚悼王分不开,俩人也葬在了一块。
无双国士就是无双国士,才华盖世,和苏秦一样轻而易举就能给自己复仇。
[捂脸][捂脸][捂脸]后来的楚肃王没有了吴起这样的人才来主持变法,再加上和吴起的治国理念也不一样,最后变法就流产了,不了了之了。
楚国到秦始皇时期亡国了,也没有再有过新的变法改革。
再说说商鞅,秦孝公一朝驾鹤西去。
想收回商鞅权力的秦惠王就利用自己的大伯公子赢虔除掉了商鞅。
但是识货的秦惠王把商鞅的制度保留了下来,并且又利用商鞅的死把反对变法的老世族甘龙等人一网打尽。
所以说变法不是那么容易的,功成身退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参考:
在群星璀璨、人才遍涌的战国时代,吴起和商鞅无疑是那个时代最为璀璨的两颗星辰。
他们所提倡的变法革新,引领了那个时代的风向,乃至影响至今。
他们在进行变化的同时,也得罪了大量贵族,但为何却一个失败一个成功呢?
个人拙见,有以下几点原因。
穷则思变——渴望变法的秦国秦国在商鞅变法前的国际地位并不高,地处中国西部的边缘部分,一直以来被中原诸侯所轻视,甚至被称为蛮夷。
战国各国疆域图在春秋时期秦国的东进中原之路一直被大国晋国堵得死死的,秦国每一次实力稍微强一点就要被晋国按在地下摩擦。
好不容易熬过了春秋时期,华夏进入战国时代,秦国的老对头晋国分崩离析,陷入了无休止的内战之中。
但是秦国还没高兴多久,晋国便结束内乱,正式分为三个国家,其中的魏国在一代代圣明国君的带领下国势蒸蒸日上,似有取代晋国国际地位的趋势。
在魏国魏文侯登基后,启用李悝实行变法,首开战国变法之风。
不久后魏国成为战国第一霸主,在秦魏一次次战争中,秦国折兵损将、丢失大量国土,几乎就要到了灭亡的关头。
河西之战中秦国惨败,被侵占大量土地因此秦国上下无不渴望变强,渴望人才,渴望变法,渴望雪刷耻辱。
而此时商鞅来到秦国,为秦国带来强国的变法之路。
当然要变法就必须损害一些人的利益,对别人会有反对者,但是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国力大幅上升,老百姓的生活日益富足,老百姓再也不用过以前的那种贫苦日子,国家也逐渐被其他国家所认可。
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利益是肉眼可见的,所以在变法之后,维护变法的不仅仅只是商鞅而是秦国上一下,毕竟谁也不想看到秦国回到以前那个屈辱的时候,变法必将继续。
家底雄厚、目光短浅的楚国与秦国相比,虽然楚国也被称为蛮夷,但是楚国从春秋初期便是地大物博,国力强盛,兵锋所指诸侯莫不诚服。
虽然在战国初期有所衰弱,但依旧强大,在这时楚国上下并没有迫切期望变法的决心,而吴起只不过是被魏国扫地出门的一个寒门人士,重用被其他国家所不要的人才,身为老大诸侯的楚国自然对吴起有所鄙夷。
白起形象楚悼王时期,吴起被任命为令尹,楚国正式开始变法。
由于楚国的守旧势力太过强大,吴起变法刚开始就给楚国下了数一剂猛药,也没有循环渐进,将贵族全部赶到自己的对立面了。
刚开始人们还对变法有所期待,但是他们失望了,别发,并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么好,你没有给他们带来想要的生活,反而国家更加分裂了。
没有广泛支持的变法注定像无根之萍不能长久。
两国继任国君对变法态度的截然不同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商鞅变法的最有力的拥护者、最大的保护伞没有了。
这个消息对于秦国国民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谁也不知道变法还能走多久。
而继位的秦惠文王和商鞅又有着深仇大恨,当年还是惠文王还是太子时便因为违反了新法而被商鞅坚持处罚,最后不得已,太子的老师公子虔代为受过被割去鼻子。
人们可以想象新王对于商鞅、对于变法的仇视。
果不其然,秦惠文王很快就启用了一直阻挠变法的守旧贵族,这些人一恢复职位便发动对变法的猛烈攻击......公子虔等贵族势力便罗织罪名,诬告商鞅谋反,秦惠文王下令追捕。
最后商鞅在咸阳惨遭车裂。
商鞅舌战反对变法的群臣商鞅已死,人们都认为秦国的变法会到此为此,贵族们也各个载歌载舞庆祝胜利.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秦惠文王不久后便开始了对贵族势力的清洗,并继续实行秦国变法。
商鞅虽死,商君之法犹存,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公元前381年,由于反对变法的势力过于强大,在楚悼王病死后旧贵族发动叛乱,捉拿吴起并包围王宫。
楚国法律的规定,“丽兵于王尸者”,将被诛灭三族,所以吴起逃到楚悼王停尸的地方,但是贵族们现在可不管这些,用乱箭射死了吴起,变法运动宣告失败。
继位的楚肃王也没有继续扛起变法的大旗,在楚国这场变法运动人死政息,楚国再也没有能出现接替楚悼王和吴起作用的人了,楚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结语:虽然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个成功一个失败,但是他们两个人的精神还是值得现代人景仰的。
正向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慷慨就义前所说的:“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商鞅和吴起这些变法先烈明知此路必然流血,但还都是毅然而上,他们所做的贡献已经不能从一时的成功和失败来看。

参考:
因为秦国人比楚国人愚昧、坏!所以邪恶的理论在秦国可以成功。
邪恶的理论在更富足,更文明的地方就不容易成功。

参考:
吴起在魏国的时间远比楚国长,魏国尚未成功,何况楚国
参考:
你得遇到像秦孝公赢渠梁一样的君上,用人不疑,呕心沥血,当时秦国岌岌可危,随时都有可能被灭,国君深知若不再进行变法,改革,一直遵循秦穆公,百里奚留下来的祖制治国,那可真就要亡国。
所以当时难啊,国力本来就很弱,外有六国外交、军队、经济的施压,随时要打仗,内有以老甘龙为首的宗族集团加以阻挠,而变法需要时间,三年五载没啥大的效果,彻底的变法就要顶住个方面的压力,后面奋六世之余烈,最终天下一统,这其中孝公是最难的,也是我最佩服的!
参考:
一是措施。
根本上说,商鞅变法循序渐进,在第二次集中颁布法令时提出“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动摇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基础,而吴起变法则未上升到生产关系变革的高度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另外,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通过壮大军功地主阶级的力量来挤压旧贵族,削其威势。
而吴起变法“减爵禄,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直接对贵族的蛋糕动手,贵族的反应当然更加激烈。
二是支持。
二者面对旧贵族的压力都能推进变法,当权者的支持发挥重要作用。
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一以贯之的支持,直到彻底废除旧制度,变法基本宣告胜利。
之后秦孝公才去世,商鞅也遭了殃。
而吴起变法在推进过程中就因楚悼王去世失去了最强有力的支持,变法也未能继续推行。
不可否认的是,吴起变法对楚国的发展大有裨益,尤其表现在观念转变和军事实力增强上,其影响是极为深刻的,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改革。

参考:
当时有个典故:秦失三帅,在商鞅变法前,秦国和魏国的战争中一次死了三个元帅,这是什么概念?
秦国再不实现变法,马上就要亡国了,所以变法改革是秦国上上下下的共同理念。

参考:
明摆着是楚国新国君能力不足,还有别的原因吗?

参考:
作为集权政治,关键在于决策者的魄力与政治眼光。

参考:
秦孝公嬴渠梁活的长久,支持商鞅变法二十年,楚悼王活的太短了,没法支持吴起变法。

标签